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伴侣和病毒糖蛋白

分子伴侣和病毒糖蛋白

一、分子伴侣与病毒糖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宋小威[1](2020)在《Hsp90抑制剂促进微丝聚合抑制HSV-1进入神经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是一种具有双链DNA的包膜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家族的α亚科,是常见的人类致病病毒,可导致严重的疱疹病毒性脑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HSV-1药物主要是以阿昔洛韦(ACV)为代表的核苷类药物,治疗药物过于单一并且耐药愈发严重,因此,急需探寻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HSV-1增殖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Hsp90抑制剂具有显着的抗病毒活性,因此,本课题主要对Hsp90抑制剂在HSV-1感染神经细胞中发挥的抗病毒药效和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为Hsp90作为新型抗HSV-1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结果:本课题通过病毒滴度实验检测了两种Hsp90抑制剂17AAG和AT533对HSV-1滴度的影响,通过q RT-PCR实验检测了Hsp90抑制剂对HSV-1/F株和三种ACV耐药病毒株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q RT-PCR和空斑减数实验探究了Hsp90抑制剂以及si RNA干扰Hsp90α和Hsp90β对HSV-1感染神经细胞进入阶段的影响,且在原代神经细胞上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探究了Hsp90在HSV-1感染神经细胞进入阶段发挥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Hsp90抑制剂对HSV-1/F株以及ACV耐药病毒株都具有抗病毒作用;Hsp90抑制剂抑制了HSV-1感染神经细胞进入阶段,具体来说,Hsp90抑制剂促进了HSV-1吸附,抑制了HSV-1穿膜;Hsp90抑制剂引起微丝聚合;Hsp90抑制剂导致微丝解聚因子Cofilin定位异常。结论与意义:Hsp90在HSV-1感染神经细胞增殖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Hsp90抑制剂能够抑制HSV-1感染神经细胞,对ACV耐药病毒株也具有抗病毒作用,Hsp90抑制剂通过引起微丝解聚因子Cofilin亚细胞定位异常,导致微丝聚合促进伪足形成,有利于病毒吸附,但微丝聚合抑制了HSV-1穿膜,最终抑制了HSV-1进入神经细胞。该研究对Hsp90抑制剂在神经细胞中的抗病毒药效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为Hsp90作为新型抗HSV-1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张伟[2](2019)在《DNAJA3和RNF5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机制》文中提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羊和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世界畜牧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逾百年的动物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必报疫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FMDV结构蛋白VP1最易暴露在病毒衣壳表面,含有主要抗原决定簇和受体结合位点RGD,在病毒诱导抗体应答、吸附和侵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VP1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及其调控FMDV复制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课题筛选出与FMDV VP1互作的宿主蛋白DNAJA3和E3泛素连接酶RNF5,并阐明了抑制FMDV复制的背后机制,内容如下:(1)DNAJA3抑制FMDV复制的机制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出了与VP1结合的宿主蛋白DNAJA3,免疫共沉淀(CO-IP)和共聚焦试验证实了DNAJA3与VP1的内源性相互作用。质粒截短试验和丙氨酸扫描试验结果表明DNAJA3的J结构域[氨基酸(aa)1–168]和VP1的赖氨酸208(K208)位点对DNAJA3与VP1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过表达DNAJA3显着抑制FMDV的复制,而沉默DNAJA3对FMDV的复制产生相反的作用。构建出K208A突变重组病毒,在病毒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VP1的K208位点对DNAJA3引起的病毒滴度降低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DNAJA3通过与LC3相互作用促进溶酶体途径的激活,诱导VP1发生溶酶体降解。同时,VP1通过抑制IRF3的磷酸化、二聚化和核转移抑制IFN-β信号通路。DNAJA3的过表达显着减弱VP1介导的对IFN-β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在DNAJA3基因敲除细胞中显着增强。与DNAJA3正常细胞相比,Poly(I:C)诱导的IRF3磷酸化在DNAJA3敲除细胞中也较低。(2)E3泛素连接酶RNF5抑制FMDV复制的机制研究本研究发现FMDV感染在体内外均可上调E3泛素连接酶RNF5,过表达试验和Si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RNF5抑制FMDV的复制,并且RNF5抑制FMDV复制依赖其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的第42位半胱氨酸。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RNF5通过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的降解VP1。免疫共沉淀试验结果表明RNF5通过直接与FMDV VP1相互作用,介导其多聚泛素化降解,此外,RNF5不仅能降解FMDV VP1,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塞内卡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A)和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的VP1也同样具有降解作用,而且该降解过程依赖于RNF5的E3连接酶活性。总之,本研究揭示了宿主蛋白DNAJA3在宿主抗病毒反应中的新功能,通过诱导溶酶体途径降解VP1,并削弱VP1对IFN-β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并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RNF5通过泛素化降解VP1,从而抑制FMDV复制的分子机制,同时,RNF5对一些微RNA病毒科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为设计高效疫苗候选株(或抗原)提供了理论依据。

钱新[3](2019)在《番茄斑萎病毒胞间移动和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一种三分体负义链RNA病毒,被认为是最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之一,每年造成的农作物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近年来在我国西南等地区广泛流行,并进一步向全国蔓延。TSWV编码的移动蛋白帮助病毒移动和侵染,但是有关病毒移动所需的宿主因子的报道很少。番茄抗病蛋白Sw-5b对TSWV具有免疫作用,但Sw-5b是否对TSWV的移动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及相应的抑制机制依然知之甚少。为探索这些重要科学问题,本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分子共伴侣SGT1对番茄斑萎病毒在本氏烟中的胞间移动和系统侵染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植物体内病毒的成功侵染需要多种宿主因子。迄今为止,番茄斑萎病毒在植物侵染过程中只有少数宿主因子被鉴定出来起重要调控作用。我们早先研究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编码的移动蛋白NSm在病毒的胞间和长距离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鉴定了番茄斑萎病毒NSm与分子共伴侣蛋白NbSGT1具有相互作用,TSWV侵染本氏烟显着上调NbSGT1基因的表达。过量表达NbSGT1加速了 TSWV的侵染,相反,使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方法沉默NbSGT1基因表达强烈抑制了 TSWVNSm的胞间移动,并抑制TSWV在本氏烟植株中的局部和系统侵染。此外,发现NbSGT1对美洲型和亚洲型番茄斑萎病毒的侵染均有正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及先前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分子共伴侣蛋白NbSGT1在调节植物正链RNA病毒和三分体负义链RNA病毒侵染中都有着重要作用。2.番茄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的机制研究为了解析番茄抗病蛋白Sw-5b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抗病机制,本研究对Sw-5b是否对番茄斑萎病毒移动蛋白NSm具有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发现Sw-5b可以直接抑制移动蛋白NSm的胞间移动,并且在Sw-5b存在时NSm定位到胞间连丝的数量显着降低。为了阐明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Sw-5b被激活后,与植物细胞壁扩张相关的基因大规模下调,而这些基因的下调直接抑制了病毒的胞间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我们通过对细胞壁相关基因的分析发现这些细胞壁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WRKY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转录组数据表明,Sw-5b在NSm的作用下激活后确实引起了 WRKYs基因的上调,利用凝胶阻滞迁移试验发现WRKYs转录因子确实与细胞壁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发生结合,通过瞬时转录表达试验得知过表达WRKYs抑制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WRKYs转录因子负调控细胞壁基因。同时本研究还发现Sw-5b诱导的WRKYs转录因子的上调依赖茉莉酸途径,但不依赖水杨酸途径。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发现沉默WRKYs转录因子后,Sw-5b抵抗番茄斑萎病毒侵染的能力丧失,表明WRKYs转录因子在Sw-5b介导的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 Sw-5b抗病蛋白激活后WRKYs调控细胞壁相关基因下调并介导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抗性的分子机制。

