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放宽电视原材料进口

巴基斯坦放宽电视原材料进口

一、巴基斯坦放宽电视机原材料进口(论文文献综述)

沈丁心[1](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董洪梅[2](2019)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趋势,在当前全球多边体制发展受阻、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备受世界各国所青睐。截至2018年年底,向GATT/WTO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实际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292项。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规模越发扩大,内容更加广泛。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涵盖了11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印度于2019年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战略日程。中国自2001年年底成功加入WTO以来,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4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为基础、涵盖四大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的十余年,关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自由贸易区整体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经济视角下的其他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实证检验中得出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明确界定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和国内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区别;梳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理论和非传统理论,同时从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梳理中国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动因、进程、特点、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2001年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努力,整体上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具有国家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同步推进、建设模式多元化、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清晰等鲜明特征。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之间经贸联系紧密。但是,依然存在经济体量偏弱、发展格局有待优化、议题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等不足,未来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增加、内部协调难度上升、谈判机制需要完善等内部阻碍,而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竞争而导致的担忧,成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阻碍。第四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从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贸易的角度,首先分析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内容,随后从总量、比例和增速三个层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与伙伴国(地区)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出现减弱趋势,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第五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随后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相关因素对中国向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影响,最后阐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经济效应。经验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着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规模,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国内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展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并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内涵和动力。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的启示,从妥善处理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发展的关系,落实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规划,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吴永安[3](2019)在《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区域贸易协定的基本形式,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发展迅速,截止到2018年9月,已在WTO登记的区域贸易协定达675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而原产地规则是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审核进口货物能否根据成员国间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享受优惠性关税待遇的基本规则。从该意义上讲,自由贸易协定的本质便是利用原产地规则判定哪些货物可以享受优惠关税待遇。因此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于自由贸易协定的预期价值与实践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最早从2003年开始对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至今已对外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逐渐成熟,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如原产地认定标准不协调,原产地实施程序过于复杂严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与原产地规则的体系化建设。论文旨在研究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文本研究、实践分析、域外对比等方式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具体而言,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概述”,研究了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原产地规则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原产地规则的重要组成要素,探讨了原产地规则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与价值。第二章“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了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分析出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原产地认定标准缺乏协调一致性;二、原产地实施程序过于复杂严格。在此过程中,该章重点研究了这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潜在的危害。第三章“域外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比较”,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存在的问题,研究了NAFTA模式、泛欧模式以及CPTPP模式原产地规则的相关内容,分析了这三大主流模式原产地规则的原产地认定标准与原产地实施程序,比较了彼此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第四章“完善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建议”,提出了完善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建议,包括完善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其具体措施主要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存在的两个问题,内容包括构建协调一致的原产地认定标准以及建立双轨制原产地证明实施程序。

