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一、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春,瞿再珍[1](2000)在《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初步探讨脑膜瘤术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8例脑膜瘤病人在术前和术后第 3天、第 7天、第 30天分别进行增强MRI检查。结果 4例全切肿瘤病例中有 3例在术后第 3天、第 30天无强化病灶出现 ,而第 7天有不规则或不均匀强化 ;4例次全切或部分切除肿瘤病例均在术后第 3天、第 30天出现团块状强化 ;8例病例均在术后第 7天出现不规则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术后第 3天、第 7天MRI检查结果可作为判断脑膜瘤切除程度的客观标准 ,能克服术者主观判断的偏差 ,并能避免术后血肿、水肿、脑组织创伤、新生血管等因素对残存肿瘤影像的干扰。

苏梦瑶[2](2021)在《CE-T2 FLAIR对颅内病灶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CE-T2 FLAIR在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脑膜瘤患者CE-T2 FLAIR上出现“边缘强化征”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WHOI级脑膜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3.0TMR扫描,平扫包括横断位T1WI、T2WI、T2 FLAI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以及重建表观扩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增强后扫描横断位、矢状位T1WI,最后扫描横断位T2 FLAIR。记录T1WI、CE-T1WI、T2 FLAIR、CE-T2 FLAIR各序列病灶的信号值以及各个序列肉眼观察病灶强化程度以及“边缘强化征”的显示差异,统计并分析CE-T2 FLAIR上出现“边缘强化征”与各因素(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部位、质地与脑组织分界清及包绕血管神经)的相关性。结果:30例脑膜瘤患者病灶在各个序列信号值显示:T1WI序列平扫及增强病灶的信号值分别为565(226,620)及893(714,1055);T2 FLAIR序列平扫及增强病灶的信号值分别为413(368,495)及565(501,676),两组增强序列病灶信号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Z=-5.315,P<0.01。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肿瘤的位置、质地、S-100阳性是患者CE-T2 FLAIR出现“边缘强化征”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大小、质地、Ki-67指数、包绕神经、血管及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等因素与CE-T2 FLAIR出现“边缘强化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的位置、肿瘤质地和S-100阳性表达与CE-T2 FLAIR出现“边缘强化征”没有明确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1.脑膜瘤在CE-T2 FLAIR信号强度要低于CE-T1WI,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脑膜瘤CE-T2 FLAIR显示“边缘强化征”与肿瘤的位置、肿瘤质地和S-100阳性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在常规序列后加扫T2FLAIR序列,对颅脑肿瘤的术前评估具有额外的临床价值,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情况下可作为M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第二部分CE-T2 FLAIR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探讨CE-T2 FLAIR“边缘强化征”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颅内环形强化病灶患者52例,观察CE-T1WI和CE-T2 FLAIR两种方法在颅内环形强化病灶中的影像学表现,统计并分析颅内环形强化病灶CE-T2 FLAIR及其减影图像“边缘强化征”出现率,对不同医师关于“边缘强化征”的判定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征象出现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52例环形强化病灶,其中炎性病变15例,肿瘤性病变37例。医师1判定两类病变在CE-T2 FLAIR上出现“边缘强化征”的病例数分别为13例(13/15)和3例(3/37),灵敏度达87%、特异度达92%;医师2判定两类病变在CE-T2 FLAIR上出现“边缘强化征”的病例数分别为14例(14/15)和4例(4/37),灵敏度达93%、特异度达89%。CE-T2 FLAIR“边缘强化征”在两类病变的出现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名医师对CE-T2 FLAIR“边缘强化征”的判定结果一致性强(Kappa值为0.913,P=0.000)。22例转移瘤及15例炎性病变在T1WI平扫显示病灶以及“边缘强化征”在各个序列的显示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医师对于CE-T2 FLAIR“边缘强化征”的判断一致性较好。2.炎症性病变更容易出现CE-T2 FLAIR“边缘强化征”,能否通过观察“边缘强化征”提高炎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仍需更大样本的数据进行试验。3.CE-T2 FLAIR及其减影图像对转移瘤及炎性病变“边缘强化征”的显示存在差异。

吴虓[3](2021)在《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解剖学研究目的:Knosp3A-4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在术前轴位MRI中,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后方有时会表现为三角形样结构。由于位置较深且术中该区域常被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所遮挡,故成为最易发生肿瘤残留的部位。在本研究中,我们解剖了该区域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并分别从经鼻内镜和经颅显微镜两种视野下探索了CS后三角区的解剖边界。方法:共制备了8具成人头颅标本用于此研究。3具标本用于经颅显微外科解剖,5具标本用于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结果:根据内镜经鼻和显微经颅解剖,该区域是一个四棱锥结构,其四个表面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下:内侧表面:三角形边界由后岩床韧带、蝶岩韧带以及蝶岩韧带附着点和后床突的连线构成。外侧表面:由前岩床韧带和眼神经构成其中两条边,第三条边由前两者在动眼神经的入CS平面相连而成。滑车神经在这个三角形内紧贴CS外侧壁走行。上表面:这个三角类似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半部分。