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生物量在 IPM 杀虫植物中的作用

次生生物量在 IPM 杀虫植物中的作用

一、杀虫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在IPM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鹤[1](2017)在《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广谱的生物活性,白屈菜碱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研究,尤其在医学领域,然而,关于其杀虫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其具体的杀虫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对白屈菜碱的杀虫活性和杀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白屈菜碱杀虫剂或其他的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生产奠定一定基础。首先利用索氏超声提取法得到白屈菜粗提物,并利用大孔树脂法分离和获得其总生物碱,通过MS-HPLC对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其次,通过生物测定,分析了白屈菜粗提物及其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从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分析了白屈菜粗提物及其总生物碱对舞毒蛾幼虫5种酶活性和转录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白屈菜的杀虫作用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获得的试验结果如下:(1)白屈菜杀虫活性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通过大孔树脂AB-8法可成功分离和获得白屈菜总生物碱;生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白屈菜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在5种被测定的生物碱中:黄连碱含量最高,其浓度为1624.23 mg/L,其次是白屈菜碱(16.01 mg/L)、血根碱(3.45 mg/L)和盐酸小檗碱(5.21 mg/L),而四氢黄连碱含量最低,浓度仅为0.47 mg/L;(2)营养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RCR)、食物转化率(ECD)和近似消化率(AD)均有促进作用,对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离体酶活性结果显示:白屈菜粗提物(CECm)和总生物碱(TACm)对5种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7.058和5.333 mg/m L;其次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其IC50分别为7.122和7.827mg/m L;而对羧酸酯酶(CarE)抑制活性最弱。通过IC50可以得出CECm和TACm对舞毒蛾幼虫五种酶的敏感性依次为GST>AChE>SOD>CAT>CarE。体内酶活测定表明:CECm和TACm均对舞毒蛾幼虫体内5种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AChE和CarE在CECm和TACm处理12、24、48和72 h后,活性被显着抑制;在CECm处理72 h时,GST比活力显着被抑制,而TACm在处理48 h时,GST活性被显着抑制;而SOD和CAT的活性在处理后则出现波动现象。(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ACm对舞毒蛾体内5种酶的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3个时间点内处理组LaAChE和LaCarE转录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在处理24 h后,LaAChE、LaCarE、和LaCAT的转录水平均被抑制;尤其在处理12 h时,LaCarE和LaSOD的mRNA水平显着下调。

邢燕燕[2](2014)在《植物提取物对害螨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初步研究了沈阳大学及周边绿地的15科18种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等杀虫物质的植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活性,从中筛选出杀螨活性较好的植物—臭椿;对臭椿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活性测定;采用活性跟踪法,对臭椿中的杀螨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从而为安全、环保的植物源杀螨剂的研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杀螨植物的初步筛选本试验采用冷浸法利用无水乙醇从15科18种植物中提取植物粗提物,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浸渍法对二斑叶螨的雌成螨和卵进行触杀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处理一段时间后18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均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表现出一定的触杀活性。其中,紫茉莉、臭椿叶、鸡爪槭、紫花地丁、牛膝菊和藜这六种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较强,在10mg/mL时其72h校正死亡率均为100%,对卵的触杀活性与其余12种植物提取物相比较高,但不如对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强。随后,测定了紫茉莉、臭椿叶、鸡爪槭、紫花地丁、牛膝菊和藜这六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室内毒力,这六种植物提取物对雌成螨的LC50在3.679和7.378mg/mL之间,对卵的LC50在11.176和60.651mg/mL之间,毒力较强。综合比较六种植物提取物对害螨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活性及毒力,发现臭椿叶乙醇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好。2.臭椿提取物的系统杀螨活性研究本试验选取了石油醚、丙酮、氯仿和乙醇这四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对臭椿叶进行了室内平行提取,得到4种溶剂提取物。在这四种溶剂中提取率最高的是乙醇,其次为丙酮、氯仿和石油醚,这说明臭椿叶中极性成分含量较高。采用室内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这四种溶剂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石油醚、丙酮、氯仿和乙醇这4种溶剂提取物对害螨雌成螨处理24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1.22%、64.63%、36.59%、88.10%;处理48h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50%、88.75%、78.75%和96.15%;7d内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2.22%、91.11%、81.11%和51.11%。臭椿乙醇提取物对害螨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活性较高,故后续实验中的最佳溶剂为乙醇。随后利用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系统的杀螨活性研究: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表现出较强的产卵抑制作用,当浓度为12.8mg/mL时,其产卵抑制指数在24h和48h时分别为0.9883和0.9933,产卵抑制率分别达到99.40%和99.66%;臭椿乙醇提取物对害螨也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当浓度为6.4mg/mL和12.8mg/mL时处理12h后驱避率分别达到86.67%和100%;在测定臭椿乙醇提取物对害螨雌成螨毒杀活性时发现处理72h后,0.8mg/mL溶液对害螨的校正死亡率超过了50%,这也表明臭椿乙醇提取物对害螨有较强的毒杀作用。3.臭椿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通过不同极性溶剂液-液萃取法、柱色谱层析法和薄层层析分离技术对臭椿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活性成分分离,在室内测定了不同分离组分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臭椿乙醇提取物在水相中萃取率最高(51.30%),其次为正丁醇(27.60%)、乙酸乙酯(11.50%)和石油醚(9.60%)。采用微量进样器定量点滴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处理24h后正丁醇相对二斑叶螨的触杀活性最强(44.94%),乙酸乙酯相和水相次之(20.22%和17.98%),石油醚相的生物活性最弱(4.49%);处理72h后正丁醇相对害螨的触杀活性达到100%,乙酸乙酯相其次(97.33%),石油醚相最弱(69.33%)。随后测定了正丁醇萃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最终确定臭椿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极性较大的正丁醇萃取物中,经过硅胶柱层析结合薄层层析最终确定了22个组分,通过室内触杀活性测定比较,发现第10组分为最佳活性成分,在处理48h后对害螨的校正死亡率为48.53%。

周一万[3](2011)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组分多元化,有害生物较难产生抗药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是新型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农药”。对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也已经成为当今新农药创制的一个热点。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农用活性的植物资源筛选、活性化合物分离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开发出了一系列植物源杀虫剂制剂产品并将其产业化。但是由于我国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没能有效的解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和应用。本论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以植物精油为原药的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指纹图谱分析精密度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061%,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RSD小于2.29%,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RSD小于0.07%,相对峰面积RSD小于3.0%,试验方法重复性良好。供试品溶液在24h内分析稳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以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为原药的0.15%鬼臼毒素微乳剂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精密度试验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15%,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AS的RSD小于1.00%,方法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TR的RSD小于0.20%,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AS的小于3.0%,试验方法重复性良好。供试品溶液溶液在24h内检测稳定。