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牢记群众——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调查

关键是牢记群众——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调查

一、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瑾[1](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郝卫国[2](2017)在《“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中面临文化特色消失的问题。国内城乡景观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城市,近年来开始关注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引起人们重视。本文着眼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将天津地区乡村景观文化特色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乡村景观现状及文化特色梳理与保护规划策略及探索。使景观形态回归地方,承载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通过自然的乡村景观连接融洽的郊区及城市景观,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本文采用“系统-共生”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实证”的研究过程。在景观感知与评价基础上,从文化特色的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挖掘与传承乡村景观核心的历史和环境记忆。论文主要创新点:(1)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通过现状调研与文献分析,将天津市域乡村划分为4个类型区:环城地区、远郊平原地区、山区生态地区、滨海地区。(2)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通过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感知、评价、梳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的特点,包括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3)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在保护规划策略中保持并突出文化特色,在乡村文化传承中力求创新。发挥原有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留住乡村原风景的根与魂,再创新景观的精气神。本文采用“抽样-调查”与“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10个涉农区的80个乡村与乡镇进行了田野调查。论文的论述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1)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相关基础理论,并提出了研究目标与路线,搭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2)对乡村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乡村文化特色消失、文脉肌理面临断裂、边远地区结构破坏、乡村景观遭到蚕食、整体面临生态风险、规划审批缺少规范、乡村景观意识薄弱、乡村景观资金缺乏8个主要问题;对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梳理出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文化4类文化特色。(3)对文化特色进行解读,引入“系统性”、“原真性”理念,提出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6项保护策略;引入“整体性”、“乡村性”理念,提出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8项规划设计策略。(4)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实践经验与天津探索,归纳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城乡景观规划,政府合作民间协作,完善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术、科普共识5条保护规划探索。(5)最后的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借景沽上田园风光、塑造文化景观、协调传统与现代、传承文化特色4点研究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郝在今[3](2017)在《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文中认为序幕:寻找长的军史白雪,黑烟,炮火轰鸣,岩石崩裂,寒冬和战争正在压制这一带山峰。这山峰的北坡是朝鲜第一大河汉江,汉江的北岸是首都汉城,1950年冬季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汉江南岸守卫战。硝烟渐渐散去,炮弹不再降临,把守山头的战士赶紧钻出工事,找一把干净的白雪,咽一口家乡送来的炒面。刚刚露头又赶紧缩回去——美国飞机来了!一架轰炸机悄然而来,掠过山脊,没想到,

冯兴华[4](2013)在《民间水浒传说叙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从总体上都要经历前后相承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使研究对象的资料搜集达到一定规模;其次是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描述,并在整理过程中抽象出特定的术语与范畴;最后,在这些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使它们建立起内在的逻辑体系,成为模拟现实世界的一个语言模型,即我们常说的理论体系。在总结前贤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民间水浒传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异文进行叙事母题的解构和重构,以电脑建立稳定母题与可变母题的数据库,探索各母题间的结构关系与叙事语法,描述叙事结构中稳定母题存生的功能和特征,叙事结构中可变母题存生的原因和特征。此项研究尝试具有理论建构和实践开拓的双重意义。本文在充分尊重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流传于山东省梁山县境内的民间水浒传说文本内容进行解构分析,通过一种科学的形态学描述,在共时和历时视角下将民间水浒传说叙事的稳定母题和可变母题呈现出来,并结合民间水浒传说叙事本身及区域文化背景演变以探求其特征、功能及原因。对民间水浒故事的叙事结构、传承和流变与地域社会的内在关系进行考察分析,从中希望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文运用田野作业法、文献研究法,尽可能多得占有民间水浒传说的口头表演文本(活态民间文学)和来自田野的记录(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借鉴国内外民间文艺学的实践致力于民间水浒传说叙事内部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派的母题分析法和普罗普故事研究的形态比较法,划定稳定母题的划分细则。结构主义的结构分析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法,划定可变母题的划分细则。通过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类项,归纳出叙事结构中最稳定的母题(节点)。借用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中被用以标定表演的交流手段的一般性目录,归纳出叙事结构中的可变母题。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方法,对叙事结构中的稳定母题进行分析,力图阐释其对叙事本身及民间水浒传说的传承的功能和特征。运用社会学派的集体意识、社会记忆、认知;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结、集体无意识:结构主义的结构、转换;文艺学的语境、象征;语言学的话语、语库等的分析方法和范畴对叙事结构中的可变母题进行分析,力图阐释其存生的成因和特征。本文依据搜集到的民间水浒传说活态“异文”,寻找《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梁山民间故事卷》中收录的母本进行反向的解构对照,并设置了“关联组”和“假设组”以对得到的稳定母题和可变母题做补充和验证。抽绎出十个稳定母题,二十八个可变母题,并对所抽绎出的母题做结构构分析,并尽量找到理论或可信服的依据。

