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中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中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一、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洪小惠[1](202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ER、PR、p53、Ki-67及Vimentin在三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五种标志蛋白的表达在E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并初次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EC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各50例的同期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Atypical proliferative endometrium,APE)标本和正常子宫内膜(Normal endometrium,NE)标本。测定各组织之间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 25.0分析各标志蛋白与E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1.ER和PR在NE、APE及EC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三者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FIGO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中,ER及PR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ER及PR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显着(P<0.05)。2.p53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FIGO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中,p53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p53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显着(P<0.05);但p53表达水平与发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3.EC组织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间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以及组织学分级中,Ki-67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Ki-67表达率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显着(P<0.05);而FIGO分期越晚的EC中,Ki-67的表达水平也越高,但差异无明显相关(P>0.05)。4.EC组织中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深肌层侵犯中,Vimentin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EC中FIGO分期较晚、有脉管侵犯及有淋巴结转移者,Vimentin表达率增高,但表达水平差异并不明显(P>0.05)。5.EC组织中ER与PR的阳性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01);ER、PR的阳性表达水平与p53、Ki-67、Vimentin的阳性表达水平间均呈现明显负相关(P<0.05);EC中p53的阳性表达分别与Ki-67及Vimentin阳性表达间呈正相关(P<0.05);而Ki-67与Vimentin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ER、PR在EC患者中呈现表达水平下降;而p53、Ki-67及Vimentin在EC患者中高表达,表明这五种肿瘤标志物与E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有关。2.ER、PR、p53、Ki-67及Vimentin表达均与E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五种标志蛋白之间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这五种标志物可简便、快捷反映EC的进展及恶性程度,可为临床指导E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管艺贝[2](2020)在《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手术-病理分期所获得的临床特征是最常用的判断预后的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成熟,有研究者尝试从分子层面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但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指标。本研究拟探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预后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化指标突变型P5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Ki-67,探究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同时拟用错配修复蛋白人类同源突变基因6(The human mutator gene homolog6,MSH6)和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 2,PMS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联合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并结合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标志物免疫组化结果的组合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我科2011年1月-2019年7月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详细采集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SH6和PMS2的表达。卡方检验分析术后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6例(7.59%)病人复发,4例(5.06%)死亡。子宫内膜癌术中是否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关系密切,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P<0.05)。ER、PR、突变型P53、MSH6和PMS2的表达、Ki-67的阳性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受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影响,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免疫组化指标ER、PR、Ki-67、PMS2的表达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Cox回归分析提示Ki-67和PMS2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Y=Ki67-35*PMS2,绘制Y关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ROC曲线图所得AUC=0.807([95%CL 0.690-0.924],P=0.013<0.05),大于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预后时,除了ER、PR、突变型P53、Ki-67等指标,还可以加入PMS2和MSH6进行联合分析,以提高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

翟巧珍[3](201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给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不同临床病理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组织分期、随着手术病理分级的进展而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蛋白的阳性率是会根据病情的恶化的进展而不断降低的,这能够为临床预后提供依据,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郭亚洁[4](201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OX2和ER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与卵巢癌、宫颈癌并称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已被证实具有激素依赖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迁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RY-related HMG box,SOX2)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干细胞标志蛋白,已经证实,它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恶化、增殖、迁移和其他方面都有显着影响,对于生殖系统肿瘤,已有研究表明SOX2与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然而,国内外关于SOX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文献很少。本实验探讨SOX2和E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为临床EC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69例子宫内膜癌石蜡组织标本,同时选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X2和ER的表达,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OX2和ER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SOX2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P<0.05)。SOX2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升高,而ER的表达率却逐渐降低。SOX2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中的SOX2和ER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682,P<0.01)。