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蛋白质

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蛋白质

一、控制生理节奏蛋白质被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博[1](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虚血瘀证是中医证候核心理论之一,由病久气虚,血瘀内停引起。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发心脏供血和供氧能力下降的综合征,久之则演化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气虚血瘀证是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近年来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促进了蛋白分子层面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虽然分析方法较多,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仍旧缓慢,因此仍需进行方法学的优化和研究。另外关于慢性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结扎诱导的大鼠CHF气虚血瘀证以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进行了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为探究蛋白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建立符合临床中医证候和疾病的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和药效学进行初步评价,最后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探索CHF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蛋白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目的:比较研究血液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建立和优化适用于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流程,结合本实验室工作基础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完成模型评价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效学评价,并采用优化的血样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蛋白层面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治疗机制展开初步研究。方法:1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Q-Exactive Plus质谱仪,对比分析血浆、血清和去除高丰度蛋白血清前处理方法制备的大鼠血样蛋白质组构成;比较血清样本的常规酶切、45℃孵育、热辅助酶切、二次热辅助酶切、尿素辅助酶切和变温酶切的效率;比较DDA、DIA和PRM质谱数据采集的定性定量特征;最后采用优化的方法进行大鼠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药效学评价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复合水平台慢性睡眠剥夺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给药组进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阳性药对照组进行缬沙坦灌胃给药。通过证候指标(一般状态,体重,抓力值,舌象R、G、B值,脉搏幅度)和疾病指标(心功能指标和心室重构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测定)进行模型评价和药效学评价,为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3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完成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质谱分析,采用优化的血清去除高丰度蛋白、热辅助变温酶切、数据依赖性采集模式获得质谱数据,采用Proteome Discover和Maxquant软件完成RAW文件的定性定量,通过OR值(Odds ratio)对差异蛋白和相关通路进行富集初步从蛋白层面揭示病证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结果1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蛋白鉴定数更高、定量重复性更好;热辅助酶切和变温酶切血清样品的蛋白和肽段鉴定数以及质谱谱图匹配率相对较高,蛋白酶切效率和定性定量重复性较好;DDA操作简便,DIA重复性高,PRM定量精确;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采用热辅助结合变温酶切和DDA数据采集模式,三次重复试验分别鉴定到490、490、504个蛋白,鉴定总蛋白数590个,共有蛋白占比69.8%。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评价和药效学的初步探索2.1证候指标空白对照组大鼠毛色顺滑有光泽,反应灵敏且精神良好,大便呈黄褐色,条状;模型组大鼠毛色萎黄竖立且杂乱,眯眼且疲倦嗜睡,反应迟缓,应激反应弱。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P<0.01),抓力值下降,脉搏幅度显着下降(P<0.01),舌面暗红,R、B值显着升高(P<0.01或P<0.05),G值升高;和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体质量升高,抓力值和脉搏幅度上升,舌面R、G、B值下降(P<0.05),阳性药对照组体质量升高,大鼠抓力值和脉搏幅度上升(P<0.05或P<0.01),舌面R、G、B值下降。2.2疾病指标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比较,正常给药组大鼠HR降低,模型组大鼠SV,EF,FS,CO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SV,EF,FS,CO均升高,阳性药对照组SV,CO均升高,各组L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IDs,LVEVs,LVEVd均升高(P<0.05或P<0.01),LVIDd升高,而LVAWs,LVAWd,LVPWs均下降(P<0.05或P<0.01),LVPWd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LVIDs,LVIDd,LVEVs,LVEVd均下降,而LVAWs,LVAWd均上升,阳性药对照组LVIDs,LVIDd,LVEVs,LVEVd,LVAWs,LVAWd均升高,LVPWs,LVPWd均下降,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致密,心肌细胞未见变性、坏死,间质未见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无序,心肌肌束间隔增宽,心肌细胞变性肿胀,可见散在坏死,间质片状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将心肌纤维分割成岛状;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疏松、无序,心肌细胞轻度变性,肿胀不明显,偶见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炎细胞灶状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减轻;阳性药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疏松、无序,心肌细胞肿胀较明显,偶见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炎细胞灶状浸润,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取材后观察模型组肉眼可见心脏结扎部位白色水样坏死,且梗死区凹陷,部分新增肉芽组织。3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获得5组的3个生物重复共15个生物样本可信度较高的526个蛋白的定量数据。设置蛋白表达差异大于两倍进行样本间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筛选,共发现DEPs共675个,分为422个上调蛋白和253个下调蛋白,其中56个蛋白为复方人参补气颗粒通过该蛋白调控病证相关通路,与模型相关蛋白为43个,与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相关蛋白为20个,45个蛋白在模型状态下更易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产生响应,57个蛋白受药物调控也受造模调控,63个蛋白被认为参与到阳性药调控疾病的蛋白通路中,47个蛋白在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中发生共调。通过GO(Geno Ontology)对差异蛋白涉及的通路进行富集,共有228个差异蛋白被富集在41条生物学途径上;模型相关的生物学通路包括囊泡介导的运输,蛋白相互作用,细胞自噬,信号转导,应激反应,神经系统发育,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级联,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RNA代谢,信号转导等;造模后表达变化,经复方人参补气颗粒治疗后回调的蛋白通路均集中在免疫系统;在模型情况下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响应值较好的蛋白主要涉及血浆脂蛋白的组装、重塑和清除等;造模后表达变化,经阳性药治疗后回调的蛋白通路均集中在Rapl信号和整合素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激活等;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和阳性药共调节的蛋白均聚焦在免疫相关通路上。结论1比较血样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发现,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经热辅助结合变温酶切法消化,采用DDA质谱分析技术,可获得较高的鉴定蛋白覆盖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定性定量结果,利用DIA和PRM技术还可对定量结果进行后续验证。基于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建立了优化的制备和分析流程,为进一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创造了条件。2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抓力值,脉搏幅度和舌面R、G、B值共同提示模型组大鼠为气虚血瘀证的证型;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心脏形态、心功能指标和心室重构指标共同提示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慢性心力衰竭状态,经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干预后,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3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并设计正常给药组作为参照,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富集到可能只与大鼠CHF气虚血瘀证相关蛋白,只与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相关的蛋白,在CHF气虚血瘀证情况下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干预产生响应的蛋白,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调控病证的关键蛋白和阳性药调控疾病的关键蛋白以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和阳性药共调控的差异蛋白。CHF气虚血瘀证富集到较多信号通路,伴随着细胞选择性自噬、血小板活化和钙离子激活、信号转导和小分子运输、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囊泡介导的运输和细胞的应激反应、蛋白代谢和翻译后修饰、基因表达和转录等生物过程;本研宄中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CHF气虚血瘀证后多数疾病和证候指标发生回调但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但己明显富集到几个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调控CHF气虚血瘀证的免疫相关通路和蛋白,包括参与细胞凋亡的Rapl信号通路和CD22介导的BCR调节,以及4个具有Ig结构域的免疫球蛋白,YWHAB基因编码的14-3-3蛋白家族和Raplb,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可能通过这些蛋白和通路对CHF气虚血瘀证进行调控,如果延长药物干预时间,有望出现更显着的证候和疾病状态,以及相应的蛋白质组映射,为临床治疗和中医药研究提供支持。

