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经济特征分析

水资源经济特征分析

一、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1)在《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浅表水系统稳定性作为维系矿区生态系统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煤炭开采动态响应指标及矿区规划的核心。深入研究采动浅表水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对提升我国西北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性、有序性、系统性、科学性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以岩土、覆岩损伤及渗流特征为基础,提炼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构建了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动态规划方法保障采动浅表水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采动岩土损伤及渗流演化机理。提出了非均质岩石损伤宏细观表征方法,揭示了非均质、裂隙形态对渗透率影响的内在机理,构建了非均质岩石应力-渗流-损伤-本构模型,定量揭示了不同采动损伤程度岩土层渗透率演化特征。提出了采动覆岩渗透率数值表征方法,实现采动覆岩渗透特性的实时更新。(2)给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确定方法。提出了采动覆岩损伤程度数值计算方法,揭示了采动岩土层最大损伤值与采高、岩土层层位的关系,分析了岩土层不同类型裂隙的水流特性,给出了考虑覆岩整体渗透性的岩土层破断损伤的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采动覆岩变形及三维空间渗透率的动态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时空演化特征。(3)阐明了采动浅表水系统响应特征及控制机理。提出了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数值化处理方法,构建了考虑浅表水侧向补给、入渗补给及多开采单元浅表水渗漏模型,揭示了不同开采单元影响下浅表水响应特征,探讨了开采高度、煤水间距、恢复时间、开采范围对浅表水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阐明了浅表水系统多矿井开采扰动效应。(4)提出了浅表水系统稳定约束下的矿区规划原则。提出了矿区采动浅表水稳定性评价方法,实现榆神矿区不同开采强度浅表水系统稳定性分区,创新出基于动态规划及优化模型的多矿井科学产能布局方法,以榆神矿区为例,构建了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井布局新模式,量化了榆神矿区典型地质条件矿井布局方案,明确了动态规划方法保障采动浅表水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该论文有图185幅,表53个,参考文献251篇。

何云霄[2](2020)在《水资源信息化预警预报系统的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水环境恶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之一,治理和修复因经济社会发展而造成污染的水域环境已迫在眉睫。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行业关注度的增加,国内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伴随而来的海量监测数据展开分析和挖掘,探寻其中规律和机理,进而对未来水域各项指标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水资源管理中的行动规划和决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水质预测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预测方法被提出,但由于水域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监测信息的不完整,现有的水质预测方法难以同时兼顾实验测试的高精度和工程应用的可操作性,这给水质预测的实用化推进带来阻碍。本文以实际水利监测项目为依托,针对水资源信息化系统中水质预测的业务需求,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理论,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常见水质指标的预测方法。首先,对预测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实际水域的水质变化特性分析为出发点,针对水质数据的线性和非线性预测需求,初步选取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其次,构建组合模型的预测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对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产生的非线性残差进行估计,过程中利用粒子群算法完成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寻优,对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p、d、q阶数则分别由ADF检验和BIC准则判定。为改善长期预测精度下降的问题,使用基于滑动时间窗的建模方法对组合模型进行优化。再次,实验验证模型性能,利用HP滤波对实验数据进行分解,分析不同水质指标数据间的特性差异,选取具有差异的水质数据分别对组合模型和单一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并在相同数据下对使用滑动时间窗方法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表明,组合模型对巢湖流域的p H和溶解氧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了0.20和0.6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达到了2.0%和6.6%,显着低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0.22和0.73以及2.3%和8.5%,对太湖流域的预测也得到类似结果,组合模型精度更高,同时溶解氧预测整体误差都要高于p H,说明季节性波动显着的指标预测难度更高。滑动时间窗优化下的组合模型在长期预测下的误差低于未优化状态模型。最后,根据业务需求搭建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将预测算法嵌入到系统的预警预报模块中,对系统进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各模块功能均满足预定的设计要求。本文所设计的算法模型,针对模型进行的数学方法优化和系统层面的业务优化方案,对水质预测具有很好的实现效果,可在其它水域监测项目进行推广应用,为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业务支持。

吴清林[3](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徐梦莹[4](2020)在《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与治理的系统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41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遭受破坏的环境和生态状况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改善。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协调度,并进一步从更大的范围分析系统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界定了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要素、子系统以及系统的环境,构建了系统的内涵结构模型;从系统的关联性、目的性等系统特性与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并结合系统学理论,分析了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特性。接着,构建了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了M2的负指标以修正GDP的泡沫,得出综合评价值;利用EViews软件,建立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模型进行评价,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影响因子以及协调度,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关系和协调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20年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具有从较为协调转向逐渐失调的下降趋势,不过后面两年有所回升;经济子系统加上M2后的修正模型也没有改变原有的变化趋势,只是改变了差距的幅度。