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

199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

一、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斯与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1](2020)在《国地税合并改革背景下基层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S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作者以基层S税务机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S税务局在国地税合并前与合并后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去探讨应对策略。首先,本文通过对S基层税务局征管改革情况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合并前与合并后原国税、地税在机构人员、纳税服务、征管模式、风险防范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阐述这四个方面合并改革的主要内容特点,得出S税务局在本次合并中取得的成效是降低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有效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减少了税收漏洞等。其次,通过分析合并改革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机构和人力资源设置不合理、税源管理存在漏洞、纳税服务水平不高、税收风险防控效果不明显,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从人员配置、征管体系、税收法律、信息化建设者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原因剖析。最后,经过分析总结后得出符合我国深化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厘清征管职责;二是提高窗口人员服务水平,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宣传电子税务局;三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建设,推进税收执法主体建设,明确税务稽查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四是继续整合信息系统,强化税收数据平台建设,注重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利用国内外税收研究机构、学者对税收征管改革历史、经验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变迁实际,从基层税务部门角度系统科学的分析国地税合并背景下税收征管方面运行时存在的利弊,提出若干税收征管改革的建议和对策,对整个基层税收征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林楠[2](2020)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之一,为扩大内需、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税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平潭综合实验区享有“隧道之乡”的盛名,隧道业是平潭的特色优势产业,如今,在政策号召和市场需求吸引下,平潭建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由于税收征管力量不足、税负上升引起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建筑业本身业态复杂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信息共享不完整等原因,平潭建筑业的税收征管不到位和纳税人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税收征管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有必要对原有的税收征管进行改善。笔者根据多年在税收基层的工作实践,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理论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建筑业税收征管理论的基础上,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建筑业纳税人基本情况、征管机构设置、征管流程、征管措施、征管成效等,发现当前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对建筑业的征收管理带来了税收收入增长、纳税遵从度提高、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收集建筑行业协会和建筑企业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看法,发现存在征管手段过于粗放、征管系统不完善、纳税服务不到位、纳税遵从度低等问题。为优化税收管理,本文从内部管理、强化征管、优化服务、深化配合等方面提出完善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具体对策。首先,通过设置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来加强内部管理;其次,通过分类管理、项目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细化强化征管措施,同时优化运用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堵塞征管漏洞;再次,通过培训引导、宣传教育、税收筹划、提升办税效率等多种方式优化服务、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最后,搭建横向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联合奖惩制度,深化部门配合。

吕俊延[3](2020)在《精准扶贫场域下技术治理异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十九大又提出“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把精准扶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扶贫的重视和打好这场战役的决心,也反映了精准扶贫任务的艰巨和急迫。为了实现脱贫的治理目标,不同治理主体(党政军群校企)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战,各种治理举措也层出不穷。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治理主体,通过制度建立、组织嵌入、资源下沉、技术应用等举措,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扶贫模式。然而,各种技术的运用和治理举措的实施遭遇到了现实的挑战:本应解决问题的举措在实践中却产生了目标替代、形式主义、“重输血、轻造血”“表海”等非预期结果。地方政府对技术治理的关注和重视高于扶贫本身。这种事与愿违的现象无疑迟滞了实现脱贫的步伐,而实然和应然的矛盾使我们反思:在中国语境下,这种现象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是必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种现象在精准扶贫场域下具体表征是什么样的?作为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有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未来国家顶层设计又将如何规避这种现象的产生?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现实背后折射出的理论问题都有待进一步阐释和探讨。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的方法,并以委托代理理论、行政发包制和控制权理论为视角,聚焦于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为核心表征的治理悖论。