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看“纳西音乐”——评《坚实的旋律:纳西音乐意象的建筑与审美解读》

从影像看“纳西音乐”——评《坚实的旋律:纳西音乐意象的建筑与审美解读》

一、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恒[1](2019)在《论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空间筑造》文中研究指明纳西族三大史诗《创世纪》《鲁般鲁饶》以及《黑白战争》被称为纳西族史诗的三颗明珠,它们的内容在社会广度上囊括了纳西族社会历史、政治宗教、婚姻爱情、生产劳作、战争纠纷等方方面面,在时间维度上则包含了从天地初开到农耕文明之间的漫长时期。纳西族的形成历史与三大史诗密切相关,因此纳西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必然存在于史诗之中,从纳西族三大史诗的空间入手,是研究纳西族民族主体的重要途径。论文主体通过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章考察了纳西族的历史起源与地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大史诗地理空间的呈现、构造与特征,将史诗的地理空间看作一种认知空间,这种认知空间在纳西先民的实践中被筑造起来,在实践中人与地理空间互不可分,人居住于地理空间中。第二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展现纳西社会空间的具体构成,并通过纳西族游牧与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其生产关系来分析纳西族的社会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而得出纳西族社会空间二元性、宗教性和共时性的特征。第三章借鉴现象学的意向性——知觉、记忆、想象以及符号来研究纳西族三大史诗的精神空间,由于人的意向活动发生于实践活动中,所以史诗的精神空间发生于纳西人的筑造活动,并以幽深广阔的宇宙空间作为自己活动的背景。同时,知觉、记忆、想象中存在保持-原初印象-预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史诗的精神空间便在历史的沉淀中发生。纳西先民的实践活动使三大史诗的精神空间具有物我未分的特征,纳西人的宇宙意识赋予其本色性,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维度又赋予其开放性。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三大史诗中“家”与“路”两个典型的空间形象,探究其文化内涵,然后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所处状况,总结出史诗空间从“家”的筑造到“路”的开拓的空间演变趋势,并指出纳西族女性在空间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筑造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最后通过划分出史诗文本的内部空间与外部历史空间,并描述二者间的沟通互动,揭示出三大史诗与纳西族的历史之间相互构造的关系。

和洁蕾[2](2011)在《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拥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纳西古乐,早已失传于历史上发源并盛行的中原汉族社会,却在西南边陲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保存至今,在地方性知识和纳西族民间智慧的推动下,这种历经几百余年积淀下来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现象,面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时,不可避免地选择通过对现代化发展的诉求和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因此,在少数民族争取主流话语认同的进程中,关注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极为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纳西古乐为研究个案,选取了面向旅游市场产业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作为田野主线,以及根植于乡土社会的长水古乐会作为田野辅线,对两个乐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古乐艺人们的现实生境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记录,并分析了纳西古乐与游客、当地政府、乡村乐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了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应坚持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承与保护之路,不仅有利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与继承,确保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且有利于唤起文化主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此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旅游开发的“反向”影响。全文包括以下部分:一、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界定了文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并对所选的两个田野点进行概述。二、第一章:在对纳西古乐的历史源流和音乐特征阐述之后,分析了解放前后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认为在国家大背景下,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影响着古乐以何种形态在少数民族社会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方式。三、第二章:以丽江旅游开发为背景,对大研纳西古乐会和长水古乐会及其艺人们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从乐会性质、乐会管理者、乐会成员、演奏场合、演奏曲目、面向的观众、乐会活动、入会条件、艺人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四、第三章: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的变化以及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中,引发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五、结语:总结和阐明本文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观点,即应走民间传承之路,并要关注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反向”影响。