王铁志[5](2004)在《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文中提出近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些民族大多居住边疆,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原因,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加快发展,赶上全国发展水平,同时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2000年,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扶持发展计划。“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就是该项目的一部分。 本篇论文之所以选择以德昂族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笔者先后两次在德昂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德昂族的特点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如中国德昂族的人口仅有1.7万人,地处边疆,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地理环境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文化特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德昂族遇到由于人口规模小而带来的一些特殊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一是纵横结合的方法。在横向方面,与周围民族进行比较,突出德昂族的文化特色;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与社会学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在纵的方面,通过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德昂族文化如何变迁和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变迁的,以及如何评价这些变迁等等。二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在宏观方面,考虑到该项课题需要从总体上展示某一民族文化特点和社会变迁面貌,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其发展面临问题和提出发展思路,于是采取了全景式的研究方法。这样做虽然比较费力,但从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微观上,把社会学的论述方式与人类学的描述方法结合起来,以求在反映作者理论思考成果的同时,又能展示田野调查的生动材料,使读者对德昂族的社会面貌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三是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运用了大量的入户访谈资料和照片,还运用地方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项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章介绍了德昂族的历史源流和人口分布特点。德昂族源于古代濮人,清代从濮人中分化出来,被称为“崩龙”。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等多种原因,其人口分布高度分散,现有人口分布在70余个自然村寨,在局部地区形成按民族分寨聚居的格局。 第二章介绍了德昂族的语言特点和双语使用状况,分析了德昂族在本民族语言使用上遇到的特殊问题,对如柯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使用权力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第三章分析了德昂族传统产业结构的特点,与相邻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提出了加快德昂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第四章重点研究了德昂族社区的政治特点。德昂族在历史上有地方自治的传统。研究了在乡村选举和村民自治中如何保障德昂族的自治权利,民间权威和村规民约如何在乡村发挥作用。 第五章研究了德昂族恋爱和婚姻习俗的变迁,通过一个婚礼个案,研究了德昂族婚姻的特点,以及婚礼展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研究了德昂族在民族和村寨内部高比例通婚状况,分析了制约族际通婚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六章介绍了德昂族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了现存问题,分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七章从显性文化入手介绍了德昂族民居、服饰、饮食和宗教的特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文化变迁的历程及其特点,就如何保持德昂族文化特点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第八章概述了德昂族的文化特点,综合分析了制约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并运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理论,就如何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促进德昂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该民族的文化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由于人口少而带来的特殊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方面给予关注和帮助解决。

王学亮[6](2001)在《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文中指出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武清区徐官屯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作为保稳定、促发展的关键环节,以让群众参政知情为切入点,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着力点,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落脚点,常抓不懈,使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

