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方法的新探讨——从《针灸经典文集》汇编来看

中医古籍整理方法的新探讨——从《针灸经典文集》汇编来看

一、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韩厚明[1](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认为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陈昱良[2](2016)在《明清学术视野下的伤寒学研究》文中认为自宋至清的一千多年里,儒医的数量不断增长,其临床声誉和学术影响力都日趋增大,逐渐成为中医史上的重要群体。由于大量传世医着出自儒医之手,显然,儒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发展,与时代思潮的流变,会对中医思想学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明清时期的儒医着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1368年洪武开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明清两朝544年历史,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极大繁荣,学术辉煌发展的时代。这五百余年中,不但经史之学成就斐然,中医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伤寒论》作为中医史领域的重要经典,其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即奠定于明清时期,而关于伤寒学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也在这时达到了极大繁荣。本文根据明清时期的伤寒学研究的内在学术理路变迁,将这五百余年的《伤寒论》研究情况大致划分为明前期、明中晚期、清初、乾嘉时期四个阶段,通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史视角,对每个阶段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做出内史层面的归纳总结,考察阶段之间的内在承接与转折关系,亦尝试从外史的角度分析其学术成就与当时主流学术风气、社会思潮及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情况。明前期是伤寒学术研究的整理与开创阶段。这一时期的医家继承了“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路影响,同时探索并开辟了明清伤寒学术的新思路。从《伤寒论》的学术研究理路看,王履可谓是金元与明清的“承上启下人”。他较早提出“以法类证”研究《伤寒论》,并对王叔和、林亿等人整理编校的《伤寒论》原文内容、顺序提出质疑,开创了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与“维护旧论”的数百年争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是对《伤寒论》做出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尝试,通过以方类证的体裁对经方做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通过探讨经方的组成特点,阐释《伤寒论》的辨证用药规律。其严整的理论性建立在追本溯源、联系临床的基础上,与金元诸医的学术风格迥然不同。刘纯师将宋儒精研易学的理论成就引入医理考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他重视医案,以临床病情和方药运用为例,阐述方证关系,对明代以后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影响。总体上,这一时期的《伤寒论》研究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一方面对金元时期诸医家争鸣做出归纳总结,一方面产生新的学术关注点,尝试新的研究思路,从方法上和观点上,都开辟了后世伤寒学研究的先河。明中晚期是伤寒学术研究的重构与变革时期。《伤寒论》的学术地位进一步提高,医家在语句注疏、文义考证之外,对其内在逻辑系统的解释和重构产生浓厚兴趣。这一时期,主流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心学”对“理学”的对抗和消解。儒学中的质疑与重构之风影响到医家,促进了医家对《伤寒论》的归纳、质疑和深入探讨。方有执提出“错简论”,并创三纲鼎立说,影响极大。其观点在后世医家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掀起了伤寒学研究的新高潮。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对伤寒学的补充主要体现在疾病、症状、诊断、方剂四个方面。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乃至整个“准绳”系列丛书,是以伤寒方为主来讨论、整理内科学的尝试,将《伤寒论》条文和证治的内容丰富化、充实化。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伤寒典》见解独到,以阴阳虚实的多层次、多角度反复论述,深化并完善伤寒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并将温病热病、补法温法等充实到伤寒学的诊疗体系中,丰富和发展伤寒学的诊疗思路。这一时期的伤寒学研究,以理论化、系统化追求为主要特点,在临床运用方面则呈现出丰富与多元的尝试。清初是伤寒学研究的反思与深入期,明清鼎革后,许多士人遁迹山林,他们对明末学风的反思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医学研究中,注重实学,开辟求知新路径,经世守身并重,理学回归等学术思潮对《伤寒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积极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伤寒论》文字考据研究也发展起来。《尚论篇》是喻昌最重要的伤寒学术成果,其主要学术贡献是对伤寒学术理论系统化,清初《伤寒论》在中医思想学术领域地位达到空前高度,与喻昌的努力分不开。张志聪十分注重传统哲学的思辨分析,以阴阳虚实,经气交会,上下调和等方式来建立病机病因辨析。黄元御的将伤寒中的六经病分为太阳经络表病与其它五经脏腑里病两部分,同时又以六气统一营卫气血与六经辨证,将五运六气与伤寒六病的紧密结合,较为系统的整理出一套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理论学说,其对于纠正金元以来中医门派林立、各执一端的时弊有重要意义。乾嘉时期的《伤寒论》研究,随着考据学风的兴盛达到了全盛,并很快衰退。《医宗金鉴》是清代官修钦定的医学丛书,由清高宗倡议,官方主导,汇集百余位医家编纂而成,是清代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该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医生教学应当也只能以《伤寒论》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经典。这是对《伤寒论》学术地位的极大肯定。徐大椿的《伤寒类方》对《伤寒论》按照“不类经而类方”的原则重加整理,比柯琴更彻底地摆脱了六经分类,直接以方类证,阐发经旨。陈念祖在伤寒学术研究上的主张,主要是肯定王叔和编订的《伤寒论》原貌,认同成无己的注释具有高度学术价值。《伤寒医诀串解》是他一生精研伤寒学术的精要。在“维护旧论”的大背景下,对伤寒论的理论脉络做了学术梳理,形成自己独有的伤寒学术体系。中医伤寒一脉至此蔚为大观。