分别于热贮前和热贮后测定原药组成相同而助剂配方不同制剂的生物活性和指纹图谱,试验结果发现,尽管热贮前后制剂中含量较高的某一主效成分分解率合格,但助剂配方不同,热贮前后指纹图谱变化仍有所不同,制剂中某些组分热贮前后相对峰面积变化率过大,则制剂生物活性可能会显着降低。2.植物源农药增效剂研究以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为增效对象,筛选出了对多种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较好增效作用的增效剂组合(Silwet408:PBO=4: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增效剂对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的增效比分别为5.1639、4.3645、2.4260和3.087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制剂中添加5%的该增效剂可提高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川楝素和鬼臼毒素的田间防治效果10%左右,有较为显着的增效作用。3.植物源农药稳定剂研究筛选出了对除虫菊素、鱼藤酮和川楝素均有较好稳定作用的稳定剂TBHQ。将一定浓度的TBHQ加入到含有除虫菊素、鱼藤酮或川楝素的溶液当中,能分别延长这三种物质的光降解周期3.8倍、2.8倍和3.2倍。TBHQ对除虫菊素光分解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处理浓度越大,对除虫菊素光分解的抑制作用越强。在川楝素乳油中添加2%TBHQ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川楝素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其降解半衰期延长0.44天。4.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研究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冬青油HP-β-CD包合物,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冬青油HP-β-CD包合物的较佳工艺条件:HP-β-CD和冬青油质量比10:1,包合时间为2 h,包合温度45℃。通过配方筛选试验确定了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的配方:40%冬青油HP-β-CD包合物+10%表面活性剂(农乳600:BY-125=1:1)+5%硫酸铵+水补足100%。按该配方配制的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各项指标合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冬青油HP-β-CD包合物水剂对菊小长管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速效性要略低于乳油制剂,而其持效期优于乳油制剂。施药后第5天其防效达到最大为98.34%,施药后7 d药效仍能维持在90%以上。以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明确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HP-β-CD与川楝素的质量比为3:1,包合温度为60℃,包合反应时间为12小时。通过配方筛选试验确定了川楝素HP-β-CD包合物可溶性粉剂的配方组成:40%川楝素HP-β-CD包合物+3%润湿分散剂(NNO:DW200=5:2)+57%白炭黑。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川楝素HP-β-CD包合物可溶性粉剂对菜青虫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但速效性不强,制剂的持效期显着增加,制剂稀释1000倍常量喷雾药后7d的防效才达到最高97.58%,药后11d防效仍能维持在95%以上,这说明川楝素被环糊精包合后具有一定的缓释功能。5.植物精油微胶囊剂研究以冬青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原位聚合法制备植物精油微胶囊剂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其较佳工艺条件为:芯材:壁材=1:1,成囊促进剂剂为SMA:Tween80=1:1的混合物,用量为3.0%,乳化转速为800r/min、调酸转速400r/min,乳化和调酸温度为30℃,调酸时间90150分钟,调酸pH在2.0左右,固化温度65℃,固化时间90min,固化结束后将pH调至7.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冬青油微胶囊平均粒径在7.5μm左右,微胶囊载药量40%左右,冬青油包封率在9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对菊小长管蚜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施药后1天校正防效均在到90%以上,施药后第11天其防效仍然能够维持在90%以上。6.植物源农药环保乳油研究筛选出了适合于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环保乳油加工溶剂的植物精油组合(松节油:冬青油=6: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以所筛选出的植物精油为基础溶剂加工植物源杀虫剂乳油,可以显着提高其杀虫活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本研究所筛选出的植物精油为溶剂配制的除虫菊素环保乳油、鱼藤酮环保乳油、烟碱环保乳油、川楝素环保乳油和鬼臼毒素环保乳油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均显着优于相应的以二甲苯为溶剂配制的相同含量的常规乳油;以植物精油为溶剂的2%鱼藤酮环保乳油稀释800倍药后7天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达到93.41%,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都显着优于以二甲苯为溶剂的2%鱼藤酮乳油。7.植物源农药微乳剂研究通过溶剂、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水质等的筛选和透明温度范围调节等试验,成功配制出了砂地柏乙醇提取物浸膏含量为10%的鬼臼毒素微乳剂。制剂质量检测和室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性能稳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微乳剂要求,所得微乳剂对小菜蛾的LC50为442.79mg/L;稀释200倍药后7d对菜青虫的防效达70.79%。本论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质量控制方法、增效剂、稳定剂以及不同活性物质的适宜剂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以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室内生物测定等技术手段对植物源农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合理的使用增效剂和稳定剂来提高植物源农药制剂的持效期和防治效果,根据原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载体和环保安全的溶剂(如植物精油)将其加工成适宜剂型是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的关键。

吕敏[4](2009)在《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目前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并以其为先导进行结构优化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首先研究了从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根皮中分离到的梣酮的杀虫活性,然后结合症状学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酶学等方法对其杀虫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梣酮具有缓效杀虫活性。通过症状学观察,处理试虫死亡高峰出现在其取食后第2~3天,且表现为上吐下泻的胃毒作用症状,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2、梣酮对试虫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5.0、10.0及20.0 mg/mL的梣酮溶液在2h内对5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拒食率均高于60%。梣酮对5龄粘虫幼虫、2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及2龄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24h时的拒食中浓度(AFC50)值分别为11.47、7.78及13.40 mg/mL。20 mg/mL梣酮溶液对2龄菜青虫Pieris rapae 24h的拒食率达到78.00%;3龄菜青虫48h拒食率达到80.80%;对4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24h拒食率达到73.20%;对3龄小地老虎幼虫24h拒食率为27.38%。此外,对5龄小地老虎幼虫及6龄粘虫幼虫也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3、梣酮对试虫具有较强的胃毒毒杀活性,但触杀活性较差。通过载毒叶片饲喂法,发现梣酮对鳞翅目昆虫,包括粘虫、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及小地老虎具有较强的胃毒毒杀活性。20.0 mg/mL梣酮溶液对粘虫的活性最好。梣酮对2龄小菜蛾幼虫、3龄粘虫幼虫及4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7.10 mg/mL、15.95 mg/mL及63.80μg/mL,对5龄粘虫幼虫的致死中量LD50为135.70μg/g。4、梣酮对粘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5.0、10.0及20.0 mg/mL三个浓度处理5龄粘虫幼虫,其生长至6龄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1、2及3d,且校正死亡率均大于50%;在浓度为10.0及20.0 mg/mL时,对粘虫的发育抑制率均达到30%以上。其化蛹率及羽化率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梣酮可使粘虫产生畸形蛹。5、梣酮对粘虫卵孵化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经5.0、10.0及20.0 mg/mL三个浓度处理,其卵孵化历期均延长了3-4d,孵化率只有50%左右,且孵化后的幼虫仅少量发育为2龄幼虫,发育抑制率分别为73.94%、86.52%及85.43%。6、梣酮的毒杀活性与温度(12 oC、22 oC、32 oC)成正相关性,温度(32 oC)越高毒力越强。7、解剖中毒试虫,未见消化道破损。严重失水的试虫中肠肠壁变薄,缺乏弹性,易破碎。通过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看到,梣酮处理后的粘虫中肠横断面形状不规则,肠壁细胞层连接不完整,杯状细胞杯腔变大,柱状细胞细胞核肿大。随着中毒程度的加深,围食膜消失,肠内容物散乱地分布于肠腔。8、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梣酮处理后对粘虫中肠细胞内的细胞器影响较大。在试虫尚未表现症状时中肠超微结构与对照差别不大,仅是在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当试虫出现失水症状时,线粒体肿胀,并出现空白亮区,内质网扩张;严重失水时,细胞质稀薄,线粒体少,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成团,次级溶酶体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空泡化,但双层膜完好。杯状细胞细胞壁内陷,杯腔内细胞器混乱,柱状细胞内细胞器外溢。梣酮可使中肠微绒毛断裂倒伏,甚至部分脱落缺失。9、通过对处理前后粘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比较,发现梣酮抑制了5龄、6龄粘虫幼虫中肠α-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但却提高了5龄及6龄粘虫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蛋白酶可能参与了梣酮在粘虫中肠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对特异性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梣酮处理后,5龄粘虫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BAPNA为底物)及类胰凝乳蛋白酶(BTEE为底物)活性随粘虫中毒程度加深而降低,而弱碱性类胰蛋白酶(TAME为底物)活性被激活;6龄粘虫幼虫中肠强碱性及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且随时间延长其活性越来越低。与粘虫相反,5龄小地老虎幼虫中肠两种类胰蛋白酶活性均表现出受抑制,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被激活。10、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梣酮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梣酮处理前后各时期5龄及6龄粘虫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发现梣酮可提高粘虫中肠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而降低了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及O-脱甲基酶的活性。

