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品种甜瓜保质期差异比较。

6个品种甜瓜保质期差异比较。

一、来自甜瓜属(Cucumis melo L.)6个变种部分品种货架期差异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燕,龚志云,蒋甲福,周宝良,娄群峰,曹清河,席梦利,陈佩度,顾铭洪,张天真,陈发棣,陈劲枫,李宗芸,王秀娥[1](2021)在《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技术手段。原位杂交技术与基因组、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的起源、进化、驯化等基础研究和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应用研究。通过形象地展示DNA、RNA、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实际位置,揭示DNA序列之间的实际位置和顺序、亲缘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结构重排、基因组拼接序列的质量、转录水平RNA和翻译水平蛋白质的位置和数量变化等。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淮地区农科院等自20世纪中期开展细胞遗传学理论技术研究,伴随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建立了较完善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开展植物系统进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组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综述江苏省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胡雨晴[2](2020)在《甜瓜全雌株的获得与繁殖保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瓜(Cucumis melo L.)是一种重要的水果型蔬菜,世界各地均普遍栽培,中国是甜瓜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目前商业化栽培的甜瓜品种绝大多数为一代杂种,且基本采用蕾期去雄授粉方式生产一代杂种种子。这种制种方式不仅费工,而且一代杂种种子纯度可能因去雄不彻底而得不到保证。本研究在前期研究获得了甜瓜全雌株基础上,以两性花自交系(PY、PB)、雌雄异花同株自交系(PA)为亲本构建的F2、F3、BC1F2、F2BC1、BC2等多个分离世代为材料,探讨甜瓜全雌株的发生规律及其遗传基础,并研究甜瓜全雌株的临时保存和诱雄自交保存方法,同时对利用SNP分子标记选择雌雄基因型纯合全雌株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本研究拟为甜瓜雌性系的选育与繁殖,进而为甜瓜雌性系的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性花自交系PY与雌雄异花同株自交系PA杂交(PY×PA)的F2代出现了两性花株、雌雄异花同株、全雌株、雌全同株、雄全同株、雌花雄花两性花同株以及全雄株等7种性别类型;(PY×PA)F2中雌花两性花同株自交后代(F3)、BC1((PY×PA)×PB)中雌花两性花同株自交后代(BC1F2)、BC1[(PY×PA)×PY]中全雌株与PY或PB再次回交后代(BC2)群体中发生两性花株、全雌株、雌全株分离,而在PY×PA(F2)全雌株与PY或PB回交后代(F2BC1)中出现全雌株、全雌株与两性花分离或全雌株与雌全株分离等三种情况。2.不同分离世代甜瓜植株性别分离结果的卡方测验证实了甜瓜性别主要由M/m、G/g和A/a三对基因控制。MG<sub><sub>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mmG<sub><sub>表现为雄花两性花同株,mmgg<sub>表现为两性花株,全雌株基因型为Mggaa,三性花株及雌全同株基因型为MggA。其中部分雌全株性别表现不稳定,容易转变为全雌株或三性花株。试验结果似乎显示存在第四对基因(很可能是Gy/gy)调控甜瓜性别。3.利用两性花自交系、雌雄异花同株自交系构建的F1的自交后代(F2、F3),或与两性花株回交后代BC1以及回交后代自交(BC1F2)或再次回交(BC2)、F2与两性花自交系回交(F2BC1)均可以获得全雌株,但后代全雌株率不同,其中PY×PA(F2)与PB回交后代(F2BC1)会出现所有植株均为全雌株的情况。4.侧枝扦插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IAA、IBA和生根粉处理可以促进全雌株侧枝发生不定根,其中1 g/L的IAA处理插穗生根率达到40%。外源物质诱雄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3和AgNO3处理可以使部分甜瓜全雌株发生两性花,其中500 mg/L AgNO3处理诱雄效果最为理想;利用GA3和AgNO3诱导产生的两性花可以自交结实并产生具有活力的种子;无论是春夏季或是秋季,利用500 mg/L AgNO3处理生长中期的植株同样能够诱导全雌株发生两性花。试验结果表明甜瓜全雌株可以利用生长素类物质进行扦插保存,并可以利用GA3和AgNO3诱导产生两性花而繁殖。5.利用甜瓜性别控制基因M(andromonoecious)的SNP位点,设计引物,对F2BC2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全雌株自交后代进行基因型纯合株筛选。结果表明,该标记能区分杂合与纯合的全雌株。

覃超[3](2020)在《甜瓜CmbHLH93和CmbHLH130基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甜瓜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栽培的经济价值极高的园艺作物。同时也是研究植物性别分化和果实成熟过程的葫芦科模式植物之一。本研究选用种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的甜瓜品种河套蜜瓜(Cucumis melo L.cv Hetao melon)作为研究材料。对甜瓜转录因子bHLH家族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实验室已获得的甜瓜果实转录组数据挑选了两个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高效表达的基因CmbHLH93和CmbHLH130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甜瓜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bHLH基因家族成员160个,编码213个蛋白质。根据甜瓜bHLH基因结构将内含子分布模式分为13种。染色体定位表明CmbHLH93和CmbHLH130基因分别位于甜瓜3号和1号染色体。利用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将bHLH家族分为18个亚族,其中CmbHLH93和CmbHLH130蛋白分别属于第18和8亚族;序列分析表明7-18亚族保守性较高。甜瓜bHLH蛋白具有HLH或bHLH-MYC-N结构域,10个成员还具有ACT结构域。氨基酸保守基序分析表明,甜瓜bHLH蛋白具有motif1或motif2基序。基因表达量热图分析表明,110个bHLH基因在甜瓜果实中表达,在果实生长期表达的基因最多。预测96%的甜瓜bHLH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内。(2)以甜瓜果实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CmbHLH93和CmbHLH130基因cDNA,其ORF长度分别为1023 bp和867 bp;分别构建了其超表达载体和基因编辑载体,命名为:pPZH93、pPZH130、pYLH93和pYLH130。(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mbHLH93基因在两性花和果实生长期高表达,CmbHLH130基因在根和跃变期果实中高表达,CmBTB/POZ基因在叶和果实生长期高表达。(4)构建了自激活载体pGBH93Y、pGBH93C、pGBH130Y、pGBH130C和pGBBT,分别转入酵母AH109菌株中研究自激活现象,结果表明CmbHLH130、CmbHLH93和CmBTB/POZ蛋白都没有自激活现象。(5)构建CmbHLH130、CmbHLH93和CmBTB/POZ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和捕获载体,进行了酵母双杂交分析,结果表明CmbHLH130与CmbHLH93蛋白不形成异源二聚体,CmbHLH93蛋白之间不形成同源二聚体,但CmbHLH93与CmBTB/POZ蛋白之间相互作用。(6)构建pCAH93-GFP和pCAH130-GFP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并通过浸染本氏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CmbHLH93和CmbHLH130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内。(7)利用子房注射法分别将超表达载体pPZH93、pPZH130和编辑载体pYLH93、pYLH130导入甜瓜,分别获得1725、1202、1472和1184粒T1转化种子,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1%、13.3%、12.5%和14.6%,将T1转化种子播种于日光温室,经PCR检测,分别获得6、4、5和3个阳性果实。超表达CmbHLH93和CmbHLH130的T1果实成熟期分别为39.2天和37.8天,比野生型提前成熟4.0天和5.4天,且相同发育天数超表达CmbHLH93基因的果实硬度显着低于野生型,初步表明CmbHLH130和CmbHLH93基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

