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一、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万可[1](2021)在《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乡村教师自我责任感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亚楠[2](2021)在《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积极开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对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最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集中于某一运动项目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足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灵活性高、参与性强、对抗激烈等特点,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足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思政功能。在足球课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等。培养团队意识是足球运动的核心任务,足球运动的团体活动形式,使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责任感。足球每个教学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深入挖掘足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选择14所双一流高校的足球教师和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在足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深入挖掘足球各项基础技战术中的思政指标,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道德素养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的选择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和职称能对最终指标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段和职称的教师对于思政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教师个人的思政素养等都会影响教师对足球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指标的判断。(2)足球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在不同技战术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不同,即不同的技战术学习发展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3)在足球运动中突出表现的思政因素有自信、勇敢、自律、信任、果断、主动性、责任感、坚持不懈、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超越自我、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积极进取、正确的胜负观共计15个指标。(4)在足球颠球中,对自信、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主动性、自律方面的思政教育更加明显。(5)在足球双人对传教学中,对团结合作、信任、责任感、积极进取、果断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6)在足球停球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自信、主动性、勇敢、积极进取等指标的教育更为明显。(7)在足球运球射门的教学中,学生积极进取、果断、自信、竞争意识、坚持不懈方面的思政教育相较于其他指标表现更为突出。(8)在足球掷界外球的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果断、规则意识、自信、信任、责任感的教育更为突出。(9)在足球二过一配合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任、团结合作、果断、积极进取、自信方面的思政教育更为突出。(10)在足球围抢的战术教学中,对学生团结合作、果断、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的思政教育更为明显。(11)在足球教学比赛中,着重对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公平正义、团结合作、规则意识、积极进取的思想政治教育。

申文艺[3](202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与德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选取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个例进行调查,该校为德育示范学校,办学以来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校训,曾获“临汾市第十一届‘育人杯’先进集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等荣誉。本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调查,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借鉴,在理论上丰富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扩充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学科的完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育道德现状;第二部分对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观摩体育教学过程,了解该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现状,第三部分将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客观认识目前该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解析,提出相关建议。经过调查研究,本文的结论如下:(1)体育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体育学科德育内容包括合作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尊重他人六个维度。(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德育渗透,但是还存在德育渗透认知不足、德育渗透程度低、内容存在偏差,体现为以规则意识为主,意志品质、尊重他人很少涉及、出现无效渗透、缺少德育渗透方法的问题。(3)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需求存在偏差,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合理地渗透德育。(4)体育教学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德育,开始部分可渗透尊重他人与规则意识,准备部分可渗透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结束部分可渗透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感,在基本部分,不同的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内容侧重点不同。(5)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相关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完善学生的体育道德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足开齐体育课,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拓宽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场地器材的配备,并定期进行维护。(2)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结合德育目标、体育教学整个环节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全面渗透德育。(3)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入到学生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保持长处,克服短处,有效渗透德育。

刘国娟[4](2021)在《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政课,必须着眼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因此,思政教师探索新时代教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对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意义重大。“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运用所形成的特殊情感教育,对实现“立德”与“树人”高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也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教师期望本身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激励、信任、期待等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正义感、道德感和责任感。因此,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师期望效应”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立足于培养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精神需求,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本文以“教师期望效应”运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及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将“教师期望效应”的特征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过程(即认知、内化和外化)相结合,阐明了将“教师期望效应”应用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过程期望因素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待优化、教师对期望结果难以控制及教师期望缺乏针对性四个方面分析原因,进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以期实现“教师期望效应”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梁波[5](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发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情绪能力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心态,包括五种技能: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和负责任地决策。近年来,关于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价值也凸显出来,社会-情绪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体验到教师工作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较高社会-情绪能力的教师可以应对课堂需求,维持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创建并维持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互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内在发生机制,对于帮助初任教师认识自身社会-情绪能力,提高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访谈法,对全国6省市的12位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过程录音并转为文字资料,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与分析,形成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内在发生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会通过教师的情绪处理过程、认知调节过程、社会互动过程影响到教师的行为表现,三个过程不是完全分裂开来的,而是前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持续发生的动态过程,情绪处理和认知调节互为前提和基础,情绪处理和认知调节共同作用于社会互动。这一系列过程需要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共同参与,其中情绪意识和情绪管理指向情绪处理过程,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有效管理指向认知调节过程,关系技能和负责任地决策指向社会互动过程。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表现水平受到教师情感、外部约束、工作经验、工资待遇和个性品质的影响。此外,在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教师社会-情绪能力五种技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影响有效管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有效管理影响教师决策,决策作用于关系技能,是关系技能的方向引领。

