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一、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民[1](2020)在《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文中认为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开发潜力巨大的经济区域。“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各种政策实施下,攀西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攀西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控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攀西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以及土地利用不合理利用的状况日益加剧,引发了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景观生态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为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已成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对攀西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厘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情况,对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决策、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四川建设长江生态屏障重点地区——会理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基础,提取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会理县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取生态源和扩张源,构建阻力表面,识别生态廊道,最后叠合基于MCR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对会理县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识别研究,并提出优化和保护建议,为会理县经济和产业等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缓解攀西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借鉴。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根据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与TM/OLI多光谱影像建立解译标志,实现对会理县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提取,并基于DEM与坡度数据,对2018年土地利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会理县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他地类为辅的格局,林地覆盖面积最大,占比达53.13%,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园地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草地大面积分布在金沙江沿岸的干热河谷气候区,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随乡镇点、河流和公路分布,各地类分布情况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地形分异特征明显。(2)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8年间,研究区的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耕地和草地呈持续减少趋势;耕地、园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动态度较大,变化显着,其中以园地动态度最大,增速最快,增长最为明显。研究区各地类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中南部的地势平缓区,转换时段主要为2010~2015年,以耕地和草地转出、园地和林地转入为主。(3)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的极度和重度敏感区为会理县生境生态源,共780.61km2,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北部的六华镇、云甸镇、太平镇、下村乡,中部的鹿厂镇,以及金沙江及支流沿岸的新发镇、新安傣族乡、树堡乡和竹箐乡等乡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根据形态学景观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以林地和水域为前景要素,确定19个景观生态源,其中林地景观生态源17个,水域景观生态源2个。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阻力因子,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阻力面,最终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会理县潜在生态廊道171条,重要生态廊道22条。(4)融合生境生态源和景观生态源为综合生态源,提取建设用地为扩张源,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再叠合生态廊道完成会理县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表明:会理县高水平安全格局2351.48km2,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西部和东南部;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818.60km2,围绕高水平安全格局分布;低水平安全格局和其他区域分别为736.78km2、611.09km2,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和南部。然后根据参考相关文献,将高水平安全格局对应划分为适宜生态用地的核心保护区(1162.84 km2)和一般保护区(1186.64km2),将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生态缓冲区,将低水平安全格局和其他区域分别划分为适宜建设用地的生产生活区和重点开发区,并根据不同分区与研究区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见。

蒋仁伟[2](2019)在《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西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出产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品质优良,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下降。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摸清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系统总结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与内涵,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高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获取攀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数据、社会经济影响数据、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矿山开发状况解译数据、2016年矿权数据以及30×30m的攀西地区DEM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开展了数据处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进行了矿山地物的信息提取,并开展了野外调查验证与室内数据修正。构建了由坡度、高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人均GDP、人口密度、矿产开采规划、开采方式、开采密度、开采规模、开采矿种、开发占地、地质构造、地层岩组、水系侵蚀、地质灾害、地质隐患、治理工程等18个评价指标因子组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攀西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并绘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按承载力值的高低将攀西地区矿山划分为承载力优等区、承载力良等区、承载力中等区、承载力差等区。其中,承载力优等区面积为35046.0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02%;承载力良等区面积为14294.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44%;承载力中等区面积为10189.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承载力差等区面积为416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4%。最后针对性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与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取的评价模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和判断矿业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与应用价值。