张新瑞[5](2009)在《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蓼是一年生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国内外对其杀虫活性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红蓼提取物(萃取物)对粘虫的杀虫活性、杀虫谱、对粘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对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了萃取物的低温稳定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5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甲醇提取粗提物产出率最高,最低者为用石油醚提取,其排序为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2.红蓼的最高杀虫活性部位为种子和秋季茎秆,种子的最佳提取溶剂是乙醇(蒸馏),秋季茎秆的最佳提取溶剂是甲醇(蒸馏)。种子乙醇粗提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可达41.97%,秋季茎秆甲醇粗提物的触杀死亡率为20.29%。3.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此萃取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高达88.89%;而秋季茎秆的杀虫活性成分则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其次是氯仿萃取物,触杀死亡率分别为59.2%和29%。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2945+3.9553X和Y=-4.6904+6.6231X,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8.6466和29.0484g(浸膏)/L。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5龄幼虫、菜粉蝶4龄幼虫、棉铃虫5龄幼虫、甘蓝夜蛾5龄幼虫、甜菜夜蛾4龄幼虫和小地老虎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88.89%、100%、87.5%、90%、93.33%和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4倍液的触杀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触杀死亡率达100%。红蓼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的触杀作用较强,稀释3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可达51.65%,而种子乙酸乙酯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棉蚜、桃蚜、麦长管蚜、甘蓝蚜和豆蚜的触杀作用很弱或者无触杀作用。红蓼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1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4.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较强,校正死亡率为59.2%,对其生长发育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为30.45%;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胃毒作用,校正死亡率可达57.14%;对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麻醉作用,1h内的麻醉率高达82%,其回归方程为:Y=2.0794+4.0267X,苏醒中时RT50=5.31h。2种萃取物对粘虫无拒食、内吸、熏蒸、杀卵和杀蛹作用。2种萃取物对菜粉蝶无拒食和熏蒸作用,对桃蚜无内吸作用。5.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幼虫体内Na+-K+ -ATP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从流分的化学结构推断,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成分可能有14种,主要成分为酮、醇、开环萜和五环三萜烷类化合物。7.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有低温稳定性。

胡裕进,杨伟秋,蔡万伦,杨长举,华红霞[6](2009)在《水菖蒲不同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比较》文中认为分别比较了水菖蒲根茎5种不同溶剂和4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杀虫活性。先考察了水菖蒲根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5种有机溶剂冷浸提取物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甲醇浸提物对德国小蠊具有更好的杀虫活性。在浓度22mg/ml处理120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雄成虫死亡率分别达到96.67%和100%。后研究了冷浸法、索式提取法、超声波萃取、超临界CO2萃取4种方法得到的水菖蒲提取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浓度10mg/ml超临界CO2萃取物处理24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96.25%和78.75%。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具有更优的杀虫活性。

秦晋一[7](2009)在《植物源农药WCT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不大,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因此植物源农药具有广阔的市场。WCT为从锦葵科植物中,利用萃取,重结晶等手段,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抗病毒制剂。抗病毒活性较高,无毒,无残留。本研究优化了WCT的粗提取过程,对其部分理化性质(溶解性,晶体形状,结晶点)进行了测定。发现在20-25℃恒温避光条件下,容易有橘红色结晶状粗提物分析出,可溶于丙酮和氯仿,微溶于甲醇和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和石油醚。对WCT粗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相采用常压,减压硅胶柱层析分离,Sephadex LH-20柱纯化,最终分到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Ⅱ,Ⅲ,Ⅴ经质谱,核磁共振图谱,以及与标准化合物对照的分析,确定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3β,5α)-stigmast-7-en-3-O-β-D-glucopyranoside和1-O-(9Z)-十八碳烯酰甘油酯。活性试验以西瓜花叶病毒(WMV)为研究对象,测定了WCT粗体物的室内生物学防效。确定了粗提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为抗病毒活性部位,进而分离纯化乙酸乙酯相,得到化合物Ⅲ,稀释到10 mg/mL,接种24小时后喷药,表现出较高的抗西葫芦病毒病活性。为进一步诠释WCT抗病毒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胡裕进[8](2009)在《水菖蒲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及其杀蟑剂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根茎为试验材料,以卫生害虫德国小蠊为试虫,分别比较了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的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优选出杀虫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并客观评价了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主要作用方式;优选出一种对德国小蠊有较好杀虫作用的化学农药氟虫氰,与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2萃取物进行复配和增效评价,最后复配成乳油产品,并测定了其室内触杀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5种不同溶剂冷浸法、索式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水菖蒲根茎提取物中,传统方法冷浸法(除石油醚外)和索式提取法的提取物得率普遍比现代手段超声波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的得率要高。水菖蒲次生代谢物质提取得率最高的是甲醇冷浸法(9.23%),得率最低的为超声波萃取法(2.55%)。采用药膜接触法,分别比较了水菖蒲根茎5种不同溶剂和4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杀虫活性。5种有机溶剂冷浸提取物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甲醇浸提物具有更好的杀虫活性,在浓度22 mg/ml处理120 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雄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7.3%和100%。4种方法得到的水菖蒲根茎提取物中,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具有更强的触杀活性,浓度10 mg/ml处理24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96.25%和78.75%。分别研究了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的触杀作用、胃毒作用、驱避作用和熏蒸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2萃取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和驱避作用。触杀试验采用药膜接触法,在18 mg/ml浓度处理12 h后,德国小蠊3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8.33%,24 h后即达到100%。驱避试验采用滤纸药膜法,处理剂量815.28μg/cm2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驱避率为67.73%,驱避等级最高,达到了Ⅳ级。在试验设定条件下几乎未表现出胃毒和熏蒸作用。2.比较研究了溴氰菊酯、氟虫氰、阿维菌素和吡虫啉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击倒活性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试虫的击倒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溴氰菊酯、氟虫氰、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击倒中时间KT50,溴氰菊酯分别为10.514 min和8.997 min,氟虫氰分别为99.653 min和244.046 min,阿维菌素、吡虫啉均>360 min。;0.1、0.05、0.01 mg/ml处理浓度下,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和雄成虫的触杀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氟虫氰、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氟虫氰对试虫表现出最高的杀虫活性,氟虫氰处理德国小蠊3龄若虫24 h的触杀毒力回归方程(?)=0.976+3.376x,致死中浓度LC50为0.543μg/ml。3.水菖蒲根茎超临界萃取物(A)和氟虫氰(B)两种单剂复配时,9个配比的共毒系数CTC>120,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9个配比中A:B(V:V)=3:7的共毒系数CTC=1058.896最大,两种单剂以此配比混合后表现出最好的增效作用。4.30%水·氟乳油配方是水·氟混合物:主溶剂(正丁醇):助溶剂(乙醇):乳化剂(OP-10)=30:35:15:20为最佳配方。

