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方党报的有效发行量

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方党报的有效发行量

一、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市党报的有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银星[1](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文中提出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地市级党报是当地最大的主流媒体,其发展规模虽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然而地市级党报依然有着特有的地域性舆论引导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时,地市级党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受到了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如何提升自身的传播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和监督功能,对上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对下服务好人民群众,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的传播力发展现状分析,进而探索限制地市级党报传播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本文旨在帮助党报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解决党报发展的困境问题。只有对传播力建设提出有效的提升方法,才能使地市级党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强“四力”的建设,从而使地市级党报在新时代不落后于其他媒体,始终占据“主流媒体”的位置。

廖兴婷[2](2020)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媒体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促成了丰富多样、融合发展的新媒体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传统报业形成了威胁,读者流失越来越严重。新闻市场已经不允许传统报业再凭借报纸这一种方式称霸市场,而是逼迫传统报业去适应新环境,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具有强大知名度和信赖度的品牌成为应对读者流失的突破口。一些报业集团率先实施品牌战略,在技术和媒体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进行研究,解锁品牌战略的成功密码,有助于实现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以及成为报业行业中优势品牌的目标。同时,对于启示我国报业集团的层次提升和促进报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采取“理论梳理——比较研究——分析问题——环境分析——构建品牌战略——提出保障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新媒体、报业品牌、品牌战略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再结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详细分解了该集团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优势和劣势,得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先打造强势品牌,再利用自身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培育优质的子品牌,使集团在行业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赵建忠[3](2019)在《坚守主业 融合发展 当前地市党报发行工作融合发展路径探析》文中指出地市党报发行多采用邮发和自办发行二者相结合的模式,从报业经营收入结构来看,发行经营收入仍然是党报集团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党报集团生存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安阳日报》发行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显现报纸发行范围固化结构失衡;投递团队动能发挥不充分,导致发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在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这些问题和矛盾越发突出。

左雪娇[4](2016)在《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认为报业是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兼备的产业。改革开放前,报纸只是单纯作为意识形态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存在,报业的双重属性没有完全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中国报界普遍推广,报业的产业属性得以重新回归。那么,报业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盈利自然是它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是对报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战略选择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以求在描述过程中发现报业经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了便于描述,将报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过程分为:1978—1995年报业商业属性的回归及多种经营的起步;1996—2011报业集团的组建及报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繁荣;2012年至今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多元化经营难挽报业颓势三个阶段。阶段的时间节点是根据政策的出台、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等为主要参照。阶段划分也许并不十分标准,只是作为一个描述角度。报业起初主要依靠广告、发行收入支撑其生存,而后受到市场、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能再单纯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来盈利,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其实,报业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存有一个从主动经营向较为被动自救的转变。此前,报纸在传媒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广告、发行等主营收入能自给自足之时,报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想紧跟经济大潮,赚的更多的利润。而后报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岌岌可危,此时报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找寻一条有效的自救之路。如果将报业多元化经营从经营内容角度进行阶段划分的话,可以将报业多元化经营分为实体经营、资本运营与扩张、与新媒体融合经营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起初,报业从经营相关多种实体经营业务开始,大踏步地迈向贸易、房地产、制造业、服务业等多元化的经营领域。报业碰触资本,从与资本进行简单合作,到上市,再到利用原有的资本积累进行资本扩张。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起初只是打造人有我亦有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到现在报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将新媒体作为一种介质,寻求新的赢利模式才是重中之重。