唐巧朋[4](2019)在《人副流感病毒3型包膜胆固醇对病毒感染的影响》文中认为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是一种有包膜的不分节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在病毒感染期间,由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和磷蛋白转录N-RNA模板,产生六个单顺反子mRNA,然后翻译成核心蛋白(Nucleoprotein,N)、磷酸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蛋白(Matrix,M)、融合蛋白(Fusion,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和聚合酶大蛋白(Large protein,L)。HPIV3的感染起始过程是由病毒的HN蛋白结合到宿主细胞细胞膜上的含有唾液酸的受体开始的,HN蛋白和受体结合后导致F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从而暴露出F蛋白的融合肽并最终导致病毒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在副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组装中,基质蛋白具有桥梁的作用,它可以运输病毒的RNP复合物(RNA、N、P和L)到膜上病毒糖蛋白聚集的区域帮助病毒粒子的组装。人副流感病毒3型是导致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对于HPIV3引起的感染还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因此,澄清HPIV3的感染,组装以及出芽的机制可以为研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脂筏是异质的、动态的、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纳米级的膜区域。分析脂筏使用的最广泛的技术是用洗涤剂裂解细胞。在低温下,脂筏在非离子去垢剂Triton X-100中不溶,细胞裂解液在密度梯度离心时脂筏漂浮在较低的密度梯度层。脂筏存在于不对称的细胞膜的内小叶和外小叶,并形成一个在膜信号转导和膜运输中发挥作用的平台。另外,脂筏在一些有包膜和无包膜的病毒的进入,组装和出芽过程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一些病毒的细胞受体是脂筏相关的,表明脂筏可能通过富集病毒粒子的受体从而帮助病毒进入细胞;当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时,病毒可以从宿主细胞获得一部分包膜,许多病毒的糖蛋白是和脂筏相关的,病毒粒子的脂质分析表明很多病毒粒子上具有脂筏的成分,这表明病毒可能从脂筏进行出芽;脂筏可以募集一些细胞蛋白以帮助病毒有效的出芽和释放。另外膜上胆固醇/磷脂的组成比例可以影响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病毒粒子从宿主细胞获得高胆固醇/磷脂组成比例的膜对于病毒粒子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脂筏在HPIV3的生活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还没有人研究过。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通过质粒转染发现单独转染的F蛋白可以形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将F蛋白和M蛋白共同转染时,F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野生型M蛋白形成VLP的能力;单独转染HN,不能在上清中检测到HN蛋白,而当HN蛋白和M蛋白共同转染时则可以在上清中检测到HN蛋白,这证明了在病毒粒子的组装过程中F蛋白可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F蛋白C末端带Flag标签的HPIV3(F-Flag)重组病毒,并利用该重组病毒来研究脂筏对于病毒感染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F蛋白切割后形成的的F1蛋白、HN蛋白、M蛋白以及病毒的基因组都可以在脂筏富集,这表明HPIV3可能利用脂筏进行组装以及出芽;但是用甲基贝塔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βCD)处理细胞并不影响HPIV3的进入和出芽。然后我们利用MβCD处理HPIV3病毒粒子,结果表明用MβCD处理过的HPIV3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大大下降,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证明MβCD处理后的病毒粒子与细胞膜的结合能力不受影响而病毒粒子与细胞膜的融合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同时免疫荧光结果表明HPIV3的HN蛋白可以定位在细胞中的反式高尔基体;用Exo2处理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以抑制HPIV3的转录复制。而高尔基体又在胆固醇的运输和HPIV3病毒F蛋白的切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高尔基体上具有脂筏,综上我们认为HPIV3很有可能就是在高尔基体组装成熟并获取对于病毒感染细胞非常重要的胆固醇。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探索副流感病毒的组装出芽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王园园[5](2016)在《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狂犬病是由亲神经性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人兽共患病,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病死率约为100%。对于宠物犬和普通实验犬而言,需定期检测血清中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从而进行感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价,而无特定病原体实验犬狂犬病病毒抗体要求必须为阴性。目前,常规的检测狂犬病血清抗体水平的方法均无法实现狂犬病与其他犬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同时检测。液态芯片是一种新型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可以对同一样品中多种不同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与多种病原体或抗体分别检测相比,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样品的利用率。本研究通过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表达和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预测及合成两种途径制备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人工抗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采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利用RT-PCR方法扩增糖蛋白基因,亚克隆至p MD18-T载体,经PCR和测序鉴定后,成功构建了重组克隆质粒p MD18T-SRV9G;将SRV9G基因再次克隆到p Fast Bac Dual质粒上,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成功构建了重组供体质粒p Fast Bac Dual-SRV9G;重组供体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挑取白色克隆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Bacmid-SRV9G;鉴定正确的重组穿梭质粒转染Sf9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获并扩增重组杆状病毒,并对其进行负染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转染成功;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杆状病毒的表达,结果显示Sf9细胞成功表达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原表位预测:通过对糖蛋白的基本性质和二级结构分析,结合DNAStar、在线分析工具Bepipred和ABCpred预测得到8段可能性较大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筛选部分序列后合成,用于液态芯片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及其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TG16-1、TG16-2、GS-12、DG-14分别偶联到磁性羧基微球上制备捕获微球,检测相同的阴性和阳性血清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用于液态芯片检测的抗原为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表位多肽TG16-1。