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人群不再担心看病

低收入人群不再担心看病

一、低收入者看病不再愁(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涵[1](2020)在《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奥格本在描述文化滞后时提到,社会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快于人们适应文化的速度,从而造成文化失调。伴随着传统医疗服务的媒介化变迁,作为文化失调易感人群的中老年群体的新媒体行为值得关注。本文聚焦于这一准老龄化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性,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对其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中老年群体个体心理、环境、媒介、人口学因素多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心理学UTAUT和传播学使用与满足及数字鸿沟、Andersen理论建立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认知行为、用户画像、挖掘影响其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技术理性反思其背后的权力和伦理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运营和传播建议。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深度访谈法。运用SPSS软件对366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与LSD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处于攻坚阶段。高知晓度与行为低转化率共存,认知-行为的“最后一公里”未完全打通。功能向服务运用程度远低于信息向服务,存在效用茧房。(2)学历和城乡是中老年用户画像的核心属性。对于高龄城市群体,文化层次所带来的行为差异很大;而对于农村群体,文化层次的影响几乎可略;农村主体用户偏向年轻化,而城市偏向高龄化。(3)绩效期望、社群影响对中老年人采纳行为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努力期望、风险感知和媒介素养,而个体创新与便利条件并未呈现显着性。尤其需强调:在绩效期望中,有用性和相对优势的行为劝服意义最大;目前社群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老年群体”,囿于反哺需求感知偏差,“初级群体”的影响力式微,进一步开发初级群体的话语角色对健康传播效果大有助益。(4)本文还发现,在中老年人行为因素中存在着一种“窗纸效应”,反映出对准银发群体的行为干预和健康传播有可观的效果空间。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在最后从产品适老性设计、健康传播、社会支持、服务创新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升本文的现实意义。

董静[2](2018)在《两会让生活更美好》文中认为"我想让蓝天白云住我家"、"我想在大城市里安个家"……小朋友的稚气言语、大朋友的多年夙愿,都是你我身边最真实的声音。两会前夕,新华网关于民生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养老服务""污染防治""教育公平"等话题成为民生清单上的高频词,热度居高不下。每年两会,民生板块都会聚集众多关注目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利好消息?我们的生

刘凡荻[3](2018)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跟健康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也是近年来我国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在城乡医疗卫生领域还存在不平等现象,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期通过研究,可以促进均等化进程。本文的研究逻辑是先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建立指标体系,紧接研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找到问题所在,再结合国外优秀的经验,在最后提出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方法。本文全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并进行文献综述。本文从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含义,现状,实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本文先是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叙述了本文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公平正义理论,为下文的研究进行理论方面的铺垫。第三部分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模型。本文构建了两级指标体系共十个指标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随后在该体系的应用部分,又提出一种简便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文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四个方面,结合相关现实数据,为读者拉出我国现在医疗服务非均等化的全貌。从筹资,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健康水平四个方面看,城乡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五部分介绍了国外国家的一些优秀经验。最后一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的现状,提出一些改革的政策建议。第一,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责任,转变政府职能。第二,构建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第三,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第四,加快医药体制改革,为均等化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根据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可以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情况分为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分别是筹资角度,资源配置角度,服务利用率角度和健康水平角度。根据熵权法计算出的每个子指标的数据来看,每个子指标所占权重非常接近,所以每个指标都非常重要。以将这四个方面分开进行分解研究,可以分别看出不同角度下,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情况的现状。结合数据和实证,在筹资方面,我国的筹资系统主要还存在筹资结构不合理和筹资总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卫生筹资占比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农村地区的筹资水平与城市的筹资水平有一个很大的缺口。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泰尔指数来看,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水平在逐年缩小,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资源配置方面,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地理可及性三个方面看,城乡之间都是不平等的。从泰尔指数的实证结果看,我国的物力资源上的差距小于人力资源差距。而人力资源中,城乡人均护士数的泰尔指数高于医生,这说明我国在统筹城乡卫生资源时,更加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而忽略了护士人员。在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城市的医院使用率,病床使用率都远远高于农村,然而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却是不相上下的,这表明农村不仅存在资源匮乏的情况,并且在仅有的资源之中,都无法做到充分利用。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部分过于陈旧,导致农村居民对农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在健康水平方面,我国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经过各方面的分析,得到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体非均等化的结论。根据每个角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可以推进我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宁满秀[4](2014)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负担制度对农户住院层级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福建省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应用嵌套式Logit(Nested Logit)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负担的制度安排对农户住院就医层级选择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借此了解农户就医层级的选择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起付线、报销比例对农户住院层级选择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而医院距离则对农户住院选择行为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这说明,现有新农合部分负担制度设计没有有效的引导农户就医行为。

