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199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

桂林市199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

一、1990~1999年桂林市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桢[1](2021)在《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桂林当地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现状,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探讨血清胃功能、14C呼气试验、胃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标志物等联合指标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相关性。2.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分组实施中医体质健康管理,评价管理效果。方法:研究一:收集2018-2019年在联勤保障部队九二四医院健康体检科体检人群资料统计胃癌早筛相关情况。1.选取检测14C呼气试验项目、血清胃功能四项及胃镜项目体检客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参检人员的参检率、性别比例、疾病阳性率等数据;根据胃癌筛查评分表对参检者的胃癌风险分级,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2.评价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风险的预测效果;3.选取医院2018-2019同时开展14C呼气Hp、血清胃功能检测与胃镜的人群,且胃镜下均有胃疾病患者48例,评估潜在风险人群胃癌进展的发生率,并评估各种检查的效果。研究二:对2018-2019年在医院同时开展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Hp以及中医体质辨识项目的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人群,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随访,管理组判定其中医体质类型,依托健康管理平台开展为期1年的中医药治疗及以中医体质为主的健康管理。一年后进行Hp、血清胃功能及体质辨识检测,通过异常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胃癌中高风险人群中医体质健康管理的效果。结果:研究一:通过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测结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疾病检测等指标联合筛查显示:1.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平均为31.14%;参检人群主要为男性,主要分布年龄为40-49岁,平均占比26.16%,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轻度、中度、重度感染人群占比分别为73.88%、23.97%和0.48%;2.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中血压、血糖、肌酐、CEA和CA50是高风险因子,相较正常人群显着增加患胃癌风险,P<0.05。各类代谢因素中,肝功异常和AFP升高与患胃癌风险无显着差异,P>0.05,且肿瘤标志物CA125增高,相对无增加患胃癌风险。肿瘤标志物CEA用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敏感性最高,为89.33%,血脂三项(TC+TG+LDL-TC)联合检测敏感性(56.03%)高于单项检测;单项指标中肌酐检测的特异性(99.27%)和精确性(99.85%)均为最高,肿瘤标志物联合(AFP+CEA+CA199+CA125+CA50)检测特异性(97.08%)和敏感性最高(85.68%);3.随着年龄增长,患胃癌人群风险同步增高,其中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血清学指标PGI≤70ug/L时,G-17>5.7pmol/L分别检出胃癌1例和3例;Hp阳性同时胃萎缩患者胃癌检出率最高,为33.33%。1.研究二:依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关于胃癌的风险分级,从同时检测胃镜、14C呼气试验和血清胃功能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98人纳入中医体质管理一年,其他98人纳入对照组。2.一年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观察组76.47%、对照组27.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按照胃癌早期风险评分标准,经过体质管理,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由43人减为16人,改善率62.79%,G-17 pmol/L 1.5~5.7(3分)由28人下降为9人,G-17>5.7(5分)由6人下降为2人,总改善率63.89%;同比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47人下降为35人,改善率25.53%,G-17 pmol/L 1.5~5.7(3分)由26人下降为15人,G-17>5.7(5分)由7人下降为5人,总改善率39.39%;两组比较观察组胃癌风险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3.按照体质常见表现分为平和、气虚、气郁、阳虚、阴虚、痰湿、血瘀、湿热、特禀九大类型。依托互联网APP平台对98名纳入观察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管理,包括饮食调养,睡眠起居,体育锻炼,心理调节及中医药调养及每周健康教育推送、持续的健康管理促进等。中医体质管理前,观察组偏颇体质81人,平和体质17人,经过系统体质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50例,体质改善率16.84%。对照组偏颇体质82人,平和体质16人,未经系统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25例,体质改善率仅4.59%。结论:1.Hp筛查、血清胃功能作为非侵入性胃癌早期筛查方式有广泛应用价值,适用于大面积人群普查。2.联合BMI、血压、血脂三项,联合肿瘤标志物AFP、CEA应用于早期胃癌敏感性较好,而血压、血糖、肌酐、肝功能及肿瘤标志联合血清胃功能应用于胃癌风险筛查特异性和精确性均较高,因此代谢性疾病指标和胃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协同参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3.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其偏颇体质,降低胃癌进展风险。

贺红英,阳志军,曾定元,范江涛,胡晓霞,叶元,白华,蒋艳明,雷志英,李廉,甘精华,兰鹰,唐雄志,王丹霞,蒋军松,吴笑颜,李梅英,任小青,黎勇明,刘梅,陈坤,蒋福彦,张吉,李力[2](2019)在《广西三甲医院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 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治住院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至2010~2011年度的56.74%(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P<0.01);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0%,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0%。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收治的大部分为早期患者(Ⅰ~Ⅱ期),分别占66.24%、67.32%、51.40%、73.78%及67.90%;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Ⅲ~Ⅳ期)患者,分别占56.26%及53.11%。[结论]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肿瘤标志物、诊治方法的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

吴运来[3](2018)在《医方说明义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主要梳理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医方说明义务是一种独立义务而非手段性、从属性义务。广义的医方说明义务本身既包含说明义务也包含取得患方同意的义务。应将其与“知情同意权”进行区分。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包括:转换医患关系范式以保障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功能、考量和确定医疗水平的功能、促进理性商谈、重建医患信任、避免医疗纠纷等功能。第二节主要阐述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依据——患者自主决定权。认为:其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其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其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第三节主要界定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首先阐述了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对身体伤害行为说、人格权侵害说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从维护身体完整性到保障患者自主决定的人格利益的转变;接下来论述了医方说明义务在合同法上的性质,主张既有法定义务也有约定义务,反对一味扩张法定义务。第二章: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指出医方说明义务的应然主体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只应当是具体履行者,而其中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应当是主治医师。其次,患者的同意能力获得了与民事行为能力分离的地位。患者同意对于意思能力的要求的标准低于民事行为能力。因其是对自身人身利益的某种处分,不涉及财产交易,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安全。第三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对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进行了考察,说明理性医生的标准、理性病人的标准仍然依赖医师权力。认为医生和病人应该共享医疗决策,保障病人的价值观和偏好。因此,判断标准应采“理性患者说”与“具体患者说”的结合。第二节论述了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首先探讨了说明义务范围的适当性问题,要防范说明的失灵,警惕说明信息数量过多,出现“超载”效应。之后分别对医疗风险、替代治疗方案、说明义务的例外等进行了具体剖析。第三节是关于说明义务的类型化,根据自我决定的权重,可区分为自我决定的说明义务、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转医转院的说明义务等。第四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和具体行为类型化梳理。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包括:说明后不同意以及知情而未告知或未征得患者同意;第二种类型是不知情而未告知。第二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的概念及过失的认定标准,厘清了说明过失与医疗技术过失的关系。对英美法区分基本信息与附带信息进行借鉴。最后,对医方说明过失的证明进行了介绍,指出说明过失之诉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在医疗损害责任领域适用过错原则可能有着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违反说明义务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其一,单纯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其二,对违反说明义务与其后进行的诊疗行为进行一体化评价,根据具体类型具体适用归责原则。第五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第一节主要介绍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首先,在该种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上应适用替代法加上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医方可通过论证合法替代行为成立来进行抗辩和主张免责。