将表位多肽TG16-1分别偶联到磁性荧光微球和聚苯乙烯荧光微球制备捕获微球,检测相同的血清,结果发现聚苯乙烯荧光微球效果比磁性荧光微球效果好。以巯基聚苯乙烯微球为载体,分别偶联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表位多肽TG16-1,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捕获微球。对检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捕获微球用量、PE标记羊抗犬Ig G浓度、血清孵育时间及PE标记羊抗犬Ig G孵育时间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表位多肽TG16-1的捕获微球用量均为1μL,PE标记羊抗犬Ig G反应浓度分别为8μg/m L和4μg/m L,血清孵育时间分别为2 h和1 h,PE标记羊抗犬Ig G孵育时间分别为1h和0.5 h。因表位多肽易合成,纯度高,利于成果转化,最终确定检测抗原为表位多肽TG16-1。对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与犬瘟热、犬细小、犬传染性肝炎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抗体效价最低检测限为0.41 IU/m L。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犬主要病毒性传染病高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胡丹[6](2016)在《CNX、CRT及ERp57调控流感病毒HA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A)为研究对象,选取H7亚型流感病毒HA并筛选其关键的糖基化位点,以糖基化修饰为依据进一步研究内质网分子伴侣CNX、CRT、erp57对H7亚型流感病毒HA表达的影响。为流感病毒HA与内质网分子伴侣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通过对H7HA糖基化位点的预测确定5个糖基化位点,分为N端的3个糖基化位点和C端的2个糖基化位点,分别对N端和C端的糖基化位点进行组合突变,通过PCR扩增的方法构建单点、两点及三点的糖基化位点突变的融合表达质粒。(2)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端及C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在野生型293T细胞内的表达。(3)HA为糖基化修饰蛋白,其需要在内质网内相关分子伴侣的辅助下方能达到功能性成熟的状态。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7HA在以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CNX、CRT单基因及双基因敲除的293T细胞中的蛋白表达。(4)为进一步研究内质网分子伴侣CRT与H7HA之间的关系,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CRT与H7HA的相互作用。(5)为进一步证明CRT与H7HA存在相互作用,在CNX、CRT基因双敲除的细胞中转入外源性的CRT,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外源性CRT与H7HA的相互作用。(6)为建立erp57基因敲除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系,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erp57基因的向导RNA(g RNA)敲除质粒,并将p Cas9-EGFP和erp57 g RNA质粒共同转染至A549中,采用流式分选及限制性稀释的方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及Western blot检测,筛选erp57基因敲除的A549细胞系。(7)为进一步研究ERp57对流感病毒的影响,将野生型及erp57基因敲除细胞系同时感染H1N1亚型流感病毒以测定erp57基因敲除对流感病毒复制水平的影响。结果 (1)成功构建了N端和C端的糖基化位点单点、两点及三点的糖基化位点突变的融合表达质粒。(2)3号糖基化位点突变的HA0蛋白表达降低,C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检测不到HA0和HA2的蛋白表达。(3)H7HA在CNX、CRT双敲除的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4)H7HA可以将细胞内的CRT拉出,且N端糖基化位点并不影响HA与CRT的相互作用。(5)H7HA可以将外源性的CRT拉出,表明CRT与H7HA存在相互作用,且N端糖基化位点并不影响HA与CRT的相互作用。(6)筛选获得erp57基因敲除的A549细胞系。erp57基因敲除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生长动力学无显着差异。(7)流感病毒在erp57基因敲除细胞中的复制显着地受到了抑制,表明ERp57是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蛋白。结论 H7HA N端的糖基化位点中3号糖基化位点可以影响HA0的表达,C端糖基化位点突变后检测不到HA0及HA2的表达,CNX、CRT可以影响H7HA蛋白表达,而且CRT与H7HA存在相互作用;流感病毒在erp57基因敲除细胞中的复制显着地受到了抑制。本研究为开发新的抗流感病毒手段提供了有益信息。

王玉杰[7](2016)在《内质网分子伴侣Calnexin/Calreticulin辅助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成熟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能够感染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高热、出血,死亡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的成员,为单股、负链、有囊膜的RNA病毒。其表面的囊膜糖蛋白GP是高度糖基化的蛋白,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分子伴侣钙连蛋白(CNX)、钙网蛋白(CRT)是存在于内质网中的一类分子,能够介导糖蛋白的加工和成熟过程。为了研究内质网分子伴侣CNX、CRT辅助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成熟的机制,本试验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CNX、CRT基因敲除的293T细胞系。将表达埃博拉病毒囊膜蛋白GP mucin区域缺失基因(GP△MLD)的重组质粒,与囊膜蛋白缺失、表达荧光素酶(Luc)的人免疫缺陷病病毒I型(HIV-1)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共转染人胚胎肾细胞(293T),以包装整合含有埃博拉病毒囊膜蛋白的伪型EBOV病毒。在293T野生型(WT)、CNX KO、CRT KO、CNX/CRT D.KO的细胞中分别进行转染,结果显示在CNX KO、CRT KO的细胞系上GP△MLD蛋白的表达量和伪型病毒的包装效率与野生型细胞系相比有所降低,CNX/CRT D.KO细胞系上影响最为明显。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CNX、CRT都会与Flag偶联的GP△MLD发生相互作用。该实验结果表明CNX、CRT在介导埃博拉病毒增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CNX、CRT影响GP△MLD蛋白成熟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点突变的方法将GP△MLD的9个N-链接的糖链分别缺失后,发现N563、N618两点糖链的缺失使其在293T细胞中蛋白表达量有所下调,病毒组装能力及感染力明显降低。然后将糖链进行进一步N-端依次缺失或者进行组合缺失,结果显示,N563、N618两点糖链的同时缺失明显影响了伪型病毒的组装和感染效率。该结果提示N563、N618两点在维持GP△MLD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用Endo H酶消化处理蛋白裂解液,结果显示N563、N618两点糖链同时缺失的蛋白几乎全部被Endo H酶消化,由于糖链被剪切蛋白分子量变小,而野生型的蛋白则会有GP1蛋白进入高尔基体中从而不能被Endo H酶消化。结果表明N563、N618两点糖链的缺失通过将未成熟的蛋白以GP0的形式被阻滞在内质网中从而影响了蛋白的切割和进一步的加工过程,进而影响病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更为有意思的是,IP实验结果显示,C-端的5个糖链缺失后的GP△MLD与CNX、CRT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而N-端4个糖链缺失后的GP△MLD与CNX、CRT的相互作用信号较弱。该结果提示C-端的糖链在维持GP△MLD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CNX、CRT通过在内质网中阻滞错误折叠的GP蛋白的运输以此参与调节蛋白的质量控制系统。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在含mucin区域的全长GP蛋白结构中的可行性,我们在全长GP蛋白中验证上述结论。结果显示在CNX KO、CRT KO上蛋白表达和病毒组装能力有所降低,CNX/CRT D.KO上降低最明显。同时,N563、N618两点糖链的缺失使GP蛋白的剪切效率明显降低,病毒组装能力和感染力减弱。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对CNX、CRT在GP蛋白糖基化修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证明了分子伴侣CNX、CRT与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GP存在相互作用,缺失会影响GP的表达与成熟。GP的N563、N618两点糖链在蛋白成熟和病毒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两点糖链的缺失抑制了GP在内质网的切割作用,而且CNX、CRT通过增强与错误折叠的GP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滞其运输,诱导错误折叠的蛋白降解,维持细胞内的稳态。