稣宁[4](2019)在《甜瓜小热休克蛋白基因CmsHsp1/6/28和热激转录因子基因CmHsf18在果实发育中功能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甜瓜(Cucumis melo L.)属于葫芦科(Cucurbiteace)甜瓜属(Cucumis),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本研究从本实验室前期完成的甜瓜果实转录组数据中检索,获得在甜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特异性高表达的3个小热休克蛋白基因CmsHsp1/6/28和1个热激转录因子基因CmHsf18,其中CmsHsp1/28和CmHsf18在呼吸跃变期(C期)和跃变后期(P期)高表达,CmsHsp6在生长期(G期)高表达。对筛选出的4个候选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谱分析、进行了其cDNA克隆、超表达载体和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分析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甜瓜全基因组中鉴定出33个小热休克蛋白(CmsHsp)家族成员和23个热激转录因子家族(CmHsf)家族成员。4个基因的启动子中含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应答元件,其中4个基因均含有脱落酸和乙烯应答元件,且CmsHsp1和CmsHsp28基因的启动子中含有生长素应答元件,CmsHsp1和CmHsf18中含有赤霉素应答元件,CmsHsp6中含有水杨酸应答元件。CmsHsp1位于0号染色体上,CmsHsp6位于4号染色体上,CmsHsp28位于10号染色体上,CmHsf18位于8号染色体上。(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个基因在甜瓜根、茎、叶中的表达量水平极其显着低于甜瓜果实中的表达量(P-value<0.01),其中R期表达量是叶中表达量的10-22倍;CmsHsp1/28和CmHsf18在C期表达量最高,CmsHsp6在G期表达量最高,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3)克隆了CmsHsp1/6/28和CmHsf18 4个基因的cDNA,其ORF分别为477bp、600 bp、478 bp和843 bp,并构建了4个基因的编辑载体和超表达载体。(4)采用子房注射法稳定遗传甜瓜,获得了大量T1转化种子,其PCR检测阳性率为8.8%13.3%。T1转化种子播种于日光温室,发现超表达CmsHsp28基因的T1甜瓜果实比对照果实晚熟4.4天,转编辑载体的T1果实比对照果实早熟3.1。以上结果表明CmsHsp28基因具有延缓甜瓜果实成熟的功能。

胡倩梅[5](2019)在《甜瓜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甜瓜(Cucumis melo L.)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我国是最大的甜瓜生产国。优异品种的培育对我国甜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解析甜瓜重要农艺状形成的遗传基础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前提。甜瓜的重要农艺性状包括果面绒毛、果面瘤、果面沟、果面覆纹、果皮颜色、果肉的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这些性状往往受到多基因的调控,遗传机制较为复杂,利用自然群体挖掘优异基因位点对加快甜瓜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份甜瓜种质材料,调查了果实、叶片及种子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并进一步通过重测序对甜瓜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获得显着相关的SNP或相关基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种质筛选利用22对SSR标记对242份甜瓜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和群体结构分析,剔除遗传背景杂乱、亲缘关系较近的42份种质,获得200份遗传背景相对较纯且表型差异较大的种质用以后续的表型调查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88份厚皮种质,91份薄皮种质和21份野生种质。(2)表型分析对200份甜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7类质量性状,15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对91个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析发现有56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在2017年和2018年均高于70%,3个质量性状(果肉异香、网纹分布半、果实形状倒卵)在两年的数据统计中广义遗传力均不足50%。(3)聚类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对200份甜瓜种质重测序后获得2,894,560个高质量的SNP。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材料主要被分为3个亚群,亚群Ⅰ包括68份种质,65份厚皮种质,其余3份为薄皮种质;亚群Ⅱ共计99份种质,86份薄皮种质,12份厚皮种质和1份野生种质;亚群Ⅲ包含33份种质,20份野生种质,11份厚皮种质和2份薄皮种质。经主成分分析发现所有研究材料被明显区分为3个亚群,与系统发育树结果一致;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在200份材料的衰减距离为60Kb。(4)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模型比对分析中发现压缩混合线性模型(CMLM)更适合本研究的群体,并利用该模型对91个甜瓜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其中64个性状共检测到了 2475个显着性SNP,包括62个质量性状和2个数量性状。进一步对关联结果进行优化获得了 246个与表型性状关联性最高SNP标记,在其前后30Kb范围内共计找到1423个候选基因。

王静[6](2018)在《草酸诱导哈密瓜果实采后耐冷性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哈密瓜(CucumismeloL.)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迅速,腐烂损失非常严重。低温冷藏能有效抑制果实采后腐烂和品质下降,但哈密瓜在低温下贮藏易发生冷害。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哈密瓜采后冷害的调控已有研究报道。然而,草酸作为一种非生物诱抗剂,增强果实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理则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使用外源草酸(Oxalicacid,OA)处理采后哈密瓜果实,利用RNA-Seq技术手段研究草酸对哈密瓜采后的低温耐藏性、抗氧化系统、膜脂代谢及脯氨酸代谢的影响,阐释草酸诱导哈密瓜采后抗冷性,缓解采后冷害的作用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以’西州密 25 号’哈密瓜(Cucumi melo var.reticulatus Naud.)为原料,筛选适宜的草酸浓度处理模式。与对照相比,10、15、20mmol/L草酸处理均抑制冷藏哈密瓜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其中15 mmol/L的草酸处理效果较好。贮藏第42天,15 mmol/L草酸处理果实的呼吸速率、细胞膜渗透率及冷害指数较低,分别为6.05 mg · Kg · h-1、13.72%和0.55。因此,15 mmol/L的草酸溶液作为降低哈密瓜果实采后冷害的处理模式。2、对果实施加外源草酸后对果皮进行RNA-Seq分析。结果表明,草酸处理上调活性氧清除途径的相关基因(3个POD基因、1个MDHAR基因、2个SOD基因、1个APX基因和1个GR基因)。降低膜脂氧化途径中3个LOX基因和1个PLD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脯氨酸合成途径中1个P5CS基因和1个P5CR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1个ProDH基因的转录水平,对GDH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较小。草酸处理上调可溶性糖累积途径中的1个SPS、1个SuSy及1个Glu基因的转录水平,对其他基因无影响。3、草酸处理提高冷藏前期哈密瓜APX,MDHAR和DHAR的活性,提高贮藏中期POD,GR和SOD的活性及CmGR,CmAPX和CmPOD的表达水平。草酸处理的哈密瓜果皮AsA和GSH的含量及AsA/DHA和GSH/GSSG比值均高于对照,共同作用降低MDA含量和膜渗透率及H2O2和O2-的生成量,调控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减轻低温胁迫下哈密瓜的冷害。4、草酸处理降低哈密瓜LOX和PLD活性及CmLOX和CmPLD的表达水平。促进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除35天之外)下降,提高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二十碳四烯酸(C20:4)的含量,抑制油酸(C18:1)含量下降,提高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维持较高的膜脂不饱和程度,减轻冷害的生理效应。5、草酸处理短时诱导与渗透调节物质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Cm-CBF1表达上升,且提高P5CS活性和CmP5CS的表达水平,推测转录因子Cm-CBF1可能通过激活CmP5CS基因表达参与草酸对哈密瓜脯氨酸代谢的调控。同时草酸处理促进ProDH活性和CmProDH表达水平下降,共同作用使脯氨酸的含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降低哈密瓜对低温的敏感性。

