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全面封杀氟利昂制冷剂

我国汽车工业全面封杀氟利昂制冷剂

一、我国汽车业全面封杀氟里昂制冷剂(论文文献综述)

梁硕[1](2016)在《CO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制冷工况性能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的制冷工质泄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影响其推广使用的问题之一。天然工质CO2以其优良的环境友好特性引起人们重视,但是CO2用于直膨式土壤源热泵中,其热力循环性能以及提高其性能的改善措施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关键。本文将对制冷工况下的这一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并对提升系统性能所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CO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制冷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给出系统在制冷工况下的地埋管管长的计算方法。利用能量平衡方法建立地埋管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作为CO2气体冷却器的地埋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热短路现象,在一定程度内分别增大支管轴心距、土壤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制冷剂进液温度和质量流量,可以改善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其次,对CO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的地埋管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和蒸发器分别建模,并建立系统模型。通过对系统模拟,得出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14.6MPa,COP的最大值为0.966;另一方面,冷冻水流量、冷冻水进水温度和蒸发器管长的增大,都会引起系统制冷量、压缩机耗功和COP一定程度的上升;土壤初始温度的升高对制冷工况下的系统会产生负面影响,制冷量和COP会出现下降,而压缩机耗功会上升。最后,采用四种措施提升原有系统的性能,并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压侧压力较大时采用双级压缩COP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但制冷量的提升幅度不高,并且会引起最优高压压力的升高,但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压缩机耗功和压缩机排气温度;采用回热循环在高压压力较低时对COP和制冷量有一定提升,但它会引起压缩机耗功和压缩机排气温度的上升;在原有系统中添加膨胀机可以显着提高系统COP和制冷量,降低压缩机耗功,并且膨胀机循环的最优高压压力是这四种改善措施中最低的,但对于压缩机排气温度没有太大影响;双级压缩加膨胀机可以较为全面地提升系统性能。通过对这四种改善措施之间综合对比分析,双级压缩加膨胀机对原有系统性能提升能力最强,而使用回热器和膨胀机的系统更简单,性价比更高。

曹飞[2](2012)在《基于Vague集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报废汽车逆向物流是连接汽车生产、销售企业与汽车消费者的桥梁,是衡量汽车企业是否绿色营销与完美售后服务的标准,是关系到报废汽车是否有效回收,再生利用和妥善处置的关键。因此,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研究不仅成为政府科学管理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构建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本文的研究以长沙市某报废汽车回收企业为例,对其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找出该企业发展的症结,继而影射出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业的瓶颈因素,从而为报废汽车回收逆向物流产业的整体提升提出有参考性的对策建议。论文从国外汽车报废与回收的现状入手,总结了国外报废汽车回收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成功之处为:政策支持、管理到位、工艺先进。分析了国外报废汽车回收的三大主要模式;概括了我国汽车工业从产生、全面发展到高速增长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了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并遵循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结合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业具体情况构建了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设计了一套较为新颖的vague集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长沙市某报废汽车回收企业为例从正反两大方面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其逆向物流的效益水平状况,并指出了其症结之所在。论文还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业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的对策建议。

黄书亭[3](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王立新[4](2008)在《休闲异化的技术审视》文中研究指明追述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人们逐步摆脱为生存而辛苦劳作的时候,休闲便应运而生。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休闲已经成为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方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人们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随着技术在休闲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休闲内容和方式的同时,休闲异化接踵而至。休闲异化是走向休闲的对立面,使休闲成为人类价值实现的敌对、克己的力量,是对休闲价值的背离。其本质特征是主体认知的偏颇与阙如、客体功能的强求与促逼、主客对偶的错位与缺失。技术与休闲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休闲对技术发展具有拉动力量;另一方面,技术是推动休闲及其演进的根本力量。通过对休闲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历史追溯,论述了休闲异化的生成。现代休闲的技术特征彰显,技术为现代休闲提供丰富的休闲内容和休闲方式的过程中,其负效应也同时释放,技术便构成休闲异化的源起。在剖析休闲异化技术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技术观层面进行追问,论述了技术乐观主义、技术价值悖论和价值理性失衡导致休闲异化。休闲异化可谓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威胁,其重要的根源来自技术,特别是从价值的角度来看,技术与休闲表现为合目的性,而技术的演化与人类文明的紧密相关,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理论为休闲异化的防范提供了重要的进路,即通过对技术价值实现的规制和价值理性的重构来防范休闲异化。