基于案例的考察,研究发现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省级扶贫办加压,县级扶贫办加码,而乡镇级扶贫办为应对考察压力而采取技术化应对策略的逻辑线条。上层技术发包、中层技术转包,下级技术承包,使得基层精准扶贫面临数字生产的困局。研究表明:精准扶贫过程试图通过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机制解决扶贫对象锚定困难、扶贫效果难以监测等难题,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造成技术治理异化的现象,因而消解了精准扶贫的目标。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重视数据生产而造成数字的悬浮、规避责任而处处留痕的痕迹管理以及强调国家自主性而忽视社会空间的培育。本研究尝试提出“情境—场域—主体”的框架,借以阐释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现象。情境约束指向时间与空间两个面向:“给予型国家”的转向、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中国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长期存在,需要国家强化自上而下的信息搜集能力。在空间约束下,庞大的国家规模形成了行政发包制的权力分配格局。此外,控制权为不同层级政府的权力分配方式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名实分离”的权威分配格局加之弹性的政府关联,共同导向了一个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数字生产格局。官僚组织和官员个体是分析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两个主体维度。一方面,现代官僚制强调对工具理性的应用。在技术治理的作用下,繁杂的精准扶贫工作高度简化,扶贫脱贫工作最终被压缩成一个数字。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又面临着晋升的压力,晋升逻辑趋使地方官员具有更大的动力完成上级分配的数字生产任务。时空约束、场域推进和主体谋划三者耦合造成了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困境。技术治理异化的格局侵蚀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首先,时空约束下基层政府技术考量取代人本关怀。其次,场域推进下基层政府扶贫内卷化压倒治理精细化。最后,主体谋划下基层政府自利性对垒公共性。对此,可以从完善扶贫的评估机制、推动各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落实脱贫的责任机制对技术治理异化及其造成的公共性困境加以纠偏。

刘坦[4](2020)在《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 ——以河南省S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性与基础性的自我监管机制属性,是国家审计的有效延伸及补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服务于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从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存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等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路径。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针对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研究较少,而且存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到底是否可行,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此,本文以某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为研究课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问题,提出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建议,并对如何外部化提出个人见解。本文按照“文献回顾—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外部化决策模型构建—对策建议—预期效果”的研究思路,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以河南省S县22家政府部门为例,对S县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S县政府部门存在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缺失、内部审计人员无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的内容过于简单导致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依据、方法和技术有待改变和提高等问题。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角度、成本效益角度和风险高低角度三方面构建一个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是否适合外部化的决策模型,并结合S县的具体情况推断出S县政府部门内部审计适合外部化这一结论。同时从行业协会层面、政府部门层面、外部审计机构层面提出了推进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业务如果能够合理的进行外部化,无论是在审计质量方面、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还是廉洁治理方面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在研究视角上,选取基层政府部门,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更好的分析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存在问题,探索出更适合当地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基层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并将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推广,起到节约政府部门管理成本,改进政府部门审计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尹天野[5](2020)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所得税自诞生以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最大的财政收入税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七次修订,税收收入呈逐年递增模式,已经逐渐稳定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税种。然而,范冰冰偷逃税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还存在漏洞。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求税务部门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力度。由于征管部门沟通不顺畅、获取个人信息手段单一、查处处罚力度不大等原因,导致个人所得税部分税款的流失,亟待进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研究。基于上述背景,立足于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从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相关概念出发,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理论、税收遵从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从牡丹江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实际工作入手,发现存在纳税人自主申报意识不强、非工资性收入税收征管愈加困难、税务稽查作用与效果弱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质效不高等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的评价体系,然后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以及国内的上海市、深圳市、哈尔滨市、大庆市在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的经验与技术手段创新,得出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监管方式、提升对税源的监控能力、构建全面的个税收入信息体系、重视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等启示。针对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提高纳税遵从度、加强税源监控、加强税务执法人员的管理、不断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等,以此为实施个人所得税的有效征管提供参考。