然后,运用流率入树方法和Vensim软件,依据系统的内涵结构,从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更大范围的系统梳理了相关影响因素;运用PCA方法和SPSS软件,从64个影响因素指标中,提取出8个重要影响因子。最后,综合考虑在系统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提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问题分类进行讨论分析,并构建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控制结构模型。同时,运用整体性、关联性、多样性、开放性、协同性等系统学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经济发展速度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优化等研究决策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李炜轩[5](2020)在《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动态特征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岩溶区地下水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其分布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水流运动规律多变,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限制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本研究以广西漓江流域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水系统水均衡观测网络,根据观测数据及水文地质特征调查对系统进行划分,通过滑动平均法、Sen’s斜率估计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等对系统进行降水变化特性计算,并分析系统地下水资源转化特性,对系统进行天然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了适宜的岩溶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体系,为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水文地质特征调查,将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分为7个子系统:钓岩地下水子系统、水牛圯地下水子系统、东究西侧地下水子系统、东究东侧地下水子系统、大浮地下水子系统、菖蒲岭地下水子系统、寨底地下水子系统。地下水子系统的补、径、排特征描述为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及评价提供研究基础。(2)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丰水期的降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变化率为4.11 mm/a,平水期年降水量下降趋势较缓慢,变化率为1.97 mm/a,枯水期降水量下降趋势较缓慢,变化率为2.32 mm/a。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内突变年份分别为2001年、1996年、1993年。系统丰水期降水量在1996年、2001年发生不显着突变;系统平水期降水量在1977年、1980年、1984年、1986年、1997年发生不显着突变;系统枯水期降水量在1994年发生不显着突变。(3)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转化以地下径流为主。系统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降水通过土壤带入渗至表层岩溶带,径流形式以管道和裂隙为主,部分水流通过基岩裂隙径流形成溢流泉,部分水流经岩溶管道排泄至地下河出口。丰水期管道内充满水,补给基岩裂隙水,枯水期管道内水位低于周围含水层水位,基岩裂隙水补给管道水。排泄形式主要为表层岩溶泉、岩溶大泉、地下水出口等;系统流量、水位与降水响应关系明显,季节性变化性强。(4)系统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期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分别为0.648、0.483、0.337。系统一个水文代表年不同计算期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2437.1920万m3、475.7082万m3、279.8199万m3。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快速流与地下水总径流呈线性关系,慢速流则与地下总径流呈二次函数关系。在查明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型地下河、岩溶泉进行人工堵洞调蓄,能够实现对快速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张婷[6](2020)在《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用水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目前已从河北省扩展至了北京、天津、河南等九个省市(区)。本文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的主要依据、功能定位等综合分析后,结合我国水资源税试点地区运行现状和借鉴国际上开征水资源税的有益经验,采用CGE模型模拟估算出我国水资源税的最优税率,为优化我国水资源税税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绿色税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作用,本文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理论部分,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描述,具体分析了水资源的经济特性,进而引出水资源税的基本性质和征收原则,然后介绍公共品、外部性、资源地租等理论,探讨水资源税改革的理论基础,最后界定了我国开征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应该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完善现行资源税税制。在第二章我国水资源税费制度运行现状部分,先是具体分析了水资源费存在征收管理混乱、缺乏执法刚性、收费使用管理存在不足等问题,随后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规范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水资源税改革面临的问题,包括法律问题、制度问题以及技术问题。第三章实证研究部分,在这一部分本文构建CGE模型,引入生产模块和消费模块,依据市场出清的假设,构造均衡条件,以水资源税的税率作为外部冲击变量,分析不同税率对水资源消耗量和消费者效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征收水资源税会对人均产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会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量,且水资源消耗量的减少幅度远远大于人均产出的下降幅度;其次,征收水资源税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体而言会降低居民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增加政府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最后,在水资源税的税率从0上升到30%时,社会总效用会先上升后下降,在税率等于14%时,取得最大值,即本文所测得的最优税率为14%,结合我国试点地区的水资源税的税额标准,得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税的税率设置过低,难以有效发挥水资源税的绿色税收功能的结论,同时也充分验证了水资源税改革的必要性。本文的第五章,是在前文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第四章中俄罗斯、荷兰等国家水资源税的有益实践经验,为优化我国水资源税税制进行了税制要素设计,并提出了健全水资源税相关法律法规、加速推进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的建立、强化部门间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配套措施。

