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环境下主动路径选择应用的实现与验证

IPv6环境下主动路径选择应用的实现与验证

一、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n Application with Active Path Selection in IPv6 Environment(论文文献综述)

周春良[1](2021)在《智融标识网络的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通信等领域发展,亟需数据包传输具备强安全与高带宽能力。单一路径的传输机制难以满足上述需求,而智融标识网络的提出为协同并存多种异构网络奠定基础,其多路径传输为实现强安全、高带宽提供可能。如何在多路径传输中进行数据包调度成为至关重要部分。高带宽调度以流粒度分配路径,存在安全窃听隐患,而强安全调度以包粒度分配路径,存在乱序并导致带宽骤降问题。目前调度机制未兼顾数据包传输的安全性与高带宽性。因此,本文提出智融标识网络的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自适应提升数据包多路径传输的强安全性与高带宽性。首先,针对数据包多路径强安全传输,本文设计实现自适应安全调度算法与传输加密算法。具体而言,自适应安全调度算法按包粒度将所有数据包通过多路径跨协议传输,保证数据包传输路径协议的多样性,以降低所有数据包被窃取概率。传输加密算法通过S盒生成混淆置换矩阵,并基于该矩阵混淆数据包序列号等关键字段,以防止攻击者按序还原数据包,进而提升数据包语义内容破解难度。通过上述算法的协同工作,提升传输安全防窃听能力。其次,针对数据包多路径高带宽传输,本文设计实现路径号选择算法、自适应包粒度调度算法与网络状态带内感知方法。具体而言,首先分析多路径传输影响带宽聚合的数据包接收端乱序问题。其次通过网络状态带内感知方法周期性实时感知每条传输路径的时延与吞吐量。路径号选择算法基于感知的时延参数,周期性选择多路径传输的路径号。自适应包粒度调度算法基于感知的时延与吞吐量参数,周期性决定每条被选中路径的发包数目。通过上述算法协同工作缓解多路径传输数据包乱序问题,进而提升传输带宽。最后,综合上述算法实现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基于可编程数据平面搭建原型系统,并对该机制与系统进行功能验证与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功能测试方面,验证系统多路径跨协议转发功能,并通过模拟攻击者窃听网络路径验证本文机制的安全防窃听能力。在性能测试方面,本文机制比传统轮询机制带宽提升75%,重传率降低42%,乱序率降低47%。此外,当网络路径因突发情况中断时,传统机制带宽骤降并难以恢复,而本文机制带宽经短暂波动,性能重新恢复至接近中断前的水平。

孙将夷[2](2021)在《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以5G和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移动和物联网设备爆发式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加大,IPv6凭借其充足的地址空间、端到端的对等通信服务、内嵌的安全机制等优势,为移动通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大量移动应用程序向兼容IPv6的方向迁移,移动应用程序的IPv6升级改造在提高用户体验、增强数据安全以及推动IPv6规模化部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终端、传输设备和应用程序服务器在IPv6升级改造过程中采用的迁移技术的差异,以及移动网络结构的复杂性,移动应用程序在IPv6环境下内容加载不完整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用户视觉上IPv6支持度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使用体验。在目前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工作中,手动的原始数据采集模式、基于传统Web内容解析的探测指标和二分式粗粒度的测量存在自动化程度差、测量维度不完整以及用户感知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的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方法,该方法利用自动化测试框架、OCR技术和图像相似度算法,在完成了对移动应用程序界面数据自动化采集的基础上,从应用程序IPv6网络可达性、首屏页面IPv6支持度和二级页面IPv6支持度三个维度出发实现了对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的综合评估。在此方法的基础上,鉴于安卓系统在移动市场拥有的较大占比,构建了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IPv6支持度评估模块以及系统与用户交互模块。利用本课题构建的探测系统对市场主流安卓移动应用程序进行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支持IPv6网络的移动应用程序的首屏页面IPv6支持度普遍较高;移动应用程序的二级页面IPv6支持度普遍低于首屏页面;金融类和生活类移动应用程序的IPv6支持度普遍较高;在含有IPv6标签的移动应用程序中,依旧有超过30%的移动应用程序的IPv6支持度偏低。

