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默认路径”翻译的一点建议

关于“默认路径”翻译的一点建议

一、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新势力与欧洲》(The New Global Powers and Europe)是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亚历山大·托莫夫教授撰写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学术专着。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书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其主要论述了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单极世界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格局演进,一个由全球经济体、区域经济体以及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受前两者深刻影响及支配的卫星国组成的多极世界结构将应际而生。在翻译源语文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文本极具政经类文本的特色,为整体翻译实践带来了不少难点和挑战。而在研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中,尤金·奈达关于信息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对解决本次翻译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因此,本翻译实践报告将以翻译个案分析为基础,从调整冗余平衡的两个方面——调整语义过载和调整形式过载展开翻译论述和分析。调整语义过载方面,主要讨论了增补范畴词、增加词类背景知识、增加隐含句意成分等翻译技巧;调整形式过载方面,主要从语法和语用上入手,探讨词类活用、转换结构、增加段落内冗余、衔接段落与过渡等翻译技巧。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期望对该领域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和方法指导。同时,也期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有效实现政经类文本翻译的社会功能发挥积极作用。

崔蓓[2](2018)在《外贸销售合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和其他国家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合同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外贸纠纷,这些纠纷大多因合同问题而产生。因为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时表述不清,致使合同双方产生误解。因此,准确翻译合同文本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法律文本,外贸合同应正式准确,因为合同有严格的要求,强调结构和形式标准。所以掌握合同语言的特殊性是准确翻译外贸合同的关键。本文从合同文本词汇和句法翻译的层面出发,对任务文本中出现的术语和长难句的特点及其翻译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旨在系统、深入地了解外贸合同英语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精准翻译。本文首先介绍了该项任务的背景和目标意义;然后简述了翻译过程中的准备和校对工作;接下来分析了任务中合同的词汇和句法特点以及词汇和句法层面的翻译难点;之后在案例分析中,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实践总结一章,译者回顾整个翻译过程,总结了对任务的心得体会以及经验教训。

潘娇[3](2017)在《《投资史》(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原文出自诺顿·雷默和杰西·唐宁合着的《投资史》(Investment:A History)。通过讲述投资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投资民主化的进程。节选部分讲述的是退休的概念以及退休金制度是如何出现和发展起来的,重点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私人退休计划,让读者对投资民主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退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退休金是否入市是退休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国内的热点。了解退休制度的发展对国内退休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翻译任务描述、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实践总结。第一部分描述了翻译任务,简要介绍了材料来源、作者以及作品简介和作品评价,详细介绍了《投资史》的出版信息和选材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译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原文的阅读和分析、翻译策略、翻译辅助工具、初译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及审读、润色、定稿;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从词汇、句子、篇章、背景知识四个方面分析;第四部分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教训。

刘成新[4](2006)在《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文中指出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变迁既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同时它更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观,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联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适当的实证研究与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全文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 作者在“上篇”中首先辨析了诸如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基本概念的实质内涵及其思想嬗变过程,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关系,并提出了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发展的框架模型。 “中篇”集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和认识问题。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状况、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心理影响、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行动案例分析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质问题的再认识问题。作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野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在论文“下篇”中,作者首先从分析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初步探讨了技术教育化的发展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技术教育化发展所孕育的课程文化转型问题;然后基于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立体化课程的建设构想,分析了立体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育联结起来,以打造多元化、超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来促进信息时代的新型课程及其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苏春燕[5](2003)在《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及其技术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本文阐述了课题选择背景;系统全面介绍了探究式学习;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探究式学习的支持作用后,提出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分析了网络支持系统对该模式的几个要素的作用。最后详尽介绍了在该模式指导下搭建的“网上探究式学习室”总体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技术实现和改进设想,提出该学习室适合科学的实践探究领域课程的实施, 旨在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构建最优学习环境的目的。

常世民[6](2002)在《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对于“default pathway” ,国内的一些资料译法不妥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解释 .