对报业多元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之后,可以看出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转变。除了上段所说的多元化战略在不断升级以外,还可以得出报业经营理念由以广告商为主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经营方式由单纯依靠售卖版面到全方位经营转变等一系列的发展。现在报业经营的触角可谓是遍及商业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即便如此,传统报业还是遭遇到寒冬,纸媒衰亡论甚嚣尘上。如果说报业第一次多种经营失败主要是管理的原因,那现在对报业来说,最大的威胁则来源于技术。报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固然能为报业带来生的希望,可以使副业反哺主业。但在此过程中报业不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忘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方师师[5](2013)在《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关系、结构与意义》文中指出本文将中国社会中的“媒介生产主体”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建构且构成地考察其历史、结构与权力,尝试从国家治理、社会网分析以及知识-权力生产的角度丰富对其与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公民权力与社会信任之间联系的阐释层面。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国家制度作为传媒系统的一个背景或者硬性框架,强调既定的纪律、管控与约束,但忽略了中国语境下“传媒系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的基础逻辑起点;以往的研究强调传媒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但是分析以结构-功能取向为主,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无法打通,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与普及使得更多的社会关系“客观化”,本文尝试使用社会网的关系/结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这一跨越组织/个体边界的互动,以及这种经由“参与生产”的传播行为组织起来的“动态”媒介过程;第三,媒体与其他社会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通过符号建构再生产日常生活,动态的媒介新闻生产过程也是如此。以往的研究突出的这一生产过程中自上而下的两首明确的所属性支配权力,本文则试图补充来自另外一个方向的自下而上弥散的关系性权力的生产逻辑。另外,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权力的使动逻辑需要视“社会信任”在场与否来决定,而动态的媒介过程可以再生产社会信任。通过研究文章认为:首先,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条威权政治与经济发展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共构了作为国家系统的一部分的传媒系统的发展配置与“双重属性”,但是由于我国国家与政府的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对于传媒的治理从系统治理走向社会治理。其次,当今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具有路径依赖与多重逻辑并置的现象。首先,中国传统社会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横向差序格局仍旧存在;其次,新中国建国之后建立的单位制体制是一种“德治再分配”机制,兼具个体差序格局与官僚科层制双重结构;第三,改革开放之后,单位制式微,个体成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第四,这些关系形式以传播技术为载体显现出来,并立共存,通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形成一种“动态的”媒介组织过程,不属于同一“圈子”的个体与组织有机会彼此相连,因此构成了“随机社会网”,各种传播关系跃迁并“内卷”。第三,动态的传媒组织的形成与彼此联系的方式是信息交换,但是这种信息却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带有社会权力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可能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符号化,知识的过程趋于制度化,知识的结果倾向于合法化,合法化又会对这种知识本身附带的社会权力进行背书。由于现今“信息生产”的方式是社会化生产,生产源头来自社会个体,无数的个体通过弱连带联系形成动态的媒介组织,因此形成了弥散的权力网络。这种权力的网络有两大影响:其一,对于权力关系的再认识。权力不再是之前明确主客两首的所属性支配权力,而是变成了弥散的主体间的不确定的关系性权力,关系性权力是支配性权力的生产原料;其二,在中国社会中,互动的个体之间必须要考虑“社会信任”的在场与否才能确定其行为的规则与逻辑,当信任广泛存在的时候,即便是权力的不平等也不会妨碍权力首属两端彼此合作。社会信任以社会资本的形式通过社会化的知识生产得以再生,这种社会资本具有两种性质,一是有正负之分,二是需要时间积累。因此,整个社会的信任问题可以通过媒介互动过程得以衡量。就发展趋势而言,第一,中国国家政府对于传媒系统的治理正在由系统治理走向社会治理;第二,传媒组织正在由既定的边界组织演变为动态的媒介过程,整个传播系统的关系结构呈现“内卷化”趋势;第三,社会权力正在以“合作化新闻生产”的形式由自上而下明确的支配性权力变为自下而上的关系权力,后者是前者的可能性空间,并且对于以社会资本的形式存在的社会信任进行再生产。

南长森[6](2012)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008年、2009年在西藏、新疆爆发的“3,14”、“7,5”事件为切入点,从发展传播学角度提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命题,从而使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成为本文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在西北民族社会发展与媒介变迁的时空中,用田野调查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理论思辨方法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形塑的问题,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国家认同出现矛盾与和谐这一认知关系,围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媒介发展呈现出二元竞争格局、非均衡发展态势的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一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汉文媒体)和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民文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二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机关报、台主流媒体与专业报、对象报、台等非主流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这种竞争格局,看似党报党台在起舆论导向作用,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人们很容易忽略国家认同的最高追求,使娱乐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而使国家认同甚或流于形式和偏失,形成国家所需的意识形态一手弱、市场经济放任自流的娱乐消费一手强的非均衡发展态势。这种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趋于娱乐消费和国家认同趋于柔弱的矛盾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健康发展。