王针针[8](2016)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7-1与白背飞虱介体因子的互作关系》文中提出近几年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流行,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SRBSDV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两者具有极高的亲和性。已知SRBSD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7-1形成包裹病毒粒体的管状结构,是病毒在介体白背飞虱体内突破各种屏障并快速扩散的重要通道,而病毒的扩散必然需要介体因子的参与才能完成,因此筛选与P7-1互作的介体蛋白将有助于研究SRBSDV与白背飞虱高度亲和的分子机制。为此,本研究首先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SRBSDV非结构蛋白P7-1为诱饵,初步从带毒白背飞虱cDNA文库中筛选出与P7-1互作的介体因子63个。经过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挑选出6个可能与P7-1互作的候选蛋白进一步验证。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有5个候选蛋白与P7-1互作产生黄色荧光,这5个蛋白分别是 B-cell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31-like(BAP31)、Ly-6/neurotoxin superfamily member 1(Neurotoxin)、DNA-J/hsp40 protein(DNA J)、ubiquitin-protein E3 ligase(E3)和 myosin RLC2(Myosin),而 skeletal muscle growth protein 5(Skeletal)与P7-1不产生荧光,两者不发生互作,其中P7-1与BAP31会在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大量的颗粒状和囊泡状聚集体,P7-1与DNAJ或Myosin也可以在细胞膜的周围形成大量小的颗粒状聚集物;通过共定位实验观察到BAP31、Neurotoxin、DNA J和E3均与P7-1在本氏烟中能发生共定位,而Skeletal与P7-1不发生共定位。然后,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昆虫细胞中验证了 P7-1与BAP31、Neurotoxin、DNAJ、E3和Myosin 5个候选蛋白之间的互作方式。单独表达时,P7-1形成小管状结构,并可以伸出细胞膜外;BAP31形成囊泡状结构;Neurotoxin在细胞质中形成小颗粒和弥散状蛋白,紧贴在细胞核的周围;DNAJ在细胞质中形成大的颗粒状结构;E3在细胞质中形成较少的小颗粒结构;Myosin会弥散在整个细胞质中并沿着细胞膜伸出伪足。当P7-1分别与候选蛋白在Sf9细胞中共同表达时,BAP31形成的囊泡状结构消失,分布在P7-1周围并将管状结构拘束在细胞质中;Neurotoxin形成更多的颗粒状结构,而P7-1小管蛋白分布在Neurotoxin颗粒状结构的周围;DNAJ被P7-1招募,不再形成颗粒状结构,而是与P7-1一起形成管状结构并伸出细胞膜外;E3颗粒状结构与P7-1蛋白形成的管状结构部分发生共定位,分布在管状结构的周围;此外,当BAP31与Neurotoxin在Sf9细胞中共表达时,BAP31不再形成囊泡状结构,而是形成颗粒状结构与Neurotoxin蛋白在细胞质中发生共定位。以上结果表明P7-1与BAP31、Neurotoxin、DNAJ、E3及Myosin均会在Sf9细胞中发生互作,且BAP31与Neurotoxin两者也可以发生互作。为了进一步明确候选互作蛋白对SRBSDV在白背飞虱体内侵染扩散的作用,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介体白背飞虱体内分别抑制候选互作蛋白(BAP31、Neurotoxin、DNAJ和Myosin)的表达。结果发现干扰BAP31后,SRBSDV的管状蛋白基因P7-1和外壳蛋白基因P10的在虫体内表达量会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干扰Neurotoxin、DNA J和Myosin基因后,P7-1和P10基因的在虫体内表达量均会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带毒白背飞虱体内Neurotoxin、DNAJ、E3和Myosin的表达量比健康虫体内的表达量高,而BAP31在毒虫体内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推测蛋白Neurotoxin、DNAJ、E3和Myosin可能在介体体内有助于P7-1管状蛋白形成和扩散,有利于病毒在介体体内的侵染;而BAP31可能参与白背飞虱体内抗病毒免疫途径,会抑制病毒和管状结构的扩散。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到63个与SRBSDV编码的P7-1管状结构互作的候选互作蛋白,并通过BiFC、本氏烟中共定位和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证明了 5 个候选蛋白(BAP31、Neurotoxin、DNAJ、E3和 Myosin)与 P7-1存在互作关系,最后通过dsRNA诱导的RNAi技术明确了候选互作蛋白在病毒的扩散过程中发挥功能,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解析SRBSDV与介体昆虫间的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奉代燊,贾仁勇[9](2016)在《疱疹病毒糖蛋白介导的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疱疹病毒是一种由双链DNA病毒组成的大家族,包括α-、β-和γ-三个亚科,其糖蛋白gB、gH和gL形成细胞融合的"核心融合机制"。有些疱疹病毒还需要其他糖蛋白(HSV的gD、EBV的gp42和HCMV的gO、UL128-131)的调节作用,促进细胞融合。而糖蛋白gM或gM/gN却对细胞融合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对疱疹病毒糖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机制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病毒致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吴锐[10](2015)在《猪瘟病毒糖蛋白E2和3’非编码区在决定病毒特性和致病性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猪瘟是一种由猪感染了猪瘟病毒(Classic swine fever virus,CSFV)所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猪瘟在我国发生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瘟的有效途径。我国现行用于预防猪瘟的减毒活疫苗为猪瘟兔化弱毒株(Hog Cholera Lapinized Virus,HCLV),简称猪瘟疫苗C株,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将CSFV强毒石门(Shimen)株在兔体中连续传代后适应获得。本论文研究了猪瘟疫苗C株E2基因和基因组3’非编码区在决定CSFV复制效率和致病性中的作用,旨在揭示猪瘟疫苗C株减毒的分子机制,为研发猪瘟新型疫苗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CSFV Shimen株基因组RNA为模板,特异引物RT-PCR扩增病毒基因组cDNA片段,将PCR扩增片段依次克隆连接到质粒载体pACNR1180中,构建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pSM。将pSM线性化,体外转录得到CSFV的基因组vRNA,将vRNA转染至PK15细胞,成功拯救出具有感染性的猪瘟病毒(vSM)。拯救产生的vSM与野生型猪瘟病毒(wtSM)在PK15细胞上具有相同的增殖特性。(2)基于CSFV Shimen株感染性cDNA克隆反向遗传操作,将猪瘟疫苗C株E2基因和3’UTR分别或同时替换Shimen株基因组的对应序列,构建了嵌合病毒感染性克隆pSM/CE2、pSM/C3’UTR和pSM/CE2/3’UTR,并拯救得到了嵌合病毒vSM/CE2, vSM/C3’UTR和vSM/CE2/3’UTR。与亲本病毒vSM相比,嵌合病毒vSM/CE2在细胞上的复制效率和形成蚀斑能力降低:嵌合病毒vSM/C3’UTR细胞生长特性略有改变;嵌合病毒vSM/CE2/3’UTR在细胞上的复制效率和形成蚀斑的能力显着降低,表明猪瘟疫苗C株E2和3’UTR对病毒复制有协同调节作用。用嵌合病毒vSM/CE2、 vSM/C3’UTR和vSM/CE2/3’UTR分别感染仔猪,所有组仔猪均存活,不表现任何猪瘟临床症状或者仅表现轻微的猪瘟临床症状。而感染亲本病毒vSM的仔猪均表现出典型急性猪瘟临床症状,所有猪在感染病毒11天内死亡。这些结果表明,嵌合病毒vSM/CE2、vSM/C3’UTR和vSM/CE2/3’UTR毒力减弱。(3)将嵌合病毒在PK15细胞上连续传代至第11代时,vSM/CE2-p11和vSM/CE2/3’UTR-pll在PK15细胞的复制效率比原代嵌合病毒升高约10倍;与原代嵌合病毒相比,vSM/CE2-p11形成更大的蚀斑,而vSM/C3’UTR-p11的复制效率和形成蚀斑能力没有改变。猪体实验结果表明,与原代嵌合病毒相比,vSM/CE2-p11和vSM/C3’UTR-pll对仔猪致病性明显增强,而vSM/E2/3’UTR-pll的致病性略有增强,但不足以导致仔猪死亡。(4)对病毒vSM/CE2-pll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E2基因出现氨基酸突变T745I和M979K。基于嵌合感染性克隆pSM/CE2反向遗传操作,构建了感染性克隆pSM/CE2/T745I、pSM/CE2/M979K和pSM/CE2/T745I;M979K,成功拯救突变体病毒vSM/CE2/T745I、vSM/CE2/M979K和vSM/CE2/T745I;M979K。与亲本病毒vSM/CE2相比,突变体病毒的增殖效率显着提高。猪体实验结果证实氨基酸突变T745I和M979K增强病毒vSM/CE2的致病性。(5)用具有减毒特性的重组嵌合病毒进行猪体免疫接种,于接种后第23天用CSFV强毒Shimen株攻毒感染,所有仔猪存活,均未表现出猪瘟临床症状。表明猪瘟疫苗C株E2和3’UTR替换构建的嵌合CSFV减毒株能够诱导完全抵抗CSFV强毒致死攻击的免疫保护。以上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猪瘟疫苗C株减毒的分子机制并为开发新型猪瘟疫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分子伴侣与病毒糖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伴侣与病毒糖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Hsp90抑制剂促进微丝聚合抑制HSV-1进入神经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单纯疱疹病毒
        1.1 HSV概况
        1.2 HSV-1增殖周期与微丝骨架
        1.3 HSV-1治疗现状
    2.热休克蛋白90