李元平[3](2021)在《基于状态的SDN网络测试与不变式验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信息化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深入人心。其中网络作为促进信息流通的重要载体与具体手段,扮演着核心角色。随着新的网络范型不断出现,网络维度由最初的陆基网络扩展到了海基网络、空基网络以及天基网络。网络在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其具体表现形态变的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持续保证底层网络的正确性,为上层应用提供可靠性保障,不仅在网络工程、网络运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网络理论的学术研究中也日益凸显其地位。论文针对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基于状态的网络测试与网络不变式验证进行研究,具体包含三部分工作,分别是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网络协议状态的研究、网络行为形式化建模以及生成路径序列的研究、基于路径矩阵的网络不变式验证的研究。通过网络协议状态的研究可以得到整体网络状态,在其指导下开展基于约束的形式化建模,并得到路径序列,继而构建路径矩阵,并对Open Flow协议进行测试。在路径矩阵的指导下进行网络不变式验证,判断底层网络行为是否正确或与用户需求是否保持一致。论文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Floodlight,扩充其相应代码模块,实现了网络不变式的验证功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网络全局状态视图定义并给出了状态视图栈扩充算法本文按照因特网网络体系结构,对网络状态按照层次进行分析,提出网络状态统一视图和网络状态视图栈的概念以及形式化定义。结合上述概念提出网络全局状态视图构建算法以及网络状态视图栈扩充等算法,并以网络中的“敲门”应用为例说明了上述视图以及视图栈的应用,由此说明了上述扩充算法的一般性。逻辑上来说,可以全方位对网络状态进行分析,不断扩充该状态视图栈,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为网络应用提供坚实的底层状态数据保障。2.提出基于约束的序列生成算法,使模型更加贴合现实基于关注的问题构建网络模型,后续研究依托模型展开,相应的验证、测试也是基于构建的模型进行,是网络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更好的构建网络模型,使得模型的建立与生产生活的具体需要贴合更紧密,是网络研究中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约束的序列生成算法,在所建立的网络模型中加入约束信息,并根据反馈不断修正上述约束,使得网络模型与具体场景拟合更加紧密。然后以Open Flow协议为例说明了上述基于约束构建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并针对Open Flow协议进行了测试,基于形式化的指导提出了一个测试系统框架,并编程实现上述框架,扩充该框架使其支持不同的测试方法。3.提出基于路径矩阵的网络不变式验证算法提出网络不变式的一般性形式化定义,并结合网络不变式验证流程,提出基于路径矩阵的网络不变式验证算法,针对常见网络场景中涉及到的网络不变式给出其具体定义,并利用不变式验证算法实现上述不变式验证。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针对网络转发循环不变式、网络黑洞不变式、网络多路径一致优先级不变式、网络可达不变式、网络隔离不变式、网络路径不相交不变式以及网络有界性不变式等属性开展了不变式验证过程,得到了有益的结论,证明了本文不变式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结合开源控制器Floodlight,在通读其源码的基础上扩充了相应功能模块,增加了相应形式化建模功能模块。整合基于约束的建模过程,构建网络全局状态视图以及状态视图栈,服务于网络上层应用。本文建立了开放易扩展的底层数据结构,逻辑上在传统的软件定义网络中构建验证与测试平面,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不间断验证,保证底层网络的正确性。

林建凯[4](2021)在《基于位置的IPv6网络无线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接入无线网络,选路策略对于数据包的转发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无线路由协议的研究多偏向于对路由跳数、链路状态等研究,这些不同类型的参数对无线路由协议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支持无线连接,所需分配的IP地址资源也在不断地扩大,IPv4地址分配资源已经枯竭,越来越多的服务应用转向对IPv6地址的支持。基于IPv6地址长度的优势,可以给IP地址赋予更多的基本属性进行考虑。此外,由于接入无线网络的路由设备数目的增加,位置信息成为了一种选路策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针对网络中需要经过多跳转发完成节点间的相互通信的情况,提出了结合IPv6地址结构模型的路由协议,并设计了相应的路由节点原型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IPv6地址结构中的位置信息生成路由发现和路由选择过程中的转发路径。论文的主要工作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IPv6地址结构模型,根据进制转换的方式将平面坐标映射到IPv6地址结构内,同时结合该模型设计了无线路由协议,完成邻居发现、路由发现和路由选择等过程。另一方面,本文设计了运行上述协议的路由节点原型系统,包括LuCI界面配置、数据发现层、数据计算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持久层模块。该系统通过无线Mesh组网,根据接收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类型,获取相应的位置信息,经过协议处理,生成到目的节点的转发路径并存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IPv6地址结构模型能有效地和所设计的无线路由协议相结合,作为选路策略的考虑,有效地节省了路由协议的开销,减少了控制报文在数据传输带宽中的占比,尽可能地选择无线链路短且时延小的路径进行转发。同时,还存在多条备用的转发路径以便网络拓扑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选路切换,保证实际数据的正常转发。