闫佳伟[6](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常鑫[7](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徐怡帆[8](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外教育史,关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话题从未停息过,从最初篇章中的散落提及到后来专门着作的出现,社会责任感培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的过热追求,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公共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就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高中生也不例外,但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社会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从其公民教育的功能来说,理应在教学中将社会责任感培育贯彻始终,其实施的有效性微观上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宏观上关系到社会和谐。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和有效性进行概念界定,并阐述论文写作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第二部分是从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产出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来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测评体系,并通过将测评体系转化为问卷的方式阐述测评体系实施的基本原则与相关思路。第三部分对思政课社会责任感培育状况进行调查和问题分析,总结得出:学生对社会性课程内容缺乏了解、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传统知识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观仍然占据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本身社会性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评价重“智”轻“德”等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上文调查发现的问题,从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提出相应策略,为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开发课程资源,提高一线政治教师素质,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动机,创新教育教学,加强家校社合作。总之,社会责任感培育任重而道远,仅依靠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有限的,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宝欣[10](2020)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调查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德育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方式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六个方面。我们也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四大对策,它们分别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基本素养;建立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接着,按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九个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微案例,每个微案例的教学时长为3-5分钟,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分别是:“声的利用”德育微案例、“角色模拟”课外活动的德育微案例、“运动的描述”德育微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德育微案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德育微案例、“运动的快慢”德育微案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德育微案例、“光的直线传播”德育微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德育微案例,在这些德育微案例中,我们注重构建德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爱护环境、自立自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勇敢正直、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最后,我们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程
        2.1.2 课程思政
        2.1.3 思想政治教育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
        2.2.2 关于高校足球课程思政的研究
        2.2.3 上海市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足球课程中思政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足球课程中不同技战术指标的思政功能分析
        4.2.1 .足球课程中“颠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2 足球课程中“双人对传”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3 足球课程中“停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4 足球课程中“运球射门”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5 足球课程中“掷界外球”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6 足球课程中“二过一配合”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7 足球课程中“围抢”教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2.8 足球课程中“比赛”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4.3 各相关指标在足球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4.3.1 教师年龄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2 教师职称对足球课程中指标选择的影响
        4.3.3 各思政指标在足球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4.4 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升足球教师思政素养
        5.2.2 发挥足球教师的榜样作用
        5.2.3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5.2.4 根据足球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
        5.2.5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访谈提纲

(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1.1.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4 学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意义、可行性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体育教学
        2.1.2 德育
        2.1.3 德育渗透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评述
    2.3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理论基础
        2.3.1 知行合一理论
        2.3.2 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2.4 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维度总结
        2.4.1 相关政策、文件蕴含的体育学科德育内容
        2.4.2 不同阶段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德育要求
        2.4.3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4.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据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乡宁县第三中学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4.1.1 学生的体育学科德育认知
        4.1.2 学生体育道德行为
    4.2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现状
        4.2.1 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德育内容的认知
        4.2.2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行为
    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对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影响
        4.3.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行为与学生体育道德行为的关联分析
        4.3.2 实证分析
    4.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4.4.1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认知不足
        4.4.2 体育教师德育目标设立数量少、质量不佳
        4.4.3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内容存在偏差
        4.4.4 体育教师德育渗透方法单调
        4.4.5 学生体育成绩组成因素不完善
    4.5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学校缺乏规定,缺少教师培训
        4.5.2 教师认知不足,行为存在偏差
        4.5.3 体育课时不足,教学任务紧张
        4.5.4 场地器材缺乏,教学形式局限
        4.5.5 师资配置失衡,教师权益缺失
        4.5.6 教学环境多变,失控现象频发
    4.6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4.6.1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切实保证体育教学开展
        4.6.2 增强体育学科德育认知,贯穿体育教学过程始终
        4.6.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更好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5 研究结论
6 研究建议
7 不足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行为情况的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1)
附录4 乡宁县第三中学体育课堂德育观察表(2)
附录5 学生随堂体育道德体验问卷