        2.1 Hsp90介绍
        2.2 Hsp90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2.3 Hsp90与微丝骨架
    3.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与病毒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耗材
        1.4 实验试剂和试剂盒
        1.5 抗体
        1.6 q RT-PCR引物
        1.7 siRNA和质粒相关信息
        1.8 主要溶剂配方
        1.9 实验动物相关信息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传代和铺板
        2.3 细胞冻存
        2.4 HSV-1培养
        2.5 HSV-1的TCID50 测定
        2.6 细胞毒性实验
        2.7 病毒空斑减数实验
        2.8 病毒吸附实验
        2.9 病毒穿膜实验
        2.10 病毒穿膜动力曲线测定
        2.11 细胞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2.12 RNA反转录为c DNA
        2.13 荧光定量PCR扩增
        2.14 siRNA转染
        2.15 质粒转染
        2.16 流式细胞术检测
        2.17 免疫荧光实验
        2.18 免疫共沉淀
        2.19 膜蛋白提取
        2.20 免疫印迹实验
        2.21 皮层神经元提取
        2.22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Hsp90抑制剂的细胞毒性以及抗病毒活性测定
        1.1 Hsp90 抑制剂细胞毒性及抗HSV-1 药效检测
        1.2 Hsp90 抑制剂对HSV-1的ACV耐药株药效检测
        1.3 本章小结
    2.Hsp90 抑制剂抑制HSV-1 进入神经细胞
        2.1 Hsp90 抑制剂抑制HSV-1 进入
        2.2 Hsp90 抑制剂促进HSV-1 吸附
        2.3 si RNA干扰Hsp90α和 Hsp90β促进HSV-1 吸附
        2.4 Hsp90 抑制剂促进HSV-1 在原代神经元的吸附
        2.5 HSV-1穿膜的动力曲线
        2.6 Hsp90 抑制剂抑制HSV-1 穿膜
        2.7 本章小结
    3.Hsp90 抑制剂导致Cofilin亚细胞定位异常促进微丝聚合
        3.1 Hsp90抑制剂促进细胞微丝聚合
        3.2 Hsp90抑制剂不影响微丝关键调控蛋白的蛋白含量
        3.3 Hsp90 抑制剂导致Cofilin在细胞膜上定位减少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DNAJA3和RNF5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蹄疫病毒
        1.1.1 口蹄疫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1.1.2 FMDV抑制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1.1.3 FMDV与宿主互作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热休克蛋白
        1.2.1 主要热休克蛋白家族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1.2.2 热休克蛋白在病毒方面的相关研究
    1.3 E3泛素连接酶
        1.3.1 E3泛素连接酶在RIG-I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
        1.3.2 E3泛素连接酶在抗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1.3.3 E3泛素连接酶RNF5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DNAJA3与VP1 互作抑制FMDV复制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细胞与病毒
        2.1.2 试剂和抗体
        2.1.3 质粒构建
        2.1.4 溶液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细胞转染
        2.1.7 酵母双杂交技术
        2.1.8 免疫共沉淀试验(Co-IP)
        2.1.9 共聚焦试验
        2.1.10 用CRISPR/Cas9 系统构建DNAJA3 基因敲除的PK-15 细胞系
        2.1.11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1.12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2.1.13 蛋白酶体、溶酶体和凋亡通路抑制剂试验
        2.1.14 RNA干扰试验
        2.1.15 双荧光报告试验
        2.1.16 病毒滴度测定
        2.1.17 细胞活力测定
        2.1.18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19 统计学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VP1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2.2.2 酵母共转化验证DNAJA3与FMDV VP1 的相互作用
        2.2.3 免疫共沉淀试验验证DNAJA3与FMDV VP1 的相互作用
        2.2.4 激光共聚焦试验验证DNAJA3与FMDV VP1 的相互作用
        2.2.5 DNAJA3与FMDV VP1 相互作用的区段筛选
        2.2.6 VP1与DNAJA3 互作位点的筛选
        2.2.7 VP1与DNAJA3 的内源性互作
        2.2.8 VP1与DNAJA3 互作的关键位点
        2.2.9 过表达DNAJA3对FMDV复制的影响
        2.2.10 筛选沉默DNAJA3 效率最好的干扰RNA
        2.2.11 下调DNAJA3对FMDV复制的影响
        2.2.12 DNAJA3在BHK-21和PK-15 细胞上对FMDV复制的影响
        2.2.13 构建DNAJA3敲除细胞系
        2.2.14 DNAJA3-KO细胞对FMDV复制的影响
        2.2.15 DNAJA3对VP1 蛋白的影响
        2.2.16 DNAJA3对FMDV其他蛋白的降解情况
        2.2.17 DNAJA3对VP1 半衰期的影响
        2.2.18 DNAJA3 降解VP1 的通路
        2.2.19 细胞活力的检测
        2.2.20 DNAJA3 降解VP1 的关键区域
        2.2.21 DNAJA3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2.2.22 DNAJA3影响溶酶体通路的机制
        2.2.23 DNAJA3与LC3 互作区段
        2.2.24 DNAJA3诱导自噬溶酶体通路的关键区域
        2.2.25 VP1对IFN-β信号通路的影响
        2.2.26 VP1对IFN-β信号通路影响的机制
        2.2.27 VP1对IRF3磷酸化的影响
        2.2.28 VP1对IRF3二聚体的影响
        2.2.29 VP1对IRF3核转移的影响
        2.2.30 过表达DNAJA3在VP1对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2.2.31 敲除DNAJA3在VP1对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2.2.32 DNAJA3和VP1对IFN-β及其下游ISGs基因表达的影响
        2.2.33 内源性DNAJA3对VP1 抑制IRF3 磷酸化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RNF5 抑制FMDV复制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细胞与病毒
        3.1.2 试剂和抗体
        3.1.3 质粒构建
        3.1.4 溶液的配制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1.6 细胞转染
        3.1.7 免疫共沉淀试验(Co-IP)
        3.1.8 共聚焦试验
        3.1.9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1.10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3.1.11 RNA干扰试验
        3.1.12 病毒滴度测定
        3.1.13 细胞活力测定
        3.1.14 统计学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FMDV感染对RNF5 的影响
        3.2.2 过表达RNF5对FMDV复制的影响
        3.2.3 检测SiRNF5的干扰效果
        3.2.4 下调RNF5对FMDV复制的影响
        3.2.5 RNF5 E3 连接酶活性对FMDV复制的影响
        3.2.6 RNF5对FMDV蛋白的影响
        3.2.7 RNF5对VP1的影响
        3.2.8 RNF5对VP1半衰期的影响
        3.2.9 FMDV感染细胞中RNF5对VP1 病毒蛋白的影响
        3.2.10 RNF5降解VP1的通路研究
        3.2.11 RNF5降解VP1的机制研究
        3.2.12 VP1与RNF5互作区段研究
        3.2.13 VP1与RNF5的亚细胞定位
        3.2.14 RNF5与FMDV VP1 内源性共定位情况
        3.2.15 RNF5对VP1蛋白泛素化影响
        3.2.16 RNF5 对微RNA病毒科其他病毒VP1 蛋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番茄斑萎病毒胞间移动和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番茄斑萎病毒病的概述
        1.1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布与田间危害
        1.2 番茄斑萎病毒基因组
        1.3 番茄斑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