宁敏[7](2002)在《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近20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上,金融衍生交易可能是最具争议的几件人类发明之一,赞赏者莫不视之为天使而推崇备至,鄙弃者却日为洪水猛兽避尤不及,从来就是聚讼纷纭,毁誉参半。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金融衍生交易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地增长与发展,改变着金融市场乃至我们的生活。如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研究已如火如荼地成为显学,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要手段的金融工程学也已经成为金融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相形之下,法学领域对此课题的研究程度与其重要性相比,极不成比例。笔者无意追赶时髦,但认为法律如果不对现实生活中最被关注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解答,对于被研究对象与法律科学本身而言,都是有缺憾与不完整的。这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 金融衍生交易法制是一个大题目,涵盖的法律问题众多,本文选取了“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交易协会”发布的标准文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线索贯穿全文。这并非是仅三两专业机构在个别交易上固执使用的非典型文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该系列文件达成的交易每年以万亿美元计,其权威性、重要性当无疑问。 本文以为,对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至少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以法律视角对金融衍生交易实务进行解读与重述,即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描述话语从金融、实务角度转变为以法律话语进行描述,并提取、归纳出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建立起一个研究框架作为基础;第二,从法理以及各国国内法的角度对所涉法律问题点进行研究判断,权衡其在各国国内法上的法律效力;第三,金融衍生交易实践给各国国内法建设与法学理论完善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与挑战,法学理论与国内法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本文的研究框架正是基本上沿着上述层次的深入而展开的。首先,由于金融衍生交易乃至金融领域,与法学领域存在着比较悬殊的专业分野,其知识的复杂性、专业性、实务性,往往使法律领域的研究者不知所从,所以本文不得不花费一些必要篇幅,设三章分别从概念角度、历史角度、经济角度,对金融衍生交易领域的基本概念与情况进行介绍,为进一步的法律研究作必要准备。这也算是前文所言“以法律话语进行重述”之工作的一部分。第四章开始深入到本文的主要研究客体——ISDA标准文件层面,对ISDA组织、文件,以及文件的主要条款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同时对一些无需过多展开的法律问题在该章中一并进行了研究。随后本文设专章依次对ISDA文件中涉及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包括:第五章,从射幸性出发,对金融衍生交易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合法性进行研究;由于ISDA文件中将净额结算与抵销条款分列,以及考虑到每章篇幅大体相称,本文在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以“金融衍生交易中的净额结算法律问题”、“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抵销法律问题”、“ISDA主协议中净额结算、抵销条款在中国法上的效力”为题对所涉问题进行阐述;第九章,对金融衍生交易中类似担保制度的“信用支持制度“进行了研究比较;第十章,对于金融衍生交易中具特殊性的合同终止与损失赔偿制度进行了研究。对每个法律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考察相应金融衍生交易实务安排在各国国内法上的法律效力,同时也尽可能提升至前述第三个层次,即反映出对立法与理论研究的完善。最后两章亦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第十一章侧重于国际社会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有效作法与共识,第十二章则关注中国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的相关问题。