刘斐[7](2020)在《基于DPSIRH和SD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为例》文中认为研究评价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水环境承载力,将有助于了解其水环境现状及潜在问题,探寻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后期水环境状况保障和改善提供技术支撑,为制定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条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缓解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内涵,并结合系统理论以及协调度理论构建以水环境承载力为目标,以水环境压力、水环境状态、水环境响应为准则,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协调为子系统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频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优化指标体系;采用AHP-Entropy组合赋权法对各个指标赋权后,基于DPSIRH模型求得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同时引入系统协调理论,利用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评价模型求得水环境系统协调度指数,并利用构建的耦合模型,求得更加客观全面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此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利用Vensim软件构建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水环境系统做短期模拟预测,并根据模拟预测结果求得该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健康状态短期发展变化。研究发现:2009-2018年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虽多处于较差水平,但出现好转迹象。2017年,其水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达到0.4262,进入合格标准并保持该状态至2018年;演变特性分析发现,影响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的主要准则层为压力准则层,主要子系统为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主要的评价指标为工业产值占GDP百分率、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生产值废水排放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发现,不同的发展情景下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水环境状况都将在未来7年(2019-2025)发生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情景6相对改善力度最大,其综合评价指数在2025年为0.6277,达到良好等级,相较于2025年情景1(现状),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提升0.0801,提升近15%;根据模拟预测结果和演变特性分析结论,提出五点水环境承载力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能源高效利用,节水截污减排,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投资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等。

韩淑颖[8](2020)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一切生产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外界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不断改变不仅对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造成了人水关系发展演变的失衡。因此,在不断增强的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适应这些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叠加一起带来的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人类措施来协调好人水关系,这对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内涵等方面开展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对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和内涵的解读,提出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应具备的基本特性,并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分别开展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二者双重作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为确定能够表征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的因子奠定基础。(2)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应用规则入手,提出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四大量化准则,进一步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指标层4级构成的量化指标体系,涉及水资源的自然和社会服务功能、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和治理水平等。(3)水资源适应性利用评估方法的确定。依据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评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状态的计算方法及评估标准。运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量化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描述两两系统、三系统间相互适应的程度,以此来分析系统间和系统整体的适应性水平。(4)以新疆为例,展开实例应用研究。将提出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新疆,计算2004-2017年新疆及各地、州、市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间及总体适应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嵌入式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并预测不同方案下新疆2017-2050年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水平,选择适应新疆发展的最优模式。

