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与女权主义的镜像嬗变

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与女权主义的镜像嬗变

一、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论文文献综述)

廖晓炜[1](2018)在《社会现实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探究 ——以微电影《选择》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的电影发展走过了百年历史,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产、高上座率的新时期。然而,“女性”这个话题始终是大荧幕上不可或缺的一块。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女性主体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使得其在电影中的地位和研究价也值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对中国百年电影的考察,提炼出以社会现实题材电影女性意识的发展,以历史演变为背景、以史论研究为线索,分析不同电影创作时期中女性意识的特点和嬗变,尤其是新世纪时期下的女性意识以及创作者审美视角下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同时,笔者还结合了个人的毕业设计短片《选择》,抱着学习的态度,以女性意识在社会现实题材中的表现进行个人实践学习,探讨了女性意识在社会现实题材中意义、特征,以女性视角分析社会现实意义。由于短片中还涵盖着魔幻元素的效果,使得现实题材中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凸显了女性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张力,从而大大加深了作品的风格化。

曹蕙[2](2014)在《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影像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影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电影导演为我们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影片和难忘的人物形象。纵观现在的中国电影界,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承担起中国电影发展的重任,尤其近期新生代导演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界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后更是振奋了中国电影人,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新生代导演的关注。在以往对新生代导演研究的过程中,以贾樟柯、陆川、张元等为代表的男性导演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于新生代女性导演这一群体却研究甚少。但是,人数少、作品不多不能成为我们不重视新生代女性导演的理由。在男性导演占主导的电影界,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女性导演慢慢开始凸显出来,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各大电影节屡屡获奖,而且在票房成绩也是相当的耀眼。作为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对她们的研究已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将分四个部分来对新生代女性导演研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是绪论部分,将对新生代女性导演做出界定,然后阐述对新生代女性导演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新生代导演是指在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之后出现的一批与其电影风格相对不同的导演群体。新生代女性导演,顾名思义是指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导演。虽然她们的人数不多,但是她们以她们的女性视角、独特性创作手法,拍摄了一批优质的电影作品。希望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可以展现她们的风采,引起人们对新生代女性导演生存困境的关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新生代女性导演影像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以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李玉的《观音山》为例,具体分析新生代女性导演所塑造的人物。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式。从她们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她们对电影情绪的表达,来显示新生代女性导她们创作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主要展现新生代女性导演在商业背景下的创作走向。面对商业市场更加青睐男性导演的现状,新生代女性导演开始尝试进行创作上的转变。以徐静蕾、赵薇、金依萌为代表的女性导演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商业资源整合为自己的影片服务,走出一条具有她们自己特色的商业化之路。以李玉和薛晓璐为代表的女性导演则在顺应市场变化的同时,坚持自己艺术片的创作,用“文艺商业片”在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当然,也有像马俪文这样从作者导演转变为职业导演的女性导演,她们勇于尝试,转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为女性导演拍片探索出更多可能。结语部分对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影像世界进行概括了与总结,再一次说明她们的创作特点、创作思想、以及对人物塑造的特色,并肯定了她们在商业竞争压力下的勇敢探索,但也指出了新生代女性在创作时的局限性以及不足,最后对新生代女性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美好的愿望。

赵海霞[3](2010)在《新时期大陆电影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女性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等,也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电影中的位置以及它的研究价值。本文是一篇以新时期(1979年一至今)大陆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面对大量的理论资料和文本材料,尝试以女性主义理论、史论结合、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新时期大陆电影中的女性意识置放于电影发展史的链条上,分男性导演与女性导演两大部分,通过对其代表电影中女性意识不同呈现特征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电影创作者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和把握。研究女性意识,首先要了解“女性电影”以及相关的电影理论。本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继而对“女性电影”与“女性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不仅概括了目前理论界对“女性电影”、“女性意识”的不同认识,还对“女性意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女性意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影片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要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二是影片编导者要具有清晰、独立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两个层面要有机融合在一起,就构成女性电影中较为完整的女性意识。论文第一章阐释了男性镜城中女性意识的表征。以代际转换的论述模式,分别以谢晋、张艺谋、姜文、王小帅等导演的作品为例,阐释了在男性镜城中女性意识的异化与缺失、遮蔽与压抑、消解与曲解等不同的表征。旨在明示在男权统治下女性意识发展的艰难。第二章阐释了女性镜头下女性意识的演变。这一部分依旧采用代际转换的论述模式,先对新时期女导演及其作品进行了概括,然后以张暖忻、李少红、徐静蕾、李玉等女导演的作品为例,阐释了女性意识的演变情况。第三章为个案分析,以《人·鬼·情》与《无穷动》为例,分析了女性电影实践中女性意识呈现的得与失。结语部分除了对主体部分论述的总结,就是对影视界能出现更多具有女性意识的电影的期待。

