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卫行业急需建立行业标准

厨卫行业急需建立行业标准

一、厨卫业亟待建立行业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周美琪[1](2021)在《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徽州传统民居是在徽州文化与自然环境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代表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现有形式及功能已难以应对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民众的盲从翻新建设,室内基本设施的缺乏,传统建筑材料在耐久性和基本性能上不能同现代材料比肩等因素,都使得传统民居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更受到自身约束,难以应对当代社会人们对居住建筑的现代宜居性需求。纵观古今,传统民居得以流传的关键,在于其居住性能是否宜居,能否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传统民居的宜居性问题是民居保护的关键。十九大提出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广泛分布于乡镇、村庄的传统民居面临着新时代所需求的保护利用途径与方法等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重点问题。所以建立徽州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提升徽州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进而实现徽州民居的现代化转型正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化城乡建设的有力支撑。论文通过对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规范的阅读与研究,开展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调查,总结民众对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诉求,归纳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规范确定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引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的可行性,将因子转化为评价指标;引入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宜居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收集专家给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收集专家打分数据进行赋权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将指标与权重一一对应,确立最终的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对祁门西街谢家大屋、东街右横街9号民徽州传统居进行试评价,根据评价分数对民居宜居性程度进行分级,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改建策略,验证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整体应用水平。图[52]表[30]参[62]

陶建华[2](2021)在《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下,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当前环境下也正面临着资源浪费、粗放发展等问题。基于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也愈来愈成为当前建筑业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我国近年来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配式结构体系上,对于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装配式内装厨卫部品研究则相对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越来愈多的开始关注自身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往受人忽视的厨卫空间也随之进入人们视线。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也正因其采用系统化设计,施工安装简便等特点,契合了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应用,但关于模块化、人性化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基于此,本文将通过以下问题的探讨对装配式整体厨卫进行研究:结合当下我国住宅发展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现阶段使用传统厨卫的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解决策略;使用模块化的方式对整体厨房与整体卫浴间进行系统化、标准化设计,在满足预制工业化生产的同时考虑人的日常使用习惯和舒适度;在整体厨卫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践,探究整体厨卫设计理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结合当下我国建筑行业环境,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厨卫空间在设计尺度、空间环境、安装维修、节能环保等方面难以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和舒适度要求的情况下,装配式整体厨卫技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2.采用模块化设计,对厨卫模块的部品子模块进行尺度分析,并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分析,可以在满足厨卫部品工厂预制生产的同时兼顾居民生活品质需求;3.采用人性化设计,探究符合人体尺度和心理需求的厨卫部品基础模块,整体厨卫通过系统设计可以满足多种群体的使用需求。本次研究旨在为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设计参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专业理论的完善,未来整体厨卫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康又文[3](2020)在《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认为住宅存量时代背景下,我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城市既有住宅量大面广,结构主体保存较好且区位条件优良。然而,由于设计建造标准不高、缺乏后期修缮维护等原因,其逐渐难以满足当前的居住要求,因此针对既有住宅的改造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正处于对外围护体系性能提升改造及社区外环境综合治理阶段,暂未涉及室内空间的提升改造实践,然而与此同时,住户自发对户内改造的探索实践愈发普遍,因缺乏专业认知及规范化指导,粗犷化、盲目化的改造现象层见迭出,因而亟待科学化、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系统化改造方法研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调研手段,整合既有住宅室内现状及改造需求,挖掘改造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其相关性,对既有住宅室内改造做系统化分析研究,以提出室内精细化改造思路及综合提升路径。首先,在结合国内外既有住宅室内改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基础上,分析国内住宅设计发展变迁,明确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住宅建筑背景信息;同时,根据大连市既有住宅的原始图纸收集整理、大连市区内访谈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统计等基础研究手段,对当前户内使用现状、居住需求、自发性改造概况等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基于调研统计,归纳总结出针对既有住宅室内改造中的关键性要点问题。在关键问题的总结梳理中,立足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既有住宅“既有”的客观特性加以分析,共总结出围绕住宅层高、管线改造、厨卫改造及改造施工四大要点,并结合当前已有研究成果、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优化解决思路。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室内改造研究体系,从改造原则入手,限定改造操作中必须依循的安全性、阶段性、适应性等几大基本原则。其次,分别从开放性改造参与、多样化改造需求、多元化改造手段三个角度,对应提出“菜单式选择型提升”、“主体需求导向型提升”、“多标准复合型提升”三种提升路径,包括了室内改造操作推行的全面维度、适用广度及操作深度三层内涵,同时为既有住宅室内空间品质提升改造提供开放性思路和方法路径。