宋文娟[3](2010)在《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东巴文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被誉为“文字史上的活化石”。它以强烈的图形特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并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巴文字的语言功能开始逐渐丧失,其传承和利用正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以东巴文字的图形构成为切入点,针对东巴文字的内部结构特征,以“形素”为基本载体,探讨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有哪些”以及“如何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强化东巴文字的视觉认知度、指导平面设计、丰富设计元素,从而提升东巴文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新的视角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以发展的视角,着眼于东巴文字基本形素的变异与组合的动态构形过程,从共时和历时的层面探究出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对各个构形艺术进行分析,探讨各个构形艺术对于平面设计的启示,并应用各个构形艺术进行实际案例的设计。本文的研究对于民族艺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二章为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构形艺术形成的原因,提出东巴文字构形的基本载体“形素”的概念,并归纳与阐述了构形艺术的类别。第三章为东巴文字的多维取象构形艺术与应用。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多维取象构形艺术的内涵,探讨了多维取象构形艺术对图形创意的启示以及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第四章为东巴文字的趣味表态构形艺术与应用。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趣味表态构形艺术的内涵,说明了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迪作用,并将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应用于茶包装设计以及奥运图标设计。第五章为东巴文字的联合会意构形艺术与应用。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联合会意构形的基本含义、形与意以及表现技法,说明了联合会意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迪作用,并将联合会意构形艺术应用于永和豆浆品牌形象广告设计以及东巴祭司图形设计。第六章为东巴文字的特征摄取构形艺术与应用。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特征摄取构形艺术的内涵,说明了特征摄取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迪作用,并将特征摄取构形艺术应用于四季文字图形化设计。第七章为东巴文字的形象替代构形艺术与应用。本章分析了东巴文字形象替代构形艺术的内涵,说明了形象替代构形艺术对字体设计的启迪作用,并将形象替代构形艺术应用于东巴文字与汉字结合的图形化设计。第八章为结论。本章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全华玲[4](2010)在《纳西象形文字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纳西象形文字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其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由于具有朴素、稚拙、生动、自然、有趣的形态和古朴的文化与审美内涵,非常迎合现代人在生活中对返朴归真的追求,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也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本课题以纳西象形文字为研究对象,从艺术设计角度出发,结合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和传播媒介,研究纳西象形文字造型语言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纳西象形文字造型艺术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凸显纳西文字造型艺术的独特美感,进一步加深对纳西文字艺术魅力的了解和认识,探讨其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实用价值,进而更好的传承和利用纳西象形文字。文章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做了阐述。其次分别介绍了纳西象形文字的发展源流、对其基本构成特征、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其基本特征,明确了其文化上的历史价值以及商业中的审美价值和情趣价值,为纳西象形文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开发应用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对纳西象形文字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在纳西象形文字的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关联性符号和系列化设计的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实际应用。最后对纳西象形文字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运用作了案例分析。指出纳西象形文字可在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拓主流商品市场,进行纳西象形文字在视觉设计各个领域的运用。

车新春[5](2004)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图像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音乐史学科的研究中,音乐图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形象地展示历史中的音乐事物与音乐现象,弥补音乐文献记载中的不足,因此音乐图像学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20世纪以前,它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展为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一学科获得长足的发展,研究理论逐步确立。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在回顾中国音乐图像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图像学概述,介绍了图像学的历史沿革和国外音乐图像学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为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探讨20世纪中国音乐图像学在每个时期的进展;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对20世纪音乐图像学取得的成就作一总结;最后的结语部分,讨论了中国音乐图像学与国外音乐图像学学科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唐应龙[6](2002)在《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文中研究说明 近读李丽芳和杨海涛合着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26万字,图200多幅)一书,颇有感慨。本书借鉴、运用西方音乐图像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纳西音乐文字与图像,以阐释纳西族音乐文化。音乐图像学在国人的眼中,迄今为止还是很陌生的,国内系统运用此方法来研究我国音