高启龙[4](2007)在《《神女》:浮出历史地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永刚的《神女》,两性关系以女性为中心,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模式被完全颠覆:女性刚强有为,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面临生存困境,她们顽强地抗争到底,只为挣脱重重的性别压迫,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男性则因为懦弱无能而无法成为受困女性的拯救者和庇护者,呈现出一种被“阉割”的女性特征。这部“女性电影”①在颠覆和嘲弄男权文化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展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关注女性艰难的生存境况,这是《神女》作为女性电影共有的一种女性话语表述。

李岗[5](2004)在《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文中研究指明 当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女权主义潮流从具体的政治运动转向整体的文化批判时,女权主义批评也就由此应运而生。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譬如,好莱坞的经典电影通过特有的手段,使女性的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因此,女权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构这类深藏反女性本质的电影。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二、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现实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探究 ——以微电影《选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第2章 女性意识在社会现实题材电影中的发展
    2.1 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意识梳理
        2.1.1 新中国成立前女性意识的困境
        2.1.2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的被“关注”
        2.1.3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自我意识寻找
    2.2 新世纪的女性意识
        2.2.1 享受自我感受的爱情观
        2.2.2 坚守传统思想的家庭观
        2.2.3 缺少主流导向的事业观
第3章 导演视域下的女性意识
    3.1 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意识
    3.2 女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意识
第4章 女性意识在创作环节中的表现技法
    4.1 作品综述
    4.2 人物关系构建下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意识
    4.3 风格化的情节设置
    4.4 口说的语言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选择》故事梗概
附录2《选择》分镜头脚本
致谢

(2)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影像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的界定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影像世界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我认知与成长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北京遇上西雅图》回归主流的边缘人物
    第三节 《观音山》底层人物的自我追寻
第二章 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创作方式
    第一节 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创作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创作方式
        一、情节的构思
        二、旁白的运用
        三、情绪的表达
        四、叙事的方式
    第三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创作特色分析
第三章 商业市场背景下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创作取向
    第一节 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创作转变
    第三节 徐静蕾、赵薇:商业电影的成功运作
        一、广泛的观众群体定位
        二、成功的话题舆论引导
        三、多种方式的媒体营销策略
    第四节 李玉、薛晓璐: 文艺商业片的成功尝试
    第五节 马俪文:艺术与商业结合过程中的迷茫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时期大陆电影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二、女性电影与女性意识 第一章
    男性镜城中女性意识的表征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异化与缺失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遮蔽与压抑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消解与曲解 第二章
    女性镜头下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节
    由空洞的能指到女性意识的彰显 第二节
    归顺与臣服:女性意识的回潮 第三节
    新世纪女性意识的放逐 第三章
    个案分析:女性电影实践的得与失 第一节
    恰切呈现:《人·鬼·情》 第二节
    矫枉过正:《无穷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4)《神女》:浮出历史地表(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人:生存困境中的自我拯救
二、男人:“在场的缺席”与“缺席的在场”
三、男人:造就与想象

四、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现实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探究 ——以微电影《选择》为例[D]. 廖晓炜.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2]中国新生代女性导演的影像世界研究[D]. 曹蕙.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3]新时期大陆电影的女性意识[D]. 赵海霞.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4)
  • [4]《神女》:浮出历史地表[J]. 高启龙. 电影评介, 2007(11)
  • [5]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女权的镜语嬗变[J]. 李岗. 电影文学, 2004(01)

标签:;  ;  ;  ;  ;  

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女性与女权主义的镜像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