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多方合作体制的双重内涵

论中国多方合作体制的双重内涵

一、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淼[1](2020)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于厘清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立法中应当具备的规范功能和法律地位,以证成第三方组织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回归规范的法律意义上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行为进行健全与完善是摆脱实践中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及理论需求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所遭遇的困境之关键所在。如此,能够紧跟法治政府内涵的新发展,建设符合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第三方组织,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我国已经积极开展了多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因此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深入,无论是法治政府目标的确认还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政府建设进路都遭遇了不少问题。“政府推进型”进路在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与法治政府建设所应当遵循的程序正义标准时都遭遇了无法周延的正义困境。目前,在实践中产生并区别于“政府推进型”进路的“第三方组织推进型”进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符合其应遵循的自然正义与协商共识的正义标准,为破解当前法治政府建设所遭遇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法治政府建设紧贴正义维度保驾护航。第三方组织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组织性、独立性特征外,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具有相对性,故而,必须结合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场域开展考察,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要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必须抛却只关注主体的内在特征的静态研究逻辑,需将第三方组织放置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场域中,关注两者的关系与互动,以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共同作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存在标准,方能实现研究的周延性。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是指在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法治意识和行政行为的社会组织,其相对于政府及行政相对人,具有中立或独立地位。换言之,它应是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促进作用的社会组织。从广义上来分析,它不仅包含了实践中的已经进入法治政府建设领域实际发挥影响力的第三方组织,也包含了在理论设计中被期待出现的能发挥自身功能、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三方组织。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当具备回应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能力,能以独立的地位顺利开展活动并得出符合自身认知的结论,进而通过影响政府主体的行政行为或者法治观念等方式,对法治政府建设实际产生促进作用。而在实践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存在自身失灵的消极状况,其功能发挥被阻碍和影响力实现被制约;与此相对,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第三方组织志愿性不足、第三方组织加入的路径单一等问题。问题大多因法律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张力所致,尤其是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难以确认,其身份角色的二重性使得“法治政府建设者”角色时常被“行政相对人”的角色掩盖,因此,第三方组织与政府组织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往往失衡。同时,问题产生的另一成因是历史观念的局限性,“官本位”和“国家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法文化中的深入人心也会影响第三方组织对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面对中国问题,要打造法治政府建设中理想的第三方组织,必须考虑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行为和结果三个要件的内容,结合其主观和客观方面应当具备的特征,依照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通过法治思维与手段对第三方组织进行改造。具体路径如下:第一,减少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寻求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和法治政府建设者双重身份的平衡,革新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主体的监督、管理立法和行政组织法的相关制度。第二,结合程序性、程序度这两项程序法基本原理对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则加以设计,确保第三方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中的活动规范、顺畅,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需求。第三,依据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具体领域对第三方组织实现扶持和激励,促使有潜力的第三方组织进入法治政府的建设中,满足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广度需求;第四,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加第三方组织的实际影响力,为功能的发挥和促进作用的实现保驾护航。

