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CAI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一、CAI在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夏翔[3](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魏罕聿[4](2019)在《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为顺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时代发展推动下,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应运而生,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STSE理念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基于STSE理念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为此,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福州外国语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与策略,主要包括: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实施研究,渗透STSE理念;课堂交流,总结提升;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最后,在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验证了上述培养步骤与策略的可行性。

刘艳娥[5](2012)在《数字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金华六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到2010-2020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而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都只是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做个比较简单的评价,这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文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性学习评价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智力评价轻非智力评价,忽视量化评价。论文分析了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内容以及方法,总结了数字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应突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基于上面的分析,论文构建了小组评价体系和个人评价体系,其中小组评价主要是从课题的选择、课题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研究过程记录、初步研究成果与收获、结题报告内容、课题研究成果和研究的陈述与答辩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个人评价是根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的培养目标来确定的。论文最后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具体运用,以研究性学习课程网站为实施平台,利用一个具体实例来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应用过程,并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评估。

张治[6](2010)在《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科技探索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但由于认识偏差、评价滞后、管理困难、资源不足、师资缺乏、教法低效等原因,研究型课程在上海各中学并未得到很好落实,很多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在以少数尖子学生的深入开展来掩盖对全体学习者支持的不足,加之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滞后、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不足,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严重等原因,研究型课程的教育理想并没有变成现实。本论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念,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支持研究型课程实施,将研究型课程理论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构筑现实教师与虚拟专家相配合的研究型课程教育、管理、支持和评价平台,方便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支持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实施并评价开展情况,充分利用珍稀的专家型教师资源,促进研究型课程在实践环节诸多问题的解决,促进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的普及性发展。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是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项技术,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本课程专家系统的开发,提炼了众多研究型课程领域研究人员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使计算机操作系统能模拟人类教育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需要专家型教师解决的问题。研究采用经验抽提的方法,先大量整理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抽提出研究型课程教学中真实的优秀教师应有的核心技术和有效策略,并进一步模式化。然后根据专家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完成对管理、组织、评价、教育教学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形成规则化、形式化的知识工程。该过程使研究型课程的教育教学变成可以被计算机智能化模拟人类教育专家的工作过程成为可能。在系统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修改完善系统,不断拓展资源,积累案例,根据学生运用反馈,不断调整软件功能,促进系统本身的智慧生长。目前已经开发了能因应学生个性特征的、界面友好、资源丰富、运行智能、管理科学、操作方便的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作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媒介、认知的工具、管理的手段、组织的平台、评价的助手,促进了研究型课程的普及性开展,构筑了上海教育现代化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论文研究开发成功后,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和吴淞中学等学校进行了试用,实践效果显示: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解决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及时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更高层次的合作和对话;可以减轻学校组织、管理、评价的大量繁琐工作,辅助教师的工作,方便教务部门和班主任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的工作;可以促进虚拟合作、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推动学生群体“创新碎片”和创造灵感的凝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持续探索的动力,从而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型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引发人们思考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实践策略,同时为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借鉴。

郁勋[7](2008)在《一所城市小学的教科研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报告主要以某城市小学为个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该小学的“十五”课题科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其中的原因,提出实事求是地开展小学教科研的对策。目前,教科研表面上在校长们的重视和教师们的参与中蓬勃发展,实质上科研课题仍离教师们很远,应再进一步贴近教师们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本研究中的L小学“十五”课题研究在周边的小学中处于领先地位,首批成为该市的“项目研究中心”。但本人以一个课题参与者与基层管理者的身份从L小学“十五”课题研究历程中可以感觉到:小学教科研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有着许多的尴尬与无奈。确实,一线教师有进行“教科研”的需要;但是,如何去做,如何深入,一线教师缺乏理论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科研的表面。老师们对一些教育实践案例,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本研究从课题与研究;科研与教师;科研与管理三个方面具体描述了L小学开展“十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围绕教育科研的求是精神,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适的建议与对策。如:研究课题的确定必须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科研教师的培养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教科室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操作方法。希望本研究能给他人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余艳[8](2008)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以《CAI课件设计》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一改过去让学生复述和再现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而是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就是今天正在蓬勃兴起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外也有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例如美国的“探究性学习”;德国的“自由学习”;法国增设的“多样化途径”课程,日本的“综合学习”等,与研究性学习最为接近的网上支持系统就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Bernie Dodge等人提出的Webquest网上学习支持系统,但这些系统都只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学习支持,并没有从网络课程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和设计制作。