其次,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的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之间。再次,对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进行探讨。第二节主要论述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若严格适用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具有相同风险的治疗措施的迟早到来以及风险的迟早发生会否定因果关系在此领域的成立。因此,需要适用修正后的替代法理论。进而对低治愈率条件下适用机会丧失理论进行了讨论。第三节论述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患者需要证实或至少主张为何他即使被适当告知,也会特别因为个人原因拒绝同意治疗。第六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第一节探讨了为什么应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其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其二,是关于“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第二节主要介绍损害事实的类型,包括现实权益损害和期待权益损害。第三节讨论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财产性损害赔偿。其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其二是关于赔偿计算的特殊性,就在于要计算不同意思决定存在的实际利益差。第四节探讨的是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限制;其次,区分研究了违反自主决定权医方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和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各自的特殊性。

王先菊[4](2018)在《养老服务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层次提高而不断升级,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结构是否升级、供给有效性如何评价及提升、供给升级的方向及措施是本文要着手的研究内容。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全面客观评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效果,并提出提升建议;通过实证分析为社会资本市场预测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以减少投资盲目性,提高有效供给。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研究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第一部分,序言。对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路线、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本文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梳理。首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梳理相关理论以提供学理支撑。认为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的理论是强调优化供给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而非强调总量控制的供给理论。第三部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升级。通过比较人口老龄化分析养老服务需求,评价了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水平和结构升级趋势。第四部分,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评价。通过对养老服务总供给、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供给结构等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第五部分,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有效性评价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对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中国适宜的养老保障制度供给模式;二是对中国正在建立和改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成本投入、效果产出统计,评价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效果;三是通过选择样本,对社会资本供给的补充养老服务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基于三个维度的评价全面总结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第六部分,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方向。针对有效性影响因素及需求升级趋势提出了供给升级的改革方向:发展医养结合型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社会化养老服务、创新养老业态。第七部分,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政策建议。养老服务供给升级的改革过程不会轻而易举的自动完成,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保障。本文主要运用了投入产出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首先是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到相关民政、财政、统计部门以及养老机构调查取得直接资料及样本数据,研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总量与结构等;其次是投入产出法。分别对政府和社会资本供给的基本和补充养老服务进行了成本、效果与效益的统计,根据其投入成本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评价供给的有效性;再次是比较分析法。比较了四种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最后是实证分析法。选取样本分析了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形成以下观点。一是政府供给的基本养老服务是福利性的公共产品,追求的目的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效果;社会资本供给的补充养老服务是私人产品,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追求的目标就构成了对其评价的一级指标。二是幸福产业之一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养老服务需求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在城乡间、省际间、不同群体间养老服务可及性、支付能力等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供给与需求模式不对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等。这个矛盾有供给总量问题,但根源性的重大问题是结构性的,从供给侧着手分析才能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供给。三是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不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中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保基本”在城镇职工群体勉强实现,城乡居民群体尚有较大差距;“多层次”中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已全面建立,但第二支柱的年金仅覆盖7%的职工,第三支柱基本没有建立,多层次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可持续性”离目标也有一定差距。补充养老服务的市场占有量已接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水平,但经济效益不高,需要政策支持以及自身服务创新,二者共同发力实现有效供给的提升。

何雨[5](2016)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HBV属于嗜肝病毒科,是一种长3.2kb的DNA病毒,其为有包膜的环状不完全双链DNA。HBV是已知可感染人体的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但其复制效率最高。它包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pre S1/S2/S,pre C/C,P和X。由于HBV聚合酶缺乏校准功能,导致HBV有很强的序列异质性。核苷酸异质性大于8%是HBV分型的原则,按照此原则HBV可以被分为8个基因型:A-H,新发现的基因型I和J还存在争议(未被NCBI在线基因分型工具收录)。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都与HBV感染紧密相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BV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有20亿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其中2千5百万人有慢性乙肝。超过75%的乙肝病人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有1千2百万乙肝病人,其中大约有15%-40%发展成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每年有大约6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HBV在中国的分布:北方地区以C型为主,中南地区以B型为主,西南地区B型和C型均等,C/D重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C2和B2是最多见的亚型。在我国农村,恶性肿瘤中胃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肝癌;在城市,肝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三位,因此其病原生物学、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广西扶绥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50/10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0万。而广西桂林地区肝癌发病率约为29/10万,与全国水平接近。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源污染等是广西扶绥县肝癌发生的主要三大环境危险因素,在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污染得到控制后,扶绥县肝癌仍持续高发。目前HBV基因型、亚型以及变异成为其致癌作用研究的重点。为了了解扶绥地区HBV的生物学特征,现选取肝癌低发区桂林的HBV感染者和肝癌患者一同进行对照研究,预期从病毒学角度发现导致扶绥肝癌持续高发的根本原因。目的:(1)建立适用于多种HBV基因型的PCR反应体系并优化其反应条件,实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存在的各个基因型HBV全序列的高灵敏度扩增,并确保反应的特异性,为后续测序工作打下基础。(2)对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感染HBV的肝癌和慢性肝炎患者及携带者,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其血清中HBV序列信息,再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和确定亚型。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HBV突变情况,确定HBV感染相关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扶绥和桂林地区可能存在的特有基因型进行分析鉴定。