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3 秒到 300 毫秒

从 3 秒到 300 毫秒

一、从3秒到300毫秒(论文文献综述)

黄程远[1](2021)在《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文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满足丰富多样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新型网络技术,例如,新型网络硬件、新型网络应用部署模式、新型网络架构,不断被应用到了现有网络之中。但是,在现有的网络中不断融合新型网络技术也给网络带来了难以管理的高动态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巨幅增长的网络流量,这些都给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复杂的高动态网络中提供可预测的传输性能,对网络中发生的网络拥塞进行高效管理就成为了关键。本文从不同视角对高动态网络的网络拥塞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应用层感知的多径拥塞控制(MPTCP)算法。针对传统的多径拥塞控制算法缺乏对应用感知的能力,而导致无法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适配优化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Partner。只需要修改不同的奖励函数,即可使用一套神经网络后端对不同目标进行自优化,来最优化网络应用的性能。通过仿真结果表明,Partner可以使用一套统一的控制框架搭配不同的包调度程序,来充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2)设计了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针对简单基于神经网络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会导致不公平和性能不可预测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 一种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IMCC,并且该方案还采用了主从备份式的拥塞控制框架来提供持续的稳定性能,该框架在熟悉的环境中模拟专家行为,而在和训练环境差异过大的实际环境中,则切换到备份的传统拥塞控制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IMCC可以正确应对MPTCP带来的高动态特性,并在不同环境中实现了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公平性。(3)设计了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针对现有的公有云网络性能隔离方案无法兼顾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SLIT。该方法通过将数据包调度决策的智能移动到网络边缘的Hypervisor中,然后让网内交换机根据数据包携带的调度决策进行无状态的转发,达到了模拟理想的物理队列隔绝流量的效果。通过仿真和实验床结果表明,SLIT可以实现良好的带宽隔离,同时还具有快速收敛,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对短流友好的优点。(4)设计了在软件定义网络(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针对现有的SDN网络更新方案由于控制回路过长而无法适应超低时延的数据平面中流量快速变化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底层流量估计的SDN网络更新方法-MDVP,该方法将在网络更新过程中每一步流量的变化考虑其中,利用流量自身的收敛特性估计在每一阶段的流速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量大小剧烈变化而引发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通过仿真证明MDVP可以在更新速度和拥塞程度之间做灵活取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数据流的需求违背率。

张欣然[2](2021)在《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及其对事故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是决定驾驶人能否安全驾驶的关键因素。风险认知能力越强的驾驶人,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分析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对于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是其对外部存在危险事物的一种认知能力。分析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需要先理解驾驶人的认知反应特性,进而研究在高风险场景下,认知反应特性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采用E-prime软件,融合日常交通场景设计了Oddball实验和走停(Go/No-go)实验,分别研究驾驶人在进行选择反应和判别反应时的认知反应特性;其次,基于驾驶模拟平台,设计了包含制动预警刺激的跟车场景,研究驾驶人在跟车反应过程中的认知反应机制;最后,本文基于驾驶模拟设备,设计了交叉口紧急避撞场景,研究驾驶人在交叉口紧急避撞过程中的认知反应过程与机理,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冲突事故发生的原因。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基本信号刺激下驾驶人进行选择反应时的认知特性研究。从认知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驾驶人面对不同的交通灯/语音刺激时认知反应特性之间的差异性,得出反映驾驶人进行选择反应时认知到不同刺激信号的生理指标。实验分别通过两大感官系统(视觉和听觉),研究不同的刺激信号对驾驶人进行选择反应时的认知特性的影响。视觉刺激下,刺激信号分别是红、绿、黄三色交通灯;听觉刺激下,刺激信号分别是“红色”、“绿色”、“黄色”语音。基于驾驶人的脑电波形图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s)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视觉刺激下,驾驶人感知到刺激信号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黄灯、绿灯、红灯;听觉刺激下,驾驶人感知到刺激信号的先后顺序分别是“红色”、“绿色”、“黄色”语音。驾驶人认知到刺激信号的时间越晚,反应时间越长。视觉刺激下,驾驶人在进行选择反应时,在大脑前额区的部分电极中100 ms左右会出现明显的负走向的波谷,在300 ms、800 m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正走向的波峰;在大脑的枕区的部分电极中170 ms左右会出现明显的负走向的波谷,在1500 ms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正走向的波峰。另外,通过比较脑电波的功率发现,疲劳驾驶人在做选择反应时大脑的活跃度下降。(2)制动信号刺激下驾驶人进行判别反应时的认知特性研究。从认知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驾驶人在走停决策下进行判别反应时的认知反应特性,得出反映驾驶人进行选择反应时认知到不同刺激信号的生理指标。本实验主要研究驾驶人进行判别反应时的认知反应特性,采用Go/No-go实验范式结合日常的跟车场景,分别研究驾驶人面对刹车灯刺激、鸣笛声刺激、“刹车”语音刺激下的认知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在进行判别反应时,大脑的中央前回和颞区的部分电极中100 ms、600 ms会出现明显的负走向的波谷;在200 ms、1400 ms会出现明显正走向的波峰。刺激信号的形式对于驾驶人的脑电波形影响显着,相比刹车灯刺激,鸣笛声和“刹车”语音刺激下驾驶人脑电波形起伏更加明显。相比其他两种刺激信号而言,鸣笛声刺激对于唤起驾驶人认知的效果最好,驾驶人按键反应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间最短。通过对比脑电波形,发现清醒驾驶人在一次刺激结束后,保持了高度警惕的状态以备下一次的刺激,这种事前对刺激信号保持警惕的能力使得清醒驾驶人在下一次进行判别反应时的绩效更好。(3)基于跟车驾驶模拟实验的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研究。基于脑电数据分析驾驶人在感知反应、判断决策、行为控制这三个阶段中的认知反应特性,并分析这三个阶段的脑电数据和驾驶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基于驾驶模拟平台,搭建了简单的跟车场景,引入了三种制动预警刺激信号,分别是前车刹车灯亮起、鸣笛声刺激、“刹车”语音预警。通过比较驾驶人在三种预警方式下的驾驶行为绩效,发现驾驶人在鸣笛声刺激下的驾驶绩效表现较好,表现为制动反应时间最短、最小跟车距离最长、平均减速度和最大减速度绝对值最小。进一步,将跟车驾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研究驾驶人在每一个跟车阶段的脑电特性。第一跟车阶段,即匀速跟车阶段,“刹车”语音预警刺激唤起驾驶人的认知效果最好,表现为额区的部分脑电波较为活跃;跟车行驶的第二阶段,即制动反应阶段,鸣笛声更易引起驾驶人的认知,表现为额区和枕区的部分脑电波较为活跃;第三跟车阶段,即速度调整阶段,刹车灯刺激更易引起驾驶人的认知,表现为额区和枕区部分脑电波较为活跃。另外,疲劳驾驶人的制动反应时间较短,脑电波的活跃程度较低。(4)紧急避撞过程中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对事故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脑电眼动数据分析紧急避撞过程中的认知反应特性,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冲突事故发生的原因。本文基于驾驶模拟平台,设计了交叉口紧急避撞场景,研究驾驶人在高风险场景下,认知反应特性对于交通安全的影响。设计三种不同的交叉口视距,基于驾驶人眼动数据、脑电特性数据和驾驶绩效表征,解释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事故的成因。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驾驶人行驶接近交叉口的15秒过程中,充足的交叉口视距保障了驾驶人在视觉搜索阶段充分观察冲突物体,及早地发现到冲突物体,进而采取及时有效地避撞行动,降低了冲突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充分的视距也保证了驾驶人更好地分配注意力,及时地转移注意力到关键的冲突物体上,大大提高了道路安全水平。另外,基于驾驶人的脑电变量可以对冲突事故是否会发生做一个预判。驾驶人在刹车前的第二秒的脑电波特性对冲突事故的发生与否影响显着,安全驾驶人在刹车前第二秒的所有脑区的脑电波活跃程度较低。基于上述四个实验,深入分析了驾驶人在日常交通场景下的认知反应特性,并分析了高风险场景下认知反应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制,通过眼动监测技术可对驾驶人的风险认知能力进行预判,基于脑电波技术可对驾驶人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及疲劳与否进行预判,这些科学技术对预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包含图77幅,表36个,参考文献196篇。