底面:该三角由蝶岩韧带和眼神经,以及两者在CS内的连线构成,这个三角形相当于CS后方的外展神经所在平面。结论:熟悉CS后三角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对全切侵袭CS的PA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轴位MRI中是否存在这种特殊的三角样征象。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目的:内镜经鼻手术切除CS后三角区肿瘤根据ICA的位置分为ICA内侧入路和ICA外侧入路。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点一线”法即根据术前MRI轴位片预判内镜经鼻切除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2例PA患者的病历和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伴有CS后三角侵袭的病例,并分析其手术结果及“两点一线”手术入路预判法的准确性。结果:共35例患者伴有37侧CS后三角区侵袭。两点一线法预测手术入路的准确率为86.5%(32/37)。3例knosp 3A级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knosp4级患者中有20例(62.5%)实现了肿瘤全切除,9例(28.1%)实现次全切除,3例(9.4%)为部分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症状加重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5.7%),脑膜炎1例(2.9%),永久性尿崩症2例(5.7%),短暂性颅神经麻痹3例(8.6%)。结论:PA伴有CS后三角侵袭是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全切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两点一线“法作为术前手术入路预判的方法,可有效预测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目的: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延伸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垂体大腺瘤通过动眼神经三角侵袭的模式,也是多分叶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对于全切这类PA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塑化技术分析了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方法:塑化切片使用了9具尸头标本,共18侧按组织块准备、脱水脱脂、真空负压浸渍、固化和切片的先后顺序实施。此外,还分析了本单位PA伴动眼神经池侵袭病例的手术结果。结果:动眼神经池的膜性结构共分两层,内层由后颅窝的蛛网膜层延伸而来,外层由CS顶壁的硬膜下陷而成,前方稍厚,后方较薄。两层膜性结构前方贴合较为紧密而后方更加疏松。从矢状位塑化切片来看,动眼神经前方的硬膜在CS顶壁处更紧贴神经突破口,而后方的硬膜与神经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共26例PA伴动眼神经池延伸的患者纳入研究,22例实现了肿瘤全切除。术前共18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症状,术后症状改善12例,维持不变6例。结论:肿瘤向动眼神经池侵袭更易从神经的后方进一步延伸。两层硬膜的厚度和动眼神经池的大小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侵袭模式。早期全切动眼神经池内肿瘤可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防止肿瘤进一步延伸到脚间池。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目的:众所周知,斜坡内富含松质骨并且能被PA侵犯,但这些松质骨通道所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此外,我们发现PA伴斜坡侵袭的同时,有时会伴有岩尖侵犯,因此猜测岩尖的肿瘤可能来源于斜坡的松质骨通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与PA斜坡侵袭相关的骨性解剖来验证这一猜测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2具尸头进行斜坡和岩骨的解剖学研究,其中6具彩色灌注标本用于显微外科解剖,余16具尸头用于环氧树脂切片的塑化解剖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本中心侵袭斜坡PA的手术录像和结果。结果:舌下神经管和内听道由皮质骨围绕的骨管构成。斜坡内的松质骨通道从鞍底或蝶窦底壁开始向下延伸,绕过舌下神经管,最后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斜坡和岩尖的松质骨是通过岩斜裂沟通而至内听道内侧缘,之间并无皮质骨分隔。研究中松质骨通道的解剖结果与术中观察到侵犯斜坡PA的通道完全一致。在49例P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4例(89.8%)实现了斜坡区肿瘤的完全切除,只有5例(10.2%)早期患者存在下斜坡的肿瘤残留。结论:PA侵犯岩尖是肿瘤沿斜坡松质骨通道越过岩斜裂而来。此外,PA沿斜坡下外侧侵袭还可越过舌下神经管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这种斜坡侵袭模式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PA侵袭特点的理解。

张归玲,李诗卉,李葭,阎肃,谢彦,吴宏宇,高璐月,覃媛媛,张佳璇,李丽,胡颖,刘城霞,张顺,江晶晶,王剑,方纪成,朱文珍[4](2020)在《RSNA2019中枢影像学》文中指出RSNA2019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报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拓展MRI新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磁共振弹性成像(MRE)、静息态磁共振成像(f-MRI)、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扩散成像(DWI、DTI、DKI等)和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的创建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②功能序列及血管检查技术对血管内取栓的评价,缺血半暗带的诊断及ASPECTS评分在评价卒中预后的作用;③脑肿瘤良恶性、类别、分级和真假性进展的鉴别,对治疗的评价及预后的预测,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④胎儿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及图像质量提高的方法;⑤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苏辉[5](2019)在《Survivin和EphA2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膜瘤(meningioma)是硬脑膜内面的蛛网膜细胞起源的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肿瘤缓慢生长,少数呈恶性侵袭性生长,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明确脑膜瘤分级及预后影响因素对判断肿瘤的复发和疗效至关重要。