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

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

一、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鹏,侯佳蒙,刘娜娜,李莉明,张永高,高剑波[1](2021)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PCA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和术前诊断的准确率,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搜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PCA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超声心动图(7/9)、CT(9/9)、心脏磁共振(2/9)、PET-CT(5/9)的影像学结果,观察并评估病灶的位置、形态、最大直径、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邻近组织浸润和转移情况。结果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26~61岁,平均(44.78±11.46)岁。胸闷5例,其中合并胸痛2例、乏力1例,发热咳嗽、咯血、意识障碍、低热各1例,3例患者出现过心包填塞。5例CA-125升高。肿瘤侵犯邻近心包7例,上腔静脉2例,三尖瓣、心肌、房间隔各1例;2例分别出现肝和双肺的多发转移。9例PCAS均位于右心房,瘤体最长径为28~88 mm,平均(55.11±20.02)mm,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超声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的不均质肿块,附着面较宽,无蒂,可向局部心肌浸润性生长;CT平扫表现为右房内等密度或低密度的肿块,未见脂肪和钙化成分,强化方式与病理组织有关,多为不均匀持续性明显强化;心脏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首过增强未见明显强化,延迟增强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PET-CT均发现肿物或代谢增高病灶,葡萄糖摄取增加。结论 PCAS作为罕见的心脏恶性肿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能提供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生长特征及邻近部位侵犯情况等丰富的辅助诊断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高润霖,张澍,王增武,吕滨,王浩,蒋雄京,何建国,蔡军,徐仲英,李思进,乔树宾[2](2019)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简述了我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阐述了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冠心病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心律失常和心电生理技术以及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进展,回顾了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70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的发展成绩斐然,但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早日达到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郭玉峰,范淼,朱俊峰,杨有优[3](2018)在《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到下腔静脉和心脏的CT诊断》文中指出目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延伸到下腔静脉和心脏是手术治疗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探讨使用CT血管造影在该类疾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复习从2010到2017年4例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到下腔静脉和心脏病例,研究其术前CT征象及与外科手术的关系。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和CT征象,所有病人均得到正确诊断。其中3例肿瘤局限于下腔静脉,1例肿瘤突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所有病人均有多发盆腔软组织肿块,经髂静脉延伸到下腔静脉,并均见肺内转移。所有病例均经包括血管外科、妇科、心脏外科合作成功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结论 CT血管造影可准确提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位置、大小、全部病变的延伸范围以利术前评估,在制定手术计划和获得良好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李荣[4](2018)在《心脏粘液瘤血管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实验室检查探究心脏粘液瘤患者术前发生血管栓塞的危险因素,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心脏粘液瘤相关的栓塞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粘液瘤摘除术,且术后均有病理结果确诊的185例心脏粘液瘤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发生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27例)与非栓塞组(1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临床合并症),瘤体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瘤体外观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特点、活动度、基底宽度、附着位置)及术前血液学参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脏粘液瘤患者术前发生血管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栓塞组与非栓塞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及术前临床合并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LVEF、瓣膜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及瘤体的大小、数目、内部回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粘液瘤的形态、活动度、基底宽度及附着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液学指标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心脏粘液瘤血管栓塞的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显着有关(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瘤体基底宽度[OR=1.152,95%CI(0.761-1.743),P=0.013]、附着位置[OR=2.534,95%CI(1.031-6.226),P=0.043]、术前FIB>5g/L[OR=2.877,95%CI(1.125-7.357),P=0.027]是心脏粘液瘤患者发生血管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粘液瘤的形态、活动度、基底宽度、附着位置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脏粘液瘤患者术前发生血管栓塞事件密切相关。瘤体的基底宽度、附着位置、FIB>5g/L是心脏粘液瘤患者发生血管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并在术中谨慎操作,警惕血管栓塞、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陈在嘉[5](2012)在《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十五)》文中提出病例43左心房粘液瘤,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女性患者,60岁,干部。1995岁末夜间胸闷、气短,坐起后症状减轻,躺下加重,持续一夜。次日中午又出现此症状。无心前区疼痛,无咳嗽、咳痰、晕厥或发绀。至307医院就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粘液瘤,于1996-01-02转来我院。