二、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样本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维度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框架图示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景观规划
        2.1.2 文化特色保护
    2.2 理论研究
        2.2.1 国外研究状况
        2.2.2 国内研究状况
        2.2.3 本研究的视角
        2.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天津地区乡村景观现状
    3.1 面临问题
        3.1.1 乡村文化特色消失
        3.1.2 文脉肌理面临断裂
        3.1.3 边远地区结构破坏
        3.1.4 乡村景观遭到蚕食
        3.1.5 整体面临生态风险
        3.1.6 规划审批缺少规范
        3.1.7 乡村景观意识薄弱
        3.1.8 乡村景观资金缺乏
    3.2 基本特征
        3.2.1 由“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
        3.2.2 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
        3.2.3 由“乡村性”转向“城市性”
    3.3 重建路径
        3.3.1 城镇化整理型
        3.3.2 易址迁建型
        3.3.3 保留发展型
第4章 天津地区乡村文化特色梳理
    4.1 乡村类型
        4.1.1 环城地区
        4.1.2 远郊平原地区
        4.1.3 山地生态地区
        4.1.4 滨海地区
    4.2 梳理整合
        4.2.1 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
        4.2.2 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
        4.2.3 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
        4.2.4 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
    4.3 乡村景观感知与评价
        4.3.1 乡村景观感知
        4.3.2 乡村景观评价
        4.3.3 建立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库
第5章 文化特色保护策略
    5.1 保护面临问题
        5.1.1 与乡村生产生活脱节
        5.1.2 整体上缺乏合理规划
        5.1.3 建筑重功能轻艺术
        5.1.4 景观生态问题严重
    5.2 乡村景观变迁
        5.2.1 明显的突变性
        5.2.2 传统元素被遗弃
    5.3 保护准则
        5.3.1 村民为本的目的准则
        5.3.2 保留提升的时序准则
        5.3.3 与时俱进的动态准则
        5.3.4 提取创新的关联准则
        5.3.5 融合展示的整体准则
        5.3.6 近远期结合准则
    5.4 保护策略
        5.4.1 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
        5.4.2 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
        5.4.3 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
        5.4.4 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
        5.4.5 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
        5.4.6 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
第6章 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策略
    6.1 规划设计原理
        6.1.1 规划设计原则
        6.1.2 规划设计目标
        6.1.3 规划设计方法
    6.2 规划设计策略
        6.2.1 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
        6.2.2 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
        6.2.3 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
        6.2.4 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
        6.2.5 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
        6.2.6 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
        6.2.7 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
        6.2.8 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
第7章 文化特色保护规划探索
    7.1 经验借鉴
        7.1.1 北京经验
        7.1.2 上海经验
        7.1.3 浙江经验
        7.1.4 江苏经验
        7.1.5 台湾经验
    7.2 天津探索
        7.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7.2.2 统筹城乡景观规划
        7.2.3 政府合作民间协作
        7.2.4 完善审批、管理制度
        7.2.5 推进学术、科普共识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借景沽上田园风光
        8.1.2 塑造文化景观
        8.1.3 协调传统与现代
        8.1.4 传承文化特色
    8.2 创新点
        8.2.1 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
        8.2.2 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
        8.2.3 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1932年4 月15日对日本宣战, 高举抗日大旗。
8 月11日, 重庆发出三道命令。蒋介石要求国军积极推进, 命令沦陷区地下军维持治安, 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原地驻防待命。蒋委员长着急啊, 自己的部队龟缩西南和西北, 距离东部的大中城市太远!必须按住共产党的军队不准动, 赶紧抢运中央军去争地盘。
8 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军委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 乘坐飞机到达重庆!
8 月28日毛泽东飞重庆, 当日, 刘少奇在延安送行首批赴东北干部:“你们要赶快去抢!”9月14日, 一架苏联飞机突然降临延安, 先期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飞来向中央汇报。刘少奇主持讨论, 当天就决定成立东北局, 第二天东北局书记彭真和陈云就飞往东北!延安与重庆之间电报往来频繁,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两地同步运作, 默契合作。刘少奇提出“向北推进,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和周恩来立即复电同意。
9 月26日, 一个军长和两个师长, 三员带兵将领终于达成一致——起义!。
9 月27日, 三人商讨起义的具体步骤, 又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属怎么办?
9 月30日, 新华社发布毛泽东撰写的社论, 庆贺济南解放:“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9 月12日南下北宁线, 刀锋直指锦州。10月2日林彪又犹豫了, 发报毛泽东, 要求北上先打长春!
1 0 月1 0日, 新7军军长李鸿来访曾泽生。第二天, 曾泽生回访李鸿。乔景轩诧异, 两个从不来往的军长, 现在居然交往频繁?
1 0 月13日, 曾泽生决定采取行动。行动之前, 先要派遣两个联络员出城。谁能与解放军沟通呢?曾泽生选中那两个被解放军释放回来的校级军官, 张秉昌和李峥先。
1 0 月14日清晨, 两个联络员悄悄出城。同日同时, 长春南方的锦州城被炮火笼罩, 解放军发起总攻!
1 9 4 9 年1 0 月1日, 北京举行开国典礼。1 0 月4日, 云南发生联防大队起义。
1 0 月9日50军进军鄂西北, 1 0 月14日四野解放广州。10月底, 解放军一野、二野、四野三路大军包抄大西南。四野发起湘鄂西作战, 5 0 军主动请战, 总部也愿意让这支新部队试试刀锋。
1 1 月3日首战关口垭, 149师奋勇当先。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野三关, 被50军一举攻克, 全军上下军心振奋。
1 2 月8日, 张群从昆明接走三位军长, 预计第二天从重庆返回。你能釜底抽薪, 我能乘虚而入, 卢汉当天决定起义。1 2 月9日, 张群和三位军长飞回昆明传达蒋介石指令, 卢汉有理由组织云南高官会议听取命令。
1 2 月23日, 二野四兵团挺进滇东, 国民党军不得不撤围昆明。1 2 月27日, 解放军一野开进成都。昆明和成都, 西南的两大中心城市, 都牢牢地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1 3 军是二野的老部队, 历史上战功赫赫, 长期驻守云南边境, 此时移防重庆。新1 3 军的政委艾维仁来自50军, 在两军合编后提出口号:“爱我集团军, 建设铁拳头!”

