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大赛揭晓

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大赛揭晓

一、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龚强,龚天卓[1](2020)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第三十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14年)》文中认为2014年8月6日—15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市举办。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时10天,是由文化部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连续共同主办这一国内外着名音乐盛会的第18年。一、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8月6日19时30分,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中心剧场隆重开幕。出席本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领导有:组委会主席、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陆昊,组委会副主席、文化部党组成员、

孙国军[2](2019)在《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文中提出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个崭新的中国就此屹立于东方。位于祖国西部的新疆,也在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并在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音乐文化事业虽然历

谢逸隼,童音[3](2019)在《谁来代表广东敲响金钟——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广东)选拔赛成绩揭晓》文中提出5月15日晚,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广东)选拔赛成绩揭晓:美声决赛名次第一名蔡静雯、第二名黄文瑶、第三名曹健、第四名舒淞靖、第五名李妍优秀奖:游佳佳、梁文瀚、卢洁民族决赛名次第一名智楠、第二名阳韶芝、第三名吴博文、第四名郑颖娟、第五名陈文英优秀奖:张狄、张雨涵、林彩霞

本刊编辑部[4](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上)》文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祖国的腾飞,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疆各民族文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祖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时俱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一支多民族、多梯队、多特点的文艺创作、研究、教学、出版、组织队伍已经形成。传统的本土意识及其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使五色斑斓的文艺花园更加

漆坛苑[5](2015)在《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 ——以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视市场发展至今,先后涌现的优秀电视节目不计其数,而用电视屏幕来呈现比赛的这种方式也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节目中,有知识竞赛、体育项目、游戏、曲艺大赛等等,其中最经久不衰、吸引观众眼球且能引发大众参与和社会热议的还属声乐比赛类节目。从1984年的央视青歌赛到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综艺节目,到2005年开创性的平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再到当今荧屏上再掀收视热潮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无一不引发社会热议,而许多从这些节目中走出的佼佼者也成为了中国流行乐坛的璀璨明星。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和节目推出或塑造的歌手在为中国电视市场、中国音乐行业、中国流行乐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随着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发展,它成为了怀抱音乐梦想和明星梦想的最佳圆梦舞台,电视台和唱片公司、娱乐公司也将其视为明日巨星的摇篮。而在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形态不断进行改革发展中,从节目中走出的选手们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则来源于节目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发展与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是相辅相成的,它的嬗变过程和原因及得出的规律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历史发展梳理,可将节目与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分为前后期进行对比分析。前期的几个阶段为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诞生(19841991年)、签约制在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试水(19921998年)、电视声乐比赛的另一形态——“模仿秀”(19992003年),后期为电视歌唱比赛节目的“娱乐”盛放(20042011年)、电视歌唱比赛节目的“声音”回归(2012至今)。在前后期的分期上则以2005年湖南卫视的开创性平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作为分水岭。前后期歌星制造模式的特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节目本身的塑造和节目过后的再塑造。在节目本身塑造方面,前后期节目的区别在于重“选”和重“秀”。这两种节目宗旨也直接导致了节目策划、赛程设置、造星标准、歌星特点等一系列的不同。在节目过后的再塑造方面,区别主要在于春晚、公司签约制包装的媒体塑造和媒体、大众、歌手等联袂塑造的不同。对于歌星制造模式在前后期电视声乐比赛节目中的各自体现,本人从制造对象的选定、造星的评判标准、节目叙事、媒体造星中的舆论制造和引导、“明星化”背后的粉丝效应等几个角度入手进行嬗变分析。经过分析可总结出电视声乐比赛节目中歌星制造模式嬗变的三大主要原因: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播语境的变迁和受众的心理变迁。至此,通过对节目历史发展和歌星制造模式的梳理、前后期节目及歌星制造模式的对比分析,综合嬗变的主要原因,可以摸索出嬗变规律为前期单一操控模式与媒体对话语权的绝对控制向后期多元作用模式与媒体与明星、受众对话语权的分享的过渡。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环境中,电视人、媒体人包括广大观众在内,渐渐将“大众娱乐”和“音乐艺术”混为一谈,这不仅使音乐这门艺术陷入尴尬境地,同样也使观众们在娱乐的欢快表象下逐渐迷失自我。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如何在“娱乐”和“艺术”、高收视和高审美、专业歌手和偶像歌星中找到平衡点,更为科学合理的融合而不是胡乱混合,应是媒体人要思考的问题和节目发展的方向。