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和使用引物设计软件,找到适用于大多数HBV基因型的PCR引物,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同时比较一片段法和两片段法PCR在HBV全序列扩增中的效果差异,从而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确定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使用经荧光定量PCR准确测出HBV DNA含量的标本验证该PCR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2)收集来自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的肝癌和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血清,使用两片段法结合半巢式PCR,扩增HBV全基因,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NCBI的在线分型工具和分子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并确定亚型。按照基因分型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的HBV突变情况,使用SPSS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肝癌相关突变位点;使用多因素统计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确定这些突变位点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尝试进行联合诊断分析。(3)对基因分析得到的重组序列,使用NCBI的BLAST功能找到与重组序列相似的序列,查找文献原文,了解其分布情况。使用SIMPLOT确定重组位点,找出重组序列来源;分析其全序列与不同基因型标准序列的差异情况、以及S区氨基酸表达情况,确定重组基因型的分类。结果:(1)通过对30例临床标本的检测发现:两片段法的检测灵敏度远高于一片段法,HBV DNA定量大于1.45×103 IU/ml的标本均可以检出明显的产物条带。故在后续实验中确定使用两片段法进行PCR扩增。同时,将本实验用到的引物序列与HBV标准序列进行匹配验证,证明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较强的结合能力。此外,半巢式PCR方法的使用,既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避免了非特异性产物的出现。(2)本研究共收集来自扶绥和桂林地区的血清标本共339例,按照实验流程去除资料不全,HBV DNA含量过低及测序失败的病例后,共有187例研究对象测得HBV全基因序列。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鉴定分型,获得本地区HBV B型和C型的参考序列。扶绥地区的受试者中,C基因型占77.1%,B基因型占18.8%,重组基因型占4.2%。桂林地区的标本中C基因型占21.8%,B基因型占78.2%。两地HBV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在全部受试者中,HBV B型有86例,其中B2占88.4%(75/86),B4占11.6%(11/86);HBV C型有93例,其中C1占69.9%(65/93),C2占9.7%(9/93),C5占20.4%(19/93)。扶绥地区以C1,C5亚型为主,B2,C2,B4次之。桂林地区以B2占绝对多数,C1,C5,B4,C2次之。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于50岁,HBV C基因型感染分别是H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全部研究对象按照基因型分组,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的HBV全基因序列,将超过10%的研究对象出现突变的位点定义为突变热点。B型有147个突变热点,C型有249个突变热点,将这些突变位点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进行研究和分析,B型中有20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C型有17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经过多因素统计分析,在C基因型中发现3组位点突变(T53C,A1762T/G1764A,G1775A)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诊断将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3)本课题组发现编号为414,441,533,678的四例标本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确定为A,C,G重组基因型,在GENEBANK中找到与其相近的HBV全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不属于目前已有的分型;经查看参考文献,发现近年有文献报道类似的HBV全序列,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基因型I,对本研究的标本进行全序列分析及S区氨基酸分析均支持将其分为新的基因型。时间树分析发现该新的基因型I分化年代约在1200年前。结论:(1)本课题组结合已有文献和引物设计工具,找到了一种能够对HBV全基因进行高保真PCR的方法,该实验方法能够保证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对来自扶绥和桂林的183例肝癌和非肝癌病人的血清标本的HBV全序列分析,我们研究发现了肝癌高低发区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建立的B和C型参考序列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发现的肝癌相关突变位点将为后续的肝癌早诊早治工作提供帮助。(3)经过多序列比对和生物进化分析,本研究发现的四例HBV重组基因型最终确定为基因型I,这是在广西扶绥首次报道该基因型的存在,这完善了该基因型分布的地域资料并为NCBI基因分型工具提供了补充。

杨丽[6](2016)在《2008-2013年广西7个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西7个监测点恶性肿瘤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分析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间接经济负担,为有针对性的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及合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系统中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数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各年度公布的人口数据资料,根据WHO提供的计算公式表,计算恶性肿瘤的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 of life lost, YLL),并以WHO公布的中国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数据为参考值,用间接法计算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 lost due to disability, YLD),最终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及DALY强度估算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8-2013年广西7个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总疾病负担DALY损失为302363.58人年,其中男性占68.19%,女性31.81%;恶性肿瘤所造成的DALY损失中YLL占98.72%,YLD仅占DALY的1.28%;全人群的DALY强度是17.90DALYs/千人,男性23.26 DALYs/千人,女性11.96DALYs/千人。2008-2011年恶性肿瘤DALY和DALY强度逐年增高,2011-2013年逐年降低;2013年男性恶性肿瘤DALY强度较2008年增加了0.65倍,女性增加了0.30倍,全人群恶性肿瘤DALY强度增加了0.49倍。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强度从2008年的13.24 DALYs/千人降低到。2013年的11.72 DALYs/千人;农村地区由2008年的10.00 DALYs/千人升高到2013年的18.12 DALYs/千人。恶性肿瘤DALY强度最大的年龄段是70+。男性0-14岁疾病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为其他恶性肿瘤,15-69岁疾病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均为肝癌,70+年龄段疾病负担最大的为气管、支气管和肺癌;女性0-29岁疾病负担最大的恶性肿瘤均为其他恶性肿瘤,30-59岁为肝癌,60岁以上为气管、支气管和肺癌。2008-2013年疾病负担最重的前5位肿瘤为肝癌,气管、支气管与肺癌,其他恶性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男性肝癌疾病负担最重,由2008年的4.39 DALYs/千人增加到2013年的8.34 DALYs/千人,增加了0.9倍;女性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重的是气管、支气管与肺癌,其DALY强度由2008年的1.61 DALYs/千人增加到2013年的2.11 DALYs/千人,增加了0.31倍。广西7各监测点2008-2013年所以恶性肿瘤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达431471.47万元,其中男性占68.60%,女性占31.40%,男性各年度恶性肿瘤间接经济负担均高于女性;2013年恶性肿瘤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8年总体增加了2.31倍,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2.59倍和1.78倍。2008-2013年间接经济负担最重的前五位恶性肿瘤分别为肝癌,气管、支气管与肺癌,其他恶性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各占恶性肿瘤总间接经济负担的31.99%、20.75%、10.26%、9.76%和5.16%。结论:广西7个监测点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肝癌、气管、支气管与肺癌等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依然较为严重,仍需进一步加强肿瘤防治工作。

蒋玲玲[7](2016)在《吉林省成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吉林省区域疾病谱现状进行分析,对吉林省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描述,了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在吉林省的分布规律,寻找热点区域,分析影响热点地区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吉林省确定疾病防控优先区域、制订主要慢性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吉林省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资料,应用Arc GIS10.2和SPSS21.0软件分析吉林省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对热点区域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Arc GIS10.2对病例空间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不同颜色梯度表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形成糖尿病、高血压空间分布可视化地图。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高血压、糖尿病热点区域,提取热点区域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西部白城、东部延边朝族自治州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中部地区长春、四平患病率较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0.41076,Z=-2.685,P=0.007,高血压患病率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错落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延吉、龙井、图们为高血压患病的较显着的热点区域(Z(Gi*)>1.96,P<0.05),长春市辖区、吉林市辖区、永吉县、磐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形成显着的冷点区域(Z(Gi*)<-1.96,P<0.05)。2.对高血压热点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大。