通常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手术因素,包括术式、肿瘤毗邻、有无完全切除肿瘤等,肿瘤的病理分级等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预后。作为富含血管的实体瘤,脑膜瘤的生长和侵袭需要丰富的毛细血管供应其氧和营养,肿瘤的快速生长,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尤其是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因子间的平衡紊乱。对脑膜瘤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脑膜瘤血管新生的内在机理及脑膜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特点,为脑膜瘤抗血管治疗和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在临床脑膜瘤的治疗中,贝伐单抗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monoclonal antibody,VEGF-A)在II级、III级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有肯定的抗血管作用,虽然其疗效有限,但研发血管新生药物代表着抗脑膜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Survivin是分子量最小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家族成员,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在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凋亡,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研究证实,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使肿瘤细胞生长下降,增强肿瘤细胞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深入了解Survivin蛋白激酶功能可以为开发以Survivin为靶向抗肿瘤的药物提供可能。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基础,导致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研究脑膜瘤的侵袭和EMT的发生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非常重要。肿瘤细胞的EMT进程涉及多种信号传导过程,目前,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中有一类较大的成员——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receptor,Eph),EphA2受体属于RTK家族成员,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治疗新靶点。故深入研究脑膜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探寻新的作用靶点,对深入了解脑膜瘤血管新生的机理,增加临床抗脑膜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并且为脑膜瘤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目的复习62例脑膜瘤患者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组织学资料,观察脑膜瘤组织微血管生成情况,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蛋白上皮细胞激酶(EphA2)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脑膜瘤预后判断意义;观察Survivin蛋白和EphA2蛋白在不同组织学分级脑膜瘤中的表达,以及两者与脑膜瘤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脑膜瘤中血管新生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为脑膜瘤术后辅助抗血管新生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神经系统的脑膜瘤分类标准(2016年),收集2014年2月-2018年7月因进行性加重的头痛症状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2例脑膜瘤病例,复习术前临床一般情况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患者术后肿瘤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staining)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omycin anti-biotin protein–peroxidase,SP)法检测Survivin和EphA2在脑膜瘤的脑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和预后关系;按照脑膜瘤分级,Western blot法检测EphA2、Survivin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eight associated antigen,FVIII-RAg)单克隆抗体染色显示脑膜瘤组织微血管情况,同时,在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中,联合过碘酸-希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PAS)组织化学染色,血管生成指标采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对照组为收集同期20例颅脑外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切除的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查EphA2、Survivin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统计学分析EphA2、Survivin蛋白与MVD的相关性。结果62例脑膜瘤患者均有头痛,颅内压増高,恶心、呕吐症状,影像学检测表明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主要位于矢状窦旁,图像增强扫描均呈现程度不等的强化病灶,II型和III性脑膜瘤患者瘤周常有水肿表现。62例脑膜瘤组织中,组织化学PAS染色和免疫组化FVIII-RAg染色表明,27例(43.55%)表现为典型的无血管内皮细胞VM结构,PAS染色呈阳性。与I级脑膜瘤比较,II级和III级脑膜瘤组织MVD值显着增高(P<0.05);随着脑膜瘤病理分级(I级、II级、III级)升高,EphA2、Survivin蛋白在脑膜瘤中表达阳性率逐渐提高,且与脑膜瘤复发相关(P<0.01);同I级脑膜瘤MVD值比较,EphA2、Survivin蛋白在高级别脑膜瘤中的表达相关,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P<0.01);Western blot法研究证实EphA2、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相关。结论脑膜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发生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对脑膜瘤诊断有重要意义;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VM形成相关蛋白EphA2参与脑膜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着脑膜瘤的浸润和侵袭性生长;在脑膜瘤的发生与进展中,MVD可反映脑膜瘤的侵袭性,Survivin和EphA2蛋白可作为脑膜瘤抗血管治疗的分子靶点。