本研究围绕既有住宅室内改造中关键问题,立足于“既有住宅”的特性分析,挖掘时代发展需求与“既有”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归纳梳理改造中核心痛点,并提出对应解决思路,建立系统化改造方法模式和全面提升路径,为今后既有住宅室内改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王紫熙[4](2020)在《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宜昌市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湖北省和我国整体水平,未来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发展格局中仍将占据主导,现有的老旧小区将成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载体。适老化改造相关政策的热度持续提升,试点项目推陈出新,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不足,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首先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数据作为基础,对我国城镇中老年人住宅适老化的现状及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找适老化评价的全国性适用指标变量。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中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现状亟待加强;基础条件、生活辅助、卫生设施及感观要素等解释变量和个人、家庭及地区特征等控制变量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影响;不同地区的城镇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接着,本文依据CHARLS实证分析结果、国内外文献梳理以及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归纳社区建设适老化指标,构建适用于既有住区适老化现状及需求评价的社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方向,选取宜昌市5区7个典型社区205位中老年居民开展问卷调研和上门走访,评估社区硬软件环境适老化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记录不同居民对各项适老化指标的评价。然后,为了解不同适老化指标在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的实施优先级,本文以具有中等收入和平均养老生活水平的宜昌市为例,根据当地实施完善社区的情况和相关研究文献提出理论假设。以宜昌市典型社区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所构建的指标模型进行分析,结合数据结果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所有研究变量的权重,构建适合宜昌本地的中老年社区适老化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最后按照适老化指标的权重排序,对宜昌市典型社区提出适老化现状更新改造策略与措施。为改善宜昌市典型社区硬件环境适老化现状,本文提出应结合中老年居民的生理特点及居家养老需求,对通风设备、恒温设备等九项室内空间和高差处理、垂直交通等五项公共区域的适老化指标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为改善宜昌市典型社区软件环境适老化现状,从资金筹措、规范制度、设施建设及服务需求等四个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责、规划标准及社会参与等三个角度阐述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

孙超[5](2019)在《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SI体系(支撑体-填充体)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型住房建设模式,此模式的应用可以允许住宅内部具备很好的空间适应性,从而满足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本文在梳理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房建设的现状,基于多样的居住生活需求,提出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对适应性住房建设的技术体系进行梳理。首先,对欧洲和日本发达国家住宅空间适应性探索历程进行了梳理,解读适应性住宅设计的理论成果与建设实践。其次,梳理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和对住宅空间适应性的探索,对相关典型实践的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空间适应性设计原则,在居住者或家庭的居住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具体方法,针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需求,在平面可变和空间可变两个层面上尝试完成套型平面和套型组合的适应性设计。最后,对SI住宅体系实现其空间适应性的技术体系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阶段适应性住宅设计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居住者或家庭的生活方式差异或家庭结构演变产生不同的生活需求,需要住宅提供多样的灵活可变的功能空间,住宅空间适应性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不同个体或家庭的居住需求,借鉴新型住房建设体系理念,进行适应性设计。区别于传统民居与集合住宅,SI体系的住宅支撑体和填充体完全分离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住宅空间的适应性,更加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市场推广潜质,有利于满足和解决当前更高要求的居住需求。

陆帅[6](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装配式住宅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装配式住宅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多质量问题,如构件安装定位准确性、节点接缝可靠性等。对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设计工作是其起点,并且设计对工程寿命期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目前设计普遍缺乏全寿命期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从装配式住宅设计内涵出发,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设计工作,制定全寿命期设计准则,识别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及其实现障碍,制定相应策略,旨在为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提供指引。首先,对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进行内涵分析,总结其具有三点设计特征:模块化、高集成性、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依据传统结构设计准则结合装配式住宅特征制定11条全寿命期设计准则,为可生产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可吊装性设计、可施工性设计、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人性化设计、可维护性设计、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环境友好型设计、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随后,以国家、行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规范标准为基础来源进行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共识别出39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并对设计关键要素进行内涵分析。接着,运用Q方法,得出影响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工业化设计能力不足、规范标准存在空白且适用性不佳、供应链协同设计机制缺乏、住宅通用体系未完整建立,并基于上述障碍分析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最后,对案例项目进行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和障碍分析,对比案例分析结果和实际结果,验证了设计关键要素设置和实现障碍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制定了全寿命期设计准则,并进行了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及实现障碍分析,丰富了装配式住宅设计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识别出的设计关键要素和基于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制定的策略可以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从而达到提升设计质量、规范行业发展的效果。