结论:SOX2和E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可能相互作用,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孙胜姣[5](2019)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及四种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ER、PR及四种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治疗、筛查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提供实验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与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期的关系。对其中84个患者进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统计四种错配修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缺失,分析其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ER、PR表达的关系。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中,发病年龄最小30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5.96岁。其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多见于50-59岁之间,占45.21%2)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绝经年龄区间在40-56岁,平均绝经年龄46.85岁,绝经前病人42例,占28.77%,绝经后病人104例,占71.23%。3)ER阳性表达率在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4)PR阳性表达率在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5)84例子宫内膜癌病人中,MMR蛋白缺失率、MLH1蛋白缺失率、MSH2蛋白缺失率、MSH6蛋白缺失率、PMS2蛋白缺失率依次为41.67%(35/84)、16.67%(14/84)、9.52%(8/84)、7.14%(6/84)、29.76%(25/84)。MMR蛋白在各个手术分期及各个组织学中的缺失表达率差异具有同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MMR蛋白在浅肌层及深肌层浸润的缺失表达率分别为39.28%及4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MMR蛋白在ER、PR均呈阳性表达患者中缺失表达率为32.81%,在均呈阴性表达的患者中的表达率为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PR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ER、PR的低表达或失表达提示肿瘤组织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差。ER、PR的表达对临床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MMR蛋白的缺失有ER、PR的水平高低有关,ER、PR低表达或失表达,提示可能存在MMR蛋白的表达缺失,需警惕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2)MMR蛋白的缺失,提示肿瘤组织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有深肌层浸润、预后差。3)对术前诊断性刮宫病理行免疫组织检测ER、PR、错配修复蛋白,对指导肿瘤的治疗及预测肿瘤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4)MMR蛋白的表达缺失,可作为Lynch综合征患者的初筛手段,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和追踪,以降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癌症发病风险。

张宁[6](2018)在《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主要是研究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R、PR、Survivin、Caspase-3蛋白在绝经后EP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探讨绝经后EP相关发病机制及恶变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绝经后EP、预防复发、防止恶变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绝经后EP标本70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出血分组:出血组39例、无出血组31例;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分组(为使数据的准确,息肉的直径测量选择单发息肉,在70例绝经后EP中,60例为单发):直径大组(≥1.5cm)24例、直径小组(<1.5cm)36例。收集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ER、PR、Survivin、Caspase-3的阳性表达情况。免疫组织结果判定方法:染色结果观察采用盲法,染色结果判定标准采用半定量评分法,最后将根据显色强度所得分数与根据阳性细胞所占同类细胞的比例所得分数相乘,0分为-、1-3分为+、4-6分为++、7-9分为+++。将所得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均值标准差、t检验、卡方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取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发现绝经后EP多伴有出血且多为单发。2.ER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核中,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核中,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Survivin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在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表达,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主要在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表达,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ER、P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出血组阳性表达情况明显高于无出血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出血组阳性表达情况明显低于无出血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及Caspase-3在直径大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直径小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直径大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小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ER、PR、Survivin、Caspase-3具有一定相关性:ER与PR呈负相关;ER与Survivin呈正相关;ER与Caspase-3呈负相关;PR与Survivin呈负相关;PR与Caspase-3呈正相关;Survivin与Caspase-3呈负相关。结论:1.绝经后EP多伴有出血,且大多为单发。2.ER高表达,PR低表达,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使绝经后子宫内膜不断增殖,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的机制之一。3.Survivin高表达,Caspase-3低表达,细胞凋亡失衡促使绝经后子宫内膜异常增殖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的机制之一。4.ER高表达、PR低表达可能与绝经后EP有无出血无关,PR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绝经后EP直径增大的形成;Survivin高表达、Caspase-3低表达均参与了绝经后EP出血、直径增大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绝经后EP恶变有关。5.ER、PR、Survivin、Caspase-3起着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绝经后EP的发生及发展,绝经后EP可能是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及细胞凋亡失衡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卢珠明[7](2017)在《性激素依赖性肺癌女性患者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非小细胞肺癌无论在男女肿瘤中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极高死亡率。近些年来,男性肺癌患者的发病达到平台期,女性肺癌发病率却逐年上升。2014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女性新增肺癌发病病例为18.96万,居女性第2位恶性肿瘤,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14.75%。女性肺癌出现年轻化、发病率高的不同特点。这类女性肺癌大多无抽烟史,而且腺癌更多。虽然女性肺癌患者的发病增多,部分研究归因于女性抽烟人群的增多、女性烹调油烟或被动抽烟、女性对烟雾的易感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或现代社会女性生活压力增大造成的影响。但部分文献研究却得不到此种结论。不容忽视的是烟雾对肺癌影响是以鳞癌发病为主要表现的。以腺癌为主的女性肺癌增多和年轻化是很难解释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影响着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疾病进展和分子生物学不同特性,并决定治疗效果和预后。男女之间最大区别为性激素不同。性激素中最主要激素是雌激素。雌激素(Estrogen)是一种甾体类固醇性激素,人体中的雌激素有三种: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其中雌二醇活性最强。女性雌激素主要由卵巢的卵泡分泌,少量由女性怀孕后的胎盘产生,和雌激素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在绝经后女性中,卵巢不再产生雌激素素,血清雌二醇水平显着下降。研究表明雌激素在体内或体外试验中都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增殖,抗雌激素药物可以阻断这种作用。其次是孕激素,孕激素也是女性甾体激素,由卵巢黄体产生的孕激素是孕酮。促黄体生成素(LH)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是促进卵巢排卵,在FSH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由卵巢的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状况是判断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预后及给予激素治疗的重要依据。