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霜[1](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周宣佐[2](2020)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提炼和创造性的改造,脱胎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构想同中国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结合理论上的丰富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是从最初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到将小康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中间环节,确定了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在继承小康社会思想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概念,胡锦涛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更加完善;最终,十八大根据中国国情发展变化,党中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这一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重要理论指导思想,不仅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对中国未来的国家建设有着指导作用,加快了中国发展建设的脚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的自信心。

张楠[3](2020)在《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接下来,他将领导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进入决胜收官的最后时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科学阐释和政策推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遵循。作为一名党史党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历史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引子。主要有两个版块构成,一是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二是针对本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二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这是本文主体构成之一,该部分将回眸过往,把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置入当时的也就是历史环境中的国际条件、国内条件和理论渊源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揭示其历史前因。第三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所作出的相关重要讲话历史轨迹进行梳理,揭示出历史脉络。本部分把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孕育萌芽、成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别从划分依据,具体历史事实,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效等逐一展开分析。从而梳理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发展轨迹。第四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特点。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基于前一部分的分析论证,进一步揭示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理论特性和实践特质,并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分析。本部分拟从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等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力求揭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特点。第五部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意义。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部分分别从政治层面、实践层面、世界范围三个方面科学阐述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产生形成的历史轨迹为研究视角,站在新时代回眸过往,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从形成条件、历史进程、特点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展开论述。

杨晓凡[4](2019)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于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紧迫而严峻的实践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这一课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上,从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蓬勃实践出发,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新特点,针对现实中诸多重大而艰巨的实践问题和思想困惑,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观点和方略。这些观点和方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其核心内容着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建成”,重点在于“全面”,基本在于“民生”;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牢扭住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步子要一致、把握新形势、发力精准等基本要求。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马克思主义共同的理论品格,也有着更加鲜明更加独特的新时代的精神特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已卓见成效。

王慧莹[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号召要“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时代的准确把握。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以贯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一直坚持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导向。既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又赋予传统文化以科学性与时代性。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阶段性特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这是全面提升党领导人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力的内在理路和基本逻辑。本文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梳理与总结,包括对党在不同时期具体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条件与国际国内环境的分析、对不同时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时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等的总结,从而找到逻辑、发现规律,从历史逻辑对党在不同时期探索形成的传统文化观进行探讨,进而总结出党在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的本源问题。明晰党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怎样更好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主要从以下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前提,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首先,通过归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对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意义做出合理判断;其次,从文本解读、历史考察、历史局限与当代价值等维度出发,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深刻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推理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的价值取向,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特色与世界价值,进而明确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第二章,考察与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又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实事求是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观。邓小平不仅擅长引用古代经典,发挥具有民族特色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用以阐释新的理论和观点,更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成果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如实事求是思想对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汲取与超越、“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与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对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发展、“小康社会”思想对古代小康理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了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吸收、融化与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同时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更具中国特色。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党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积极,专门讨论了关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若干问题,更加具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第三章,考察与探讨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科学揭示了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因此党将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求真务实”思想丰富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汲取传统民本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既立足国情,又与时俱进,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第四章,考察与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审视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党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新时代背景下,党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提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弘扬措施,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又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路落实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习近平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智慧为社会发展现实服务,提出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治国理政方面,注重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智慧宝库,如吸取天人合一思想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思想桥梁。他还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发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话,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新时代,党在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振兴中华文化。第五章,探讨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今后应予以借鉴参考的历史教科书。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基础上,分析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传统文化当前的发展现状,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提出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意义重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科学性;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时代性;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性;坚持文明互鉴,加强开放性;坚持立足人民文化需求,体现人民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优势,强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丰富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载体与形式;传承发展政策实施及教育宣传效果;促进党领导和创新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夯实传统文化政策实施与教育宣传效果;增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信心、有能力也有实力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季丹军[6](2018)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小康”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康社会所描述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期盼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生活理想和社会愿望。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决战时期。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将会在最后的决胜阶段继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审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作者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深化与完善。论述了古今中外文献资料中关于小康社会的由来,释义的相关记载,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相关论述,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产生和深化的进程。第三部分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发展。论述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部论述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对我国当下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文章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传承于中国传统的小康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古代小康意识的结合;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王艳冰[7](2018)在《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致力于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力争如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指导了并且将继续指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世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几个与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相关的几个概念:什么是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研究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方面从国外背景和国内背景两方面来写。第二部分,阐述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设想到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建设思想,包括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胡锦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小康思想。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战略地位、实现途径、战略重点、重要保障四个方面来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实现途径包括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保障方面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五大发展理念”是理念保障,“六个原则”是原则保障。第四部分,阐述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重大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进行论述。理论意义包括完善了小康社会建设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实践意义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基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借鉴。

