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体育倾向的关系

论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体育倾向的关系

一、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论文文献综述)

孟晓平[1](2021)在《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成为人们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强烈的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以及实施充分彰显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优先发展地位。为满足中小学生的健康需求,鼓励与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锻炼身体的生活习惯以及不断追求超越的积极品质,提升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实现少年强,达成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研究以一种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涉入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从结果治理到积极预防再到不断提升的转变,这种促进方式具有更为积极的认识论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体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具有认知与情感的积极倾向性、健康性与安全性、内发主动性与规律性等特征,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生能动的追求健康、增加中小学生的心理能动力、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行为模式、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行为动力系统等方面。为明晰影响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引入COM-B理论模型,建立体育能力、体育动机、体育参与机会-积极健康体育行为路径关系图。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并优化了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研制了调查问卷,获取了7512名中小学生的微观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得出,健身能力、机会获取、体育动机、社会支持条件与积极健康体育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性,路径系数分别为0.373、0.256、0.118、0.071,健身能力与机会获取是影响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体育动机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考察与审视,指出当前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上,男生整体表现优于女生,小学生和初中生优于高中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大。通过多群组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学段和区域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顺序有所区别。通过基于健康视角对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思考,指出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作为一种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课程目标取向将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其研究具有深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回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智慧等课程意义。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路径进行探蹊。首先,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养成不仅仅是基于“挑战—应对”逻辑的策略回应,更应是基于“理念—建构”逻辑的价值性倡导,要以积极健康理念为指导,积极健康理念作为一种发展性、建设性的健康理念,具有促进中小学生命状态优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要明确积极健康理念形成的要求,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理念转化为行为。其次,学校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要构建注重认知与体验的体育课程,创设优质、丰富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其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是主渠道,契合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课程设计是关键,研究以逆向体育课程设计为例,指出其可以成为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最后,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应在大健康观、大课程观的新时代观念下切实挖掘社会支持主体的促进职能,凝聚政府、社区、体育组织、个体社会支持网的力量,形成大课程体系,为中小学生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徐园园[2](2020)在《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体育观与美育观一样,皆发轫于国族救亡年代。为了强兵御侮,洋务重臣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引进了西方现代兵操,开启了中国现代体育;随后的维新派以及革命党人,虽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深化,亦均持政治功利主义的体育观念。在功利主义体育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作为参照系的美育,与功利主义体育观形成了基于身心二元论的平行关系。而到了20世纪1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由于其本身的缺憾,以及美育观念作为价值基点或隐或显的影响,国内开始反思功利主义体育观,并产生了向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变革:一方面,体育与美育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制度中慢慢结合;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身与心关系的强化,体育与美育由身心二元的关系逐步走向了身心一元。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可视为中国现代体育观从功利主义到自然主义变革的历史性标志。这种变革是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影响。美国体育家麦克乐在两次访华期间,宣扬了含有大量美育因素的美国自然主义体育观,并直接影响了中国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形成。中国的体育观从功利主义向自然主义的变革,对体育的认识逐渐从军事上的“强兵”到教育上的“强民”,最后分离出了“完全之人物”的终极目标,在其转向的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真正的宗旨是以美育为灵魂的全人教育;“身心一元”是美育与体育的融合性机制;“本性教育”是回归游戏本源的美育态度;“兴味主义”是以趣味为根本动机的体育;“审美主义”是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核。其中,“审美主义的体育”,是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中的美育因素得到凸显的最鲜明标志。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国体育才首次向其作为教育的理想和本体回归,同时对中国当代体育观产生积极启示。

陈曦[3](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指明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王梦怡[4](2017)在《基于体质健康角度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课程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及其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体育课程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可喜变化,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认为运动不足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基本原因,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分析2005年-2014年期间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的变化,探索学校田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体质在某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影响,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指标总体在逐年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在逐年的平稳上升,但是耐力素质发展不够稳定;城乡学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2.