邵钰婷[2](2021)在《柴胡中单体化合物A/B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步伐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抑郁症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其常见症状包括:持久而显着的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在社会交往中退缩、认知困难以及有自残或自杀的念头。预计未来至2030年,抑郁症将会在世界各国非致死性疾病及残障负担的疾病排名中占据首位。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症,存在多种潜在致病机制。目前提出了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和分子机制的假说,如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和细胞因子假说等。即使这些假说已经为抑郁症的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数十年的指导,但三分之一的患者对目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仍然没有反应。因此,开发一种全新的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给潜在抑郁症患者及正在遭受抑郁症的人群带来希望与福音。在亚洲,中医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常用方式。它讲究对整体的辨证论治,与抑郁症中系统医学的治疗理念非常吻合,且疗效更显着、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不良反应更少。中医方剂中柴胡与许多其他草药结合使用的经典配方,可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而中药柴胡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保肝作用,可能在柴胡发挥抗抑郁效果中起着关键作用。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被认为是目前最大的药物靶点家族,其构象的变化、表达水平的异常以及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异常都可能是引发一些疾病(如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等)的关键因素。此外,研究表明催产素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增强镇静,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催产素的特异性靶向受体催产素受体(Ox ytocin receptor,OXTR)属于GPCR的一种,其与抑郁、焦虑以及压力所引发的一些病症也存在关联。那么柴胡化合物发挥抗抑郁作用是否与催产素受体存在关联呢?本研究旨在阐明柴胡化合物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参考依据。本研究发现,催产素受体可能是柴胡单体化合物A/B的作用靶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对小鼠进行悬尾和强迫游泳的实验中,比较了柴胡化合物实验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发现柴胡化合物A显着缩短了小鼠的不动时间,表明柴胡化合物A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而柴胡化合物B对两个实验中的小鼠不动时间没有显着的影响。(2)柴胡化合物B可以通过激活OXTR进而激活下游ERK通路,而柴胡化合物A对OXTR下游的ERK通路没有激活作用。(3)细胞热转移测定实验中,在一系列温度梯度处理下,柴胡化合物A和B都可延缓催产素受体的热变性,但柴胡化合物A延缓热变性的作用比B略强。(4)药物亲和力反应靶稳定性实验中,在一系列酶浓度梯度处理下,柴胡化合物A和B都可降低催产素受体对蛋白质水解的敏感性,但柴胡化合物A降低催产素受体对蛋白质水解的敏感性作用比柴胡化合物B明显。(5)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进一步发现柴胡化合物A和柴胡化合物B与催产素受体的结合能都较低,说明柴胡化合物A和B与OXTR结合效果较好,且相互作用类型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综上,柴胡化合物A能够与催产素受体结合,发挥较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柴胡化合物B虽然也能够与催产素受体结合,并激活下游ERK信号通路,但其抗抑郁作用效果不及柴胡化合物A明显。

潘晨[3](2021)在《厚壳贻贝肌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及转录组分析》文中认为肌肽及其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理性二肽,因其序列中均含有组氨酸残基而被统称为组氨酸二肽(Histidine-cotaining dipeptides,HCD),在生物中广泛存在并中发挥着多种重要的功能。目前,针对组氨酸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而在无脊椎动物中,对于组氨酸二肽的分布和代谢过程尚未见相关报道。贻贝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贝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此前的研究中,已从贻贝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中发现了组氨酸二肽代谢相关酶的基因存在,包括肌肽合成酶、肌肽酶、β-丙氨酸转运蛋白和β-丙氨酸转氨酶等。上述结果表明,贻贝体内可能也含有组氨酸二肽并发挥着重要生理功能。为此,我们选择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采用显色法和氨基酸分析仪法开展了厚壳贻贝各组织中组氨酸二肽的含量以及分布研究;同时,针对厚壳贻贝中筛选到的肌肽代谢相关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开展了贻贝不同组织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β-丙氨酸这一组氨酸二肽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在注射贻贝后,对肌肽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影响,我们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转录组技术,开展了贻贝不同组织组氨酸二肽代谢相关酶基因在β-丙氨酸注射后的时间表达曲线以及组氨酸二肽含量变化,以及β-丙氨酸注射后,厚壳贻贝全组织转录组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厚壳贻贝转录组对β-丙氨酸注射的动态响应,从中分析组氨酸二肽在贻贝体内的代谢过程。上述研究表明,厚壳贻贝组织中含有较低浓度的组氨酸二肽,包括肌肽和鹅肌肽,其中贻贝肌肉型组织,如后闭壳肌,足,外套膜等组织中的组氨酸二肽含量相对较高;其他组织组氨酸二肽含量相对较低,表明组氨酸二肽可能对贻贝的肌肉收缩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厚壳贻贝组织中的组氨酸二肽主要以鹅肌肽为主,这与其他水生脊椎动物类似,表明水生生物中鹅肌肽是组氨酸二肽的主要存在形式,但具体原因未知。进一步针对厚壳贻贝组氨酸二肽代谢相关的五种关键酶开展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厚壳贻贝的这五种关键酶在序列,结构域,二级结构等方面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扇贝和牡蛎的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无脊椎动物的组氨酸二肽代谢相关酶可能具有共同的分子起源。β-丙氨酸是当前主流的运动能量补充剂之一,其原因在于β-丙氨酸在体内能转化为肌肽并提升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考虑到补充β-丙氨酸可增加脊椎动物HCD含量,我们对厚壳贻贝进行了β-丙氨酸注射,发现在经过β-丙氨酸注射后的贻贝组织中,组氨酸二肽的浓度明显增加(p<0.0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p<0.01)。进一步的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β-丙氨酸注射组中共鉴定3,56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癌症,肌肉收缩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等,表明β-丙氨酸在贻贝的细胞增殖,运动和黑色素的生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一方面为了解无脊椎动物中组氨酸二肽的分布与代谢过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在贻贝养殖业中,β-丙氨酸补充潜在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邢其郡[4](2021)在《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睡眠已经是整个现代人类日常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我们的一生中身体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睡眠的状态中,睡眠阶段具有恢复体力、消除一天的疲劳、促进身体发育和生长、增进学习记忆的作用,因此睡眠对于我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受到自身内源性的压力和外源性的环境因素影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过程中易惊醒的失眠病症已经在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出现。短期的失眠会导致疲惫、发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而长期的失眠会导致抑郁、免疫力下降和代谢类疾病。因此失眠的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失眠治疗的常见的有苯二氮卓类药物,但其副作用多且危害大。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传统,天麻更是自古以来就被证实具有镇静安神、息风止痉,治疗头晕、癫痫、失眠等疾病,而天麻中的化合物复杂多样且生理学效应众多,阻碍了新药的研发。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选择天麻中的活性成分包括天麻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以及本实验室已经构建好的睡眠系统相关受体如多巴胺受体D2、D3,食欲素受体OX2、褪黑素受体MT1、MT2高表达细胞株为平台筛选可能发挥镇静安神作用机制的潜在靶点。根据本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能够通过MT1受体而上调p-ERK水平,并且提高程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接着通过热稳定性、蛋白酶切实验以及受体探针FRET基线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巴利森苷A与MT1受体的结合能力,并对MT1受体结合口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后巴利森苷A无法通过其激活ERK1/2,表明巴利森苷A与MT1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通过鼻腔注射的方式将天麻素、巴利森苷A和巴利森苷B给药小鼠诱导小鼠的睡眠实验发现天麻素、巴利森苷A能够有效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小鼠入睡潜伏期,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力,同时用ELISA法检测DA和5-HT表明天麻素、巴利森苷A可以明显增加小鼠大脑DA和5-HT的含量,通过q-PCR实验发现天麻素、巴利森苷A能降低肝脏和肾脏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但可以上调fos基因的表达,提示这两种化合物可以活化小鼠中的神经元而降低炎症因子间接促进睡眠而同时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而对血常规生化检测发现三种化合物均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无影响。

