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

中美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

一、中美两国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梁欣欣[2](2021)在《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我国重要农产品,国内对大豆消费需求旺盛,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大豆满足国内需求。2018年以前我国和美国的大豆贸易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是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供应国。2018年美国宣布对自中国部分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也以关税反制回应,在加征关税清单中就有重要农产品——大豆。此后,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温。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我国对进口的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必将对国内大豆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进口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析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我国大豆市场的影响。本文在关税理论和关税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大豆市场的基本情况,梳理了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的情形,论述了加征关税对中美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征美国大豆关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短期内供给不足,增加从其他国家进口数量,国内大豆价格上涨;而在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明显增加,大豆出口量减少,导致出口商利益受损。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加征关税会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但是涨幅不大。整体来说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市场负面影响较小,但对美国大豆的出口造成明显影响,表明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考虑,仍然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稳定我国大豆市场。论文最后从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税收优惠、提高大豆供给率、加强和其他国家合作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杨茜[3](2021)在《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进口大豆的冲击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食品产业、饲料工业及养殖行业等领域也都有广泛应用。然而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发酵。作为反击,中国于2018年7月6日将美国进口大豆的关税水平提高25%。这一举措不仅影响进口大豆的数量和价格,还会通过价格机制进入国内市场,并经由大豆产业链带动相关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反映到CPI上,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上至产业层面、下至个体层面,大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也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此次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美国进口大豆关税对中国大豆产生多大和怎样的冲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从加征关税的转移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视角出发,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加征关税对大豆贸易转移的影响,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价格,最后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加征关税对国内消费价格的影响,判断美国大豆加税对国内生产消费生活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加征关税引起的贸易转移使得中国对巴西大豆的进口数量增加了1.889%,但未对进口价格产生显着影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加征关税引起国内大豆价格小幅上涨0.451%,且加征关税对进口特征不同的大豆和玉米的影响程度不同,相较于玉米,市场开放进程更快的大豆受影响更大。VAR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加征关税后,国际大豆价格对CPI变动影响能力大幅减弱,最终仅为4.7118%。总体而言,美豆加税这一突发性事件对国内大豆供给以及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产生的负面冲击效应并不大。究其原因,加征关税引起的转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豆供需不平衡,稀释掉部分大豆价格上涨幅度,国内大豆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对CPI的影响有限。但此次中美经贸冲突也提醒我们,大豆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商品,风险点多且风险大。同时,国内对大豆的刚性需求又决定了大量的进口是必要的,大豆进口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应把握大豆事件的契机,提高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及国内外两种资源统筹利用的能力,具体的措施包括推进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国产大豆自给能力、完善大豆进口安全保障机制以及扩大大豆替代消费。