高东方[6](2019)在《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学术遗产》文中指出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于2018年8月29日在英国剑桥去世。莫里斯教授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学术遗产丰富。莫里斯的学术遗产主要包括最优所得税制结构设计、委托-代理理论框架确定等。这些理论加深了人们对市场制度的认识,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向。

汤彪[7](2019)在《从激励错配到激励相容:干部“廉能”耦合机制障碍及其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N市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暗生了“经济几何”与“政绩有无”划归为等号的扭曲发展态势,进一步言,经济的高增长就是权力群体的地位、财富的高增长。“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不可否认,地方的发展倚靠着能人的科学指引和决策,“能政”者魄力厚重,积极且勇为、精明而实干、临事但果敢,担得起事更做得成事,地方政绩因能人发生“数据漂移”。但同时强政绩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强政绩刺激下,干部队伍中“能人腐败”现象开始滋生并迅速蔓延开来。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反腐形势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中央秉持“零容忍”的基本态度严厉整肃党风政纪,强力推进反腐,出台实施一系列重大惩治举措,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良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责任意识有所增强,政治生态环境的纯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回升。但强反腐态势下部分领导干部慵、懒、散、怠现象增多,效率低下、推着干、看着干的情绪正在滋长蔓延,他们退身自保,在履职过程中或消极作为、或假作为更有甚干脆不作为,这些亦逐渐演变为党政系统中的“为官不为”问题,造成有些政策方针的执行“虎头蛇尾”,难以入木三分,并严重阻碍地区社会发展,影响经济、民生。“能政”与“廉政”作为经济新常态和反腐败压倒态势两大背景对领导履职要求的一体两面,在现实中出现严重的背离现象,即“能人”腐败与“庸政”履职犹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此起彼伏,间断不消,对政府的创新力和公众满意度都构成了严重危害。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干部“能政”与“廉政”激励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外在干部“能廉”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笔墨多搁于促进干部“能政”、“廉政”维度的见解上,或多以“能人腐败”与“为官不为”的负面管控机制为研究针对点,对于促进“能政”与促进“廉政”的机制和路径是否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或现实案例却鲜有见闻,更未从协同激励、促进能政廉政良性耦合的视域展开讨论,仍有“碎片化”治理的阴影。在我国现行的干部考评机制中,对领导干部要求的“德、能、勤、绩、廉”五大方面,要素“能、勤、绩”综合为本文所指之“能政”中;而“德、廉”则融于“廉政”之广义中。鉴于存在“能人腐败”与“为官不为”的跷跷板问题,“能政”与“廉政”在进路上可否激励相容,从而实现干部对“能政”和“廉政”的追求的内在的最大公约数——以人为本、提高公众满意度,这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革新而言确属需要深究的命题。深言之,两者本质上具有价值相容性,即良性耦合的属性。因此,“能政”和“廉政”之间的耦合关系也就成了本文的切入点和可能的创新点。本文基于耦合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激励相容理论,分析了干部履职过程中“能廉”激励的碎片化问题、激励手段和目标不冲突亦不强化的机会主义倾向,从激励的价值相容出发,阐释了“能廉”良性耦合的可能性。结合对N市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库的选取,发现了N市干部“廉能”激励错配的现实问题,通过构建耦合度、协调耦合度测算模型,借助SPSS17.0和EXCEL对该市十个县区“能政”和“廉政”耦合度、协调耦合度进行了分析,十个县区耦合度测算结果显示a区、b区、c区等六个地区为低水平耦合状态,e区、g县、j市为拮抗状态,i市耦合则为磨合阶段,耦合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十个县区协调耦合度测算结果显示N市总体上属于低度协调耦合的状态。后文尝试归纳出N市“廉能”耦合机制障碍的表现和特征,即在激励目标、手段、过程、评价中体现的“廉能”各自强激励、“廉能”各自弱激励、“廉能”互为强弱激励及“廉能”阶段性波动激励等错配特征。紧接着剖析了导致N市干部“廉能”激励错配的内、外在原因,以及“廉”、“能”综评水平呈地域差异,“廉”、“能”综评水平阶段性波动,“廉能”综评指数及耦合协调性降低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干部“廉能”耦合机制障碍的制度建议,即要构建完备的目标协同激励机制、组织并创新各类手段协同激励机制、完善过程协同激励机制和加快评价协同机制的构建等较全面的激励相容的对策建议。

谭克虎,刘海涛,李霞,董卫敏[8](2016)在《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契约理论》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人类合作的永恒障碍是人们具有不同的利益。在现代社会,利益冲突通常会通过契约安排来加以缓解,即使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设计巧妙的契约可为缔约方提供一种激励以获取合作的潜在收益。例如,劳动契约包含了为留住和激励员工而设计的工资和晋升条款;保险契约将免赔和自付与风险分担条款结合在一起,以鼓励投保人小心谨慎;信用契约详细列举了支付和决策权以保护贷方,同时鼓励借方合理决策。长期以来,经济学中一直有一种思想认为,为获

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9](2015)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文中认为诺贝尔奖迄今已颁发114届(1901—2014年,其中1940—1942年未颁奖),本文在简略地介绍诺贝尔奖颁奖概况、基本国家知识和国籍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以三种主要统计口径(获诺奖时国籍、出生地国籍和逝世地国籍)系统地阐明了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情况(包括双重国籍和多重国籍者)并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和澄清,去伪存真,力求全面而精准。除诺贝尔文学奖是法国第一(14.5人),美国与英国并列第二(各11人)以外,其余5项诺奖均是美国雄踞榜首。美国是诺贝尔奖得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诺奖得主总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