申雯[7](2019)在《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安居是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需要最基本的体现之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商品住宅的建设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6.9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住水平显着提升,居民对商品住宅的诉求也逐步转向对居住品质的需求。然而商品住宅品质尚存在许多问题,提升住宅品质已成为商品住宅建设的最紧要任务之一。本文以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矛盾转化理论和供给侧改革理论为基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6个一级指标及43个二级指标对西安市商品住宅的现状做了统计,并结合相关行业的专家对各级指标的权重,对西安市商品住宅的品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安市的商品住宅建设虽然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住宅品质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智能化技术装备和适老性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小区的文化建设和物业服务意识差强人意;住房保障制度、市场秩序和购房经济负担等市场环境因素亟待改善;城市的宜居环境提升缓慢、公共配套设施供需矛盾愈加突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住宅品质的技术标准建设缺乏系统性、城市住宅区规划缺乏综合性全面考虑、市场管理及其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城市的宜居水平继续快速提升。根据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提出了更新建筑设计理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适老化与智能化设备及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路径建议。

方伟[8](2019)在《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已进入以存量发展为主的城镇化时代,亟待加强对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避免存量更新造成对有历史价值特色的城市空间的破坏。以多维社区视角“地理社区、利益社区及文化社区”,推动遗产保护与发展,已是国际重要趋势。多维社区视角探究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视野,通过了解多维社区群体及其诉求,分析社区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可探寻适宜的保护与发展目标,并寻求各方资源支持。二十世纪遗产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自2014年评选首批二十世纪遗产。现代集合住宅是二十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其有别于其它二十世纪遗产就是具有居住属性。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其保护与发展的条件存在复杂性:1、有历史价值与特色的遗产并未全部被认识;2、社区及其主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3、社会结构和产权权属复杂;4、遗产保护与发展难达共识。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系统归纳国内外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研究现状、实践经验,借鉴其中多维社区分析视角,丰富遗产保护中社区方向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以及南京市的遗产价值分析的梳理,结合南京工人住房的特点,形成南京市1949-1978年工人住房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实证研究方面,本文梳理建国以来南京市的历年年鉴、地情志书、历史书籍、规划资料等数据信息,初步获得南京市工人住房的地理分布,并进行实地踏勘,社区访问,对建国初三十年间南京市的既存工人住房详细情况进行甄别、统计,总结各阶段的建设历程、空间分布、建设与演变机制,并且对既存工人住房进行价值特色的初步评估。这一工作弥补了南京市工人住房遗产保护研究的一个缺项。在整体性视角认识工人住房的困境、特征、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工人住房的保护与发展的技术路线。案例研究方面,本文结合南京市芦席营工人村和梅山生活区的实际案例,深入社区调研,分析遗产的社区演变与现状特征,评价遗产的价值特色,总结遗产的发展困境和多元社区主体诉求,提出相应的方案设计和保护发展策略。论文全篇约14万字,图235幅,表62项

徐永明[9](2019)在《大连W建筑装饰公司X项目工程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装饰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组成了建筑工程的三大组成部分。然而近年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增速相对下滑,人均创利水平降低,行业总产值利润率和利税率下降,种种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建筑装饰行业成长将继续放缓和经营效率持续走低,行业原本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建筑装饰行业正步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而此时通过新管理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整个建筑装饰行业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研究了W公司X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方面工作,以X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控制理论相关方法,包括因果分析法、价值工程法、挣值法等,分析该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并结合X项目现有工程案例数据,通过多个图表模板输出,详细剖析该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根源,进一步提出合理措施,对主要问题制定有效对策,切实帮助W公司在该项目上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进一步完善该公司工程成本管理的体系。通过上述分析论证工作,本文认为,建筑装饰公司应构建属于自己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建立属于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陈洋[10](2019)在《NA水暖卫浴公司供应链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南安市仑苍镇作为全国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多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产业、市场、物流良性带动的格局,NA水暖卫浴公司创业意识较强,属于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较为突出的企业。但是近几年来受经济下行和地产行业低迷的影响,包括NA水暖卫浴公司在内的很多小微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缺口,以至影响到原材料采购,产品供应不足、订单不敢接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通过运用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积极借鉴国内外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应用和创新,采用调研访谈法,把NA水暖卫浴公司放置于其所在的水暖厨卫产业链中综合分析。系统分析了NA水暖卫浴公司内源融资有限、外源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的融资现状;分析了发展供应链融资存在的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分析了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人员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不高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信用评级机制不够健全、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少、银行经营机制与风险控制不对称、链上企业不诚信行为等。本文以NA水暖卫浴公司的财务现状与融资现状为蓝本,提出借助上下游资质较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来进行融资,为NA水暖卫浴公司的采购环节制定了预付账款融资方案、运营环节制定了存货融资方案、销售环节制定了应收账款融资方案,并提出了实施供应链融资方案具体的内外部保障措施。通过研究,确实帮助到NA水暖卫浴公司更好地解决融资困境,并对水暖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提供一种范本,同时也为有类似融资困境的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厨卫业亟待建立行业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厨卫业亟待建立行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政策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解析