王红柏[5](2021)在《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慢性应激相关术后脑损伤的机制探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SPD)对术后谵妄(POD)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分析了 186例2019年5月22日至2019年7月29日行择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研究者术前1d访视入组患者,分别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能力评估(MoC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法评估患者术前认知功能和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1-7d,根据里士满的躁动镇静量表(RASS)和重症监护室思维混乱评估方法(CAM-ICU)评估患者POD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OD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86名患者中,29名(15.6%)被诊断为谵妄。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P=0.040)、年龄(P=0.009)、术前SPD(P=0.008)、术中液体输注量(P=0.034)、术后带气管导管时间(P=0.001)以及ICU停留时间(P=0.009)与POD相关。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R):1.106;P=0.001)和术前SPD(OR:3.223;P=0.047)均与POD独立相关。受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表明术前PSQI值对POD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曲线下面积(AUC):0.706;95%置信区间(CI):0.595-0.816)。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PSQI评分6-21分与POD发生率有显着相关性(P=0.009)。研究结论:择期开胸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术前SPD与POD密切相关,术前SPD是心脏手术POD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第二部分成人围术期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目的:本荟萃分析的目的是观察围术期睡眠障碍(SPD)对成年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研究方法:作者遵循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指南的首选报告(PRISMA)项目检索围术期SPD对成年外科手术患者POD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间至2020年5月12日。RevMan 5.3和Stata12.0软件用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通过荟萃回归或逐篇排除文献的方法来解决高异质性。结果:我们共纳入了 29篇文献,共计55907例患者。根据试验设计,我们将纳入的文献分为三组:回顾性观察性试验(ROT)组(7篇)、前瞻性观察性试验(POT)组(12篇)和随机对照试验(RCT)组(10篇)。结果表明观察性试验组围术期SPD 与 POD 密切相关(ROT 组:OR=0.56,95%CI:[0.33,0.93],I2=91%,P=0.03;POT 组:OR=0.27,95%CI:[0.20,0.36],I2=25%,P<0.001),而 RCT 组试验并未得出明显的相关性(OR=0.58,95%CI:[0.34,1.01],I2=68%,P=0.05)。Egger’s 检验三个组均未发现发表偏倚:ROT组(P=0.085)、POT组(P=0.764)和RCT组(P=0.933)。通过逐篇排除文献的方法解决ROT组和RCT组高异质性后,荟萃分析结果与解决高异质性前一致(ROT 组:OR=0.65,95%CI:[0.47,0.91],I2=12%,P=0.01;RCT 组:OR=0.82,95%CI:[0.52,1.29],I2=19%,P=0.39)。研究结论:围手术期SPD在观察性试验中是POD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没有得出相同的结果。第三部分蛋白质和代谢组学分析对慢性应激大鼠心脏术后脑损伤的机制探究研究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探究慢性应激(CS)大鼠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心脏手术术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方法: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CS组和CS+手术组。CS组和CS+手术组大鼠建立CS模型。CS+手术组大鼠在全身麻醉CPB辅助下行心脏暴露手术。术后即刻,三组大鼠同时断头取脑。通过HE染色观察三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通过数据非依赖性的扫描模式(DIA)蛋白质组学和非靶代谢组学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和代谢物质。最后,通过基因和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CS对CPB下心脏手术术后脑损伤影响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HE染色发现,与正常组大鼠相比,CS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少量变性,而在CS的基础上接受心脏手术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大量变性。蛋白质组学:正常组vs.CS组共标记到的差异蛋白质数目230(上调:134;下调:96);正常组vs.CS+手术组共标记到的差异蛋白质数目474(上调:333;下调141);CS vs.CS+手术组共标记到的差异蛋白质数目为200(上调:136;下调:64)。代谢组学:正常组vs.CS组共标记到差异代谢物质数目为155(上调:90;下调:65);正常组vs.CS+手术组共标记到差异代谢物质数目为265(上调:131;下调134);CS vs.CS+手术组共标记到差异代谢物质数目117(上调:36;下调:81)。蛋白质组学发现筛选到的蛋白质数量在前20的最常见的KEGG富集信号通路为聚糖类蛋白质生物合成信号通路。代谢组学发现筛选到的代谢物数量在前20的最常见的KEGG富集信号通路为氨基酸代谢信号通路。研究结论:脑内聚糖类蛋白质生物合成信号通路以及氨基酸代谢通路可能是CS下接受CPB辅助心脏手术术后脑损伤的重要机制。综述睡眠障碍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睡眠障碍(SPD)是目前常见的生理功能紊乱,并严重影响机体的身心健康。长期SPD明显导致机体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降低,空间定位能力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SPD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风险因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和看护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医疗花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探寻SP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经济意义。本文对SP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予以综述,为将来制定预防和治疗SP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张杰[6](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通过吸附miR-127-5p调控骨桥蛋白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肾结石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而肾结石所导致的慢性肾脏病以及终末期肾病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肾结石的早期表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肾结晶引起的肾损伤的方法。晶体诱导肾损伤病理形成和晶体物质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刺激有直接的关联,在晶体物质的刺激下,氧化应激的发生会引发肾小管较为明显的炎症反应,发生肾结石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学者对代谢性疾病展开研究和分析,如果罹患泌尿系结石,那么发生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结石有直接的关联。机体的微炎症状态、氧化应激的激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也会对肾结石发生产生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病率进而增加,便会导致梗阻性肾病的发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晶体物质的刺激作用下,会分泌一些物质,其中最主要的物质就是骨桥蛋白,也就是OPN,进一步招募炎症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到病变部位,从而加重结晶部位的炎症反应。结晶的形成是一种生物矿化的过程,骨桥蛋白参与这一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但调控骨桥蛋白分泌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其转录长度超过200nt,是非编码RNA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在多种人类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从表观遗传学调控角度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是仅有少数lnc RNA的功能和机制得到了充分的阐明。在肾脏病研究领域,目前已有很多关于lnc RNA的研究报道。本课题研究团队前期通过生物芯片筛选了OPN相关的lnc RNA基因表达谱,而lnc RNA的种属间保守性较差,通过小鼠样本研究得到的lnc RNA极为有限。为了进一步探究lnc RNA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重点关注了芯片数据中OPN相关lnc RNA MALAT1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从基因调控角度为临床防治结晶肾损伤提供指导依据。【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草酸钠诱导的结晶肾损伤中的表达变化,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草酸盐所致结晶性肾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1.借助结晶肾损伤模型的构建,把草酸钠作为刺激物质,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刺激,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草酸钠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模型中鉴定MALAT1的细胞定位,验证MALAT1及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水平。2.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MALAT1敲低细胞模型。