方梦媛[4](2019)在《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一带一路”战略的颁布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奔跑的助力器。如何更好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再加上生产、信息、营销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从研发设计、组装、制造到营销与服务等的各个环节均能分离开来,布局至全球,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已经形成。面对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以及众多影响因素,将全球价值链这一因素纳入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中,将助力企业更好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家电企业以代工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低附加值的部分,若想实现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布局至世界各地。青岛海尔作为中国企业中率先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选取海尔作为案例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海尔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投资历程、投资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为我国家电企业更好的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实现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邵鹏鸣[5](2018)在《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文中提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不仅只影响中美两个国家,而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会对相关周边国家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又一次掀起了“中国威胁论”,特别是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关于中美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成了各界关心的焦点。基于此,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中国在2018年到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中美之间到底会不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中美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本论文主要采取了层次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心理分析法等分析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历来对华政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素,中美“权利”比较及“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美国制约中国的可能选项和办法,该陷阱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该陷阱等。本论文研究发现中美“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具有非伪性。这并不像很多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的那样--中国在实力方面不能、在意图方面不愿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之间不存在对抗和“战争”的可能性。本论文认为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主要取决于美国,从美国的对华政策历史和现阶段美国拿捏中国的选项和方法来看,尤其是再加上特朗普总统的个人特点,中美之间很有可能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及其本质,也有助于了解全球其他国际事务与中美关系的关联性,因此,这便于中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好双方关系,尽可能地避免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及其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所需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管辉[6](2018)在《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7年印度独立,宣告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独立之后获得新生的印度,根据本国国情并借鉴他国经验,在批判地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的同时,也确立起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框架。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印度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重大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引人关注。为此,阐明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深化印度社会的认识以及为现有的中产阶级理论或思想提供佐证或反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价值。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中产阶级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形成与成长也是影响社会分层形态演变趋势和社会政治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印度中产阶级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力度显然是无法匹配的。目前,虽然有关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不少,但总体上说来,大多还是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做相应的研究,鲜少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演变轨迹、结构成分、政治地位、婚姻家庭状况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领域作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正基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吸收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分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透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多维视角,本文沿如下逻辑顺序对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分析。第一章,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从历史的“纵轴”分时段考察印度中产阶级历史变迁过程。第五章,辨析了独立以来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间的联系。第六章,分析了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婚姻、生活方式与教育状况在历史“横轴”上的各个截面。最后,对印度中产阶级的近期转变、未来问题、提供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中产化道路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收获。一是对南亚地区进行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结合史实,在现代化背景下考察印度中产阶级的历史变迁,厘清其60多年的兴替荣辱。二是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使用了一些外国学者对印度部分地区所获得社会调查资料,以解决无法赴印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阐明了现代化进程对印度中产阶级变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与种姓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揭示印度中产阶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形式和途径,认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个“平稳——波动——平稳”的运行轨迹。四是论证了印度中央政府主导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印度中产阶级兴衰荣辱背后的引领者和决定者,只有在国家主导下,才能逐步解决印度种姓阶级教派的纷争、社会政策与中产阶级的培育、中产阶级经济政治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婚姻家庭、教育投资等重要问题。