王鹏宇[9](2020)在《城郊区雨水集蓄利用分析 ——以阳曲县河村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更加严重。降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雨水资源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对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水资源短缺、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对雨水集蓄并利用于农业进行研究,分析了阳曲县的降水特性;计算了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集雨潜力;并且以设施番茄为例计算了其不同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目的是为实验区及类似地区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涵养地下水源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与理论依据,形成旱区降雨集蓄高效利用模式。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阳曲县年均降水量441.3mm,具备一定的雨水收集潜力。年际间降水量变化频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不明显。通过游程分析中发现该地的旱涝具有持续性,连丰年发生的频率高于连枯年。2006年为一个降水量由少变多的突变年,45年中丰枯变化周期约为11年。(2)5~10月是雨水集蓄的最佳时期。年内降水量的75.9%集中在6~9月,8月降水量最多,且8月中旬在旬降雨量中也最大,为40mm。冬季降水极少,阳曲县的降水呈季节性变化且分配较集中,但不均匀性在逐年减弱。平均每年有68天的降水日,暴雨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3)试验区大棚用水就所测指标而言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适合农田灌溉。试验区集雨工程偏枯水年(P=75%)的理论潜力为3.64×105m3,可实现潜力为2.29×104m3,现实潜力为1.68×104m3;计算所得沉淀池理论规模为254m3,蓄水池理论容积为8842m3;建立了集雨容积模数为变量的大棚集雨工程的预测模型和查询表,通过查询与计算便能够确定工程的各项设计要素。(4)计算了棚外逐日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与棚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棚,二者为三次函数关系:Y=-0.087X3+1.130X2-3.487X+4.606;长系列番茄生育前期、全生育期ET0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生育中期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生育后期呈现轻微上升的趋势。温室番茄奥冠8号的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均大于番茄亿家粉王,产量也多于亿家粉王,但是水分利用率较亿家粉王低。温室覆膜滴灌条件下番茄生育前期、中期、后期作物系数分别为:0.34、0.91、0.48。(5)长系列充分灌溉条件下温室番茄生育前期、中期、后期集水满足率分别为0.77、0.66、1,每个大棚至少提前储水11.4m3,也可适当减少生育中期的灌水定额。如果试验区所有集流面收集到的雨水均用于大棚种植,完全可以满足当地设施番茄种植一茬。

陈鹏飞[10](2020)在《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对水资源的重视及水利学科的发展,水资源系统研究领域范围日益扩大,且水资源系统问题已成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但鲜有对当前水资源系统研究现有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识别的报道。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推动下,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将自身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散知识关联、整合起来,以进一步推动自然科学继续深入发展。为快速准确地从大量水资源系统问题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水资源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信息可视化技术与水资源理论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围绕典型水资源系统问题,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对水资源学科刊载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识别这些典型水资源系统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不断促进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VOSviewer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该领域已形成了“水旱灾害管理”“灾害风险防控”“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4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其中“水旱灾害管理”是当前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领域最热的研究前沿,“灾害风险防控”是当前自然灾害管理关口前移的新发展趋势,而“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是“灾害风险防控”的主要对象。(2)利用VOSviewer将集对分析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集对分析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集对分析理论受到了水资源科学界高度关注,该领域已形成了集对分析理论、集对评价与预测、集对决策三个层次;在解析集对分析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集对分析文献,进一步揭示了水资源集对分析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发现其正与上述三个层次契合,即为水资源集对分析理论、水资源集对评价与预测、水资源集对决策。(3)利用VOSviewer将水资源承载力领域相关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国内研究热点主要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承载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外研究热点主要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承载力、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水质、风险评估。结合上述研究热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山东省和黑龙江省。(4)利用VOSviewer将水资源学家陈守煜先生的学术成果绘制了知识图谱,分析、识别了陈先生学术研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陈守煜先生的学术研究特色荟萃于6个研究主题“河渠非恒定流计算”“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应用”“模糊水文水资源学基本理论”“模糊聚类-识别-优选统一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应用”,陈先生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理念,对水资源科学的学术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Current Research Status)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Main research contents,methods and technical routes)
    1.4 主要创新点(Main Innovations in Dissertation)
2 榆神矿区煤水赋存特征及覆岩(土)物理力学特性
    2.1 我国西北矿区煤水资源分布特点(Coal and Water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Northwest Coalfields)
    2.2 榆神矿区地质条件概况(Geological Settings of Yushen Mining Area)
    2.3 榆神矿区地质条件分类 (Geology classification regarding Yushen Mining Area)
    2.4 覆岩土物理力学特性(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verlying Rocks/Soils)
    2.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3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确定方法及演化规律
    3.1 采动岩土损伤及渗流应力关系(Rock/Soil Damage due to Mining and Seepage-Stress Relationship)
    3.2 采动覆岩变形损伤及渗透特性演化特征(Evolution of Strata Deformation and Damage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3.3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for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Overburden Strata)