        1.4 番茄斑萎病毒的胞间移动
    2 Sw-5b抗性蛋白和植物分子伴侣概述
        2.1 Sw-5b抗性蛋白概述
        2.2 植物分子伴侣与抗病毒研究
    3 植物细胞壁与转录因子WRKY概述
        3.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3.1.1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
        3.1.2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3.1.3 植物细胞壁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
        3.1.4 植物细胞壁在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3.2 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与生物学功能
        3.2.1 WRKY转录因子的定义与分类
        3.2.2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第二章 分子共伴侣SGT1对番茄斑萎病毒在本氏烟中的胞间移动和系统侵染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植物材料与毒源保存
        1.2 构建载体引物
        1.3 实验试剂
        1.4 植物RNA的提取以及纯化
        1.5 RNA反转录
        1.6 载体构建
        1.6.1 片段扩增
        1.6.2 片段回收
        1.6.3 酶切
        1.6.4 载体片段连接
        1.6.5 连接产物转化
        1.6.6 阳性克隆的筛选
        1.6.7 质粒提取
        1.7 质粒电转
        1.8 农杆菌处理
        1.9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
        1.10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1.11 免疫共沉淀
        1.12 实时定量PCR (qRT-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TSWV移动蛋白NSm与分子共伴侣NbSGT1相互作用
        2.2 TSWV侵染后NbSGT1明显上调并且该蛋白增强病毒的侵染能力
        2.3 NbSGT1的沉默抑制TSWV NSm的胞间运动
        2.4 沉默NbSGT1抑制TSWV在本氏烟中的局部侵染和系统感染
        2.5 NbSGT1正调控美洲型和亚洲型番茄斑萎病毒在本氏烟中的侵染
    3 讨论
第三章 番茄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基因组提取
        1.3 载体构建
        1.4 质粒电转以及农杆菌处理
        1.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
        1.6 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
        1.7 蛋白原核表达
        1.8 凝胶迁移实验(EMSA)
        1.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实验
        1.10 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w-5b抑制番茄斑萎病毒NSm的胞间移动
        2.2 Sw-5b与NSm诱导的免疫反应大规模下调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
        2.3 预测细胞壁相关基因启动子有WRKY结合位点
        2.4 WKRY40和75与细胞壁相关基因启动子相结合
        2.5 NbWRKY40与NbWRKY75的亚细胞定位
        2.6 WRKY40和WRKY75过表达显着下调细胞壁相关基因启动子的表达
        2.7 WRKY40和WRKY75的沉默减弱Sw-5b与NSm诱导的细胞壁基因下调
        2.8 Sw-5b诱导的WRKYs上调与JA信号通路相关,但与SA信号通路无关
        2.9 WRKY的沉默导致Sw-5b对TSWV的抗性丧失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全文总结
        1.1 分子伴侣蛋白SGT1对本氏烟草中番茄斑萎病毒的胞间移动和系统侵染至关重要
        1.2 番茄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和侵染的机制研究
    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光照对番茄斑萎病毒侵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附录B 本论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附录C 载体构建及引物信息
附录D 常用抗生素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人副流感病毒3型包膜胆固醇对病毒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常用缩写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副粘病毒科病毒概述
        1.1.1 副流感病毒
        1.1.2 副流感病毒的生活史
        1.1.3 HN在副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受体切割和F蛋白激活中的作用
        1.1.4 包膜病毒在进入过程中引起的膜融合
    1.2 脂筏
    1.3 脂筏的作用
        1.3.1 内吞作用
        1.3.2 病毒出芽
        1.3.3 信号转导
        1.3.4 极化的上皮细胞的分选
        1.3.5 心血管疾病
        1.3.6 癌症
    1.4 病毒与脂筏的关系
        1.4.1 脂筏作为病毒进入的平台
        1.4.2 脂筏作为病毒组装的平台
        1.4.3 脂筏作为病毒出芽的平台
    1.5 病毒与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
    1.6 病毒与高尔基体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和细胞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
        2.1.3 实验室试剂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PCR引物设计
        2.2.2 细胞的培养
        2.2.3 细胞的转染
        2.2.4 蛋白质免疫印迹
        2.2.5 重组病毒HPIV3(F-Flag)的构建
        2.2.6 TRIzol试剂盒提取细胞总RNA
        2.2.7 蔗糖浓度梯度离心分离细胞脂筏
        2.2.8 胆固醇的提取及测定
        2.2.9 荧光定量PCR
        2.2.10 激光扫描共聚焦
        2.2.11 甲基贝塔环糊精处理细胞与病毒粒子
        2.2.12 水溶性胆固醇补充实验
        2.2.13 检测病毒与细胞的结合
        2.2.14 检测病毒与细胞的融合
3 结果与讨论
    3.1 F蛋白、M蛋白以及HN蛋白之间的关系
        3.1.1 单独转染F蛋白可以形成VLP
        3.1.2 F蛋白可以抑制M蛋白形成VLP
        3.1.3 M蛋白可以把HN带到VLP中
    3.2 HPIV3 与脂筏的关系的研究
        3.2.1 HPIV3(F-Flag)重组病毒的构建
        3.2.2 HPIV3 各个蛋白及病毒基因组在脂筏中的定位
    3.3 脂筏对于HPIV3 的影响
    3.4 胆固醇对于HPIV3 感染细胞的重要性
        3.4.1 胆固醇对HPIV3 结合细胞的能力的影响
        3.4.2 胆固醇对HPIV3 与细胞融合的能力的影响
    3.5 HN蛋白定位在反式高尔基体
    3.6 EXO2对HPIV3 的影响
    3.7 讨论
4 总结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1 原核表达系统
        2 酵母表达系统
        3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4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5 无细胞表达系统
    第2章 狂犬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
        1 直接快速免疫组化试验
        2 快速免疫层析试验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
        5 蛋白质组学分析
        6 液态芯片检测技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人工抗原的制备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CNX、CRT及ERp57调控流感病毒HA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流感病毒概述
    1.2 流感病毒的结构
        1.2.1 聚合酶蛋白(PB1、PB2、PA)
        1.2.2 血凝素(HA)
        1.2.3 核衣壳蛋白(NP)
        1.2.4 神经氨酸酶(NA)
        1.2.5 基质蛋白(M)
        1.2.6 非结构蛋白(NS)
    1.3 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
    1.4 流感病毒的致病因素及治疗
        1.4.1 流感病毒的理化性质
        1.4.2 流感病毒的免疫学性质及致病因素
    1.5 内质网分子伴侣
        1.5.1 钙网蛋白
        1.5.2 钙联蛋白
        1.5.3 ERp57蛋白
        1.5.4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1.6 蛋白的成熟过程
        1.6.1 宿主细胞在内质网中调节病毒的蛋白修饰和折叠的过程
        1.6.2 内质网分子伴侣对病毒的影响