二、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1)论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空间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地理空间
    第一节 纳西族的历史起源与地理环境
        一、纳西族的历史起源
        二、纳西族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史诗中地理空间的呈现
        一、认知意义上的地理空间
        二、实践活动筑造地理空间
        三、纳西人与地理空间的存在关系
    第三节 史诗中地理空间的特征
        一、复杂性
        二、审美性
第二章 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社会空间
    第一节 史诗中社会空间的呈现
        一、游牧—农耕的经济空间
        二、家庭—氏族的政治空间
        三、民俗仪式的文化空间
    第二节 史诗中社会空间的产生与生产
        一、游牧—农耕经济产生的社会空间
        二、牧场—村寨空间生产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史诗中社会空间的特征
        一、二元性
        二、宗教性
        三、共时性
第三章 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精神空间
    第一节 史诗中精神空间的呈现
        一、知觉空间
        二、记忆空间
        三、想象空间
        四、符号空间
    第二节 史诗中精神空间的发生
        一、精神空间在族群的筑造活动中发生
        二、精神空间在对天地宇宙的认知中发生
        三、精神空间在历史的沉淀中发生
    第二节 史诗中精神空间的特征
        一、物我未分
        二、宇宙性
        三、开放性
第四章 家与路—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空间形象与空间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三大史诗中家、路空间形象的呈现
        一、家的空间形象
        二、路的空间形象
        三、家与路的精神内涵
    第二节 史诗中家与路的空间历史演变
        一、家的筑造
        二、家的物化
        三、路的生成
        四、空间演变的精神旨归:“家”与“路”
    第三节 家的筑造者与路的引领者—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一、史诗空间中的女性形象
        二、家的筑造者
        三、路的引领者
    第四节 史诗的空间精神与纳西族的历史发展
        一、三大史诗存活于生活世界
        二、史诗的流播与发展
        三、史诗空间精神的传承与民族历史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三、关键概念界定与田野概述
        (一) “纳西古乐”概念的界定
        (二) 田野点概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
    一、纳西古乐溯源与特征
        (一) 历史源流
        (二) 纳西古乐音乐特征
    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从宗教谈演到脱离宗教的变迁
        (一) 宗教谈演下的缓慢变迁
        (二) “严禁谈演”令下脱离宗教科仪的选择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古乐时衰时兴的发展
        (一) “抢救”政策带来生机
        (二) 文革期间沉默的延续
        (三) 改革开放后的复苏
    四、历史变迁脉络里的思考
第二章 丽江旅游开发背景下纳西古乐的境遇
    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场域下的纳西古乐—以大研纳西古乐会为例
        (一) 转向市场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
        (二) 大研纳西古乐会的吸引力
        (三) 大研纳酉古乐会的功能
        (四) 遭遇官司与竞争
    三、村落中纳两古乐的现实生境—以长水古乐会为例
        (一) 长水占乐会的发展
        (二) 长水占乐会的功能
        (三) 古乐在乡村的传承
        (四) 乡村艺人的现实生境
    四、两个乐会传承’州呆护的比较
第三章 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
        (一) 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融入
        (二) 乐会性质与社会功能的变迁
        (三) 传承主体与地方精英领域的变迁
    二、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
        (一) 游客与“纳西古乐”
        (二) 当地政府与“纳西古乐
        (三) 乡村乐会与“纳西古乐
        (四) 当地人看“纳西古乐”
    三、盛名下的责任—传承与保护
        (一) 传承“本体论”的核心理念
        (二) 建立依附于文化原生地的传习馆
        (三) 传承人信心的培养与激励
        (四) 相关资料及老艺人口述史函待整理
        (五) 传承方式的规范化与多样化
        (六) 与古城传统文化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口述史选录
附录B:图片及说明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3)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东巴文字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东巴文字整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东巴文字构造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关于东巴文字比较研究的现状
        1.3.4 国内外关于东巴文字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东巴文字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
    2.1 东巴文字构形艺术的形成
    2.2 形素的概念
        2.2.1 形素的界定
        2.2.2 形素的特征
    2.3 东巴文字构形艺术的类别
        2.3.1 多维取象构形艺术
        2.3.2 趣味表态构形艺术
        2.3.3 联合会意构形艺术
        2.3.4 特征摄取构形艺术
        2.3.5 形象替代构形艺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巴文字的多维取象构形艺术与应用
    3.1 东巴文字的多维取象构形艺术分析
        3.1.1 东巴文字多维取象构形艺术的"一义多形"
        3.1.2 东巴文字多维取象构形艺术的"一形多义"
    3.2 东巴文字多维取象构形艺术对图形创意的启示
    3.3 东巴文字多维取象构形艺术在图形创意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巴文字的趣味表态构形艺术与应用
    4.1 东巴文字的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分析
        4.1.1 东巴文字的趣味变形表态构形艺术
        4.1.2 东巴文字的趣味加缀表态构形艺术
    4.2 东巴文字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4.3 东巴文字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3.1 在图形变异中的应用