王可[5](2008)在《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报废汽车产品数量与日俱增,每年约有4000多万辆报废汽车产生,汽车使用过程中及报废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日益严重和突出,其产品的回收利用问题已不容忽视。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但大量的报废汽车产品及非规范性处理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资源浪费及能源紧张等问题,阻碍了重庆市汽车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结合重庆市科委科研项目《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和国家部委委托中国汽车技术中心研究的科研项目《汽车再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研究》,首先通过综合分析车用材料的分类与主要用途、国内外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车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并从管理、技术水平、再利用几方面研究国外发达国家车用材料回收利用的经验,作为重庆市车用材料回收利用研究的基础;其次,调查分析国内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现状,包括全面解析我国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分析现有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管理现状、技术水平,掌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的概况和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现状及本地汽车企业的参与回收利用的程度,找出重庆市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体系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一方面构建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管理框架,并针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从汽车生产设计、质量管理、销售和流通、社会化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企业方案;另一方面,结合对汽车生产企业可回收利用率的要求,从回收利用率管理、审核程序、材料数据库、回收处理基金、生产者责任、促进政策等多方面提出提高重庆市汽车材料回收利用率的措施建议,并构建了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整体框架,提出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配套措施及方案。

袁泉[6](2007)在《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化,绿色国际竞争力正成为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赋予了竞争力新的内涵。我国企业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还构建了以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绿色会计等概念在内的系统概念,由多种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并对这一概念建立了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归纳了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其次,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对影响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因素、所需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我国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和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再次,对构成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三个分战略分别进行了研究。绿色生产管理在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首要研究的对象,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等内容。在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这一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在这一章中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分别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的基本手段、内部化效应的模型进行了分析。绿色营销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之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影响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前提。本文对绿色企业文化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将绿色企业文化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将每一个的层次识别系统与传统企业文化进行了区分。最后,在分析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几大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促使中国企业在绿色国际竞争中夺得最终胜利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中,包括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和管理,试办“绿色银行”,建立有利于环境的投资和信贷政策,实行专项补贴政策,全面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开展绿色营销等改革建议,希望可以对有关部门和企业起一些参考作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认识,通过建立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

魏东[7](2007)在《贸易的环境影响: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三大阶段,即环境本位阶段、贸易本位阶段以及新环境本位阶段,并发现在贸易本位阶段时期形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虽然已成为自由贸易主义者鼓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也在进入到新环境本位阶段时期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与反对,还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常被一些国家误读为“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从而造成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环境危害。因此,该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修正,有学者也提出了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Revised EKC),即在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如何使贸易引起的收入增长与环境危害的倒U型关系更加“扁平化”,从而将贸易引起的环境危害总量降到最低。本文认为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提出避免了人们对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误读,但与传统EKC一样过于笼统,缺乏结构性和操作性,难以对实际中认识和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扩展出烫平原则、提前原则和急转原则这三大原则以及原则矩阵、环境类型矩阵和环境政策矩阵为支撑的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其中,三原则的提出对于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何“扁平化”作了解构分析—由于三原则从实施强度和所需时间上都各不相同,因此“扁平化”对于不同的环境问题也就有了不同的概念,而同时通过环境危害程度和治理成本的高低将环境问题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就产生了二元四次的新型EKC的模型框架。在该模型框架中建立的原则矩阵、环境类型矩阵和环境政策矩阵使得不同的原则或原则组合与不同的环境问题相匹配,不同的环境政策或环境政策组合与不同的环境问题相匹配。本文也借用了环境经济学中的最优污染水平理论对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科学性进行了理论验证,并利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十几种污染问题。总之,本文在模型框架下创建的三个矩阵使得原本相对平面化的模型框架得到了多维度的扩展,可以用来具体的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这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该现实意义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该模型的框架中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较为适合的原则指导和政策措施,并根据环境类型的不同,有重点、有顺序的进行环境治理,从而调和各种环境问题与贸易间的关系。对于我国来说,本文提出的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它有助于人们脱离对倒U型曲线是否存在的反复但低价值的验证,而更多的关注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定位,以找寻适合的环境政策,从而有效的协调各种环境问题与贸易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在环境政策方面,本文认为仅仅依靠命令控制和经济政策是行不通的,毕竟它们强调的是微观层面的政策与措施,缺乏宏观导向。因此,长效机制政策,即着重宏观方面把握的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异常重要,这类政策相对来说提供了实现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根基。而且从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之环境政策矩阵来看,长效机制政策是用来解决最多类型环境问题的环境政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强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政策十分关键。本文在探讨我国环保长效机制政策的完善时,从如何调整增长源从物力资本到人力资本为主的方向转移为切入点,认为我国必须兼顾生产与消费两个领域的政策建设为主,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设生产与消费两个领域中环境制度的核心问题。