蓝川琉[6](2016)在《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颅脑手术具有创伤性,可导致患者脑组织损伤,影响术后康复进程。如何减轻手术损伤,是神经外科诊疗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认为血清NSE、MBP、S100B蛋白等分子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可用于手术脑损伤的评估,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总结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技巧。目的:检测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NSE、MBP、S100B蛋白水平的改变,评估三者对术前脑组织损害、手术脑损伤的反映能力。方法:选择脑膜瘤35例、胶质瘤41例、听神经瘤20例,于术前(入院时),术后第1、3、7天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时长、肿瘤WHO级别、肿瘤组织NSE及S100B免疫组化结果、肿瘤体积、脑水肿体积、KPS等临床资料。设置健康对照组33例,采集单次血清标本。用夹心法ELISA分批检测血清标本中MBP、S100B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含量;把患者手术前后血清NSE、MBP、S100B含量分别与手术时长、肿瘤特征、KP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脑膜瘤组、胶质瘤组、听神经瘤组之间术前血清NSE水平对比,及其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SE之间对比均无差异。术后第1、3、7天血清NSE与术前对比均无差异。2、术前血清S100B水平脑膜瘤组、胶质瘤组之间对比无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听神经瘤组术前血清S100B与各组对比未见差异。各观察组术后第1、3天血清S100B与术前水平均无差异,而术后第7天血清S100B较术前及术后第1、3天均升高(P<0.05),且升高的幅度在各组之间无差异。3、各观察组之间术前血清MBP水平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对比均无差异;各组术后第1、3天血清MBP较术前均升高(P<0.05);脑膜瘤组、胶质瘤组术后第7天血清MBP水平下降(与术后第1、3天水平相比,P<0.05),与术前水平对比无差异;听神经瘤组术后第7天血清MBP仍较术前水平升高(P<0.05)。4、血清NSE与脑膜瘤组、听神经瘤组的手术时长均可见负相关(P-<0.05);与胶质瘤组术前KPS、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水肿体积等均存在负相关(P<0.05),而与胶质瘤体积可见正相关(P<0.05)。血清S100B与胶质瘤组、听神经瘤组手术时长可见正相关存在(P<0.05),与胶质瘤组的瘤周水肿体积、胶质瘤WHO级别可见正相关(P<0.05),与听神经瘤组肿瘤体积存在负相关(P<0.05)。血清MBP与脑膜瘤组的术前KPS、出院时KPS存在负相关性(P<0.05);与胶质瘤组的肿瘤体积、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组织水肿体积、手术时长等均可见正相关存在(P<0.05),与胶质瘤组术前KPS呈负相关;而在听神经瘤组中的术后第1天、第7天血清MBP与出院时KPS却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P<0.05)结论:1、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未能反映脑组织损伤。2、术前升高的血清S100B可能与脑肿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有关;术后血清S100B虽然未能反映的手术脑损伤,却可能与术后神经修复活动有关。3、术前血清MBP未能反映脑肿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术后血清MBP可能反映脑组织手术损伤、愈合过程。4、血清S100B、MBP与胶质瘤患者的WHO级别、瘤周水肿体积、术后脑组织水肿体积、手术时长、KPS等临床资料具有一致的相关性,可能共同反映了脑损伤的轻重。而血清NSE、MBP与脑膜瘤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NSE、S100B与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中意义仍有待研究。

覃成箭[7](2013)在《脑膜瘤术前影像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26%左右,且常见于老年人和女性。手术是治疗脑膜瘤的首选方法,如果肿瘤完全切除就可以治愈。脑膜瘤患者一旦进行手术,就会存在各种风险:如肿瘤切除不完全的风险、手术并发症严重甚至死亡的风险等等。那么,是否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脑膜瘤分级,更好地判断和评估脑膜瘤手术的预后呢?即不同的脑膜瘤分级,代表不同级别的手术风险?而影响脑膜瘤手术预后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和探索脑膜瘤分级或分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研究的影响因素、分级或分类的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不同,所以关于脑膜瘤的分级,至今没有达成的共识,而且有一些观点也尚存在有争议。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脑膜瘤患者一旦进行手术治疗,术者应当追求在保全功能、减少手术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前提下全部切除肿瘤,并且切除肿瘤的基底部,达到Simpson I级。但事实上,有很多困难因素阻扰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而这些困难因素通常能够最直接地通过术前影像信息了解:如肿瘤的大小、肿瘤部位、神经血管包绕情况、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肿瘤形状、肿瘤边界及增强形态等等。1986年Spetzler等认为,在排除众多次要因素后,可根据影响动脉畸形畸形(AVM)的主要因素——AVM大小、部位、静脉引流方式将脑动静脉畸形分为5级,评分及分级标准如下:(1)动静脉畸形(AVM)大小:<3cm1分,3~6cm2分,>6cm3分;(2)动静脉畸形(AVM)部位:非功能区0分,功能区1分;(3)静脉引流方式:浅静脉0分,深静脉1分。AVM级别=(血管畸形大小+部位+静脉引流方式),即Ⅰ级:1分;Ⅱ级:2分;Ⅲ级:3分;Ⅳ级:4分;V级:5分。Spetzler所选的三个因素均可在影像图片上发现,并且该分级方法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因此,我们想通过参照Spetzler的方法,在分析上述困难因素的基础上,选出有意义的因素,旨在术前比较客观、明了地评估脑膜瘤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的可能情况。