赵梓伊[3](2019)在《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矿藏丰富,孕育出一批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川内资源型城市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四川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民生任务较重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产业转型是构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对新时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跨越式转型问题展开研究尤为必要。四川资源型城市特点不一,如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到合适的路径发展产业经济;如何提升产业转型能力来保证产业转型的顺利实现;如何构建保障产业转型的政策体系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资源诅咒、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支撑其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对各区域劳动力要素支撑能力、物质要素支撑能力、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探讨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具体从空间布局、产业转型市场机制和体系、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资金的引进和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此推动当地产业转型进程、助力精准脱贫、实现绿色发展,并为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添砖加瓦。定量分析上,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资源型城市支撑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据此建立评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对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各子系统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综上所述,本文着力探索了以下问题:第一,以新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立足于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转型时期,基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建设机遇,结合四川资源优势,探索新时期下资源型城市把握区位条件和政策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二次“弯道超车”的方法,并提出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智能化、完善市场创新机制、加强民生和环境治理、促进金融等配套政策孵化、建立开放性产业体系为主的产业转型基本路径。第二,研究方法有新探索。一方面,本文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状况及其2001年至2016年间的产业结构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将资源型城市三产结构发展的空间差异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特征更加科学的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本文还在系统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通过定性研究设计指标体系,再采用相关计量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评价,使分析过程更科学,结论更客观、有说服力,对于政策建议更具支撑力。第三,理论结合实际,并补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国内学界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方资源型城市,南方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对四川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各区域产业转型的原则、目标和路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指出各区域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避免产业转型同质化,促进产业长远发展,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补充南方城市的研究内容。

吴丽[4](2019)在《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结构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带来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1978年以来,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起点低、基础差到增速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18年来的40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最初的1.7亿人增长至8.3亿人,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2%提升41.66个百分点至59.58%,达到年均1.042个百分点的增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带动力量的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发展高地。城镇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化及城镇要素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得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企业和相关投资主体将选择最佳区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生产要素、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上下游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其次,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只有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其短板,加强弱项才能带动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成为国家关注城镇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优化调整更是为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为研究主体,一是因为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二是四川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缺陷、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对于全面促进四川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带五区”的四川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通过剖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试图探索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以城镇空间密度、规模、形态为三条主要线索,科学判定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通过城镇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分析及空间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及主要缺陷;探索确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以培育新兴增长点为动力、以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为支撑、以网络布局合理化为目标,构建开放合作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首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整理得出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从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态势,并通过空间结构点、线、面、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缺陷;最后,搭建以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框架,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试图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上进行探索,研究视角扩展为四川省范围内21市州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分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找出当下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框架,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探索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培育新兴增长点、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网络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刘元海,王玖斌,陈平,李正红,殷俊[5](2014)在《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2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神,也是实现攀西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四川省等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在对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并对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开发试验区的理论分析之后,在借鉴国内其他试验区和国外创新开发试验区经验基础上,提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邵怀勇[6](2009)在《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提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全球生态环境,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全球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的趋势。在此形势下,生态安全研究现已成为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研究的前沿和重要领域,但目前关于生态安全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生态安全区域类型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攀西地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对维持四川乃至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区作为我国矿产重点开发区和特大型钢铁工业基地,长期大规模和超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因忽视环境影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失衡,严重影响着该区乃至四川、整个长江流域的社会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3S技术,应用多类型、多时相和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建立了一套实用的高精度矿业开发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提出了矿业开发类型等目标物有效遥感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建立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矿业开发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安全进行了客观评价和预警,研究成果对保障本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为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制定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政策与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如下:(1)针对本矿业开发区地理、地质等特殊条件,应用多类型、多时相和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TM、SPOT5、IKONOS等),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并结合野外现场调研,建立了一套实用的高精度矿业开发类型(采场、开采硐口、废石堆、煤矸石堆、尾矿库、排土场),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粉尘污染)等遥感图像解译标志。论述了应用多类型多时相高精度遥感图像进行上述目标物有效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2)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程度、景观空间结构进行了全面定量研究,为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3)针对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模型,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为客观真实地评价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4)针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与评价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创新性地开展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评价,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采用了SCE-UA算法,较好地克服了BP神经网络算法学习速度缓慢、难以收敛的缺陷,得到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可信度高。研究表明,五种生态安全状态类型(安全状态、较安全状态、预警状态、较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在研究区均有分布,其中较安全状态和预警状态两种类型主导着整个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等级水平,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中游水平;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区域差异较明显,北部生态安全状况明显好于南部;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被占用、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且隐患较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是影响研究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的主导因素。(5)本文创新性地开展了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安全研究,形成了一套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处理到评价模型的较为完整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为本区特别是类似矿业开发区生态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罗从清[7](2007)在《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文中提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光热条件,孕育了攀西地区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因而认真分析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现状、特点和主要症结,结合攀西实际提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对促进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推动攀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罗从清[8](2006)在《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攀西地区资源高度富集、组合条件特别优越、最具开发潜力。目前,开发已经启动,效益开始显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很高。但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实力弱,产业化组织程度低;三是生态体系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威胁长江流域安全;四是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素质差。作者提出了创新生物资源开发思路;加大攀西生物资源研究、规划和宣传力度;着力培育生物资源开发龙头企业;从根本上创造生物资源开发的投资环境;设立攀西生物资源开发风险基金,多渠道筹措生物资源开发资金等政策建议。