李岩松[6](2012)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以来,西乐东渐。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向往着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掌握西方音乐艺术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国近代音乐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下简称联欢节)开始逐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正值“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开始对峙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通过“联欢节”开展外交纵横,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而社会主义新中国也通过“联欢节”这个国际化的舞台,走向了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封锁。“联欢节”由“世界民主青年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Youth)组织,早期每两年一届,轮流在东欧和北欧诸国举办。联欢节的主要的内容是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表演、展示和竞赛。其中音乐活动是最为主要的部分。我国负责参加“联欢节”活动的领导机构是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外交部、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史学课题。新中国在1949~1962年间,连续参加了七届联欢节,历时十四年。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由于1957年后我国“左”的错误的不断发展,直至“文革”的影响,致使有关联欢节的研究成为一个禁区,无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人们已经陌生甚至将它淡忘。从国际上看,上世纪受1989年东欧剧变的影响,国际上也很少有人研究联欢节。至今,国内外关于联欢节的专着尚付阙如。因此,本题研究难度较大,写作这篇论文是具有开拓性的劳动。本人在导师陶亚兵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本文的研究与写作。在广泛搜集并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联欢节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揭示并阐述了一系列的创新点。本文阐述了联欢节由来发展及潮起潮落的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厘清了其历史发展及其所呈现的阶段性,并据此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历史分期;对新中国参加联欢节以及后来又退出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并对其初期参加、走向高潮和高潮回落进行了分阶段的研究与论述,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光辉而难忘的历史。本文着重探讨并阐述了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及发展的推进和影响;以及联欢节所给予的我国音乐艺术对外交流的规律性的启示及其基本经验。联欢节是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和强有力的推动。每届联欢节举办前的筹备时间为一年,节后巡演时间也是一年,即“两年一届、一届两年”,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十四年间的七届联欢节的相关工作从未间断,因此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的推动是一个持续不断而有力的过程。这种推动是全面的、具体的、有效的:发现并培养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以联欢节获奖者为骨干力量,陆续组建了国家级音乐院团;通过联欢节,独具魅力的中国音乐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传,我国艺术家的足迹遍及东欧、北欧、西亚,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再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参加联欢节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拓展和深化中西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扩大对外交流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文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黄聪,金惠子[7](2010)在《着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文中提出是他,为无数声乐学习者插上了声音的翅膀,把他们放飞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是他,用丰富、生动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为无数学者打开了通向更高艺术智慧的境地! 是他,引领着无数声乐学习者踏入艺术的殿堂,让他们的歌唱魅力在舞台上华美绽放! 是

汪义晓[8](2010)在《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文中指出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阶段是学科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学院接受了国家级质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结论为"良好"。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的结论为"良好"。5个科研课题获得国家部级立项,1个研究中心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方交响乐团成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进入最辉煌时期。各专业学术活动密集频繁。"就地发展"的战略使学院在地缘上处于三足鼎立、进退裕如的绝佳境地。