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体质状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各时期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央7号文件”的出台很好的改善了学生的体质状况;家庭过多的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造成学生运动时间减少;而学校体育的开展冷淡也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下降。3.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渠道。从体育课程目标来说,有部分学校体育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考虑点过于狭隘,只看学生中考战略,而忽视了对学生形成长期的体育锻炼形成。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来说,体育理论知识课和体育室外课从课时和课程结构都存在这问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并且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存在着问题。4.呼和浩特市初中阶段学生在田径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对田径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方面,很多学校存在着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教学内容及其过程有脱节的现象。5.呼和浩特市初中阶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片面的追求中考项目的成绩影响着田径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这些都不利于田径课程的优化设置。

蒋红霞[5](2017)在《体育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受缺乏“体育”概念共识、体育价值研究与体育功能研究边界不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价值研究在为人们提供体育价值认识、判断、选择、评价等理论解释方面还有待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实践的深层次转型也亟待体育价值研究在理论上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因此,在确立体育的本体价值是育人价值、育体是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沿着“历时形态——现存困境——理论探析——重构反思”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将有可能作出新的理论性探索。体育价值形态是体育价值较为稳定的具体表现形式,从价值预设的维度加以考察,把某种悬设的理想人格设定为体育的价值目标是已有体育价值形态的共同特征。其中,分别以德性、理性与心性为体育价值目标的古希腊体育、西方现代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表现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体育价值的内容,开拓出了不同的体育价值路径。我国体育价值的现存困境是,自进入现代体育历史进程以来,体育价值实践中的古与今、身与心、“我”与“他”等三对关系的共存与博弈,与体育价值认识中由“健康论”与“技能论”主导的争辩共同构成了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内容。这既是对已有体育价值观的集中反思,也是对一种新的体育价值观的呼唤。进一步探析体育价值生成这一理论问题,将更有助于理解体育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与我国体育价值冲突的复杂性。体育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性、多因素合力的过程,体育过程的简单要素与环境要素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体育来源的多样性与体育的制度化是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与保障机制。究其根本,人的主体性是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理论上构建主体性体育价值这一基本框架,其意蕴为人之主体是体育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人之主体性的根本在于使价值的创造回归主体。在实践中,把体育界定为“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是我国体育在经历了“以学校体育为主力”、“以竞技运动为统领”两个历史阶段,其内涵从身体教育被竞技运动遮蔽后的一次新的飞跃。当前,重塑体育价值认识、修改相关法律与制度,通过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两翼的阶段性策略来培育人的主体性的“新体育观”将是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孙有平,张磊[6](2015)在《范式、根源与出路:田径课程的“兴趣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学生不喜欢田径课"这一现象长期以来被作为"兴趣问题"得到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呈现出了"课程变革范式"与"教学变革范式"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兴趣问题"作为一个真问题,从席勒的美学观来看,其根源在于感性冲动的"难为"与形式冲动的"钳制",田径课程若想走出"兴趣问题"的困扰,首先需要正视自己的教育学身份,"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于可红[7](2014)在《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在加速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体育作用与人才培养的认识,对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元智能的提出都要求体育有新的作为,对校园体育要有新的认识。为什么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名校会把两校赛艇比赛延续成为跨越三个世纪的大战?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会顶着各种压力一直在学生中开展橄榄球比赛?为什么像耶鲁大学这样一所以保守着称的私立名校会有那么好的体育设施和运动成绩?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四所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重点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英国一流大学把体育作为培养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的重要手段。英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始终认为“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的学识更为重要”。牛津、剑桥的导师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让学生“从与有教养的人建立的活生生的坦诚的关系中受益”。因此,牛津、剑桥大学在体育文化的开展中也把培养“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作为重要的理念加以贯彻,体现在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荣誉高于一切。因此,他们可以把一项赛艇办成跨三个世纪的比赛而依然兴趣盎然。2、美国一流大学把体育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国人是极富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他们认为运动场是证明自己领袖才能的地方。体育比赛要求参与者为自己的团队做出牺牲,要有献身精神,是为进入公共生活做很好的准备。因此,像哈佛、耶鲁大学这样“培养社会领袖和精英”的世界一流大学会把橄榄球作为最重要的体育项目在校园中开展。他们把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极好的场所。因为这些能力是领袖人才和社会精英必备的素质,更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和“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3、我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多停留在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上,对体育的教育价值认同度相对较低。相比较而言,清华大学学生对体育的教育价值、个性发展价值的认同度要高于北京大学;男生的认同度要高于女生;每周参与活动3次以上的要高于每周3次以下的。4、世界一流大学都注重大学精神向大学体育的渗透,同时又非常注重体育的教育意义。不论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组织工作,体育的制度建设,体育的标志、吉祥物都与大学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大学生的凝聚力等结合在一起。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最富活力和最具创造性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一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显示出了较大的生机与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理念已深入大学人之心,大学将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体育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人才培养理念作为体育发展的指引,把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让体育真正融入教育,这为我们国内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也是高校体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詹康,李细元,王克松[8](2011)在《浅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中学田径教学》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学田径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田径运动由于其项目的特征和教师观念的制约,现行的中学田径教学改革滞后,"重竞技、轻娱乐、重身体、轻心理"的思想仍存在。而且,教学实践中存在"内容单调、竞技化、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评价体系落后"等。结论指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优化田径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