因此,消化、克服并使其朝向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就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对此,本文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应建构、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利用媒介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工具和喉舌机关的“一翼”与媒介市场化生存的“一翼”并统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体”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平衡机制,以此作为物质基础来负载国家认同,同时以公民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加以导向和强化,使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等相关认同向以国家认同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和转型。本文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机制与国家认同方面有所新意或创新,认为应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所负载的公民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关键,国家在媒介市场化中力戒其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介造成的伤害。

吴华清[7](2012)在《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对当前我国党报新闻改革的难点——时政新闻改革进行研究。以笔者供职十余年的宁波日报新闻生产为例,研究目前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所呈现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并基于此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论文主要运用批判话语分析与媒介生产社会学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在深描的基础上加以抽象的理论阐释。第一章提出问题,厘清话语、话语分析、时政新闻等基本概念,并简要说明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回溯我国新闻史上三次重要的党报改革,以及时政新闻话语的变迁轨迹。第三至五章,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向度,通过与晚报的对比,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第六章跳出“二个向度”分析框架,并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从党报组织、政党、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提出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基于党报组织、政党及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协商式表达。结语指出,尽管当下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让人困惑,但我国新闻发展史中晚报时政新闻话语“三步走”革新历程使印证了这一体制内空间拓展路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正是在一次次的“非常规”活动的突破中,提高了现存新闻体制容纳程度。

曹丹[8](2011)在《论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省委机关和人民的喉舌,省委机关报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宣传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努力使其得以贯彻和落实的重要任务;它肩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发行作为报刊生产营销活动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将产品转换为商品,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省委机关报的发行直接关系到省委机关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音的社会覆盖、关系到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延伸。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革,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省委机关报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巨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完善;人们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生命意识、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媒介技术、媒介环境的日新月异等,都使原来处在特殊地位的省委机关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遭遇全面滑铁卢:发行量逐年走低,广告收入停滞不前,读者群大量流失,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逐年下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皆陷入窘境。面对如此境况,省委机关报除了在媒介竞争不断自我升值、施行内容为王理念,努力放大自身在拥有较高的媒体公信力、受众覆盖面广、拥有较多优秀人才的优势之外,还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发行方式,拓展发行渠道、扩大发行数量;同时根据整体市场环境合理分析读者需求,探索新的报业市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公益媒体、舆论引导,增强省委机关报的竞争力,提高的省委机关报的发行数量,促进省委机关报的改革。

周健全[9](2010)在《地市党报盈亏平衡点发行量浅析》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报纸行业也遭遇寒冬,整体效益下滑,广告实际收入大幅下跌。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措施的施行,今年上半年虽大幅好转,但下半年大势不明朗,未来中国经济究竟会不会"二次探底"?这一争论从7月以来热闹非凡。而报刊发行征订在即,地市党报做何种应对:扩张抑或收缩,实在是两难之举。要做到应对自如,惟有练好内功,特别是要算好自己报纸盈亏平衡点发行量这本账。现就地市党报盈亏平衡点的发行量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唐佳希[10](2010)在《传媒公共性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试图揭示中国传媒公共性功能背后的传媒结构问题,探讨中国传媒公共性困境是怎样发生的,论述公共性功能与传媒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过程。为了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采用传播社会学分析取向,把大众传播行为及传媒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和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对大众传播的行为及体系进行分析,如结构功能主义模式、AGIL模式、社会发展理论等。本研究选取了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范式,对1979年中国传媒改革以来的传媒结构进行了总体性的分析。因为传媒公共性不但是传媒的一种属性判断,还是一种功能判断。对传媒公共性的考察要判定传媒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产生了什么结果。