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粘附、凋亡诱导情况以探究MALAT1在草酸钠诱导的结晶肾损伤中的生物学功能。3.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究MALAT1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中调控骨桥蛋白的潜在机制。【结果】1.成功构建草酸钠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晶肾损伤细胞模型并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MALAT1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细胞模型中表达上调。2.骨桥蛋白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细胞模型中表达上调;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力减弱,凋亡诱导增加,干扰MALAT1细胞增殖活力进一步减弱,加重凋亡诱导。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检索发现mi R-127-5p分别与MALAT1以及骨桥蛋白的3’UTR直接结合。4.在线lnc RNA与mi RNA数据库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 R-127-5p介导MALAT1对骨桥蛋白的调控作用。5.mi R-127-5p抑制剂可部分逆转因干扰MALAT1所介导的骨桥蛋白低表达水平。【结论】通过体外构建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晶肾损伤模型证实Lnc RNA MALAT1通过吸附mi R-127-5p调控骨桥蛋白并影响细胞增殖及黏附活性进而参与草酸钠结晶肾损伤的发生过程,能够为探究晶体刺激导致肾损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行性经验参考。

张素芳[7](2020)在《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生态树种之一,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已获得一批生长材质优良的种质资源。由于极端气候条件频发,东北地区春季干旱严重,严重影响落叶松成活及生长,选育抗旱品种十分必要。常规育种改良周期较长,从分子方面开展遗传改良可缩短育种周期,但落叶松干旱响应等分子机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树种。miRNA是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类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主要通过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植株生长性状或抗逆性等。为定向改良落叶松的优良性状并大量快速繁殖优良种质资源,以杂种落叶松日3×兴9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构建并优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落叶松sRNA进行初步功能分析挖掘miRNA,获得Lol-miR11467并进行遗传转化,分析转基因细胞系在干旱、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并筛选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球果采集时间有关,7月1日采集的材料诱导率最高,是未成熟合子胚的最佳采集时期。使用75%酒精消毒1 min后使用3%NaClO消毒10 min,接种在含有1.0 mg/L 2,4-D+0.2 mg/L KT的BM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10.33%。在含有0.5 mg/L 2,4-D+0.2 mg/L KT的BM增殖培养基上培养12 d时为最佳继代周期。预培养在含有10 g/L肌醇、60 g/L蔗糖的1/4 BM培养基上获的体胚发生数最多。45 mg/L的ABA和75 g/L的PEG4000共同作用能够促进体胚的发生数,体胚发生数量达到最大,为210个/g。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落叶松进行遗传转化时,发现使用OD600值为0.5的侵染液侵染20 min,共培养2 d,利用4 mg/L Hyg的筛选培养基进行抗性愈伤的筛选,pCAMBIA1301遗传转化效率最高,为45.56%。(2)干旱胁迫下落叶松小RNA挖掘。使用miRDeep2软件共预测到190个miRNAs,其靶基因总数为6284个,共4964个获得注释信息。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s共59个,约占所有预测的miRNAs(190个)的31.05%,其中有33个是上调表达,26个下调表达。对其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富集较多的是代谢途径,显着富集的是代谢途径中的ABC转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N-聚糖生物合成等,表明miRNAs的调控由多种代谢途径共同参与,miRNAs可能在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等不同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落叶松miRNAs的表达分析。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大多数miRNAs都能够响应干旱、盐碱胁迫。其中novelmiR63在PEG6000和NaCl胁迫时快速响应,利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发现novelmiR63(Lol-miR11467)均能够响应激素应答,novelmiR63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发现,与云杉的miR11467相似度较高,其靶基因注释为生物保护性大分子蛋白之一的热激蛋白,在干旱胁迫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其作为候选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并命名为Lol-miR11467。(4)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ol-miR11467转入杂种落叶松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抗性愈伤细胞系27个。将转基因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分别放于含有20%PEG6000、50 mM NaHCO3和250 mM NaCl的培养基中,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细胞系的POD活性均低于野生型,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推测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具有一定的负调控干旱、盐碱胁迫的能力。(5)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3个转基因细胞系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由Lol-miR11467转入后引起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激素响应、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表明Lol-miR11467可能在落叶松中响应胁迫、激素等外界刺激以及次生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3个转基因细胞系共有的差异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MYB、bHLH、NAC、WRKY等转录因子类,LEA、热激蛋白等生物保护性大分子类以及糖基转移酶、半乳糖苷酶等糖代谢相关的酶类以及与miRNA自身相关的AGO蛋白等和抗旱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推测过表达Lol-miR11467可以通过负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而使落叶松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降低。以抗性愈伤组织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对Lol-miR11467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到4条与干旱胁迫相关且下调表达的靶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干旱胁迫下的差异miRNAs分析,获得转Lol-miR11467基因的抗性细胞系,其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细胞系的抗旱能力减弱,最终找到了可能与落叶松抗旱性减弱相关的4条Lol-miR11467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落叶松或针叶树的遗传转化及miRNAs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蔡明岐[8](2020)在《光暗循环对蚤状溞衰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暗循环作为昼夜节律的主要授时因子,在昼夜节律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节律牵引(Entrainment)作用,同时昼夜节律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及生命健康具有较大影响,由此开展的光暗循环对衰老影响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水生甲壳动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其在不同光暗循环下的生命表数据,检测蚤状溞氧化物产生与抗氧化系统激活情况,获得了不同光暗循环下蚤状溞的生命周期特征、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的荧光图像以及ROS水平的定量检测结果和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通过选择Erk通路和碱基修复基因作为两个主要方向,探究了不同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生长、寿命相关通路和碱基修复的影响。克隆并得到了蚤状溞Ras1、Ras2、Raf、Mek和Msh2及XRCC5基因,分析了这些基因的序列和对应氨基酸的特征,总结了其在氨基酸结构和进化上的特点。不同光暗循环下的基因表达结果展示了连续四个世代蚤状溞对其所在环境的响应。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蚤状溞生物钟调节以及蚤状溞的节律性适应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生命表及氧化-抗氧平衡的影响本文设置L/D16:8、L/D8:16、持续光照(LL)和持续黑暗(DD)四个不同的光暗循环组,将孤雌幼溞分别在以上四个条件下培养,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蚤状溞个体在不同光暗循环下随日龄增长的体长、蜕壳、繁殖情况以及寿命图表。另外,每隔4 h收集一次各组中培养至第5天的蚤状溞用于ROS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分析及抗氧化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L/D16:8、L/D8:16、LL和DD组中蚤状溞的平均寿命依次为43天、48天、36.5天和40.5天,其中L/D8:16中的蚤状溞寿命最长,LL组中蚤状溞寿命最短,且蜕壳、繁殖次数、繁殖量等与寿命呈正相关。蚤状溞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的昼夜变化是机体生理过程与生化反应的复杂结果。ROS的含量与抗氧化酶基因的mRNA水平呈现负相关。同时,食物供给可能是无光暗循环时提示蚤状溞产生特定生物节律的因素。ROS荧光检测显示胸肢上的鳃、直肠和孵育囊是蚤状溞ROS较为集中的器官。2.光暗循环对四个世代蚤状溞Erk通路基因的影响为研究蚤状溞Erk通路基因的序列和其在连续世代中的表达情况,本文对Ras1、Ras2、Raf和Mek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同时将蚤状溞分别置于L/D16:8,L/D8:16,LL及DD四个条件下培养到第5天和第25天进行取样,进行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Ras1和Ras2蛋白均存在相同的负责结合或催化GTP水解的RAS结构域,分别位于氨基酸序列的1-166和11-177处。