黄海玲[9](2009)在《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和普通烟K326(Nicotiana tabacum var.K326)为寄主材料,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tobamovirus, TMV)为供试毒源,测定核桃青皮石油醚萃取相的抗TMV活性以及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采用活性跟踪的手段对核桃青皮石油醚相中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进行跟踪分离。该相经梯度洗脱,得到一高活性组分A9,A9在接种浓度为10mg.mL-1时,对TMV侵染心叶烟的抑制率达71.00%。该相层析组分A6经多次层析分离和纯化得到化合物1,初步判定是木质素类化合物,其结构为:(2)采用枯斑分析法测定了A9在心叶烟上对TMV的钝化作用,钝化0.5h、1h和2h后,接种浓度为10mg.mL-1,其抑制率分别为26.73%,54.01%和32.64%。说明A9对TMV具有体外钝化作用,1h后其钝化作用最强。(3)枯斑分析法测定了A9在心叶烟上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和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结果表明,A9具有预防TMV初侵染的作用和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且对TMV初侵染的抑制作用强于抑制TMV复制增殖作用。先施药接种,抑制率24h后为52.52%优于48h后,先接种后施药,抑制率48h后优于24h后,为31.17%。(4) A9预防和治疗处理普通烟K326后3d、6d、9d和12d后,测定其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MDA)、类黄酮、总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经过A9预防和治疗处理的K326叶片内的叶绿素、类黄酮、总酚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OD和PPO的活性增强,可见,核桃青皮中低极性组分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增强烟草对TMV侵染的抵抗力。(5)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经A9预防和治疗处理后,普通烟细胞内TMV粒子明显减少,且长短不一,预防处理优于治疗处理;感染TMV后普通烟叶片中大部分细胞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A9处理的烟草叶片中TMV粒体发生断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解体得到减轻,并产生大量嗜锇颗粒和膜体。

李鹏影[10](2009)在《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制研究(Ⅰ)》文中研究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给烟叶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已成为烟草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就核桃青皮中活性物质P4-2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的抑制作用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活性跟踪的手段进行核桃青皮中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乙酸乙酯萃取相经过层析分离获得的高活性组分(对枯斑寄主心叶烟的抑制率为65.09 %),用P4-2表示,该相萃取物经多次层析分离和纯化得到化合物(对枯斑寄主心叶烟的抑制率为64.44%),通过红外、1H-NMR和13C-NMR数据归属初步判断化合物为3羟基-12-乌苏烯.(2)P4-2与TMV混合,钝化0.5h、1h和2h后采用半叶枯斑法接种,接种浓度为5mg.mL-1,其抑制率分别为38.86%、62.34%、64.55%。说明P4-2对TMV具有较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且与钝化时间成正比。(3)抑制初侵染试验表明,P4-2接种液后涂抹24h后接种病毒的抑制率为48.82%,48h后的抑制率达到51.19%,效果要略好于其对照药剂病毒克星,说明P4-2具有预防TMV初侵染的作用。(4)抑制复制增值试验结果显示,接种病毒24h和48h后涂抹P4-2接种液和对照药剂病毒克星,抑制效果均不明显。(5)P4-2接种普通烟,处理3d、6d、9d和12d后,测定普通烟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MDA)、类黄酮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结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发现经过P4-2供试液处理的普通烟叶片中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与发病对照相比明显增加,MDA含量与发病对照相比有所降低,、PPO、POD、PAL和SOD活性与发病对照相比明显提高。说明P4-2可以通过增加叶片叶绿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PPO、POD、PAL和SOD活性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6)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感染TMV后普通烟叶片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大部分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叶绿体发生肿胀扭曲,基质片层紊乱;经P4-2处理的烟草叶片中TMV粒体发生断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解体得到减轻,并产生大量嗜锇颗粒和膜体。

二、杀虫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在IPM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虫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在IPM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1.1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防治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
        1.1.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杀虫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3 生物碱防治害虫研究概况
        1.1.4 白屈菜的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白屈菜粗提物的提取
        2.2.2 白屈菜粗提物的纯化
        2.2.3 生物测定
        2.2.4 营养指标测定
        2.2.5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酶活性的测定
        2.2.6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酶活性的测定
        2.2.7 白屈菜总碱对舞毒蛾5种酶转录水平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论与分析
    3.1 白屈菜粗提物的分离与纯化
    3.2 生物测定
        3.2.1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3.2.2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毒力测定
    3.3 营养指标测定
    3.4 蛋白标准曲线及 α-萘酚标准曲线
    3.5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3.5.1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离体酶活力的影响
        3.5.2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3.6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3.6.1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离体酶活影响结果
        3.6.2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体内酶活影响结果
    3.7 实时RT-PCR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植物提取物对害螨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二斑叶螨
        1.1.1 二斑叶螨简介
        1.1.2 二斑叶螨的生活习性
        1.1.3 二斑叶螨的危害与防治
    1.2 植物源杀螨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楝科
        1.2.2 菊科
        1.2.3 瑞香科
        1.2.4 茄科
        1.2.5 豆科
        1.2.6 唇形花科
        1.2.7 其他研究
    1.3 植物源杀螨剂存在的问题
    1.4 植物源杀螨剂的应用前景
    1.5 臭椿研究概述
        1.5.1 臭椿主要化学成分
        1.5.2 臭椿的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与立题意义
2 18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粗提物的制备
        2.2.2 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室内触杀活性测定
        2.2.3 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室内触杀活性测定
        2.2.4 6 种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测定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18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提取率
        2.3.2 18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
        2.3.3 18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触杀活性
        2.3.4 6 种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臭椿乙醇提取物的系统杀螨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物材料
        3.1.2 供试螨类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臭椿粗提物的制备
        3.2.2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室内触杀活性测定