        1.4.1 “徽州传统民居”
        1.4.2 “现代宜居性”
        1.4.3 “建筑评价”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现代宜居性相关研究
        1.5.2 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2.1 徽州传统民居及其环境
        2.1.1 徽州传统民居遗存
        2.1.2 徽州传统民居环境
    2.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2.2.1 徽州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2.2.2 宜居性现状调研
        2.2.3 现代宜居性更新诉求
    2.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确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 评价的价值目标
    3.3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3.3.1 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选定
        3.3.2 评价因子体系构建
    3.4 评价指标的遴选优化
        3.4.1 问卷调查法对指标因子可行性的探讨
        3.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具体指标的筛选
    3.5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评价指标体系
        4.1.1 AHP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4.1.2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的可行性分析
    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引入权重判定过程
        4.2.1 专家选择的原则
        4.2.2 专家组基础信息构成
        4.2.3 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分析
    4.3 评价指标权重概述
        4.3.1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3.2 确定权重方法的选择
    4.4 德尔菲咨询——层次分析定权法
        4.4.1 建立系统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4.4.2 专家打分确定判断矩阵
    4.5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过程
        4.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5.2 单一层级排序
        4.5.3 一致性检验
        4.5.4 总体层级排序
    4.6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确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实证
    5.1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
    5.2 徽州传统民居评价样本
        5.2.1 走访调研
        5.2.2 现存问题
    5.3 对民居进行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
        5.3.1 评价标准定级及量化
        5.3.2 评价等级释义
        5.3.3 评价过程实施
    5.4 现代宜居性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优化策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调研》走访问卷
附录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现状调研名录
附录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附录4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附录5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专家信息问卷
附录6 “祁门谢家大屋”、“右横街 9 号”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厨卫现状
        1.2.2 国内厨卫现状
        1.2.3 我国整体厨卫设计既往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
        2.1.2 住宅建筑的工业化
        2.1.3 住宅建筑的标准化
        2.1.4 住宅建筑的部品化
        2.1.5 住宅建筑的模块化
        2.1.6 整体厨卫
    2.2 住宅厨卫设计建造方式演变与分析
        2.2.1 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厨卫
        2.2.2 工业化生产方式-整体厨卫
        2.2.3 整体厨卫与传统厨卫比较分析
    2.3 整体厨卫的模块化设计理论
    2.4 厨卫部品体系
    2.5 小结
第三章 传统住宅厨卫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典型户型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厨卫平面类型调研及分析
        3.1.3 厨卫使用现状调研
        3.1.4 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3.2 住户厨卫使用需求问卷分析
        3.2.1 调研对象的选择和展开
        3.2.2 问卷分析—户型分析
        3.2.3 问卷分析—厨房问题分析
        3.2.4 问卷分析—卫浴间问题分析
        3.2.5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整体厨卫设计方法探究
    4.1 整体厨房
        4.1.1 整体厨房设计依据
        4.1.1.1 国内厨房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1.1.2 整体厨房的平面布置
        4.1.2 整体厨房的构成体系
        4.1.2.1 整体厨房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1.2.2 整体厨房的设备及管线
        4.1.3 整体厨房的模块化设计
        4.1.3.1 厨房工作模式
        4.1.3.2 厨房部品子模块
        4.1.3.3 整体厨房模块化分析
        4.1.4 整体厨房的人性化设计
        4.1.4.1 储藏空间设计
        4.1.4.2 设施尺寸设计
        4.1.4.3 空间流线设计
        4.1.4.4 使用安全性
    4.2 整体卫浴
        4.2.1 整体卫浴间设计依据
        4.2.1.1 国内卫浴间设计相关规范要求
        4.2.1.2 整体卫浴间的类型
        4.2.2 整体卫浴间的构成体系
        4.2.2.1 整体卫浴间的外围护体系及材质
        4.2.2.2 整体卫浴间的设备设施及管线布置
        4.2.3 整体卫浴间的模块化设计
        4.2.3.1 整体卫浴间部品子模块
        4.2.3.2 整体卫浴间模块化分析
        4.2.4 整体卫浴间的人性化设计
        4.2.4.1 卫浴设施尺寸设计
        4.2.4.2 使用安全性
    4.3 小结
第五章 整体厨卫设计实例分析-以合肥滨湖沁园为例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厨卫特征分析
        5.2.1 项目厨房特征
        5.2.2 项目卫浴间特征
    5.3 项目户型分析
    5.4 项目整体厨房设计应用
        5.4.1 项目厨房空间尺寸
        5.4.2 模块化设计
        5.4.3 人性化设计
        5.4.4 布置模式选择
        5.4.5 项目厨房方案设计
    5.5 项目整体卫浴间设计应用
        5.5.1 项目卫浴间空间尺寸
        5.5.2 模块化设计
        5.5.3 人性化设计
        5.5.4 布置模式选择
        5.5.5 项目卫浴间方案设计