苏春江,徐云,方一平[9](2004)在《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首次对特色生物资源的内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重点介绍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项目的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及实施路线,对项目实施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该项目为我国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苏春江,徐云,方一平[10](2004)在《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攀西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环境问题,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攀西地区自然条件组合优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环境问题严重,经济落后且结构不合理,生物资源开发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提出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及适合攀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有利于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形成的生物资源开发模式及相关的开发项目。

二、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现状
        1.2.2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经济人口
        2.1.3 重要地理区划与生态环境问题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资料收集
        2.2.2 数据处理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分布与时空演变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3.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3.1.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解译标志
        3.1.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 土地利用/覆被分布现状
        3.2.1 土地利用/覆被分布情况
        3.2.2 土地利用/覆被地形梯度效应
    3.3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3.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3.3.2 土地利用的类型转换
        3.3.3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3.4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方法
    4.1 “源”的提取方法
        4.1.1 生态源提取
        4.1.2 扩张源提取
    4.2 综合阻力面构建方法
    4.3 生态廊道提取方法
        4.3.1 潜在生态廊道提取
        4.3.2 重要生态廊道提取
    4.4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方法
        4.4.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4.4.2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
第5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5.1 “源”的提取
        5.1.1 生境生态源提取
        5.1.2 景观生态源提取
        5.1.3 综合生态源和扩张源提取
    5.2 综合阻力面构建
    5.3 最小累积阻力面构建
    5.4 生态廊道提取
    5.5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
第6章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保护建议
    6.1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6.1.1 各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土地利用/覆被情况
        6.1.2 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
    6.2 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
        1.3.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3.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
    2.2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环境
        3.2.1 气象水文
        3.2.2 地形地貌
        3.2.3 植被生态
    3.3 地质环境
        3.3.1 地层岩组
        3.3.2 地质构造
    3.4 矿山开发概况
    3.5 社会经济概况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遥感监测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的处理
        4.2.1 影像校正
        4.2.2 影像融合
        4.2.3 遥感影像镶嵌与裁剪
        4.2.4 遥感图像增强
    4.3 地质环境信息遥感解译与提取
    4.4 野外调查与验证
    4.5 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五章 攀西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3 评价指标分级
    5.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5 评价指标权重
        5.5.1 层次结构模型
        5.5.2 层次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5.4 指标权重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单元与评价模型
        6.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6.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6.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6.5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区域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界定
        2.2.2 基本理论
        2.2.3 基本理论启示
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3.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和转型机遇
        3.1.1 产业转型基础
        3.1.2 新常态下的特点和机遇
    3.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史进程
        3.2.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2.2 四川省分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3.3.1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3.3.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分析
    3.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3.4.1 产业结构均衡化分析
        3.4.2 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3.4.3 产业区域布局分析
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
        4.1.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内涵
        4.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特征
    4.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原则
        4.2.2 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测度
    4.3 评价方法与计量过程
        4.3.1 转型能力评价方法
        4.3.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4.3.3 转型能力计算过程
    4.4 产业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1 产业转型综合能力评价
        4.4.2 各子系统支撑能力评价
    4.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小结
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5.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共性特征
        5.1.1 产业结构失衡
        5.1.2 筹资能力较弱
        5.1.3 科技创新不足
        5.1.4 民生建设任务重
        5.1.5 出川通道不畅
    5.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区域表现
        5.2.1 川南经济区自贡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2 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3 川东北经济区广元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4 成都平原经济区雅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5.3.1 产业分工格局和路径依赖制约
        5.3.2 市场机制不完善形成外部阻碍
        5.3.3 创新体制不健全抑制产业升级
        5.3.4 人才培养与经济效应错位阻碍