夏刚[8](2007)在《面向废旧汽车拆卸与回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废旧汽车回收与拆卸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本文对废旧汽车回收与拆卸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废旧汽车回收体系发展及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汲取国外废旧汽车回收行业的精华,针对我国废旧汽车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以“分散回收,专业拆解,集中破碎,集成管理”为特色的回收管理模式,并详细描述了与汽车产品回收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实施措施和技术方案。然后,研究了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的法律法规,并对我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我国现行政策与先进国家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接着,从经济、技术、环境三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了汽车产品回收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网状拆卸模型,运用拆卸序列优化方法,提出了报废汽车产品拆卸评价方案。最后在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面向汽车产品拆卸与回收的计算机辅助软件,为汽车产品的拆卸序列规划,回收评价分析提供辅助工具。

张钰[9](2006)在《废旧汽车回收利用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废旧汽车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废旧汽车回收利用不当,容易造成对环境、交通秩序、人民的生命安全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使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健康发展,本文从废旧汽车的回收管理、利用管理、回收利用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废旧汽车的回收处理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我国废旧汽车再生利用的现实出发,借鉴国外废旧汽车再生利用的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废旧汽车再生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旧汽车再生利用技术,包括再生利用技术、再生利用工艺和再生利用设备等。再次,分析了废旧汽车回收利用正常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主要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问题、经济性问题、风险和支撑条件问题,提出了废旧汽车回收利用可行的方案。最后,对废旧汽车回收利用企业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特许经营问题,企业的资质条件问题,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回收利用企业及处理费用问题等,为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

杨屹[10](2006)在《化学工业布局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重化工业发展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既构成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特征,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将带动农村人口的非农化以及人口、资金向城市的转移,促使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大规模建设的需求,对于推动重化工业的持续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重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发展所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 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重化工业的空间布局及其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选题,本文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背景。 第二章对化学工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化学工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影响其布局的各种因素作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第三章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出发,指出中国目前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 第四章、第五章为本文的重心所在。在第四章中,笔者在分析我国化学工业基本布局形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走势。 第五章从化学工业对城市化、城市布局、城市群等方面的影响,来重点分析了化学工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二、我国汽车业全面封杀氟里昂制冷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汽车业全面封杀氟里昂制冷剂(论文提纲范文)