陈朝晖[2](2014)在《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的目的当代世界,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很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危机已经隐约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常常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环境问题的发展与恶化,原本肇始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被吸纳进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战略体系,各种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跨国公司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能够并且应当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比如在金融领域,主要是在国际商业贷款和环境责任保险方面,跨国公司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能够为防范、减少及最终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挥巨大的作用。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公司环境责任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从各国学者对公司环境责任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公司环境责任的研究是伴随着人们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而进行的。尽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考察众多国际组织和学术研究人员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和范围界定,基本上都认同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卡罗尔关于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模型,本文将公司环境责任归纳为环境经济责任、环境法律责任、环境道德责任和环境美德责任四个层次。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一部分是参照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理,在环境方面的具体化解读:比如“权力——责任”模型、“合法性”原则和“公共责任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以及环境学的特殊视角,也有一些理论是专门解释企业环境责任这一特定命题的,与其他企业社会责任相较个性多于共性,比如:“破窗效应”理论、“公共物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等。无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性理论,还是企业环境责任的特定理论,都应当是回答为什么企业要承担环境责任这一首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等,没有着眼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解释,不能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是对所有企业乃至组织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论直接或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都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那么,为什么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在学术界获得更多关注,在各类规范性文件中特别予以规定?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跨国公司经营历史和现实中突出表现为“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活动;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的研究能够立足于国际层面的规范文件;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上的“智猪博弈”中,跨国公司担当了“大猪”角色;从伦理经济学视角出发,跨国公司践行环境责任更加具有现实性;跨国公司在国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巨大影响力,能够在国际环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第一、二产业产生和造成的,但是,其承担主体并不能将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排除在外,尤其是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融通服务的金融业更加不能忽视。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在国际商业贷款和环境责任保险两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国际商业贷款领域,强调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的规范性文件很多,但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机制,而不仅仅是表明态度和价值评判的主要是《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和《赤道原则》。按照这两个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贷款项目将按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划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类别,作为贷款审查过程中内部参考的标准;金融机构运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对客户履行环境责任提供咨询服务;因为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社区造成影响,因此金融机构要求客户应与受影响社区协商解决争议;国际金融公司设立合规顾问/调查官办公室受理任何个人、团体、社区、实体的投诉;国际金融公司通过与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交往,推行其《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发现和传播私营领域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上佳表现,是国际金融公司联络职责的例证之一,银行监察组织等也积极组织和参与这项工作。与强调商业贷款领域的环境责任的规范性文件以软法为主有所不同,环境责任保险领域无论国际法还是国内法方面都有一些硬法支撑。保险公司推出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承保的范围可能更宽,超出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治理责任的范畴。在环境责任保险这个问题上,需要着重强调两类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是对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性企业,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投保环境责任保险。二是对保险公司而言,积极开办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合理厘定环境责任保险费率,是保险公司的一项社会责任。基于跨国公司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性,尤其是结合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经营的现状以及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强调跨国公司在环境责任保险领域的社会责任,具有针对性的重大意义。在一些环境高危行业,强制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已经形成国际共识,并被有效实施。有一些国际条约明确规定了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如果从事法律要求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的活动,就应当依法投保,这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一种环境法律责任。但是,通过国际条约转化为国内法的方式强制推行环境责任保险的领域和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在很多情况下,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倡导推行环境责任保险,但尚未形成法律上的强制力。在没有国际条约也没有国内法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对跨国公司而言就成为一种法律规定之外的义务,属于环境道德责任。环境责任保险与商业贷款相结合,通过把企业的环境经济行为同自身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能够对企业取得和保持环境责任保险形成有效激励。同时,要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必须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

叶胥[3](2013)在《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下的西向拓展战略研究 ——以中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的后续效应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矛盾:东部沿海依赖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过分依靠中美共生(Chimerica)解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双过剩的发展路径面临困境;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趋于枯竭的人口红利共同加速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的消失。在这矛盾凸显的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必将迎来深刻调整。这一调整的本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运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向内陆运动将是调整的基本方向。在生产力向内陆运动过程中,如何实现潜在生产能力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尤为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东部率先发展为主心,积极向东出海,开拓欧美市场来扩大外需继而转化生产力的道路已经受阻,需要寻找新的外延空间。本文选择从西面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外延经济空间,通过西向拓展来解决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双过剩问题。“西向拓展”有别于传统的“西向开放”,“拓展”包含着二重内涵:拓展强调的是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向外走,扩大外延空间;同时拓展能够促进自我发展,对自身能力有所提升。也就是西向拓展不仅为我国拓宽经济空间,还要能够切实带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明确西向拓展内涵和现实基础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战略的具体目标,再基于战略现阶段形成前的现状、条件、基础以及困境分析,提出西向拓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即坚持服务西部,先在西部建立拓展基地,以产业资本输出为优先,充分打开中亚市场。再逐步通过向中亚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拓展独联体国家;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建设经济通道,实现通过中亚连通世界。并在总体思路指导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西向拓展战略实施的战略空间;运用产业结构差异测度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价选择西向拓展战略实施的战略产业。最后提出保障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综合本文的研究,得出主要结论:第一,无论是从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还是现阶段的内生与派生需要、环境状况和自身能力看,西向拓展是具有很高可行程度的。第二,中方与中亚五国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单向贸易依赖与明显的贸易互补,表现为中亚国家对我国进口的依赖程度大于我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口依赖。第三,中方与中亚各国还基本不存在产业内贸易的情况,这表明中方与中亚五国间的对外需求重叠性很小,适宜采用产业分工协作。第四,将新疆作为西向拓展战略空间的“前沿阵地”,重庆、四川与陕西作为战略空间后方中心,内蒙古作为战略空间副中心。第五,把食品、石油加工(特别是燃料)、钢铁、日用品、纺织品、药品、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建材等产业作为西向拓展的优先战略产业。将电力通讯业、交通运输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作为西向拓展的未来适时的战略产业。