按照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可以对大众传播的相关研究主题划分作下列设想,即:(1)传播行为,(2)传播体系的结构与功能,(3)传播体系的结构变动。从这个设想出发,本研究的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结构系统中检视传媒的属性和功能问题,确立传媒公共性和公共性传媒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功能主义研究一是要揭示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二是力图解释某一社会行动所造成的效果或发挥的功能;三是探寻如何使各种要素协调起来并使之一体化。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将社会系统看作一个必然具有满足某些基本要求的功能的结构来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传媒公共性问题与结构功能主义在逻辑分析上的一致性:传媒公共性分析和结构功能主义分析都是从行为分析入手;传媒公共性分析和结构功能主义分析都要以交换理论为其思考的核心;两者都是采用广义的系统分析方法。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我们可以想把大众传媒的结构理解为制度化的、以规范为依据的大众传播资源的分配方式。如果这样理解传媒体系的制度化结构的含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现代社会已经走向产业的大众传媒中形成的制度化结构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市场原理、组织原理和公共原理。本研究正是论述在中国传媒结构变动和调整中,这三种类型的结构是如何生成、作用和发展的。力图深入到大众传媒的结构内部,尤其是分析具有产业化性质的传媒集团化改革之后传媒的结构,以此来拷问中国传媒公共性的问题。第二部分考察中国传媒结构调整和改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传媒结构特征的演变。1979年以来中国传媒发生了两次重要的结构变动。第一次是1979年到1990年代,我国传媒资源由中央向地方扩散和由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扩散的过程。第二次是1990年代末以来,传媒资源从地方重新向中央级、省级集中,从社会向政府和市场集中。在报业结构中,研究探讨了行业报的衰落、划转和市场转型、社会团体报的发展困境和市场化转型、以及党报内部的结构分化。在结构转型中,两股力量在不断的加强——政治和市场,形成了以组织原理和市场原理为主的报业结构,而党报及以党报为主的报业集团成为这种二元结构的集中体现。在行业报的划转、社团报的衰落和县市报的转变的基础上,我国报业集团吸收了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报业集团兼具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两股势力相互竞争、博弈,而又相互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政治优势(垄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后,中国报业结构的扁平化,则表明中国传媒资源纵向分配的不均,传媒资源进一步向城市向所谓的主流人群集中。在广播电视传媒结构中,本研究在横向上考察了有线台、无线台、教育台的合并,在纵向上考察了县级广电的变迁和公共频道的功能。可以说,我国广电传媒结构的调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第一次结构转变主要是广播电视传媒结构即从组织原理向市场原理的转换,表现为传媒资源从政治到市场的扩散。广播电视纵向结构的调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1983年以前的中央级和省级二级办广播电视转变成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格局。第二次是从四级结构重新调整变成二级结构。这次调整,一方面缘于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缘于传媒市场化运营,广播电视充分竞争,传媒资源进一步向中央级省级大台集中的利益分配。报纸、广播电视的结构调整的同一指向和结果就是兼具政治和市场两种力量的产业集团化,纵向结构扁平化的最终指向就是传媒资源向城市精英阶层集中,而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则成为主导传媒发展和格局变动两大核心力量。综合来看,在传媒结构的调整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显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在不停的进行着角逐、博弈甚至合谋。缘于组织原理和市场原理的调控,其结果指向当然不是公共性的最大化。传媒体系的结构变动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它揭示了当今中国传媒结构的形成过程,并展示了政治和市场两股力量是如何不断增强的。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国传媒集团化的考察来分析中国传媒的结构和功能。传媒改革以来中国传媒结构调整的脉络是:在加强市场原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强化组织原理,在权力分散和增量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权力的重新集中。经过两轮传媒结构调整,党报和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中央级、省级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也完成了全国和区域性的布局。随着我国传媒集团化拉开序幕,传媒集团成为传媒结构的主要组成单位,也成为传媒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传媒集团和传媒集团化应该成为本部分研究的重点考察对象。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组建模式和广播电视集团的组建中的组织原理都揭示出组织原理传媒结构中的权力逻辑。而传媒集团内部的市场化改革则体现了市场原理结构中的资本逻辑。无论是组织原理还是市场原理,都存在政府失灵或者市场失灵的问题,从而发生以部门利益代替公共利益或以市场利益代替公共利益的情况。组织原理与市场原理二元传媒结构的形成以传媒的双重属性的认定为开端,并在媒介产业化集团化过程中不断巩固,权力和资本两种逻辑不断增强进而侵犯社会权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形成了权力和资本对传媒公共性的双重宰制。第四部分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探讨传媒公共性功能发挥。结构功能主义不仅重视结构研究,同时也重视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告诉我们媒介公共性作为正功能、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可能性,揭示了主观能动对于媒介公共性正向功能发挥的意义。传媒公共性不仅受到传媒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也需要政府、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尤其有赖于是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主动地对媒介进行干预、监督、协商与合作,督促大众传媒承担其公共责任,运用大众传媒去争取和维护公共利益。因为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传媒也具有正功能、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公民及公民社会组织对媒介的参与,就是要促进传媒显现的潜在的正功能的发挥,抑制反功能的发挥。本部分研究建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公民、公民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在促进家庭暴力公共化、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互动,从中发掘大众传媒的各种功能表现和公民社会组织传媒参与的可能性。学术界在公民社会构成主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公民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它是由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问题将越来越和公民的媒介参与相关,本章研究旨在揭示公民及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大众传媒的可能性和作用机制。