(1)CO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制冷工况性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CO_2热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直膨式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分析
    2.1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分析
        2.1.1 钻孔内部水平方向传热分析
        2.1.2 地埋管深度方向的传热分析
        2.1.3 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确定
        2.1.4 孔壁温度的确定
    2.2 制冷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管长计算
        2.2.1 地埋管换热器计算步骤
        2.2.2 地埋管换热器负荷确定
        2.2.3 地埋管换热器形式确定
        2.2.4 土壤热物性参数
        2.2.5 确定地埋管长度的仿真算法
    2.3 地埋管换热器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3.1 沿地埋管深度制冷剂温度分布
        2.3.2 支管轴心距对地埋管换热的影响
        2.3.3 土壤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对地埋管换热的影响
        2.3.4 进液温度对地埋管换热的影响
        2.3.5 质量流量对地埋管换热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冷工况下CO_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数学模型
    3.1 压缩机模型
        3.1.1 物理模型假设
        3.1.2 压缩机参数计算
    3.2 节流阀模型
    3.3 地埋管换热器模型
    3.4 蒸发器模型
        3.4.1 蒸发器数学模型
        3.4.2 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确定
        3.4.3 蒸发器仿真流程
    3.5 整体模拟
    3.6 CO_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性能分析
        3.6.1 高压侧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6.2 冷冻水流量对系统的影响
        3.6.3 冷冻水进水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3.6.4 蒸发器管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6.5 土壤初始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性能改善措施研究
    4.1 CO_2双级压缩跨临界循环性能研究
        4.1.1 CO_2双级压缩跨临界循环
        4.1.2 系统性能研究
    4.2 带回热器的CO_2单级压缩跨临界循环性能研究
        4.2.1 带回热器的CO_2单级压缩跨临界循环
        4.2.2 系统性能研究
    4.3 带膨胀机的CO_2单级压缩跨临界循环性能研究
        4.3.1 带膨胀机的CO_2单级压缩跨临界循环
        4.3.2 系统性能研究
    4.4 双级压缩加膨胀机的CO_2跨临界循环性能研究
        4.4.1 双级压缩加膨胀机的CO_2跨临界循环
        4.4.2 系统性能研究
    4.5 各循环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基于Vague集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逆向物流的研究
        1.2.2 国内逆向物流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逆向物流相关理论
        2.1.1 逆向物流理论阐述
        2.1.2 逆向物流的流程及分类
        2.1.3 汽车逆向物流
    2.2 论文相关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3 基于 vague 集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国外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发展概况
        3.1.1 国外汽车报废与回收的基本情况
        3.1.2 国外报废汽车逆向物流模式参考
    3.2 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概况
        3.2.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3.2.2 汽车报废与回收现状
    3.3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综合效益差原因究析
        3.3.1 政府政策制度与管理缺陷
        3.3.2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市场混乱
        3.3.3 消费者回收意识淡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及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确定关键指标
        4.1.3 构建指标体系
    4.2 Vague 集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Vague 集评价方法
        4.2.2 Vague 集评价模型构建
    4.3 长沙某报废汽车回收有限公司实证分析
        4.3.1 企业简介
        4.3.2 企业逆向回收物流系统流程
        4.3.3 基于 vague 集法的综合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的对策
    5.1 企业对策
        5.1.1 汽车生产企业对策
        5.1.2 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对策
    5.2 政府职能对策
        5.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2.2 加大对报废汽车报废更新工作的宣传力度
        5.2.3 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的监督力度
    5.3 行业协会策略
        5.3.1 制定行业内标准
        5.3.2 建立行业信息平台
    5.4 消费者对策
        5.4.1 绿色消费
        5.4.2 按时合法报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休闲异化的技术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休闲与休闲异化的相关研究
        1.3.2 技术与休闲关系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休闲异化的界定
    2.1 休闲及其功能
        2.1.1 休闲的界说
        2.1.2 休闲的本质
        2.1.3 休闲的功能
    2.2 休闲异化及其内涵
        2.2.1 异化的概念厘正
        2.2.2 休闲异化的概念
        2.2.3 休闲异化的内涵
    2.3 休闲异化的本质特征
        2.3.1 主体认知的偏颇与阙如
        2.3.2 客体功能的强求与促逼
        2.3.3 主客对偶的错位与缺失
第3章 休闲异化的技术源起
    3.1 技术与休闲的相互作用
        3.1.1 技术发展对休闲的推动
        3.1.2 休闲对技术发展的拉动
    3.2 休闲异化的源起
        3.2.1 休闲与技术的协同演进
        3.2.2 现代休闲的技术特征彰显
        3.2.3 休闲异化的生成
    3.3 休闲异化的技术根源
        3.3.1 技术创造了休闲异化时间前提
        3.3.2 技术提供了休闲异化的方式与内容
        3.3.3 技术构成对休闲主体的限定与控制
第4章 休闲异化的技术观追问
    4.1 技术乐观主义导致休闲异化
        4.1.1 技术乐观主义论说
        4.1.2 技术乐观主义之休闲异化
    4.2 技术价值悖论导致休闲异化
        4.2.1 技术双刃剑论说
        4.2.2 技术价值实现之休闲异化
    4.3 技术理性失衡导致休闲异化
        4.3.1 工具理性膨胀之休闲异化
        4.3.2 价值理性缺失之休闲异化
第5章 防范休闲异化的技术建构
    5.1 技术与休闲的合目的性分析
        5.1.1 技术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5.1.2 休闲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5.1.3 技术与休闲的终极追求的合目的性
    5.2 休闲领域中的技术建构原理
        5.2.1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5.2.2 休闲中技术建构的原则
    5.3 技术在休闲领域价值实现的规制
        5.3.1 社会规范技术的伦理道德
        5.3.2 政府调控技术的实施效应
        5.3.3 企业坚守技术的社会责任
        5.3.4 个人参与技术的设计选择
    5.4 技术在休闲领域价值理性的重构
        5.4.1 重构休闲领域的价值理性