麻莉[6](2006)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进展》文中认为大约30%~40%的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这些患者被从慢性心衰中分离出来,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DHF)。DHF是指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而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大于45%)。通常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在舒张性心衰中起了重要作用。舒张功能障碍(DD)指左室僵硬度增加、顺应性减低和松弛性减弱,导致舒张末压升高。现在常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一些新的超声技术诊断DD(二尖瓣血流频谱、肺动脉瓣血流频谱、等容舒张时间等)。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DD是重要的。与收缩性心衰(SHF)一样,DHF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然而,有关孤立性DHF的临床实验很少。DHF的治疗大部分基于其病理生理、临床经验和小规模临床观察。DHF的药物治疗集中在控制血压、减轻左室肥厚、控制心动过速、减轻充血症状和维持心房收缩力。利尿剂可减轻肺淤血,β受体阻滞剂可以控制心动过速和延长左室充盈时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特别是伴有高血压者。 中医学认为,DHF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阴虚为本,瘀血、水饮、痰浊为标。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的关系较为密切。治疗以益气养心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利水化湿法。

赵彩明,杨俊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周炳元,徐苏丹,王惠芬[7](2005)在《肺动脉高压少见病因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H)的少见病因,提高对PH的认识。方法:分析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诊断为PH并排除常见疾病的36例患者。结果:36例患者具体病因为:肺栓塞17例(47.2%);自身免疫系统疾病8例(22.2%);血液病2例(5.6%);特发性肺纤维化2例(5.6%);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瘤样扩张、肺动脉缺如伴狭窄各1例(各占2.8%);原发性PH 2例(5.6%)、原因不明2例(5.6%)。结论:在引起PH的少见病中,肺栓塞为主要原因,其次为免疫系统疾病,临床医师加强对肺动脉高压少见病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肺动脉高压的病因。

黎月莲[8](2005)在《大咯血的病因和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管、支气管和肺出血,经咳嗽由口腔咯出 者称为咯血。而大咯血为1次咯血量≥100ml或 24h≥500ml,但部分病人咯血存于气道或吞入食 管、胃,准确估计出血量较难,故有大口咯血, 伴心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沉细、冷汗等 重症体征、症状均应视为大咯血。

杨有优[9](2000)在《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和方法:自1995年7月至1999年2月,我院行EBCT检查12024例,共诊断心脏肿瘤40例(占0.33%)。本研究重点对有手术、尸检和临床随访结果的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从5个月至72岁,平均41.9±22.6岁。17例(77.4%)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3例(13.6%)单纯行单层增强,1例(4.5%)电影序列,1例(4.5%)单层平扫。结果:22例EBCT均做出准确定量和定位诊断,10例粘液瘤病例,全部做出正确的组织病理学定性诊断;7例非粘液性良性肿瘤,6例(85.7%)具特征性征象而提示正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5例恶性肿瘤,4例(80%)做出正确组织学诊断,并显示了邻近脏器受累情况。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除对心脏粘液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外,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非粘液瘤性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尚有明显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脏器受累情况。对缺乏特异性的心脏肿瘤,诊断仍有其局限性和难度。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我院经EBCT检查,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不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右室双出口病例14例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

杨有优,戴汝平,吕凤英,荆宝莲,张少雄,曹程,白桦,何沙[10](2000)在《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EBCT)征象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心房粘液瘤病例的EB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 9例患者 ,男 5例 ,女 4例。年龄 31~ 6 6岁 ,平均 5 4岁。 7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序列 (contrastSSM)和横断电影序列 (moviestudy) ,1例行单层平扫 (plainSSM) ,1例行单层增强。结果 EBCT提示 7例 (77.8% )瘤体位于左心房 ,2例 (2 2 .2 % )位于右心房。行增强检查的 8例 ,肿瘤最大径 1.5~ 9.5cm ,平均 5 .3cm ,6例 (75 % )呈分叶状。肿瘤密度不均 ,5例 (5 5 .6 % )可见钙化 ;瘤体均附着于房间隔 ,随心动周期规律性运动。EB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吻合。结论 中老年患者以胸闷气促来诊 ,心前区闻及舒张期、收缩期或双期杂音 ,EBCT显示心房内附着于房间隔的分叶状密度不均肿块 ,含或不含钙化 ,随心动周期规律运动 ,应首先考虑心房粘液瘤