李静[10](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爆出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凸显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失败。如何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找到一条扭转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可行路径,就成为理论界与现实界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这一视角入手,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讨,就现阶段创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背景,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要将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一元单向一维”模式转变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多元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治理这四个理论,都从学理上说明我国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现行治理模式加以创新。其次,从建国以来食品安全治理法规及机构调整的历史变迁来看,我国的历次食品安全治理的改革大多局限于官僚体制内部,大多关注于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整。最后,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主体设计、架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均存在很大问题,亟需创新。第三部分为原因探析。从参与主体这一视角着眼,探析了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对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阻碍性要素,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了在昆明所做的实地调研数据加以分析,以增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障碍性因素分析,为后文的国外先进经验借鉴以及模式重构做好铺垫。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治理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五种示范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可以从主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这三个维度来借鉴经验,并创新我国治理模式。第五部分是制度设计。本部分从三个维度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模式,即“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制度建构。首先,在主体设计方面,应该明确作为“食品安全治理主导者”的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直接受益者”的公众、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积极参与者”的社会组织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并努力使其各归其位,实现“多元共治”对于“多头混治”的替代。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该通过完善治理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以及信任、协调等网络治理机制的设计,实现“网络多维治理”对于“单向一维监管”的替代。最后,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应该通过由规制到协同的治理理念的转变,网络多维协同结构的建构,治理机制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理顺府际关系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制度双管齐下对于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协同网络核心的建设,实现“协同治理”对于“分段监管”的替代。

二、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斯与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斯与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国地税合并改革背景下基层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S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税收征管理论
        (一)税收征管概念
        (二)税收征管目标
        (三)税收征管模式
    二、大部制理论
        (一)大部制的涵义
        (二)大部制的理论基础
        (三)大部制的作用
第二章 我国税制历史进程
    一、我国税收体制发展历程及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时期:计划经济
        (二)改革开放时期:财政包干制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时期:分税制改革
        (四)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地税合并
    二、我国税收体制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 S税务局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现状与成效
    一、S税务局合并改革前基本情况
        (一)合并前机构人员基本情况
        (二)合并前纳税服务情况
        (三)合并前征管模式
        (四)合并前风险防范情况
    二、新挂牌S税务局合并改革后基本情况
        (一)合并后机构人员基本情况
        (二)合并后纳税服务情况
        (三)合并后的税收征管
        (四)合并后风险防范情况
    三、S税务局合并改革主要内容特点
        (一)机构人员:科室精简,双重领导
        (二)纳税服务:一窗通办,网办为主
        (三)税收征管:提高效率,以人为本
        (四)风险防控:专职管理,系统分析
    四、S税务局合并改革成效
        (一)减少了纳税人的“奉行成本”
        (二)有效提高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率
        (三)有效减少税收漏洞
第四章 S税务局合并改革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税务局合并改革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纳税服务水平不高
        (三)税源管理存在漏洞
        (四)税收风险防控效果不明显
    二、S税务局税收征管合并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征管人员配置原因
        (二)征管体系原因分析
        (三)税收法律体系原因分析
        (四)征管信息化系统问题原因分析
第五章 S税务局税收征管合并改革政策建议
    一、合理配置征管人员,落实征管职责
        (一)优化机构设置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三)厘清征管职责