        3.2.3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室内触杀活性测定
        3.2.4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毒力测定
        3.2.5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产卵抑制作用
        3.2.6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驱避作用
        3.2.7 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毒杀活性测定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臭椿提取物的浸提率
        3.3.2 不同溶剂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测定
        3.3.3 不同溶剂臭椿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触杀活性
        3.3.4 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测定
        3.3.5 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产卵抑制作用
        3.3.6 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驱避作用
        3.3.7 臭椿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毒杀活性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臭椿乙醇提取物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植物材料
        4.1.2 供试螨类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臭椿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4.2.2 臭椿萃取物的触杀活性评价
        4.2.3 硅胶柱色谱分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臭椿乙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杀螨活性比较
        4.3.2 正丁醇相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测定
        4.3.3 展开剂的确定
        4.3.4 柱层析中活性成分的收集
        4.3.5 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8 种杀螨植物的初筛
        5.1.2 臭椿提取物的系统杀螨活性研究
        5.1.3 臭椿提取物中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5.2 讨论
        5.2.1 18 种杀螨植物的初筛
        5.2.2 臭椿提取物的系统杀螨活性研究
        5.2.3 臭椿提取物中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1.2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1.3 植物源除草剂
        1.1.4 植物源抗病毒剂研究
    1.2 农药剂型与制剂技术
        1.2.1 农药制剂及剂型的概念和意义
        1.2.2 农药制剂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
        1.2.4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研究现状
    1.3 我国植物源农药产品开发中的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植物源农药制剂指纹图谱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植物源农药绿神1 号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1.3 植物源农药0.15%鬼臼毒素微乳剂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1.4 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在其制剂热贮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
        2.1.5 药剂对红蜘蛛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1.6 药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2.2.2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稳定性试验结果
        2.2.3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精密度试验结果
        2.2.4 植物源杀螨剂绿神1 号指纹图谱分析重复性试验结果
        2.2.5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2.2.5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稳定性试验结果
        2.2.6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精密度试验结果
        2.2.7 植物源杀虫剂0.15%鬼臼毒素微乳剂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重复性试验结果
        2.2.8 植物源农药指纹图谱在其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色谱指纹图谱是植物源农药制剂质量检测的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2.3.3 指纹图谱技术可作为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原材料质量控制的较为合理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植物源农药增效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植物源杀虫剂及增效剂单剂对烟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3.2.2 八种增效剂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
        3.2.3 八种增效剂对鱼藤酮的增效作用
        3.2.4 八种增效剂对烟碱的增效作用
        3.2.5 八种增效剂对川楝素的增效作用
        3.2.6 Silwet408 与PBO 不同比例混合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
        3.2.7 混合增效剂对鱼藤酮、烟碱和川楝素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3.2.8 田间试验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源农药稳定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除虫菊素的光分解特性
        4.2.2 鱼藤酮的光分解特性
        4.2.3 川楝素的光分解特性
        4.2.4 溶剂对三种植物源农药光稳定性的影响
        4.2.5 9 种稳定剂对3 种植物源农药的稳定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源农药环糊精包合物制剂加工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及试剂
        5.1.2 包合物制备方法
        5.1.3 植物源农药环糊精包合物制剂加工方法
        5.1.4 包合物制剂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冬青油HP-β-CD 包合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5.2.2 川楝素在不同浓度HP-β-CD 溶液中的相溶解度实验结果
        5.2.3 投料比对川楝素HP-β-CD 合作用的影响
        5.2.4 温度对川楝素HP-β-CD 包合作用的影响
        5.2.5 包合反应时间对HP-β-CD 包合川楝素的影响
        5.2.6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稳定性试验
        5.2.7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表面活性剂筛选结果
        5.2.8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抗冻剂筛选结果
        5.2.9 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各项技术指标测定
        5.2.10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填料筛选结果
        5.2.11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润湿分散剂筛选结果
        5.2.12 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技术指标
        5.2.13 40%冬青油HP-β-CD 包合物水剂对菊小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5.2.14 40%川楝素HP-β-CD 包合物可溶性粉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试验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环糊精包合技术值得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进一步研究
        5.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是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加工配方选择的关键
        5.3.3 植物源农药包合物制剂适合于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和活性物质单体的制剂加工
        5.3.4 植物精油的环糊精包合物加工成水基制剂较为适宜,低挥发性的植物源农药活性物质单体的环糊精包合物加工成固体制剂较为适宜
第六章 植物精油微胶囊悬浮剂加工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6.2.2 冬青油微胶囊成囊条件优化方法
        6.2.3 冬青油微胶囊性能表征
        6.2.4 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菊小长管蚜田间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对微胶囊的影响
        6.3.2 温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4 pH 值对冬青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5 体系搅拌速度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6 成囊促进剂对冬青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6.3.7 冬青油制备工艺稳定性考察
        6.3.8 微胶囊的缓释性能测定结果
        6.3.9 20%冬青油微胶囊悬浮剂防治菊小长管蚜田间试验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将植物精油加工成微胶囊悬浮剂,可提高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持效期
        6.4.3 具有缓释功能的剂型是植物精油制剂加工较为适宜的剂型
第七章 植物源杀虫剂环保乳油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供试植物精油与4 种植物源杀虫剂相容性试验结果