刘云龙[3](2021)在《仿真时长对心脏仿真折返形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室速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常发生。建立一种基于病人个性化的虚拟心脏模型来仿真患者室速的发生对寻找室速发作的潜在机制非常重要。鉴于基于病人个性化的心脏建模仿真指导临床室速消融对于时间节点要求非常高(一般从病人进行磁共振扫描到病人手术只有1-2天的时间),而仿真非常消耗资源(一次仿真需要超过1000核的CPU,连续运行24小时左右),因此国际上大多数小组在利用心脏建模仿真指导临床室速消融时对于折返诱发成功后的仿真时间都选择3-5秒。最近的研究发现有部分折返在3-5秒仿真结束时未能到达稳定状态,因此无法在仿真中确定折返的位置,也即无法在仿真中定位准确的病灶及消融靶点。为了解决上述心脏建模仿真指导临床室速消融过程中缺乏设置最优仿真时间的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4例病人个性化的心脏模型。我们从北京安贞医院共收集了4例冠心病导致的室速病人数据。对于获取的钆增强磁共振(Late gadolinium-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GE-MRI)数据,本文采用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分类方法及梗死区域自动提取算法对病人梗死后心脏组织分类为3种不同的区域:非梗死区域,半梗死区域和完全梗死区域。此算法和传统临床分割方法相比具有精度更高、全自动、重复性高等优点。然后基于实验室已有的仿真平台采用和临床相似的诱发方式,在构建的心脏模型中进行室速的诱发。室速诱发成功后我们进行了10秒的仿真,对每一个折返分析其到达稳定的最短仿真时间,并确立最佳的仿真时间及其设置方式,以达到计算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并满足临床对病人进行手术的时间节点要求。4例病人模型的统计分析显示非梗死区域的体积为167.27±48.65cm3,半梗死区域的体积为7.23±3.87cm3,完全梗死区域的体积为5.83±4.38cm3。4例病人模型中都诱发出了室速,和临床结果完全一致。在模型中有27个刺激部位诱发出了持续性折返,包含解剖型和功能型折返,占比分别为44.5%和55.5%。通过对不同仿真时长的分析发现,解剖型折返能够在1-3秒之内达到稳定,而功能型折返的仿真时间不固定,模型中不同折返的稳定时间范围从2秒到8秒进行变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仿真精确性,而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仿真时间以达到计算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进而提高仿真效率并缩短仿真时间以满足临床对病人进行手术的时间节点要求。

陈露[4](2021)在《我国3名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能训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至今,我国竞技体育的金牌总数呈下滑的趋势,而国家飞碟队在奥运夺金路上低谷了许久。国家体育总局面对当前严峻的局面,果断的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应对措施,一是引进世界着名的体能康复团队走向中国的各个竞技运动项目,二是加快培养我国专业的体能教练。这一期间,体能训练得到了国家强大的支持力度,各个国家队伍也尝到了加强体能训练带来的甜头。在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得到较好的改善、身体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运动员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为此飞碟队要想突破现状,就必须打破以往局面,加强体能训练实现金牌梦。本文以3名具备参加东京奥运会席位的女子飞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2周的体能训练,以探究备战期的体能训练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本文首先以FMS功能性测试、Y-balance平衡性测试为切入点,筛查3名女子运动员的身体功能障碍,找出身体薄弱环节以及关节活动度存在的问题,并以10项基础体能测试数据和专项体能测试数据为依据。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两项功能测试结果,对3名运动员进行纠正性训练。第二步,根据3名运动员的十项基础体能测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三步,研究分析12周的体能训练负荷变化的影响,探讨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成绩的关系。在实施训练计划时主要根据专项技术教练的训练计划负荷安排,以及运动员当天训练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反馈,会适当的对训练计划进行小幅度的调整,但总体进程方向不变,由此以来也是为了更科学的探索适合飞碟女子运动员发展的体能训练方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测试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身体功能障碍的问题,运动员伤病的主要部位,研究分析体能训练方案,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通过FMS测试、Y-balancec两种功能性测试,发现运动员主要的身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伤病有:肩峰撞击综合征;髋部灵活性不对称;腰椎间盘突出;踝关节活动受限;腕关节疼痛。飞碟运动员的伤病存在的主要问题为4大关节部位,肩部、腰椎部、踝关节部位、颈椎部位。(2)针对3名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成绩后,体能训练方案组合结构主要从五大训练模板进行整合安排,分别为上肢力量练习模板,下肢力量练习模板、躯干力量练习模板、稳定性练习模板、有氧练习模板。(3)优秀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共分为3个阶段:准备阶段、提高阶段、保持阶段。体能训练负荷变化的整体特征,呈现出“阶梯式”和“山峰式”的变化。(4)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为:下肢力量训练和上肢力量训练采用闭链和开链相结合的练习形式;躯干力量训练和稳定性训练采用小负荷,多次数的非稳态训练和自由负重为主的练习形式;有氧训练多采用变阻器械训练的练习形式。

李佳伟[5](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康红普[6](2021)在《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的时间尺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论述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研究中涉及到的不同时间尺度,从全球最早的成煤地质年代到超动态的亚微秒级。包括不同成煤期,世界煤炭开采历史,矿区、矿井的服务年限及开采参数,静态、动态煤岩力学试验,煤岩破碎,围岩变形与破坏及煤矿动力灾害的时间尺度分布。指出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研究的时间尺度集中分布在10-7~1016 s,跨23个数量级。在地质年代尺度上,可研究煤的形成、煤盆地演化、煤系地层应力场演化等内容。井工煤矿开采划分成不同矿区、矿井、水平、采区、区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时间尺度不同。煤岩力学试验从蠕变到超动态,时间尺度范围为10-7~109 s。岩石蠕变试验时间有的可达数年,而岩石动态破坏时间有的仅为微秒级。煤岩破碎、采掘空间维护是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的两大任务,前者涉及凿岩、爆破、机械截割振动等动态问题,研究时间单位常用秒、毫秒、微秒;后者包括采场与巷道围岩控制。采场是移动场所,围岩变形、破坏、垮落及支架阻力变化较快,常以分、小时为时间单位;巷道服务时间较长,围岩变形与破坏的时效性较强,描述巷道变形与支护体受力变化的时间单位多为天、周及月。冲击地压等煤矿动力灾害持续时间仅为几秒到几十秒,研究冲击地压发生、发展及破坏过程,应从毫秒甚至更小的尺度上进行。不同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问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研究。有些问题需要进行多时间尺度研究,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世界煤炭开采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60多年,煤炭开采实现了重大技术革命。但大规模煤炭开采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继续做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工作,需要新思路、新工艺、新技术。