        5.3.5 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落后限制
6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对策
    6.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
        6.1.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础目标
        6.1.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本原则
    6.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路径
        6.2.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升级
        6.2.2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投融资政策环境
        6.2.3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
        6.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6.2.5 畅通出川干道交通,优化省域能源交通网
    6.3 四川省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6.3.1 川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2 攀西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3 川东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4 成都平原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产业转型
        6.4.2 严守产业准入,突出区域主体功能
        6.4.3 支持产业转型,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6.4.4 强化配套政策,优化产业人才保障
        6.4.5 严格考核监督,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
        1.3.1 研究创新
        1.3.2 主要局限
    1.4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2.1.1 城市与城镇概念
        2.1.2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3 城镇形态与城镇空间结构
        2.1.4 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
    2.2 城镇化理论
        2.2.1 城乡融合观
        2.2.2 城乡二元结构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城市群理论
    2.3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3.1 区位论
        2.3.2 中心—外围模型
        2.3.3 点轴开发理论
        2.3.4 网络开发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研究述评
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态势
    3.1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
        3.1.1 初级阶段(1949 年—1964 年)
        3.1.2 起步阶段(1965 年—1978 年)
        3.1.3 调整阶段(1979 年—2000 年)
        3.1.4 加速阶段(2000 年—至今)
    3.2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
        3.2.1 空间结构纵向分析
        3.2.2 空间结构横向分析
        3.2.3 空间结构总体现状
    3.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特点
        3.3.1 空间规模差异明显
        3.3.2 空间影响相对薄弱
        3.3.3 空间分布东重西轻
4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分析
    4.1 空间结构点分析
        4.1.1 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2 空间结构线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测定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结构面分析
        4.3.1 城镇布局失衡
        4.3.2 城镇群空间影响力薄弱
        4.3.3 城镇化差异明显
        4.3.4 人口分布不均
    4.4 空间产业结构分析
        4.4.1 模型介绍
        4.4.2 数据来源
        4.4.3 模型测定
        4.4.4 结果分析
5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框架
    5.1 战略机遇
        5.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5.1.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
        5.1.3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实施
        5.1.4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
    5.2 战略目标
        5.2.1 总体发展目标
        5.2.2 城镇建设目标
        5.2.3 区域发展目标
    5.3 战略原则
        5.3.1 经济与生态统一
        5.3.2 产业合理分工
        5.3.3 区域间协调适度
        5.3.4 可持续发展
    5.4 战略意义
        5.4.1 理论意义
        5.4.2 经济意义
        5.4.3 社会意义
        5.4.4 生态意义
    5.5 战略思路
        5.5.1 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5.5.2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
        5.5.3 以城市群为基础
        5.5.4 以开放合作为保障
6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
        6.1.1 规划一体化
        6.1.2 产业一体化
        6.1.3 社会保障一体化
    6.2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6.2.1 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6.2.2 重点扶持现代制造业基地
        6.2.3 优先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6.2.4 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6.3 培育新兴增长点
        6.3.1 优化中心城市发展
        6.3.2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
        6.3.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6.3.4 积极打造特色小镇
    6.4 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
        6.4.1 成都平原城市群
        6.4.2 川南城市群
        6.4.3 川东北城市群
        6.4.4 攀西城市群
        6.4.5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6.5 网络布局合理化
        6.5.1 确立总体网络布局
        6.5.2 完善交通网络
        6.5.3 搭建通讯网络
        6.5.4 构建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5)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分析
     ( 一) 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 二) 攀西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财税政策在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中的作用
     ( 一) 财税政策是支持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 二) 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开发试验区的主要方式。
三、支持特定区域和产业的财税政策现状及其特点
     ( 一)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规划概况。
     ( 二) 支持特定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
     ( 三) 支持特定区域和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特点。
四、财税支持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国际经验
     ( 一) 支持矿业资源开发的财税政策。
     ( 二) 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
     ( 三) 支持资源回收利用的财税政策。
     ( 四) 支持生态保护的财税政策。
     ( 五) 启示。
五、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财税政策总体思路及具体建议
     ( 一) 财税政策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总体思路。
     ( 二) 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 提升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建议。
        2. 提高攀西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的财税政策建议。
        3. 促进攀西战略资源相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4. 加强攀西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建议。
        5. 促进攀西实验区建设的其他财税政策建议。
     ( 三) 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财税政策的实施路线。