3544岁患高血压的风险是1824岁的4.842倍(95%CI:1.81912.886);4554岁患高血压的风险是1824岁的8.566倍(95%CI:3.23022.660);5564岁患高血压的风险是1824岁的13.544倍(95%CI:4.27342.935);6579岁患高血压的风险是1824岁的18.002倍(95%CI:5.34360.657);体力劳动者和其他(离退休人员等)是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脑力劳动者的1.556倍(95%CI:1.0012.423),其他(离退休人员等)患高血压的危险为2.395倍(95%CI:1.2954.429);有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没有疾病家族史的1.916倍(95%CI:1.3472.726);现在吸烟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从不吸烟的1.882倍(95%CI:1.2672.797);BMI越大,患高血压的风险越大,超重(OR=1.643,95%CI:1.1472.354)和肥胖(OR=2.492,95%CI:1.4454.296)是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是未患人群的1.505倍(95%CI:1.0722.112);体重过轻是保护因素,(OR=0.148,95%CI:0.0320.673),偶尔锻炼身体是保护因素(OR=0.613,95%CI:0.4020.933)。3.吉林省辽源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吉林患病率较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0.615220,Z=-4.978164,P<0.001,糖尿病患病率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错落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平市辖区、梅河口市是糖尿病患病较显着的热点区域(Z(Gi*)>1.96,P<0.05),蛟河市、敦化市形成显着的冷点区域(Z(Gi*)<-1.96,P<0.05)。4.对糖尿病热点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是女性的2.587倍(95%CI:1.3594.925);中年人群患糖尿病风险较大(OR=2.584,95%CI:1.0646.278);以荤食为主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荤素搭配人群的2.995倍(95%CI:1.0938.23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318倍(95%CI:2.65510.654);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3000(OR=0.204,95%CI:0.0540.762)以及偶尔锻炼身体是保护因素(OR=0.297,95%CI:0.1270.695)。结论1.吉林省西部白城、东部延边朝族自治州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中部地区长春、四平患病率较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错落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延吉、龙井、图们形成高血压患病的较显着的热点区域;上述区域可作为疾病防控与医疗资源配置的重点考虑区域。长春市辖区、吉林市辖区、永吉县、磐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形成显着的冷点区域。2.吉林省辽源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吉林患病率较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错落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四平市辖区、梅河口市是糖尿病患病较显着的热点区域;蛟河市、敦化市形成了一个显着的冷点区域。3.对热点区域进行分析,年龄、职业、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吸烟状况、锻炼身体、BMI水平和血脂异常是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影响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贺红英[8](2014)在《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张晓怡[9](2013)在《基于人群监测资料的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不断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癌症发病人数约为90万,死亡约70万人;2005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万-200万,死亡140万至150万。所有的恶性肿瘤中以肺癌的上升趋势最快,2000年至2005年,我国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11.6万人,死亡人数增加了10.1万人。全球癌症也呈增长趋势。在1991年到2000年间,全球癌症发病及死亡人数均增长22%。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人数超过1000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癌症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数据证实,肿瘤的发生与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生活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结合桐乡市的实际情况,掌握恶性肿瘤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期间复发和转移的病例除外)为病例组,对照组在本地正常人群随机选择,病例和对照按1:1进行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差5岁以内。收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生活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习惯、精神心理状况、疾病及肿瘤家族史等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1总体情况。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共调查新发恶性肿瘤病例1154例,对照组1154人。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62.52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65.02,年龄相差在5岁以内,两组间性别构成相同,男性占59.62%,女性占40.38%。本文用共同对照1154人对我市主要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以及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2肺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肺癌患者243例,其中男性189例,占77.78%,女性54例,占22.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作时接触致癌物质、蔬菜水果摄入少、吸烟、经历精神创伤、呼吸系统疾病史、肿瘤家族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喝茶是肺癌的保护因素。3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结直肠癌患者121例,其中男性70例,占57.85%,女性51例,占42.1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口味重、饮酒、A型性格、精神处于压抑状况、下消化系统疾病史、肿瘤家族史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腌熏食品摄入少为保护因素。4肝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肝癌患者104例,其中男性77例,占70.04%,女性27例,占25.9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酒、精神处于压抑状况、经历精神创伤、肝胆疾病史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喝茶和进行体育锻炼是肝癌的保护因素。5胃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胃癌患者99例,其中男性81例,占81.82%,女性18例,占18.1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少、吸烟、A型性格、精神处于压抑状况、上消化系统疾病史、肿瘤家族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6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查乳腺患者92例,其中男性3例,占3.26%,女性89例,占96.7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肥胖、饮酒、精神处于压抑状况、经历精神创伤、乳腺疾病史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而口味偏重是乳腺癌的保护隐私。结论本文对我市主要恶性肿瘤(肺癌、结肠直肠肛门癌、肝癌、胃癌以及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吸烟、饮酒、饮食等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肥胖以及疾病家族史等为我市常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针对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的预防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增强居民的防癌意识,促使居民早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降低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大多数晚期恶性肿瘤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治疗,重治疗、轻防治造成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应将肺癌、消化道肿瘤以及乳腺癌列为肿瘤防治的重点病种,加强肿瘤发病与死亡监测、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三早”。虽然肿瘤防治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但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只要我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开拓创新、学习并借鉴国际上肿瘤防治的先进经验,完全有可能实现肿瘤防治目标,有效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苏永刚[10](2013)在《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临终关怀”来源于人类对年老体衰者或者病入膏肓者的关怀和供养,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由政府或教会等慈善机构提供,体现为对年老体衰或者穷苦无依者的救助,并不具备医疗功能。现代临终关怀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强调人有选择“优死”的权力,强调对临终者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全方位关怀和照护,并对临终者家属开展心理抚慰和居丧照护。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西塞丽·桑德斯创办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开始兴起,之后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及香港和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起来。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以晚期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保障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不再将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作为首要的医疗目标。