    5.6 项目整体厨卫剖面设计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概要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政策动态引导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提升相关基础研究
    2.1 室内改造相关研究综述
        2.1.1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2.1.2 已有研究评述
    2.2 典型改造案例分析
    2.3 我国住宅设计发展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图纸及室内信息采集调研
    3.1 图纸调研与分析
        3.1.1 图纸概况
        3.1.2 基础信息统计
        3.1.3 图纸调研结果
    3.2 入户调研与分析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目的
        3.2.3 调研过程
        3.2.4 入户调研结果
        3.2.5 入户小结
    3.3 问卷调研与分析
        3.3.1 调研对象
        3.3.2 调研目的
        3.3.3 调研过程
        3.3.4 调研结果与分析
        3.3.5 问卷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实态调研的室内精细化改造要点梳理
    4.1 既有住宅室内空间需求
        4.1.1 空间拓展化使用需求
        4.1.2 空间精细化设计需求
        4.1.3 空间适应性改造需求
    4.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重难点剖析
        4.2.1 住宅层高限制
        4.2.2 水电管线改造
        4.2.3 厨卫空间改造
        4.2.4 施工技术要求
    4.3 室内精细化改造发展方向
        4.3.1 全面提升空间品质
        4.3.2 改良操作施工方法
        4.3.3 室内智能化微改造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宅室内空间品质提升路径
    5.1 室内改造提升依循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阶段性原则
        5.1.3 适配性原则
    5.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提升方法路径
        5.2.1 改造要素提取与归类
        5.2.2 菜单式选择型提升
        5.2.3 主体需求导向型提升
        5.2.4 多标准复合型提升
    5.3 室内改造提升系统化策略拓展
        5.3.1 明确安全改造范围
        5.3.2 完善改造管理机制
        5.3.3 细化规范及评价标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室内调研信息表(入户用)
附录 B 室内调查问卷
附录 C 改造对策分析示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1.2 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发展格局
        1.1.3 适老化改造成为养老事业发展重点
        1.1.4 宜昌市适老化现状具有较强典型性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养老住宅研究
        2.1.2 养老服务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养老服务模式及体系研究
        2.2.2 适老化住宅研究
        2.2.3 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意愿及需求研究
        2.2.4 既有住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2.5 既有住区适老化现状及改造研究
    2.3 宜昌市养老模式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宅适老化对城镇中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研究
    3.1 模型设定
        3.1.1 主观幸福感估计:Ordered Probit模型及边际效应分析
        3.1.2 主观幸福感估计:非线性分层模型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说明和数据描述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实证分析
        3.4.1 主观幸福感的ordered probit估计
        3.4.2 住宅适老化特征的边际效应分析
        3.4.3 考虑社区异质性的非线性分层模型估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现状调查研究
    4.1 典型社区调研方案设计
        4.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4.1.2 社区适老化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3 调研对象及流程
    4.2 典型社区调研问卷设计
        4.2.1 设计原则及思路
        4.2.2 调研问卷的设计
    4.3 典型社区调研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分析
        4.3.3 适老化现状调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构建及分析
    5.1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的构建
        5.1.1 模型构建的目的
        5.1.2 模型构建的变量选取
        5.1.3 模型构建的研究假设
        5.1.4 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路径图
    5.2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指标模型数据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2.4 指标权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适老化改造措施
    6.1 硬件环境改造措施
        6.1.1 室内空间改造措施
        6.1.2 公共区域改造措施
    6.2 软件环境发展建议
        6.2.1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6.2.2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宜昌市典型中老年社区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
        1.1.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水平低下
        1.1.3 我国住房短寿化问题严重
        1.1.4 我国住房建设模式亟待转变
        1.1.5 百年住宅成为国内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
        1.1.6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装配式内装产业的兴起
    1.2 研究对象
        1.2.1 支撑体-填充体住宅体系(SI住宅体系)
        1.2.2 空间适应性
        1.2.3 住宅
    1.3 研究意义
        1.3.1 适应性住宅设计可以改善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1.3.2 适应性住宅设计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3 适应性住宅设计给建筑师从业提供理念借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发达国家住宅空间适应性探索历程及设计经验
    2.1 19 世纪下半叶-1939年萌芽期
        2.1.1 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
        2.1.2 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设计思想
        2.1.3 这一时期对住宅空间灵活性的其他尝试
        2.1.4 小结
    2.2 1940 年-1972年开端期
        2.2.1 法国马赛公寓与“酒架体系”
        2.2.2 荷兰SAR支撑体住宅理论
        2.2.3 德国慕尼黑的根特街集合住宅
        2.2.4 日本战后公营住宅标准设计与KJ部品专用体系
        2.2.5 日本“新陈代谢派”与中银舱体大楼
        2.2.6 小结
    2.3 1973 年-1989年发展期
        2.3.1 部品体系的通用体系向转变
        2.3.2 开放建筑理论的形成与其理论内涵
        2.3.3 日本SI体系确立前的发展历程
        2.3.4 日本筑波·樱花小区
        2.3.5 小结
    2.4 1990 年至今成熟期
        2.4.1 KSI体系的确立发展
        2.4.2 日本“200 年住宅”构想的提出
        2.4.3 日本试验集合住宅NEXT21
        2.4.4 日本琴芝县营住宅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空间适应性住宅发展历程及设计经验