罗煜[5](2020)在《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己经成为国家运行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整个国家、社会、个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众多政府部门、组织、企业都在建立和扩展自有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实现充分的共享与利用。网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己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网络服务的各种需求促使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网络服务对网络质量尤其是在带宽、鲁棒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网络环境已经逐渐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网络需求。多径传输技术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在多宿终端间使用多条路径进行并行数据传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负载均衡、带宽聚合、动态切换,同时能够及时地将传输服务从拥挤且易中断的路径切换到传输质量较好的其它路径。多路径并行传输相较于单路径传输,能有效解决现有网络环境下单路径传输低效的问题,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数据传输的鲁棒性,能够实现资源切换与故障快速复原;(2)聚合带宽,提高吞吐量;(3)具有良好的负载均衡能力。当前,计算机网络正在对各类产业产生着深远影响,随之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各个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网络性能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一个网络好与坏的关键指标。现有关于网络性能评估的研究主要是对单路径传输网络进行的,而因多路径传输网络当下还未被广泛普及且较单路径传输网络有诸多优势,能够更加适合当前网络服务的发展需求,故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为例对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进行评估。首先针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网络特性,以ITU-T(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和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对网络性能的定义为基础,按照精简性、可测性、代表性三个原则抽取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然后以这些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灰色关联网络性能评估模型,简称:MPTCP-GANPEM(Multi-Path TCP Grey Associated Network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该评估模型可以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综合性能给出量化评分;最后通过搭建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依托Nor Net国际测试床的真实网络环境,设计多种实验场景并使用该评估模型对不同场景下的网络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MPTCP-GANPEM能够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综合性能做出客观评价;(2)在多路径传输网络综合性能的指标影响度方面,时延对其影响最大,时延抖动影响最小;(3)使用MPTCP-GANPEM,多路径传输直播平台网络性能的综合评分至少应达到73.82才能保证直播视频的流畅播放。

隋萌萌[6](2018)在《基于SDN的校园专网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传统网络架构在加快网络发展、提供多样服务的同时,也遇到了部署复杂、配置困难、管控能力降低的瓶颈,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校园专网业务和服务需求,也对网络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发展趋势和专网管理需求的驱动下,本文将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这一新型网络架构引入到校园专网的设计中,旨在有效提高校园专网的管理效率并提升专网内重要业务的服务质量,推动校园网络革新。本文首先调研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专网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随后,针对校园专网业务服务质量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基于SDN的路径选择与带宽保障策略进行研究,从数学建模的角度提出了业务传输网络带宽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从理论量化角度验证该策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针对校园专网的管理需求,本文设计了专网用户和主机接入专网的认证流程,利用SDN首包上送的原理,通过判定用户访问专网的权限来完成主机访问专网资源的授权管理。同时,将基于SDN的路径选择与带宽保障策略研究结果应用于校园专网的设计中,并通过补充带宽保障模块,实现对专网内承载的重要业务带宽需求和服务质量的保障。基于以上策略建模研究与系统原型设计,本文实现了基于SDN的校园专网,并在Mininet构建的虚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DN的校园专网能够实现一键式开通专网对新业务的支持以及对用户与主机的灵活管理,对专网业务的传输带宽需求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且支持在IPv6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推动我校创新专网管理方式、改善专网服务质量。

靖小伟[7](2017)在《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网建设和应用,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基于IPv6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项目由中国石油承担(文号:发改办高技[2012]1468号),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示范试点。本论文针对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并设计了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专网覆盖油田13个采油厂,69个作业区,近800个小队,规划申请/21位的IPv6地址空间,其地址空间仅次于运营商,是全国最大的IPv6工业生产专网;专网规划设计多种技术,为油气生产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提供了网络支撑,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形成了16项企业标准。(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v6的生产专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专网中,划分网络安全域,设计部署无线接入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病毒,构建安全、可信的DNS服务,定制实现网络过渡的DNS64域名转换。按照等级保护第三级的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设计测评过程,完成测评,符合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3)设计实现了油气生产数据加密传输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了在IPV6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加解密LIC算法,同时实现了对接入终端的安全管控。考虑RTU功能、性能、安全要求,包括物理设计、插槽设计、无线传输等,加密板卡的工作温度区间为低温-40摄氏度,高温70摄氏度,在性能方面能够适应大庆油田极端环境,确保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信号稳定传输。(4)验证了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结合产品参数验证了IPv6技术在生产环境中业务数据采集、传输、展示等性能。通过网络测试、设备测试、软件测试、无线加密测试等验证了IPv6生产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董升华[8](2021)在《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时延的稳定有着严格的要求,互联网“尽力而为”的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确定性网络应运而生。确定性网络是IETF提出的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拥有资源预留、服务保障和显式路由三大技术,可以提供极低的丢包率和严格的时延抖动的通信服务。但是由于确定性网络是一种新出现的网络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缺乏符合确定性网络特点的路由算法的问题,本文研究了Bhandari算法,并指出此算法在资源预留后的简化网络中不能保证计算出冗余路径的问题,提出了能够满足确定性网络资源充足冗余路径要求的非严格Bhandari算法,为确定性网络提供起到时延稳定作用的路由机制。针对缺少开源仿真器支持对确定性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RFC8964的能力定义,在NS3中添加了基于MPLS的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并在其中验证了结合资源预留的非严格Bhandari路由算法在确定性网络中的有效性。针对缺乏确定性网络资源不足时的替代性传输机制的问题,本文结合确定性网络相关能力的思路,利用传统互联网中已有的RawSocket和IPv6源路由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时延稳定功能的替代性P2P应用程通信机制,可以在确定性资源不足而路由算法路径计算失败时,利用传统互联网资源提供替代性的时延稳定机制。