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目标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缓解或者消除病人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来减轻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恐惧和焦虑,为其提供心理抚慰和精神支持;同时将病人家属纳入到服务对象之中,提供哀伤抚慰和丧亲服务,从而使其尽快摆脱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服务对象的确定既不是依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也不是依据其年龄或性别等生理性特征,而是根据病人生命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临终病人”是指所患疾病在目前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经没有治愈希望、病情不断恶化、并且预期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临终关怀学所涉及学科较多,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的关系密切,交叉明显。按照具体照护方式的不同,临终关怀学又细分为“姑息医学”(或称“善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和“临终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因此,临终关怀服务不是单纯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且还包含心理辅导与咨询、生死哲学、死亡教育、健康教育、精神和社会支援、居丧照护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体现了医疗保健服务高度专业化和全科化的统一。从历时发展来看,临终关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早期具有慈善性质的“济岔院”或者教会医院;(二)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临终关怀机构的创办以及初期发展;(三)临终关怀服务和各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接轨以及整合。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临终关怀实践和研究都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情况对临终关怀的具体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服务机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看来,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机构组织形式:独立临终关怀院;附设于综合医院或其他综合性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病区或者病房;家庭病床等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临终关怀的概念、纳入标准和服务标准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但是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却有显着的本土化特征。例如,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采用住院服务的形式,包括全日住院和日间住院两类;美国采用的是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住院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相比之下,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大多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养老院的专设病区或病房中开展,基本没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一个国家或地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模式、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看,决定或制约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医疗卫生制度、文化传统和道德习俗等。西方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总体发展水平高、设施齐全、覆盖面广,经济落后地区总体水平较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国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英国临终关怀的基本特点是服务机构数量多、覆盖广、专业水平较高、普通民众参与程度高,已经进入良性化的运转轨道,较好地体现了临终关怀和医疗保险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经费问题。英国等国家的临终关怀已形成产业,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一个有机成分,能够为人们的生存质量、死亡前照护质量和死亡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临终关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和“死亡”都是禁忌话题,“临终关怀”难以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加之卫生主管部门对此行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医疗费用等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扶持,直接造成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严重滞后。因而,中国临终关怀处于较低水平,机构少、规模小、运营困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大约有16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60%以上晚期癌症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痛;然而,每年接受各种姑息医疗和宁养服务的患者估计小足5万人。绝大多数患者临终之际仍旧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治疗,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低水平的死亡质量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协调,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相悖。除此之外,多种因素决定了今后中国对临终关怀具有巨大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度发展以及城乡“空巢”老人比例的快速上升,所以,中国民众对临终关怀的潜在需求难以估量。“临终”是每一位社会成员迟早必经的生命阶段,所以,临终关怀一项关系到社会所有成员的重大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着眼于全面考察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重点针对当前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困难,通过分析、对比国外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探索有益于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运营模式。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比较研究,以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英国为代表,目的是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梳理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历史,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临终关怀的问题,明确中国临终关怀目前所处的水平,以便于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为主;对比分析内容涉及现代临终关怀的起源、背景、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服务内容、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针对中国临终关怀遇到的严峻挑战以及民众对临终关怀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本研究拟考察的重点问题,明确研究的具体方法,阐明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临终关怀的概念、来源及研究历史与现状。该部分首先对“临终关怀”的涵义以及概念化过程加以梳理,强调临终关怀的首要服务目标是“优死”和“尊严死”,即提高临终病人的末期生存质理,充分体现对其尊严的尊重。另一方面,临终关怀尊重病人的自然生理变化,不采用任何积极手段极速病人的死亡。镇痛研究的进展为缓解临终病人的病痛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体疼痛”概念的确立为临终病人的全方位照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临终关怀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范畴,从不同的侧面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参考,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临终者及其家人服务,同时也使医护人员实现精神和心智的双重成长。大陆的临终关怀研究中介绍性和借鉴性研究居多,部分学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探索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模式。第三部分是临终关怀的兴起及其背景比较研究。文章对临终关怀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着眼于临终关怀服务从慈善济贫机构向医疗服务机构的转变,在历时研究的视角下考察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为对比中英临终关怀兴起及其背景提供宏观全面的研究背景。第四部分是纳入标准和服务内容的比较研究。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临终照护传统、传统医疗机构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的结果,顺应了人们对死亡的新认识、满足了临终者的实际需求。中国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基本借鉴自英国,但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所主张的“优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这种关怀形式为中国社会所急需,但是其中核心理念的接受尚缺乏群众基础,成为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障碍。第五部分是中英临终关怀具体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重点考察所有制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服务方式、监管体制等。英国临终关怀发展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广泛的群众参与以及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相比之下,这正是中国临终关怀所欠缺的发展动力。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也是中国临终关怀实现进一步发展应该借鉴且能够借鉴的。第六部分是中国临终关怀而临的困境以及英国等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内学者之前提出的几种实践模式是经过认真论证且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其进行补允修订。笔者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模式,针对我国面的困难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的基本构想。第七部分是结语,对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中国临终关怀最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将外来经验本土化。只有充分评估自己的问题,在比较的视野下取长补短,并适时调整改进运营模式,才能使得临终关怀获得长足的发展、造福于中国大众。当然,“立体化临终关怀模式”尽管已经在小范围内实施,但这一构想主要是一种理论探讨,其初衷是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些新的思路,具体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调整和不断改进。