二、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市党报的有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市党报的有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政治意义
        2.社会意义
        3.经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数据统计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4.问卷调查法
    (五)文献综述
        1.关于“传播力”的研究
        2.关于“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六)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概述
    (一)地市级党报概述
        1.地市级党报的概念
        2.地市级党报的特点
        3.地市级党报的功能
        4.地市级党报的发展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特殊性
        1.语言的特殊性
        2.文化的特殊性
        3.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三)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概念
        1.传播力
        2.地市级党报传播力
        3.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构成指标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党报传播力状况分析
    (一)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能力分析
        1.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主体分析
        2.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内容分析
        3.乌兰察布日报社媒介运用分析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效力分析
        1.问卷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问卷信效度检验
        4.传播效力分析
三、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力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基础建设力量不足
        1.发展资金受限
        2.人才资源缺乏
    (二)媒体融合程度较低
        1.地市级媒体相关政策空缺
        2.媒体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3.融媒体平台建设水平不足
        4.内容建设“拿来主义”明显
    (三)对外传播影响力有限
        1.媒体品牌开发不足
        2.报道特色难以突显
    (四)媒体传播要素分散
        1.区域品牌资源分散
        2.媒体资源整合不足
四、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
    (一)明确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方向
        1.坚持党报本质
        2.坚守以人为本
        3.依托区域特色发展
        4.走向产业化经营
    (二)开拓地市级党报发展思路
        1.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受众需求
        2.强化受众参与,提升内容生产力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横纵双向发展
        4.建设新媒体矩阵,打造传播力生态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乌兰察布日报社各传播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2)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报业集团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品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管理
        2.1.1 品牌战略的定义
        2.1.2 品牌战略的内容
        2.1.3 品牌战略管理
    2.2 品牌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报业品牌
    2.4 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分析方法
        2.4.1 PEST分析方法
        2.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2.4.3 SWOT分析方法
第三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集团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组织机构
        3.1.3 经营范围
    3.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
        3.2.1 探索品牌意识(1995 年以前)
        3.2.2 形成品牌概念(1995 年以后)
        3.2.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
    3.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品牌定位不明确
        3.3.2 媒介体制不完善
        3.3.3 品牌推广不到位
        3.3.4 品牌创新力不足
        3.3.5 品牌融合度不足
第四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的环境分析
    4.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P)
        4.1.2 经济环境因素(E)
        4.1.3 社会环境因素(S)
        4.1.4 科技环境因素(T)
    4.2 产业环境分析
        4.2.1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2.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3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4.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4.2.5 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4.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3.1 全媒体矩阵完整
        4.3.2 报道形式创新
    4.4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
        4.4.1 关键的资源分析
        4.4.2 核心能力分析
    4.5 SWOT分析
        4.5.1 机会分析(O)
        4.5.2 威胁分析(T)
        4.5.3 品牌优势分析(S)
        4.5.4 品牌劣势分析(W)
        4.5.5 SWOT分析矩阵
第五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构建
    5.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构建原则
        5.1.1 增长性原则
        5.1.2 一致性原则
        5.1.3 协同性原则
    5.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和战略目标