    3.4 采动覆岩等效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型(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model of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3.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4 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评价及控制机理
    4.1 采动浅表水漏失机制(Mechanism of mining-induced shallow water loss)
    4.2 考虑开采扰动的等效渗透系数数值化处理方法(Numerical method for equival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cessing considering mining disturbance)
    4.3 采动浅表水定量评价模型及演化特征(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shallow water and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4.4 采动浅表水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shallow water system)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榆神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约束下的矿区规划原则
    5.1 榆神矿区开采浅表水系统稳定性评价(Stability evaluation of shallow water system in case area)
    5.2 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井布局方法(Mine layout method based on shallow water system stability)
    5.3 榆神矿区三、四期局部区域矿井布局(Layout of local mines in the 3rd and 4th phases of Yushen area)
    5.4 榆神矿区典型地质条件矿井布局 (Layout of mines with representative geological settings in Yushen area)
    5.5 基于浅表水系统稳定的矿区规划原则(Mine planning principle considering shallow water system stabilization)
    5.6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Main Conclusions)
    6.2 展望(Prospect)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向异性岩石模拟方法及细观节理损伤演化
附录2 破碎煤岩体渗透率模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水资源信息化预警预报系统的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机理性分析预测现状
        1.2.2 水质非机理性分析预测现状
        1.2.3 水资源信息化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水质预测理论分析
    2.1 水质数据变化特性分析
    2.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2.2.1 时序预测相关概念
        2.2.2 自回归和移动平均过程
        2.2.3 平稳时序与差分运算
        2.2.4 ARIMA建模
    2.3 支持向量机基础
        2.3.1 支持向量机相关理论
        2.3.2 广义超平面划分
        2.3.3 线性不可分
        2.3.4 核函数选取
        2.3.5 支持向量机回归
    2.4 模型参数优化方案
        2.4.1 参数选取
        2.4.2 粒子群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水质预测方法构建
    3.1 数据预处理过程
        3.1.1 水质数据清洗过程
        3.1.2 时间序列化处理
    3.2 基于滤波方法的数据特征识别
    3.3 ARIMA-SVR水质组合预测
        3.3.1 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3.3.2 ARIMA-SVR组合方式
    3.4 滑动时间窗动态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实验数据选取
        4.1.1 数据集选取
        4.1.2 数据特性分析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环境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ARIMA预测过程
        4.2.4 SVR残差预测
        4.2.5 滑动时间窗方法验证
    4.3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资源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与分析
    5.1 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5.1.1 J2EE企业服务体系
        5.1.2 MVC框架模式
    5.2 研究背景
        5.2.1 平台设计背景
        5.2.2 需求分析
        5.2.3 建设原则
        5.2.4 平台功能总结
    5.3 平台整体设计与实现
        5.3.1 平台总体设计
        5.3.2 数据接收通道设计
        5.3.3 数据库设计
        5.3.4 数据可视化与交互
    5.4 预警预报系统实现
        5.4.1 算法程序设计
        5.4.2 实时运算的业务流程
    5.5 平台测试
        5.5.1 平台测试环境概述
        5.5.2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三 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论文
    三、获得奖励
致谢

(4)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与治理的系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1.4.1 研究结构框架
        1.4.2 研究范围及数据
        1.4.3 创新点
        1.4.4 总体研究路线图
2 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
    2.1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概述
        2.1.1 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1.2 系统学的相关知识
        2.1.3 系统工程
        2.1.4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特征及分析原则
    2.2 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知识
        2.2.1 经济
        2.2.2 经济的相关专业术语
        2.2.3 生态、环境
    2.3 研究方法
        2.3.1 Lotka-Volterra模型
        2.3.2 协调度函数
        2.3.3 流率入树法
        2.3.4 主成分分析法
3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与特性
    3.1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
        3.1.1 系统要素
        3.1.2 子系统及其层次划分
        3.1.3 约束条件及外部环境
    3.2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模型
        3.2.1 子系统以及内部之间关系
        3.2.2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内涵结构模型
        3.2.3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分析的逻辑结构模型