鉴于这种情况,作者萌生了设计并开发一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想法。本文是对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一个尝试,限于个人编程水平和掌握的资料有限,课程的设计和实现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弥补这些不足正是笔者的努力方向。进一步探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将会成为笔者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针对该论文的选题作了论证,回答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问题。第二章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基本理论研究。本章主要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性、基本模式等。这是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基本理论。在探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特性、内容组织原则及与普通网络课程差别。第三章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本章中,笔者从研究性学习基本模式出发,结合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和《CAI课件设计》的课程特征,设计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各模块,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说明。第四章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的开发。本章主要介绍了该课程采用的技术路线及最终实现的主要功能,并介绍了各模块用到的关键技术。第五章为论文的结束部分。本章主要叙述了实现的功能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黄瑛[9](2008)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中外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们都在关注与探讨21世纪的学习者应具备的高阶思维能力。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将能更有效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因此吸引着广大教育学者的眼球。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新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我们应给予充分关注的新课题。教学设计正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因此,本文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深入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并在个案中加以实践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文献法主要用于CNKI相关论文与数据的查询搜集,归纳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问卷调查主要用于调查研究对象学习前的准备情况和学习后的学习效果。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表(中文版)是对研究对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诊断性评价。访谈法是调查学生学习后的感受。行动研究法是针对《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索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操作框架与实践途径。本论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1章绪论;第2章HOTs理念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融合;第3章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HOTs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第4章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HOTs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第5章结论与反思。其中,第3章和第4章是本论文的主体与核心部分。经过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界定高阶思维能力的内涵,揭示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2.在理论方面,将“高阶思维”理念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了融合。3.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深入探索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4.通过对《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为期四个月的个案轮次行动研究,探索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操作框架与实践途径。个案研究表明,改进的教学设计模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范桂林[10](2008)在《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广泛关注的话题。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然而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应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在其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做了有益探索。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现状,指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陈述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分析、综述了研究性学习内涵、发展及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分析。主要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主要提出了该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三个模式。第五部分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具体实践三个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实施进行总结与反思。第六部分实践结果分析与展望。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后的后测,对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CAI在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I在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确立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关于基础课程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一)叙事与时间
        (二)叙事与空间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一)音乐体验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一)构成主义绘画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一)预科课程
        (二)一年级课程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一)中级学院课程
        (二)专业学院课程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一)硕士课程
        (二)博士课程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一)媒体研究课程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三)技术课程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一)海外游学
        (二)讲座
        (三)评图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一.思路拓展阶段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一)表现
        (二)思维
        (三)建造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一)身体与空间
        (二)城市与景观
        (三)衍生与延伸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一)意义与趣味
        (二)案例与学理
        (三)考察与体验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一)装置艺术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三)影像艺术
        (四)数字媒体艺术
        (五)概念艺术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小结与讨论
结论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STSE理念现状分析
        二、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三、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STSE教育理念
        二、研究性学习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四、调查问卷内容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第三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