        5.2.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
        5.2.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目标
    5.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制定
        5.3.1 准确品牌市场定位战略
        5.3.2 品牌延伸推广战略
        5.3.3 品牌融合发展战略
        5.3.4 强势品牌战略
第六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搭建组织架构,完成组织保障
    6.2 完善企业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6.3 整合所有资源,提供资源保障
    6.4 搭建内部平台,统一认可品牌和企业文化
    6.5 打造人才品牌,形成人才保障
    6.6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保障
    6.7 优化新媒体发展,实现品质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坚守主业 融合发展 当前地市党报发行工作融合发展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夯实主业基础, 多措并举让党报发行增量提质降低运营成本
    (一) 党报发行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必须把讲政治放到首位
    (二) 积极推行私订公助、企业捐报、党费补助贫困党员订党报
    (三) 大力拓展个人自费订户
    (四) 顺应市场规律, 适度调整报纸价格, 优化整合投递路段, 增加发行效益, 降低发行成本
二、因地制宜在市场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4)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多元化经营理论综述
        1.2.2 报业多元化经营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报业产业属性的回归及报业多种经营的起步(1978年—1995年)
    2.1 报纸产业属性的沉浮
        2.1.1 改革开放前报业企业化曾提出
        2.1.2 改革开放后报纸疾呼“企业化管理”
    2.2 报业产业属性回归
        2.2.1 报纸重新刊登广告
        2.2.2 报纸自办发行
        2.2.3 报业多种经营获许可
    2.3 报业早已尝试多种经营
        2.3.1 众多报社早已开展多种经营
        2.3.2 报业多种经营的特点
        2.3.3 报业多种经营多以失败告终
第3章 报业集团的组建及报业多元化经营的繁荣(1996-2011年)
    3.1 报业集团组建及多元化经营
        3.1.1 报业集团组建的背景
        3.1.2 报业集团的建立
        3.1.3 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
    3.2 作为独立报社的多元化经营
        3.2.1 北京青年报多元化经营的情况
        3.2.2 中国证券报多元化经营的情况
        3.2.3 独立报社多元化经营的特点
    3.3 报业的资本运营
        3.3.1 报业资本运营的背景
        3.3.2 报业资本运营的实施
    3.4 报业全力进行数字化转型
        3.4.1 数字报业战略的制定
        3.4.2 数字报业战略的实施
        3.4.3 数字报业战略的效果
第4章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多元化经营难挽报业颓势(2012年至今)
    4.1 报纸衰落的原因
        4.1.1 新媒体挤占媒体市场份额
        4.1.2 新媒体破坏报业商业模式
        4.1.3 企业可借自媒体自我营销
    4.2 报业颓势的表现
        4.2.1 广告、发行收入下滑
        4.2.2 传统媒体停刊或破产
        4.2.3 媒体人纷纷跨界转场
    4.3 报业奋力转型自救
        4.3.1 践行“媒介融合”
        4.3.2 疯狂跨界
        4.3.3 扩张资本
        4.3.4 抱团取暖
第5章 对报业多元化经营的思索
    5.1 影响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因素
        5.1.1 政策是报业多元化经营的主导因素
        5.1.2 技术是报业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因素
    5.2 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转变
        5.2.1 经营战略:围绕三大战略,从单一走向多样
        5.2.2 经营理念:从“企业化管理”到“产业化运作”
        5.2.3 经营模式:从依赖广告商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
        5.2.4 经营方式:从单纯售卖版面到全方位转型经营
    5.3 报业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5.3.1 固有缺陷阻碍多元化经营
        5.3.2 盲目进入经营领域
        5.3.3 媒介融合理解偏颇
    5.4 报业多元化经营利弊相生
        5.4.1 报业多元化经营支撑主业发展
        5.4.2 报业多元化经营影响新闻客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关系、结构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媒介过程研究的再阐释空间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述析
        三、新突破口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重新审视中国语境下媒介组织的制度逻辑
        二、分析作为“单位”和作为“过程”的媒介构成
        三、展示媒介过程的社会权力与社会资本生产机制
        四、反思国家-社会-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
    注释
第一章 理论资源与分析方法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理念与框架
        一、国家治理的理念
        二、国家治理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社会网(关系与结构)分析
        一、静态与动态的社会网分析
        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
    第三节 知识-权力分析法
        一、知识-权力关系
        二、支配性权力与权力关系
    第四节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二章 治理术:传媒系统的制度框架
    第一节 治理的配置:国家善治的媒介诉求
        一、从治理到善治
        二、善治的要求
        三、善治与传媒系统的建设
    第二节 治理的脉络:媒介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一、改革之前的媒介管理
        二、改革初期的媒介发展
        三、舆论一律与集团化经营
        四、文化体制改革
        五、技术全面升级与治理
    第三节 治理的构成:从系统整合到社会整合
        一、系统整合的框架
        二、社会整合的考虑
        三、整合的问题
    注释
第三章 结构网:单位制与动态媒介过程
    第一节 以“单位制”组织的内外制度环境
        一、单位制:命题与起源
        二、熟人连带:国家-组织层面的单位制关系
        三、“去仪式化”的努力: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结构
        四、派系结构:利益不平等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动态的媒介过程
        一、从组织形态到组织过程
        二、动态媒介过程的过程
    注释
第四章 权力场:知识-权力与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一节 作为“知识”的新闻
        一、新闻是不是知识?