涂怡岚[9](2007)在《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文中研究说明声乐艺术重实践性、重个性的特点决定其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修养、思想、艺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有无,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关于声乐教学思想的研究过去为很多声乐教师所忽视,导致教学时缺乏理论性的思考和指导性的思想,从而造成学生和教师的双重混乱。本研究以着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六十年声乐教学实践为个案,展开声乐教学思想产生动机、形成过程的研究,并通过对形成过程的了解达到发现声乐教学思想的动力产生规律的目的;进而论证声乐教育思想对具体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且对声乐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本文详细论证了整体观的产生过程,整体观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对整体观如何运用到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详实的举例说明;厘清了整体观与教学实践的逻辑关系,通过调查采访、资料研究、实证研究(旁听和研究者自己亲身体验)的方法,得出了整体观是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整体观是周小燕声乐教学成果斐然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张伟[10](2005)在《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文中研究指明面对20世纪音乐教育这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了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个分支。所有这些范畴基本上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发展的。在20世纪前半叶,该领域已经有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发生过一些偏差,并且它们对20世纪后半叶,该领域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学科范畴上选择紧密联系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这两个分支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时间跨度上选择了1919—2000。文章把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分作发轫、初创、曲折发展、提升与停滞、高潮、华彩六个篇章,涉及近现代声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声乐家与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等等。该文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是一项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本章围绕20年代,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国声乐教育如何产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为四节:一、围绕20年代新型音乐机构(包括:新型音乐社团和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其中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几所,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论述声乐教育的产生及新型音乐机构的特点。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五四以来最早开设声乐课的新型音乐社团,该会刊物《音乐杂志》最早刊登了关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知识(陈仲子翻译的《音乐教授法》;纽伦着、黄培铢译的《唱歌之指导》),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二、针对声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对20年代少量的、重要的声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来加深了解当时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三、对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做出总结,聘用外籍声乐教师是这时期声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 初创期——三十年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30年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加速发展,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围绕这时期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七、八所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论证了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这时期专业音乐院校之迅猛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对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的声乐演出进行了梳理,又对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作了仔细研究。三、文章对我国前两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生平、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声乐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时段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仍是初创性质,但已初具规模。 第三章 曲折发展期——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该时段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个性”和时代风貌特征的阶段,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对三个不同政治

二、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第三十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
二、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主要活动
三、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获奖名单
四、第三十二届“哈夏”,高端、大气、时尚的国际音乐盛会
    高层次——提升“哈夏”品牌凝聚力
    国际化——扩大哈夏品牌影响力
    权威性——彰显哈夏品牌美誉度
    群众性——推动哈夏品牌大众化

(2)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初期
    (一)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二)创作表演的作品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一)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二)演出活动
    (三)音乐交流活动
    (四)木卡姆音乐与学校音乐发展情况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
四、改革开放以后
    (一)音乐创作方面
    (二)音乐文化出版情况
    (三)各级各类演出活动
    (四)各级各类音乐比赛
    (五)合唱方面发展情况
    (六)社会音乐发展情况
    (七)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八)其他各类音乐发展情况
        1、十二木卡姆
        2、《玛纳斯》
        3、花儿