Ras1与Ras2蛋白最为保守,甚至其氨基酸数目在物种间也基本相似。无脊椎动物中的Ras1蛋白与脊椎动物的H-Ras同源,无脊椎动物的Ras2蛋白与脊椎动物的R-Ras同源,且Ras1与Ras2沿着各自的方向演化。Raf蛋白包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的催化结构域、蛋白激酶结构域等较多结构域。这些结构作为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信号分子进一步将信号传递到下游蛋白。Raf蛋白在物种间的保守性较通路中的其他蛋白低。Mek作为Raf的下游蛋白同属于PKclike超家族。此外,在Mek的结构域中还发现双特异性蛋白激酶和丝裂原活化蛋白(MAP)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催化结构域PKcMEK。蚤状溞Mek蛋白同样较为保守,在进化上与昆虫更为相近。蚤状溞连续四个世代在不同光暗循环下的Erk通路基因表达结果显示,Erk通路在各组中均呈现信号逐级放大的特点,且光照时长增加会增强Erk信号通路的级联放大作用,若黑暗时长增加,此效率也随之降低。同时Erk的逐级调控随衰老而减弱。3.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碱基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为揭示蚤状溞碱基修复基因的功能和其在不同光暗循环下的表达情况,本文对Msh2基因和XRCC5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同样将蚤状溞分别置于L/D16:8,L/D8:16,LL及DD四个条件培养到第5天和第25天进行取样,进行RNA提取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sh2基因属于MutS超家族,含有MutSI和MutSII等与DNA错配修复相关的一系列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sh2蛋白在脊椎动物之间的保守性较高于无脊椎动物,具有较多完全相同的序列,同时Msh2蛋白在物种中具有相差不大的氨基酸数目。在进化上,Msh2蛋白与同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这也是Msh2基因在甲壳动物中的首次报道。另外,根据本文的分析,所获得的XRCC5基因可能是该基因的部分或通过可变剪接的cDNA序列,尽管与已报道的大型溞同源性达到90.98%。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光照会促进单一世代蚤状溞衰老相关的Msh2基因表达。在连续世代中,光照时长的增加使Msh2基因随衰老而上调,黑暗时长增加使该基因随衰老而下调,且这种上调或下调随世代的增加而增加。蚤状溞连续四个世代对环境中较多的光照时间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适应情况,对于黑暗时间较长的环境,蚤状溞则会持续下调Msh2和XRCC5基因。此外,每个世代蚤状溞的XRCC5基因表达量随衰老而升高。

谢伟[9](2020)在《温度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生物钟基因clock和cryptochrome节律振荡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苗种繁育不足、养殖模式欠佳、单位面积产量低等。生物生理与行为的昼夜节律性是由其生物钟来调节的,它产生的内在节律的周期性约为24小时。cycle(Cyc)、clock(Clk)、timeless(Tim)、period(Per)、cryptochrome(Cry)等核心生物钟基因参与内在的调控机制,通过节律振荡得以让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温度和光照都是影响生物钟的重要外源性环境因子。本文以克氏原螯虾的生物钟基因为切入点,探究不同光照模式和温度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生物钟基因节律振荡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这些结果有望为探索健康高效的养殖新模式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氏原螯虾Pc Clk和Pc Cry1基因的序列和功能分析获得了Pc Clk的部分c DNA序列,含有一个183 bp的3’端非翻译区(UTR)和开放阅读框(ORF)1182 bp,可编码39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5.054 k Da;Pc Cry1基因全长序列为2006 bp,其中ORF 1650 bp,可编码549个氨基酸,5’UTR 116 bp,3’UTR 240 bp,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为63.167 k Da。Pc CLK蛋白分析显示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HLH结构域和一个PAS结构域。Pc CRY1含有一个DNA光裂合酶结构域和FAD结合位点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发现Pc Clk与甲壳类动物通讯鳌虾最相似,Pc Cry1与甲壳类动物斑点海虱和沙滩跳钩虾最为相似。2.克氏原螯虾Pc Clk和Pc Cry1基因在不同光照和温度作用下的组织表达特征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不同光照和温度作用下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Pc Clk和Pc Cry1基因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c Clk在脑、眼柄、肝胰腺、性腺中均有表达。无论光照和温度如何变化,克氏原螯虾中Pc Clk基因在脑、眼柄、肝胰腺中都基本遵循着24小时的振荡节律。Pc Clk是内源性的节律基因,振荡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Pc Cry1在脑、眼柄、肝胰腺、性腺中均有表达。无论光照和温度如何变化,Pc Cry1基因在各组织中也都基本有着24小时的昼夜振荡节律。在光照改变情况下,Pc Cry1基因m RNA表达差异显着。Pc Cry1的表达变化是内源性的,受光调控。3.克氏原螯虾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生长探究选择了6组培养模式对克氏原螯虾进行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对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缓慢,但成活率较高。当温度升高时,其成活率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虾的生长。在同一温度下的三种不同光照模式,自然光显着提高了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状况,且设定的自然条件组(12LD,25℃)是相对理想的养殖模式。

任曙光[10](2020)在《小鼠应对巴贝虫感染的蛋白调节分子机制》文中指出巴贝虫病是由巴贝虫(Babesia)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全世界报道每年由巴贝虫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哺乳动物是巴贝虫的中间宿主,蜱类是巴贝虫的终末宿主。近些年,新发巴贝虫病例报道越来越多,已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巴贝虫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通过硬蜱的吸血活动使得其在哺乳动物间或人与哺乳动物间传播。患巴贝虫病的宿主会出现高热、贫血等症状,这是巴贝虫与宿主间相互拮抗的结果。虽然巴贝虫在发病时对宿主危害严重,但部分宿主能够通过快速免疫系统的激活来抵御并清除巴贝虫而恢复健康。目前宿主的这种自身免疫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基于DIA的定量和修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BALB/c小鼠感染巴贝虫后脾脏、心脏和血液蛋白质组表达和磷酸化修饰的动态变化,找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或治疗的靶分子,为巴贝虫预防、检测和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1.通过对巴贝虫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高峰期脾脏结构破坏严重;感染后期脾脏组织可见棕褐色色素颗粒及较多虫体沉积。超微病理学观察显示,感染高峰期吞噬体及溶酶体数量最多,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感染后期吞噬体及溶酶体明显减少,线粒体恢复。巴贝虫感染前期,机体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提示巴贝虫免疫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同时,巴贝虫感染后从第5天起Treg细胞数量显着减少,直至感染19日仍未恢复,提示机体对巴贝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可能处于逐渐增强的状态。通过对体液免疫和固有免疫炎症水平变化的评估,发现体液免疫应答在抵御巴贝虫侵染时的作用较小,感染前期主要是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起作用。2.利用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小鼠感染巴贝虫的脾脏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脾脏受到巴贝虫侵染后的五个时间点鉴定到的蛋白数量分别为2250、2214、2270、2425、2241条,交集为1403条蛋白质。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感染阶段鉴定出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调节细胞进程、刺激反应、免疫系统过程及抗氧化活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代谢途径、趋化因子、T/B细胞受体、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系统分析了这些蛋白在机体抵抗巴贝虫侵染宿主的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3.利用DIA技术对小鼠感染巴贝虫不同时期的脾脏组织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五个时期鉴定到的共有磷酸化肽段2261条,涉及到2470个磷酸化位点,共对应1046个蛋白。KEGG分析发现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其中CD45更是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脾脏细胞通过对这些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来调节免疫反应,使得小鼠脾脏能够快速清除巴贝虫并恢复原有机能。4.对巴贝虫感染小鼠不同时期心脏蛋白质组研究发现,五个时期鉴定到的蛋白质交集为1092条。利用Cluster聚类分析了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对331条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通路涉及生物体内多种应激过程,包括补体和凝血系统、蛋白质合成代谢、氧化磷酸化相关的能量代谢。这可能与机体受到巴贝虫感染后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性贫血有关。5.对巴贝虫感染小鼠不同时期心脏磷酸化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五个时期分别鉴定到1362、1370、1370、1370和1382条蛋白。GO分析表明,蛋白主要涉及结合活性,参与了物质代谢、生物调节、催化活性、定位和细胞组分的组织和生物合成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参与代谢通路的蛋白最多,其次是胰岛素信号通路。在各种信号通路中巴贝虫感染对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影响最明显。6.对巴贝虫感染小鼠不同时期血清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七个时期共鉴定到了304个蛋白。热图分析结果显示巴贝虫侵染小鼠后,在感染期和恢复期的大部分蛋白质表达量上调,主要包括参与炎症反应的蛋白,参与免疫防御的蛋白以及具有中和病毒功能相关的蛋白。GO功能注释与KEGG通路分析发现感染期和恢复期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被富集到水解酶活性、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活性、肽酶抑制剂活性、肽酶活性的数量较多。感染期和恢复期表达量出现变化的蛋白主要涉及到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信号通路。本研究呈现的结果,对于系统理解哺乳动物如何通过蛋白质的变化来调节免疫反应,进而应对巴贝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阐明巴贝虫病的致病机制,进而有效的诊断、防控和治疗巴贝虫病奠定基础。