二、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病灶的部位和大小
    2.3 影像表现
    2.4 肿瘤形态学及组织病理特征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3 病理分析
    3.4 影像表现
    3.5 鉴别诊断

(2)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学学科的建立[1]
2 心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2.1 高血压防治
    2.2 冠心病诊治
    2.3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及肺动脉高压
3 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3.1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3.2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3.2.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3.2.2 瓣膜病介入治疗
    3.3 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
4 心律失常领域的进展
5 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
    5.1 放射影像学
    5.2 超声心动图
    5.3 核素影像
6 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

(3)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到下腔静脉和心脏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检查
    1.3 影像分析
2 结果
    2.1 静脉内平滑肌瘤
    2.2 肺内转移瘤
    2.3 子宫平滑肌瘤
    2.4
3 讨论
    3.1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与CT征象
    3.2 静脉内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
    3.3 静脉内平滑肌瘤影像学方法选择及价值

(4)心脏粘液瘤血管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十五)(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43 左心房粘液瘤, 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病例44 多发性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6)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定义
    1.1 DHF
    1.2 舒张功能障碍(DD)
    1.3 DHF与SHF的联系与区别
2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2.1 主要影响心室松弛性疾病
    2.2 主要影响心室僵硬度的疾病
    2.3 主要引起心室充盈不良的疾病
    2.4 主要影响心室相互作用的疾病
    2.5 高龄
    2.6 左室充盈时间缩短
3 左室舒张的生理学
    3.1 等容舒张期
    3.2 心室充盈期
4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4.1 心肌因素
        4.1.1 心肌细胞
        4.1.2 细胞外基质
        4.1.3 神经内分泌激活
    4.2 心肌外因素
        4.2.1 血流动力学机制
        4.2.2 心内和心包病变
5 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5.1 X线平片
    5.2 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
    5.3 超声多普勒
    5.4 CT及MRI
    5.5 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像学评价
    5.6 心导管技术和左心室造影
6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6.1 欧洲心脏学会的诊断标准
    6.2 Vasan和Levy诊断标准
    6.3 中国心力衰竭协会2001年诊断标准
7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7.1 非药物治疗
    7.2 药物治疗
    7.3 治疗方法
        7.3.1 降低舒张压
        7.3.2 改善运动耐量
        7.3.3 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7.3.4 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7.4 关于DHF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8 中医药研究
    8.1 病证
    8.2 病因病机
    8.3 辨证论治
        8.3.1 临床自拟经验方
        8.3.2 中成药的研究
        8.3.3 单味中药提取成分的研究
9 预后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9)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电子束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第三部分 电子束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第四部分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生简历
致谢

四、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分析[J]. 黄文鹏,侯佳蒙,刘娜娜,李莉明,张永高,高剑波.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11)
  • [2]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J]. 高润霖,张澍,王增武,吕滨,王浩,蒋雄京,何建国,蔡军,徐仲英,李思进,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2019(09)
  • [3]静脉内平滑肌瘤延伸到下腔静脉和心脏的CT诊断[J]. 郭玉峰,范淼,朱俊峰,杨有优.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06)
  • [4]心脏粘液瘤血管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D]. 李荣.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5]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十五)[J].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2012(01)
  • [6]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进展[D]. 麻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7]肺动脉高压少见病因的临床分析研究[J]. 赵彩明,杨俊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周炳元,徐苏丹,王惠芬.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S1)
  • [8]大咯血的病因和治疗进展[J]. 黎月莲. 蛇志, 2005(04)
  • [9]电子束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研究[D]. 杨有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11)
  • [10]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J]. 杨有优,戴汝平,吕凤英,荆宝莲,张少雄,曹程,白桦,何沙.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心房粘液瘤的电子束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