        5.4.2 重构基于技术的休闲方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5)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用材料应用、构成及发展趋势分析
    2.1 车用材料的主要分类及应用
    2.2 国外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
    2.3 中国典型车用材料的构成及发展应用
    2.4 汽车用材料的发展趋势分析
        2.4.1 各种替代材料竞争日益激烈
        2.4.2 高强度钢的用量将有较大增长
        2.4.3 铝合金的用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4.4 镁合金的应用急待开发和推广
        2.4.5 塑料及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持续增长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经验分析
    3.1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及体系分析
        3.1.1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方式和效果分析
        3.1.2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体系
        3.1.3 国外企业主动参与报废汽车处理的措施
    3.2 主要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水平分析
        3.2.1 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现状
        3.2.2 发达国家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水平
    3.3 主要发达国家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分析
        3.3.1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3.3.2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及工艺
        3.3.3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管理
        3.3.4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利用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四章 我国及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
        4.1.1 现行报废汽车产品管理法规的特点
        4.1.2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解析
    4.2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现状及体系
        4.2.1 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现状
        4.2.2 现有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
        4.2.3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初步参与情况
    4.3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分析
    4.4 我国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情况
        4.4.1 我国报废汽车零部件的流通
        4.4.2 国内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情况
        4.4.3 再利用零部件的管理
    4.5 我国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5.1 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5.2 现有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5.3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4.6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4.6.1 重庆市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4.6.2 重庆市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重庆市汽车及零部件再利用实施方案研究
    5.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行业管理框架研究
    5.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投资主体研究
    5.3 废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质量管理研究
    5.4 重庆市汽车再利用零部件销售和流通的规范研究
        5.4.1 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质量保修期的规范研究
        5.4.2 允许再制造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变更的法规修订研究
        5.4.3 促进废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流通的网络交易平台建议
    5.5 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的社会化体系研究
    5.6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企业方案研究
第六章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议与政策建议
    6.1 重庆市汽车回收利用率管理体系的构建
        6.1.1 管理主体
        6.1.2 建立可回收利用率审核数据库
        6.1.3 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物流、数据、市场体系的构建
        6.1.4 汽车产品回收处理基金设立
    6.2 重庆市汽车生产者责任研究
    6.3 重庆市回收利用与再制造技术规划
    6.4 重庆市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1.2.2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2.3 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三种理论假设和两大派别
        1.2.4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1.3 论文的结构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及企业环境观念的转变
    2.1 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
    2.2 企业环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分析
    3.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3.2 提升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3.3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理论分析
        3.3.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3.3.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3.3.3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般规律
    3.4 绿色竞争力与传统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3.4.1 绿色竞争力与传统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3.4.2 绿色竞争力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系模型
第四章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1.1 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历的几个阶段
        4.1.2 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2.1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步骤
        4.2.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分析框架
第五章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
    5.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内容与特征
        5.1.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内容
        5.1.2 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战略的特征
    5.2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