(4)民间水浒传说叙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基础理论方面
        二、关于民间(/水浒传说)叙事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研究框架
        研究方法
        附 叙事结构中的稳定母题与可变母题的归类原则方案示意图
    第五节 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介绍
        梁山县总体情况介绍
        宋庄村基本情况介绍
        张坊村基本情况介绍
        郑垓村基本情况介绍
        三元井村基本情况介绍
    第六节 关于传说、叙事的术语说明
第一章 民间水浒传说圈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历史文化环境
第二章 对比的前提
    第一节 原有文本的可信度
    第二节 活态文本的典型性
第三章 民间水浒传说文本对比
    第一节 个案解构分析
        传说文本对比(一)《没有坐江山的梁山皇帝——白氏郎的传说》
        传说文本对比(二)《二鬼战荆轲》
        传说文本对比(三)《阮氏三兄弟起名字》
        传说文本对比(四)《武大郎与施耐庵》
        传说文本对比(五)《黑风口救人》
    第二节 “关联组”补充
        传说文本对比(六)《朱家垓子改名宋庄》
    第三节 “假设组”对照
        传说文本对比(七)《李逵和吴用》
第四章 民间水浒传说稳定母题分析
    第一节 稳定母题
    第二节 稳定母题的功能和特征
第五章 民间水浒传说可变母题分析
    第一节 可变母题
    第二节 可变母题的成因和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梁山故事卷》副主编——张庆建
    附录二:访民间故事讲述家——王志月
    附录三:访民间故事讲述家——郑如要
    附录四:访“假设组”故事讲述人——冯兴中
    附录五:访民间故事讲述家——宋进现
    附录六: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致谢