    3.3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分析
        3.3.1 基本特性
        3.3.2 复杂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评价
    4.1 Lotka-Volterra耦合协调度模型
    4.2 指标选取
    4.3 Lotka-Volterra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
        4.3.1 权重的选取
        4.3.2 子系统的评价
        4.3.3 模型的评价
    4.4 结果分析
        4.4.1 评价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4.3 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因素选取
        5.1.1 关键变量确定
        5.1.2 经济入树模型
        5.1.3 生态环境入树模型
        5.1.4 外部环境入树模型
    5.2 PCA过程
    5.3 PCA实例分析
        5.3.1 KMO值和Bartlett检验
        5.3.2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主成分
        5.3.3 生态环境抑制因素主成分
        5.3.4 生态环境促进因素主成分
        5.3.5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成分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治理对策
    6.1 存在问题
        6.1.1 演进过程忽视整体性,系统顶层规划欠周
        6.1.2 发展模式缺乏关联性,经济发展一家独大
        6.1.3 头痛医头不顾多样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6.1.4 管理模式存在封闭性,社会资源发挥不够
        6.1.5 个人行为缺乏协同性,公民环保意识不足
    6.2 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控制结构模型
    6.3 对策与建议
        6.3.1 注重整体性,规划设计整体长远布局
        6.3.2 分析关联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3.3 把握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6.3.4 保持开放性,提高各级监管控制水平
        6.3.5 引导协同性,普及提升公民整体素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动态特征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1.2.2 降水变化特性分析
        1.2.3 水资源动态变化特性
        1.2.4 天然地下水资源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地形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条件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溶发育特征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类型
        2.3.2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
    3.1 系统观测网设置
    3.2 系统水文地质特征
        3.2.1 系统水文地质特征调查方法
        3.2.2 系统水文地质特征描述
    3.3 地下水子系统划分
        3.3.1 钓岩地下水子系统
        3.3.2 水牛圯地下水子系统
        3.3.3 东究西侧地下水子系统
        3.3.4 东究东侧地下水子系统
        3.3.5 大浮地下水子系统
        3.3.6 菖蒲岭地下水子系统
        3.3.7 寨底地下水子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
    4.1 数据分析方法
        4.1.1 滑动平均法
        4.1.2 Sen’s斜率估计法
        4.1.3 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
        4.1.4 Pettitt检验法
        4.1.5 Mann-Kendall法
        4.1.6 矩形薄壁堰流量计算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基础数据来源
        4.2.2 基础数据处理
    4.3 系统降水变化特性
        4.3.1 趋势性分析
        4.3.2 突变性分析
    4.4 系统水资源转化特性
        4.4.1 参数时空变化分析
        4.4.2 补给特性分析
        4.4.3 径流特性分析
        4.4.4 排泄特性分析
        4.4.5 水位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天然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5.1.1 研究区系统评价方法
        5.1.2 其它评价方法
    5.2 数据分析方法
        5.2.1 系统总水量均衡
        5.2.2 系统平均降水量
        5.2.3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
        5.2.4 流量衰减方程
    5.3 天然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5.3.1 计算原则
        5.3.2 降水量计算
        5.3.3 参数确定
        5.3.4 天然资源量计算
    5.4 快速流与慢速流划分
        5.4.1 流量衰减分析
        5.4.2 两种水流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5.4.3 水文模型划分
        5.4.4 两种径流与总径流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水资源开发建议
        6.2.2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依据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经济特性
        二、水资源税的性质和征收原则
        三、水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有利于完善现行资源税税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税费制度运行现状
    第一节 现行水资源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制定差异大,征收管理混乱
        二、缺乏制约手段,削弱执法刚性
        三、水资源费使用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费税改革试点
        一、改革试点运行现状
        二、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
        三、改革试点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法律问题
        二、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制度问题
        三、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面临技术问题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税税率模拟及估算—基于CGE模型
    第一节 CGE模型概述及制度基础
        一、CGE模型概述
        二、水资源CGE模型制度基础
    第二节 CGE模型模块设计
        一、生产模块
        二、消费模块
        三、均衡模块
    第三节 模型参数估计
        一、生产模块参数估计
        二、消费模块参数估计
    第四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CGE模拟过程
        一、CGE模型税率模拟
        二、模拟结果分析
第四章 国际水资源税制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际水资源税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立法情况