二、1990~1999年桂林市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1999年桂林市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前言
第一部分: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的应用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主要调查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诊断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参检人群基本情况和感染状况分析
        2.2 血清胃功能检测试剂盒性能验证结果
        2.3 血清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早期胃癌风险评估
        2.4 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早期胃癌风险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比较
        2.5 (14)~C呼气H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开展中医体质管理效果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效果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主要内容
        2.1 研究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2.2 开展中医体质管理
    3 结果
        3.1 胃癌早筛联合检测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3.2 开展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效果对比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研究创新性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非侵入性血清检测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应用价值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广西三甲医院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2.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2.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城乡构成特点
    2.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3 讨论

(3)医方说明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
        一、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辨析
        二、医方说明义务的历史沿革
        三、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基础——患者自主决定权
        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
        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
        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厘清
        一、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二、合同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第二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
        一、在说明义务主体上的现行立法规定检索
        二、关于医疗机构是否应成为说明义务主体的探讨
        三、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
        一、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的立法沿革
        二、患者同意能力
        三、患者近亲属的说明对象地位的探讨
第三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
        一、说明义务判断标准的演化
        二、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
        三、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探讨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
        一、说明的适当范围
        二、说明的重要事项
        三、说明义务的例外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类型
        一、自我决定权的说明义务
        二、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
        三、疗养指导的说明义务
        四、转医转院指示或劝告的说明义务
第四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
        一、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
        二、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具体行为类型化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过错要素
        一、过错要素的立法与学说
        二、过错原则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
        三、违反说明义务的归责原则具体适用
第五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
        一、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替代法+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
        二、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损害之间
        三、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
    第二节 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
        一、修正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以保护患者自主权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修正传统因果关系的裁判实例及分析
        三、“机会丧失”原则与赔偿的比例责任规则适用
    第三节 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
        一、患者“后见之明”问题的提出
        二、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主观说与客观说
        三、确立具体患者本人对事后主张的说明义务
第六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
    第一节 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
        二、“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现实权益损害与期待利益损害
        一、现实权益损害
        二、期待利益损害
    第三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财产性损害赔偿
        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
        二、不同意思决定存在实际利益差
    第四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
        一、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二、违反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攻读科研成果
致谢

(4)养老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文献研究回顾与述评
    二、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一、老年人内涵及界定
        二、老年人抚养比
        三、老龄化
        四、养老服务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理论梳理
        一、供给理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产业升级理论
        四、投资动机决定理论
        五、健康养老需求理论
        六、消费需求升级理论
        七、本文的观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需求升级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形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升级
        一、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水平升级
        二、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层次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评价
    第一节 养老服务总供给评价
        一、总供给现状
        二、总供给评价
    第二节 养老服务生产要素供给评价
        一、养老服务生产的人才要素供给现状评价
        二、养老服务生产的资本要素供给现状评价
        三、养老服务生产的土地供给现状评价
    第三节 养老服务供给结构评价
        一、供需结构现状评价
        二、供给模式结构现状评价
        三、供给主体结构现状评价
        四、供给区域结构现状评价
    第四节 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评价
        一、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现状
        二、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评价
    第五节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
        一、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要求
        二、养老服务产业升级的自然演进规律
        三、养老服务供给升级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
    第一节 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一、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二、补充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的国际比较
        一、养老保险制度起源和发展
        二、国际典型养老保障制度效果测算
        三、评价结论
    第三节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效果评价
        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效果指标测算
        三、政府投入成本测算
        四、评价结论
    第四节 补充养老服务供给效益评价—以河南爱馨养老集团为例
        一、基本假设
        二、评价对象选择
        三、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经验及困难
        五、评价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方向