刘海[5](2012)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深,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公民健康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公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加强西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西部基层卫生服务,提高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农民群体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只有深入了解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摸清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有利于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时目标更加明确。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通过调研西部试点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系统总结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经验与不足,为推动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借助实证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宝库;第三,通过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对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理论。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以陕西省作为研究的样本,通过对该省神木、子长、府谷、镇安、阎良五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区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分析,把脉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困境,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角度提出适合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制,即加大西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降低百姓医疗服务成本,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让百姓“看病易、.看病廉”,切实解决好公共卫生这一最重要的民生难题,履行好政府的职责。本研究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中采取以离差值的方法比较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并选取东部地区几个试点进行制度比较,探寻西部公共卫生服务落后的因素。对西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与地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选取陕西省五个试点区县(富裕、中等、一般、贫困)进行多案例研究,强调对基层不同公共卫生服务改革模式进行剖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提炼出西部公共卫生服务内在机理,辅以Logistic模型,检验各地医改模式的运行效果,验证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本研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地区贫困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预测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医疗服务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两个维度,二者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解释作用可达17.7%。这预示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倾向于采取便利公民的方式来处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和地区贫困率显着正相关。这表明,能够不断降低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的政府往往较少采用降低对医疗的财政支持力度;而对公民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评价能力较低的政府,因为不了解公民的感受,往往会采用减少投入的方式来保持医疗服务领域的效率。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采用的公民医疗便利度和公民健康改善度存在相关性。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公共卫生服务量表并未区分出公民满意度和公民健康改善两个维度。今后的研究可以检验不同的样本是否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资金、技术同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负相关。这表明如果政府采取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态度,追求双赢的结果,往往能够保持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效果,有效降低公民就医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进而导致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医疗体系改革中去。通过层级回归分析,发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通过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这表明,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本身不会影响地区贫困率,而是通过影响公民医疗服务成本进而影响地区贫困率。同时,从东西部试点区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的比较发现,西部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论在实施改革的时间上还是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方面都落后很多,说明执政者的观念对制度变迁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通过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比较后发现,公共卫生投入过少是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最根本差别,正是因为投入不足造成西部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整个国家也是最低水平。同时,这种过低的投入也增加了公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成本,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王建聪[6](2011)在《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解决农民“看病贵、就医难”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然而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城市医疗卫生保障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是政府在不断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惠农政策,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始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至2010年止,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8.35亿,参合率达到95%。作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主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状况体现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主要情况,当然要全面衡量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不能忽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救助等其他补充部分的发展情况。影响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公共财政角度研究政府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作用关系,探讨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路径。文章的整体构思是从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涵义和财政与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关系着手,理清财政是如何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问题——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现实问题;分析问题——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存在问题的财政成因;解决问题——寻找解决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改善与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与支持。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的健康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农民对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的满意程度和对门诊补偿标准的满意程度四个指标,再加上通过对利用率和满意度的研究,认为补偿标准对农民参合意愿和保障水平的影响都很大,而影响补偿标准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统筹资金的规模。医疗保障问题对农民来说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经济能力和健康的问题;而对于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者——政府来说,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问题就是对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政策问题。所以文章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财政成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造成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问题的财政原因总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造成基层财政缺乏农村医疗卫生支持的财力:再就是政府职能缺位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国际上通用的医疗保障模式的总结归纳,借鉴国外在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上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制度建议:一是要强化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二是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主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化建设;三是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配套建设;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上是采取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虽然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是探讨公共财政如何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发挥其作用,实际上也是在研究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服市场的支出范围研究,因此文章的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区别于其他研究中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参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对影响参合意愿的因素分析更能体现农民真正的参合动机,并从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需求,目的是为挖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问题,并从财政视角透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现存问题的深层原因。当然,研究中也有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深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实证分析中样本规模的狭小,地区差异性研究的欠缺,以及对城市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联系和对接研究的不足。全文共分7章,具体内容介绍如下:第1章,导论。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全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并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一般分析。本章首先是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相关涵义进行界定,包括什么是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包含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和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我国城乡二元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形成;其次是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总体来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诞生为分界线,划分为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对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系统讨论;最后,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联系与区别。第3章,财政支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理论。本章首先界定了财政支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产品属性和供需关系的分析,探讨财政如何通过对供需双方进行补助,进而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产生影响。最后本章对建国后我国财政体制变革对我国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的影响进行总结。第4章,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现状研究。首先从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卫生支出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进行研究,包括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和农村医疗服务提供现状的分析。最后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的实证研究:一是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影响参合意愿的因素分析上,目的是为了找出影响农民参合意愿和补偿效果的财政因素;二是基于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获取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上和服务上的满意度数据。第5章,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缺陷的财政成因分析。本章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问题分析;第二部分是对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现存问题可能的成因进行探讨。第6章,国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模式研究。通过对国际上主流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模式的研究,总结其中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行对照,寻求国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启示与借鉴。第7章,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财政制度研究。在以上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措施和建议。