吴畏虹[9](2021)在《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网络业务在类型、数量与覆盖领域上均取得了飞速发展。例如4G与5G网络的商用极大的丰富了移动网络业务服务数量与类型,推动了固网业务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降低了网络业务的部署门槛,提升了业务的服务水平;卫星网络的加速部署促进了天地一体化进程,延伸了网络业务深度;智能终端的兴起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扩展了网络业务覆盖领域。骨干网是网络业务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业务以骨干网为核心,逐渐的向多个行业进行延伸,构建起了目前多样化的网络业务系统。而相比之下,骨干网由于规模较大、涉及多域互联、协议更新成本较高等问题,其发展与演进相对网络业务较为滞后,并逐渐与新兴业务的需求出现矛盾,成为网络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着眼于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功能化服务与多元服务质量保障等新兴的网络业务需求,对于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技术展开深入研究,面向骨干网特征与新兴网络需求中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推进了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进程。本文首先针对网络业务对于网络的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需求,面向概括性SRv6(G-SRv6,Generalized SRv6)网络中,IPv6段路由(SRv6,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策略列表压缩的性能问题展开了研究。G-SRv6基于SRv6段公共前缀进行压缩,其压缩性能受到网络编址策略与路由调度策略的限制。本文面向G-SRv6压缩性能受限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了 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对于SRv6段的功能进行逻辑拆分,实现G-SRv6路径表示的动态性,以获取更好的压缩效率,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压缩策略的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G-SRv6中流量获得压缩的概率和在获得压缩情况下的压缩效率,能够为源路由提供更多的调度信息承载能力,提升了网络流量的调度精度。本文其次针对用户业务对于网络的功能化的需求,着眼于主动性一对多传输功能,分别面向骨干网中的有状态场景与无状态场景展开了研究,以解决骨干网场景下组播会话需要进行组播组申请与预交互导致的会话主动性与实时性缺失问题。面向有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源组播,设计了虚拟组机制解耦了组播地址的会话标识功能与传输处理标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主动发起会话并能够进行完备性会话管理的能力,通过虚拟组的形式保证了会话管理与会话传输的独立性。面向无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分播,为网络提供了无状态的一对多会话能力。分播直接基于SRv6设计了平行处理逻辑,设计了多个全新的功能化SRv6段,为用户进行多目的地址承载与处理提供了数据平面支撑。对于分播的传输,设计了多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对于网络提供了直接基于用户数据进行一对多传输的能力,利用新设计的SRv6段对于携带的多目的地址进行路由行为的聚类表示,并将聚类信息插入数据包内部。基于P4与真实交换机进行了原型系统实现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源组播与分播能够以可接受的开销带来主动性的一对多传输功能,并且与现有方案对比,在状态利用与传输处理开销上有一定的优势,使骨干网具备了与网络强耦合的一对多传输功能,推进了骨干网的功能化演进。本文最后针对骨干网中对于服务质量多元化的需求,面向目前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策略的单一性问题,着眼于带宽与时延的独立性服务质量保障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带宽-时延解耦的集中式队列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模型,通过对于带宽与时延进行多元化分析,实现解耦的差异化服务质量,能够对于应用感知IPv6网络(APN6,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ing)等方案提供面向用户服务需求的实际保障能力。方案对网络节点的队列进行管理,提出了队列时延管理机制,在队列内部实现了独立于带宽队列时延的差异化服务。本文设计了综合参数Dijkstra路由算法,从路由计算上为用户的传输时延提供了差异化服务,并综合考虑了多种参数进行路由决策,提升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对于带宽和时延进行独立且有效的差异化服务保障,并能够给网络带来更多的业务承载能力,提升高优先级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