此外还指出经济增长是印度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最根本动因,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战胜阶层与贫富分化的可行选项,也是形成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印度中产化理想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创新之外,还需置身于开放和流变不拘的世界格局中,采用通行的准则来考量本国的中产阶级发展道路。毫无疑问,本文将澄清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历史演变的主要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印度中产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我们理解当代印度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文世芳[7](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陈志阳[8](2015)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2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已成为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力量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区相继出现,对大国关系重新定位与调适、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与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与承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与演变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正在推进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理论基础、国际态势、发展现状、内外障碍、经贸影响以及产业竞争力变化等内容,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首先梳理了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概念,并对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相关传统理论和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其次,分析了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回顾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介绍了大国推进自由贸易区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新一代经贸规则发展情况,确定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环境。第三,梳理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是否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个案分析法,归纳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内外障碍,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第四,重点分析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包括贸易发展、投资发展、贸易平衡、地区结构、贸易结构的影响等内容,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己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具体产品贸易的影响。第五,选择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由贸易区,通过指数分析方式,实证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六,则是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深入研究,得出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将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结论,这与当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起负面影响的大多数观点不同。第二,对自由贸易区中纳入新一代经贸规则的原因、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在对自由贸易区发展类型进行“三代”分类的基础上,引入“21世纪新议题”等概念并对其进行归纳和理论阐述。这种对自由贸易区与新经贸规则关系的系统分析和论述,在当前相关自由贸易区研究中较为少见。第三,通过引力模型和六大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实证研究了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对在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三个自由贸易区参与各方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定量的实证分析对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及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邓永军[9](2012)在《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概述,论述了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基本理论,包括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概念、分类、主要内容等。原产地规则是指任何国家或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裁决。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将货物原产地标准分为两大类,即完全获得标准和实质性改变标准。完全获得标准是指用以判断货物完全在某一国家内生产或制造的标准。符合完全获得标准的货物又称完全原产货物,不包含任何从第三国进口或来源不明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此类货物只涉及一个国家,技术上容易判断和界定,世界各国分歧较小。实质性改变标准通常包括税则分类改变标准、从价百分比标准及制造或加工工序标准三种具体标准。原产地规则最主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是否与优惠待遇直接关联而分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和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第二章是关于WTO《原产地规则协定》的论述。长期以来,原产地规则缺乏多边纪律约束,各国各行其是,原产地规则从一种中性的海关技术措施演变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工具。乌拉圭回合将原产地规则纳入到谈判内容,并最终通过了《原产地规则协定》,扩大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范围。本章对《原产地规则协定》的宗旨与原则、定义与适用范围、实施原产地规则的纪律、争端程序安排、原产地规则的协调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原产地规则协定》仅适用于那些非优惠性商业政策领域,将那些用于契约性或自主性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排除在外。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仅制定某些纪律。原产地规则国际协调的谈判从1995年7月开始,原计划应该在3年之内完成,但由于各国对于与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相关的诸多贸易政策立场差异大,对制订货物特定原产地规则的尺度有不同的主张,到2011年12月,协调工作仍未完成。第三章是关于普惠制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论述。本章介绍了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普惠制原产地规则。普惠制原产地规则是各给惠国关于受惠国出口产品享受普惠制待遇必备的条件的规定,是普惠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为了确保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仅给予在发展中国家生产、收获和制造,并从发展中国家出运的产品,各给惠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原产地规则,用以衡量受惠国的出口产品是否可以取得普惠制的原产地资格。在当前的国际实践中,一般是由各给惠国根据本国的立法程序,分别制定各自的普惠制原产地规则,给惠国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决定权。如许多国家规定了给惠国成分,但涉及敏感产品时,却排除其适用,如日本对皮革产品、纺织品、鞋帽类产品就不适用给惠国成分规则。严格地说,国际上现行的普惠制原产地规则实际上就是各给惠国各种不同的普惠制原产地规则的简单凑合,受惠国毫无发言权,受惠国为了获得关税优惠,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些普惠制原产地规则,给惠国为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利用原产地规则设置种种条件和限制,使普惠制的实际利用率大大降低。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被边缘化。第四章论述了区域贸易安排中的货物原产地规则。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原产地规则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原产地规则可以确保在本区域内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产品(而不是通过某个成员国简单地转运到区域内的产品)得到优先市场准入资格。