杨树琼[7](2018)在《基于重复序列分析的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甜瓜属主要物种进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2n=2x=24)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itaceae)甜瓜属(Cucumis)黄瓜亚属(subgenus Cucumis),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与栽培黄瓜(C.sativus)杂交成功的野生种,且与黄瓜具有同一个祖先,被认为是研究甜瓜属物种起源进化以及两染色体基数变化关系的关键物种。酸黄瓜具有抗霜霉病、蔓枯病、枯萎病以及南方根结线虫等栽培黄瓜所需的抗性基因,因此是扩大黄瓜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基因组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物种十分重要,重复序列是物种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种类繁多。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进化较快,在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在序列、拷贝数以及分布的差异,其中串联重复序列经常被用于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然而目前对于酸黄瓜基因组及其重复序列的研究仍非常有限。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开展了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基因组结构分析以及主要串联重复序列的染色体分布模式和进化分析,同时结合黄瓜、甜瓜已有的测序数据以及获得的西印度黄瓜和非洲角黄瓜测序数据进行甜瓜属5个主要物种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研究甜瓜属物种间的基因组结构差异并进一步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酸黄瓜基因组中约有19%的序列为重复序列,共检测到LTR.Gypsy、LTR.Copzia、LTR.Caulimovirus、LINE.L1、DNA.MULE.MuDR、DNA.CMC.EnSpm、rDNA 以及 satellite 8种类型的重复序列。其中,含量最高的重复序列类型是LTR类逆转录转座子,占酸黄瓜基因组的6.786%;串联重复序列(卫星重复序列和rDNA)的含量次之,其基因组占比为4.08%;非LTR类逆转录转座子LINE.L7占基因组的3.115%;DNA转座子的含量最少,仅占酸黄瓜基因组的0.233%。2.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染色体分布模式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端部,其中端粒重复序列位于染色体最末端,CuhySat1~3和CuhyCL31位于染色体端部的近端粒区域;45S rDNA位于酸黄瓜Chr.8、Chr.10和Chr.12染色体的末端,5S rDNA位于Chr.12染色体臂的中间区域;BAC克隆457-H11位于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CuhyCL7不仅主要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而且弥散地分布在一些染色体臂的中间区域。3.基于比较FISH的酸黄瓜、黄瓜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酸黄瓜和黄瓜基因组的重复序列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酸黄瓜gDNA、CuhySat1~3以及Cuhy5S都在黄瓜染色体上产生了强的杂交信号。在酸黄瓜和黄瓜染色体上,CuhySat1的杂交信号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亚端粒区域,Cuhy5S的信号分布在1对染色体臂的中间区域。在酸黄瓜染色体上,酸黄瓜gDNA和CuhySat2的杂交信号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亚端粒区域;而在黄瓜染色体上,酸黄瓜gDNA和CuhySat2不仅在所有染色体的亚端粒区域产生了杂交信号,而且在其中3对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也产生了杂交信号。在酸黄瓜染色体上,CuhySat3的杂交信号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亚端粒区域;而在黄瓜染色体上,CuhySat3的杂交信号却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酸黄瓜gDNA、CuhySat2和CuhySat3在两个物种染色体上的不同信号分布模式说明在进化过程中酸黄瓜和黄瓜之间发生了染色体融合、倒位等染色体重排事件。4.基于全基因组重复序列比较的甜瓜属主要物种进化分析甜瓜属5个主要物种黄瓜、酸黄瓜、甜瓜、西印度黄瓜和非洲角黄瓜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含量不仅存在明显差异,而重复序列组成类型及不同类型重复序列的基因组占比也存在差异,甜瓜属物种的进化过程伴随着基因组结构的变化。LTR类逆转录转座子是甜瓜属5个物种中最具进化动态性的重复序列家族,Ty3/Gypsy和Ty1/Copia两个家族的系统进化分类表明酸黄瓜和黄瓜、甜瓜的亲缘关系较近,且酸黄瓜和黄瓜的亲缘关系更近,而西印度黄瓜和非洲角黄瓜的亲缘关系较近。在不同物种中,同一分枝的Ty1/Co+pia或Ty3/Gypsy逆转录转座子具有不同的染色体分布模式;在同一物种中,不同类型的逆转录转座子具有不同的染色体分布模式,且不同分枝的Ty3/Gypsy逆转录转座子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染色体分布模式。逆转录转座子不仅在不同物种的基因组间发生了快速的进化,而且在同一物种基因组内也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在5个甜瓜属物种中,不同物种基因组的rDNA序列在基因区是高度保守的,但在基因间隔区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在甜瓜亚属3个物种的染色体上,45S rDNA和5S rDNA位点都显示了数目和分布位置的保守性。而在黄瓜亚属2个物种的染色体上,45S 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都有差异,但5S 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是保守的。5个物种基因组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瓜、酸黄瓜和甜瓜的亲缘关系较近,西印度黄瓜和非洲角黄瓜的亲缘关系较近。因此在重复序列的维度上得出以下结论:酸黄瓜和黄瓜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甜瓜的亲缘关系次之,与西印度黄瓜和非洲角黄瓜的亲缘关系最远。

王筠竹[8](2017)在《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倍化(polyploidy),也叫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WGD)在真核生物的进化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的开花植物都是多倍体或古多倍体,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异源多倍化,即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和基因组加倍(genome doubling),是植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人工合成和自然形成的初期异源多倍体通常会出现减数分裂紊乱,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和后代。多倍体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化已经有许多研究,但是染色体稳定性和二倍体化机制仍不清楚。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 ×hytivus(2n=4x=38)来自于黄瓜(C.sativus,2n=2x=14)与其近缘野生种C.hystrix(2n=2x=24)的种间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并经过多年不断自交,是研究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差较大的异源多倍体的物种形成、进化及稳定机制的理想体系。目前,对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uhytivs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仅局限于早期的细胞学观察。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的甜瓜属物种间比较染色体研究的发展,为利用种间FISH进行甜瓜属异源四倍体染色体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本论文中,首先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种间FISH的方法构建了野生种C.hystrix的核型,并基于此结果对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19对部分同源染色体进行了识别,以及重复序列分布的研究;最后分析了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的配对及花粉育性,探讨了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稳定性及其与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ISH和种间FISH技术构建野生种C.hystrix核型本研究利用黄瓜fosmid克隆进行了种间FISH,并结合GISH区分了C.y.hstrix的12对同源染色体(H01-H12)。种间FISH共筛选出了 29个在C.hystrix中期染色体上产生单一信号位点的黄瓜fosmid克隆。利用其中12个信号良好的fosmids以及C.hystrix基因组DNA(hy-gDNA)和rDNA识别了每条染色体。结果表明,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H08、H10和H12等3条染色体上,而5S rDNA位于H10染色体靠近45S处。同时,通过重复杂交利用C.hystrix基因组DNA和其BAC克隆457-F11能够快速识别野生种的染色体。2.利用GISH和种间FISH技术分析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核型稳定性本研究利用重复序列和黄瓜fosmid克隆为探针进行了 GISH和种间FISH分析,识别了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19对部分同源染色体。利用黄瓜和C.hystrxi基因组探针及重复序列Type Ⅲ和BAC克隆457-F11探针混合液在同一张C.× hytivs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片子上进行先后两次杂交,构建了该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核型,并统计分析了15个不同单株的核型。同时,对黄瓜四类主要重复序列(Type Ⅰ/Ⅱ,Type Ⅲ和Type Ⅳ),45S、5S rDNA,和拟南芥端粒重复序列在异源四倍体C.×u hytivs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复序列在C.×hytisvu的基因组染色体上的信号位置和强弱与在黄瓜中报道的相一致,其信号强弱和位置没有出现变化。