刘晶[7](2010)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并不乐观。作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具体组织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由来已久,其建立和发展几经起伏。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合作医疗迅速衰落,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处于自费医疗的境地。医药费用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医疗费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历史上首次为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而大规模投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面临着各种困境:筹资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乡村医院服务质量低;报销比例不合理,农民收益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加以完善。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进程,系统分析了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缺点,在对比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制化进程;第二,强化政府在新农合中的责任建设;第三,加强引导宣传,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第四,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长效机制;第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第六,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第七,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第八,全力打造诚信型新农合。本文的创新点: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对山东省内外56个县市98个街道乡镇213个村400户农民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掌握了大量祥实的第一手资料,文章的完成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较高可靠性。其次,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对策过程中,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新农合、打造诚信型新农合等措施,这是作者实际经验的积累,也是以前此类研究中少见或没有的。

彭文博[8](2009)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问题研究 ——以济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卫生资源配置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由于农民没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很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基于相对公平环境下,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政府引导资助,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建立起“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才能使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缓解并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立足济南地区,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以及对济南新农合制度试点的总体评价、取得绩效及在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采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多层次、多学科角度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和研究。当前,济南新农合制度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基金管理不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不完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制度缺陷等问题。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政府干预极为有限;二,制度设计有待完善;三,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四,农民理解力、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共同制约参合;五,医药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六,缺乏统一、规范、高效的监管机制等。据此,本文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农民、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者三大主体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促进新农合的发展;优化新农合方案设计;完善新农合内部环境;创造有利的新农合外部环境等,试图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实效建议。

文姚丽[9](2008)在《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正经历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大转型。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转向市民社会,其归宿是形成一个制度和性质上完全有别于过去的崭新的现代社会。在这场宏伟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保障应运而生,且至关重要。国家社会保障观念是否转变到位,全民是否享有平等、健全、充分的社会保障是判断大转型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志。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覆盖范围相对广泛,运行体制机制相对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对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取得的医疗保障成果普遍赞誉。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必将彪炳中国社会大转型史册。但是,其中的医疗体制改革却是毁多于誉,基本不成功。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严重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进行的成员国卫生总体绩效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144位。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医疗保障学界进行了深刻反思,几乎一致认为,市场化是罪魁祸首。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回顾与理论铺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法学等角度对政府在医疗保障中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系统挖掘,并通过深入分析,总结了目前世界各国典型的几种医疗保障模式的运行本质和实践经验,充分论证了政府承担责任这一命题;对我国医疗保障中现存问题与乱象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将这种乱象病根归结为政府履责问题,详明的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事业中的责任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于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以及“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兼顾路径依赖惯性,秉承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理念,针对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系统归纳了我国政府在现阶段医疗保障中应当承担的立法推动责任、财政责任、监管责任和实施责任;最后,本文还基于政府责任视角对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作了粗略构想,对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作了展望。