孙祥至[10](2021)在《基于IPv6的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路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IoT)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极大的普及,随着连接设备的增加,物联网越来越多样化。以物联网为中心概念的产业现在已经无处不在。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引入即插即用技术,为终端用户提供易用性、远程访问控制和可配置性等功能。从互联网出生之时,TCP/IP协议逐渐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IPv4协议存在地址不足、移动性及安全性等问题,IPv6是解决IPv4问题的改良式方案,IETF提出了基于IPv6的低功耗有损链路网络路由机制RPL路由协议,RPL作为一种开放的标准路由协议已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然而,RPL路由协议最初并没有考虑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导致RPL协议容易遭受许多安全威胁,随着异构设备日益增加,物联网更容易遭受恶意节点的攻击。软件定义网络SDN已经成为解决异构设备互联及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案。SDN-WISE是一种软件定义物联网解决方案,本论文将在SDN-WISE框架下设计基于信任机制的RPL安全路由机制,并在物联网操作系统Contiki下设计实现新提出的方案,仿真评价新提出的机制,为基于IPv6的物联网部署提供安全路由理论、技术和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RPL协议原理及存在的安全问题。RPL是一个资源受限的网络协议,由于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物联网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存储器容量、还有节点本身的能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针对RPL路由中虫洞攻击、黑洞攻击、sinkhole攻击等攻击者的能力提出适用于RPL路由协议的防御方案。(2)提出软件定义物联网模型下的信任评价机制。信任是一种特征,它可以它将按预期的执行显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的信任程度。在这种机制中,RPL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监视其相邻节点,以检查它们是否遵循了RPL协议的规范或者违背了RPL协议的规范。本课题将在传统信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下的信任模型。(3)提出一种软件定义物联网模型下基于信任机制的RPL安全路由方案及Contiki系统下实现与仿真评价机制。针对资源受限的物联网设备,软件定义物联网控制器将根据节点收集到的信任相关信息,利用网络中相邻节点之间的行为交互来计算并收集得到信任值,设计通信开销较低的适用于物联网的RPL安全路由方案。本方案提出一种基于SDN-WISE协议的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路由仿真评价机制。

二、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n Application with Active Path Selection in IPv6 Environ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n Application with Active Path Selection in IPv6 Environment(论文提纲范文)

(1)智融标识网络的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融标识网络
        1.2.2 多路径传输调度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2 相关技术
    2.1 协议无关转发技术
        2.1.1 可编程转发架构
        2.1.2 自定制网络协议
    2.2 多路并行调度技术
    2.3 网络带内遥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模块设计
        3.2.1 模块总体构成
        3.2.2 可编程转发模块设计
        3.2.3 带内感知模块设计
        3.2.4 自适应调度模块设计
        3.2.5 通信管理模块设计
    3.3 多路径传输部署设计
    3.4 自适应调度流程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实现
    4.1 可编程转发模块实现
        4.1.1 数据包解析实现
        4.1.2 数据包封装实现
        4.1.3 匹配流表转发实现
    4.2 带内感知模块实现
    4.3 自适应调度模块实现
    4.4 通信管理模块实现
    4.5 多路径传输部署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智融标识网络的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验证
    5.1 实验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功能测试实验
        5.2.2 功能测试结果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安全性测试
        5.3.2 带宽聚合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移动IPv6访问机制概述
    2.2 安卓移动应用程序结构概述
    2.3 安卓自动化测试概述
        2.3.1 概要分析
        2.3.2 UIAutomator框架
        2.3.3 Appium框架
    2.4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2.5 图像相似度计算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
        3.2.2 IPv6支持度评估功能
        3.2.3 系统与用户交互功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模块间接口设计
        4.2.1 系统与用户交互模块和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间接口
        4.2.2 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内子模块间接口
        4.2.3 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和IPv6支持度评估模块间接口
        4.2.4 IPv6支持度评估模块内子模块间接口
    4.3 数据库总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设计
        5.1.1 数据采集子模块设计
        5.1.2 数据存储子模块设计
    5.2 IPv6支持度评估模块设计
        5.2.1 应用程序IPv6网络可达性评估子模块设计
        5.2.2 首屏页面IPv6支持度评估子模块设计
        5.2.3 二级页面IPv6支持度评估子模块设计
        5.2.4 IPv6支持度综合评估子模块设计
    5.3 系统与用户交互模块设计
    5.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2 测试场景
    6.3 测试用例设计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状态的SDN网络测试与不变式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软件定义网络兴起
        1.1.2 网络功能虚拟化应用深入发展
    1.2 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SDN环境下网络状态研究
        2.1.1 传统网络环境下的网络状态研究
        2.1.2 SDN环境下控制平面网络状态研究
        2.1.3 SDN环境下数据平面网络状态研究
    2.2 网络行为形式化建模研究
        2.2.1 基于模型检查的形式化方法
        2.2.2 基于定理证明的形式化方法
        2.2.3 基于符号执行的形式化方法
        2.2.4 基于可满足性理论的形式化方法
    2.3 基于模型的网络验证序列生成研究
        2.3.1 基于确定性有限状态机的状态区分序列生成
        2.3.2 基于切分树构建适应性序列方法
    2.4 SDN环境下网络验证研究
        2.4.1 基于网络配置文件进行验证分析
        2.4.2 基于符号执行进行验证分析
        2.4.3 基于数据平面快照进行验证分析
    2.5 前导理论
        2.5.1 Petri网理论
        2.5.2 状态机理论与假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网络全局状态管理视图及状态视图栈
    3.1 SDN网络全局状态视图
    3.2 基于状态的网络转发模型建模与分析
    3.3 SDN网络全局状态视图构建算法
    3.4 网络全局状态视图栈的一般性扩充方法
    3.5 SDN网络全局状态视图栈应用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约束的OpenFlow协议建模与测试序列生成
    4.1 基于约束集的确定性有限状态机序列生成
        4.1.1 基于约束的测试/验证生成树算法
        4.1.2 基于约束的特征集构建
    4.2 基于形式化的测试框架
        4.2.1 抽象测试例设计与实现
        4.2.2 测试执行引擎设计与实现
    4.3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DN网络基于路径矩阵的网络不变式验证
    5.1 网络不变式相关定义
    5.2 网络不变式形式化描述
    5.3 SDN环境下网络不变式验证实践
    5.4 基于启发式的网络不变式发现过程
    5.5 网络不变式验证的扩展性考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软着、专利、项目以及获奖情况