梁欣欣[4](2021)在《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我国重要农产品,国内对大豆消费需求旺盛,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大豆满足国内需求。2018年以前我国和美国的大豆贸易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是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供应国。2018年美国宣布对自中国部分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也以关税反制回应,在加征关税清单中就有重要农产品——大豆。此后,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温。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我国对进口的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必将对国内大豆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进口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析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我国大豆市场的影响。本文在关税理论和关税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大豆市场的基本情况,梳理了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的情形,论述了加征关税对中美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征美国大豆关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短期内供给不足,增加从其他国家进口数量,国内大豆价格上涨;而在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明显增加,大豆出口量减少,导致出口商利益受损。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加征关税会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但是涨幅不大。整体来说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市场负面影响较小,但对美国大豆的出口造成明显影响,表明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考虑,仍然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稳定我国大豆市场。论文最后从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税收优惠、提高大豆供给率、加强和其他国家合作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聂世坤[5](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孙彤彤[6](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聂世坤[7](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王云凤,赵玉琪[8](2021)在《虚拟土地进口视角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效益分析》文中指出2018年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受两国贸易争端影响严重,2020年初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两国后续农产品贸易具有深远影响。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机会成本理论,本文对2001~2019年中国进口美国7类最主要的农产品的贸易动态、虚拟土地含量和虚拟土地面积以及进口效益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虚拟土地面积进口呈总体上升趋势,但2018年以来降幅明显;在7类农产品中,大豆、谷物和棉花对虚拟土地面积进口量及变化趋势做出了较大贡献;将进口美国农产品节省的土地用于国内建设,具有更高的效益和替代价值。提高对美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在增加对美农产品进口的同时,优化对美农产品进口结构,合理配置国内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田人渠[9](2020)在《“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农业深度融入世界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耕地投资更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部分国家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式为主,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度互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具有互利共赢的基础及广阔的投资前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安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亦是现阶段我国与“一带一路”成员急需深入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外耕地投资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耕地资源状况、双边距离及制度环境等因素对我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影响机制,可以丰富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领域的研究,为优化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在理论方面,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来探究影响我国在沿线地区耕地投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双边经济距离、东道国制度环境和耕地资源水平影响中国对外耕地投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理论假说,拓展了资源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东道国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水平,并采用东道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依存度测算双边经济距离,将这两个变量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等区位特征纳入实证模型中,实证分析中国在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国家的投资合作模式。本文的实证分析补充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投资的经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国家耕地资源各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再生淡水资源和可灌溉农田面积所占权重较高,反映了耕地质量本身的相对重要性。(2)中国的耕地投资在区位选择阶段和投资规模决策阶段既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因素。在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阶段,我国倾向于选择具有较近的双边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政府腐败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投资规模决策阶段,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腐败水平、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和地理距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东道国的耕地资源水平对我国耕地投资的吸引力会受到腐败水平的负向调节,而政府有效性和市场规模有助于强化耕地资源对我国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3)沿线国家的区位特征差异较大,我国需要结合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的耕地投资合作,在欠发达的地区注重保护水土资源及农户生计,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注重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加强企业与当地市场的联系,保证沿线地区耕地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谨慎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企业层面:(1)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应重点关注双边经济距离较近及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2)跨国耕地投资应注重对当地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耕地投资的可持续发展;(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的开展耕地投资合作。政府层面:(1)缩短双边经济距离,为中国的耕地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和完善国际耕地投资规则标准。有效识别东道国投资风险,降低企业对外耕地投资的不确定性。

吴頔[10](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二、中美两国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两国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影响中美贸易冲突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影响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农业部门的文献综述
        1.2.4 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大豆贸易影响程度的文献综述
        1.2.5 关于关税效应的文献综述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关税相关理论和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2.1 关税保护论
    2.2 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3章 国内外大豆市场分析
    3.1 国际大豆市场概况
        3.1.1 国际大豆生产情况
        3.1.2 国际大豆需求情况
    3.2 中国大豆市场概况
        3.2.1 中国大豆生产情况
        3.2.2 中国大豆需求情况
第4章 中美贸易冲突下大豆关税及其影响
    4.1 中美贸易冲突的发展
        4.1.1 中美贸易冲突概述
        4.1.2 中美贸易冲突发展
    4.2 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情况
    4.3 加征关税对美国大豆市场的影响
        4.3.1 美国大豆价格的变化
        4.3.2 美国大豆出口的变化
    4.4 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
        4.4.1 中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的变化
        4.4.2 中国大豆进口的变化
        4.4.3 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变化
        4.4.4 中国大豆价格变动情况
第5章 加征关税对我国大豆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5.1.1 模型建立
        5.1.2 数据说明和变量描述
    5.2 实证分析
        5.2.1 平行趋势检验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结论
第6章 政策建议
    6.1 完善附加关税政策,科学制定加征关税的税率
    6.2 加强附加关税的征管,提高征管效率
    6.3 调整国内税收政策,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6.4 扶持大豆产业,提高大豆供给率
    6.5 提高大豆国际定价权,进一步和周边国家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进口大豆的冲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美贸易冲突的研究现状
        1.2.2 中美贸易冲突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程度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由贸易理论
    2.2 贸易保护理论
    2.3 关税效应理论
第3章 世界大豆生产贸易情况及中国进口大豆现状
    3.1 世界大豆生产贸易情况
        3.1.1 世界大豆生产现状
        3.1.2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及演变
    3.2 中国进口大豆现状
        3.2.1 中国依赖进口大豆的原因
        3.2.2 中国进口大豆发展趋势
第4章 加征关税转移效应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
    4.3 变量说明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适用性检验
        4.4.3 基准回归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安慰剂检验
        4.5.2 调整时间窗口
    4.6 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加征关税价格效应实证分析
    5.1 加征关税对国内大豆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变量说明
        5.1.4 模型设定
        5.1.5 实证结果
        5.1.6 实证结论分析
    5.2 加征关税对中国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5.2.3 加征关税前对CPI影响的实证结果
        5.2.4 加征关税后对CPI影响的实证结果
        5.2.5 实证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影响中美贸易冲突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影响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农业部门的文献综述
        1.2.4 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大豆贸易影响程度的文献综述
        1.2.5 关于关税效应的文献综述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关税相关理论和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2.1 关税保护论
    2.2 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3章 国内外大豆市场分析
    3.1 国际大豆市场概况
        3.1.1 国际大豆生产情况
        3.1.2 国际大豆需求情况
    3.2 中国大豆市场概况
        3.2.1 中国大豆生产情况
        3.2.2 中国大豆需求情况
第4章 中美贸易冲突下大豆关税及其影响
    4.1 中美贸易冲突的发展
        4.1.1 中美贸易冲突概述
        4.1.2 中美贸易冲突发展
    4.2 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情况
    4.3 加征关税对美国大豆市场的影响
        4.3.1 美国大豆价格的变化
        4.3.2 美国大豆出口的变化
    4.4 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
        4.4.1 中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的变化
        4.4.2 中国大豆进口的变化
        4.4.3 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变化
        4.4.4 中国大豆价格变动情况
第5章 加征关税对我国大豆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5.1.1 模型建立
        5.1.2 数据说明和变量描述
    5.2 实证分析
        5.2.1 平行趋势检验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结论
第6章 政策建议
    6.1 完善附加关税政策,科学制定加征关税的税率
    6.2 加强附加关税的征管,提高征管效率
    6.3 调整国内税收政策,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6.4 扶持大豆产业,提高大豆供给率
    6.5 提高大豆国际定价权,进一步和周边国家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虚拟土地进口视角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对美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一)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规模
    (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及其动态变化
三、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的估算
    (一)我国农产品虚拟土地含量计算
    (二)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虚拟土地数量分析
四、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效益及价值替代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社会效益
五、结论与建议