翟艳芳[4](2010)在《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文中指出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时代状况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培养新一代公民,来适应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主体多极化、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及生态关联化的世界。全球教育就是国际教育界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而开创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全球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总体上来看,该领域的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上,对我国全球教育现状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全球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文本研究的方法,从分析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以及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入手,探讨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全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继而选取国家主义视野下的国家公民与世界主义理想下的世界公民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为视角,对全球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然后从教育政策和德育课程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情况,最后从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对全球教育进行了体系建构。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全球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有四十多年的历程。美国全球教育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上来看,有全球本位、国家本位和个体本位三种价值取向,体现出理论家、政府政策和教师之间在教育目标上的冲突与整合。美国全球教育反映出美国人对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的认同。在英国,公民教育的目标经历了从英国公民到欧洲公民到全球公民的发展。日本的全球教育以日本国为本位,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为重点内容,内容重心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第二,全球教育是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教育观念的超越。在国家主义的视野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个体的政治化和社会化,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观念、现代权利义务和民主法治观念、具备基本公民道德的合格公民。世界主义理想下的世界公民超越本土、家乡和国家认同,以地球公民或世界公民自居。而全球教育则是对这两种传统的超越,主张培养具有全球化素质的国家公民。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重要分水岭,我国公民教育开始拓展视野,公民全球意识和全球化素质的培养开始浮出水面。全球教育理念在在我国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贯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目标泛政治化、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偏重理论灌输、局限于国家视野等弊端制约着全球意识和全球化素质的培养。另外,与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从全球教育的目标上来看,需要整合公民个体的多重身份认同,使个体在社区、国家和全球多层面上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和价值观,以成功地扮演“多元身份的公民”的角色。在全球教育的内容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主要有地球系统科学的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包括关于人类社会系统的教育、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消费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从全球教育的途径来看,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外,其他各门学科课程、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渗透全球教育的重要渠道,良好的校园文化则是实施全球教育的文化基础。在方法方面,合作、交往和体验是全球教育的重要方法。

刘丽,周新民,胡槿,杜华[5](2000)在《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李晓明[6](2000)在《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文中认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这说明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二重内涵。深入理解这二重内涵,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第三方组织——法治政府建设的正义之维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内涵及外延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的二元价值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实体与程序
        二、法治政府建设遵循的正义标准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外延与自然正义需求之契合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内涵对共识正义条件之满足
第二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有特征
    第一节 客观特征
    第二节 主观特征
    第三节 行为与结果特征
第三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实践考察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既有实践状况
    第二节 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三节 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四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实践遭遇的问题
        一、第三方组织的专业标准异化
        二、第三方组织的营利手段异化
        三、第三方组织的志愿性异化
第四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功能
    第一节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定位
        一、协助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二、参与程序实现良性立法
        三、监督政府严明公正执法
        四、督促政府廉洁诚信行政
        五、独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困境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数量不足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用领域单一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影响力有限
        四、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促进程度低
    第三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积极作用的制约因素
        一、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二、历史观念的局限
第五章 打造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
    第一节 完善第三方组织基本法的设想
        一、以功能发挥为导向更新第三方组织的监督管理立法
        二、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导向革新行政组织法相关规范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化拓展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性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度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程序性权利与义务规则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促进法”的构建
        一、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激励规则
        二、第三方组织加入法治政府建设重点领域的鼓励措施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观念保障
        一、创新民主科学的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
        二、坚持党在政治主流价值传播中的领导权
结论与展望 共同推动和促进法治政府的早日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致谢