刘斌[9](2011)在《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三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黄再强[10](2011)在《新课标背景下海南省一级高中田径教学现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同年又依据该方案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2004年下半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标志着全国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实验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标准》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和实施对田径项目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11所海南省一级高中实施《标准》和开展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一级高中中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分布基本趋于合理,但体育教师的数量缺口依然存在,这对全面顺利实施新课标和按新课标要求开展田径课教学将产生不利的影响。2、海南省一级高中田径课课时量较少,每学期一般在6至8节,并且基本上都集中在高一年级开展。3、《标准》在海南省一级高中的实施已初见成效,对照新课标的要求,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重要意义和核心理念的认识还较为肤浅。4、教师和学生正逐步认识到不开展田径课教学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他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运动价值和健身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5、海南省一级高中开展的田径运动项目较少,在所开展的运动项目中以短跑、中长跑、铅球和立定跳远居多,而传统项目如越野跑、跳高、标枪、铁饼等项目开展较少。6、制约田径运动项目开展的主要原因是田径教学的枯燥和缺乏针对体育教师进行的田径方面的科研。在海南省一级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项目所占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7、田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覆盖田径教学的内容。教师很少将考核方式与《标准》所规定教学目标或学生学习效果联系起来,考核在内容上缺乏有效性,学生对田径课考核有压力,他们期待着更合理的考核方式的出现。8、选项制教学给田径课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田径课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低,在调查的924名学生中喜欢田径课的仅占22.7%,学生普遍选择考试容易过关和具有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9、海南省一级高中田径场地设施达到国家对《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问题审视
        二、中小学生体育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内涵与意义
        一、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内涵阐析
        二、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基本特征
        三、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基于COM-B理论的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二、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三、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优化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与变量计算方法
        二、数据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假设检验
第四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现状考察与理性审视
    第一节 中小学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现状考察
        一、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比较分析
        二、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的多群组分析
        三、对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讨论及其对养成的启示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理性审视
        一、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健康认识的发展嬗变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健康追求的现实考量
        三、中小学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课程价值
第五章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路径探蹊
    第一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理念引领
        一、形成积极健康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理念的行为转化
    第二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学校教育培养
        一、开设注重认知与体验的体育课程—以逆向课程设计为例
        二、创设优质、丰富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节 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的社会协同支持
        一、明确政府规划职能,加强协同支持力度
        二、创设宜居社区环境,营造协同支持氛围
        三、加强体育组织参与,提升协同支持水平
        四、建设家庭与同伴支持网,提高协同支持效能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与内容
第一章 中国现代体育观的功利主义发轫及作为参照系的美育
    第一节 “强兵御侮”的军事体育与身心一元的“养生体育”
    第二节 作为新民途径的体育及其与美育的身心二元关系
    第三节 “军国民”体育及其与美育关系的现代身体图式
第二章 从功利主义到自然主义:中国现代体育观的美育化变革
    第一节 对功利主义体育观的本土反思与“壬戌学制”
    第二节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西方来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涵
    第一节 “身心一元”: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机制
    第二节 “本性教育”:回归游戏本源的美育态度
    第三节 “兴味主义”:以趣味为根本动机的体育
    第四节 “审美主义”: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核
结语 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现代性范型: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体质健康角度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课程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学校体育现状研究
        2.1.2 中学田径类课程研究现状
        2.1.3 初中田径类课程教学现状
        2.1.4 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概念界定
        4.1.1 体育课程
        4.1.2 田径类课程
        4.1.3 教学
        4.1.4 优化
    4.2 呼和浩特市初中阶段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发展状况
        4.2.1 呼和浩特市初中阶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4.2.2 呼和浩特市初中阶段学生肺活量指标分析
    4.3 田径运动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4.3.1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4.3.2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4.3.3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4.4 呼和浩特市初中体育课田径内容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4.1 呼和浩特市田径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
        4.4.2 呼和浩特市初中体育教师选择田径教学内容考虑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
        4.4.3 呼和浩特市初中体育教师在田径项目上采用的教学及练习方法调查分析