然后针对有决定性的因素并进行评分,试图提出一个脑膜瘤术前影像分级方案,以在术前简明、有效地判断和评估每一个脑膜瘤手术的预后。第一部分脑膜瘤术前影像学信息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脑膜瘤术前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脑膜瘤患者病例,其中男57例,女115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53岁,术前均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或内分泌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A检查和(或)MRI常规扫描、经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马根维显注射液(GD-DTPA)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T1WI)、MRA、MRV检查,部分患者进行DSA检查。MRI常规扫描包括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ion inverse recovery, FLAIR)序列。1、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入院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术前术后影像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等)记录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临床表现、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信息、术后临床表现、术中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等。常见的脑膜瘤影像学信息主要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瘤周水肿、肿瘤边界、肿瘤形状、肿瘤增强程度。2、评价标准(1).有无残留。依据Simpson1957年提出的脑膜瘤切除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级:肿瘤完全切除,包括受累硬膜与颅骨;Ⅱ级:肿瘤完全切除,电凝烧灼附着的硬膜;Ⅲ级:肿瘤肉眼完全切除,但未切除或电凝烧灼硬膜(如一些主要的静脉窦);Ⅳ级:肿瘤次全切除;Ⅴ级:单纯减压术和(或)活检。本研究将Ⅰ级、Ⅱ级的病例视为无残留,Ⅲ级、Ⅳ级、Ⅴ级视为有残留。(2).有无手术并发症。每一例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包括以下所列的一项或多项:脑肿胀、脑出血、偏瘫、颅内感染、昏迷、脑疝、脑积水、癫痫、尿崩症、皮下积液、脑缺血、脑脊液漏、失语、头皮感染、颅神经及小脑功能障碍(面瘫、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视力障碍、嗅觉或听力丧失、平衡障碍等)。(3).有无死亡。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分别对影响脑膜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死亡情况的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分别以有无肿瘤残留、有无手术并发症、有无死亡作为应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入=0.05,P出=0.1),并以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1).在就肿瘤残留情况进行X2检验时,肿瘤部位(X2=14.139,P=0.000)、肿瘤大小(X2=17.861,P=0.000)、肿瘤侵袭性(X2=22.376,P=0.000)、神经血管包绕(X2=16.983,P=0.000)、肿瘤边界(X2=19.909,P=0.000)、肿瘤形状(X2=24.546P=0.000)、肿瘤增强程度(X2=7.201,P=0.007)、瘤周水肿(X2=1.565,P=0.221),其中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肿瘤边界、肿瘤形状以及肿瘤增强程度7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就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X2检验时,肿瘤部位(X2=16.438,P=0.000)、肿瘤大小(χ2=8.759,P=0.003)、肿瘤侵袭性(χ2=0.3541,P=0.060)、神经血管包绕(χ2=14.679,P=0.000)、肿瘤边界(χ2=3.140,P=0.076)、肿瘤形状(χ2=11.035,P=0.001)、肿瘤增强程度(χ2=9.372,P=0.002)、瘤周水肿(χ2=0.557,P=0.456),其中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形状以及肿瘤增强程度5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就死亡情况进行χ2检验时,肿瘤部位(χ2=11.311,P=0.001)、肿瘤大小(χ2=4.304,P=0.049)、肿瘤侵袭性(χ2=3.874,P=0.091)、神经血管包绕(χ2=10.836,P=0.005)、肿瘤边界(χ2=1.308,P=0.375)、肿瘤形状(χ2=0.420,P=0.500)、肿瘤增强程度(χ2=0.209,P=1.000)、瘤周水肿(χ2=0.529,P=0.529),其中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3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肿瘤形状及肿瘤边界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2)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增强程度是影响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3)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是否死亡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4)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膜瘤术前影像学信息中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这4个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判断和评估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其中肿瘤侵袭性是肿瘤残留的最重要因素,而肿瘤部位是手术并发症、死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第二部分脑膜瘤术前影像学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目的提出一个脑膜瘤术前影像的分级方案,以简明、有效地对脑膜瘤手术进行术前评估和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脑膜瘤患者病例,其中男57例,女115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53岁,术前均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或内分泌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A检查和(或)MRI常规扫描、经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马根维显注射液(GD-DTPA)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T1WI)、MRA、MRV检查,部分患者进行DSA检查。