彭智朝[7](2020)在《融入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的言语情感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为人机交互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言语交互是人机交互中最自然,最便捷的交互方式。言语情感识别是言语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准确地识别说话人的言语情感信息,才能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实现有效言语交互。互联网环境中,言语情感信息可以在文本(如微博等)和语音两个言语通道上进行传递。文本情感通常是指说话人有意识的情感表达。从情感言语生成角度看,说话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会反映在言语内容和行为信息等特征上,从这些特征信息中可以挖掘用户的情感状态。比如,微博用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会导致其言语内容和交互行为特征上的不同,通过这些特征信息可以挖掘用户是否有抑郁倾向情绪。语音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情感表达。从情感言语感知的角度来看,声音进入听话人的听觉生理系统进行一系列的转换到达听觉皮层,通过语音音调、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特征识别用户情感状态。本文根据文本产生和语音感知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将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融入到言语情感识别研究中。在文本情感识别中,我们主要通过微博的文本内容和交互行为学特征挖掘微博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语音情感识别中则主要利用听话人的听觉机理抽取语音中和情感相关的有效特征表示来提高情感的识别率。基于这个研究思路,本文在文本情感挖掘和语音情感识别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用户行为特征的口语化文本情感识别方法,具体是指在文本言语通道上的抑郁倾向人群识别。首先根据口语化文本的新特点构建了抑郁情感词典并基于该词典提取文本特征表示,然后结合用户言语交互行为特征采用多核学习方法找到异构特征与情感的最优映射来实现抑郁倾向人群识别。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文本特征表示和交互行为特征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挖掘方法。(2)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耳蜗滤波的情感识别方法,虽然该方法取得了比基于MFCC的方法更好的结果,但它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听觉调制的情感识别方法。基于听觉调制的方法引入了调制滤波来产生多维时间调制线索,然后采用3D 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模型直接对调制线索进行联合谱时特征学习。实验结果表明,3D CNN可以从时间调制线索中有效提取情感区分性的听觉表征。(3)受人耳听觉注意机制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模型的滑动循环网络(Attention-based sliding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ASRNN)模型来识别语音情感。其中,通过滑动窗来实现持续关注并提取连续的段级内部表征,然后通过时域注意力模型来实现选择性注意机制。最后通过注意力听辨实验对注意力模型和人耳听觉注意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从听觉表征中有效地捕获显着的情绪区域。(4)受人耳听觉系统多尺度调制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调制耳蜗图(multi-resolution modulation-filtered cochleagram,MMCG)特征的维度情感识别方法。其中MMCG把时间调制线索编码成不同分辨率的调制耳蜗图来捕获时间和上下文调制线索。考虑到MMCG中的每种调制耳蜗图包含不同尺度的调制线索,本文设计了一种并行LSTM网络结构从不同分辨率特征中建立多个时间依赖关系并跟踪情感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性。实验结果表明,MMCG特征能够获得多尺度情感信息,而并行LSTM能够有效地跟踪情感的时间动态。

张若飞[8](2020)在《周界安防系统光纤振动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声波振动光纤传感设备采用振动光纤作为传感器实时检测安防区域周边环境。振动光纤在周界安防领域的应用是一项在安防领域的重要发展。在周界安防系统中,需要把事件信号进行准确高效的识别,这是周界安防系统中最主要的任务。在长距离监测中,周围环境复杂多变,不但增加了安防系统对信号识别的难度,而且提升了实时高效监测信号的难度。因此,在复杂环境下对振动光纤感应获取的各种事件信号进行研究很有价值和意义。为了解决周界安防系统识别问题,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研究了周界安防系统流程设计、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数据通信协议技术、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在不同环境中事件信号采集和数据预处理技术;其次引入一种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并对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进行改进,在两种不同环境中进行试验,分别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XGBoost(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研究了识别算法中样本序列长度、重叠窗口、降噪和多节点等识别算法影响参数,通过在两种不同试验环境下进行试验对比分析,找出较好的影响参数;最后研究了周界安防系统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周界安防系统应用于工程实践。经过在两种环境下1D-CNN和SVM和XGBoost等传统算法进行试验对比,1D-CNN算法表现较好,在挂网环境和地埋环境中,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9.36%和93.29%,预测时间较高不如传统方法。为了提高算法识别准确率,研究影响因子得出在挂网环境下,适合采用5秒序列长度,4秒重叠窗口,不降噪,三节点参数。在地埋环境下,适合采用4秒序列长度,4.5秒重叠窗口,降噪,五节点参数。把1D-CNN算法整合入系统进行现场应用实践效果良好,识别准确率为98.26%。

王俐[9](2020)在《若干模型微纳体系的超快光谱与动力学及局域场空间分辨谱学与成像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作为现代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石,纳米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当粒子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声、光、电、磁、热性能都会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新特性。作为联系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的中间环节,纳米体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推进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在微纳体系材料向宏观体系演变的过程中,其性质因结构有序度和状态非平衡性质的改变而产生显着变化,对这些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体系从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静态光谱技术可以获得有关结构的基本信息,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但是,为了研究纳米材料中的结构一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物理机制,就必须进一步获得有关载流子或激子寿命以及其相关弛豫途径等的动态信息。因此,我们首先从时间领域着手,开展飞秒时间分辨的谱学与动力学研究,通过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揭示了二维异质结材料、光电阴极器件、光催化微纳材料、钙钛矿发光材料中的微观机理。利用得到的载流子和能量的转移传输途径和速率特性信息,结合理论模型,可以构建描述材料中电子和能量转移的物理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上的指导和帮助。时间域中研究工作的意义不可小觑,而局域场空间分辨的谱学研究也同样重要。其次,我们尝试通过利用共聚焦拉曼探测技术、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等开展光学性质和显微成像的研究。最终,希望通过拓展具有空间分辨能力的系统,实现与飞秒时间分辨技术的对接结合,从而推进具有飞秒时间、纳米空间和能量分辨的超快非线性光谱和动力学研究技术的发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的工作内容:(一)飞秒时间分辨的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1)微纳体系的界面态载流子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首先,我们引入具有合适能带结构和高载流子迁移率的非均质材料,构建了黑磷纳米薄片和导电聚合物P3HT的半导体异质结。