        4.4.4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对田径的了解程度
        4.4.5 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运动会开展情况
        4.4.6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喜欢田径课堂内容特点的调查分析
        4.4.7 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4.4.8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田径内容主要学习方式调查分析
        4.4.9 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运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目的调查分析
    4.5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质状况的影响
        4.5.1 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
        4.5.2 田径内容设置的影响
    4.6 影响田径内容课程设置的因素
        4.6.1 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场地情况调查
        4.6.2 田径场地及器材对田径课程设置的影响
        4.6.3 体育中考对田径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的影响
    4.7 田径内容课程优化的措施
        4.7.1 有关部门需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意识
        4.7.2 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田径的积极性
        4.7.3 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使学生对田径运动有足够的了解
        4.7.4 优化完善田径运动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4.7.5 有关部门要注重学校场地及设施的投入
        4.7.6 学校及教师要处理好体育中考与田径内容课程教学的关系
    4.8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与哈尔滨市初中生体质的对比分析
        4.8.1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与哈尔滨市初中生肺活量对比分析
        4.8.2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与哈尔滨市初中学生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4.8.3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生与哈尔滨市初中学生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4.8.4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与哈尔滨市初中生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4.8.5 呼和浩特市初中学校田径场地设施与哈尔滨市初中学校场地设施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5)体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学理的角度
        1.1.2 历史的角度
        1.1.3 实践的角度
    1.2 概念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体育价值相关研究概述
        1.3.2 我国体育价值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问题、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意义和方法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方法
2 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
    2.1 以德性为价值取向的古希腊体育
        2.1.1 城邦:古希腊体育的政治社会基础
        2.1.2 公民:古希腊体育的培养目标
        2.1.3 德性:古希腊体育的价值取向
    2.2 以理性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现代体育
        2.2.1 民主:西方现代体育的政治社会土壤
        2.2.2 科学:西方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3 理性:西方现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2.3 以心性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古代体育
        2.3.1 仁礼:中国古代体育的伦理社会基础
        2.3.2 天人: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之源
        2.3.3 心性: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取向
3 我国的体育价值冲突
    3.1 我国体育价值的实践冲突
        3.1.1 古与今的价值冲突
        3.1.2 身与心的价值冲突
        3.1.3 “我”与“他”的价值冲突
    3.2 我国体育价值的认识冲突
        3.2.1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演变
        3.2.2 我国体育价值认识冲突的比照
4 体育价值的生成
    4.1 体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与要素
        4.1.1 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
        4.1.2 体育价值生成的要素
    4.2 体育价值生成的基础与机制
        4.2.1 体育的多源性: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
        4.2.2 体育的制度化:体育价值生成的保障机制
5 我国体育价值的重建理路
    5.1 体育价值理路的前提性问题探析
        5.1.1 体育价值的问题根源
        5.1.2 体育价值的目标向度
        5.1.3 体育价值的探寻路径
    5.2 我国体育价值重建理路探讨
        5.2.1 提出“新体育观”的可能
        5.2.2 “新体育观”的基本思路
6 结语
    6.1 反思与出路
    6.2 尾声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6)范式、根源与出路:田径课程的“兴趣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径课程“兴趣问题”的研究范式
    1. 1 课程变革范式
    1. 2 教学改革范式
2 “兴趣问题”研究范式转换的问题观: 追问“兴趣问题”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3 “兴趣问题”的根源: 感性冲动的“难为”与形式冲动的“钳制”———来自席勒的启示一
4 “兴趣问题”的出路: 游戏冲动何以可能———来自席勒的启示二
    4. 1 游戏: 活着的形式
    4. 2 田径游戏化的实践样态
        4. 2. 1 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4. 2. 2 趣味田径运动的兴起
        4. 2. 3 田径教学的游戏化
5 结语

(7)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内涵与结构:体育、文化、大学
    第一节 体育文化的理解
        一、何谓体育
        二、何谓文化
        三、何谓体育文化
        四、何谓校园体育文化
    第二节 一流大学的理解
        一、何谓大学
        二、何谓大学文化
        三、何谓世界一流大学
        四、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形成与特点: 体育文化、一流大学
    第一节 体育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一、体育文化的形成
        二、体育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一流大学的形成和特征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
        二、一流大学的特征
第三章 关系与表现: 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理论基础
        二、“互动”的条件
    第二节 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互动
        一、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
        二、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
        三、大学物质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
第四章 现状与解读:我国一流大学的体育文化
    第一节 国内一流大学体育文化概况
        一、北京大学体育文化
        二、清华大学体育文化
    第二节 国内一流大学体育文化考察:基于一项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
        二、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三、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
        四、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调查
第五章 比较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体育文化
    第一节 牛津大学的体育文化
        一、牛津大学简介
        二、牛津大学发展历程与体育的发展
        三、牛津大学体育案例——赛艇
    第二节 剑桥大学的体育文化
        一、剑桥大学简介
        二、剑桥大学的发展历程
        三、剑桥大学体育的发展
    第三节 哈佛大学的体育文化