    3.1 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木构架体系
    3.2 1949 年-1978年住宅产业化的创建时期
        3.2.1 历史背景
        3.2.2 住宅空间适应性的早期探索
        3.2.3 小结
    3.3 1979 年-1998年住宅产业化的探索时期
        3.3.1 历史背景
        3.3.2 SAR支撑体理论与开放建筑理论
        3.3.3 小结
    3.4 1999 年至今住宅产业化的转变时期
        3.4.1 历史背景
        3.4.2 百年住居LC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3.4.3 济南CSI体系与万科VSI体系
        3.4.4 中国百年住宅的提出与SI住宅体系的发展
        3.4.5 北京雅世合金公寓
        3.4.6 北京众美光合原筑住宅
        3.4.7 上海绿地南翔崴廉公馆11 号楼
    3.5 其他相关方面的新动向
        3.5.1 万科极小公寓户型的研发设计
        3.5.2 从“万科芯”、“万花筒”到“无限系”的万科产品研发之路
        3.5.3 燕京里青年社区与当代都市青年人生活居住原型开发
        3.5.4 丁长峰母亲新农村住宅:住房建设模式的现状问题
        3.5.5 三一筑工的PC建筑技术推动住宅建造
        3.5.6 国际精装住宅展与全生命周期样板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应性设计原则与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
    4.1 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
        4.1.2 耐久性、开放性与动态更新
        4.1.3 模数协调
        4.1.4 设计一体化
    4.2 居住需求分析与住宅内部空间模式分析
        4.2.1 普遍需求——居住者或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分析
        4.2.2 刚性需求——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差异导向的变化的居住需求
        4.2.3 软性需求——生活方式差异导向的多样化居住需求
    4.3 基于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住栋设计原则与方法
        4.3.1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住栋设计原则
        4.3.2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套型与套型之间
        4.3.3 实现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套型内部
    4.4 基于空间适应性的住宅套型设计尝试
        4.4.1 套型基本模型的尺度控制
        4.4.2 用水功能空间的模块化部品标准化设计
        4.4.3 平面可变层面的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
        4.4.4 空间可变层面的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
        4.4.5 住栋平面套型组合设计尝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应性住宅的技术体系与未来发展
    5.1 SI体系工业化住宅技术构成要素
    5.2 支撑体的简洁规整是适应性实现的基础
        5.2.1 结构选型
        5.2.2 公共管井集中设置
        5.2.3 同层排水技术
    5.3 填充体的完善成熟是适应性实现的必要条件
        5.3.1 架空地板
        5.3.2 架空吊顶
        5.3.3 架空墙体
        5.3.4 轻质隔墙
    5.4 支撑体与填充体的对接
        5.4.1 模数协调——二者对接的实现基础
        5.4.2 住宅部品——二者对接的物质载体
        5.4.3 设计实施——二者对接的必要条件
    5.5 我国适应性住宅发展缓慢的原因
        5.5.1 整体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水平低下
        5.5.2 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滞后
        5.5.3 住宅设计建设的理念落后
        5.5.4 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5.5.5 住宅品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5.6 我国适应性住宅未来发展的建议
        5.6.1 政府政策的扶持
        5.6.2 建筑从业者设计理念转变与技术水平提高
        5.6.3 SI体系理论纳入相关专业教育体系
        5.6.4 加快内装工业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5.6.5 普及大众对于SI体系住宅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项目经验
致谢

(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环境—政府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
        1.1.2 行业现状—高速发展伴随质量问题频发
        1.1.3 本文选题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全寿命期理论
        1.2.3 装配式住宅研究现状
        1.2.4 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内涵分析
    2.1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阶段定义
    2.2 装配式住宅设计特征分析
        2.2.1 模块化
        2.2.2 高集成性
        2.2.3 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
    2.3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准则
        2.3.1 设计准则的制定
        2.3.2 设计准则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识别
    3.1 设计关键要素初步识别
        3.1.1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来源
        3.1.2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结果
    3.2 设计关键要素调整修正
        3.2.1 专家访谈
        3.2.2 调整修正结果
    3.3 设计关键要素内涵分析
        3.3.1 可生产性设计(A)
        3.3.2 可运输性设计(B)
        3.3.3 可吊装性设计(C)
        3.3.4 可施工性设计(D)
        3.3.5 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E)
        3.3.6 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F)
        3.3.7 人性化设计(G)
        3.3.8 可维护性设计(H)
        3.3.9 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I)
        3.3.10 环境友好型设计(J)
        3.3.11 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K)
    3.4 设计关键要素验证
        3.4.1 焦点小组讨论的适用性
        3.4.2 焦点小组讨论的过程
        3.4.3 焦点小组讨论结果
第四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初步识别
    4.2 研究设计
        4.2.1 Q方法的概念与特点
        4.2.2 Q方法的适用性
        4.2.3 Q方法步骤
    4.3 数据分析
        4.3.1 因子分析
        4.3.2 因子负荷
        4.3.3 理想化因子排列
    4.4 结果讨论
        4.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4.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策略
第五章 南京市丁家庄A28保障房项目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概况
        5.1.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5.1.2 项目技术结构体系
        5.1.3 项目分析信息来源
    5.2 案例项目分析
        5.2.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分析