二、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项目简述
    1.1 翻译实践背景介绍
    1.2 文本内容与作者
    1.3 源语文本分析
第二章 《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阶段
        2.1.1 平行文本的查阅
        2.1.2 翻译工具的选取
        2.1.3 术语表的制定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翻译实践阶段
        2.2.1 初稿
        2.2.2 初稿校对、二校及定稿
    2.3 译后评估阶段
第三章 《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实践指导理论
    3.1 信息论与翻译
    3.2 信息论对《全球新势力与欧洲》汉译的指导
第四章 《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中的个案研究
    4.1 信息论指导下调整语义过载
        4.1.1 增加范畴词
        4.1.2 增加词类背景知识
        4.1.3 增加隐含句意成分
    4.2 信息论指导下调整形式过载
        4.2.1 词类活用
        4.2.2 转换结构
        4.2.3 增加段落内冗余
        4.2.4 衔接段落与过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译文
    附录2 原文
    附录3 术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外贸销售合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引言
    1.2 任务背景
    1.3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原文语言特点及翻译难点
    3.1 原文语言特点
        3.1.1 词汇特点
        3.1.2 句法特点
    3.2 翻译难点
        3.2.1 词汇层面
        3.2.2 句法层面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策略
        4.1.1 查阅文献法
        4.1.2 增译法
        4.1.3 省译法
    4.2 句法翻译策略
        4.2.1 词序调整法
        4.2.2 拆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投资史》(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材料来源
    1.2 作品简介
    1.3 作者简介
    1.4 作品评价
    1.5 选材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2.1.2 翻译策略
        2.1.3 翻译辅助工具
    2.2 初译稿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
    2.3 审读、润色、定稿
3 案例分析
    3.1 词汇难点
        3.1.1 词的增译
        3.1.2 词义的选择
        3.1.3 词义的引申
        3.1.4 词性的处理
        3.1.5 并列形容词的处理
    3.2 句子难点
        3.2.1 定语从句的翻译
        3.2.2 插入语的翻译
        3.2.3 长句的翻译
        3.2.4 句子的逻辑关系
    3.3 篇章难点
        3.3.1 替代
        3.3.2 照应
    3.4 背景知识难点
        3.4.1 经济知识
        3.4.2 保险知识
        3.4.3 法律知识
        3.4.4 历史知识
4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原文
汉语译文
致谢
作者简介
术语表

(4)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检视与审思: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巡弋
    第一章 概念检视:技术-课程-课程整合
        第一节 技术及其本质观透析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神态迥异的技术本质观
        三、技术本质观演绎的启示
        第二节 课程及其内涵再认识
        一、形色多彩的课程观扫描
        二、代表性课程观举要简析
        三、课程后现代转向的意义
        第三节 整合与课程整合释解
        一、“整合”概念及其内涵
        二、课程整合的意蕴诠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义解读
    第二章 历史审思:技术之于课程和教学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流变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化
        二、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二元分化
        三、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融合走向
        第二节 课程教学的技术化变迁
        一、教育教学的技术化演进
        二、技术课程化的演变轨迹
        三、课程技术化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波动关系
        二、影响技术作用于课程的因素
        三、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模型
[中篇] 透视与解析:表象和本质的文化追寻
    第三章 现实透视:问题调查与实践分析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觉”调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
        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调查
        一、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
        二、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行动实践省思
        一、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实践探索
        二、CMC网络远程教学行动分析
    第四章 内涵解析:技术与课程整合再认识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遭遇的现实问题
        一、对调查和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二、E-Learning实践发展的认识偏差
        三、E-Learning向B-Learning思维转向
        第二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析
        一、两种不同的技术教育应用观
        二、对技术教育应用的理性反思
        三、相关文献分析与实践者思想
        第三节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辨析
        一、学术视野中文化意义的缺失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
        三、课程整合与发展的文化建构
[下篇] 裂变与重构:文化转型中的课程构架
    第五章 文化转型:技术教育化的裂变效应
        第一节 文化、技术文化、课程文化
        一、文化、文化力与文化传统
        二、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及特性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技术教育化的冲突与调适
        一、技术教育化的角色功能
        二、技术教育化的价值冲突
        三、技术教育化的互动调适
        第三节 技术教育化孕育的文化转型
        一、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与教学的适应性创生
        三、从权威控制转向互动对话
    第六章 课程重构:面向信息化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 信息化教育中的课程整合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二、技术与课程整合价值重塑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建构
        一、从立体化教材到立体化课程
        二、立体化课程的特征分析
        三、立体化课程的行动实践
        第三节 现实与虚拟联结的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社区与学习共同体
        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三、现实与虚拟的有机联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能”调查单位
附录二: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协作单位
附录三: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调查站点
附录四: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访问站点
后记