(2)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框架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司环境责任研究概述
    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的历史维度与国际视野
    第二节 我国学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第三节 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节 企业环境责任的具体内涵
        一、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例举式探讨
        二、 影响深远的卡罗尔模型
第二章 企业环境责任的“四层次模型”
    第一节 环境经济责任
    第二节 环境法律责任
    第三节 环境道德责任
    第四节 环境美德责任
第三章 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的理论
    第一节 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 权力——责任模型
        二、 “合法性”原则和“公共责任原则”
        三、 预防为主原则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 破窗效应理论
        六、 企业交换关系理论
        七、 公共物品理论
        八、 社会力理论
        九、 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节 对其他企业环境责任理论的评析
        一、 可持续发展观
        二、 循环经济理论
        三、 外部性理论
        四、 C 模式理论
第四章 跨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提出企业环境责任的重大意义
        一、 市场与政府“双失灵”困境下的人文觉醒
        二、 体现法律对企业的本质要求
        三、 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四、 实现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
        五、 顺应企业社会责任由内向外扩展的趋势
    第二节 为什么是跨国公司?
        一、 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二、 跨国公司的经营历史和现实:“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
        三、 国际层面的制度依托
        四、 “智猪博弈”视角:跨国公司责无旁贷
        五、 伦理经济学视角:现实性分析
        六、 跨国公司在国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第五章 国际商业贷款的环境责任
    第一节 有关国际商业贷款环境责任的国际规范文件
        一、 《世界人权宣言》
        二、 《我们期望的未来》
        三、 《科勒维科什俄宣言》
        四、 《可持续银行的“要”与“不要”——银行监察组织手册》
        五、 《赤道原则》
        六、 《可持续能源金融倡议》
        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八、 《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
        九、 OECD《关于针对环境和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采取共同行动的建议》
    第二节 国内立法和规范性文件
        一、 我国国内立法
        二、 银行内部的自主立法
    第三节 国际商业贷款环境责任的实施机制
        一、 贷款审查和分类
        二、 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
        三、 要求客户与受影响社区协商解决争议
        四、 投诉机制
        五、 政治解决
        六、 发现和传播上佳表现
第六章 环境责任保险与环境社会责任
    第一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规范体系
        一、 环境责任保险的国际法规范
        二、 环境责任保险的国内法规范
    第三节 发展环境责任保险需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一、 推行环境责任保险的进路分析
        二、 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节 环境责任保险与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在环境责任保险领域的表率作用
        二、 环境风险常由外国保险公司承保或由多国保险公司联合承保
        三、 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延伸到国际再保险市场
        四、 跨国公司在环保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
        五、 环境高危行业常有跨国公司参与
        六、 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遭遇环境风险
    第五节 环境责任保险的实施机制
        一、 强制保险
        二、 主动投保
        三、 环境责任保险与商业贷款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下的西向拓展战略研究 ——以中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1.2.1 关于西向开放的研究
        1.2.2 关于区域发展格局的研究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区域(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1.3.2 区域差异与合作理论
        1.3.3 区位理论
        1.3.4 区域发展理论
        1.3.5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路径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本文不足
第二章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基本态势