郭戎委[8](2018)在《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一。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不仅直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运用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成果,从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本文通过多视角分析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邓小平理论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围绕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这一中心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状况,并阐述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邓小平人生境界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特质。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他本人“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是分不开的。第三部分揭示了邓小平思维方式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在汲取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名的“猫论”、“摸论”和“不争论”,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第四部分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显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实事求是与党的思想路线、鼎故革新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利民富民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小康社会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和而不同与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等,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第五部分探索了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时代价值,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爱国主义的延续性、务实变通思想的有效性、传统均平思想的超越性、审时度势的清醒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个思想来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莫志斌[9](2017)在《论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文中研究表明"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是邓小平最先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将小康社会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等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了新设计,提出了新模式。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重要举措,将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杨伟亮[10](2017)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认为小康源于中国先哲对老百姓所向往的安稳无忧生活愿望的朴素表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理想,寄托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期待,同时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苦苦寻求的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思想从初步形成、逐步完善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意义上关于小康及小康社会的表述始于邓小平,1979年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及“小康”,并用“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概念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继而将其作为中国未来20年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传统思想文化加以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征提出的新概念。邓小平在对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 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来,他在“两步走”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小康社会由此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它承接着解决温饱与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我国达到总体小康后,适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2002年,针对我国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谐”的新内容,继续完善了小康社会思想内涵。2012年,面临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的新期待,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党的小康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又一次升华和飞跃。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求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步伐;从最初建立、建设小康到现在建成小康,表明党对小康社会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吸收我国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在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了小康社会思想并将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地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反映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体现着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系统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发展任务,有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有助于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溯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
        二、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小康社会构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一、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途径及意义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实现途径及意义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实现途径及意义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
        二、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继承和发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
        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国际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的拉动
        (二)政治多极化,需要中国的引领
        (三)文化多元化,需要中国的推动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国内条件
        (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中国社会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的必行措施
        (三)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四)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必经途径
        (五)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行之路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理论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中国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历史进程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孕育萌芽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孕育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萌芽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成熟发展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的确立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进一步完善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深入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丰富完善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特点
    一、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创新性的统一
        (一)铭记历史的继承性
        (二)勇于突破的创新性
    二、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一)具有特色的民族性
        (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一)高瞻远瞩的理论性
        (二)求真务实的实践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政治意义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宝库
        (三)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推动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是我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2.1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小康社会思想的由来
        2.1.2 邓小平赋予“小康”新含义
        2.1.3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
    2.2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起点
    2.3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根据
        2.3.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2.3.2 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依然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硬仗
        2.3.3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务艰巨
        2.3.4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不可预测因素增多
第3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3.1.1 关键在于“建成”
        3.1.2 重点在于“全面”
        3.1.3 基本在于“民生”
        3.1.4 有差异的全面小康
    3.2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3.2.1 扭住核心,坚持党领导一切
        3.2.2 把握发展形势,抓住战略机遇
        3.2.3 步子一致,发力精准
        3.2.4 坚持新发展理念
    3.3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
        3.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指引
        3.3.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3.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第4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鲜明的精神特质和重大意义
    4.1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
        4.1.1 时间上的紧迫感
        4.1.2 补齐短板,精准发力的实效追求
        4.1.3 敢于啃硬骨头的攻坚精神
        4.1.4 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
    4.2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4.2.1 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
        4.2.2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4.2.3 对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5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践行路径
    5.1 以人民为中心,建成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
    5.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5.3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5.4 坚持“四化同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
        (一)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二)义利双修的理性思想
        (三)实事求是的务实思想
        (四)贵和中庸的和合思想
        (五)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六)克慎明德的慎独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刚健有为”的独立人格
        (二)“忠孝并重”的尊礼重德
        (三)“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
        (四)“家国一体”的大局观念
    四、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
        (二)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深厚文化根基