    二、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网上办税
        (一)提高窗口人员服务水平
        (二)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三)优化宣传电子税务局
    三、完善税收法律,加强风险防控建设
        (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建设
        (二)推进税收执法主体建设
        (三)明确税务稽查与风险防控的关系
    四、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水平
        (一)继续整合信息系统
        (二)强化税收数据平台建设
        (三)注重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筑业
        2.1.2 税收征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税收遵从理论
3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现状
    3.1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基本情况
        3.1.1 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情况
        3.1.2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纳税人基本情况
    3.2 征管机构设置
    3.3 征管流程
        3.3.1 税务登记
        3.3.2 建筑业项目报告
        3.3.3 跨区域涉税事项
        3.3.4 发票管理
        3.3.5 纳税申报
        3.3.6 税款征收
    3.4 征管措施
        3.4.1 走访调研,采集重点税源信息
        3.4.2 自主申报,还权明责于纳税人
        3.4.3 开展差异辅导,做大本区税源
        3.4.4 依托征管系统,防范管理风险
    3.5 征管成效
        3.5.1 税收收入呈M形增长
        3.5.2 主税种贡献突出
        3.5.3 纳税遵从度提高
        3.5.4 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4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过程设计
        4.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征管方式、手段存在漏洞
        4.2.2 征管系统不完善
        4.2.3 纳税服务不到位
        4.2.4 建筑企业纳税遵从度不高
5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税收征管力量不足
        5.1.1 主管税务所干部老龄化严重
        5.1.2 干部学历水平总体不高
        5.1.3 办税服务厅临聘人员多
        5.1.4 税管员工作繁杂,分身乏术
        5.1.5 建筑行业专业知识和税收政策较难掌握
    5.2 建筑行业业态复杂
        5.2.1 工程项目周期性长
        5.2.2 经营形式多样
        5.2.3 资金回收难
        5.2.4 建筑业跨地区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5.3 税负上升,纳税人存在抵触情绪
        5.3.1 原材料采购
        5.3.2 外租机械设备
        5.3.3 劳动力成本
        5.3.4 其他费用
        5.3.5 进项抵扣的时间差
    5.4 政府有关部门信息共享不完整
6 优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
        6.1.1 建立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
        6.1.2 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6.1.3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6.2 完善建筑业税收征管措施
        6.2.1 实施分类管理
        6.2.2 实施工程项目化管理
        6.2.3 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
    6.3 优化纳税服务
        6.3.1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引导
        6.3.2 强化税法宣传教育
        6.3.3 多种方式提升纳税服务质效
        6.3.4 帮助企业开展税收筹划
    6.4 深化部门配合
    6.5 用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6.5.1 开展纳税评估
        6.5.2 税务稽查严肃处理大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建筑业税收征管问题调査问卷
致谢

(3)精准扶贫场域下技术治理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精准扶贫中技术治理的研究
        (二)精准扶贫中形式主义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下的技术治理异化及其表征
    一、技术、治理与技术治理的概念
        (一)技术的内在意涵
        (二)治理的技术取向
        (三)技术与治理的结合
    二、技术治理异化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治理的悖论
        (二)技术治理异化的概念
    三、技术治理异化在精准扶贫场域的表征
        (一)重视数据生产而造成数字的悬浮
        (二)规避责任而形成应付检查的痕迹管理
        (三)强调国家自主性而忽视社会空间的培育
第二章 精准扶贫下技术治理异化的生成逻辑
    一、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行政发包制
        (三)控制权
    二、技术治理异化的多维逻辑:情境、场域与主体
        (一)情境约束:时间与空间的交融
        (二)场域推进:央地关系的运作逻辑
        (三)主体谋划:工具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作用者
    三、“情境—场域—主体”耦合:一个分析框架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下技术治理异化的实证
    一、技术发包者:国家意志的代表
        (一)组织动员与层层发包
        (二)扶贫基础信息建设
    二、技术转包者:上传下达的中间调配者
        (一)验收规制与弹性的政府关联
        (二)官员个人的晋升激励
    三、技术承包者:高压督导下的数字生产
        (一)事本逻辑取代人本关怀
        (二)硬指标的“软指标化”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下技术治理异化的公共性困境及其纠偏路径
    一、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治理公共性困境
        (一)时空约束下基层政府技术考量取代人本关怀
        (二)场域推进下基层政府扶贫内卷化压倒治理精细化
        (三)主体谋划下基层政府政府自利性对垒公共性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治理公共性重塑路径
        (一)省级扶贫办要完善脱贫攻坚的的评估机制
        (二)县级扶贫办要推动各级扶贫部门的联动机制
        (三)基层扶贫办要落实脱贫攻坚的责任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 ——以河南省S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缺点
        1.2.2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影响因素