        二、集体性的知识
        三、知识与权威
        四、生产权力的知识
    第二节 知识-权力生产的可能性
        一、知识-权力的生产机制
        二、权力关系的生产条件
        三、关系性权力与支配性权力
    第三节 社会的信任: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注释
第五章 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缘起:被关闭了的“评论”功能
    二、视角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三、客观、表达与记录:社会化媒体的中国文本与实践定位
    四、研究结论
    注释
第六章 结论: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
    一、国家治理的社会整合趋向
    二、动态媒介过程的想象力
    三、叠加内卷的社会关系网
    四、“信任”的社会资本积累
    五、“双行星”结构的互动模式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的现实孕育与理论观照
        1.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
        1.2.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成就
        1.2.3 国家认同文献研究综述
        1.2.4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的拓新领域
    1.3 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社会变迁与现状
    2.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与社会发展特征
        2.1.1 西北少数民族人文地理区域特征
        2.1.2 西北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特征
    2.2 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变迁与现状
        2.2.1 社会变迁初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起步晚、内驱力小、媒介融合度低、媒介生态脆弱并形成单一的传播布局
        2.2.2 社会变迁中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格局与宣传效应
    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问题
        2.3.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2.3.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体系的形成现状
        2.3.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2.3.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与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成因
    3.1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影响
        3.1.1 全球化概念演进与内涵特征
        3.1.2 全球化与现代化、民族主义、“地球村”的起源与发展都在叠加背景中形成互促效应
        3.1.3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1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内涵特征
        3.2.2 新媒体技术传播功能的辩证分析
        3.2.3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1 社会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其认识
        3.3.2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1 认同
        4.1.2 宗教认同
        4.1.3 文化认同
        4.1.4 民族认同
        4.1.5 国家认同及其相关认同的价值指涉
    4.2 国家认同为主导的相关认同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5.1.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强市场过程弱国家调控的表现
        5.1.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弱国家调控的原因与强国家认同策略
        5.1.3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何以能成为国家认同之基础
    5.2 用公民认同承载国家认同是强化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必要途径
        5.2.1 公民认同内涵特征及其释义
        5.2.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关系
        5.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为何要以公民身份承载国家认同
    5.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要强化信息传播意识、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用新闻价值衡量新闻传播效应
        5.3.2 淡化宣传意识尤其是成就报道中的感恩、赐恩意识,复位和回归新闻传播的多功能属性
        5.3.3 克服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注重西北少数民族传播禁忌是提升国家认同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期间发表发表的学位论文

(7)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从话语分析视角看党报新闻改革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话语和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节 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历史的参照: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变迁
    第一节 第一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二节 第二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节 第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章 文本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
    第一节 “官话”的语法分析:基于“三个平面”语法观
    第二节 “空话”的修辞分析:说服意图外化
    第三节 “套话”的结构分析:高度模版化
第四章 话语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文本生产
    第一节 互文性与新闻文本生产
    第二节 互文性与版面文本生产
第五章 社会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滞后性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阻碍
    第三节 话语生产中的多种控制
    第四节 权力织就的话语图谱
第六章 协商式表达: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主体觉醒:重构现存体制的内部空间
    第二节 定位“转型”:从执政资源的视角
    第三节 回归新闻:基于会话的“合作”原则
    第四节 革新实践:广州日报与浙江日报的成功探索
结语:困惑与突破
深度访谈名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论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 相关文献及理论述评
        1、研究现状
        2、文献回顾
        3、文献述评
    (四)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新时期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现状
    (一) 新时期我国省委机关报发展整体概况(1978——2010)
    (二) 新时期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现状分析
        1、新时期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现状
        2、新时期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3、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竞争力分析
    (三) 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党报影响力
        2、增强受众针对性,提升省委机关报公信力
        3、有利于增强党报在整个报业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发行与广告的良性互动
二、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模式分析
    (一) 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几种发行模式