如果没有原产地规则,则来自第三方国家的产品可以随意进入区域内,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大打折扣。本章主要论述NAFTA和泛欧的优惠原产地规则,这两种原产地规则都对于其它区域协议的原产地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泛欧的产品特定规则有章号和品目号两个层次。另外,还用“ex”符号来标记特定产品。而NAFTA产品特定规则有品目号、子目号和项目号三个层次。泛欧原产地规则对于农产品的产品特定规则相对严格一些。而NAFTA规则对于纺织品、服装和机动车产品有更多的限制性要求。NAFTA规则基本上是遵循税号改变原则,一般不采用制造或加工工序来决定原产资格。第五章分析了中国货物原产地规则,并对中国原产地规则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原产地规则立法起步晚,立法水平不高。中国应结合本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产品在本国市场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产品的市场潜力、产品的竞争程度等,在制定原产地规则时,充分利用制造或加工工序标准,完善货物原产地规则,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布仁吉日嘎拉[10](2010)在《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多元化和自由化发展的今天,人民币区域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货币经济现象之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出现,是中国人民确立经济开放意识的具体表现,又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的体现。然而,人民币区域化也是中国经济矛盾的集中反映,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矛盾推动并制约着人民币的区域化。现实中的人民币区域化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科课题,需要我们抓住并揭示其主要原因和深层矛盾,这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均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项研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为主线,选择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与当今本土经济学相关理论,采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法,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有益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系统的解释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程度、原因、动力机制和抑制因素等理论性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等方面进行总体探析。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由论文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等内容组成。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阐述篇。以人民币区域化的实际特点为基础,界定本文涉及到的人民币区域化相关概念和层次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理论范示,从纯理论角度阐述一些关键性的西方货币理论,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矛盾论的重要借鉴部分,并对现行国际货币的演进过程进行评析。第三部分为第二章,是属实证分析篇。参考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对人民币区域化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包括其历史过程、空间分布特点、不同表现形式、接受区域内的流通数量等方面详细分类和比较,最终以最适度货币区标准模型和相关数量预测为依据,对人民币的现实区域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目前,区域内还未满足最适度货币区条件,人民币空间分布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通货功能差性明显,人民币国际度指数很低,尚处于区域化初期的起步阶段。第四部分为第三章,是正文重要内容部分,对人民币区域化原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篇。人民币越出国境并成为区域性货币是由其作为货币的本质所决定,人民币区域化现象的产生是以国内经济动力、周边经济动力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为动力机制的。第五部分为第四章,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与国际抑制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也是正文重点部分。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着国内和国际抑制因素的制约,其中,国内抑制包括中国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主力军企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非主干性地位与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制约、集权开放型经济特殊矛盾影响、假冒伪劣品对国际经济信用的损害等因素;国际抑制则包括美欧抵制与两岸关系的缺乏稳定性、东亚货币合作的障碍、日元制衡、周边国家预制行为、跨境地下经济与周边市场上的黑市交易等因素。在这一章里,重点运用中国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理论,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抑制问题进行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解释。尤其以中国经济矛盾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内地下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和其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抑制作用展开归纳分析。随后,灵活运用经济哲学、货币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对人民币区域化抑制所导致的经济问题、货币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进行深入探析。第六部分为第五章,是宏观预测与对策篇。从国内经济发展预期、东亚货币合作趋向及国际金融环境分析,人民币区域化是个长期的必然趋势。我们应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开放,其中,加强金融监管和提高政策协调灵活度是当务之急、事不宜迟。总之,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是本文最突出的创新之处。选择研究视角独特,研究重点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这也是本项研究中的重要创新点。人民币区域化是一个较为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对其研究难点的克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文中得出的相关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巴基斯坦放宽电视机原材料进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基斯坦放宽电视机原材料进口(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贸易区(FTA)
        二、 自由贸易园区(FTZ)及其与自由贸易区(FTA)的异同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 非经济视角下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综述
        一、 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二、 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三、 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历程与特点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及不足
        一、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影响力
        二、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经贸紧密度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阻碍
        一、 内部阻碍
        二、 外部阻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分析
        一、 货物贸易自由化整体水平
        二、 敏感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灵活处理
        三、 货物原产地规则约定
    第二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二、 货物贸易比例分析
        三、 货物贸易增速分析
    第三节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一、 扩展的引力模型构建