包雪英[10](2007)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文中提出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二、低收入者看病不再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收入者看病不再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新媒体医疗服务应用发展迅速
        1.1.2 中老年群体对服务的采纳存在困境
        1.1.3 银色鸿沟影响社会融入和医疗公平
        1.1.4 传统健康传播和干预方式收效甚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1.4.1 内容框架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研究综述和理论探讨
    2.1 新媒体医疗服务相关研究及概念
        2.1.1 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发展状况与模式
        2.1.2 新媒体挂号系统中老年人采纳现状
        2.1.3 其他核心概念界定
    2.2 中老年群体新媒体行为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银色数字鸿沟与媒介行为
        2.2.2 国内外中老年群体行为影响因素
        2.2.3 文献综述小结
    2.3 研究理论综述
        2.3.1 UTAUT及其国内外实证研究
        2.3.2 传播学及其他学科参考理论
        2.3.3 理论综述小结
3.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模型
    3.4 研究假设
4.问卷测量与数据收集
    4.1 变量可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4.2 抽样、前测和问卷正式回收
    4.3 数据处理方法
5.数据分析与发现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描述性统计
        5.2.1 中老年人群认知和行为描述
        5.2.2 核心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 人口学因素的卡方检验
        5.3.1 不同群体的采纳行为差异
        5.3.2 年龄、城乡属地、学历组合间的行为差异
        5.3.3 小结:积极采纳用户画像的显在指征
    5.4 方差分析与LSD检验
        5.4.1 各人口学样本的行为影响因素测值差异
        5.4.2 小结:不同群体行为机制的潜在特点
    5.5 独立样本T检验
        5.5.1 采纳/不采纳组的个体心理差异
        5.5.2 采纳/不采纳组的环境因素差异
        5.5.3 采纳/不采纳组的媒介因素差异
    5.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6.1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个体创新与行为
        5.6.2 社群影响、便利条件与行为
        5.6.3 新媒体风险感知、媒介素养与行为
        5.6.4 中老年群体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检验
    5.7 数据分析小结
        5.7.1 新媒体挂号系统用户画像及新发现
        5.7.2 中老年人服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6.思考与讨论
    6.1 基于部分数据结论的延伸讨论
        6.1.1 城市医疗服务媒介化的排他性效应
        6.1.2 “局外人情绪”下准老龄群体的尊严需求
        6.1.3 初级群体传播的劝服效果式微
    6.2 技术理性、权力和伦理下的“降温”思考
        6.2.1 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反思
        6.2.2 基于媒介赋权下的群体失落
        6.2.3 基于银色数字鸿沟下的伦理思考
    小结
7.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性正处“攻坚”阶段
        7.1.2 积极行为用户画像标签中,年龄/学历/城乡组合分析价值凸显
        7.1.3 绩效期望、社群影响是中老年人采纳行为的最强影响力因素
        7.1.4 窗纸效应:准银发群体行为劝服机制里的曙光
    7.2 建议
        7.2.1 产品设计:优化功能、强化服务产品适老性设计
        7.2.2 健康传播:细分渠道和受众,实行策略性传播
        7.2.3 社会支持:提升数字素养,重视初级群体的文化反哺
        7.2.4 服务创新:重视新媒体可及性缺憾,“守旧”与创新并举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两会让生活更美好(论文提纲范文)