        1.2.3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1.2.4 内部审计外部化实践经验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
        2.1.2 内部审计外部化
    2.2 理论分析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核心能力理论
3.S县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案例介绍
    3.1 基本情况
    3.2 内部审计情况介绍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3.2.2 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3.2.3 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情况
        3.2.4 内部审计制度制定情况
        3.2.5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4.S县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4.1 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4.1.1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缺失
        4.1.2 内部审计人员无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4.1.3 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完全实现
        4.1.4 内部审计的依据、方法和技术有待改变和提高
    4.2 原因分析
        4.2.1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存在问题
        4.2.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
        4.2.3 内部审计意识不强
        4.2.4 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
    4.3 内部审计外部化决策模型及构建依据
    4.4 内部审计外部化决策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
        4.4.1 需求供给分析阶段
        4.4.2 成本效益分析阶段
        4.4.3 风险高低分析阶段
    4.5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效
        4.5.1 审计质量方面
        4.5.2 资金使用效率方面
        4.5.3 廉洁治理方面
5.推进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建议
    5.1 行业协会层面
        5.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
        5.1.2 优化第三方审计市场环境
        5.1.3 加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监督
    5.2 政府部门层面
        5.2.1 增强接收第三方审计的意识
        5.2.2 注重第三方机构的选择
        5.2.3 合理配置内部审计外部化所需资金
    5.3 外部审计机构层面
        5.3.1 丰富外部审计人员在政府部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5.3.2 加强政企合作,发展基层业务
        5.3.3 丰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6.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6.2.1 本文的不足之处
        6.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1.S县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情况问卷调查表
    2.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5)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径
        1.4.2 创新点
2 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基础理论
    2.1 个人所得税基本理论
        2.1.1 个人所得税概念的界定
        2.1.2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2.2 个人所得税征管概述
        2.2.1 税收征管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目标
        2.2.2 征管工具
        2.2.3 征管主体
        2.2.4 征管对象
        2.2.5 征管方式
    2.3 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理论依据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博弈理论
        2.3.3 税收遵从理论
        2.3.4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收入现状
        3.1.1 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
        3.1.2 个人所得税收入结构
        3.1.3 个人所得税分行业情况
    3.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
        3.2.1 机构设置
        3.2.2 征管历程
        3.2.3 内部控制
        3.2.4 征管措施
    3.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3.3.1 纳税人自主申报意识不强
        3.3.2 非工资性收入税收征管愈加困难
        3.3.3 税务稽查作用与效果弱化
        3.3.4 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质效不高
    3.4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成因
        3.4.1 纳税遵从度不够高
        3.4.2 税源监控不够全面
        3.4.3 税务执法人员管理不够理想
        3.4.4 征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评价
    4.1 选取评价指标
    4.2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构建
        4.2.1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4.2.2 计算权重向量
        4.2.3 一致性检验
        4.2.4 模型的建立
    4.3 模糊综合评判下的评价值
        4.3.1 隶属度的确定
        4.3.2 确定评价集和分值集
        4.3.3 计算个人所得税征管质量评价结果
        4.3.4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经验
        5.1.1 美国:推行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
        5.1.2 英国:建立个人税收账户制度
        5.1.3 澳大利亚:实施高收入人群管理制度
        5.1.4 德国:纳税服务社会化
        5.1.5 荷兰:利用大数据实现个税申报表的预填
    5.2 国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经验
        5.2.1 上海:有效监控代扣代缴
        5.2.2 深圳:应用“区块链+税务”的先驱
        5.2.3 哈尔滨:开创全省首个全自助办税服务厅
        5.2.4 大庆:牢牢把握内控机制建设方向