通过提高二维材料的激子解离效率,获得了高效的光响应性能。瞬态吸收光谱结果揭示了其高性能背后的物理机制:构建的异质结中形成的界面会使激发后的自由电荷载流子弛豫过程大大加快,被加快的激子解离过程在器件性能的提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设计了在Cu20光电阴极表面上直接涂覆MOF材料Cu3(BTC)2的方案。动力学研究表明,光激发后Cu20上产生的光生电子优先转移到Cu3(BTC)2与Cu2O接触形成的界面态上。这导致了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被激活,从而提高了 CO2的还原率。这项工作为改良光电器件提供了新的简便方法,既保护了光电阴极免受光腐蚀,又提升了光催化效率。(2)微纳体系的缺陷态载流子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首先,UiO-66-NH2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高、结构可调性好等优点,可用来系统地研究缺陷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该材料超快瞬态吸收光谱的表征,我们发现调控结构缺陷水平达到中等程度时样品具有最短的弛豫动力学寿命和最高的电荷分离效率,而过多的缺陷会阻碍弛豫过程并降低电荷分离效率。该工作完美阐明了光催化活性趋势中的微观机理,为合理调控结构缺陷进而改善器件性能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其次,使用瞬态吸收测量结合理论模拟,我们发现引入低钯载量(0.1 wt%)的C3N4能带结构发生改变,近带边缺陷态的存在加快了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从而实现了有效的电荷分离,并为氢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该工作为单原子催化剂的开发和最大限度提高原子效率和活性提供了指导。(3)无铅双钙钛矿的发光谱学与动力学研究通过离子掺杂的方式探索了具有稳定光学性能且环保的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型纳米晶体的发光特性。与原始低深蓝色发光的Cs2NaBiCl6 NCs相比,掺杂Ag+、Mn2+或Eu3+离子后Cs2NaBiCl6 NCs的光致发光性能被显着地调节和增强。我们采用飞秒时间分辨的瞬态吸收光谱揭示了 Cs2NaBiCl6 NCs中离子掺杂的荧光增强机理,包括Cs2NaBiCl6 NCs由于Ag+离子掺杂引起的自陷激子态发光,Mn2+离子掺杂和Eu3+离子掺杂Cs2NaBiCl6 NCs中的能量转移发光机理。这些结果展示了双钙钛矿材料在光电发光领域巨大的应用潜能。(二)局域场空间分辨的谱学与成像研究(1)扭转双层石墨烯低频拉曼模式的空间分布作为典型的范德华层间耦合双层系统,扭转双层石墨烯(tBLG)具有新颖的物理特性和可调控的电子结构。tBLG可以通过折叠单层石墨烯获得,此时折叠的具体构型会对其物理性质产生显着的影响。然而对于折叠的tBLG,其内部不同材料区域的物理性质是非均一的。为了能够研究tBLG不同空间的物理特性,我们使用微区低频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在空间尺度上探究了折叠tBLG的剪切模(C)、呼吸模(ZO’)以及C+ZO’组合模式的分布特征。这三个低频模式的分布特点在空间上反映了折叠tBLG内部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质,加深了人们对石墨烯材料的理解。(2)扭转双层石墨烯低频拉曼模式的机理研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折叠的tBLG低频拉曼模式空间分布特征的内部机理。对于C和ZO’模式,它们的空间分布遍及整个折叠tBLG,14度的特定双层石墨烯扭转角是激活这两种模式分布于整个折叠tBLG空间的关键因素。但是C+ZO’组合模的空间分布局限在折叠tBLG内部两个不同的区域。研究表明不同于tBLG中的其它区域,这两个区域内的应力处于拉伸状态,独有的应力特征使得C+ZO’满足了动量匹配这一激活条件,导致了 C+ZO’组合模在这两个局域空间被激活。C+ZO’模式空间分布特征有望为描述tBLG内部的应力分布提供新的手段。

池文涛[10](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程序化高频交易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微观结构的高频分析越发迫切。美国市场70%的交易都是由算法和高频交易完成的,而目前中国市场的算法与高频交易量占比只有10%左右。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算法与高频交易量将迅速增加。高频交易特征之一为手续费占比高,常常超过50%,所以用限价单代替市价单是抵消交易成本的方式之一。高频交易的特征之二为频繁挂撤单,对于某些高频交易策略,例如做市策略,需要在限价单与市价单之间进行灵活切换。近年来,大额交易也需要采用TWAP和WWAP等算法交易策略来降低市场冲击成本,核心同样是尽量用限价单替代市价单。所以对限价单成交概率的研究非常重要。这几年国内外研究高频交易主要研究切入点为订单薄(LOB)的动态变化。而订单薄的维度之多、状态空间之大难以用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与描述。国内外学者构建基于随机过程、统计方法或者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价格与波动率的形成与演变等,但对动态过程的建模依旧使用了很多静态变量,造成对订单薄动态特征的刻画不够准确。本文通过对深交所股票Level-2快照(tick),逐笔委托和逐笔成交数据进行建模,深入分析订单薄的动态过程,通过多维hawkes模型与订单薄毫秒级高频重构动态计算订单速率,通过成交时间分布,订单速率不平衡和线性模型估计了限价单的成交概率,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和成交概率发现了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高频特征。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机制与订单薄特性。阐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从客户端下单到订单进入交易所订单薄队列,以及完成成交的全过程,分析了高频交易的主要技术、程序化交易流程、网络延时对交易的影响、主要的高频策略原理等。用数学定义描述订单薄的形成机制和订单薄的产生是双边连续拍卖的结果,说明订单薄中各种事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订单流和价格与成交量需要满足一致性原则,进一步说明价格是订单薄动态变化的内生变量。订单薄中买卖限价单与市价单的到达速率、订单价格、时序与订单大小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订单薄每时每刻的形态,这也是本文对订单薄高频重构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订单流的研究发现中美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不同,中国股票市场订单薄中的订单流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平衡比例平均为35%;而美国市场为5%,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由于中国市场对频繁报撤单的限制,其撤单率平均为8%,而美国市场为35%左右。所以订单流的不平衡(OFI)在中国股票市场并不能解释价格短期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订单的时间维度,引入买/卖队列中限价单在单位时间内执行效率的不平衡(OEI)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发现订单薄的OEI是对价格高频变化影响的重要因素,当把OEI加入到Cont等(2013)模型中解释价格的变化,其R2比之前模型在中国市场提高了47.8%,36.8%,和45.9%。当市场流动性更充裕的时候,OEI解释力比流动性差的时候提高了477.2%,387.6%和333.9%。本文通过时间维度来继续深入研究订单薄的动态特征,计算订单到达队列的速率和订单的成交概率。接着说明了订单的到达对订单薄的冲击作用是持续变化的,作用随着时间在衰减,所以用核函数为负指数形式的多维hawkes模型来描述订单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多维hawkes过程,建立了订单到达速率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并用内点法求解其极大似然函数,最后用非线性优化的参数值动态地计算了买一减少、买一增加、卖一减少、卖一增加这4种类型订单每种订单到达订单薄队列的瞬时速率,每种订单速率都会受到其它类型订单到达队列的影响。分析了多维hawkes模型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表明用高频数据(精确到毫秒)来建模与求解的时间复杂度非常高,从数学上说是一个算力密集问题。本文的研究改变了之前研究将订单速率作为一段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静态方法。通过分析多维hawkes模型的参数,发现在同样的高频时间段内,参数中跳跃幅度相对大小和最优买/卖价格的迅速变化一致;参数中衰减速率相对大小和最优买/卖队列的长度变化一致。是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高频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为了提供另一种订单速率快速求解方案并计算限价单成交概率。论文第五章通过逐笔委托和逐笔成交数据,建立了实时订单薄高频重构算法来动态描述每时每刻订单薄的形态,使订单薄的刷新频率从3秒一次升级到10毫秒一次,或者每当订单薄事件发生,就更新一次订单薄。从而把hawkes模型计算订单速率变成可以对每时每刻订单薄队列进行直接加减运算而得到。对订单薄的高频重构带来了三大作用:(1)能100%准确地判断当订单薄事件发生时,该事件发生在订单薄中的哪个队列,哪个价格档位,从而判断是否属于最优买卖队列;(2)动态计算每次订单速率的变化,而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值;(3)提供了除了时间复杂度较高的多维hawkes模型以外,普通服务器就可以实时计算的方法,从而保证交易信号的及时性。