个税改革力度大
医保政策暖人心
蓝天盛宴常常有
托育教育有保障
出行旅游不再愁
流量费用一再降

(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不足
2.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2.3 公共产品理论
    2.4 公共财政理论
    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6 公平正义理论
3.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 指标选取和解析
    3.3 指标体系的赋权方法
    3.4 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3.5 应用
4.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分解分析
    4.1 筹资角度
        4.1.1 历年卫生总费用及构成
        4.1.2 医疗保险制度简述
        4.1.3 实证研究
    4.2 资源配置
        4.2.1 物力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地理可及性
        4.2.4 实证分析
    4.3 服务利用及健康
        4.3.1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
        4.3.2 健康水平
5.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外经验简介
    5.1 加拿大
    5.2 英国
    5.3 小结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根源分析
    6.2 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负担制度对农户住院层级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不同部分负担制度设计对自付医疗费用的影响
    ( 一) 定率制部分负担( Percentage Charge System,又称Coinsurance)
    ( 二) 定额制部分负担( Flat Rate Charge System,又称Copayment)
    ( 三) 自负额制( Deductible System)
    ( 四) 最高给付制( Maximum Limit Benefit System)
三、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 一) 理论模型
    ( 二) 实证模型
    ( 三) 变量选择
    ( 四) 数据来源与基本描述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5)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二章 基于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国内外公共卫生服务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总结
第三章 制度分析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第一节 模型
    第二节 理论
    第三节 框架
第四章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
    第一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现实状况
第五章 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状况与问题探究
    一、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公民医疗成本及地区贫困率研究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
    四、结果分析
    五、结语
第六章 推进西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考和设想
    一、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路
    三、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设想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附件1: 访谈记录
    附件2: 会议纪要
    附件3: 调查问卷
致谢