    第一节 医养结合
        一、医养结合实现养老服务升级
        二、医养结合的条件
        三、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
        四、医养结合的困境
    第二节 养老服务社会化
        一、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升级
        二、新中国养老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
        三、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历程及国际实践
        四、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升级的现实条件
    第三节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一、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优势
        二、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现的升级
        三、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内容
    第四节 创新养老服务业态
        一、智慧养老:技术型升级
        二、旅游养老:资本型升级
        三、文化养老:知识型升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养老服务供给升级政策
    第一节 宏观政策
        一、宏观政策整体要求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第二节 微观政策
        一、简政放权
        二、监督与管理
        三、做好公共服务
    第三节 产业政策
        一、产业组织政策
        二、产业结构政策
        三、产业布局政策
        四、产业技术政策
    第四节 改革政策
        一、教育体制改革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三、多部门联动机制改革
        四、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改革
    第五节 社会政策
        一、托底农村老年人:补上农村养老短板
        二、托底贫困老年人:精准扶贫与发展养老服务同步推进
        三、托底刚需老年人:确保满足失能、高龄老年人养老需求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5)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BV全序列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HBV分布差异及不同基因型致癌突变位点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广西扶绥HBV基因型Ⅰ的发现及其进化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2008-2013年广西7个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处理
        1.2.1 恶性肿瘤的分类
        1.2.2 年龄分段
        1.2.3 城乡划分
    1.3 质量控制
        1.3.1 死亡信息的收集与报告
        1.3.2 死亡信息的管理
        1.3.3 恶性肿瘤数据筛选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分析
结果
    2.1 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总体情况及趋势
    2.2 城乡地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情况
    2.3 各年龄段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
    2.4 各类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
        2.4.1 广西各类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总体情况
        2.4.2 前五位恶性肿瘤各年度疾病负担
        2.4.3 前五位恶性肿瘤各年龄段疾病负担
    2.5 各监测点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情况
        2.5.1 各年度各监测点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情况
        2.5.2 不同性别各监测点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情况
    2.6 恶性肿瘤间接经济负担情况
        2.6.1 恶性肿瘤间接经济负担的总体情况及趋势
        2.6.2 各类恶性肿瘤间接经济负担情况
        2.6.3 各监测点恶性肿瘤间接经济负担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吉林省成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高血压概述
    1.1.1 高血压定义
    1.1.2 高血压的危害及防治意义
    1.1.3 高血压流行特征
1.2 糖尿病概述
    1.2.1 糖尿病定义
    1.2.2 糖尿病的危害及防治意义
    1.2.3 糖尿病流行特征
1.3 空间流行病学
1.4 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样本资料来源
    2.1.2 地理信息数据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相关方法
    2.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2 诊断标准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高血压聚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吉林省高血压的聚集情况分析
    3.1.2 热点区域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3.1.3 热点区域研究对象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吉林省糖尿病聚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吉林省糖尿病聚集情况分析
    3.2.2 热点区域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3 热点区域研究对象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高血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吉林省高血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2 热点区域人口学特征分析
    4.1.3 热点区域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4.1.4 预防策略和建议
4.2 吉林省糖尿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4.2.1 吉林省糖尿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热点区域人口学特征分析
    4.2.3 热点区域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4.2.4 预防策略和建议
4.3 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1.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史
        1.1 腹腔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现状
    2.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2.1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1.1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2.1.1.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2.1.1.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2.1.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2.2. 腹腔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2.1 手术适应症
        2.2.2 手术方式
        2.2.2.1 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I 型)
        2.2.2.2 腹腔镜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I 型)
        2.2.2.3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型(III 型)
        2.2.2.4 腹腔镜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V 型)
        2.2.2.5 腹腔镜盆腔部分脏器切除术即盆腔廓清术(V 型)
        2.2.2.6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2.2.2.7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2.2.2.8 腹腔镜卵巢活检移位术
        2.2.2.9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采样
    3.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存在的问题
        3.1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近期并发症
        3.1.1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
        3.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3.1.2.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3.1.3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1.4 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3.2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远期疗效
        3.2.1 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3.2.1.1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复发及妊娠结局
        3.2.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2.1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率的研究进展
        3.2.2.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3.2.2.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3.2.3 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3.2.3.1 腹腔镜手术彻底性的研究进展
        3.2.3.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3.2.3.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4.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4.1 循证医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4.1.1 循证医学的几个基本概述
        4.1.2 如何在外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
        4.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研究
        4.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4.4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5.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展望