二、控制生理节奏蛋白质被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生理节奏蛋白质被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1 中医证候实质性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2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前景
    3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3.1 同病异证蛋白组学研究
        3.2 同证异病蛋白质组学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与耗材
    2 方法
        2.1 血样前处理
        2.2 胰蛋白酶酶切
        2.3 质谱数据采集
        2.4 血清蛋白组分析流程优化
    3 结果
        3.1 血样前处理方法比较
        3.2 酶切方法比较
        3.3 DDA和DIA数据采集模式结果比较
        3.4 DIA和PRM数据采集模式结果比较
        3.5 血样蛋白质组学流程优化
    4 讨论
        4.1 样本前处理结果比较
        4.2 酶切方法比较
        4.3 DDA与DIA比较
        4.4 DIA与PRM比较
        4.5 流程优化
    5 小结
实验二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药效学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和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大鼠CHF气虚血瘀证模型制备
        2.3 配药
        2.4 证候指标测定
        2.5 疾病指标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证候指标测定结果
        3.2 疾病指标测定结果
    4 讨论 疾病指标和证候指标提示大鼠为CHF气虚血瘀证
    5 小结
实验三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样本制备
        2.2 LC-MS/MS分析
        2.3 蛋白定性及数据库检索
        2.4 数据相关性分析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 定量差异蛋白分析
        3.3 差异蛋白本体分析
        3.4 差异蛋白的代谢通路富集
        3.5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
        3.6 候选差异蛋白验证
    4 讨论
        4.1 选择性自噬
        4.2 血小板活化和钙离子激活
        4.3 信号转导
        4.4 小分子运输
        4.5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
        4.6 囊泡介导的运输和细胞的应激反应
        4.7 蛋白代谢和翻译后修饰
        4.8 免疫相关通路
        4.9 基因表达与转录通路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2)柴胡中单体化合物A/B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1.1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研究
        1.1.2 抑郁症的治疗现状
    1.2 柴胡与抑郁症的关系
        1.2.1 中药柴胡
        1.2.2 柴胡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3 G蛋白偶联受体在抗抑郁药物中的作用
        1.3.1 G蛋白偶联受体概述
        1.3.2 G蛋白偶联受体在中枢神经递质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
        1.3.3 GPCR与抑郁症的联系
    1.4 催产素受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1.4.1 催产素概述
        1.4.2 催产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1.4.3 催产素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1.4.4 催产素受体与抑郁症的关系
    1.5 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筛选
        1.5.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1.5.2 催产素受体的体外表达
    1.6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柴胡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验用主要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计量与组别设计
        2.2.2 给药途径及体积
        2.2.3 药物配制
        2.2.4 小鼠悬尾试验
        2.2.5 小鼠强迫游泳试验
    2.3 实验结果
        2.3.1 小鼠悬尾实验测定柴胡化合物A/B潜在的抗抑郁作用
        2.3.2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测定柴胡化合物A/B潜在的抗抑郁作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柴胡单体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靶标的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及质粒
        3.1.2 实验用细胞
        3.1.3 实验设备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培养
        3.2.3 细胞传代
        3.2.4 细胞冻存
        3.2.5 细胞计数
        3.2.6 Western bolt
        3.2.7 细胞热转移测定法
        3.2.8 药物亲和力反应靶稳定性
        3.2.9 计算机分子对接
        3.2.10 FRET实验
        3.2.10.1 显微镜成像系统操作指南
        3.2.10.2 FRET实验操作
    3.3 实验结果
        3.3.1 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柴胡化合物对OXTR的作用情况
        3.3.2 细胞热转移测定法验证柴胡化合物单体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3.3.3 药物亲和力反应靶稳定性法验证柴胡化合物单体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3.3.4 计算机分子对接验证柴胡化合物单体化合物的作用靶点
        3.3.4.1 柴胡化合物单体化合物与OXTR的结合能
        3.3.4.2 柴胡化合物单体化合物与OXTR的对接结果
        3.3.5 FRET检测在柴胡单体化合物作用下催产素受体分子探针的基线波动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厚壳贻贝肌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肌肽及其同系物的发现
    1.3 肌肽及其同系物的分布
        1.3.1 HCD在哺乳动物中的分布
        1.3.2 HCD在其他非哺乳动物中的分布
        1.3.3 HCD在动物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1.4 肌肽的生理功能
        1.4.1 酸碱平衡调节及缓冲活性
        1.4.2 肌肽的金属离子螯合活性
        1.4.3 肌肽的抗氧化活性
        1.4.4 肌肽抑制蛋白质的羰基化和糖基化
    1.5 肌肽的其他生理学作用
        1.5.1 肌肽在骨骼肌中的功能
        1.5.2 肌肽在脑中的作用
        1.5.3 肌肽在心血管中的作用
    1.6 参与肌肽代谢的酶和转运蛋白
        1.6.1 肌肽合成酶
        1.6.2 肌肽N-甲基转移酶
        1.6.3 肌肽酶
        1.6.4 肌肽转运蛋白
    1.7 β-丙氨酸补充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厚壳贻贝中组氨酸二肽的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OPA法测定厚壳贻贝各组织中组氨酸二肽含量
        2.1.2 OPA法检测注射β-丙氨酸后组氨酸二肽含量变化
        2.1.3 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贻贝各组织肌肽含量及注射β-丙氨酸后组氨酸二肽含量变化
    2.2 结果
        2.2.1 OPA法测定贻贝各组织中组氨酸二肽含量
        2.2.2 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贻贝各组织中组氨酸二肽含量
        2.2.3 注射β-丙氨酸后厚壳贻贝各组织肌肽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肌肽代谢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分析
    3.1 实验样品
    3.2 材料与方法
        3.2.1 RNA提取
        3.2.2 RNA逆转录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厚壳贻贝全组织肌肽合成酶和肌肽酶酶活力测试
    3.5 结果
        3.5.1 五种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
        3.5.2 注射β-丙氨酸后不同时间点五个组织中基因表达量变化
        3.5.3 厚壳贻贝全组织肌肽合成酶与肌肽酶酶活结果
        3.5.4 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6 讨论
第四章 厚壳贻贝注射β-丙氨酸后比较转录组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处理
        4.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IIIumina测序
        4.1.3 重新组装和注释
        4.1.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1.5 定量实时PCR(qRT-PCR)验证
    4.2 结果
        4.2.1 转录组序列汇编和功能注释
        4.2.2 GO、COG和 KEGG功能分类
        4.2.3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4.2.4 qRT-PCR验证分析
    4.3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睡眠
        1.1.1 睡眠的生理功能及其意义
        1.1.2 睡眠的监测及其判断
        1.1.3 睡眠时相的划分及其特点
        1.1.4 睡眠障碍概述
        1.1.5 睡眠剥夺与记忆
        1.1.6 睡眠障碍的治疗
        1.1.7 失眠动物模型的构建
    1.2 G蛋白偶联受体
        1.2.1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及分类
        1.2.2 与睡眠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
    1.3 褪黑素受体在哺乳动物中参与的睡眠调节
        1.3.1 褪黑素受体
        1.3.2 褪黑素受体结构与分类
        1.3.3 褪黑素受体参与睡眠相关的功能
    1.4 天麻
        1.4.1 植物学
        1.4.2 天麻的成分
        1.4.3 天麻中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1.5 天然产物作用靶标的鉴定