(4)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期望效应”研究现状
        2.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
        3.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1.论文创新点
        2.论文的不足
一、“教师期望效应”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概述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特征
        1.全面性
        2.引导性
        3.激励性
        4.情感性
    (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分析
        1.对自己负责
        2.对他人负责
        3.对社会负责
        4.对国家负责
二、“教师期望效应”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师期望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的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
        1.提升社会责任感认知要坚持以引导为主
        2.促进社会责任感内化要以激励为核心
        3.提高融入社会能力要坚持以情感为催化剂
三、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问卷的设计
        2.问卷的发放
        3.问卷结果分析
    (二)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
        2.学生对教师期望感知不准确
        3.教师传递期望不够坚定
    (三)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过程中期望因素单一
        2.教师评价方式待优化
        3.教师对期望的结果难以控制
        4.教师期望缺乏针对性
四、“教师期望效应”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期望效应”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情感性原则
        3.适度性原则
        4.差异性原则
    (二)“教师期望效应”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科学期望,优化教学目标
        2.立足期望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3.融入情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评价反馈,把握课堂总体情况
        5.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期望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价值凸显
        (二)社会发展和培养目标优化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三)目前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扎根理论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概念界定
        (一)社会-情绪能力
        (二)教师社会-情绪能力
        (三)小学初任教师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概念研究
    二、社会-情绪能力的干预
        (一)面向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培训
        (二)面向学生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三、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
        (一)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
        (二)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
    四、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内在
        (二)外在环境
    五、社会-情绪能力相关内容的发生机制
        (一)情绪发生机制
        (二)行为发生机制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编码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1.理论框架
        2.问题设计
        (二)预调查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编码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四)饱和度检验
        (五)编码结果
        1.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发生机制
        2.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内涵
第四章 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发生机制分析
    一、情绪处理过程
        (一)情绪意识
        (二)情绪调控
        1.情绪直觉影响教师情绪调控表现
        2.情绪调控发挥教师情绪价值
    二、认知调节过程
        (一)认知过程
        1.社会认知力影响教师工作态度与问题处理方式
        2.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社会意识是教师负责任地决策的认知基础
        (二)调节过程
        1. 社会意识促进认知灵活性,认知灵活性调节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2. 有效管理调整工作状态,优化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三、社会互动过程
        (一)树立专业权威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基础
        (二)决策与辩护是社会互动的方向引领
        (三)关系技能是社会互动的能力保障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情感影响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积极性与投入度
        (二)外部约束影响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行为
        (三)工作经验影响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表现水平
        (四)工资待遇影响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态度
        (五)优良个性品质是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提升的基石
第五章 讨论与思考
    一、对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发生机制的思考
    二、对提升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建议思考
    三、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 核心概念
        1. 高中思想政治课
        2. 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社会责任感
        3. 培育
        4. 有效性
    (二)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
    (三) 思想资源
        1. 价值澄清理论
        2. 过程最优化理论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测评体系构建及其实施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测评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2.测评体系设计
        (1) 明确测评目的
        (2) 体现测评意义
        (3) 细化测评内容
        (4) 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测评体系实施
        1.调研目的与思路
        2.调研方法与样本说明
        (1)学生基本信息
        (2) 教师基本信息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问题调查
    (一)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之现状
        1. 对个人、家庭的责任感差异较大
        2. 对他人、集体、社会和生态的责任感普遍较弱
        3. 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与践行不符
        4. 对自我社会责任感评价偏离实际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问题之学生维度
        1. 不够关心课堂教学内容
        2. 对思想政治课之社会责任感培育知行脱节
        3. 对思政课的自主性学习兴趣不高
        4. 与社会衔接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
        5. 缺乏社会实践性的被动听课相当普遍
        6. 思政课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7. 对思政课社会功能关注不够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问题之教师维度
        1. 对责任担当核心素养认知不深,社会责任感培育践行不足
        2.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社会责任感内容或缺
        3. 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资源利用少,挖掘深度不够
        4. 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5. 理论联系实际不多,对思政课社会功能关注较少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问题之课程维度
        1. 社会性课程资源贫乏,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交融度不高
        2. 教学课程活动空间有限,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适切性不高
        3. 教学评价失衡,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匹配度不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课程之社会责任感培育任务艰巨性与内容设计碎片化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责任感培育任务的艰巨性
        2. 教材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设计的碎片化
    (二) 教师之社会责任感培育理念的陈旧性和创新能力的有限性
        1.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相关社会责任感培育课程资源整合不足
        2. 教师创新能力有限,相关社会责任感培育方法利用不到位
    (三) 学生之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强与价值观差异性
        1. 学生对思政课社会责任感培育功能认识不强
        2. 学生的价值观差异性
    (四) 社会之“利益至上”与“高考至上”不良文化的影响
        1. “利益至上”不良文化之影响
        2. “高考至上”不良文化之影响
五、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
        1. 优选“引领性”课程资源
        2. 精选“接地气”课程资源
    (二) 提高教师素质,动态转化社会责任感培育理念
        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三) 激发学生兴趣动机,凝聚社会责任感培育向心力
        1. 创设责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2. 健全激励机制,保持责任动机
    (四) 创新教育教学,构建社会责任感培育新样态
        1. 教学目标预设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 教学内容凸显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3. 教学方法指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4. 教学评价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五) 家校社联动,形成社会责任感培育合力
        1. 家庭教育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 学校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3. 社会教育助推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调查(学生版问卷)
附录(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调查(教师版问卷)
附录(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1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3.1 皮亚杰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3.2 科尔伯格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4 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教育文件、重要讲话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4.1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4.2 量其特点、因材施教
    4.3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4.4 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4.5 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4.6 宽严相济、诱禁结合
第5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5.1 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5.2 与德育环境有关的问题
    5.3 与德育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
第6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6.1 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6.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6.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6.4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第7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微案例
    7.1 在“声的利用”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2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模拟渗透德育
    7.3 在《运动的描述》的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7.4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设计如下环节
    7.5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6 在《运动的快慢》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7 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8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7.9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第8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
    8.1 教育实验
    8.2 结果与分析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乡村教师自我责任感培育研究[D]. 万可.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市高校足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 王亚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高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以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为例[D]. 申文艺.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为例[D]. 刘国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初任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发生机制研究[D]. 梁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研究[D]. 徐怡帆. 苏州大学, 2020(03)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宝欣.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教师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