        一、哈佛大学简介
        二、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
        三、哈佛大学体育的发展
        四、哈佛大学体育的案例——用橄榄球来培养精英
    第四节 耶鲁大学的体育文化
        一、耶鲁大学简介
        二、耶鲁大学的发展历程
        三、耶鲁大学体育的发展
        四、耶鲁大学体育案例——体育社团
    第五节 世界一流大学体育文化启示
        一、体育——一种历史传承
        二、体育——领袖与精英人才培养的平台
        三、体育——优秀公民教育的实践
        四、体育——既保持传统又不断开放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录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浅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中学田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现状与问题
3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田径教学
    3.1 加深教师对新课标理解、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2 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灵活性
    3.3 田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3.4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综合性
    3.5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可操作性
4 结论与建议

(9)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体操
        二、体育
        三、教科书
        四、体育教科书
        五、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与民国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二、与体育课程有关的研究
        三、与体育教科书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兵式体操从传入到兴起——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840—1912)
    第一节 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
        二、《幼学操身》——体育教科书的雏形
    第二节 兵式体操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初创(1902—1912)
        一、"东亚病夫"之耻
        二、清末新式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蒙学体操教科书》----最早的学生用书
        四、《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最早的统编体育教科书
第三章 现代体育的逐步发展——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12-1949)
    第一节 兵式体操从鼎盛到消亡---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1912—1923)
        一、"五育"之提倡
        二、民国初期新教育与体育教科书
        三、《共和国教科书体操》---民初最完备的体育教科书
    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兴起---体育教科书的繁荣(1923—1937)
        一、"体操到体育"之转变
        二、新学制与体育教科书
        三、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新学制体育教材》
        四、第一套通用体育教科书系列----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
    第三节 现代体育的偏离——体育教科书的停滞(1937—1949)
        一、"体育军事化"之争
        二、战时教育方针与体育教科书
        三、《战时体育补充教材》——别样的体育教科书
第四章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及其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意义
        一、传播体育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
        三、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
        四、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
        五、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
    第二节 清末民国体育教科书的启示
        一、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
        二、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
        三、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三者的需要
        四、优秀的体育教科书离不开优秀的编写和研究团队
        五、建立科学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10)新课标背景下海南省一级高中田径教学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田径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2 新课标执行前海南省中学田径教学面临的问题
        1.1.3 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田径教学的发展思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
        1.2.2 关于中学田径课教学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中学田径课教学现状分析的理论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体育师资基本情况
        3.1.1 师生、师班比例情况
        3.1.2 教师的专业分布调查
        3.1.3 教师的学历分布情况
        3.1.4 教师的职称情况
    3.2 田径课学时基本情况
    3.3 教师、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
        3.3.1 教师对《标准》的了解情况
        3.3.2 学生对《标准》的了解情况
    3.4 针对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
        3.4.1 针对田径课教学目标的调查分析
        3.4.2 针对田径课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3.4.3 针对田径课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3.4.4 针对田径课教学评价的调查分析
    3.5 田径课教学实现领域目标情况的调查分析
    3.6 学生对田径课教学认知情况及主动参与田径运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3.6.1 学生对田径课教学认知情况
        3.6.2 学生课外主动参与田径运动情况
    3.7 体育教师对开展田径课教学优势的认识
    3.8 新课标实施对开展田径教学的影响
        3.8.1 新课标实施前后田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3.8.2 选项制教学给田径课带来的冲击
    3.9 海南省一级高中体育管理水平
        3.9.1 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状况
        3.9.2 学校主管体育领导参加体育教研活动状况
        3.9.3 学校体育操作管理状况
    3.10 海南省一级高中体育硬件指标现状
        3.10.1 海南省一级高中开展田径教学的自然地理资源情况分析
        3.10.2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3.11 海南省一级高中开展田径教学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运动倾向关系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积极健康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 孟晓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D]. 徐园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4]基于体质健康角度对呼和浩特市初中田径课程优化的研究[D]. 王梦怡.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7(02)
  • [5]体育价值研究[D]. 蒋红霞. 浙江大学, 2017(09)
  • [6]范式、根源与出路:田径课程的“兴趣问题”[J]. 孙有平,张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7]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D]. 于可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8]浅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中学田径教学[J]. 詹康,李细元,王克松.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10)
  • [9]从体操到体育 ——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10]新课标背景下海南省一级高中田径教学现状的研究[D]. 黄再强.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论中学田径教材与学生体育倾向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