        (三)为实现民族复兴赋予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优质基因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初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对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与发展
        (三)共同富裕思想对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四)“小康社会”思想对古代小康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观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二)坚持钻研、吸收、融化、发展的原则继承传统文化
        (三)建设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神文明
第三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挑战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二、新世纪新阶段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求真务实”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二)“以人为本”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和合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观
        (一)高度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二)阐明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优势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二、新时代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和合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天人合一的汲取与发展
        (四)全面从严治党对古代慎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新时代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
        (一)明确对待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的态度与原则
        (二)提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针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性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时代性
        (三)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性
        (四)坚持文明互鉴,加强开放性
        (五)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性
    二、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促进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载体与形式
        (四)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实施与教育宣传效果
        (五)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深化与完善
    2.1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溯源
        2.1.1 中国古代传统“小康”概念
        2.1.2 中国近代大同思想
        2.1.3 古希腊哲学家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
        2.1.4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小康社会思想
        2.1.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
        2.1.6 毛泽东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1 小康社会思想初步产生阶段(1979年12月到1982年9月)
        2.2.2 小康社会思想逐渐成熟阶段(1982年9月—1987年10月)
        2.2.3 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完善阶段(1987年10月—2000年10月)
        2.2.4 小康社会思想全面实践和建成阶段(2000年10月以后)
3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新时期的发展
    3.1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3.1.1 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3.1.2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
        3.1.3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
    3.2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新时期拓展
        3.2.1 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3.2.2 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五位一体”总布局
        3.2.3 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中国梦”理念
4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2 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领会
    4.3 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4.4 领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4.5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已有研究成果
        1.2.2 已有研究涉及内容
        1.2.3 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面
2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相关概念及时代背景
    2.1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相关概念
        2.1.1 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
        2.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2.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
        2.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背景
        2.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背景
3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3.2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战略思想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小康社会思想
        3.3.1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3.3.2 江泽民全面设小康社会思想
        3.3.3 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3.4 中国传统小康思想的启示
        3.4.1 中国古代小康思想
        3.4.2 中国近代小康思想
4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地位的思想
        4.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阶段
        4.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4.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4.2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的思想
        4.2.1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
        4.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4.2.4 保障和改善民生
        4.2.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3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重点的思想
        4.3.1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4.3.2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4.3.3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4.4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保障的思想
        4.4.1 政治保障:党的领导
        4.4.2 理念保障:“五大发展理念”
        4.4.3 原则保障:“六个原则
5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5.1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意义
        5.1.1 完善了小康社会建设理论
        5.1.2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1.3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
    5.2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实践意义
        5.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5.2.2 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基础
        5.2.3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借鉴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邓小平人生境界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2.1 邓小平的个性人格
        2.1.1 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的奉献精神
        2.1.2 邓小平威武不屈、绵里藏针的个性特征
    2.2 邓小平的政治品格
        2.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
        2.2.2 邓小平信念坚定、朴实坦荡的政治品格
    2.3 邓小平的情感寄托
        2.3.1 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爱民思想
        2.3.2 邓小平热爱人民、情系人民的深切情感
    2.4 邓小平的品质修养
        2.4.1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实精神
        2.4.2 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第3章 邓小平思维方式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3.1 实用理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质
        3.1.1 实用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3.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维的体现
    3.2 邓小平实用理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2.1 “猫论”
        3.2.2 “摸论”
        3.2.3 “不争论”
    3.3 邓小平实用理性思维的辩证法
        3.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性思维
        3.3.2 邓小平的辩证性思维
    3.4 邓小平实用理性思维的整体性
        3.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
        3.4.2 邓小平整体性思维的运用
第4章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4.1 实事求是与党的思想路线
        4.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实思想
        4.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2 鼎故革新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4.2.1 中国传统变易思想
        4.2.2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
    4.3 利民富民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
        4.3.1 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
        4.3.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体现
    4.4 小康社会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4.4.1 中国传统“小康”社会理想
        4.4.2 “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完善
    4.5 和而不同与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
        4.5.1 中国传统和平理念
        4.5.2 和平与发展与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
第5章 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时代价值
    5.1 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5.2 爱国主义的延续性
    5.3 务实变通思想的有效性
    5.4 传统均平思想的超越性
    5.5 审时度势的清醒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论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设计
    1.“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2.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 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推向了新的理论高度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10)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创新
一、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渊源探析
    (一) 中国古代的小康社会思想
    (二) 中国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理论
    (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现代化”理论
    (二)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三) 江泽民的小康社会思想
    (四) 胡锦涛的小康社会思想
    (五) 习近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新发展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 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
        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路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发展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建成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途径
        2.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
        3. 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研究[D]. 周宣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研究[D]. 张楠. 西南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杨晓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 王慧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季丹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7]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王艳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研究[D]. 郭戎委.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9]论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J]. 莫志斌. 邓小平研究, 2017(05)
  • [10]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历程研究[D]. 杨伟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