        1.5.1 小分子探针技术
        1.5.2 细胞热转变分析技术(CETSA)
        1.5.3 药物亲和靶标稳定系技术(DARTS)
        1.5.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
    1.6 鼻腔滴注的给药方式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以MT_1、MT_2、OX_1、D_2、D_3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及质粒
        2.1.2 实验用细胞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实验试剂
        2.1.5 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培养
        2.2.3 细胞传代
        2.2.4 细胞冻存
        2.2.5 Western blot
        2.2.6 化合物对受体高表达细胞系刺激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以多巴胺受体D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3.2 以多巴胺受体D_3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3.3 以食欲素受体OX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3.4 以褪黑素受体MT_2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3.5 以褪黑素受体MT_1为靶点的药物筛选
    2.4 讨论
第三章 在MT_1受体水平上对天麻活性成分的验证和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及质粒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酶切法验证天麻活性成分与褪黑素受体的结合
        3.2.2 热稳定(CETSA)法验证天麻活性成分与褪黑素受体的结合
        3.2.3 点突变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巴利森苷A浓度梯度处理MT_1受体细胞验证相互作用
        3.3.2 热稳定法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3.3.3 酶切法(DARTS)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3.3.4 荧光共振能链转移技术(FRET)验证巴利森苷A与 MT_1受体的相互作用
        3.3.5 点突变关键结合位点区域氨基酸的褪黑素受体MT_1受体与巴利森苷A的相互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天麻中的活性成分改善小鼠睡眠实验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试剂配方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分组
        4.2.2 鼻腔给药
        4.2.3 睡眠各指标指标判定
        4.2.4 自发运动能力测试
        4.2.5 q-PCR实验
        4.2.6 多巴胺(DA)和五羟色胺(5-HT)检测
        4.2.7 血常规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给药小鼠可以发挥安神作用
        4.3.2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给药小鼠可以发挥镇静作用
        4.3.3 天麻的三种入血成分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小鼠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
        4.3.4 天麻对小鼠脑肝肾脾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3.5 天麻对小鼠血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慢性应激相关术后脑损伤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文第一部分 心脏手术患者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讨论
    五、研究局限性
    六、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第二部分 成人围术期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第三部分 蛋白质和代谢组学分析对慢性应激大鼠心脏术后脑损伤的机制探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讨论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睡眠障碍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通过吸附miR-127-5p调控骨桥蛋白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MALAT1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LAT1调控草酸钠结晶肾损伤过程中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1.2.2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
        1.2.3 体胚成熟
    1.3 落叶松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4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
        1.4.1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1.4.2 落叶松的遗传转化
    1.5 miRNA的研究进展
        1.5.1 miRNA的发现
        1.5.2 miRNA的作用机理
        1.5.3 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
        1.5.4 miRNA在针叶树及落叶松中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菌株、药品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药品及培养基的制备
        2.2.2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2.4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周期的确定
        2.2.5 体细胞胚胎成熟及萌发
        2.2.6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2.7 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2.2.8 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再生体系的优化
        2.3.2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3 转pCAMBIA1301空载体株系的分子验证
    2.4 讨论
        2.4.1 外植体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2.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的影响
        2.4.3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2.4.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干旱胁迫下的落叶松小RNA挖掘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控制
        3.2.2 miRNA预测及鉴定分析
        3.2.3 miRNA差异基因聚类及表达分析
        3.2.4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3.2.5 sRNA测序数据的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3.3.2 小RNA序列分析
        3.3.3 miRNA预测及筛选
        3.3.4 sRNA测序的数据验证
        3.3.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miRNA响应不同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及药品
    4.2 试验方法
        4.2.1 miRNA提取及反转录
        4.2.2 miRNA的qRT-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RNA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3.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miRNAs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4.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菌株、试剂及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pCAMBIA1301-Lol-miR11467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5.2.2 转pCAMBIA1301-Lol-miR11467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
        5.2.3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形态变化
        5.2.4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0 转基因细胞系的检测
        5.3.1 不同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变化
        5.3.2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Lol-miR11467的靶基因筛选与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2.2 qRT-PCR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组装
        6.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3.3 转录组数据验证
        6.3.4 Unigene功能注释
        6.3.5 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挖掘及归纳
        6.3.6 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光暗循环对蚤状溞衰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衰老分子生物学
    第二节 时间生物学概述
    第三节 蚤状溞衰老生物学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生命表及氧化-抗氧平衡的影响
    第一节 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生长、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第二节 光暗循环对蚤状溞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暗循环对四个世代蚤状溞Erk通路基因的影响
    第一节 蚤状溞Erk通路相关基因的克隆
    第二节 蚤状溞Erk通路基因的世代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暗循环对蚤状溞碱基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
    第一节 蚤状溞Msh2与XRCC5 基因的克隆
    第二节 蚤状溞Msh2与XRCC5 基因在不同世代与日龄中的表达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温度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生物钟基因clock和cryptochrome节律振荡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钟研究进展