(5)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及其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1.1 远程教育的起源
    1.2 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1.3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3.1 世界范围内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
        1.3.2 中国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
        1.3.3 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1.4 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我们的课题研究
第二章 探究式学习
    2.1 “探究”一词的基本含义以及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2.1.1 探究一词的来源和基本含义
        2.1.2 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及探究的分类
    2.2 探究式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
    2.3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比较
        2.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2.3.2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过程
        2.3.3 我国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定界比较
    2.4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的特征
    2.5 完全探究与部分探究、开放的探究和有指导的探究
    2.6 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第三章 课题涉及的理论基础
    3.1 认知心理学
        3.1.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1.2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3.2 人本主义心理学
    3.3 学习理论
    3.4 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模式
第四章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4.1 计算机网络对于探究式学习的支持
    4.2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探讨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其技术实现--网上探究式学习室系统
    5.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及功能、特点和主要技术
    5.2 “探究式学习网上学习室”系统介绍
    5.3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
    5.4 学生的学习流程
    5.5 系统开发环境
    5.6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技术
    5.7 关键技术说明
        5.7.1 动态网页的制作及ASP技术
        5.7.2 系统与数据库连接的一般步骤及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5.7.3 系统的“项目讨论区”和“项目选择区”主界面左侧的“目录树”的实现机制。
第六章 系统改进设想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6.1 系统的改进设想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附录1 数据存储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国际金融衍生交易的意义
    第二节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
第二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金融衍生市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第二节 几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三节 金融衍生交易的现状
第三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与技术性功用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经济功能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负面影响
第四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的组织与文件研究
    第一节 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组织)
    第二节 ISDA组织发布的交易主协议与一系列文件(ISDA文件)概述
    第三节 ISDA主协议的主要条款
第五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协议法律性质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金融衍生交易协议的射幸性质研究
    第二节 赌博合同、保险合同、衍生交易合同比较研究
    第三节 各国对于衍生交易合同有效性的案例及立法
    第四节 诉讼中对赌博合同观点的抗辩方法:对于真实经济利益的证明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交易合同在中国民事法律层面的合法性问题
第六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净额结算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合同正常履行情形下的净额结算
    第三节 涉及破产或其他合同非正常终止情况下的净额结算
    第四节 终止净额结算安排法律效力的比较法研究
第七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抵销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净额结算与抵销比较研究
    第三节 抵销法律制度比较法研究
    第四节 ISDA主协议中抵销的规定及其应用研究
第八章 ISDA主协议中净额结算及抵销条款在中国法上的效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支付净额结算与不涉及破产的终止净额结算、抵销条款在中国法上的效力
    第三节 涉及破产的终止净额结算、抵销条款在中国法上的效力
    第四节 关于我国破产抵销规则的评析与建议
第九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信用支持安排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ISDA信用支持安排概述
    第二节 担保权益型信用支持安排比较法研究
    第三节 所有权转让型信用支持安排比较法研究
    第四节 ISDA信用支持安排在中国法上的效力问题研究
第十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合同提前终止与损害赔偿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叉违约条款研究
    第三节 ISDA主协议中提前终止付款条款研究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国家(地区)监管当局对金融衍生产品实施的监管
    第三节 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现状及管理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现状
    第三节 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探讨与政策建议
    第四节 加快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交易

四、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新势力与欧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张宇. 西北大学, 2021
  • [2]外贸销售合同翻译实践报告[D]. 崔蓓. 山西大学, 2018(04)
  • [3]《投资史》(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 潘娇. 郑州大学, 2017(02)
  • [4]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 刘成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5]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及其技术实现[D]. 苏春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03(01)
  • [6]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J]. 常世民.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 [7]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 宁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标签:;  ;  ;  ;  ;  

关于“默认路径”翻译的一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