        二、税制要素
        三、税收优惠
        四、水资源税的征管和使用
    第二节 国际水资源税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水资源税的顺利征收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
        二、科学合理的制定税率
        三、税收优惠的制定应以税改目标为导向
        四、征税收入专款专用
第五章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优化策略
    第一节 水资源税税制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对水资源征税具备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
        二、部分省市(区)试点开征水资源税,为改革积累了经验
        三、水资源保护力度增强,征税的现实条件成熟
    第二节 水资源税税制优化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一、清费立税原则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税税制优化要素设计
        一、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二、计税依据和税率的选择
        三、税收优惠的设置
        四、水资源税的征管和使用
    第四节 全面优化水资源税税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健全与水资源税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速推进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的建立
        三、加大水资源取水计量设施体系建设
        四、强化部门间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五、同步完善与水资源税相关的其他税种
        六、逐步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
参考文献

(7)基于DPSIRH和SD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气象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发展
        2.2.1 人口发展
        2.2.2 社会经济发展
    2.3 水环境
        2.3.1 水量状况
        2.3.2 水质状况
    2.4 小结
3 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
    3.1 水环境承载力
        3.1.1 水环境承载力定义
        3.1.2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3.1.3 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1.4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3.2 系统协调论
        3.2.1 系统的定义
        3.2.2 系统的特点
        3.2.3 系统协调理论内涵
        3.2.4 系统协调度计算模型
    3.3 小结
4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4.2.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4.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
    4.4 指标权重计算
        4.4.1 层次分析法
        4.4.2 熵值法
        4.4.3 AHP-Entropy组合权重
    4.5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5.1 数据标准化
        4.5.2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
        4.5.3 水环境系统协调度指数
        4.5.4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模型及结果
    4.6 小结
5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演变特性研究
    5.1 评价子系统分析
        5.1.1 驱动力子系统
        5.1.2 压力子系统
        5.1.3 状态子系统
        5.1.4 影响子系统
        5.1.5 响应子系统
        5.1.6 协调子系统
    5.2 评价准则层分析
        5.2.1 水环境压力准则层
        5.2.2 水环境状态准则层
        5.2.3 水环境响应准则层
    5.3 水环境系统
    5.4 小结
6 水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D Model)
        6.1.1 系统边界确定
        6.1.2 子系统划分
        6.1.3 建立模型
        6.1.4 模型的可靠性以及预测精度验证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
        6.2.1 模拟条件
        6.2.2 水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
    6.3 水环境承载力模拟预测结果分析
    6.4 水环境承载力保障措施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研究进程
        1.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研究对象
    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2.2.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概念
        2.2.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内涵
        2.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特性
    2.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1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2 人类活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3.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
    2.4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应用规则
    2.5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
    3.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准则
    3.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3 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框架
        3.2.5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量化指标体系
    3.3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量化方法
        3.3.1 适应度的概念
        3.3.2 量化方法
        3.3.3 等级划分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4.1 新疆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4.1.3 经济社会概况
        4.1.4 生态环境概况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适应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指标障碍度计算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ESD模型的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情景预估
    5.1 嵌入式系统动力学(ESD)原理
    5.2 ESD模型构建
        5.2.1 建模目的
        5.2.2 模型边界
        5.2.3 系统分析
        5.2.4 模型建立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