第六章先分析了限价单成交时长的分布,发现随着交易时间增加,限价单数量逐步变得稀疏与陡峭,且买/卖两方分布基本对称。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了在中间价不变的情况下订单的实际成交概率,发现所有实验标的股票的实际成交概率都是随着成交时间的长短,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且这种趋势和队列消耗速度与订单深度的比值走势完全一致,上述规律成为基于线性模型实时计算限价单成交概率的重要依据。基于多维hawkes模型与订单薄高频重构所得的订单速率进行了限价单成交概率的估计:首先使用first passage time和扩散极限方法计算在订单速率平衡的情况下,限价单的成交概率,发现和实际概率分布相差很远,分析了该方法的不足。但发现波动率和限价单的成交时间负相关。其次在订单速率大多数时刻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订单速率与线性方程估计限价单交易所需时间,用所需时间找到过往在这个时间内且在订单薄中间价不变的条件下的历史限价单实际成交概率,这个概率便是这笔限价单模型所估计的实时成交概率。从而完成从限价单成交时间到成交概率的转换。从而可以根据最新限价单的真实成交时间分布变化,更准确地用模型估计限价单成交概率。在样本内,发现有些股票在连续月份的概率估计的准确率都很高,估计准确率最高可以达到80%,且在相同时间段内,实际概率和模型计算概率走势一致。在样本外,准确率比样本内有所下降,但依旧较高。实际概率和模型计算概率走势有时候一致,有时候有所改变。对比发现基于多维hawkes模型比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方法所计算的限价单成交概率平均准确率更高。最后发现基于股票全天交易时段的多维hawks参数的平均值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在高频下微观结构具有三大特征:(1)订单薄队列的消耗速率几乎都大于队列的增长速率。(2)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市价单(主动单)的冲击造成的,市价单的冲击来的迅速,消散的也快;而限价单来的慢,但作用持续的时间也长,队列的增加是一个相对持续缓慢的过程。(3)不同订单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甚至大于订单本身的自激励效应。依据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高频特征9个。最后针对日内模式发现对于多维hawkes模型参数中每种订单总的跳跃幅度,计算买卖方向总的跳跃幅度差,其方向和日内收盘价与开盘价差的方向一致。本论文的研究可为高频交易,尤其是做市商策略及VWAP与TWAP算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对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尤其是在高频下的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3秒到300毫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3秒到300毫秒(论文提纲范文)

(1)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硬件冗余引入的网络动态
        1.1.2 公有云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1.3 SDN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2 研究问题
        1.2.1 MPTCP协议缺乏对应用层的感知能力
        1.2.2 MPTCP无法灵活处理复杂的网络环境
        1.2.3 公有云网络中不可预测的网络性能
        1.2.4 SDN网络配置变化引入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
    1.3 网络拥塞管理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工作
    2.1 MPTCP拥塞控制算法
    2.2 公有云网络中的网络性能隔离
    2.3 SDN网络更新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应用层感知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3.1 概述
    3.2 Partner的设计动机
        3.2.1 过度膨胀的资源池导致不正确的调度决策
        3.2.2 过度缩小的资源池限制了调度决策
    3.3 Partner的设计
        3.3.1 Partner中的组件介绍
        3.3.2 Reward函数设计
        3.3.3 其他的设计细节
    3.4 实验评估
        3.4.1 参数的选择
        3.4.2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4.1 概述
    4.2 IMCC的设计动机
        4.2.1 不稳定的性能波动
        4.2.2 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4.3 IMCC的设计
        4.3.1 IMCC的设计概览
        4.3.2 通过LSTM来应对动态变化的子流数量
        4.3.3 通过模仿学习来自动产生奖励值函数
        4.3.4 IMCC的部署模式
    4.4 实验评估
        4.4.1 IMCC能正确处理子流数量变化
        4.4.2 IMCC达到了流级别的公平性
        4.4.3 IMCC提供持续性的稳定性能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
    5.1 概述
    5.2 SLIT的设计动机和相关知识
        5.2.1 WFQ队列调度机制
        5.2.2 分布式的VM级别的WFQ队列
        5.2.3 在VM之间的长期的不公平现象
        5.2.4 不公平现象的举例
    5.3 SLIT的设计
        5.3.1 设计概述
        5.3.2 系统框架
        5.3.3 设计细节
    5.4 实验与评估
        5.4.1 基本功能
        5.4.2 在应对动态流量时的性能
        5.4.3 大规模的仿真实验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
    6.1 概述
    6.2 设计动机和基本概念
        6.2.1 网络模型
        6.2.2 数据流分类
        6.2.3 典型例子
    6.3 设计细节
        6.3.1 问题的建模
        6.3.2 将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条件
        6.3.3 困难度分析
        6.3.4 启发式的算法
    6.4 实验评估
        6.4.1 实验设置
        6.4.2 性能评估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7.2 后续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2)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及其对事故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及表征
        2.1.1 认知反应
        2.1.2 生理表征
        2.1.3 心理特性
    2.2 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与行为绩效的关系
        2.2.1 反应时间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2 脑电特性与行为绩效的关系
        2.2.3 视觉注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3 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2.3.1 基于Oddball实验的选择反应特性研究
        2.3.2 基于Go/No-go实验的判别反应特性研究
        2.3.3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认知反应特性研究
    2.4 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的典型影响因素
        2.4.1 刺激对认知反应的影响
        2.4.2 疲劳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2.4.3 视距对视觉注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本信号刺激下驾驶人进行选择反应时的认知特性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设计方法
        3.1.3 实验人员和设备
        3.1.4 实验步骤和流程
        3.1.5 实验研究的变量
    3.2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行为绩效的影响
    3.3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ERP变量的影响
        3.3.1 驾驶人在平静期的脑电波形分析
        3.3.2 不同刺激信号对驾驶人ERP变量的影响
        3.3.3 疲劳因素对驾驶人ERP变量的影响
    3.4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EEG变量的影响
        3.4.1 刺激形式对EEG变量的影响
        3.4.2 疲劳因素对EEG变量的影响
    3.5 脑电变量与行为绩效的相关性
        3.5.1 视觉刺激下脑电变量与行为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3.5.2 听觉刺激下脑电变量与行为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制动信号刺激下驾驶人进行判别反应时的认知特性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设计方法