        7.2.2 供试植物精油对4 种植物源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7.2.3 植物精油混合溶剂对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7.2.4 田间试验结果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砂地柏种子提取物微乳剂加工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配方筛选试验结果
        8.2.2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的指纹图谱建立
        8.2.3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质量检测结果
        8.2.4 砂地柏乙醇提取物微乳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8.2.5 砂地柏种子乙醇提取物微乳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8.3 小结与讨论
        8.3.1 小结
        8.3.2 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的透明温度范围调整过程中作用突出
        8.3.3 微乳剂是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环保化的一个重要剂型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主要试验结果
        9.1.1 色谱指纹图谱技术是植物源农药制剂质量检测的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9.1.2 合理的使用增效剂可以显着的提高植物源农药制剂的生物活性
        9.1.3 通过在植物源农药制剂中添加稳定剂可以提高有效成分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药剂持效期
        9.1.4 环糊精包合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精油及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延长其持效期,值得在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中进一步研究
        9.1.5 将植物精油加工成微胶囊悬浮剂,可以提高其在田间的稳定性,延长持效期
        9.1.6 植物精油是植物源农药尤其是以植物粗提物为原料的乳油加工的理想溶剂
        9.1.7 研制出砂地柏乙醇提取物浸膏微乳剂
    9.2 主要结论
    9.3 本论文的创新点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历史
    1.2 我国的杀虫植物资源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1.3.1 植物源杀虫剂的类型
        1.3.2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
        1.3.3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1.4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1.4.1 直接利用
        1.4.2 间接利用
        1.4.3 存在问题
        1.4.4 前景展望
    1.5 梣酮的研究现状
        1.5.1 白鲜皮简介
        1.5.2 梣酮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梣酮的杀虫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梣酮对各类昆虫的生物测定
        2.2.2 梣酮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梣酮处理对粘虫卵孵化的影响
        2.2.4 温度对梣酮杀虫活性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梣酮的杀虫活性
        2.3.2 梣酮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梣酮对卵孵化的影响
        2.3.4 温度对梣酮杀虫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梣酮对粘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3.2.2 石蜡切片观察结果
        3.2.3 超微结构变化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粘虫对梣酮的中毒症状
        3.3.2 梣酮对粘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
        3.3.3 梣酮对粘虫中肠显微结构的影响
        3.3.4 梣酮对粘虫中肠超微结构的影响
        3.3.5 梣酮对中肠细胞内溶酶体的影响
第四章 梣酮对试虫中肠消化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试虫吐泻液体的定性
        4.2.2 梣酮对中肠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2.3 梣酮对中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2.4 梣酮对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5 梣酮对粘虫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6 梣酮对小地老虎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7 梣酮对中肠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8 梣酮对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对粘虫失水的定性
        4.3.2 梣酮对粘虫消化酶的影响
        4.3.3 梣酮对粘虫及小地老虎中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3.4 梣酮对粘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5 消化酶与试虫死亡的联系
第五章 梣酮对粘虫幼虫中肠解毒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梣酮对试虫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5.2.2 梣酮对试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5.2.3 梣酮对试虫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5.2.4 梣酮对试虫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5.3.1 梣酮对羧酸酯酶的影响
        5.3.2 梣酮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5.3.3 梣酮对细胞色素P450 的影响
        5.3.4 解毒酶与试虫死亡的联系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作者简介

(5)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国内外研究开发简史
    1.2 传统的主要杀虫植物
    1.3 植物体内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
    1.4 杀虫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5 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
    1.6 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方式
    1.7 国内外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1.8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展望
    1.9 国内外在蓼属植物杀虫抑菌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红蓼提取物产出率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植物样品及其前处理
        2.1.3 供试溶剂
        2.1.4 植物样品的提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蓼不同部位用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产出率
        2.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5 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产出率
        2.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用6 种不同含水量乙醇和甲醇提取的产出率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红蓼对粘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3.1.3 生物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3.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5 种不同极性溶剂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3.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不同含水量乙醇和甲醇粗提物稀释5 倍液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红蓼提取物的杀虫谱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4.1.3 供试样品的配制
        4.1.4 生物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2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4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棉铃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5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甘蓝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6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甜菜夜蛾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7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地老虎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8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棉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9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桃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10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麦长管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11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甘蓝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12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豆蚜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2.13 红蓼不同部位、不同溶剂粗提物(萃取物)对朱砂叶螨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萃取物对粘虫等试虫的作用方式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5.1.3 生物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5.2.2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胃毒作用的测定结果