在甜瓜属异源四倍体中期染色体中,4对45S位点的FISH信号在黄瓜亚基因组染色体上可以清晰检测到,而最弱的一对45S有时候观察不到;C.hystrix亚基因组染色体上的3对45S信号强弱和分布没有变化。位于C.hystrix亚基因组H10染色体上的5S信号比黄瓜亚基因组C5染色体上的信号要强一些。随后,利用26个在野生种C.hystrix产生信号的fosmids杂交到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片子上,研究其在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基因组上的分布模式。结果显示,在所有异源四倍体单株中没有鉴定到非整倍体的存在,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亚基因组结构较为稳定,未出现大规模的染色体变异,然而fosmid的信号模式表明可能存在小片段染色体重组。3.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和花粉育性分析利用黄瓜和C.hystrix基因组DNA为探针,对60个处于减数分裂Ⅰ不同阶段的花粉母细胞(PMCs)中的染色体进行GISH实验,分析了甜瓜属异源四倍体中两套亚基因组染色体的配对情况。结果表明,染色体大多数以二价体(Ⅱ)形式存在,其平均频率为每细胞11.21个(7~14个);三价体(Ⅲ)和四价体(Ⅳ)的出现频率都比较低,其中三价体平均每细胞0.97个,四价体是每细胞2.12个。未配对的单价体(Ⅰ)在大约在84.5%的细胞中都有出现,平均每细胞2.7个。异源四倍体C.×hytivus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7 Ⅰ+11.21 Ⅱ+0.97 Ⅲ+2.12 Ⅳ。同时,经常可以观察到两个亚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二价体和多价体,染色体滞后和粘连等情况也普遍存在。利用1%醋酸洋红对C.×hytisvu的成熟花粉粒进行染色,结果表明,C×hytivus的花粉活力大约为41.84%,即在自交多代的甜瓜属异源四倍体中仍有50%以上的花粉败育。

李三培,华德平,高星,徐伟欣,杨旭辉,刘莉[9](2017)在《不同类型甜瓜成熟过程中果肉质地及其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质地剖面分析(TPA)和穿刺方法,测定3种不同口感质地的5个甜瓜材料(梗硬果肉的P10和3-6、脆酥果肉的417和20-5以及软果肉的Charentais)不同成熟时期果肉硬度、咀嚼性和黏着性以及脆性和平均硬度,评价甜瓜果肉的质地特性;采用组织切片法观察果肉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并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细胞大小参数(细胞面积、周长、长度及宽度)和形状参数(细胞纵横比及圆度),明确不同果肉质地类型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肉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甜瓜细胞形态参数与果肉质地的关系,为甜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梗硬果肉甜瓜(P10和3-6)的果肉细胞较小,排列紧密;脆酥果肉甜瓜(417和20-5)的细胞较大,排列较疏松;软果肉甜瓜(Charentais)的细胞最大,排列极不规则。(2)不同口感甜瓜果肉在成熟期的细胞面积和周长差异显着,与口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在成熟过程中,甜瓜果肉细胞面积、周长和长度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细胞纵横比和圆度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即细胞越来越圆。(3)甜瓜果肉的口感与质地及细胞大小参数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细胞大小与黏着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0.951*0.983**),细胞面积与TPA硬度及脆性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分别为-0.910*和-0.926*),长度和宽度与脆性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分别为-0.884*和-0.894*);细胞形状参数中的圆度与黏着性具有显着相关性(0.936*)。研究表明,口感不同的甜瓜果肉具有显着不同的质地和细胞显微结构,且甜瓜果肉口感与其果肉质地及细胞大小密切相关,即细胞越小,甜瓜果肉质地越硬。

宋芃垚[10](2017)在《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Cucumis melo L.,2n=24)是葫芦科中的一大类,是世界上十大水果之一。我国是薄皮甜瓜的初生起源中心,同时也是厚皮甜瓜的次生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甜瓜的育种和遗传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因此,对甜瓜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发掘甜瓜种质资源优异的变异性状,不仅可为甜瓜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相关性状形成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本研究在材料M68上发现了一个甜瓜的黄绿突变性状,该材料是研究甜瓜光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结构功能的理想材料,同时对该黄绿叶色性状进行精细定位,有利于加快甜瓜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于世界各地的344份甜瓜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发现的黄绿突变体M68、以及正常表型材料M465和DHL92为研究对象,测定和比较了正常材料和突变体之间在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等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并利用M68和正常表型材料分别构建了BC1和F2群体,在对黄绿叶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和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亲本重测序开发的特异性标记对黄绿叶色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344份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1)利用36对SSR分子标记对344份材料的分子指纹图谱分析。采用表型差异明显的12份材料对384对SSR标记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在12条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36对标记。采用筛选出来的标记对344份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检测到的平均等位位点为6.11,Ne、He、Ho、PIC以及Shannon’s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9516、0.8793、0.1207、0.5507、1.1872。2)对344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时可将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P1包含了40份材料,来源于欧洲的材料占了85%;P2包含了69份材料,有51.8%的非洲材料属于该类群;P3有57份,大部分来源于亚洲;P4的70份材料中,有82.8%的材料混合有P1类群的遗传背景;P5有108份材料。用邻近距离法(Neighbor joining)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将344份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大部分来自于甜瓜的次生起源中心附近,第Ⅱ类的102份材料包含了Cucumis melo subsp.agrestis和Var.texanus,有49.7%的材料属于第Ⅲ类,剩余的属于Ⅳ类。两种分析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出入但也有一定的一致性存在。2.甜瓜黄绿叶色基因ygl的精细定位1)与M465相比,M68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黄绿叶色植株。对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突变体M68在幼苗期和结果期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M465相比均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2)在幼苗期和结果期M68的净光合速率均显着低于M465,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都高于M465。Fo、Fm、Y(Ⅰ)、ETR(Ⅰ)、qN显着低于M465。3)以M68和M465为亲本构建BC1群体,以突变体M68和DHL92为亲本构建F2群体,BC1群体和F2群体χ2的结果分别为0.49、0.62,证明该黄绿叶色性状有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并将其命名为yellow-green leaf(ygl)。4)采用BSA法对对本实验室已有的SSR引物进行筛选,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和BC1群体,初步将ygl基因定位于第11条染色体上。然后根据初步定位区段设计的96对SSR标记,再根据重测序结果设计8对Indel标记,利用339个BC1群体和1577个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到CmSSR25141和CmSSR2519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4 c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及揭示其作用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来自甜瓜属(Cucumis melo L.)6个变种部分品种货架期差异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甜瓜属(Cucumis melo L.)6个变种部分品种货架期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1.1 小麦及近缘物种染色体鉴定技术