(9)“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耕地及耕地资源
        二、对外耕地投资
        三、区域投资合作
        四、研究范围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论文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旧殖民时期与现代对外耕地投资
        二、对外耕地投资的评价
        三、全球耕地投资的主要投资国与目标国
    第三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动因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规模及对东道国的影响
        三、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第四节 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说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
        三、资源配置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双边距离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模型基本框架
        二、双边距离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第四节 东道国耕地资源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对外农业投资及耕地投资现状
        一、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分析
        二、沿线国家的耕地投资现状
    第二节 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和优势
        一、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机遇
        二、中国对外耕地投资的优势
    第三节 我国对外耕地投资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层面
        二、宏观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
    第一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及系统构建
        二、各指标空间集聚特征和异常值分析
    第二节 沿线国家耕地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简介
        二、沿线国家耕地资源实证研究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耕地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模型设定
        一、实证研究范围
        二、计量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三、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研究讨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耕地投资合作模式研究
    第一节 东道国区位特征分析
        一、对应分析基本原理
        二、对应分析结果
    第二节 基于优势互补的投资合作模式
        一、中国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分析
        二、中国与缅甸的投资合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企业层面
        二、国家层面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沿线国家外资获得东道国耕地使用权规定
    附录2 沿线国家范围(第六章实证分析)
    附录3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评价指标权重
    附录4 2008 -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48个国家的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附录5 沿线国家农业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结果
    附录6 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附录7 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农作物产业区位熵值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1.3.2 中俄自贸区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2.4.2 博弈过程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5.1 垄断优势理论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6 相关分析模型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2.6.2 Verhulst模型
        2.6.3 贸易引力模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1 农业产业资源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4.2.1 产业资源禀赋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5.2.1 虚拟耕地进口
        5.2.2 “虚拟林地”进口
        5.2.3 金融合作
        5.2.4 区域发展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2.1 宏观风险
        6.2.2 主体风险
        6.2.3 技术风险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3.1 宏观风险
        6.3.2 主体风险
        6.3.3 技术风险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4.1 宏观风险
        6.4.2 主体风险
        6.4.3 技术风险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中美两国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D]. 梁欣欣. 上海海关学院, 2021(02)
  • [3]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进口大豆的冲击效应[D]. 杨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中美贸易冲突中加征关税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研究[D]. 梁欣欣. 上海海关学院, 2021
  • [5]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
  • [8]虚拟土地进口视角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效益分析[J]. 王云凤,赵玉琪. 税务与经济, 2021(02)
  • [9]“一带一路”耕地资源评价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田人渠.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美贸易冲突不会造成我国大豆供应短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