(6)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提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选题依托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与框架
    1.3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2.1 生态安全及其特点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2.1.2 生态安全的特点
    2.2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3.1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2.3.2 生态安全研究方法
    2.4 生态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地质背景概况
        3.2.1 地层岩性
        3.2.2 地质构造
        3.2.3 岩浆岩
    3.3 矿产资源概况
        3.3.1 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
        3.3.2 矿产资源量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攀枝花市社会经济概况
        3.4.2 凉山州社会经济概况
    3.5 攀西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3.5.1 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
        3.5.2 森林资源破坏问题
        3.5.3 水土流失问题
        3.5.4 自然灾害问题
    3.6 本文研究区
第4章 多源遥感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4.1 遥感数据源
    4.2 遥感图像处理
        4.2.1 遥感图像的数学基础
        4.2.2 图像校正
        4.2.3 遥感图像云阴影去除
        4.2.4 遥感图像融合
        4.2.5 遥感影像的镶嵌
    4.3 遥感信息提取的内容与方法
        4.3.1 信息提取内容
        4.3.2 解译标志
        4.3.3 遥感信息提取方法
        4.3.4 实地验证
第5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
    5.1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格局分析
        5.1.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5.1.2 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5.1.3 不同生态背景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现状的空间格局
    5.2 研究区景观格局
        5.2.1 景观格局指数
        5.2.2 研究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
第6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1 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6.1.3 矿业开发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6.1.4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6.1.5 生态安全评价单元
    6.2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分级标准
第7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
    7.1 人工神经网络
        7.1.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7.1.2 BP神经网络
        7.1.3 SCE-UA算法
    7.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
        7.2.1 网络模型结构
        7.2.2 训练样本
        7.2.3 模型算法
        7.2.4 建模、训练与模拟
        7.2.5 评价结果
    7.3 基于行政区划单元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
        7.3.1 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模型
        7.3.2 基于乡镇行政区划单元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
    7.4 矿产资源开发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的影响
        7.4.1 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
        7.4.2 地质灾害易发,隐患较大
        7.4.3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7.5 研究区生态安全调控建议
        7.5.1 走“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7.5.2 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
        7.5.3 加强矿山环境管理工作
        7.5.4 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
        7.5.5 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补偿机制
        7.5.6 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为矿山环境保护、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7.5.7 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结论
    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2 公开发表的论文

(7)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
    1.生物资源大量以初级产品的形态直接投入市场
    2.重开发利用, 轻培育保护
    3.综合开发利用程度差
二、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中的主要症结
    1.资金短缺, 投入严重不足
    2.生产基地规模小, 龙头企业实力弱, 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3.生态体系脆弱, 环境污染严重, 威胁长江流域安全
    4.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 人口素质差
三、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基本原则
        (1) 因地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
        (2)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
        (3) 市场为导向, 深度综合开发的原则。
        (4) 科技优先, 创新机制的原则。
        (5) 开发、利用与保护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战略重点
        (1) 主导产业的培育。
        (2) 龙头企业的壮大。
        (3)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4) 市场体系建设。

四、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D]. 陈国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 蒋仁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3]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D]. 赵梓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D]. 吴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 刘元海,王玖斌,陈平,李正红,殷俊. 经济研究参考, 2014(21)
  • [6]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提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邵怀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7]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J]. 罗从清. 农村经济, 2007(04)
  • [8]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研究[J]. 罗从清. 经济体制改革, 2006(03)
  • [9]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意义[J]. 苏春江,徐云,方一平. 山地学报, 2004(S1)
  • [10]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J]. 苏春江,徐云,方一平. 山地学报, 2004(S1)

标签:;  ;  ;  ;  ;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