(4)基于位置的IPv6网络无线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课题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无线自组织网络概述
        2.1.1 Ad Hoc网络概述
        2.1.2 无线Mesh网络概述
    2.2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2.2.1 无地理位置辅助的路由协议
        2.2.2 地理位置辅助的路由协议
    2.3 IPv6协议地址格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IPv6地址结构模型的路由协议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位置的IPv6地址结构模型
    3.3 距离评估的路由转发策略研究
    3.4 LBRP6路由协议
        3.4.1 LBRP6消息包格式
        3.4.2 LBRP6工作流程
    3.5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3.5.1 实验拓扑搭建及配置过程描述
        3.5.2 对比参数
        3.5.3 模型应用验证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3 模块间接口设计
        4.3.1 邻居发现模块间接口设计
        4.3.2 路径发现模块间接口设计
        4.3.3 数据持久化模块间接口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路由节点原型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5.1.1 OpenWrt系统开发环境搭建及功能定制
        5.1.2 固件烧写
        5.1.3 LuCI界面配置
    5.2 数据发现层模块设计
        5.2.1 邻居发现模块设计
        5.2.2 路径发现模块设计
    5.3 数据计算层模块设计
        5.3.1 目的距离计算模块
        5.3.2 协议开销计算模块
    5.4 数据处理层模块设计
    5.5 数据持久化层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 测试环境介绍
    6.2 测试场景
    6.3 测试用例设计
        6.3.1 路由节点原型系统整体流程测试
        6.3.2 邻居发现创建处理和存储功能测试
        6.3.3 路径发现创建处理和存储功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多路径传输研究现状
        1.2.2 网络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多路径传输技术概述
    2.1 SCTP协议的多路径传输
        2.1.1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协议)
        2.1.2 并行流控制传输协议(CMT-SCTP协议)
    2.2 MPTCP协议的多路径传输
        2.2.1 MPTCP协议概述
        2.2.2 MPTCP协议功能架构
        2.2.3 MPTCP协议连接建立过程
    2.3 基于不同协议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多路径传输直播平台设计实现与部署
    3.1 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设计思想
        3.1.1 IPv6重构软件的实现
        3.1.2 编译MPTCP协议更新Linux内核
        3.1.3 配置路由表
        3.1.4 构建SRS扩展功能
    3.2 直播平台搭建
    3.3 系统在Nor Net国际测试床上的部署
        3.3.1 Nor Net国际测试床简介
        3.3.2 “HU-IPv6/IPv4-MPTCP-RTMP直播平台”系统的部署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
    4.1 网络性能评价的意义
    4.2 网络性能评价方法
        4.2.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4.2.2 单点测量与多点测量
        4.2.3 拓扑测量与性能测量
    4.3 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4.3.1 相关指标内涵概述
        4.3.2 评价指标选取
    4.4 评价模型构建
        4.4.1 定义评估集
        4.4.2 归一化处理
        4.4.3 确定指标权重
        4.4.4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4.4.5 评价结果计算
        4.4.6 分值映射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及场景设计
        5.1.1 实验环境
        5.1.2 实验场景设计
    5.2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5.2.1 指标数据获取方法
        5.2.2 数据获取
    5.3 评价模型执行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评价模型运行结果
        5.4.2 数据流量的可视化表达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现有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SDN的校园专网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DN及专网管理关键技术
    2.1 SDN体系架构和OpenFlow协议
        2.1.1 SDN体系架构
        2.1.2 OpenFlow协议
    2.2 Floodlight控制器和Open vSwitch交换机
        2.2.1 Floodlight控制器
        2.2.2 Open vSwitch交换机
    2.3 专网管理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的路径选择与带宽保障策略研究
    3.1 OPPBG算法简介
    3.2 基于SDN的路径选择与带宽保障策略研究
        3.2.1 基于改进OPPBG的路径选择算法
        3.2.2 基于SDN的网络带宽保障策略
    3.3 算法性能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测试拓扑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N的校园专网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网络设备管理模块
        4.3.2 网络状态监控模块
        4.3.3 专网接入管理模块
        4.3.4 网络带宽保障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系统功能展示
    5.3 专网管理功能测试与分析
        5.3.1 专网间安全隔离测试与分析
        5.3.2 专网配置灵活性测试与分析
        5.3.3 专网间安全互通测试与分析
        5.3.4 IPv6 环境下专网通信测试与分析
    5.4 专网业务保障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IPV6战略
        1.1.2 企业数字化油田战略