        二、 研究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效应分析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投资的议题
        二、 自由贸易区伙伴对中国投资的效应
        三、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效应
    第二节 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
        一、 模型设计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一、 促进国内地方经济发展
        二、 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三、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四、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发展阻力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投资促进效应显着
        (五)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地方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等具有多重影响
    二、 对策建议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二) 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三) 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
        (四) 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概述
    第一节 自由贸易协定与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内涵
        一、自由贸易协定的内涵
        二、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内涵
    第二节 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组成要素
        一、原产地实体性规则
        二、原产地程序性规则
    第三节 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一、原产地规则对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
        二、原产地规则对国际贸易的消极作用
第二章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现状
        一、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具体规定
        二、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协调一致的原产地认定标准
        二、原产地实施程序复杂严格
第三章 域外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比较
    第一节 NAFTA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NAFTA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认定标准
        二、NAFTA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实施程序
        三、NAFTA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特色
    第二节 泛欧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泛欧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认定标准
        二、泛欧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实施程序
        三、泛欧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特色
    第三节 CPTPP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CPTPP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认定标准
        二、CPTPP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实施程序
        三、CPTPP模式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特色
    第四节 域外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比较评析
        一、原产地标准的比较评析
        二、原产地实施程序的比较评析
第四章 完善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基本思路
        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在WTO下的协调统一
        二、构建一套标准化的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体系
    第二节 完善货物原产地认定标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以税则归类改变为主导的全税则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二、尝试更加灵活的区域价值成分标准计算方式
    第三节 完善货物原产地证明实施程序的具体措施
        一、普及原产地自主申明实施程序
        二、简化原产地证书的申请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
        2.1.2 全球价值链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对外直接投资经典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3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3 我国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产业环境分析
        3.1.3 微观环境分析
    3.2 我国家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
        3.2.1 发展历史
        3.2.2 现状分析
    3.3 家电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
        3.3.1 家电企业价值链分析
        3.3.2 家电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现状
        3.3.3 家电企业价值链功能升级路径
        3.3.4 价值链下家电企业OFDI动因及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4 家电企业OFDI现存问题
        3.4.1 OFDI效率低下,政策法规不完善
        3.4.2 信息不对称,OFDI存在盲目性
        3.4.3 处于价值链底端,逐渐失去成本优势
        3.4.4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4 案例研究
    4.1 背景介绍
        4.1.1 海尔集团简介
        4.1.2 青岛海尔环境分析
        4.1.3 青岛海尔OFDI模式
    4.2 价值链视角下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4.2.1 政策、经济驱动
        4.2.2 获取核心技术,助力走向GVC上游
        4.2.3 形成规模效应,降低GVC中游成本
        4.2.4 寻求市场与合作,强化GVC下游
        4.2.5 推动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完善价值链布局与升级
    4.3 价值链视角下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
        4.3.1 海尔区位选择特征
        4.3.2 全球价值链下海尔区位分布特征
        4.3.3 海尔集团全球价值链的总体结构特征
    4.4 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价值链升级历程
        4.4.1 投资准备阶段,为进入GVC打基础
        4.4.2 投资起步阶段,布局价值链制造、组装环节
        4.4.3 投资发展阶段,逐步占领GVC中营销环节
        4.4.4 投资扩张阶段,基于市场能力升级GVC
        4.4.5 海尔OFDI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联性
    4.5 价值链视角下青岛海尔OFDI效果分析
        4.5.1 并购过程
        4.5.2 财务效果分析
        4.5.3 非财务效果分析
        4.5.4 总体评价
5 基于案例分析对家电企业OFDI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完善法律政策,提高OFDI效率
        5.1.2 规范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合理OFDI
        5.1.3 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和外汇政策
        5.1.4 积极参与和发展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5.2 企业层面
        5.2.1 明确发展方向和价值链定位
        5.2.2 区位选择应考虑动机和价值链因素
        5.2.3 拓展营销渠道,强化服务环节