        5.2.1 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文化
        5.2.2 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所需的组织结构
    5.3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分析
        5.3.1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反应函数
        5.3.2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5.3.3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5.4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5.4.1 制定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目标
        5.4.2 制定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规划
        5.4.3 选择本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战略类型
        5.4.4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类型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5.4.5 实施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5.4.6 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结构图
第六章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
    6.1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的内容
        6.1.1 绿色设计
        6.1.2 清洁生产
        6.1.3 绿色管理
    6.2 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的核心——环境成本内部化
        6.2.1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内涵及实施的基本手段
        6.2.2 环境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6.2.3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第七章 绿色营销分战略
    7.1 影响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的内外部因素
    7.2 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7.2.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征
        7.2.2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7.3 WTO的绿色规定
        7.3.1 WTO绿色规定的内容
        7.3.2 评价
    7.4 企业利用绿色营销的具体措施
第八章 绿色企业文化分战略
    8.1 绿色企业文化体系的作用和内容
        8.1.1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作用
        8.1.2 绿色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
    8.2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
        8.2.1 绿色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建设
        8.2.2 绿色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建设
        8.2.3 绿色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
第九章 我国企业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9.1 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9.1.1 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9.1.2 制约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9.2 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9.2.1 宏观对策和措施
        9.2.2 微观对策和措施
第十章 实证分析:神华集团的绿色国际竞争力
    10.1 神华集团概况
    10.2 神华集团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0.3 神华集团绿色国际竞争力效果评价
    10.4 主要成就和荣誉
第十一章 总结
    11.1 总结
    11.2 论文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贸易的环境影响: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评述
    2.1 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产生之渊源
        2.1.1 马尔萨斯主义与新马尔萨斯主义
        2.1.2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2.1.3 生态经济学
        2.1.4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
        2.1.5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2.1.6 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争论之渊源
    2.2 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发展阶段
        2.2.1 环境本位阶段(1970s-1980s)
        2.2.2 贸易本位阶段(1980s-1990s)
        2.2.3 新环境本位阶段(1990s 至今)
    2.3 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文献评述
        2.3.1 贸易对社会福利及环境质量的影响
        2.3.1.1 环境有害论的代表学者及其观点
        2.3.1.2 环境有益论的代表学者及其观点
        2.3.2 环境政策、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2.3.3 环境政策的贸易战略
        2.3.4 跨国界污染控制及国际合作
        2.3.5 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差异和协调研究
    2.5 小结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与实证研究
    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研究
    3.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3.3 小结
4 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
    4.1 三原则的定义
        4.1.1 烫平原则
        4.1.2 提前原则
        4.1.3 急转原则
    4.2 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初建
    4.3 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科学性验证
    4.4 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实证分析
    4.5 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环境政策矩阵
    4.6 小结
5 建立健全我国环保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
    5.1 增长源调整分析研究
    5.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5.2.1 我国产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现状概述
        5.2.2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及其局限
        5.2.3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5.3 推进消费结构调整,引导可持续消费
        5.3.1 消费者社会的影响分析
        5.3.2 推进我国消费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5.3.2.1 从观念着手,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文化价值观
        5.3.2.2 从经济着手,鼓励和支持环保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5.3.2.3 从政府出发,突出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表率作用
        5.3.2.4 从法律出发,完善可持续消费制度
        5.3.2.5 从国际范畴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目录