        4.3.2 在视觉表现中的应用
    4.4 东巴文字趣味表态构形艺术在奥运图标设计中的应用
        4.4.1 奥运图标设计的创作思维
        4.4.2 奥运图标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巴文字的联合会意构形艺术与应用
    5.1 关于东巴文字的联合会意构形艺术
    5.2 东巴文字联合会意构形艺术的形与意
        5.2.1 异形素构形艺术
        5.2.2 同形素构形艺术
    5.3 东巴文字联合会意构形艺术的技法
        5.3.1 方位的运用
        5.3.2 色彩的运用
        5.3.3 比例的运用
    5.4 东巴文字联合会意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5.5 永和豆浆品牌形象广告设计应用
        5.5.1 异形素联合会意构形的形与意在设计构思中的运用
        5.5.2 联合会意构形技法在设计表现中的运用
    5.6 东巴祭祀文化图形设计应用
        5.6.1 关于东巴祭祀文化
        5.6.2 东巴祭祀图形设计的"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巴文字的特征摄取构形艺术与应用
    6.1 东巴文字的特征摄取构形艺术分析
        6.1.1 东巴文字特征摄取构形的"减"艺术
        6.1.2 东巴文字特征摄取构形的"加"艺术
    6.2 东巴文字特征摄取构形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6.3 东巴文字特征摄取构形艺术在四季文字图形化中的应用
        6.3.1 东巴四季文字由来
        6.3.2 "减"构形艺术的运用
        6.3.3 "加"构形艺术的运用
        6.3.4 四季文字图形化在装饰画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巴文字的形象替代构形艺术与应用
    7.1 东巴文字的形象替代构形艺术分析
    7.2 东巴文字形象替代构形艺术对字体设计的启示
    7.3 东巴文字与汉字结合图形化设计思维
        7.3.1 以汉字结构为基本构形框架
        7.3.2 以东巴文字结构为基本构形框架
    7.4 计算机辅助东巴文字与汉字结合图形化设计
        7.4.1 利用CorelDRAW X3将文字转换为图形
        7.4.2 利用电子东巴生成东巴文字
        7.4.3 利用Photoshop CS4合成图形、制作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本文自制的东巴文字相关图片目录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4)纳西象形文字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2 纳西象形文字的源流分析
    2.1 纳西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纳西族
        2.1.2 东巴
        2.1.3 东巴教
    2.2 纳西象形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3 纳西族象形文字的构造
    3.1 引言
    3.2 纳西象形文字的构成法则
        3.2.1 轮廓提炼
        3.2.2 形体夸张
        3.2.3 情景描述
        3.2.4 显着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纳西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
    4.1 引言
    4.2 朴素的自然美
    4.3 情景美
    4.4 形式美
        4.4.1 对称
        4.4.2 均衡
        4.4.3 重复
        4.4.4 对比
        4.4.5 运动
    4.5 本章小结
5 纳西文字在视觉设计中应用的方法探讨
    5.1 引言
    5.2 纳西文字在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5.2.1 设计应用的相似性基础
        5.2.2 设计应用的差异性基础
    5.3 纳西象形文字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5.4 纳西文字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5.4.1 纳西文字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应用的设计模式
        5.4.2 关联符号的选择方法
        5.4.3 系列化方案设计方法
        5.4.4 电脑辅助设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纳西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研究
    6.1 引言
    6.2 纳西象形文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6.3 纳西象形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6.4 纳西象形文字在民族旅游产品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纳西族象形文字视觉设计应用实例分析
    7.1 引言
    7.2 视觉产品系列化设计分析
        7.2.1 视觉产品符号系统的价值生成
        7.2.2 设计定位
        7.2.3 关联符号的选择与系列化方案设计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全文研究成果与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音乐图像学概述
    1.1 图像学
    1.2 音乐图像学
二、 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发展历程
    2.1 萌芽发展阶段
    2.2 初步探索阶段
    2.3 创新发展阶段
三、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学术成就
    3.1 研究观念
    3.2 研究课题
    3.3 图像技术
    3.4 研究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成果举要(图例)
附录二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图像学文目
致谢

四、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纳西族三大史诗中的空间筑造[D]. 王国恒. 广西大学, 2019(12)
  • [2]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D]. 和洁蕾. 云南民族大学, 2011(04)
  • [3]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 宋文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4]纳西象形文字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全华玲. 武汉纺织大学, 2010(06)
  • [5]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图像研究[D]. 车新春. 山西大学, 2004(03)
  • [6]从图像看“纳西族音乐”——评《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学的构架与审美阐释》[J]. 唐应龙. 民族艺术研究, 2002(06)

标签:;  ;  ;  ;  ;  

从影像看“纳西音乐”——评《坚实的旋律:纳西音乐意象的建筑与审美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