(5)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2.1 有关德昂族的研究成果
        2.2 其他民族研究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4 田野调查简介
第一章 历史和人口分布
    1.1 历史源流
        1.1.1 关于德昂族起源的传说
        1.1.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德昂族先民
        1.1.3 隋朝至宋朝时期的德昂族先民
        1.1.4 元朝至明朝时期的德昂族先民
        1.1.5 清朝时期的德昂族
        1.1.6 近代以来的德昂族
    1.2 人口分布
        1.2.1 人口分布格局
        1.2.2 人口分布格局的成因
        1.2.3 村寨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 语言和语言应用
    2.1 德昂语应用状况
        2.1.1 民族支系和语言
        2.1.2 单纯的母语使用环境
    2.2 双语现象
        2.2.1 双语社会
        2.2.2 双语教育
    2.3 语言发展
        2.3.1 令人担忧的前景
        2.3.2 民族语言的价值
        2.3.3 语言发展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发展
    3.1 经济发展的概况
        3.1.1 农业生产活动
        3.1.2 畜牧、采集、渔猎活动
        3.1.3 手工业活动
        3.1.4 商业活动
    3.2 结构性的差异
        3.2.1 本民族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3.2.2 与其他民族相比的差异
    3.3 贫穷的困扰
        3.3.1 扶贫历程
        3.3.2 贫困成因分析
    3.4 发展的对策分析
        3.4.1 基础设施先行
        3.4.2 政策、措施提供保障
        3.4.3 具体的经济措施
第四章 乡村政治
    4.1 逐步演变的地方自治
        4.1.1 政治制度的历史沿革
        4.1.2 乡村选举和区域自治
    4.2 残存的民间控制系统
        4.2.1 传统社会组织与民间权威
        4.2.2 习惯法与村规民约
第五章 婚姻家庭
    5.1 轻吹芦笙串姑娘
        5.1.1 流传千古的婚恋习俗
        5.1.2 婚恋习俗的变迁
        5.1.3 应对变迁的思考
    5.2 丰富多彩的婚礼
        5.2.1 变迁的婚礼仪式
        5.2.2 在表演中完成的人生礼仪
        5.2.3 婚礼的民族差异
    5.3 婚姻的边界
        5.3.1 民族内婚
        5.3.2 族际通婚
第六章 教育科技和卫生
    6.1 喜忧参半的民族教育
        6.1.1 德昂族的传统教育
        6.1.2 德昂族的学校教育
        6.1.3 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6.1.4 制约德昂族教育发展的因素
        6.1.5 发展德昂族教育的对策
    6.2 依靠政府推广的科技
        6.2.1 德昂族的传统技术
        6.2.2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6.2.3 科技成果应用的障碍
        6.2.4 发展德昂族科技的对策
    6.3 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
        6.3.1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6.3.2 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6.3.3 成效显着的计划生育
第七章 文化变迁
    7.1 传统民居
        7.1.1 传统民居的特点
        7.1.2 民居改造的历程
        7.1.3 保留传统的探索
    7.2 传统服饰
        7.2.1 历史上的服饰
        7.2.2 传统服饰的特点
        7.2.3 当代服饰的演变
        7.2.4 应对变迁的思考
    7.3 饮食习惯
        7.3.1 德昂族的饮食特点
        7.3.2 相互影响的饮食文化
    7.4 宗教信仰
        7.4.1 原始宗教
        7.4.2 佛教
        7.4.3 宗教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德昂族发展的特殊问题
    8.1 影响德昂族发展的因素
        8.1.1 外部环境的影响
        8.1.2 自身条件的制约
    8.2 德昂族发展的若干问题
        8.2.1 现代化的含义
        8.2.2 摆脱后发展者的困境
        8.2.3 在全球化中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和经济发展调查提纲
附录2 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撰图书目录
作者声明

四、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D]. 郝卫国. 天津大学, 2017(10)
  • [3]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J]. 郝在今. 当代, 2017(04)
  • [4]民间水浒传说叙事结构研究[D]. 冯兴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5]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 王铁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6]关键是心里装着群众——关于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的调查[J]. 王学亮. 求知, 2001(01)

标签:;  ;  ;  ;  

关键是牢记群众——徐官屯乡思想教育工作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