    1.2 小麦–远缘新种质创制与利用
2 水稻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2.1 水稻染色体鉴定技术
    2.2 水稻染色体生物学
    2.3 稻属远缘新种质创制
3 甜瓜属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3.1 甜瓜属染色体鉴定技术
    3.2 甜瓜属物种起源与进化
    3.3 甜瓜属物种种质创新
4 棉花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4.1 棉花染色体鉴定技术
    4.2 棉花染色体生物学
    4.3 棉花远缘杂交与新种质创制
5 菊花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5.1 菊属染色体鉴定技术
    5.2 菊属起源与演化
    5.3 菊属远缘杂交与种质创新
6 杨树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6.1 杨树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6.2 杨树性染色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
7 甘薯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7.1 甘薯染色体鉴定技术
    7.2 甘薯起源与进化
    7.3 甘薯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
8 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展望
说明

(2)甜瓜全雌株的获得与繁殖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甜瓜概述
        1.1 甜瓜的起源及其地位与作用
        1.2 甜瓜的类型
        1.3 甜瓜种质资源与育种现状
    2 高等植物性别研究进展
        2.1 高等植物的性别类型
        2.2 植物花发育的模型
        2.3 葫芦科植物的性别进化
        2.3.1 黄瓜性别分化遗传基础
        2.3.2 苦瓜性别分化遗传基础
        2.4 性别决定
        2.5 性别分化
        2.6 性别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 甜瓜性别遗传研究进展
        3.1 甜瓜的性别表现
        3.2 甜瓜的性别遗传
        3.3 甜瓜性别的分子鉴定
        3.4 甜瓜性别的利用
        3.4.1 雌雄同株异花株系的获得与利用
        3.4.2 甜瓜雌性系的获得与利用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4.1 本研究主要内容
        4.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甜瓜全雌株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2 观察内容与方法
        1.2.3 后续试验材料准备
        1.3 SNP鉴定材料与方法
        1.3.1 试验材料
        1.3.2 酶及主要试剂
        1.3.3 实验仪器
        1.3.4 实验方法
        1.3.4.1 全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1.3.4.2 DNA检测
        1.3.4.3 引物设计
        1.3.4.4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1.3.5 酶切PCR产物分析其基因型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世代植株的花朵形态
        2.1.1 含有未完全发育子房的两性花
        2.1.2 含有未完全发育雄蕊的雌花
        2.2 甜瓜植株性别的鉴定及性别遗传表现
        2.3 控制雌花分化基因的遗传分析
        2.4 全雌株发生频率及遗传分析
        2.5 纯合全雌株筛选结果
        2.5.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2.5.2 酶切结果检测
    3 讨论
        3.1 关于甜瓜性别遗传规律
        3.2 全雌株系的选育途径
        3.3 纯合全雌株的筛选
第三章 甜瓜全雌株保持方法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扦插试验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设计
        1.1.3 扦插
        1.1.4 扦插后管理
        1.1.5 数据收集
        1.2 化学诱雄试验
        1.2.1 材料
        1.2.2 苗期诱雄试验设计
        1.2.3 生长中期诱雄试验设计
        1.2.4 甜瓜植株诱雄结果统计
        1.2.5 诱雄植株授粉自交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2 外源GA3和AgNO3的诱雄效果
        2.2.1 春夏季苗期处理的诱雄效果
        2.2.2 秋季条件下植株生长中期诱雄处理效果
        2.2.3 诱导产生的两性花自交结实性
    3 讨论
        3.1 利用侧枝扦插可以对甜瓜全雌株进行临时保存
        3.2 外源物质对甜瓜性别表达的影响
        3.2.1 AgNO3可以诱导甜瓜全雌株发生两性花
        3.2.2 GA3对甜瓜全雌株的诱雄效果
        3.2.3 植株生长中期对全雌株进行诱雄的意义
        3.2.4 甜瓜全雌株诱雄的目的是获得自交后代种子
参考文献

(3)甜瓜CmbHLH93和CmbHLH130基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转录因子
        1.1.1 植物转录因子概述
        1.1.2 转录因子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
    1.2 bHLH转录因子
        1.2.1 bHLH家族的发现及分类
        1.2.2 bHLH蛋白的结构
        1.2.3 bHLH蛋白的功能
    1.3 转录因子研究方法概述
    1.4 甜瓜及果实发育生物学
        1.4.1 甜瓜概述
        1.4.2 果实发育分子生物学进展
        1.4.3 甜瓜果实发育分子生物学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所用菌种及载体
        2.1.3 试验所用试剂
        2.1.4 实验所用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所用引物
        2.2.2 基因家族的鉴定
        2.2.3 亚家族序列分析
        2.2.4 染色体定位及基因密度分析
        2.2.5 基因结构及保守序列分析
        2.2.6 基因家族亚细胞定位预测
        2.2.7 基因表达量分析
        2.2.8 本氏烟草的培养与种植
        2.2.9 甜瓜幼苗的培养
        2.2.10 甜瓜根、茎、叶、花、果实RNA提取
        2.2.11 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2.2.12 CmbHLH93、CmbHLH130 和靶基因CmBTB/POZ的 cDNA克隆
        2.2.13 超表达载体构建
        2.2.14 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2.2.15 酵母自激活实验
        2.2.16 酵母双杂交实验
        2.2.17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2.2.18 农杆菌转化外源蛋白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2.2.19 甜瓜的遗传转化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甜瓜bHLH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甜瓜bHLH基因家族成员
        3.1.2 亚家族序列分析
        3.1.3 甜瓜bHL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其基因密度
        3.1.4 甜瓜bHLH基因结构及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
        3.1.5 甜瓜bHLH家族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
        3.1.6 甜瓜bHLH基因表达量分析
    3.2 CmbHLH93、CmbHLH130和CmBTB/POZ基因表达模式
    3.3 CmbHLH93和CmbHLH130 基因cDNA克隆的检测
    3.4 超表达载体检测
    3.5 基因编辑载体检测
    3.6 酵母自激活检测
        3.6.1 CmbHLH93 酵母自激活检测
        3.6.2 CmbHLH130 酵母自激活检测
        3.6.3 CmBTB/POZ酵母自激活检测
    3.7酵母双杂交实验
        3.7.1 CmbHLH93 基因捕获载体构建
        3.7.2 CmbHLH93与CmbHLH130 蛋白互作情况
        3.7.3 CmbHLH93 蛋白之间互作情况
        3.7.4 CmbHLH93与CmBTB/POZ蛋白互作情况
    3.8 CmbHLH93和CmbHLH130 亚细胞定位
    3.9 遗传转化植株的检测
        3.9.1 T1代种子超表达载体阳性率检测
        3.9.2 T1代种子基因编辑载体阳性率检测
        3.9.3 T1植株基因编辑靶位点检测
        3.9.4 T1代果实成熟期统计
        3.9.5 T1代果实超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