        1、“邮发合一”模式
        2、自办发行模式
        3、“自主发行”模式
        4、多元报纸发行模式
    (二) 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模式分析
        1、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模式具备的优势
        2、现阶段我国省委机关报发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本土策略新探
    (一) 施行媒介绿色营销理念,“有效发行”省委机关报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1、施行媒介绿色营销理念,“有效发行”省委机关报的背景
        2、相关涉及概念
    (二) 省委机关报如何施行绿色营销,“有效发行”报纸
        1、差异化、受众市场细分
        2、区域媒介市场细分——精英的与启蒙的
四、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可持续增长策略
    (一) 提高省级党报公信力和口碑,赢得社会信赖
        1、从省委机关报自身来提升——塑造公信力形象
        2、从省委机关报的从业人员来提升——塑造从业人员的公信力
        3、从省委机关报的新闻专业素质、新闻技巧来提升
        4、倾注社会关怀,塑造省委机关报责任媒体的形象
    (二) 增强省级党报竞争力,推行主流报刊“新闻本位”、实践“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
        1、坚持省级党报“新闻本位”理念,承担主流媒体责任
        2、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关注社会变革主体
        3、贯彻“三贴近”方针
        4、优化评论、深度解读、话题策划,凸显、放大省级党报独特优势
        5、不失语、不乱语、不“滞后”,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三) 开发受众资源,省级党报权威性、开放性相融合
    (四) 有针对性的对省委机关报订阅予以补贴
    (五) 多种营销手段并置,整合发行手段
        1、社会营销活动激活省委机关报无形资产
        2、开展“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培养青年读者
    (六) 以人制胜,施行人才发展战略
        1、选取、提拔复合型管理人才
        2、培养、选拔优秀新闻采编人才
        3、培养专业的报刊发行工作者
五、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国外策略借鉴
    (一) 现阶段报业发达国家发行模式分析、比较
        1、日本模式
        2、美国模式
    (二) 对报业发达国家发行模式、发行策略的借鉴
        1、有效发行,订单式生产
        2、建立读者数据库,针对地方受众发行多个版本
        3、拓宽零售发行渠道
        4、运用新媒介,发展收费电子网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市党报盈亏平衡点发行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纸发行模式现状
二、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
三、发行的有效性及盈亏平衡点发行量的探索
四、结论

(10)传媒公共性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理论视角的相关研究
        二、新闻专业理念视角的相关研究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的相关研究
        四、制度变迁理论与传媒公共性研究
        五、传播社会学取向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中的传媒研究
    第一节 传媒公共性的内涵
        一、作为历史范畴的公共性
        二、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三、传媒公共性的功能
    第二节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和理论
        二、传媒公共性问题与结构功能主义在逻辑分析上的一致性
    第三节 传媒公共性社会学分析的主题
        一、传播行动分析
        二、传媒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三、传媒体系的结构变动
第三章 中国报纸传媒的结构变动
    第一节 行业报的衰落与功能分析
        一、行业报的衰落
        二、行业报的功能
        三、行业报的市场化转变
    第二节 社会团体报的发展转变
        一、社会团体报的发展和利益诉求
        二、社会团体报的发展困境
        三、社会团体报的市场化转型
    第三节 党报内部结构的分化
        一、晚报的市场化生存
        二、都市报的市场化生存
        三、党报的市场化生存
    第四节 报业结构的纵向调整
        一、全面扩张期与县市报的发展
        二、报业结构调整与县市报的变迁
        三、报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及其意义
第四章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结构调整
    第一节 组织原理向市场原理的结构转换
        一、广播电视传媒结构的组织原理
        二、我国广播电视结构的转换
        三、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原理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媒结构的纵向调整
        一、四级办台方针与广播电视大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结构调整
        三、我国教育电视台的公共性的结构障碍
        四、市县级广电的功能安排与功能改变
    第三节 公共频道的公共性辨析
        一、公共电视的公共原理
        二、公共频道的组织原理和市场原理
第五章 中国大众传媒结构与公共性困境
    第一节 组织原理的权力逻辑
        一、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组建模式
        二、广播电视集团的组建中的组织原理
    第二节 市场原理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机制
        二、《珠海特区报》房地产报道的实证分析
        三、传媒公共性困境的世界性难题
第六章 公民参与和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第一节 公民、公民社会组织介入公共问题的大众传播
        一、家庭暴力问题的媒体责任
        二、家庭暴力问题公共化中的公民、公民社会组织和媒介
    第二节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参与传媒治理
        一、建立传媒监测机制促进媒体中的性别平等
        二、通过媒介批评对媒介报道进行积极的干预
        三、在社会性别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媒体网络
        四、直接参与传媒报道影响媒介议程设置
        五、发布广告向公众传达利益主张
    第三节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与传媒互动的典型意义
        一、与大众传媒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塑造意见领袖影响公共舆论
        三、制定专业准则和行业守则参与传媒治理
结语 建构国家—市场—社会三维系统中的合理传媒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05年—2010年)
后记

四、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市党报的有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D]. 银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D]. 廖兴婷. 广西大学, 2020(07)
  • [3]坚守主业 融合发展 当前地市党报发行工作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 赵建忠. 传播力研究, 2019(20)
  • [4]报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历程研究[D]. 左雪娇. 湖南大学, 2016(03)
  • [5]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关系、结构与意义[D]. 方师师. 复旦大学, 2013(02)
  • [6]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 南长森. 武汉大学, 2012(06)
  • [7]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D]. 吴华清. 复旦大学, 2012(02)
  • [8]论新时期省委机关报发行营销策略[D]. 曹丹. 湖北大学, 2011(07)
  • [9]地市党报盈亏平衡点发行量浅析[J]. 周健全. 会计师, 2010(10)
  • [10]传媒公共性问题研究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D]. 唐佳希.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报纸发行量越大越好吗?——兼论地方党报的有效发行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