        5.1 无气腹腹腔镜手术
        5.2 微型腹腔镜手术
        5.3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
        5.4 单孔腹腔镜手术
        5.5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6.本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2.2.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
        2.2.3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情况
        2.4.1 随访时间及方式
        2.4.2 随访内容
        2.4.2.1 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
        2.4.2.2 女性性功能量表 (FSFI)
        2.4.3 随访结果
        2.5 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2.6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结局指标评价结果
        3.3.1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天数
        3.3.2 术中泌尿道损伤并发症
        3.3.3 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
        3.3.4 手术时间
        3.3.5 血红蛋白变化值
        3.3.6 术后近期次要并发症
        3.3.7 术后疼痛评分
        3.3.8 住院时间
        3.3.9 住院费用和术后生活质量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3.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3.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3.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腹腔镜组
        2.2.2 开腹组
        2.2.3 术后辅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4.1 随访内容
        2.4.2 随访结果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3.7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7.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7.1.1 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2 绝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3 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4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7.1.5 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6 手术-病理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7 深肌层浸润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1.8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7.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7.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主要结局指标
        3.3.1 总生存率
        3.3.2 无瘤生存率
        3.4 次要结局指标
        3.4.1 总复发率
        3.4.2 手术时间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3.4.4 术中并发症
        3.4.5 术后并发症
        3.4.6 住院时间
        3.4.7 生活质量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2.1 腹腔镜手术
        2.2.2 开腹手术
        2.2.3 术后辅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4.1 随访内容
        2.4.2 随访结果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彻底性对比分析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3.7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3.8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8.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8.1.1 年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3.8.1.2 肿瘤直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3.8.1.3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3.8.1.4 组织学分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5 临床分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7 淋巴脉管侵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1.8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8.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8.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2.2 检索策略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主要结局指标
        3.3.1 总生存率
        3.3.2 总复发率
        3.4 次要结局指标
        3.4.1 手术时间
        3.4.2 术中失血量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3.4.4 术中并发症
        3.4.5 术后并发症
        3.4.6 住院时间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

(9)基于人群监测资料的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2011年桐乡市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3.2 2011年桐乡市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3 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情况与相关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临终关怀的历史演变和当代进展
第一节 临终关怀的历史演变
    一、“临终关怀”与姑息医疗
    二、对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全方位照护
    三、临终关怀和“优死”
    四、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第二节 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
    一、临终关怀关键技术——镇痛的研究进展
    二、海外临终关怀研究状况
    三、中国大陆临终关怀研究 第三章 临终关怀兴起背景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英国临终关怀的兴起
    一、早期照护病人的慈善机构
    二、现代临终关怀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临终关怀的兴起
    一、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思想
    二、临终关怀的推介:学术机构先行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的兴起
第四节 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
    一、英国:传统到现代的自然演变
    二、中国:借鉴多于传承 第四章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及纳入标准的中英比较研究
第一节 服务内容的中英比较研究
    一、英国:生理、心理和精神关怀并重
    二、中国:心理照护亟待提高
第二节 纳入标准的中英比较研究
    一、基本准则
    二、英国:覆盖面广
    三、中国:晚期癌症患者为主 第五章 中英临终关怀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资金来源和使用
    一、英国:多方位筹资,使用规范
    二、中国:投入少,筹资困难
第二节 经营服务方式
    一、英国:不同形式衔接较好、团队服务配合协调
    二、中国:基本经营模式已建立、资源匮乏 第六章 英国模式对中国临终关怀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困境
    一、总体水平低下
    二、临终关怀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之间存在冲突
    三、政府支持不够、政策缺乏连贯性
第二节 英国模式对中国的几点启示和借鉴
    一、监管监督制度化
    二、筹集资金多元化
    三、民众参与社会化
    四、专业培训常规化
第三节 建立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
    一、建设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机构
    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三、前景光明,发展潜力巨大 第七章 结语: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未来发展
一、多层面、多方位的重组整合
二、发展条件具备、前景广阔
三、本研究的小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出学术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1990~1999年桂林市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D]. 向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广西三甲医院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调查分析[J]. 贺红英,阳志军,曾定元,范江涛,胡晓霞,叶元,白华,蒋艳明,雷志英,李廉,甘精华,兰鹰,唐雄志,王丹霞,蒋军松,吴笑颜,李梅英,任小青,黎勇明,刘梅,陈坤,蒋福彦,张吉,李力. 中国肿瘤, 2019(09)
  • [3]医方说明义务研究[D]. 吴运来.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4]养老服务供给研究[D]. 王先菊.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D]. 何雨.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6]2008-2013年广西7个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研究[D]. 杨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吉林省成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蒋玲玲. 吉林大学, 2016(09)
  • [8]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 贺红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9]基于人群监测资料的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D]. 张晓怡. 浙江大学, 2013(03)
  • [10]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D]. 苏永刚. 山东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桂林市199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