        4.1.3 实验人员和设备
        4.1.4 实验步骤和流程
        4.1.5 实验研究的变量
    4.2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行为绩效的影响
    4.3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ERP变量的影响
    4.4 刺激形式和疲劳因素对EEG变量的影响
    4.5 脑电变量与行为绩效的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跟车驾驶模拟实验的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设计方法
        5.1.3 实验人员和设备
        5.1.4 实验步骤和流程
        5.1.5 实验研究的变量
    5.2 预警形式和疲劳因素对驾驶行为绩效的影响分析
    5.3 预警形式和疲劳因素对EEG变量的影响分析
    5.4 EEG变量与驾驶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5.4.1 EEG变量与平均跟车距离的相关性
        5.4.2 EEG变量与制动反应时间的相关性
        5.4.3 EEG变量与最小冲突时距的相关性
    5.5 本章小结
6 紧急避撞过程中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对事故风险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目的
        6.1.2 设计方法
        6.1.3 实验人员和设备
        6.1.4 实验步骤和流程
        6.1.5 实验研究的变量
    6.2 交叉口视距对驾驶人眼动绩效影响
        6.2.1 视觉搜索阶段的驾驶人行为分析
        6.2.2 决策反应阶段的驾驶人行为分析
        6.2.3 行动阶段的驾驶人行为分析
        6.2.4 交叉口视野对避撞性能的影响机理总结
    6.3 驾驶人眼动绩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6.3.1 注视时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6.3.2 注视次数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6.3.3 平均单次注视时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6.4 交叉口视距对驾驶人脑电绩效的影响
        6.4.1 视距对采取制动行为的驾驶人的脑电变量的影响
        6.4.2 视距对冲突点前15 秒的脑电变量的影响
    6.5 驾驶人脑电特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6.5.1 采取制动行为的驾驶人的脑电特征分析
        6.5.2 交叉口冲突点前15 秒的脑电波特征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仿真时长对心脏仿真折返形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病人临床数据的获取及处理过程
    2.1 病人钆增强MRI图像及临床数据的获取
    2.2 对心室肌图像的手动分割
    2.3 心肌梗死区域的划分
    2.4 对心室表面的插值重建
    2.5 本章小结
3 病人个性化三维心室模型的构建
    3.1 对分割后的梗死区域进行插值重建
    3.2 有限元网格划分
    3.3 心肌纤维旋向的构建
        3.3.1 心肌纤维旋向的表达
        3.3.2 基于Laplace-Dirichlet规则的算法构建纤维旋向
    3.4 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的心室肌单细胞模型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病人个性化模型不同仿真时长下室速的发生及结果分析
    4.1 刺激方案的选择
    4.2 不同仿真时长仿真结果的分析
    4.3 不同仿真时长仿真结果的分类与总结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我国3名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能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飞碟射击运动项目特征
        1.4.1.1 飞碟射击运动多向项目的技术动作特点
        1.4.1.2 飞碟射击运动双向项目技术动作特点
        1.4.2 概念的界定
        1.4.2.1 体能的定义
        1.4.3 飞碟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1.4.4 备赛期的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观察法
        2.2.4 测试法
        2.2.4.1 测试对象
        2.2.4.2 测试时间和地点
        2.2.4.3 测试指标和方法
        2.2.4.3.1 FMS测试
        2.2.4.3.2 Y-balance平衡测试方法
        2.2.4.3.3 基础体能测试
        2.2.4.3.4 专项体能测试
        2.2.4.3.5 考核成绩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比较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前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功能性运动能力及体能测试结果分析
        3.1.1 测试前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 FMS 测试结果分析
        3.1.2 测试前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 Y-balance 测试结果分析
        3.1.3 测试前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情况分析
        3.1.4 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训练前期存在的问题
    3.2 备战期间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与安排
        3.2.1 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周期性训练计划制订的影响因素
        3.2.2 飞碟队体能训练课的整体安排
        3.2.3 飞碟队的周安排
        3.2.4 飞碟队体能课的结构安排
    3.3 备战期间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纠正性训练的具体制定与实施
        3.3.1 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的纠正性训练方案制定与实施
    3.4 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案制定的依据与制定实施
        3.4.1 体能训练方案制定的依据
        3.4.1.1 飞碟项目上肢力量的需求
        3.4.1.2 飞碟项目躯干力量和稳定性力量的需求
        3.4.1.3 飞碟项目下肢力量训练的需求
        3.4.1.4 飞碟项目心肺耐力训练的需求
        3.4.1.5 飞碟项目反应速度训练的需求
        3.4.2 三个阶段体能训练的制定与实施
        3.4.2.1 飞碟项目体能训练准备阶段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
        3.4.2.2 飞碟项目体能训练提高阶段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与负荷安排
        3.4.2.3 飞碟项目体能训练保持阶段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与内容安排
    3.5 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训练负荷案例分析
        3.5.1 三个阶段上肢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分析
        3.5.2 三个阶段躯干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安排分析
        3.5.3 三个阶段下肢力量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分析
        3.5.4 三个阶段有氧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分析
        3.5.5 三个阶段稳定性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分析
    3.6 实验后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6.1 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FMS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
        3.6.2 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Y-balance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3.7 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
        3.7.1 训练前后体能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3.7.1.1 BMI测试对比分析
        3.7.1.2 深蹲测试对比分析