        5.2.4 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价值链升级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和哲学研究
        (二) 对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研究
        (三)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之我见
    三、本论文的核心观点
    四、本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 本论文的结构
        (二) 研究理念和方法
    五、本论文的难点和解决之道
第一章 窥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之斑
    第一节 2050年前中国的主要任务及所需的国际环境
        一、2050年前中国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
        三、中国所需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伪命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并未改变世界主要矛盾
        二、大国在核时代依然具有战争的可能性
        三、经济依存度并不能决定政治耦合性
    第三节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迹象
        一、遏制中国经济发展防止中国坐大
        二、转嫁美国国内矛盾平息民怨
        三、刺激他国外交神经笼络地区盟友
        四、特朗普的个人特点加剧短期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素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美苏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一、冷战形成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二、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三、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四、美苏争霸第三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二、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
        三、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三章 中美“权力”比较及其“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
    第一节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权力”概念
    第二节 现阶段中美综合“权力”比较
        一、军事力量比较
        二、经济力量比较
        三、支配舆论的力量比较
        四、支配网络虚拟空间的力量比较
        五、国家价值观的感召力比较
    第三节 中美“权力”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共和政体时长是决定中美“权力”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不同领导人的发展观对国家“权力”具有重要影响
        三、两国不同的国运是影响“权力”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四章 美国拖华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选项和办法
    第一节 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及其对华拿捏
        一、朝鲜问题的由来
        二、朝鲜核试的现状
        三、美国利用朝鲜半岛问题拿捏中国
    第二节 美国的日本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美日关系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二、美国利用日本制约中国的可能选项和方法
    第三节 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
        二、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三、美国利用东盟制约中国
    第四节 美国的南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南亚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美国对印巴的新定位及其关系的走向
        三、美国南亚政策对华的影响
第五章 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对美贸易的影响
        二、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影响
        三、对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的影响
        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国内政的影响
        一、台湾问题
        二、香港问题
        三、西藏问题
        四、新疆“东突”问题
        五、南海问题
    第三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的缘起和意义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策略
第六章 中国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案
    一、顺应国家发展规律大力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 深入参与第四次科技革命分享历次工业革命成果
        (二)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国民共享
    二、适度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队战斗力建设
        (一) 适度增加军费开支的绝对数额
        (二) 深化军队体制创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环境
    三、精心打造对外窗口提升关键群体的在美形象
        (一) 提升中国游客和学生的国际形象
        (二) 提高中资企业的海外正面影响力
        (三) 进一步发挥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作用
    四、重视观念建构积极开展对美公共外交
        (一) 美国政治体制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巨大空间
        (二) 中美关系需要两国民众的了解和支持
        (三) 全方位开展对美公共外交
    五、构建自身的地区和国际关系网络多层运作对外关系
        (一) 中俄关系
        (二) 中英关系
        (三) 中拉关系
    六、做好极端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建设
        (一) 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
        (二) 坚决扼守立场原则核心利益对美绝不让步
        (三) 中国要有底线思维做好最坏打算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既有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回顾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及局限
第一章 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溯源
        一﹑社会不平等与分层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分层常用的基本概念
        四、社会分层理论分析
        五、本文的研究策略——现代化视角下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二、与“中产”相关的类似概念
        三、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界定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中产阶级
    第一节 印度传统社会的群体与分层
        一、印度社会中的群体
        二、阶级、社群还是种姓?——“印度化”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印度社会专制的基础
        二、莫卧儿时期——中产阶级的萌芽
    第三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一、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二、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
        三、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迁
    第一节 印度现代化的开启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一、尼赫鲁时期:现代化的开启
        二、经济计划的执行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基本状况
        一、一项意义深远的调查——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画像
        二、数据得出的结论
    第三节 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动
        一、印度土地改革及其影响
        二、绿色革命与农村中产阶级的发展
    第四节 经济改革前印度中产阶级变迁的原因