王宗欣[3](2003)在《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文中认为着重探讨了采用综合系统的方法 ,从学术内容和医史文献等多方位对中医古籍按学科或专题进行全面整理 ;还介绍了按此思路编纂的大型针灸古籍丛书《针灸古典聚珍》的基本情况

二、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明清学术视野下的伤寒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有关伤寒学派的研究
    1.2 明清学术史研究
    1.3 思想与学术视野下的中医史研究
2 绪论
    2.1 选题概述
    2.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3 重点难点
    2.4 论文结构
3 前言:明清以前的伤寒学研究概况
    3.1 《伤寒论》的版本流传
    3.2 两宋《伤寒论》研究概况
    3.3 金元四大家与《伤寒论》研究
4 明前期的“伤寒学”研究:整理与开创
    4.1 王履:重视经典,承上启下
    4.2 许宏:以方类证,先驱之作
    4.3 刘纯:方证结合,注重实用
5 明中晚期的“伤寒学”研究:重构与变革
    5.1 方有执:创建理论,开启纷争
    5.2 王肯堂:广收实用,格物至微
    5.3 张介宾:二纲八法,辨证发挥
6 清初的“伤寒学”研究:反思与深入
    6.1 喻昌:完善错简,纲目类证
    6.2 张志聪:尊经复古,运气释论
    6.3 黄元御:经论荟萃,自成一体
7 乾嘉时期的“伤寒学”研究:全盛与衰退
    7.1 《医宗金鉴》:首崇伤寒,独尊仲景
    7.2 徐大椿:追本溯源,以方类证
    7.3 《伤寒类方》与《类聚方》比较分析
    7.4 陈修园:尊经复古,由博返约
8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件

(3)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古典聚珍》简介
    1.1 总论
        1.1.1 《中国针灸古籍考证》由王雪苔教授撰着。
        1.1.2 《〈针灸古典聚珍〉书目考》由黄龙祥教授撰着。
        1.1.3 《中国针灸术史大纲》由黄龙祥教授撰着。
    1.2 影刊批注针灸古籍
    1.3 《针灸古典聚珍》总索引
2 《针灸古典聚珍》编纂思路及特点
    2.1 编纂方法
    2.2 编排方式
    2.3 《针灸古典聚珍》特别注重对版本的选择
    2.4 索引的编制
        第一, 规范腧穴名称。
        第二, 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三, 充分反映文献学研究最新成果。
3 关于整理中医古籍方法的思考和建议

四、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2]明清学术视野下的伤寒学研究[D]. 陈昱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新论——从编纂《针灸古典聚珍》谈起[J]. 王宗欣.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3(01)

标签:;  ;  

中医古籍整理方法的新探讨——从《针灸经典文集》汇编来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