        5.2.3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拒食作用的测定结果
        5.2.4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麻醉作用的测定结果
        5.2.5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内吸作用的测定结果
        5.2.6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熏蒸作用的测定结果
        5.2.7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卵杀伤作用的测定结果
        5.2.8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蛹杀伤作用的测定结果
        5.2.9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拒食作用的测定结果
        5.2.10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熏蒸作用的测定结果
        5.2.11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桃蚜内吸作用的测定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红蓼种子萃取物对粘虫的作用机理研究
    6.1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Na~+-K~+-ATP 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与讨论
    6.2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与讨论
    6.3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结论与讨论
    6.4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6.4.3 结论与讨论
    6.5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体内脂肪酶活性抑制作用的测定
        6.5.1 材料与方法
        6.5.2 结果与分析
        6.5.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红蓼种子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昆虫
        7.1.2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柱层析分离
        7.1.3 供试样品的配制
        7.1.4 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各流份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
        7.1.5 流份F-1 杀虫活性成分的鉴定
        7.1.6 红蓼种子提取、分离和杀虫成分鉴定流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各流份对粘虫触杀作用的测定结果
        7.2.2 F-1 流份杀虫活性成分的鉴定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红蓼种子和秋季茎秆萃取物的低温稳定性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昆虫
        8.1.2 供试样品的配制
        8.1.3 生物测定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结论与讨论
附录 红蓼的人工大面积种植技术
第十章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水菖蒲不同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品
    1.2 供试昆虫
    1.3 方法
        1.3.1 杀虫有效成分提取
        1.3.2 触杀作用测定
        1.3.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菖蒲不同提取方式得到提取物得率比较
    2.2 水菖蒲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比较
    2.3 水菖蒲不同方法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比较
3讨论

(7)植物源农药WCT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进展概述
        1.1.1 植物次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1.1.2 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化学防御中的作用
    1.2 抗植物病毒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2.1 植物源抗病毒物质
        1.2.2 微生物源抗病毒物质
        1.2.3 植物病毒抑制物质的抑制机理
    1.3 锦葵科中化学成分研究
        1.3.1 黄酮类
        1.3.2 黄酮醇类
        1.3.3 有机酸类
        1.3.4 香豆素类
    1.4 天然产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剂与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WCT 制备
        2.2.2 活性成分提取
        2.2.3 WCT 提取与分离
        2.2.4 各化学成分的抗病毒力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WCT 提取条件的优化
    3.2 化合物纯度检测
    3.3 化合物结构解析
        3.3.1 化合物Ⅱ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3.3.2 化合物Ⅲ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3.3.3 化合物Ⅳ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3.3.4 化合物Ⅴ的结构解析与鉴定
    3.4 WCT 分离物的室内生物学疗效测定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WCT 粗提物的提取
    4.2 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4 室内生物学疗效测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菖蒲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及其杀蟑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德国小蠊的危害
    2 德国小蠊的防治研究进展
        2.1 化学防治
        2.2 物理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环境治理
        2.5 综合防治
        2.6 防治难题
    3 植物源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防治研究进展
        3.1 研究现状
        3.2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优势
    4 选题的依据、目的与意义
        4.1 选题的依据
        4.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材料
        1.1.2 供试昆虫
        1.1.3 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提取方法
        1.2.2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
        1.2.2.1 水菖蒲根茎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1.2.2.2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1.2.3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
        1.2.3.1 触杀作用的测定
        1.2.3.2 胃毒作用的测定
        1.2.3.3 驱避作用的测定
        1.2.3.4 熏蒸作用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的得率
        2.2 水菖蒲根茎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2.3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2.4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作用
        2.5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胃毒作用
        2.6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驱避作用
        2.7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熏蒸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的得率
        3.2 水菖蒲根茎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3.3 水菖蒲根茎不同方法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3.4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作用
        3.5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胃毒作用
        3.6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驱避作用
        3.7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熏蒸作用
        3.8 讨论
第三章 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1.2.1 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的击倒活性
        1.2.2 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1.2.3 氟虫氰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毒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的击倒活性
        2.2 4种化学农药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
        2.3 氟虫氰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毒力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水菖蒲根茎超临界萃取物和氟虫氰的联合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新型植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复配剂乳油的配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昆虫
        1.2 试验方法
        1.2.1 溶剂系统筛选
        1.2.2 水·氟乳油配方的确定及制剂配制
        1.2.3 乳油质量检测
        1.2.3.1 乳油外观
        1.2.3.2 乳化效果及乳浊液定性的测定
        1.2.3.3 乳油冷贮和热贮稳定性检验