    第一节 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一、结合STSE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的选题类型
        二、结合选题原则,进行课题筛选
    第二节 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
        一、收集课题资料,了解研究课题
        二、以生为本,组建互助小组
        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撰写开题报告
    第三节 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一、借助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开展科技活动,促进技术能力发展
        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意识
    第四节 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二、开展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构建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第四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
    第一节 案例背景分析
        一、选题背景分析
        二、课标要求分析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第二节 案例活动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案例活动实施
        一、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二、结合课题,进行研究准备
        三、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四、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五、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第四节 教学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3 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数字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金华六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1.2 数字化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革新
        1.1.3 数字化环境要求对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改善
        1.1.4 研究性学习评价现存问题
    1.2 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文章内容组织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内容组织
2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概述
    2.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
        2.1.2 建构主义理论评价观
        2.1.3 人本主义理论评价观
        2.1.4 信息素养理论
    2.2 数字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2.2.1 数字化环境的内涵
        2.2.2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特点
        2.2.3 数字化环境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支持
        2.2.4 数字化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3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3.1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
        3.1.1 学生评价
        3.1.2 家长、专家评价
        3.1.3 教师评价
    3.2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
        3.2.1 知识层面的评价
        3.2.2 能力层面的评价
        3.2.3 态度层面的评价
    3.3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3.3.1 小组评价
        3.3.2 个人评价
    3.4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
        3.4.1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3.4.2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3.4.3 表现性评价与学业成就测验相结合
4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小组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2 一级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标准
5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个人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1 个人评价目标的确定
        5.1.2 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5.1.3 三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评价标准
6 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应用实例分析
    6.1 评价体系应用说明
        6.1.1 小组评价体系说明
        6.1.2 个人评价体系说明
    6.2 评价的具体过程
        6.2.1 课题介绍
        6.2.2 小组评价
        6.2.3 个人评价
        6.2.4 评价实例总结
    6.3 对数字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估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三级评价指标分值比例调查表
附录3 高中研究性学习个人评价指标筛选调查表
附录4 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表
附录5 研究性学习个人评价表
附录6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
附录7 研究性过程记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分析
    一、研究型课程及其价值
    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三、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型课程开展现状调研
    四、专家系统及其与研究型课程整合问题的提出
    五、研究设计
    六、主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第二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工作模型的构建
    一、专家系统的组成
    二、专家系统开发的工作路线图
    三、关于系统工作理论的选择——问题化学习
    四、探索专家系统工作模式
    五、研究型课程实施中的教育专家指导模式的构建
第三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开发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设计的思想
    二、教育专家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知识的构建
    四、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与预期效果
第四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功能实现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中学生使用者的功能实现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功能实现
第五章、应用专家系统后研究型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试用情况报告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运用反馈案例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
附录
    附录1、关于上海市部分中学研究型课程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件2:国内外教育专家系统研究历史与现状
    附录3:1990年以来开发的智能教育系统
    附件4:霍兰德职业兴趣(人格)测验(你适合哪种职业类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一所城市小学的教科研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目标与设想
二、L小学教科研的事实描述
    (一) 科研与课题
        1、科研课题的立项
        2、课题研究的过程
        3、课题研究的成果
        4、L校“十五”课题研究大事记
        5、课题研究的结论
    (二) 科研与教师
        1、一个普通教师的一周
        2、一个有科研任务教师的研究个案
    (三) 科研与管理
        1、科研人员的管理
        2、科研资料的管理
        3、科研经费管理
三、小学教科研求是精神失落的问题与分析
    (一) 关于科研与课题中的问题与分析
        1、课题研究的目的重在功利性,忽视实效性
        2、课题研究的选题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
        3、课题研究的过程比较随意,缺少规划
        4、课题研究的成果只重包装,忽视实质
    (二) 关于科研与教师的问题与分析
        1、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做教科研
        2、教师缺乏相当的教科研的水平
    (三) 关于科研与管理的问题与分析
        1、教科研管理组织设置形式多于实质
        2、教科研管理制度制定义务多于权利
        3、教科研资料管理模糊多于明确
        4、教科研经费管理几乎不存在
四、实事求是地开展小学教科研的对策
    (一) 科研课题的确定应贴近教师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二) 科研教师的培养需要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
    (三) 教科室的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以《CAI课件设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研究
    2.1 研究性学习概述