    5.4 模型方案设计
        5.4.1 方案设计思路
        5.4.2 确定决策变量
        5.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新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综合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撰写的专着
    4 参加的研究课题
    5 发明专利
    6 获得的荣誉奖励
致谢

(9)城郊区雨水集蓄利用分析 ——以阳曲县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降水特性研究进展
        1.2.2 雨水集蓄利用研究进展
        1.2.3 参考作物腾发量研究进展
        1.2.4 番茄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阳曲县降水特性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2 数据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年际分析方法
        2.2.3 年内分析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年际变化分析
        2.3.1 趋势分析
        2.3.2 周期分析
        2.3.3 突变性分析
        2.3.4 游程理论分析
    2.4 年代降水分析
    2.5 年内变化分析
        2.5.1 月降水分析
        2.5.2 旬降水分析
        2.5.3 日降水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雨水集蓄工程分析
    3.1 集雨工程现状
    3.2 集雨水质分析
    3.3 集雨潜力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计算结果
    3.4 集雨工程评价
        3.4.1 研究方法
        3.4.2 计算结果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番茄生育期大棚雨水集蓄利用分析
    4.1 试验区概况
    4.2 试验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4.3 番茄作物系数的确定
        4.3.1 长系列番茄生育阶段的确定
        4.3.2 长系列生育期ET_(0棚)的计算与分析
        4.3.3 水量平衡法确定作物需水量
        4.3.4 棚内番茄作物系数K_(Ci)的计算
    4.4 集水量、需水量结果与分析
        4.4.1 长系列番茄生育期可集雨量、灌溉需水量、水分亏缺量分析
        4.4.2 年内番茄生育期集水满足度分析
        4.4.3 雨水集蓄利用潜力分析
        4.4.4 雨水集蓄利用效益分析
        4.4.5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知识图谱及其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应用
        1.2.2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问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知识图谱在水旱灾害风险防控研究中的应用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2.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2.1.3 文献代表作者分析
    2.2 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2.2.1 水旱灾害管理
        2.2.2 灾害风险防控
        2.2.3 灾害脆弱性
        2.2.4 灾害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集对分析中的应用
    3.1 集对分析中的文献计量分析
        3.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3.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3.1.3 着者分析
    3.2 集对分析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评价与预测分析
        3.2.3 决策分析
    3.3 水资源集对分析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3.3.1 水资源集对分析理论研究方面
        3.3.2 水资源集对评价与预测研究方面
        3.3.3 水资源集对决策研究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图谱在水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
    4.1 水资源承载力中的文献计量分析
        4.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4.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4.1.3 着者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中的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4.2.1 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4.2.2 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4.3 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研究
        4.3.1 五元减法集对势
        4.3.2 基于五元减法集对势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
        4.3.3 基于五元减法集对势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知识图谱在着名水资源学家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5.1 文献计量分析
        5.1.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5.1.2 文献发表学科和期刊分布
        5.1.3 高被引文献分析
    5.2 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析
        5.2.1 研究的第一阶段
        5.2.2 研究的第二阶段
        5.2.3 研究的第三阶段
        5.2.4 研究的第四阶段
        5.2.5 研究的第五阶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矿区浅表水系统稳定性控制机理与矿区规划原则 ——以榆神矿区为例[D]. 张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水资源信息化预警预报系统的预测方法研究[D]. 何云霄.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与治理的系统学分析[D]. 徐梦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
  • [5]海洋-寨底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动态特征分析及评价[D]. 李炜轩.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我国水资源税税率估算及税制优化策略 ——基于CGE模型的分析[D]. 张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基于DPSIRH和SD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伊洛河流域洛阳市段为例[D]. 刘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作用机制及量化方法研究[D]. 韩淑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9]城郊区雨水集蓄利用分析 ——以阳曲县河村为例[D]. 王鹏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10]知识图谱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D]. 陈鹏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水资源经济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