(4)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上)(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5)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 ——以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厘清
    1.3 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方法
2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发展及歌星制造模式概述
    2.1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发展分期问题
    2.2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发展及主要造星手段前期梳理
        2.2.1 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诞生与春晚效应(1984~1991年)
        2.2.2 签约制在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试水与包装神话(1992~1998年)
        2.2.3 电视平民选秀的雏形——“模仿秀”与娱乐初显(1999~2003年)
    2.3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发展及主要造星手段后期梳理
        2.3.1 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娱乐”盛放与平民造星(2004~2011)
        2.3.2 电视声乐比赛节目的“声音”回归与多元主导(2012~至今)
    2.4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前后期歌星制造模式的不同特点
        2.4.1 节目本身的塑造特点对比
        2.4.2 节目过后的再塑造特点对比
3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前后期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分析
    3.1 制造对象的选定:精英到草根
        3.1.1 前期:定向制造的准入高门槛
        3.1.2 后期:不定向制造的准入零门槛
    3.2 造星的评判标准:客观到主观
        3.2.1 谁来评判
        3.2.2 如何评判及评判依据
    3.3 节目叙事:模式化到故事化
        3.3.1 前期:严肃的模式化叙事
        3.3.2 后期:活泼的故事化叙事
    3.4 媒体造星中的舆论制造和引导:相对真实到故事虚拟
    3.5“明星化”背后的粉丝效应:专家权威到偶像力量
4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原因分析
    4.1 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4.2 传播语境的变迁
    4.3 受众的心理变迁
5 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规律
    5.1 前期:单一操控模式与媒体对话语权的绝对控制
    5.2 后期:多元作用模式与媒体与明星、受众对话语权的分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一)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称谓的提出与演变
        (二) 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内涵及历史发展的概况
        (三) 参加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二、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一) 研究的现状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由来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与传统
    一、 联欢节的由来
        (一) 联欢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和平运动的产物
        (二)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发起举办联欢节
        (三) 世界各国青年热烈响应踊跃参加联欢节
        (四) 世界进步力量对联欢节的支持
        (五) 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阻挡不住和平的潮流
    二、 联欢节的历史分期及其潮起潮落的原因
        (一) 联欢节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二) 由一种历史分期引出的分期标准问题的探讨
        (三) 联欢节的历史分期
        (四) 联欢节潮起潮落的原因解析
    三、 联欢节的历史地位及特征与传统
        (一) 联欢节的历史地位
        (二) 联欢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三) 联欢节的光荣传统
第二章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连续参加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1949年第二届~1962年第八届)
    一、 精彩的亮相光辉的纪元(1949年8月~1951年8月)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布达佩斯联欢节(1949年8月14日~28日)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三届东柏林联欢节(1951 年 8 月 5 日~19 日)
    二、 高潮迭起快速发展(1953年8月~1957年8月)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布加勒斯特联欢节(1953 年 8 月 2 日~16 日)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华沙联欢节(1955年7月31日~8月14日)
        (三)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六届莫斯科联欢节(1957 年 7 月 28 日~8 月 11 日)
    三、 风云突变高潮回落(1959 年 7 月~1962 年 8 月)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七届维也纳联欢节(1959 年 7 月 26 日~8 月 4 日)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赫尔辛基联欢节(1962 年 7 月 28 日~8 月 6 日)
第三章 联欢节有力推动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丰碑
        (一) 中国是联欢节上的获奖大国
        (二) 累累硕果铸就历史的丰碑
        (三) 获奖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二、 联欢节培养造就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和领军人
        (一) 为国争光的青年艺术家
        (二) “十年浩劫”中的守望者
        (三) 中国音乐再度走上世界舞台的领军人
    三、 联欢节推动了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建立发展和全国性音乐活动的开展
        (一) 旧中国的音乐“家底”和联欢节给予的启示
        (二) 创建国家级专业艺术院团的实践
        (三) 联欢节推动了全国性音乐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 联欢节打造、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经典曲目体系
        (一) 组织遴选,摸底淘宝,打造精品
        (二) 精品建设的国际标准
        (三) 执行标准,认真选拔
        (四) 联欢节精品节目的鲜明特色
    五、 联欢节为中国音乐再度走上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打开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大门
        (二) 开通了对外音乐交流的渠道
        (三) 登上了各种世界级音乐艺术大赛的舞台
结论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联欢节的启示
    一、 积极开展对外音乐艺术交流是加快音乐事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 “以我为主”、“三个三分之一”是开展对外交流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 让中国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四性”原则
    四、 将对外交流与国内建设相结合才能切实推进中国音乐事业建设与发展
    五、 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决定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状态和效果
    六、 加强音乐艺术对外交流可以推进民间外交促成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1 《中国参加联欢节获奖一览表(1949~1962年)》
附录2 《联欢节举办一览表(1947~2010年)》
附录3 联欢节相关照片
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四) 十五阶段
    1、方案和规划
    2、教学
    3.科研
    4.艺术实践
    5.学术活动
    6.学术交流
    7.社会音乐教育
    8.小结