    1.7 本研究的提出以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CNX、CRT调控流感病毒H7HA表达的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细胞、质粒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3 流感病毒H7HA糖基化位点的预测
        2.2.4 流感病毒H7HA N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
        2.2.5 流感病毒H7HA及糖基化位点突变融合表达flag标签质粒的构建
        2.2.6 H7HA及其N端点突变质粒在293T细胞的转染
        2.2.7 流感病毒H7HA-flag及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在293T细胞内的转染
        2.2.8 H7HA在 293T细胞及CNX敲除、CRT 敲除、CNX/CRT敲除细胞的转染
        2.2.9 细胞表面H7HA的流式检测
        2.2.10 H7HA与CRT的转染
        2.2.11 H7HA与CRT的免疫共沉淀
        2.2.12 Western blot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流感病毒H7HA N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序列的测定
        2.3.2 融合表达flag标签的H7HA及其N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3.3 融合表达flag标签的H7HA C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序列的测定
        2.3.4 PEI转染EGFP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的效率测定
        2.3.5 流感病毒H7HA及N端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HA0在293T细胞内的蛋白表达
        2.3.6 流感病毒H7HA-flag及糖基化位点突变质粒在293T细胞内的蛋白表达
        2.3.7 流感病毒H7HA在293T细胞及CNX敲除、CRT敲除、CNX/CRT敲除细胞内的蛋白表达
        2.3.8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H7HA的蛋白表达
        2.3.9 H7HA与CRT的相互作用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宿主细胞erp57基因敲除对流感病毒的复制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细胞、质粒、病毒
        3.2.2 主要试剂
        3.2.3 erp57基因敲除
        3.2.4 野生型A549及erp57敲除株A549生长动力学比较
        3.2.5 erp57基因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rp57g RNA的构建
        3.3.2 erp57基因敲除单克隆细胞的筛选及鉴定
        3.3.3 A549-erp57~(-/-)与野生型A549细胞生长动力学比较
        3.3.4 A549-erp57~(-/-)对流感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内质网分子伴侣Calnexin/Calreticulin辅助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成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埃博拉病毒概述
        1.1.1 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1.1.2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1.1.3 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2 CNX、CRT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2.1 CNX、CRT的结构和结合位点
        1.2.2 CNX、CRT的功能研究
        1.2.3 CNX、CRT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CRISPR/Cas9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NX/CRT D.KO的细胞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细胞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抗体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1.4 细胞培养基
        2.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所用试剂及溶液
        2.1.6 Western blot检测
        2.1.7 CNX gRNA引物的设计和质粒的构建
        2.1.8 CNX基因敲除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及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NX基因敲除gRNA的构建
        2.2.2 CNX gRNA转染 48 h后的荧光检测
        2.2.3 CNX基因缺失后在CRT KO细胞中的表达
        2.2.4 CNX基因缺失后基因测序
    2.3 讨论
第三章 CNX、CRT对GP蛋白成熟机制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细胞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和抗体
        3.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1.4 细胞培养基
        3.1.5 GP蛋白在CNX、CRT敲除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和伪病毒组装
        3.1.6 CNX、CRT过表达对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3.1.7 内源性CNX与GP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1.8 外源性CRT与GP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1.9 EBOV GP编码基因糖基化位点的突变
        3.1.10 含糖基化位点突变的GP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和重组假病毒的包装
        3.1.11 含糖基化位点突变的GP基因包装假病毒的感染力比较分析
        3.1.12 外源性CNX与糖链组合缺失GP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1.13 内源性CRT与糖链缺失GP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1.14 Endo H酶对GP糖链组合缺失突变体的消化差异分析
        3.1.15 CNX、CRT蛋白对EBOV全长GP蛋白表达及病毒组装能力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NX、CRT蛋白缺失抑制了EBOV GP蛋白表达和伪病毒组装
        3.2.2 CNX、CRT过表达对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3.2.3 内源性CNX与G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3.2.4 外源性CRT与GP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3.2.5 EBOV GP编码基因糖基化位点的突变
        3.2.6 GP蛋白单点糖链缺失对细胞内蛋白表达和病毒组装的影响
        3.2.7 GP蛋白N-端糖链依次缺失对细胞内蛋白表达和病毒组装的影响
        3.2.8 GP蛋白糖链组合缺失后对细胞内蛋白表达和病毒组装的影响
        3.2.9 GP蛋白糖链组合缺失包装伪病毒的感染差异
        3.2.10 外源性CNX与糖链组合缺失GP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2.11 内源性CRT与糖链组合缺失GP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2.12 Endo H酶对GP糖链组合缺失突变体的消化差异分析
        3.2.13 CNX、CRT蛋白对EBOV全长GP蛋白表达及病毒组装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7-1与白背飞虱介体因子的互作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点
        1.1.3 SRBSDV的寄主和传播介体
        1.1.4 SRBSDV的结构和分类地位
        1.1.5 SRBSDV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1.6 介体白背飞虱的传毒机制
        1.1.7 SRBSDV与介体白背飞虱的互作研究
    1.2 验证蛋白互作的关键技术
        1.2.1 酵母双杂交技术
        1.2.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1.2.3 Bac-to-Bac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
        1.2.4 RNA干扰的原理及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白背飞虱与病株
        2.1.2 菌株与载体
        2.1.3 实验试剂
    2.2 方法
        2.2.1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白背飞虱cDNA文库
        2.2.1.1 白背飞虱饲喂SRBSDV
        2.2.1.2 带毒白背飞虱总RNA的提取
        2.2.1.3 带毒白背飞虱cDNA文库构建
        2.2.1.4 诱饵载体pGBKT7-P7-1的构建