        一、国家主导下的发展政策
        二、经济结构调整
        三、城乡结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一、“旧”中产阶级: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二、新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改革以来
    第二节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
        一、经济改革过程简述
        二、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第三节 “新”中产阶级的典型:印度IT业的从业者
        一、印度IT业状况
        二、IT从业人员的描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二、冷漠疏离,令人失望
        三、从认同政教分离到支持印度教复兴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一、“强权”抑或“自由”: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运动
        二、从“世俗”转向“神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产阶级
        三、融合与重塑:印度教特性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思想困惑及其政治惰性
        一、思想困惑
        二、政治惰性及其消极影响
    第四节 政治稳定的挑战
        一、国大党势力的衰弱
        二、印度教的复兴
        三、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方式及教育状况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婚姻
        一、历史背景述论
        二、印度独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择偶标准
        四、夫妻关系
    第二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一、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多元化的饮食
        三、时尚化的休闲
        四、精致化的文化
    第三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教育状况
        一、独立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
        二、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三、教育与中产阶级知识精英的官僚化
        四、中产阶级知识精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的表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理论
        二、主要经济体发展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概念辨析
        三、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节 关税同盟等理论
        一、关税同盟及其相关理论
        二、轮轴-辐条理论
        三、竞争性自由化理论
    第三节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
        一、国际生产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二、国际生产网络的实质和政策含义
    第四节 新一代经贸规则的理论解释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新经贸规则演进的路径
第三章 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全球形势
    第一节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历史
        一、自由贸易区在二次大战前的历史进程
        二、二战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三次浪潮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新一代经贸规则
        一、三代自由贸易区的内涵演进
        二、新一代经贸规则的主要内容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当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点和大国作用
        一、当前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推进自由贸易区情况
        三、主要结论
第四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现状与推进障碍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阶段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二、中国对外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起步阶段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阶段
        四、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提升阶段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谈判对象选择
        二、推进谈判方式和路径
        三、货物贸易自由化
        四、服务贸易开放
        五、涵盖领域和内容
    第三节 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临的困难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足之处
        二、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内部障碍
        三、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外部障碍
        四、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经贸效应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总量影响
        一、货物贸易
        二、投资
        三、主要结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
        二、制成品贸易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对具体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与数据
        三、回归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分类方法
        一、六大类指数分析方法
        二、国际贸易标准产品分类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一、初级产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二、制成品竞争力影响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四节 RCEP等在谈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一、RCEP各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二、中国-海合会、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七章 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构想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规划
        一、妥善处理区域与多边的关系
        二、选择优先国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三、多路径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二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标准和内容
        一、提高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标准
        二、拓展中国自由贸易区涉及的领域
        三、提高自由化标准的推进方式
    第三节 完善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配套体系
        一、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实施体制
        二、全面纳入自由贸易区评估机制
        三、建立健全自由贸易区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及研究原因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论文的创新
    四、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五、 关于论文的若干说明
第一章 货物原产地规则概述
    第一节 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概念与分类
        一、 货物原产地规则的概念
        二、 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分类
    第二节 货物原产地规则的主要内容
        一、 累积规则
        二、 直运规则
        三、 容忍规则
        四、 吸收规则
        五、 微小加工规则
        六、 原产地证明