        5.2.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分析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居住品质的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住房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1.3.3 商品住宅市场的供需研究
        1.3.4 商品住宅品质研究方法回顾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与商品住宅品质提升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商品房与商品住宅
        2.1.2 商品住宅品质
    2.2 商品住宅品质提升的意义
    2.3 商品住宅品质标准及其建立的原则
        2.3.1 商品住宅的品质标准
        2.3.2 商品住宅品质标准的建立原则
    2.4 居住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构架
3 与本研究相关理论政策依据
    3.1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3.1.1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实质是供求平衡
        3.1.2 供求总量平衡
        3.1.3 供求结构平衡
    3.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
    3.3 供给侧改革理论
4 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4.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4.3 专家对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专家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专家权重系数计算
        4.3.3 居民居住品质评价值的计算
    4.4 居民对商品住宅品质的总体评价
    4.5 居民对商品住宅品质分项评价
        4.5.1 住宅的建筑设计落后于需求变化
        4.5.2 住宅的智能化技术装备配套明显滞后
        4.5.3 小区软件建设是小区环境的软肋
        4.5.4 养老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住宅适老性要求
        4.5.5 市场环境是住宅品质提升的最大短板
        4.5.6 城市环境拖累城市宜居程度
5 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 住宅的建筑设计
        5.1.1 厨卫面积、布局和设施及洗衣空间不合理
        5.1.2 住宅建筑面积总体偏小
        5.1.3 居民对住宅建筑风格和外观的满意度偏低
    5.2 住宅的智能化技术装备
        5.2.1 老旧住宅智能化技术装备滞后
        5.2.2 忽视老年人对住宅智能化技术装备的需求
    5.3 小区环境
        5.3.1 社区文化建设是小区服务的最薄弱环节
        5.3.2 物业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5.3.3 部分小区设施配套不到位
    5.4 住宅适老性滞后于发展需要
    5.5 商品住宅市场环境
        5.5.1 购房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
        5.5.2 房地产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5.5.3 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尚需加强
    5.6 城市环境
        5.6.1 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提升
        5.6.2 路状和生活成本是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
        5.6.3 教育和公共医疗配套供需矛盾较大
6 西安商品住宅品质提升路径建议
    6.1 更新商品住宅设计理念,提升建筑居住品质
    6.2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便利程度
    6.3 建立住宅适老化设计标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
    6.4 抑制房价非理性上涨,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6.5 规范房地产市场,营造诚信市场环境
    6.6 加强社区软环境建设,创建文明、和谐小区
    6.7 完善智能化设施,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6.8 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集合住宅作为二十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受到广泛关注
        1.1.2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1.1.3 社区研究提供了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视角
    1.2 研究对象
        1.2.1 二十世纪遗产
        1.2.2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
        1.2.3 遗产保护与发展
        1.2.4 遗产社区
    1.3 研究综述
        1.3.1 二十世纪集合住宅遗产研究
        1.3.2 遗产社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历程与实践
    2.1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交流现状
        2.1.1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交流组织
        2.1.2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事件
        2.1.3 二十世纪遗产代表性国际文件
    2.2 国外二十世纪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
        2.2.1 英国
        2.2.2 德国
        2.2.3 小结
    2.3 国内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
        2.3.1 香港蓝屋建筑群
        2.3.2 台湾眷村—四四南村
        2.3.3 太原矿机宿舍
        2.3.4 铁西工人住房
        2.3.5 小结
第三章 南京1949-1978 年工人住房建设与空间演进
    3.1 调研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思路
        3.1.2 数据来源
    3.2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建设发展及空间分布
        3.2.1 1949—1957 年三年恢复及一五时期——集中建设、量少规模小
        3.2.2 1958—1965 年大跃进时期及其后期——城郊拓展、量少分散
        3.2.3 1966—1978 年文革时期及其影响后期,城内填补、外围集聚
    3.3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现状空间特征
        3.3.1 工人住房现状空间分布特征
        3.3.2 工人住房建设管理体制
        3.3.3 工人住房用地功能情况
        3.3.4 工人住房建筑布局特征
    3.4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建设与演变机制
        3.4.1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1949-1978 时期建设机制
        3.4.2 1979年至今演变机制
        3.4.3 未来发展挑战
第四章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遗产价值初步评估
    4.1 国际上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及启示
        4.1.1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标准
        4.1.2 英、美、日三国保护登录制度的认定标准
        4.1.3 国际上20 世纪遗产的认定标准
        4.1.4 国际上20 世纪集合住宅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4.1.5 小结
    4.2 国内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及启示
        4.2.1 国内法规条例准则对于文物古迹的价值认定
        4.2.2 国内法规条例标准对于历史地段的价值认定
        4.2.3 国内各地区对于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价值认定
        4.2.4 国内法规条例对于文物古迹的价值认定
        4.2.5 20 世纪遗产中集合住宅典型案例的价值认定
        4.2.6 小结
    4.3 南京市相关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及借鉴