MRI常规扫描包括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ion inverse recovery, FLAIR)序列。1、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入院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术前术后影像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等)记录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临床表现、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信息、术后临床表现、术中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等。脑膜瘤影像学信息主要包括常见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瘤周水肿、肿瘤边界、肿瘤形状、肿瘤增强程度。2、评价标准(1).有无残留。依据Simpson1957年提出的脑膜瘤切除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级:肿瘤完全切除,包括受累硬膜与颅骨;Ⅱ级:肿瘤完全切除,电凝烧灼附着的硬膜;Ⅲ级:肿瘤肉眼完全切除,但未切除或电凝烧灼硬膜(如一些主要的静脉窦);Ⅳ级:肿瘤次全切除;Ⅴ级:单纯减压术和(或)活检。本研究将Ⅰ级、Ⅱ级的病例视为无残留,Ⅲ级、Ⅳ级、Ⅴ级视为有残留。(2).有无手术并发症。每一例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包括以下所列的一项或多项:脑肿胀、脑出血、偏瘫、颅内感染、昏迷、脑疝、脑积水、癫痫、尿崩症、皮下积液、脑缺血、脑脊液漏、失语、头皮感染、颅神经及小脑功能障碍(面瘫、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视力障碍、嗅觉或听力丧失、平衡障碍等)。(3).有无死亡。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分别对影响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死亡情况的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分别以有无肿瘤残留、有无手术并发症、有无死亡作为应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入=0.05,P出=0.1),并以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就脑膜瘤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分析时采用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采用X2分割法,以P<0.012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膜瘤分级与肿瘤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预测结果采用双变量的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4、筛选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1)肿瘤残留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肿瘤边界、肿瘤形状以及肿瘤增强程度7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并发症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形状以及肿瘤增强程度5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死亡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3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出现手术并发症和死亡情况两个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2)肿瘤侵袭性、肿瘤部位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的主要影响因素;(3)肿瘤部位、神经血管包绕是影响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4)肿瘤部位是影响是否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这4个主要因素基本上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估和判断每一个脑膜瘤手术的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5、赋予分值及分级方案。选择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分级指标。按肿瘤部位:非颅底组(0分);颅底组(2分);按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d≤5cm(0分);最大径d>5cm(1分)。按肿瘤侵袭性:无侵袭性(0分);有侵袭性(2分)。按神经血管包绕:无包绕(0分);有包绕(1分)。根据相应的总分(总分=部位+大小+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进行分级:Ⅰ级(0-2分)、Ⅱ级(3-4分)和Ⅲ级(5-6分),然后再以脑膜瘤分级比较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1、行×列表资料X2检验结果:(1)脑膜瘤分级中的肿瘤残留率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脑膜瘤分级中的手术并发症率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3)脑膜瘤分级中的死亡率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脑膜瘤级别中的任意两组之间的肿瘤残留率、手术并发症率、死亡率的差别都有统计学差异(P<0.0125)。3、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脑膜瘤的级别与肿瘤残留率存在相关性(r=0.537,P<0.000);(2)脑膜瘤的级别与手术并发症率存在相关性(r=0.385,P<0.000);(3)脑膜瘤的级别与肿瘤残留死亡率存在相关性(r=0.254,P<0.000)。即脑膜瘤的级别与肿瘤残留率、手术并发症率、死亡率均呈正相关(r>0)。