        3.7.1.3 卧推最大力量测试对比分析
        3.7.1.4 腹肌、背肌耐力测试对比分析
        3.7.1.5 2 千米测功仪测试对比分析
        3.7.1.6 单脚闭眼站立测试对比分析
        3.7.2 训练前后体能成绩均值对比分析
    3.8 训练前后专项技术测试对比分析
        3.8.1 训练前后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3.9 备战期间我国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解决问题效果总结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FMS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
    附件二 Y-balance测试方法流程
    附件三 基础体能测试的内容与标准
    附件四 (基础体能参考标准)
    附件五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六 飞碟女子运动员日体能训练计划
    附件七 三个阶段训练方法和图片
        一、准备阶段上肢力量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
        二、准备阶段下肢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三、准备阶段躯干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四、准备阶段稳定性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五、准备阶段有氧耐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一、提高阶段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二、提高阶段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
        三、提高阶段躯干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四、提高阶段稳定性训练方法和手段
        五、提高阶段有氧训练训练方法和手段
        一、保持阶段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二、保持阶段下肢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三、保持阶段躯干力量训练内容的方法和手段
        四、保持阶段稳定性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五、保持阶段有氧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5)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概述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2.1 引言
    2.2 SINET体系结构
        2.2.1 基本模型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2.3.1 优势分析
        2.3.2 域内场景
        2.3.3 域间场景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1 引言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3.2.3 相关研究概述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3.1 系统模型设计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3.4 原型系统测试
        3.4.1 实现方式
    3.5 测试结果分析
        3.5.1 性能指标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概述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4.4.1 原型系统
        4.4.2 仿真平台
    4.5 实验结果
        4.5.1 无缓存场景
        4.5.2 有缓存场景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3.1 设计目标
        5.3.2 网络模型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5.4 仿真测试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6.1 引言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6.3.1 资源管理器
        6.3.2 边界路由器
        6.3.3 域内路由器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6.5 SINET仿真平台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的时间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煤年代与构造运动的时间尺度
2 煤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2.1 国内外煤炭开采历史
    2.2 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历史
3 煤炭开采工艺参数的时间尺度
4 煤岩力学试验的时间尺度
    4.1 常规岩石力学试验
    4.2 岩石动载试验
    4.3 岩石流变试验
    4.4 岩石动静组合试验
    4.5 现场原位试验
5 煤岩破碎的时间尺度
6 围岩变形与破坏的时间尺度
    6.1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
    6.2 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
7 煤矿动力灾害的时间尺度
8 结论

(7)融入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的言语情感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历史回顾
        1.3.2 口语化文本情感研究现状
        1.3.3 口语语音情感研究现状
    1.4 言语情感识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文章节结构
第2章 言语情感识别概述
    2.1 情感描述方法
    2.2 常用情感数据库
        2.2.1 离散情感数据库
        2.2.2 维度情感数据库
    2.3 言语情感识别特征
        2.3.1 口语化文本特征
        2.3.2 言语行为特征
        2.3.3 声学特征
        2.3.4 听觉生理特征
    2.4 言语情感识别模型
        2.4.1 支持向量机SVM
        2.4.2 卷积神经网络CNN
        2.4.3 循环神经网络RNN
    2.5 评价指标
        2.5.1 分类模型评价
        2.5.2 回归模型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合言语行为特征的口语化文本情感识别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与用户行为分析
        3.2.1 数据处理
        3.2.2 用户行为分析
    3.3 抑郁情感词典构建
        3.3.1 言语特征分析
        3.3.2 情感词典本体
        3.3.3 情感词典的建立过程
    3.4 基于多核SVM的识别模型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听觉生理特征的语音情感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耳蜗滤波的情感识别
        4.2.1 情感识别框架
        4.2.2 段级特征提取
        4.2.3 语句级特征提取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听觉调制的情感识别
        4.3.1 听觉调制感知模型
        4.3.2 三维卷积循环神经网络
        4.3.3 实验设置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听觉生理情感识别方法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听觉注意机制的语音情感识别
    5.1 引言
    5.2 联合谱时特征提取
        5.2.1 听觉前端信号处理
        5.2.2 谱时表示
        5.2.3 3D卷积
    5.3 基于注意力模型的滑动循环网络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注意力行为听辨实验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调制耳蜗图特征的维度语音情感识别
    6.1 引言
    6.2 基线特征
        6.2.1 声学基线特征
        6.2.2 听觉基线特征
    6.3 多分辨率调制耳蜗图特征
        6.3.1 MMCG特征
        6.3.2 MMCG分析
    6.4 时间序列建模
        6.4.1 Plain LSTM网络架构
        6.4.2 Parallel LSTM网络结构
        6.4.3 损失函数与多任务学习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1 实验设置
        6.5.2 基线特征实验结果
        6.5.3 MRCG和 MMCG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6.5.4 SEWA数据库上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周界安防系统光纤振动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振动光纤信号识别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周界安防系统与振动光纤信号采集