        1.1.1 生物钟简介
        1.1.2 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1.1.3 clock基因的研究进展
        1.1.4 cryptochrome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光照和温度对生物钟的影响研究
    1.3 甲壳类动物的生物钟研究
    1.4 克氏原螯虾
第2章 克氏原螯虾Pc Cl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m RNA表达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克氏原螯虾培养环境处理及样品采集
        2.3.2 总RNA提取方法
        2.3.3 逆转录合成cDNA
        2.3.4 PcCl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5 PcClk基因在不同光照和不同温度模式下的表达模式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生物钟基因PcClk的序列与结构特征
        2.4.2 PcCLK蛋白空间结构预测
        2.4.3 mRNA表达水平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克氏原螯虾Pc Cry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m RNA表达分析及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生长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克氏原螯虾培养环境处理及样品采集
        3.3.2 不同昼夜节律表达模式分析
        3.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生长指标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物钟基因PcCry1的序列与结构特征
        3.4.2 PcCRY1蛋白空间结构预测
        3.4.3 mRNA表达水平分析
        3.4.4 生长情况和存活率
    3.5 讨论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小鼠应对巴贝虫感染的蛋白调节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巴贝虫及巴贝虫病
        1.1 巴贝虫病原学
        1.2 巴贝虫病的流行病学
        1.3 巴贝虫致病机理
        1.4 巴贝虫病的临床症状
        1.5 巴贝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1.6 巴贝虫免疫学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概述
        2.1 蛋白质组概念
        2.2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2.2.1 蛋白质分离技术
        2.2.1.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2.2.1.2 色谱
        2.2.2 蛋白质鉴定技术
        2.2.2.1 质谱技术
        2.2.2.2 蛋白芯片
        2.3 修饰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2.4 定量蛋白质组学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6 疟原虫侵染造成宿主蛋白质组变化
        2.7 巴贝虫侵染造成宿主蛋白质组变化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巴贝虫的感染对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巴贝虫的复苏
        1.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1.2.3 血清提取
        1.2.4 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1.2.5 脾脏超微病理学观察
        1.2.6 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水平检测
        1.2.7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1.3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1.4.2 脾脏超微病理学观察
        1.4.3 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水平检测
        1.4.4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1.5 讨论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分析巴贝虫的感染对小鼠脾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巴贝虫的复苏
        2.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2.3 脾脏总蛋白的提取
        2.2.4 蛋白酶解
        2.2.5 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样品分级分离
        2.2.6 DDA建库
        2.2.7 DIA质谱分析
        2.2.8 蛋白质的DIA鉴定与数据分析
        2.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质鉴定
        2.3.2 Cluster聚类分析
        2.3.3 GO功能注释与分析
        2.3.4 KEGG通路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巴贝虫不同感染时期小鼠脾脏磷酸化蛋白的定量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巴贝虫的复苏
        3.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3.2.3 脾脏总蛋白的提取
        3.2.4 蛋白酶解
        3.2.5 TiO_2 法富集磷酸化肽段
        3.2.6 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样品分级分离
        3.2.7 DDA建库
        3.2.8 DIA质谱分析
        3.2.9 蛋白质的DIA鉴定与数据分析
        3.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磷酸化肽段定量结果
        3.3.2 Cluster聚类分析
        3.3.3 GO功能注释与分析
        3.3.4 KEGG通路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蛋白质组学分析巴贝虫的感染对小鼠心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巴贝虫的复苏
        4.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4.2.3 心脏总蛋白的提取
        4.2.4 蛋白酶解
        4.2.5 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样品分级分离
        4.2.6 DDA建库
        4.2.7 DIA质谱分析
        4.2.8 蛋白质的DIA鉴定与数据分析
        4.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蛋白质鉴定
        4.3.2 Cluster聚类分析
        4.3.3 GO功能注释与分析
        4.3.5 KEGG通路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巴贝虫不同感染时期小鼠心脏磷酸化蛋白的定量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巴贝虫的复苏
        5.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5.2.3 心脏总蛋白的提取
        5.2.4 蛋白酶解
        5.2.5 TiO_2 法富集磷酸化肽段
        5.2.6 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样品分级分离
        5.2.7 DDA建库
        5.2.8 DIA质谱分析
        5.2.9 蛋白质的DIA鉴定与数据分析
        5.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磷酸化肽段定量结果
        5.3.2 Cluster聚类分析
        5.3.3 GO功能注释与分析
        5.3.4 KEGG通路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蛋白质组学分析巴贝虫感染对小鼠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虫株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巴贝虫的复苏
        6.2.2 巴贝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6.2.3 血清提取
        6.2.4 蛋白提取
        6.2.5 酶解
        6.2.6 脱盐
        6.2.7 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样品分级分离
        6.2.8 DDA建库
        6.2.9 DIA质谱分析
        6.2.10 蛋白质的DIA鉴定与数据分析
        6.2.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感染早期和恢复期蛋白变化
        6.3.2 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注释与分析
        6.3.3 差异表达蛋白KEGG分析
        6.3.4 蛋白质互作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控制生理节奏蛋白质被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 王智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柴胡中单体化合物A/B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D]. 邵钰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厚壳贻贝肌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及转录组分析[D]. 潘晨.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4]天麻中的有效成分靶向MT1发挥镇静安神作用的研究[D]. 邢其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慢性应激相关术后脑损伤的机制探究[D]. 王红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通过吸附miR-127-5p调控骨桥蛋白在草酸钠结晶肾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 张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7]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D]. 张素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8]光暗循环对蚤状溞衰老的影响[D]. 蔡明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温度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其生物钟基因clock和cryptochrome节律振荡表达的影响[D]. 谢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小鼠应对巴贝虫感染的蛋白调节分子机制[D]. 任曙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蛋白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