结论脑膜瘤的级别越高,肿瘤残留率越高,手术并发症、死亡率与脑膜瘤的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此脑膜瘤分级方法对术前评估脑膜瘤手术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洪正安[8](2012)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各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结果,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选择入路,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总结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五种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总结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手术并发症发生及预防的情况。结果显微手术切除49例:经单侧额下入路18例,经冠状开颅额下入路15例,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4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达SimpsonⅡ级切除者40例,Ⅲ级切除者9例,肿瘤全切除率(Simpson Ⅱ级)为81.6%。本组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考虑术前患者即肿瘤卒中昏迷,术后致多脏器衰竭。术前38例合并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17例,视力加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可根据:①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大小。②术前视力视野受累程度。③术者习惯。④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损伤最小。通过分析总结,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视力受累程度,病程的长短,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全切除率等。通过49例显微手术分析,早期诊断及精细的切除手术,使得鞍结节脑膜瘤能够获得彻底切除,在降低其死亡率的同时,术后并发症包括视力的改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手术预后方面,通过49例显微手术分析,鞍结节脑膜瘤大多血供丰富,术中提高手术精巧性,完善显微手术技巧,节约手术时间,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总量,进而减少术后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尤为重要;手术中的精细显微操作,是保护视觉功能的关键,可以减少视神经的牵拉和损伤,在分离肿瘤与视神经粘连时要耐心、细致,小心避免损伤视神经的血供,因此手术损害因素有时甚至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最关键因素。

二、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CE-T2 FLAIR对颅内病灶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E-T2 FLAIR在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一部分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第一部分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 CE-T2 FLAIR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1 前言
    2 一般资料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T2WI-FLAIR增强序列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的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解剖仪器
        1.3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1.4 内镜下解剖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1.2 影像检查
        1.3 手术器械
        1.4 手术入路
        1.5 手术技术
        1.6 颅底重建
        1.7 术后管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的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塑化解剖
        1.2 病人的一般资料
        1.3 影像检查
        1.4 颅底重建
        1.5 术后管理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膜性解剖
        2.2 手术要点
        2.3 手术结果
        2.4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
    1 方法
        1.1 显微外科解剖
        1.2 环氧树脂塑化解剖
        1.3 病例资料
        1.4 术前评估
        1.5 术前准备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PA侵袭斜坡的松质骨通道
        2.2 岩尖通道
        2.3 蝶窦气化对斜坡通道的影响
        2.4 手术技术
        2.5 手术结果
    3 讨论
        3.1 侵及斜坡的PA的特点
        3.2 斜坡-岩尖侵袭通道
        3.3 斜坡侵袭与蝶窦气化的关系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3.5 鉴别诊断
        3.6 不足之处
    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的解剖和治疗
    参考文献

(4)RSNA2019中枢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脑卒中
    1.深度学习在脑卒中的应用
    2.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应用
    3.血管内取栓术在大动脉阻塞的应用
    4.其他
脑肿瘤
    1.肿瘤与基因
    2.肿瘤的鉴别
    3.肿瘤治疗的评价
    4.肿瘤的预后
儿童
脑白质病
认知与记忆
图像分析方法(非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非卒中)
运动障碍
结构成像
急诊放射学
癫痫
对比剂
血管与介入
创伤性脑损伤
扩散/灌注

(5)Survivin和EphA2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和颅脑组织处理
    2.2 MRI扫描方法和强度评分参考标准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试剂
    2.5 常规试剂配制
    2.6 石蜡包埋与HE染色
    2.7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阳性结果判定
    2.8 羊抗人FVIII-Rag-过碘酸希夫染色
    2.9 检测脑膜瘤微血管密度
    2.10 Western blot检测脑膜瘤组织中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
    2.11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影像学观察