        1.2.4 水·氟乳油制剂的室内防效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剂系统筛选
        2.2 水·氟乳油配方的质量检测及制剂配制
        2.3 水·氟乳油配方的室内防效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抗病毒物质研究进展
        1.1.1 商陆科植物中抗病毒物质研究
        1.1.2 藜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3 紫茉莉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4 石竹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5 豆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1.6 山茶科植物中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
    1.2 抗病毒物质作用机理研究
        1.2.1 抑制病毒对寄主的侵染
        1.2.2 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
        1.2.2.1 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1.2.2.2 对植物病毒系统侵染的抑制
        1.2.3 抑制病毒症状表达
        1.2.4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2.5 促进植物生长
    1.3 植物次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次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
        1.3.2 植物次生物质的化学防御作用
        1.3.2.1 植物次生物质对非生物因素的防御作用
        1.3.2.2 植物次生物质对生物因素的防御作用
    1.4 核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1.4.1 核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4.1.1 萘醌及其苷类
        1.4.1.2 二芳基庚烷类
        1.4.1.3 黄酮类
        1.4.1.4 萜类
        1.4.1.5 多酚类
        1.4.1.6 其它成分
        1.4.2 核桃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1.4.2.1 抑酶作用
        1.4.2.2 抗肿瘤作用
        1.4.2.3 镇痛作用
        1.4.2.4 抑菌作用
        1.4.2.5 化感作用
        1.4.2.6 杀虫活性
        1.4.2.7 抗病毒作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1.1 植物样品
        2.1.1.2 寄主植物
        2.1.2 供试毒源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核桃青皮石油醚相活性组分分离纯化
        2.2.2 A_9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2.1 A_9 对 TMV 体外钝化作用的测定方法
        2.2.2.2 A_9 抑制 TMV 初侵染作用的测定方法
        2.2.2.3 A_9 抑制 TMV 复制增殖作用的测定方法
        2.2.3 K326 中几种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2.3.1 供试植物处理方法
        2.2.3.2 叶绿素总含量测定方法
        2.2.3.3 MDA 含量测定方法
        2.2.3.4 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2.2.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2.3.6 POD、PPO 活性测定方法
        2.2.4 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方法
        2.2.4.1 负染法
        2.2.4.1.1 样品制备
        2.2.4.1.2 负染
        2.2.4.2 超薄切片法
        2.2.4.2.1 供试试剂
        2.2.4.2.2 超薄切片的制备
        2.2.4.3 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核桃青皮石油醚相活性组分跟踪
    3.2 A_9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2.1 A_9 对 TMV 的体外钝化作用
        3.2.2 A_9 抑制 TMV 的初侵染作用
        3.2.3 A_9 抑制 TMV 的复制增殖作用
        3.2.4 A6 跟踪分离纯化结果
    3.3 A_9 对K326 中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A_9 对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3.2 A_9 对MDA 含量的影响
        3.3.3 A_9 处理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4 A_9 处理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3.3.5 A_9 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6 A_9 处理对POD 活性的影响
        3.3.7 A_9 对PPO 活性的影响
    3.4 A_9 处理对K326 超微结构的影响
        3.4.1 A_9 处理对K326 细胞内病毒粒子的影响
        3.4.2 A_9 处理对K326 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4.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制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核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1.2 核桃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1.1.3 核桃属植物活性成分在农业中的应用
    1.2 次生物质研究进展
        1.2.1 次生物质的种类
        1.2.2 次生物质的化学防御作用
    1.3 植物病毒抑制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病毒抑制物质的种类
        1.3.2 植物病毒抑制物质的抑制机理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接种液的制备
        2.2.2 TMV 病毒接种
        2.2.3 抗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2.2.4 活性物质P_(4-2) 抗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核桃青皮中抗病毒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3.1.1 核桃青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相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3.1.2 P_4 的分离结果及各组分抗TMV 侵染心叶烟的效果
        3.1.3 P_(4-2) 的分离结果及抗TMV 侵染心叶烟的效果
    3.2 P_(4-2)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2.1 P_(4-2)对TMV 体外钝化作用的测定结果
        3.2.2 P_(4-2)抑制TMV 初侵染作用的测定结果
        3.2.3 P_(4-2)抑制TMV 复制增殖作用的测定结果
    3.3 P_(4-2)对普通烟中几种生理指标影响测定结果
        3.3.1 P_(4-2)对普通烟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
        3.3.2 P_(4-2)对普通烟中MDA 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
        3.3.3 P_(4-2)对普通烟中类黄酮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
        3.3.4 P_(4-2)对普通烟中总酚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
    3.4 P_(4-2)对普通烟中几种生化指标影响测定结果
        3.4.1 P_(4-2)对普通烟中POD 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
        3.4.2 P_(4-2)对普通烟中PPO 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
        3.4.3 P_(4-2)对普通烟中PAL 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
        3.4.4 P_(4-2)对普通烟中SOD 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
    3.5 P_(4-2)对普通烟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1 接种6d 后P_(4-2)对普通烟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2 接种12d 后P_(4-2)对普通烟叶片病毒粒子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P_(4-2)对TMV 具有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
        4.1.2 P_(4-2)可明显提高烟草的抗病性
    4.2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杀虫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在IPM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吕春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2]植物提取物对害螨的防治作用研究[D]. 邢燕燕. 沈阳大学, 2014(04)
  • [3]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周一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4]梣酮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吕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04)
  • [5]红蓼提取物的杀虫作用和作用机理研究[D]. 张新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6]水菖蒲不同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比较[J]. 胡裕进,杨伟秋,蔡万伦,杨长举,华红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4)
  • [7]植物源农药WCT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D]. 秦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水菖蒲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及其杀蟑剂研究[D]. 胡裕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Ⅱ)[D]. 黄海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核桃青皮中次生物质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制研究(Ⅰ)[D]. 李鹏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次生生物量在 IPM 杀虫植物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