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用于指导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改善了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把乳腺癌等依赖性激素靶器官肿瘤称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不仅如此,在非性激素靶器官的肿瘤组织中存在性激素受体,以往研究表明正常人及肺癌患者的肺组织中均存在性激素受体,肺癌组织中的性激素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提出肺癌也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受体存在两个亚型,为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以往研究中ERα在肺癌中表达还存在争议,但大部分认为ERα在肺癌中表达不明显,肺癌肿瘤中主要表达为ERβ。ERβ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在以性别作为影响因素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中具有重要影响。雌激素及其受体在肿瘤中作用机制可能为:雌激素进入肿瘤细胞质以后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可以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和核内受体结合并单体二聚化。从而影响细胞核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转录,合成了新的蛋白质,形成了新的肿瘤。虽然抗雌激素治疗在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大部分女性肺癌患者给予抗性激素治疗后,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疗效和取得更长的生存时间,这成为靶向抗雌激素治疗不足。可能为性激素依赖型肺癌患者的判断和筛选条件影响了此类患者的治疗。这样,对性激素依赖型肺癌判断和筛选条件成为首要研究方向。通过研究我们发现ERβ可能是性激素依赖性女性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绝经前雌激素升高和绝经后孕激素的降低也可能是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合成针对ERβ的si RNA并构建与之相应的载体,对生长期培养的ERβ高表达的的细胞株LTEP-a2进行转染,对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RT-PCR检测转染细胞ERβ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Rβ蛋白的表达。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雌激素培养的转染的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的转染的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在体外试验中佐证了ERβ可能是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抗性激素治疗效果作为判断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依据,探讨其与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性激素依赖性患者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判断。肺癌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性激素依赖性女性肺癌提出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针对性激素和相关受体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实现肺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本研究尝试从不同方面寻找此类患者的筛选条件,为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章节第一部分: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表达,研究其与病理学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探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07年3月至2012年0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手术的125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孕激素受体A(PRA)和孕激素受体(PRB)表达,分析其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生存率。结果:1.125例非小胞肺癌患者ERα阳性0例,所有肺癌肿瘤细胞未发现ERα阳性。125例非小胞肺癌患者ERβ阳性58例,阳性率为46.4%。2.125例非小胞肺癌患者PRA阳性0例,PRB阳性0例,所有肺癌肿瘤细胞未发现PRA阳性和PRB阳性。3.ERβ阳性表达与年龄大小、绝经前后状态、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其中腺癌的阳性率最高,鳞癌的阳性率最低。随着分期增高,ERβ阳性表达也越高(P<0.05)。ERβ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吸烟史无显着差异(P>0.05)。4.绝经前ERβ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绝经前ERβ阳性女性非小细胞癌(P<0.05);绝经后ER?阳性生存率明显高于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P<0.05)。结论:1.检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助于了解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给此类患者术后综合治疗提供综合判断。2.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β水平可以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生长和术后生存,可能是女性性激素依赖性非小细胞肺癌筛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性激素水平与癌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目的: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呈现增多和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肺癌也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性激素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β表达与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探讨其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磁性微粒分离的免疫酶联分析检测2006年3月至2012年05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手术的94例绝经前和128例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性激素雌二醇(E2),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水平,术后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β表达,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绝经前94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β表达阳性为36例,阳性率为38.29%;绝经后128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β表达阳性为47例,阳性率为36.72%。2所有女性患者孕激素受体PRA和PRB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3.绝经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E2正常组中79例患者54例ERβ无明显表达,25例等级表达;升高组中15例患者4例ERβ无明显表达,11例等级表达。绝经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E2正常组和升高组之间雌激素受体β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绝经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FSH、LH正常组和升高组雌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血清P正常组和降低组雌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p>0.05)。5.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P正常组中107例患者75例ERβ无明显表达,32例等级表达;降低组中21例患者6例ERβ无明显表达,15例等级表达。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P正常组和降低组雌激素受体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绝经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E2、FSH、LH正常组和升高组雌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存在性激素代谢的紊乱和失衡。2.绝经前雌激素异常可能影响雌激素受体表达,绝经后孕激素异常可能影响雌激素受体表达。3.无论绝经前期还是后期,LH和FSH激素的变化和肿瘤内雌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4.绝经前血清中雌激素升高影响和绝经后孕激素降低都可以影响雌激素受体表达,可能为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一个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筛选因素目的:通过抗性激素治疗效果作为判断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依据,探讨其与患者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性激素依赖性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8月至2014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治疗的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进展后给予他昔莫芬治疗,如果有效判定为性激素依赖性肺癌入A组(29例);进展后给予他昔莫芬治疗无效或加重,判定为肿瘤非依赖性肺癌入B组(83例),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判断。结果:女性性激依赖性肺癌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经期时间、吸烟状况、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类型、婚姻状况、雌激素受体表达、是否绝经、生产次数与女性性激依赖性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肿瘤类型、婚姻状况、雌激素受体表达、是否绝经、生产次数与女性性激依赖性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类型特别是腺癌、婚姻状况、雌激素受体β表达、是否绝经、生产次数可能是女性性激素依赖性肺癌的筛选因素。