    2.1 周界安防系统流程设计
    2.2 数据通信协议
    2.3 振动光纤信号采集
    2.4 预处理方法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研究
    3.1 试验相关算法介绍
    3.2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算法影响因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周界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4.3 工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若干模型微纳体系的超快光谱与动力学及局域场空间分辨谱学与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飞秒激光技术简介
    1.3 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简介
    1.4 荧光光谱技术简介
    1.5 共聚焦拉曼技术简介
    1.6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简介
    1.7 近场光学技术简介
    1.8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装置、原理及方法
    2.1 引言
    2.2 飞秒激光系统
    2.3 光学参量放大系统
    2.4 瞬态吸收探测系统
        2.4.1 ExciPro探测系统
        2.4.2 Helios探测系统
        2.4.3 EOS探测系统
    2.5 荧光探测系统
    2.6 WITec探测系统
        2.6.1 共聚焦拉曼探测系统
        2.6.2 原子力探测系统
        2.6.3 近场光学探测系统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飞秒时间分辨的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微纳体系的界面态载流子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
        3.2.1 BP/P3HT异质结的界面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3.2.1.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3.2.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3 小结
        3.2.2 MOF涂层Cu_2O半导体的界面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3.2.2.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3.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2.3 小结
    3.3 微纳体系的缺陷态载流子超快谱学与动力学研究
        3.3.1 光催化UiO-66-NH_2的缺陷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3.3.1.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3.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3 小结
        3.3.2 光催化Pd/C_3N_4复合体系的缺陷态动力学研究
        3.3.2.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3.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3 小结
    3.4 无铅双钙钛矿Cs_2NaBiCl_6的发光谱学与动力学研究
        3.4.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局域场空间分辨的谱学与成像研究
    4.1 引言
    4.2 扭转双层石墨烯低频拉曼模式的空间分布
        4.2.1 石墨烯样品的制备
        4.2.2 基本表征方法与拉曼光谱表征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4.3 扭转双层石墨烯低频拉曼模式的机理研究
        4.3.1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2 小结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0)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论文框架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二节 高频交易与算法交易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三节 订单薄特征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四节 限价单成交概率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下交易机制与订单薄
    第一节 交易机制
        一、市场中的参与者
        二、股票市场中的交易模式
    第二节 订单薄
        一、订单与订单薄的定义
        二、订单的细分
        三、订单薄价格与订单到达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订单薄的动态变化
        一、订单薄事件与队列长度变化
        二、订单薄中价格变化的时间
        三、订单薄——排队系统
        四、订单到达速率估计
    第四节 订单薄中限价单的执行效率
        一、中美股票交易市场订单流的比较
        二、传统订单到达率的估计缺陷
        三、订单薄OEI的引入与线性模型
第四章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第一节 单维hawkes过程
        一、自励计数过程
        二、单维hawkes过程的定义
        三、单维hawkes过程的模拟
    第二节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一、多维hawkes定义与性质
        二、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第三节 数据描述与准备
    第四节 极大似然函数的建立
    第五节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时间复杂度
        一、参数估计
        二、时空复杂度与程序执行效率
第五章 基于订单薄动态模型的订单速率计算
    第一节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下的订单速率计算
    第二节 订单薄高频动态重构
    第三节 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下的订单速率计算
        一、滑动窗口
        二、队列消耗率
第六章 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实际成交时间的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第二节 实际成交概率的计算
    第三节 基于小波分析的订单薄消耗速率
    第四节 基于first passage time的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
    第五节 基于线性模型的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
        一、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的成交概率计算
        二、基于hawkes模型下的成交概率计算
    第六节 模型准确率与模型优劣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从3秒到300毫秒(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D]. 黄程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驾驶人认知反应特性及其对事故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D]. 张欣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仿真时长对心脏仿真折返形态影响的研究[D]. 刘云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我国3名优秀女子飞碟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能训练研究[D]. 陈露.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的时间尺度分析[J]. 康红普.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21(01)
  • [7]融入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的言语情感识别研究[D]. 彭智朝. 天津大学, 2020(01)
  • [8]周界安防系统光纤振动信号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张若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若干模型微纳体系的超快光谱与动力学及局域场空间分辨谱学与成像研究[D]. 王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D]. 池文涛.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从 3 秒到 300 毫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