    5.3 国内外个人所得税征管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启示
        5.3.1 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监管方式
        5.3.2 提升对税源的监控能力
        5.3.3 构建全面的个税收入信息体系
        5.3.4 重视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优化对策建议
    6.1 提高纳税遵从度
        6.1.1 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6.1.2 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平
    6.2 加强税源监控
        6.2.1 税收网络信息化的创新建设
        6.2.2 运用区块链加强税源管理
    6.3 加强税务执法人员的管理
        6.3.1 加大稽查与惩罚力度
        6.3.2 加强税务部门内控管理
    6.4 不断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6.4.1 税收征管流程优化
        6.4.2 全面实施征管质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学术遗产(论文提纲范文)

1 詹姆斯·莫里斯简介
2 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3 最优所得税制结构设计
4 委托-代理理论
5 其他贡献

(7)从激励错配到激励相容:干部“廉能”耦合机制障碍及其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廉能”耦合
        二、激励错配
    第二节 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耦合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激励相容理论
第三章 N市干部“廉能”耦合状况分析
    第一节 测算模型及选择依据
        一、测算模型
        二、模型选择依据
    第二节 N市干部“廉能”耦合度
        一、数据来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耦合度及协调耦合度测算
    第三节 N市干部“廉能”耦合测算结果分析
        一、干部“廉能”综合评价分析
        二、干部“廉能”耦合及协调度分析
第四章 激励错配对N市干部“廉能”耦合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N市干部“廉能”激励错配问题
        一、N市干部“廉能”激励机制及运作
        二、N市干部“廉能”激励错配表现与特征
    第二节 激励错配对N市干部“廉能”耦合的负面影响:理论层面
        一、“廉、能”考评的“非耦合化”
        二、激励与约束相斥增加耦合成本
        三、“廉、能”进路不完全协同
    第三节 激励错配对N市干部“廉能”耦合的负面影响:现实层面
        一、“廉、能”综评水平呈地域差异
        二、“廉、能”综评水平阶段性波动
        三、“廉能”综评指数及耦合协调性降低
第五章 激励相容:消除干部“廉能”耦合障碍的制度构建
    第一节 激励目标相容
        一、以增加公众满意度为根本目标
        二、以提升政府形象、效能为基本目标
    第二节 激励手段相容
        一、干部薪酬现代化机制与财产申报登记机制协同
        二、容错纠错机制与查处违规违纪机制协同
        三、主业绩效和廉政绩效等同考核协同
        四、防范“硬发展”与打击“慵懒散”机制协同
    第三节 激励过程相容
        一、思想教育引导协同机制
        二、政策法规及其适应性调整协同机制
        三、正负激励执行步调协同机制
    第四节 激励评价相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契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完全契约:绩效工资
    (一)最优激励契约
        1. 最优基准(First-Best Benchmark)。
        2. 隐藏的行动:
        3. 信息量原则。
        4. 实际工作中的信息量原则。
        5. 最优契约的形式。
        6. 对线性契约的简单分析。
        7. 检验激励—风险的权衡。
    (二)扩展
        1. 多任务模型。
        2. 有关多任务模型的经验证据。
        3. 团队激励。
        4. 职业生涯关注。
        5. 职业生涯关注的经验证据。
三、不完全契约:决策权的配置
    (一)基本思想
        1. 决策权和产权。
        2. 不完全契约和企业理论。
        3. 所有权结构和投资激励。
        4. 多个契约方、投资和资产。
        5. 产权理论的经验检验。
    (二)不完全契约的理论基础
    (三)应用
        1. 民营化和公共所有权或私人所有权。
        2. 公司金融。
        3. 创业企业的融资与治理。
        4. 来自风险资本融资的证据。
        5. 上市公司的融资与治理。
        6. 破产重组与投资人权利。
        7. 其他扩展与应用。
四、其他贡献
五、结束语

(10)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源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研究难点、尚存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述:理论基础与架构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食品及其相关概念
        二、食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三、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四、模式及治理模式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属性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多元治理理论
        四、网络化治理理论
        五、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法规建设
        二、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机构调整与职能变迁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现状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考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失灵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政府多头混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现有规制激励不相容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二、标准及检测技术滞后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诱发地方保护主义
        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加剧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节 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的影响
        一、食品供应不足导致食品安全信用缺失
        二、企业自律的丧失: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三、制度他律的缺失:基于昆明调研数据的分析
    第三节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或过度反应:基于昆明的实证研究
        一、食品安全信息的充足供给与有效获得的缺失
        二、消费者购买习惯对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影响