(9)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研究周小燕何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何为整体观?整体观何为?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主旨、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整体观的形成
    第一节 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整体观的形成动机
    第二节 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整体观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整体观形成标志
    小结
第二章 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特质
    第一节 声乐教学美学整体观特质
    第二节 声乐教学认识整体观特质
    第三节 声乐教学方法整体观特质
    小结
第三章 整体观指导下的具体教学体现
    第一节 整体观在声音训练中的体现
    第二节 整体观在情感体验和情感再现教学中的体现
    第三节 整体观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小结
结语 整体观对于创建中国声乐学派的重要意义
    一、整体观为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点
    二、整体观为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提供了建立教学体系的基础
附录
    附录一 周小燕年谱
    附录二 整体就是各个局部“奇妙的和谐”
    附录三 周小燕旅欧期间重要演出活动不完全统计列表
    附录四 周小燕归国后的声乐表演不完全统计
    附录五 周小燕教授学生获奖情况不完全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10)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中的声乐教育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
        2、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
    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1、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15)
        2、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
        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
        4、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5、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1929)
        6、私立沪江大学音乐系(1929)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声乐演出活动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演出;
        2、《五月花》;
        3、《弥赛亚》、《创世纪》等清唱剧的演出
    第四节 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与壮大——三十年代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1、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
        2、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1921)
        3、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1930)
        4、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928)
        5、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增设音乐系(1932)
        6、浙江省立音乐馆(1937)
        7、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8、根据地的声乐教育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外歌唱家的演出活动
        1、三四十年代我国比较重要的演唱家
        2、国外艺术家来华的演出活动
        3、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第三节 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第五节 三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切为了救亡——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沦陷区的声乐教育
        1、北平师范大学
        2、夏里亚平在满洲里
    第二节 国统区的声乐教育
        1、音乐教导员训练班
        2、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
        3、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
        4、国立实验剧院
        5、青木关国立音院
        6、西北音院
    第三节 边区的声乐教育
        1、鲁迅艺术学院
        2、华北联大音乐系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第五节 战争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到“极左”观念蹂躏下的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文革前音乐院校/系中的声乐教育
        1、河北师范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3、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4、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
        5、中央音乐学院
        6、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7、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
        8、西北艺术专科学校
        9、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第二节 声乐演出、比赛、交流与声乐事业的发展
        一、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与声乐活动
        二、国外的声乐比赛、演出与交流活动
        三、外籍声乐专家来华演出及声乐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中国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类:1、应尚能
        2、蔡绍序
        3、喻宣萱
        第二类:1、王品素
        第三类:1、周小燕
        2、沈湘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声乐事业的高潮期——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的声乐事业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1、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以及较重要的民族民间唱法演唱会
        2、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比赛
        3、重要的声乐会议
        4、专业性音乐会
        5、大型音乐活动
        6、几部重要的歌剧演出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一、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类:1、喻宜萱
        第二类:1、王品素
        第三类:1、沈湘
        2、周小燕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家
    第五节 新时期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彩乐章”——九十年代中国声乐事业枝繁叶茂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1、歌剧类的演出和评比:
        2、国内重要的声乐比赛
        3、专业性音乐会
        4、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声乐会议
        5、大型音乐活动中重要的声乐活动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一、在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1、周小燕
        2、沈湘
        3、姜家祥
        4、金铁霖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年青歌唱家
    第五节 九十年代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第三十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14年)[J]. 龚强,龚天卓. 黑龙江史志, 2020(08)
  • [2]建国以来新疆音乐文化发展巡礼[J]. 孙国军. 新疆艺术(汉文), 2019(04)
  • [3]谁来代表广东敲响金钟——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广东)选拔赛成绩揭晓[J]. 谢逸隼,童音. 岭南音乐, 2019(03)
  • [4]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上)[J]. 本刊编辑部. 新疆艺术(汉文), 2018(04)
  • [5]歌星制造模式的嬗变 ——以中国电视声乐比赛节目为例[D]. 漆坛苑. 江西财经大学, 2015(06)
  • [6]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D]. 李岩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7]着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N]. 黄聪,金惠子. 音乐生活报, 2010
  • [8]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J]. 汪义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 [9]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D]. 涂怡岚. 上海音乐学院, 2007(06)
  • [10]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 张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大赛揭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