    第三节 货物原产地标准
        一、 完全获得标准
        二、 实质性改变标准
    第四节 货物原产地的国际协调
        一、 GATT1947 有关原产地的规定
        二、 国际商会的方案
        三、 《京都公约》关于原产地规则的规定
        四、 乌拉圭回合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
    第五节 货物原产地规则的经济学分析
        一、 原产地规则与国际自由贸易理论
        二、 原产地规则与贸易保护主义
        三、 原产地规则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第二章 WTO 原产地规则协定
    第一节 宗旨与原则
        一、 促进乌拉圭回合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 促进 GATT1994 目标的实现
        三、 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原则
    第二节 适用范围
        一、 在最惠国待遇中的适用
        二、 在反倾销中的适用
        三、 在政府采购中的适用
        四、 在贸易统计中的适用
    第三节 实施原产地规则的纪律
        一、 过渡期内的纪律
        二、 过渡期后的纪律
    第四节 机构设置及争端解决等程序安排
        一、 机构设置
        二、 通知
        三、 审议
        四、 磋商
        五、 争端解决
        六、 案例分析
    第五节 原产地规则的协调
        一、 目标和原则
        二、 工作计划
        三、 协调工作进展及评析
第三章 普惠制货物原产地规则
    第一节 欧盟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一、 发展历程
        二、 原产地标准
        三、 吸收规则和容忍规则
        四、 简单加工不赋予原产地资格的规定
        五、 累积规则
        六、 直运规则
        七、 原产地证书制度
        八、 行政合作方法
        九、 改革及最新进展
    第二节 美国、加拿大、日本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一、 美国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二、 加拿大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三、 日本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第三节 关于普惠制原产地规则的两个问题
        一、 普惠制原产地规则是给惠方单方制定的规则
        二、 普惠制原产地规则事实上限制了受惠国的普惠待遇
第四章 区域贸易安排中的原产地规则
    第一节 泛欧原产地规则
        一、 概述
        二、 欧共体的优惠原产地规则政策:逐步采纳泛欧原产地规则
        三、 泛欧原产地规则的一般结构:以欧共体-摩洛哥联合协议中的原产地协定为例
        四、 无退税规则
        五、 特定产品泛欧原产地规则列表的附注
        六、 累积规则
        七、 泛欧原产地规则的发展
    第二节 NAFTA 原产地规则
        一、 概述
        二、 原产地标准
        三、 微量条款
        四、 区域价值含量
        五、 净成本法的一些计算方法及示例
        六、 累积规则
        七、 自产材料和中间材料规则
        八、 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
        九、 汽车产品原产地规则
        十、 NAFTA 模式原产地规则的发展
    第三节 NAFTA 原产地规则与泛欧原产地规则比较分析
        一、 技术及实质要求的比较
        二、 纺织品原产地规则的比较
第五章 中国货物原产地规则
    第一节 非优惠性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 发展历史
        二、 现行原产地规则
    第二节 优惠性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 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的原产地规则
        二、 区域贸易安排中的原产地规则
    第三节 中国货物原产地规则应考虑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 应考虑的问题
        二、 完善中国货物原产地规则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逻辑框架
    五、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人民币区域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第一节 人民币区域化的概念界定
        一、定义和条件
        二、衡量标准
        三、内涵与外延
        四、阶段划分
        五、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异同
    第二节 货币区域化理论基础
        一、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二、其它相关理论
    第三节 中国经济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中国经济矛盾论
    第四节 大国崛起及其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趋势
        一、英镑
        二、美元
        三、马克
        四、欧元
        五、日元
    小结
第二章 人民币区域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港澳地区
        一、货币合作制度演进
        二、人民币流通及业务发展
    第二节 台湾地区
        一、经贸关系新进展
        二、人民币政策变迁
        三、人民币流通概况
    第三节 周边国家和地区
        一、在东南亚流通较为普遍
        二、在中亚和东北亚较多流入
        三、开始流入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
    第四节 人民币区域化现状的总体判断
        一、区域内还未满足最适度货币区条件
        二、人民币分布及通货功能的差异性明显
        三、人民币尚处于区域化初期的起步阶段
第三章 人民币区域化动力机制
    第一节 理论逻辑
        一、货币的性质:人民币为何越境
        二、边境贸易、交易费用:人民币区域功能的提升
        三、制度的重要性:人民币区域化的正反向视角
    第二节 内在经济动力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优越的经济地缘关系
        三、稳定开放的货币金融
    第三节 周边经济动力
        一、经济互补性
        二、周边市场开放
        三、货币金融危机
    第四节 合作动力
        一、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推进
        二、跨境旅游贸易和直接投资活动的积极展开
        三、中华经济圈内合作与互动机制的深入改善
        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等有效政策的推广
第四章 人民币区域化抑制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抑制因素
        一、中国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主推企业的国民经济地位与自身缺陷
        三、集权开放型经济特殊矛盾的影响
        四、"假冒伪劣品"对经济信用的损害
    第二节 国际抑制因素
        一、美欧抵制与两岸关系缺乏稳定性
        二、东亚货币合作困惑与日元制衡
        三、周边国家预制行为
        四、跨境地下经济与周边黑市交易
第五章 人民币区域化趋势展望与因应策略
    第一节 趋势展望
        一、当今国际金融形势及货币合作态势
        二、基于中国经济预期的人民币期望
    第二节 因应策略
        一、几个重要经济学前提条件的实现
        二、渐进式经济改革要抓住有利时机
        三、金融监管与政策协调事不宜迟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巴基斯坦放宽电视机原材料进口(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2]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D]. 董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D]. 吴永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0)
  • [4]青岛海尔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 方梦媛.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5]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D]. 邵鹏鸣. 外交学院, 2018(11)
  • [6]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D]. 管辉. 云南大学, 2018(12)
  •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D]. 陈志阳. 武汉大学, 2015(10)
  • [9]货物原产地规则研究[D]. 邓永军. 华东政法大学, 2012(11)
  • [10]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D]. 布仁吉日嘎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巴基斯坦放宽电视原材料进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