    3.2 脑膜瘤病理学形态学观察
    3.3 脑膜瘤组织中血管拟态形成情况
    3.4 Survivin和 EphA2 蛋白在不同病理分期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
    3.5 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与脑膜瘤一般情况比较
    3.6 Survivin和 EphA2 蛋白在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
    3.7 不同病理分级的脑膜瘤复发及与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的关系
    3.8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urvivin和 EphA2 蛋白在不同分期脑膜瘤中的表达
    3.9 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间的联系
4 讨论
    4.1 脑膜瘤的起源、诊疗和病理特点
    4.2 脑膜瘤的组织学类型
    4.3 血管生成拟态及微血管密度检测与脑膜瘤关系
    4.4 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与脑膜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关系……
    4.5 Survivin、EphA2 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间的联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脑膜瘤侵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NSE简介
    S100B蛋白简介
    MBP简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健康对照组
    1.2 标本收集
    1.3 标本检测
        1.3.1 实验原理
        1.3.2 实验器材
        1.3.3 实验试剂
        1.3.4 ELISA操作步骤
        1.3.5 原始数据的处理
    1.4 患者临床数据的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2.1 各观察组血清NSE水平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对比
        2.2.2 各观察组血清NSE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2.3 S100B蛋白
        2.3.1 各观察组血清S100B含量的比较
        2.3.2 各观察组血清S100B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2.4 各组血清MBP含量的比较
        2.4.1 各观察组之间血清MBP水平对比
        2.4.2 各观察组血清MBP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3.2 S100B蛋白
    3.3 碱性髓鞘蛋白(MBP)
    3.4 手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的对比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部分观察对象影像、病理资料
综述:围手术期脑损伤及其血清标志物
    1 围手术期脑损伤/手术脑损伤的概述
    2 脑损伤标志物的概述
        2.1 S100B蛋白
        2.1.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S100B
        2.1.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中的血清S100B
        2.1.3 脑创伤开颅手术患者中血清S100B
        2.1.4 心血管手术患者血清S100B的研究
        2.1.5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血清S100B
        2.1.6 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中脊髓缺血和血清S100B
        2.2 髓鞘碱性蛋白(MBP)
        2.2.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MBP
        2.2.2 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患者中血清MBP
        2.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3.1 颅脑手术患者中血清NSE
        2.3.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血清NSE
        2.3.3 体外循环辅助手术患者中血清NSE
        2.3.4 其他血管手术中患者的血清NSE
    3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脑膜瘤术前影像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脑膜瘤术前影像与手术结果相关性分析
    1.1 目的
    1.2 病人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结论
    1.5 讨论
第二部分 脑膜瘤术前影像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
    2.1 目的
    2.2 病人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结论
    2.5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8)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 张树春,瞿再珍. 临床军医杂志, 2000(04)
  • [2]CE-T2 FLAIR对颅内病灶的诊断价值[D]. 苏梦瑶.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虓. 南昌大学, 2021(01)
  • [4]RSNA2019中枢影像学[J]. 张归玲,李诗卉,李葭,阎肃,谢彦,吴宏宇,高璐月,覃媛媛,张佳璇,李丽,胡颖,刘城霞,张顺,江晶晶,王剑,方纪成,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2020(03)
  • [5]Survivin和EphA2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D]. 苏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脑肿瘤切除术前后血清NSE、S100B、MBP水平的改变及意义[D]. 蓝川琉.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脑膜瘤术前影像分级与手术风险评估[D]. 覃成箭.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8]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D]. 洪正安.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脑膜瘤术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