        三、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导致维权实效不佳
    第四节 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缺失的影响
        一、独立性与自治权缺失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虚化
        二、继受权模糊不清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先天缺陷
        三、软权力生成受限导致监督强制路径单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治理机构之间的多维网络
        二、治理全过程的多维网络
        三、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例
        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FCP”为例
        三、社会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生协组织为例
        四、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欧盟部门及各成员国协同机制
        二、欧盟食品安全全过程协同监管
        三、欧盟食品危害协同预警体系
        四、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江苏苏果超市模式
        二、福建银祥猪肉模式
        三、陕西洛川苹果模式
        四、北京物流控制模式
        五、山东寿光蔬菜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设计
    第一节 多元共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现行模式的体制内“多头混治”
        二、“多元共治”的行动逻辑
        三、“多元共治”的现实呼唤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要素分析
        一、多元共治的组织维度
        二、多元共治的动力来源
        三、多元共治的模型设计
    第三节 “多元共治”的实现路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
        一、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者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
        三、公众: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
        四、社会组织: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
    第一节 食品安全网络结构的生成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一、网络化治理的兴起
        二、网络化治理的独特性规范
        三、现行“单向一维结构”的失败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构成域
        一、网络治理主体:平等赋权的多元存在
        二、网络治理架构:独特性的自在
        三、网络治理机制:信任协商的实践
        四、网络治理工具:契约合作的替代
    第三节 大部制视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设计
        一、治理网络主体间关系设计
        二、网络治理机制设计
        三、网络治理迷思:治理实效何以保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设计:由“分段监管”到“协同治理”
    第一节 运行机制创新缘由:现行机制治理绩效低下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二、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的多维度考察
        三、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总体分析
    第二节 协同治理的运作规则商议:价值、动力及障碍
        一、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分段监管”的比较研究
        二、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利益、民主诉求与官僚制的失败
        二、协同治理的阻碍要素:体制危机与权力纠葛
    第三节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政策耦合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由规制到协同治理
        二、治理结构的建构:网络多维协同结构
        三、治理机制的重塑: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
        四、府际关系的理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魔咒
        五、社会资本的培育:价值制度双管齐下
        六、协同核心的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重新定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认知调查
附录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斯与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地税合并改革背景下基层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S税务局为例[D]. 张文. 河南大学, 2020(06)
  • [2]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林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精准扶贫场域下技术治理异化研究[D]. 吕俊延.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县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 ——以河南省S县为例[D]. 刘坦.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5]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D]. 尹天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6]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的学术遗产[J]. 高东方.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08)
  • [7]从激励错配到激励相容:干部“廉能”耦合机制障碍及其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N市为例[D]. 汤彪.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8]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契约理论[J]. 谭克虎,刘海涛,李霞,董卫敏. 经济学动态, 2016(12)
  • [9]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J]. 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 中国市场, 2015(07)
  • [10]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 李静.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199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及其学术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