        3.9.6 T1代果实表型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甜瓜小热休克蛋白基因CmsHsp1/6/28和热激转录因子基因CmHsf18在果实发育中功能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甜瓜简介
    1.2 甜瓜果实发育分子机理
        1.2.1 乙烯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2 ABA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3 IAA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4 其他激素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5 转录因子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6 细胞壁相关成分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2.7 其它因素对甜瓜果实发育的调控
    1.3 热休克蛋白简介
    1.4 小热激蛋白研究概况
        1.4.1 sHSPs的种类和结构特征
        1.4.2 植物sHSPs的研究进展
    1.5 热休克转录因子的研究概况
        1.5.1 HSF的种类和结构特征
        1.5.2 植物HSF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测序
    1.7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概况
        1.7.1 CRISPR的结构和分类
        1.7.2 Ⅱ型CRISPR/Cas系统的工作原理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候选基因的选取
        2.2.2 候选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候选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2.2.4 候选基因的c DNA的克隆
        2.2.5 候选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2.2.6 候选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
        2.2.7 甜瓜的遗传转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候选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特性
        3.1.1 CmsHsp和 CmHs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各成员的结构分析
        3.1.2 CmsHsp和 CmHsf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
        3.1.3 候选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
        3.1.4 候选基因启动子元件
    3.2 候选基因的筛选
    3.3 候选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4 候选基因c DNA的克隆
    3.5 候选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3.6 候选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
    3.7 T_1 代甜瓜植株的检测
    3.8 T_1 代果实表型的观察及鉴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甜瓜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甜瓜的起源与分类
    1.2 甜瓜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甜瓜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3.1 果实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3.2 叶片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3.3 种子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4 全基因组测序
        1.4.1 测序技术发展概况
        1.4.2 全基因组测序及应用
    1.5 关联分析
        1.5.1 连锁不平衡
        1.5.2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1.5.3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筛选与表型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研究所用引物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筛选
        2.2.2 田间管理
        2.2.3 表型性状考察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材料筛选
        2.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3 广义遗传力分析
        2.3.4 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4.1 材料筛选
        2.4.2 表型性状
        2.4.3 表型性状相关性
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全基因组重测序
        3.2.2 SNP标记的检测与筛选
        3.2.3 聚类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3.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5 基因定位比较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ABSTRACT

(6)草酸诱导哈密瓜果实采后耐冷性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哈密瓜果实采后冷害症状和控制技术
        1.1.1 采后冷害症状
        1.1.2 采后冷害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
    1.2 果实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2.1 膜组分的改变
        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
        1.2.3 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1.2.4 低温信号转导
    1.3 果实低温冷害的转录调控机理
    1.4 草酸对果实采后生理活性的影响
        1.4.1 草酸处理对果实采后成熟进程的影响
        1.4.2 草酸处理对果实采后抗冷性和抗病性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采后冷害及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冷害症状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2.2.2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呼吸速率和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2.2.3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抗坏血酸、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2.4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可滴定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酸诱导哈密瓜采后耐冷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O_2~-产生速率、MDA、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1.4 果实测序文库构建与Illumina测序
        3.1.5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6 cDNA文库构建及其质量检测
        3.1.7 生物信息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草酸对哈密瓜O_2~-产生速率、MDA、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2.3 哈密瓜转录组的Unigene长度分布及质量统计
        3.2.4 哈密瓜转录组的Unigenes功能注释及COG分类
        3.2.5 CDS、SNP和SSR预测
        3.2.6 差异基因概况及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2.7 活性氧(ROS)清除相关酶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2.8 膜脂氧化相关酶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2.9 脯氨酸合成相关酶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2.10 糖代谢相关酶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酸对哈密瓜采后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4.1.2 冷害指数测定
        4.1.3 膜渗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1.4 H_2O_2的含量和O_2~-产生速率测定
        4.1.5 还原型与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4.1.6 还原型与氧化型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1.7 POD,CAT,SOD和APX活性测定