        1.1.3 油气水井生产物联网规划
        1.1.4 试点项目要求以及对国家和企业战略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点
    1.4 文章体系架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IPV6技术发展现状
        2.1.1 IPV6网络应用技术
        2.1.2 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护
        2.1.3 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
        2.1.4 IPV4与IPV6协议安全的差异分析
    2.2 国内外IPV6应用现状
    2.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业务需求分析
    2.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1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挑战
    3.2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功能范围
    3.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4.1 专网与企业网
        3.4.2 专网骨干网络
        3.4.3 采油厂IPV6网络
    3.5 IPV6地址规划
        3.5.1 IPV6地址申请
        3.5.2 IPV6地址规划
        3.5.3 IPV6地址分配策略
    3.6 IPV6与IPV4过渡设计
        3.6.1 IVI地址转换系统
        3.6.2 改进和定制开发
    3.7 专网网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体系设计
    4.1 安全需求
        4.1.1 面临的威胁
        4.1.2 业务安全要求
        4.1.3 法规依从性要求
        4.1.4 安全设计原则
    4.2 基于等级保护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
    4.3 安全区域的划分
        4.3.1 安全域划分
        4.3.2 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区域
        4.3.3 边界安全防护
        4.3.4 无线接入加密安全防护
        4.3.5 数据中心区域
        4.3.6 接入源地址认证
    4.4 安全技术体系
        4.4.1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4.4.2 网络边界防护
        4.4.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数据中心边界防护
        4.4.4 无线接入防护
        4.4.5 SAVI技术方案
    4.5 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
    4.6 边界安全控制机制
        4.6.1 专网边界需求分析
        4.6.2 安全接入设计方案
    4.7 RTU端点安全接入
    4.8 RTU数据安全保障
        4.8.1 软硬件技术需求
        4.8.2 TF加密卡功能介绍
        4.8.3 RTUSAFELIB接口设计
        4.8.4 RTU的数据连接
        4.8.5 对RTU的改进
    4.9 标准和规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量级分组加解密算法设计
    5.1 LIC算法的编制描述
    5.2 LIC算法的加密过程
    5.3 LIC算法的解密过程
    5.4 LIC算法的密钥扩展过程
    5.5 LI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5.5.1 差分/线性分析
        5.5.2 不可能差分/零相关线性分析
    5.6 LIC算法的实现效率
        5.6.1 硬件实现效率
        5.6.2 软件实现效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实施验证
    6.1 生产专网部署
    6.2 IPV6地址分配
    6.3 网络流量测试
        6.3.1 测试内容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方法
        6.3.4 测试结果
    6.4 接入数据加密测试
        6.4.1 第一阶段测试
        6.4.2 第二阶段测试
        6.4.3 第三阶段测试
    6.5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6.5.1 测评指标
        6.5.2 测评方法
        6.5.3 测评过程
        6.5.4 测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规划和设计得到验证的成果
    7.2 试点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7.3 研究体会
    7.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相关研究
    2.1 确定性网络
        2.1.1 性能要求
        2.1.2 主要技术
    2.2 非重叠路径算法
        2.2.1 RF算法
        2.2.2 Suurballe算法
        2.2.3 Bhandari算法
    2.3 开源网络仿真器NS3
    2.4 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路由算法的研究
    3.1 结合资源预留的非严格Bhandari算法
        3.1.1 确定性网络的特点
        3.1.2 结合资源预留的网络简化
        3.1.3 非严格Bhandari算法
    3.2 非严格Bhandari算法相关问题的证明
        3.2.1 图论的基本概念和记号
        3.2.2 Bhandari算法缺陷的普遍性
        3.2.3 非严格Bhandari算法的最优性
    3.3 性能分析实验
        3.3.1 有效性
        3.3.2 平均响应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S3中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MPLS技术概述
        4.1.1 MPLS标签
        4.1.2 MPLS网络模型
    4.2 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型的设计
        4.2.1 确定性网络中的标签设计
        4.2.2 终端
        4.2.3 确定性网络传输节点
        4.2.4 确定性网络边缘节点
        4.2.5 确定性网络全局虚拟中央路由器
    4.3 路由算法在NS3中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中的验证
        4.3.1 显式路由
        4.3.2 资源预留
        4.3.3 服务保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P2P稳定时延通信机制
    5.1 资源不足时替代性机制的相关分析
        5.1.1 传统互联网时延抖动的原因分析
        5.1.2 确定性网络思想的分析