(6)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依据
        1.4.1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
        1.4.2 公共产品理论
        1.4.3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分析
    2.1 农村医疗保障的涵义
        2.1.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2.1.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产品分类与产品属性
        2.1.3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
        2.1.4 概念界定
    2.2 我国城乡二元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形成
    2.3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3.1 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
        2.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联系与区别
        2.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联系
        2.4.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区别
3 财政支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的经济分析
    3.1 财政支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的涵义
    3.2 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的特点
        3.2.1 信息不对称性
        3.2.2 不完全竞争性
        3.2.3 外部性
    3.3 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供需分析及财政支持的理论依据
        3.3.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
        3.3.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3.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均衡
    3.4 我国财政体制变革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
        3.4.1 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支持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
        3.4.2 "财政包干"体制对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
        3.4.3 分税制后的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
        3.4.4 公共财政体制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影响
4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现状分析
    4.1 农村医疗卫生支出情况
        4.1.1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规模
        4.1.2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结构
    4.2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4.2.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4.2.2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院人力资源情况
        4.2.3 我国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的实证研究
        4.3.1 研究设计
        4.3.2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研究
        4.3.3 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4.3.4 农民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情况
5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缺陷及成因分析
    5.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分析
        5.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陷
        5.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5.1.3 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制约因素
    5.2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其他问题分析
        5.2.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5.2.2 农村医疗救助能力不足
    5.3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问题的成因
        5.3.1 政府职能缺位是根本原因
        5.3.2 基层财政缺乏对农村医疗卫生支持的财力是直接原因
        5.3.3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是深层次原因
6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6.1 国外典型医疗保障制度
        6.1.1 国家医疗保障模式
        6.1.2 社会医疗保险
        6.1.3 商业医疗保险
        6.1.4 社区合作医疗保障
        6.1.5 储蓄医疗保险
    6.2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6.2.1 分配正义是基本原则
        6.2.2 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医疗保障模式
        6.2.3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6.2.4 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6.2.5 坚持配套制度的建设
7 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对策建议
    7.1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
        7.1.1 强化上级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中的责任
        7.1.2 加强中央财政在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中的帮扶
    7.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优化
        7.2.1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7.2.2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管理
        7.2.3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系统建设
    7.3 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配套建设
        7.3.1 建立以非盈利性公立医院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7.3.2 以乡村卫生院为核心,合理分配和布局农村卫生资源
        7.3.3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的行为监管
    7.4 多层次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构建
        7.4.1 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
        7.4.2 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的建立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资料收集
二、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2.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2.1.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
        2.1.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与重建
    2.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2.2.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2.2.2 农村合作医疗迅速衰落的原因分析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立与实施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3.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特点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国外主要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4.1 免费医疗保障模式
        4.1.1 英国的全民医疗保健制度
        4.1.2 越南的全民免费医疗尝试
    4.2 市场主导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4.3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4.3.1 日本农民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4.3.2 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4.4 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模式
        4.4.1 泰国的健康卡计划
        4.4.2 巴西的"家庭健康计划"
    4.5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强化政府责任建设
        5.1.1 传统政府职能的缺失
        5.1.2 政府应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担当主要责任
    5.2 加强引导宣传,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5.2.1 加强新农合宣传工作
        5.2.2 新农合工作需要政治动员和适度强制性
    5.3 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长效机制
        5.3.1 建立多元化、高效合理的筹资机制
        5.3.2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5.3.3 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管机制
        5.3.4 建立透明、快捷的信息披露机制
    5.4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
        5.4.1 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
        5.4.2 加大对农村医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5.4.3 加大对农村特殊群体的投入
    5.5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5.6 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
    5.7 全力打造诚信型新农合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问题研究 ——以济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框架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基础
    3.1 公共产品理论
    3.2 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理论
    3.3 疾病风险与保险理论
    3.4 制度经济学理论
    3.5 公平理论
4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4.2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4.3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和启示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内模式的比较分析
    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内典型模式
    5.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典型模式评价
6 济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案例分析
    6.1 济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情况
    6.2 济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取得的绩效
    6.3 济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6.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策略
    7.1 三大主体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促进新农合的发展
    7.2 优化新农合方案设计
    7.3 完善新农合内部环境
    7.4 创造有利的新农合外部环境
8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1.1.2 现实呼唤政府责任到位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医疗保障
        1.2.2 政府责任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承担责任的原因或必要性的研究
        1.3.2 关于责任内容以及缺失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完善政府责任的对策研究
        1.3.4 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2.1 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基础
        2.1.1 政治学视角
        2.1.2 经济学视角
        2.1.3 社会学视角
        2.1.4 伦理学视角
        2.1.5 法学视角
    2.2 政府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理论基础
        2.2.1 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2.2.2 医疗服务的外部性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2.3 他国政府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实践经验
        2.3.1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贝弗里奇
        2.3.2 社会型医疗保障制度:俾斯麦
        2.3.3 储蓄型医疗保障制度:李光耀
        2.3.4 商业医疗保障制度:美国医疗保障市场化的再认识
        2.3.5 评述
3 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履责现状分析
    3.1 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简述
        3.1.1 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3.1.2 医改成效简述
    3.2 我国医疗保障现存问题
        3.2.1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日益突出
        3.2.2 公共卫生体系出现薄弱偏废
        3.2.3 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恶化
        3.2.4 城乡卫生服务待遇差距明显
        3.2.5 卫生服务市场道德水平下降
    3.3 医疗保障现存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政府责任缺位
        3.3.1 立法职能缺位
        3.3.2 财政责任缺位
        3.3.3 行政监管缺位
    3.4 医疗保障现存问题主要原因之二:政府责任越位
        3.4.1 政府直接干预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
        3.4.2 全面行使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权
        3.4.3 垄断控制医疗资源
    3.5 医疗保障现存问题土要原因之三:政府责任错位
        3.5.1 不同政府机构职能交叉
        3.5.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一致
4 我国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定位
    4.1 历史、背景与环境
        4.1.1 东方文明传统
        4.1.2 历史背景
        4.1.3 后改革开放时代
    4.2 路径依赖与观念转变
        4.2.1 路径依赖
        4.2.2 理念转变
    4.3 政府职能转变
        4.3.1 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变
        4.3.2 行政干预为主向法制监督为主转变
        4.3.3 经济效益为主向社会效益为主转变
    4.4 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责任
        4.4.1 立法推动
        4.4.2 财政责任
        4.4.3 监管责任
        4.4.4 实施责任
5 基于政府责任视角的医疗体制改革初探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我国医疗体制再次改革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 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二)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三)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四)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
    (五)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
    (六)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四、低收入者看病不再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D]. 李子涵. 暨南大学, 2020(04)
  • [2]两会让生活更美好[J]. 董静. 中国金融家, 2018(03)
  • [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刘凡荻.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负担制度对农户住院层级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J]. 宁满秀. 农业技术经济, 2014(01)
  • [5]西部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D]. 刘海. 兰州大学, 2012(04)
  • [6]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 王建聪.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7]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晶. 山东大学, 2010(09)
  •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问题研究 ——以济南为例[D]. 彭文博.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我国医疗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文姚丽. 西北大学, 2008(08)
  • [1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 包雪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标签:;  ;  ;  ;  ;  

低收入人群不再担心看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