第四部分:si RNA介导ERβ基因沉默对ERβ高表达的LTEP-a2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si 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介导ERβ基因沉默对ERβ高表达的的LTEP-a2培养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对17-β雌二醇敏感性。方法:合成针对ERβ的si RNA,对生长期培养的ERβ高表达的的LTEP-a2细胞进行转染,对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RT-PCR检测ERβ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Rβ蛋白的表达。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17-β雌二醇培养的转染细胞的存活情况,确定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的转染的肺癌细胞的凋亡。结果:1.转染si RNA组ERβm RNA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O.05)。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si RNA组ERβ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O.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噻唑蓝比色法(MTT法)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干预后,ERβ-si RNA转染组细胞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存活率出现显着下降。(P<O.05),雌二醇干预对LTEP-a2细胞生长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生长明显抑制(P<O.05)4.转染si RNA组在雌二醇干预后LTEP-a2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35.68±1.58%,3.55±0.33%,2.34±0.58%,P<O.05)。结论:1.si RNA介导的ERβ基因沉默可以抑制雌激素药物干预后肺癌细胞的增殖。2.si RNA介导的ERβ基因沉默可以增加雌激素药物干预后肺癌细胞的凋亡。3.ERβ-si RNA可能为性激素依赖型肺癌治疗的新的靶点。4.ERβ可能在筛选女性性激素依赖型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这些肺癌加以鉴定,为此类肺癌综合治疗提供帮助。

王秀艳,吴红霞,董艳[8](2015)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选取45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健康检查的子宫内膜正常女性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两组研究对象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46.67%,同对照组93.33%、86.67%比较,明显较低(P<0.05);低分化组患者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37.50%、25.00%,低于中、高分化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期患者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均为35.71%,同早期患者80.65%、74.19%比较,明显较低(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66.67%,同未转移患者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46.67%,同未转移组76.67%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雌激素与孕激素表达可对老年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进行有效反映,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冯亚玲,李小毛,彭颗红,刘瑶[9](2013)在《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DKK1在不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DKK1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比较DKK1表达水平在不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K1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癌腺上皮上,基质中少量表达。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K1蛋白表达水平与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分期无关(P>0.05)。结论 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

李琴[10](2012)在《ER、PR、C-erbB-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癌基因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病房收住行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术后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C-erbB-2的表达。结果:ER、PR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61.2%(60/98)、65.3%(64/98)、45.9%(45/98)。ER、PR在Ⅰ型、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无差异,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组,而在后两组中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在Ⅰ~Ⅱ期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组,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的阳性表达无显着差异。C-erbB-2在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Ⅰ型,其表达率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随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而逐渐升高。结论:ER、PR、C-erbB-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表达可以为临床制定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二、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诊断标准
        3.1 病理类型
        3.2 组织学分级
        3.3 手术病理分期
        3.4 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标准
        3.4.1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3.4.2 结果的判定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
    2.ER的表达情况
        2.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
        2.2 ER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PR的表达情况
        3.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的PR表达
        3.2 PR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p53的表达情况
        4.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p53的表达
        4.2 p53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5.Ki-67的表达情况
        5.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Ki-67的表达
        5.2 Ki-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6.Vimentin的表达情况
        6.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Vimentin的表达
        6.2 Vimentin表达与E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7 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1.ER及PR在EC中的表达特征
    2.p53在EC中的表达特征
    3.Ki-67在EC中的表达特征
    4.Vimentin在EC中的表达特征
    5.EC中ER、PR、Ki-67、p53和Vimentin表达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PR、p53、Ki-67及Vimentin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及病理资料
        2.2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ER、PR、突变型P53和Ki67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结果
        2.1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2 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3 突变型 P53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2.4 Ki-67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3.讨论
第三部分:MSH6和PMS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免疫组化染色
        1.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MSH6和PMS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2.2 MSH6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3 PMS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4 MSH6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2.5 PMS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