        4.1.8 GR,DHAR和MDHAR活性测定
        4.1.9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1.10 RNA提取,cDNA合成与荧光定量PCR(Q-PCR)引物分析的测定
        4.1.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草酸对哈密瓜果实冷害症状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4.2.2 草酸对哈密瓜膜渗透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4.2.3 草酸对哈密瓜H_2O_2的含量和O_2~-的产生速率影响
        4.2.4 草酸对哈密瓜GSH、GSSG含量及其比值影响
        4.2.5 草酸对哈密瓜AsA、DHA含量及其比值影响
        4.2.6 草酸对哈密瓜POD,CAT,SOD和APX活性的影响
        4.2.7 草酸对哈密瓜GR、DHAR、MDHAR活性的影响
        4.2.8 草酸对哈密瓜CmAPX,CmGR和CmPOD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酸对哈密瓜采后膜脂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处理
        5.1.2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
        5.1.3 脂氧合酶活性(LOX)的测定
        5.1.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1.5 PLD活性的测定
        5.1.6 Ca~(2+)含量的测定
        5.1.7 RNA提取,cDNA合成与荧光定量PCR (Q-PCR)引物分析的测定
        5.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草酸对哈密瓜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2.2 草酸对哈密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2.3 草酸对哈密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的影响
        5.2.4 草酸对哈密瓜脂氧合酶(LOX)和磷脂酶D(PLD)活性及Ca~(2+)含量的影响
        5.2.5 草酸处理对哈密瓜CmLOX和CmPLD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酸对哈密瓜采后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2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6.1.3 脯氨酸代谢关键酶P5CS活性的测定
        6.1.4 脯氨酸代谢关键酶OAT活性的测定
        6.1.5 脯氨酸代谢关键酶ProDH活性的测定
        6.1.6 CmP5CS、CmOAT和CmProDH和转录因子Cm-CBF1和Cm-CBF3表达量的测定
        6.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草酸对哈密瓜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2.2 草酸对哈密瓜P5CS、OAT和ProDH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6.2.3 草酸对哈密瓜转录因子Cm-CBF1和Cm-CBF3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重复序列分析的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甜瓜属主要物种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基因组内的重复序列
        1.1 重复序列的分类
        1.1.1 散在重复序列
        1.1.1.1 DNA转座子
        1.1.1.2 逆转录转座子
        1.1.2 串联重复序列
        1.1.2.1 微卫星重复序列
        1.1.2.2 小卫星重复序列
        1.1.2.3 卫星重复序列
        1.1.2.4 端粒重复序列
        1.1.2.5 核糖体DNA
        1.2 重复序列的功能
        1.3 重复序列的应用
        1.3.1 研究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1.3.2 绘制染色体指纹图谱
        1.3.3 染色体识别与核型分析
    2 荧光原位杂交及其在分子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
        2.1 荧光原位杂交
        2.2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类型
        2.2.1 基因组序列探针
        2.2.2 基因组文库探针
        2.2.3 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探针
        2.2.4 单拷贝序列探针
        2.3 荧光原位杂交在分子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
        2.3.1 基因定位
        2.3.2 染色体鉴别与核型分析
        2.3.3 分子细胞遗传学图谱构建
        2.3.4 分析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
        2.3.5 植物远缘杂种的鉴定及外源DNA的检测
    3 酸黄瓜研究进展
        3.1 酸黄瓜概述
        3.2 酸黄瓜的分类地位
        3.3 酸黄瓜的研究价值
        3.4 酸黄瓜的研究现状
    4 课题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基因组测序
        2.2.3 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2.2.4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
        2.2.5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中Ty1/Copia和Ty3/Gypsy家族的系统进化分类
        2.2.6 重复序列的分子克隆
        2.2.6.1 引物设计
        2.2.6.2 PCR扩增
        2.2.6.3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NA切胶回收
        2.2.6.4 克隆
        2.2.6.5 质粒提取
        2.2.7 酸黄瓜着丝粒区BAC克隆的筛选
        2.2.8 探针制备
        2.2.9 染色体制片
        2.2.9.1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
        2.2.9.2 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制片
        2.2.10 原位杂交及信号检测分析
        2.2.10.1 原位杂交
        2.2.10.2 洗片及荧光检测
        2.2.10.3 图像检测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酸黄瓜基因组重复序列的组成分析
        3.2 酸黄瓜基因组主要串联重复序列的序列组成及染色体分布模式
        3.3 酸黄瓜近着丝粒BAC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3.4 酸黄瓜染色体结构组成模式图
        3.5 基于比较FISH的酸黄瓜、黄瓜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3.6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
        3.7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中单个重复序列家族的进化动态性
        3.8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中Ty1/Copia和Ty3/Gypsy家族的系统进化分类
        3.9 甜瓜属主要物种基因组中rDNA的进化分析
    4 讨论
        4.1 重复序列与酸黄瓜基因组
        4.2 酸黄瓜基因组主要串联重复序列的序列组成与进化
        4.3 甜瓜属5个主要物种间的进化分析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多倍化与多倍体的形成
        1.1 多倍化与多倍体
        1.2 多倍体的物种形成
    2 异源多倍体基因组结构及染色体稳定性
        2.1 核型变异
        2.1.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1.2 染色体补偿
        2.1.3 染色体结构变异
        2.2 减数分裂稳定性
        2.2.1 染色体配对
        2.2.2 减数分裂的遗传调控
        2.3 部分同源重组
    3 甜瓜属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3.1 甜瓜属主要物种亲缘关系研究
        3.2 甜瓜属种间杂交与人工异源四倍体的创制
        3.3 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相关研究进展
    4 甜瓜属主要物种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4.1 染色体分析方法
        4.1.1 早期染色体分析技术
        4.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4.2 甜瓜属主要物种染色体进化研究
        4.2.1 基于基因组序列探针
        4.2.2 基于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
        4.2.3 基于大片段插入克隆探针
        4.2.4 基于单拷贝基因探针