(8)面向废旧汽车拆卸与回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研究状况
        1.2.2 国内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研究
    2.1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
        2.1.1 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情况
        2.1.2 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情况
        2.1.3 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情况
    2.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及中外比较分析
        2.2.1 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情况
        2.2.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产业与国外比较
        2.2.3 国内废旧汽车回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循环经济下中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模式
    3.1 循环经济下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模式与策略
        3.1.1 建设中国特色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模式
        3.1.2 建立完善的废旧汽车回收网络
        3.1.3 提高汽车回收技术
        3.1.4 建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网络系统
        3.1.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1.6 加强废旧汽车回收的宣传教育工作
    3.2 我国废旧汽车回收体系框架
        3.2.1 废旧汽车回收体系研究
        3.2.2 报废汽车拆卸回收信息化
第四章 国内外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对比研究
    4.1 国外典型法规简介
        4.1.1 欧盟关于废车处理的 EU 指令
        4.1.2 日本“废旧汽车再生利用规范”
    4.2 中国废旧汽车回收政策演变
    4.3 与国外同类技术法规的差距
第五章 汽车产品回收评价体系研究
    5.1 汽车产品回收评价因素
    5.2 汽车产品回收方法
    5.3 汽车产品回收的经济性评价研究
        5.3.1 最经济的拆卸回收方案
        5.3.2 经济性评价研究重点
        5.3.3 面向回收与拆卸汽车产品结构模型—网状模型
        5.3.3.1 网状模型的基本要素
        5.3.3.2 构造网状模型的规则
        5.3.3.3 网状模型示例及特点
        5.3.4 拆卸优化算法
        5.3.4.1 零部件回收价值的计算
        5.3.4.2 最小拆卸费用的计算
    5.4 汽车产品回收的技术性评价研究
        5.4.1 DFR&DFD
        5.4.2 汽车产品回收的技术性评价指标
        5.4.2.1 紧固件比例
        5.4.2.2 联接方式
        5.4.2.3 模块化程度
        5.4.2.4 可达性
        5.4.2.5 拆卸效率
        5.4.2.6 标准化程度
    5.5 汽车产品回收的环保性评价研究
        5.5.1 汽车产品回收的环境影响
        5.5.2 环保性评价标准
第六章 废旧汽车拆卸与回收评价工具开发
    6.1 拆卸与回收评价工具
        6.1.1 软件模块的组成
        6.1.2 数据的获取
        6.1.3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6.2 算法实现技术
    6.3 回收评价功能模块运行测试
        6.3.1 经济性评价
        6.3.2 可拆卸性评价
        6.3.3 环保性评价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废旧汽车回收利用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1.3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废旧汽车的回收管理研究
    2.1 全生命周期理念
        2.1.1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2.1.2 汽车的全生命周期
        2.1.3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废旧汽车回收再生形式
    2.2 汽车的使用寿命研究
        2.2.1 使用寿命的概念
        2.2.2 汽车的使用寿命
        2.2.3 汽车使用寿命的确定方法
        2.2.4 我国废旧汽车报废的规定
    2.3 废旧汽车的回收
        2.3.1 国外废旧汽车的回收情况
        2.3.2 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存在的问题
        2.3.3 今后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的发展方向
    2.4 报废汽车产生量的预测
        2.4.1 预测方法研究
        2.4.2 报废汽车产生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2.4.3 天津市的废旧汽车报废情况的预测
第三章 废旧汽车的利用管理研究
    3.1 汽车的基本组成
        3.1.1 发动机
        3.1.2 汽车底盘
        3.1.3 车身
        3.1.4 电器设备
    3.2 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技术选择
        3.2.1 国内外报废汽车再生利用技术分析
        3.2.2 再生利用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
        3.2.3 再生利用技术方案
    3.3 报废汽车再生利用的工艺设计
        3.3.1 报废汽车检测的工艺设计
        3.3.2 报废汽车拆解的工艺设计
        3.3.3 再生汽车、再生原材料的工艺设计
        3.3.4 特殊部件、材料处理的工艺设计
    3.4 再生利用的主要设备
        3.4.1 报废汽车检测和维修设备
        3.4.2 报废汽车拆解与再生设备
第四章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
    4.1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1 投资估算
        4.1.2 投资费用编制依据与原则
        4.1.3 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4.1.4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资金筹措及融资分析
    4.2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经济性分析
        4.2.1 经济性分析的依据
        4.2.2 财务效益分析
        4.2.3 不确定性分析
        4.2.4 评价结论
    4.3 项目风险与支撑条件
        4.3.1 废旧汽车回收风险与支撑条件
        4.3.2 工程投资建设运营风险与支撑条件
第五章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企业管理研究
    5.1 特许经营制度的建立
        5.1.1 浅谈特许经营制度产生的背景
        5.1.2 特许经营制度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5.1.3 特许经营制度的基本原则
        5.1.4 特许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
    5.2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资质管理规定
        5.2.1 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资格认定
        5.2.2 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年度检查制度
    5.3 废旧汽车回收再生企业的竞争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由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引发的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6.2.2 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化学工业布局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化学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1、化学工业简介
    2、化学工业的生产特点
    3、化学工业布局区位原则探讨
    4、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化学工业产业布局的新特点
第三章 中国重化工业时代的来临
    1、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2、化学工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
    3、我国化学工业在世界所处地位分析
第四章 中国化学工业的空间布局分析
    1、中国化学工业布局的几种主要形态
    2、中国化学工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中国化学工业的空间布局走势
第五章 化学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化学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2、化学工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3、化学工业发展促进城市协作
    4、实例分析
附录
    2003年中国化工500强排行榜(前100名)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汽车业全面封杀氟里昂制冷剂(论文参考文献)

  • [1]CO2直膨式土壤源热泵制冷工况性能模拟研究[D]. 梁硕.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2]基于Vague集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曹飞. 燕山大学, 2012(08)
  • [3]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4]休闲异化的技术审视[D]. 王立新. 东北大学, 2008(05)
  • [5]重庆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D]. 王可.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6]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D]. 袁泉.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
  • [7]贸易的环境影响: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D]. 魏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
  • [8]面向废旧汽车拆卸与回收模式研究[D]. 夏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2)
  • [9]废旧汽车回收利用项目管理研究[D]. 张钰. 天津大学, 2006(05)
  • [10]化学工业布局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 杨屹.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我国汽车工业全面封杀氟利昂制冷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