        2.1.1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1.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2.2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
    2.3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第三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训——以《CAI课件设计》课程为例
    3.1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总体设计思想
    3.2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总体设计结构
        3.2.1 教师活动
        3.2.2 学生活动
        3.2.3 网络课程资源与工具支持
    3.3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具体设计过程
        3.3.1 课程特征分析
        3.3.2 学习者分析
        3.3.3 学习内容的设计
        3.3.4 学习媒体呈现设计
        3.3.5 课程界面设计
        3.3.6 课程导航设计
        3.3.7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
        3.3.8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评价设计
    3.4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功能模块设计
        3.4.1 总体功能描述
        3.4.2 功能模块设计
    3.5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数据库设计
        3.5.1 数据表设计
        3.5.2 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
        3.5.3 数据库操作类设计
第四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以《CAI课件设计》课程为例
    4.1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主要开发技术
    4.2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开发工具ASP.NET简介
    4.3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部分模块功能实现
        4.3.1 登录模块
        4.3.2 教师模块
        4.3.3 学生模块
    4.4 《CAI课件设计》网络课程测试
        4.4.1 功能测试
        4.4.2 界面测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的新背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1.1.2 教育信息化的新课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HOTs 的研究现状
        1.2.2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HOTs 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预期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预期目标
第2章 HOTs理念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2.1 HOTs 概览
        2.1.1 相关文献对HOTs 的阐述
        2.1.2 本研究对 HOTs 的界定
    2.2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2.3 学生的HOTs 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
    2.4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3.1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 的研究性学习问题设计
    3.2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 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
        3.2.1 现有的教学绩效目标编写与不足之处
        3.2.2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HOTs 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
    3.3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 的研究性学习资源设计
        3.3.1 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资源、智慧资源与工具资源
        3.3.2 发展HOTs 的学习环境设计:GLOOTT 设计框架
    3.4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 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模式设计
        3.4.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微型探究
        3.4.2 整合教学与网络探究实施拓展学习
        3.4.3 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
    3.5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 HOTs 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3.5.1 研究性学习评价
        3.5.2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
第4章 网络环境下发展学生HOTs的研究性学习应用研究
    4.1 应用基本情况介绍
        4.1.1 研究对象与实践基地
        4.1.2 个案研究方法
        4.1.3 研究思路
    4.2 个案的设计及应用
        4.2.1 分析学习者
        4.2.2 设计研究性学习问题
        4.2.3 编写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
        4.2.4 建立学习对象知识库
        4.2.5 设计研究性学习过程模块
        4.2.6 组织研究性学习过程
        4.2.7 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评价
    4.3 个案的教学效果与思考
        4.3.1 问卷设计及调查
        4.3.2 问卷统计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后记

(10)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研究的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
    1.3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3.1 必要性分析
        1.3.2 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概述
    2.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
        2.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2.1.2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2.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主体性教育理论
3 《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分析
    3.1 课程概况
    3.2 课程目标分析
    3.3 课程内容分析
    3.4 课程原有教学计划分析
4 《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4.1 建构原则
    4.2 实践模式的建构
        4.2.1 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及过程分析
        4.2.2 实验教学实践模式及过程分析
        4.2.3 课外项目实践模式及过程分析
    4.3 评价标准设计
    4.4 本研究的教学进度计划
5 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实践案例研究
    5.1 案例一 课堂教学案例
        5.1.1 课堂教学设计
        5.1.2 实践反思
    5.2 案例二 实验教学案例
        5.2.1 实验教学设计
        5.2.2 实践反思
    5.3 案例三 课外项目案例
        5.3.1 教学设计
        5.3.2 实践反思
6 实践结果分析与展望
    6.1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分析
    6.2 后测结果分析及结论
        6.2.1 后测结果分析
        6.2.2 实践相关结论
    6.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前测问卷
    附录2 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后测问卷
    附录3 课外项目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小组的部分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AI在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D]. 夏翔.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D]. 魏罕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数字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金华六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D]. 刘艳娥.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6]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7]一所城市小学的教科研实践研究[D]. 郁勋.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 [8]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以《CAI课件设计》课程为例[D]. 余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9]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 黄瑛.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10]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范桂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CAI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