    5 课题提出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染色体制片
        2.2.2 探针制备
        2.2.3 原位杂交及检测
        2.2.4 图像检测及处理
        2.2.5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
        2.2.6 花粉活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Fosmid克隆的筛选及种间fosmid-FISH
        3.2 C. hystrix核型的构建
        3.3 异源四倍体C. ×hytivus核型分析
        3.4 主要重复序列在C. ×hytivus染色体上的分布
        3.5 C. ×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花粉活力
    4 讨论
        4.1 野生种C. hystrix的细胞遗传学标记筛选
        4.2 利用种间FISH构建C.hystrix染色体核型
        4.3 异源四倍体C.×hytivus染色体识别与基因组结构
        4.4 异源四倍体C.×hytivus亚基因组结构稳定性
        4.5 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对于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不同类型甜瓜成熟过程中果肉质地及其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TPA和穿刺试验
        1.2.1 样品准备
        1.2.2 TPA测定
        1.2.3 穿刺测定
    1.3 果肉组织细胞观察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甜瓜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质地特性
    2.2 不同类型甜瓜在成熟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果肉细胞显微结构
    2.3 不同类型甜瓜在成熟过程中的果肉细胞形态不同
    2.4 甜瓜果肉细胞形态学参数与口感及质地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10)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部分
    1 文献综述
        1.1 甜瓜概述
        1.2 甜瓜的起源与分类
        1.2.1 甜瓜的起源
        1.2.2 甜瓜种质资源的分类
        1.3 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3.2 基于甜瓜形态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3.3 基于甜瓜细胞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3.4 基于甜瓜生化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3.5 基于甜瓜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田间管理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1 实验药品
        2.2.1.2 实验仪器
        2.2.2 材料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2.1 DNA的提取(CTAB法)
        2.2.2.2 DNA的检测
        2.2.3 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2.2.3.1 引物设计
        2.2.3.2 引物筛选
        2.2.4 PCR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1 数据统计
        3.2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SSR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4.2 群体结构分析
        4.3 聚类分析
    5 讨论
        5.1 SSR分子标记多样性分析
        5.2 甜瓜材料遗传多样性
    6 结论
第二部分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色突变的来源与分类
        1.1.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种类
        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机制
        1.2.1 细胞核遗传
        1.2.2 细胞质遗传
        1.2.3 质核基因互作型
        1.3 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1.3.1 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的基因突变
        1.3.2 血红素到光敏色素生色团生物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1.3.3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
        1.3.4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突变
        1.3.5 其他基因的突变
        1.4 植物叶色突变的应用
        1.4.1 叶色突变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1.4.2 在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研究中及在高光效育种中的应用
        1.4.3 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
        1.4.4 在培育观赏植物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突变体与野生型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3 相关光合指标的测定
        2.4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测定
        2.5 基因定位
        2.5.1 群体的构建
        2.5.2 DNA的提取
        2.5.3 混池
        2.5.4 引物
        2.5.4.1 SSR引物开发
        2.5.4.2 Indel引物开发
        2.5.5 PCR扩增及电泳分离
        2.5.6 遗传作图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合色素含量的分析
        3.2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分析
        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分析
        3.4 遗传规律分析
        3.5 突变基因定位
        3.5.1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3.5.2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4 讨论
        4.1 光合色素含量的分析
        4.2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4.3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变化分析
        4.4 黄化突变体遗传规律及精细定位
    5 结论
        5.1 ygl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
        5.2 黄化突变遗传规律及精细定位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A

四、来自甜瓜属(Cucumis melo L.)6个变种部分品种货架期差异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王海燕,龚志云,蒋甲福,周宝良,娄群峰,曹清河,席梦利,陈佩度,顾铭洪,张天真,陈发棣,陈劲枫,李宗芸,王秀娥. 遗传, 2021(05)
  • [2]甜瓜全雌株的获得与繁殖保存研究[D]. 胡雨晴. 浙江大学, 2020(01)
  • [3]甜瓜CmbHLH93和CmbHLH130基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D]. 覃超. 内蒙古大学, 2020
  • [4]甜瓜小热休克蛋白基因CmsHsp1/6/28和热激转录因子基因CmHsf18在果实发育中功能的初步分析[D]. 稣宁.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5]甜瓜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胡倩梅.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草酸诱导哈密瓜果实采后耐冷性的作用机理[D]. 王静. 浙江大学, 2018(04)
  • [7]基于重复序列分析的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甜瓜属主要物种进化研究[D]. 杨树琼.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D]. 王筠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不同类型甜瓜成熟过程中果肉质地及其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J]. 李三培,华德平,高星,徐伟欣,杨旭辉,刘莉.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6)
  • [10]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甜瓜黄绿叶片基因ygl的精细定位[D]. 宋芃垚.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6个品种甜瓜保质期差异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