        2.6 MSH6和PMS2 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2.7 MSH6、PMS2和ER、PR、突变型P53、Ki-67 的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检查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4)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OX2和ER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及耗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R和 SOX2 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与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2.2 ER在不同病理参数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2.3 SOX2 在不同病理参数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2.4 子宫内膜癌ER与 SOX2 表达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ER和 SOX2 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2 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3.3 SOX2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3.4 子宫内膜癌ER与 SOX2 表达的关系
    3.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5)子宫内膜癌中ER、PR及四种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3.1 ER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的关系
    3.2 PR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的关系
    3.3 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标本
        2 实验分组
        3 病理资料
        4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 主要实验仪器
        4.2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资料的比较
        1.1 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1.2 临床资料特点的比较
        2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2.1 ER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2.2 PR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2.3 Survivin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2.4 Caspase-3 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3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3.1 E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3.2 P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3.3 Survivin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3.4 Caspase-3 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4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4.1 E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4.2 P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4.3 Survivin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4.4 Caspase-3 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5 ER、PR、Survivin、Caspase-3 相关性分析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
    1 子宫内膜息肉
    2 ER、PR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2.1 ER、PR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2.2 ER、PR与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2.3 ER、PR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3 Survivin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3.1 Survivin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3.2 Survivin蛋白与血管生成及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3.3 Survivin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4 Caspase-3 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4.1 Caspase-3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4.2 Caspase-3 与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4.3 Caspase-3 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5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发表论文

(7)性激素依赖性肺癌女性患者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女性肺癌流行病学及性激素依赖型肺癌研究现状
    2. 女性血清雌激素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3. 女性雌激素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4. 女性孕激素和肿瘤的关系
    5. 女性孕激素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6. 性激素依赖型肺癌女性患者筛选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实验路图
第一部分 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性激素水平与癌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女性性激素依赖性非小细胞肺癌筛选因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iRNA介导ERβ基因沉默对ERβ高表达的LTEP-a2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siRNA-ERβ对ERβ高表达的LTEP-a2细胞ERβm RNA表达的影响
        2. siRNA-ERβ对ERβ高表达的LTEP-a2细胞ERβ蛋白表达的影响
        3. siRNA-ERβ增强了LTEP-a2细胞对17-β雌二醇的敏感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不足与展望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本课题获得的基金资助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材料选择:
        1.2.2 标本采集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研究对象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
    2.2 观察组不同组织学分级患者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
    2.3 观察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
    2.4 观察组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患者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
    2.5 观察组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
3 讨论

(9)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 试剂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DKK1在不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2. DKK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讨论

(10)ER、PR、C-erbB-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方法
        3.1 分级、分期方法
        3.2 免疫组化
        3.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洪小惠.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MSH6和PMS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管艺贝.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翟巧珍.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32)
  • [4]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OX2和ER的表达及意义[D]. 郭亚洁. 青岛大学, 2019(02)
  • [5]子宫内膜癌中ER、PR及四种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孙胜姣.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性激素依赖性肺癌女性患者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D]. 卢珠明. 暨南大学, 2017(01)
  • [8]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老年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王秀艳,吴红霞,董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05)
  • [9]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及意义[J]. 冯亚玲,李小毛,彭颗红,刘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0)
  • [10]ER、PR、C-erbB-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D]. 李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子宫内膜癌中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