        4.3.1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
        4.3.2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4.3.3 南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4.3.4 小结
    4.4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估体系
        4.4.1 认定标准判断
        4.4.2 评价准则与目标
        4.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4.4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价指标表
    4.5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价结果
        4.5.1 重要遗产价值的工人住房
        4.5.2 建议保护的内容
第五章 南京梅钢生活区及芦席营工人村实证研究
    5.1 芦席营工人村
        5.1.1 发展演变
        5.1.2 价值特色评价
        5.1.3 发展困境分析
        5.1.4 多元主体意愿与诉求分析
    5.2 梅钢生活区
        5.2.1 发展演变
        5.2.2 价值特色评价
        5.2.3 发展困境分析
        5.2.4 多元主体意愿与诉求分析
    5.3 对比总结
        5.3.1 建设机制的异同
        5.3.2 发展阶段的异同
        5.3.3 社区特征的异同
        5.3.4 价值特色的异同
第六章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
    6.1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技术路线
        6.1.1 国内外相关实践路径
        6.1.2 保护与发展的技术路线研究
    6.2 芦席营82 号工人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6.2.1 基于综合分析的保护发展目标
        6.2.2 项目建议与保护发展策略
    6.3 梅山生活区保护与发展策略
        6.3.1 基于综合分析的保护发展目标
        6.3.2 项目建议与保护发展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连W建筑装饰公司X项目工程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工程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工程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1 工程成本控制的概念
        2.1.2 工程成本控制的流程
        2.1.3 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2.1.4 目标动态控制的原理
        2.1.5 目标动态控制的工作程序
    2.2 工程成本控制相关方法
        2.2.1 因果分析图法(鱼骨图法)
        2.2.2 挣值法-控制工程成本
        2.2.3 价值工程-提高产品价值
        2.2.4 分层法的应用
3 W公司X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3.1 W公司与X项目背景状况
        3.1.1 W公司状况
        3.1.2 X项目背景状况
    3.2 X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3.2.1 成本控制主要问题
        3.2.2 因果分析图法分析影响因素
        3.2.3 X项目报价清单材料成本状况分析
        3.2.4 未完工程材料成本状况分析
        3.2.5 X项目工期统计分析
4 W公司X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
    4.1 组织措施
        4.1.1 完善工程成本岗位责任
        4.1.2 完善工程成本控制流程
    4.2 经济、技术措施
        4.2.1 改进前材料预算费用的分析
        4.2.2 主、辅材清单改进
    4.3 合同措施
5 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措施
    5.2 管理措施(合同措施)
    5.3 经济措施
    5.4 技术措施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材料清单完善分析表
致谢

(10)NA水暖卫浴公司供应链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
    2.1 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
    2.2 供应链融资特点
    2.3 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模式区别
    2.4 供应链融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交易成本理论
        2.4.3 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
    2.5 供应链融资基本模式
第3章 NA水暖卫浴公司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NA公司访谈情况
    3.2 NA公司概况
        3.2.1 水暖卫浴行业概况
        3.2.2 NA公司基本情况
        3.2.3 NA公司财务状况
    3.3 NA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3.3.1 内源融资有限
        3.3.2 外源融资渠道窄
        3.3.3 融资成本高
    3.4 NA公司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4.1 NA公司内部存在问题分析
        3.4.2 NA公司外部存在问题分析
    3.5 NA公司融资环境分析
        3.5.1 NA公司融资内部环境分析
        3.5.2 NA公司融资外部环境分析
        3.5.3 NA公司发展供应链融资优势
第4章 NA水暖卫浴公司发展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
    4.1 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目标
    4.2 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原则
    4.3 NA公司发展供应链融资具体方案
        4.3.1 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
        4.3.2 运营环节——存货融资
        4.3.3 销售环节——应收账款融资
第5章 NA水暖卫浴公司供应链融资方案实施保障
    5.1 NA公司内部保障
        5.1.1 加强上下游合作
        5.1.2 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5.1.3 强化队伍建设
    5.2 NA公司外部保障
        5.2.1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5.2.2 建立信息化供应链融资平台
        5.2.3 增强银行对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5.2.4 加快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南安市仑苍镇水暖卫浴企业供应链融资调查问卷
附录B 融资状况和供应链融资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厨卫业亟待建立行业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D]. 周美琪.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基于住宅产业化的整体厨卫设计研究[D]. 陶建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康又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健康数据和典型社区调研的宜昌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D]. 王紫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SI体系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孙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D]. 陆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7]西安市商品住宅品质提升问题研究[D]. 申雯.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D]. 方伟. 东南大学, 2019(05)
  • [9]大连W建筑装饰公司X项目工程成本控制研究[D]. 徐永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NA水暖卫浴公司供应链融资研究[D]. 陈洋.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厨卫行业急需建立行业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