    5.2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解决方案
        5.2.1 P2P模式
        5.2.2 显式路由
        5.2.3 服务保障
    5.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3.1 时延和时延抖动
        5.3.2 成功投递率
        5.3.3 成功投递率的退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1.1 骨干网定义
        1.1.2 骨干网特征及其与业务间的矛盾点
    1.2 骨干网软件定义化进程
        1.2.1 基于SRv6的软件定义技术特征
        1.2.2 IPv6+技术分类概述
    1.3 论文内容概述
        1.3.1 论文面向的骨干网软件定义化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与论文相关研究
    2.1 源路由列表压缩机制与优化
    2.2 主动性一对多技术与传输优化
        2.2.1 IP组播增强
        2.2.2 IP单播扩展
        2.2.3 一对多传输优化
    2.3 多维度服务质量保障
        2.3.1 动态路由规划
        2.3.2 动态队列配置
第三章 面向软件定义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
    3.1 背景介绍
    3.2 方案适用约束条件
        3.2.1 非异构SRv6网络
        3.2.2 软件定义系统
        3.2.3 单一G-SRv6域
    3.3 动态双标记机制
        3.3.1 原理概述
        3.3.2 概念定义
        3.3.3 功能化模型
    3.4 顺序节点对快照优化算法
        3.4.1 定义与表示
        3.4.2 算法流程
    3.5 仿真测试与分析
        3.5.1 仿真设定
        3.5.2 SID列表压缩概率
        3.5.3 已压缩SID列表压缩效率与压缩字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v6的主动一对多传输技术
    4.1 背景介绍
    4.2 有状态源组播会话机制
        4.2.1 方案设计概述
        4.2.2 SRv6多目的地址增强
        4.2.3 源组播业务发起
        4.2.4 组成员操作与确认机制
    4.3 无状态分播机制
        4.3.1 方案设计概述
        4.3.2 SRv6平行处理逻辑扩展
        4.3.3 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
    4.4 仿真测试与分析
        4.4.1 源组播仿真测试
        4.4.2 分播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宽-时延差异化的集中式队列QoS保障模型
    5.1 背景介绍
    5.2 基础功能
        5.2.1 用户需求获取
        5.2.2 网络状态获取
    5.3 队列时延管理机制
    5.4 综合参数路由算法
        5.4.1 CPR参数
        5.4.2 CPR算法流程
    5.5 仿真测试与分析
        5.5.1 原型系统与环境设定
        5.5.2 QDMS解耦功能
        5.5.3 CPR传输时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章节5所包含算法
附录2 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IPv6的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路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PL安全研究现状
        1.2.2 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架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RPL协议及其安全
    2.1 RPL协议原理
        2.1.1 RPL协议消息
        2.1.2 DODAG的构建
        2.1.3 RPL安全协议
    2.2 RPL攻击及预防方案
        2.2.1 安全RPL路由机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基础
    3.1 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
        3.1.1 SDN-WISE
    3.2 信任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ontiki系统的物联网协议仿真
    4.1 Contiki操作系统
        4.1.1 Cooja仿真器
        4.1.2 RPL协议仿真分析
    4.2 RPL协议攻击仿真
    4.3 SDN-WISE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定义物联网下的RPL安全路由方案
    5.1 基于信任机制的安全路由方案
        5.1.1 信任模型
        5.1.2 信任值汇报
        5.1.3 恶意节点隔离
    5.2 方案实现及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参与的项目

四、Implement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an Application with Active Path Selection in IPv6 Environ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融标识网络的多路径传输自适应调度机制设计与实现[D]. 周春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安卓移动应用程序IPv6支持度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将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状态的SDN网络测试与不变式验证研究[D]. 李元平.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4]基于位置的IPv6网络无线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D]. 林建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D]. 罗煜. 海南大学, 2020(02)
  • [6]基于SDN的校园专网研究与实现[D]. 隋萌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D]. 靖小伟. 清华大学, 2017(04)
  • [8]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D]. 董升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D]. 吴畏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基于IPv6的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路由机制研究[D]. 孙祥至.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IPv6环境下主动路径选择应用的实现与验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