    2.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运动的基本态势
    2.2 影响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因素及其变化
    2.3 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基本特征
    2.4 区域发展格局调整背景下的新战略选择
第三章 西向拓展的内涵及可行性分析
    3.1 西向拓展的内涵
    3.2 分析西向拓展现实可行性的原则
    3.3 西向拓展的内生需要
    3.4 西向拓展的外部引致需求
        3.4.1 中亚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期,急需资金和技术
        3.4.2 中亚国家急待外力恢复经济
    3.5 拓展的外部环境
        3.5.1 政治环境总体稳定,但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
        3.5.2 经济保持较好增长,双方经贸合作平台日趋完善
        3.5.3 消费需求部分类似,社会交往前景广泛
        3.5.4 存在明显技术梯度差,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3.6 拓展的内部能力
    3.7 可行分析总结
    3.8 西向拓展战略的目标
第四章 西向拓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步骤
    4.1 西向拓展战略实施前的现状
        4.1.1 我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现状
        4.1.2 经贸合作存在的不足
    4.2 西向拓展战略实施的条件
        4.2.1 有利条件
        4.2.2 不利条件
        4.2.3 中性条件
    4.3 西向拓展战略实施的贸易基础
        4.3.1 贸易依存度分析
        4.3.2 贸易互补性分析
        4.3.3 初步结论
    4.4 西向拓展战略实施可能面临的困境
    4.5 战略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步骤
第五章 西向拓展战略的战略空间选择
    5.1 战略空间选择的原则与方式
    5.2 基于区域综合实力分析的战略空间分析
        5.2.1 分析框架
        5.2.2 评价体系
        5.2.3 结果分析
    5.3 西向拓展的战略空间确定
第六章 西向拓展战略实施的战略产业支撑
    6.1 战略产业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6.2 利用贸易基础分析的战略产业初步判定
    6.3 运用产业结构差异测度的战略产业再次考量
        6.3.1 整体差异测度
        6.3.2 细分差异测度
        6.3.3 初步结论
    6.4 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的战略产业选择
        6.4.1 选用方法的原理
        6.4.2 评价体系构建
        6.4.3 结果分析
    6.5 战略产业最终选择
第七章 结论展望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与展望
    7.2 对策建议
        7.2.1 全局谋划,协调互动,把握拓展的力度与节奏
        7.2.2 在新疆建立特别经济产业园,培育西向拓展“小增长极”
        7.2.3 推动上合组织建立常设经贸合作机构
        7.2.4 加大经济与技术援助,增进政治互信
        7.2.5 开展更广泛的能源合作和技术转移
        7.2.6 打造通向中亚市场的交通便利通道
        7.2.7 设立西向拓展战略产业基金
        7.2.8 扶植与推动西向拓展专业咨询公司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应运而生:全球化时代全球教育的兴起
    2.1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及其特征
    2.2 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及全球教育的兴起
    2.3 本章小结
3 他山之石:美、英、日三国的全球教育
    3.1 全球教育在美国
    3.2 全球教育在英国
    3.3 全球教育在日本
    3.4 本章小结
4 全球教育在中国
    4.1 中国文化的世界主义传统与培养君子人格
    4.2 国家主义的引入与培养国家公民
    4.3 我国教育政策和德育课程中的全球教育
    4.4 本章小结
5 全球教育的取向:整合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
    5.1 国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观
    5.2 世界主义与世界主义教育观
    5.3 全球教育:整合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5.4 本章小结
6 全球教育的体系建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6.1 全球教育的目标
    6.2 全球教育的内容
    6.3 全球教育的途径
    6.4 全球教育的方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及存在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D]. 李晶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跨国公司环境责任研究 ——以环境金融为例[D]. 陈朝晖. 吉林大学, 2014(09)
  • [3]区域发展格局调整下的西向拓展战略研究 ——以中亚为例[D]. 叶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3(03)
  • [4]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 翟艳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5]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周新民,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0(05)
  • [6]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二重内涵[J]. 李晓明. 乡音, 2000(01)

标签:;  ;  ;  ;  ;  

论中国多方合作体制的双重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