        2.2.1.5 重组质粒共转化酵母菌及含诱饵质粒酵母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6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检测
        2.2.1.7 诱饵载体pGBKT7-P7-1筛选介体白背飞虱cDNA文库
        2.2.1.8 文库质粒插入片段的大小验证
        2.2.1.9 测序及序列分析
        2.2.2 本氏烟中验证SRBSDV P7-1与候选白背飞虱蛋白的互作
        2.2.2.1 P7-1和候选互作蛋白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2 本氏烟中共表达P7-1和候选互作蛋白
        2.2.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验证SRBSDV P7-1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2.2.3.1 Bacmid重组穿梭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2 Sf9培养细胞的准备
        2.2.3.3 Bacmid重组穿梭质粒转染Sf9细胞制备侵染(?)清液
        2.2.3.4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Sf9细(?)中的表达
        2.2.4 候选互作基因dsRNAs对病毒在昆虫体内侵染的影响
        2.2.4.1 dsRNA的引物设计
        2.2.4.2 dsRNA的合成
        2.2.4.3 微针注射法将dsRNA导入白背飞虱
        2.2.4.4 RT-qPCR检测dsRNAs处理对SRBSDV侵染及P7-1表达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白背飞虱cDNA文库
        3.1.1 cDNA文库滴度和质量检测
        3.1.2 诱饵表达载体pGBKT7-P7-1的构建
        3.1.3 诱饵载体pGBKT7-P7-1的自激活检测
        3.1.4 筛选白背飞虱cDNA文库中与P7-1互作的蛋白
        3.1.5 候选互作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3.2 本氏烟中验证SRBSDV P7-1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3.2.1 构建SRBSDV P7-1和候选互作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3.2.2 BiFC验证SRBSDV P7-1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3.2.3 SRBSDV P7-1和候选蛋白在本氏烟中的定位
    3.3 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验证SRBSDV P7-1与候选蛋白的互作
        3.3.1 pFastBac1目的载体的构建
        3.3.2 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 目的蛋白在Sf9细胞中的定位
    3.4 候选互作基因dsRNAs对病毒侵染及P7-1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候选互作基因在白背飞虱毒虫与健康虫体内的表达差异
        3.4.2 抑制候选蛋白表达对SRBSDV侵染及P7-1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疱疹病毒糖蛋白介导的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进细胞融合的糖蛋白
    1.1 gB、gH/gL的结构与功能
        1.1.1 gB的结构与功能
        1.2.2 gH/gL的结构与功能
        1.2.3 gB与gH/gL的相互作用
    1.2 其他促进细胞融合的糖蛋白
        1.2.1 gD在HSV与细胞融合中的作用
        1.2.2 gp42在EBV与细胞融合中的作用
        1.2.6 gQ1/gQ2在HHV-6与细胞融合中的作用
        1.2.7 gO与UL128-131在HCMV与细胞融合中的作用
2 抑制细胞融合的糖蛋白
3 展望

(10)猪瘟病毒糖蛋白E2和3’非编码区在决定病毒特性和致病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和猪瘟防控技术研究
    1.1 猪瘟与猪瘟病毒
    1.2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
        1.2.1 病毒粒子形态
        1.2.2 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多聚蛋白的翻译和加工
        1.2.3 病毒结构蛋白的功能
        1.2.4 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功能
        1.2.5 病毒基因组复制调控
        1.2.6 病毒的生活周期
        1.2.7 猪瘟病毒的致病性
    1.3 猪瘟防控策略
    1.4 猪瘟疫苗研究现状
        1.4.1 DNA疫苗
        1.4.2 亚单位疫苗
        1.4.3 多肽疫苗
        1.4.4 重组嵌合病毒疫苗
        1.4.5 CSFV重组缺失标记疫苗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与细胞
        2.1.2 菌种和克隆载体
        2.1.3 工具酶和其它试剂
        2.1.4 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CSFV石门(Shimen)株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2.2.2 CSFV C株E2基因和3'UTR替换的嵌合cDNA克隆和嵌合报告基因的cDNA克隆的构建
        2.2.3 嵌合片段、报告基因及突变位点的测序鉴定
        2.2.4 病毒的拯救
        2.2.5 病毒鉴定
        2.2.6 病毒在细胞上的特性测定
        2.2.7 海参荧光素酶活性实验
        2.2.8 病毒的细胞传代
        2.2.9 嵌合病毒vSM/CE2-p11的全基因组测序
        2.2.10 猪体免疫及攻毒实验
第三章 猪瘟病毒石门株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结果
        3.2.1 CSFV石门(Shimen)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3.2.2 病毒拯救与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猪瘟疫苗C株E2基因和/或3'非编码区替换导致CSFV强毒株的生长特性改变和减毒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结果
        4.2.1 CSFV C株E2和3'UTR对嵌合病毒产生和增殖的影响
        4.2.2 CSFV C株E2和3'UTR对病毒释放及扩散能力的影响
        4.2.3 CSFV C株E2和3'UTR对嵌合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影响
        4.2.4 细胞传代对嵌合病毒细胞特性的影响
        4.2.5 细胞传代对嵌合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4.2.6 嵌合病毒免疫猪体诱导免疫保护
    4.3 讨论
第五章 猪瘟疫苗C株E2第745位和979位氨基酸在决定嵌合病毒复制和毒力的作用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结果
        5.2.1 病毒vSM/CE2-p1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5.2.2 嵌合病毒突变体的构建与拯救
        5.2.3 嵌合病毒突变体vSM/CE2/T745I、vSM/CE2/M979K和vSM/CE2/T745I;M979K的生长特性
        5.2.4 嵌合病毒突变体vSM/CE2/T745I、vSM/CE2/M979K和vSM/CE2/T745I;M979K的致病性
    5.3 讨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分子伴侣与病毒糖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Hsp90抑制剂促进微丝聚合抑制HSV-1进入神经细胞的机制研究[D]. 宋小威. 暨南大学, 2020(03)
  • [2]DNAJA3和RNF5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机制[D]. 张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3]番茄斑萎病毒胞间移动和抗病蛋白Sw-5b抑制病毒移动的机制研究[D]. 钱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人副流感病毒3型包膜胆固醇对病毒感染的影响[D]. 唐巧朋. 武汉大学, 2019(06)
  • [5]犬狂犬病病毒抗体液态芯片检测方法研究[D]. 王园园. 吉林大学, 2016(09)
  • [6]CNX、CRT及ERp57调控流感病毒HA表达的机制研究[D]. 胡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 [7]内质网分子伴侣Calnexin/Calreticulin辅助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成熟机制的研究[D]. 王玉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8]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P7-1与白背飞虱介体因子的互作关系[D]. 王针针.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9]疱疹病毒糖蛋白介导的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J]. 奉代燊,贾仁勇. 病毒学报, 2016(01)
  • [10]猪瘟病毒糖蛋白E2和3’非编码区在决定病毒特性和致病性中的作用[D]. 吴锐.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分子伴侣和病毒糖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