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葛忠鹏[1](2021)在《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更是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社会的重要职责、家长的满怀希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达成度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审视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实际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体育课效果不佳,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不够,课余训练不严谨,课余竞赛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体育工作效果不好。因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已迫在眉睫。鉴于此,为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必备技能和具备的意志品质。本文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实践研究。揭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相应建议。同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指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供有益建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有效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体育工作规划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11个二级指标(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体育工作计划、体育课准备、体育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46个三级指标。(2)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学生健康发展评价0.4605、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2098、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0.1907,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0.1771。二级指标中权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0.6806、运动能力0.6473、体育课程计划0.6308、课外体育活动0.5676、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3194、健康行为0.2404等。三级指标权重占比从大到为场地器材0.7024、体育课程学年计划0.6439、运动认知与技战术掌握0.6232、体育精神0.5101、体育师资储备0.4966、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0.4392、队伍管理0.3935、设备与经费投入0.3932、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0.3678、体育道德0.3085等。(3)根据研究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模糊评价,最终整体得分为79.722,处在及格及良好之间。分析得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体育工作目标制定不明确、场地建设不全等问题,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应结合该校发展预期去制定,该校场地应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等建议。

林红彦[2](2021)在《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依法治体不断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就,在知识增量上完成了初步积累,在成果转换上开始服务于实践。特别是在体育强国提出以后,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领域的各种体育纠纷事件和体育法案例也不断涌现出来。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不断推动体育领域发展的栋梁之材,理应清楚我国颁布的体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确保我国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如何使学生明确自身享有的体育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体育权利的救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所在。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征,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水平。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分别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体育法规的整体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学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学习现状很不理想,对体育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充分。表现为: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的认识较差、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程度较低、对体育法规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差,缺乏对体育法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知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以及体育法规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的掌握主要停留在“不知道”和“知道,但不了解”的层面。其次,对体育法规内容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较低,仅占38.3%,其中对学校体育法规的掌握最好;社会体育法规次之;竞技体育法规最差。守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律意识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一半的比例,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践行和运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维权意识差、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体育纠纷,维护自身的体育权益。其次,仅有4.1%的学生知道通过体育仲裁解决的体育纠纷。通过调查石家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现实是体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与我国体育法教学、体育法学人才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状况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不断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等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青年体育法学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体育法律信仰、建立体育规则意识、培养体育道德价值观念。

周琳[3](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体操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尽管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目前,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虽已涵盖了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但在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于时代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其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教学实验法,从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以期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表现为在教学时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和中小学教学需求,在原有教学步骤中优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环节,加大教学实践的开展力度,增加教学能力的考核比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定教学效果,理论考核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实践考核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微课教学与评价。(2)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较低。教学的开展仅关注对学生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对于动作纠错、课堂组织、动作讲解、动作技术评价、动作创编等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考核仅以动作的完成度为标准,缺乏教学实践的考核环节,不能准确的评定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中小学的教学需要。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大多数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竞技体操课,两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缺乏教学实践机会、评价体系不全面。(5)体操普修课程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动作技术的发展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按相关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分为口令运用与队伍调动、保护与帮助、动作示范、动作讲解、课堂组织、动作纠错、动作技术评价、教学应变、教案撰写、徒手操创编、赛事组织与裁判。

董文静[4](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康思思[5](2020)在《基于校级竞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参与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群众对体育指导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而体育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既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又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专业。各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探寻充分利用各个培养途径的方法,发挥各个途径对学生的培养作用。本文从体育竞赛的角度出发,探讨体育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武汉体育学院校级竞赛的开展现状以及参与校级竞赛的体育教育专业的226名学生的核心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21.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教学和训练以及课外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素质,主要包括运动技能、运动训练能力、体育教学能力、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校级竞赛对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对学生运动技能、运动训练能力和竞赛裁判能力的促进作用较为显着。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作用相对较小。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竞赛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竞赛开展的次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参与组织与裁判工作的机会较少、教学技能比赛参与人数的比例较低等问题。基于校级竞赛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为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效果,学校应从建立竞赛教练负责制、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竞赛能力、着重安排学生负责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教学技能比赛学分化等方面入手。

张铭潭[6](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范想[7](2020)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评价这一手段的特定功效,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向已不再追求办学规模的大小,而是注重内涵的提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各部门工作都应基于深刻的思考并进行科学实施。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亦是如此。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保证篮球教学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有效实施,应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能够为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为培养高质量篮球教学人才奠定基础,使篮球运动的推行与进步具有强进动力。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着力点,通过搜集与查询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来构建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旨在推动篮球普修课课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研究结果: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由3个维度组成,即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二级指标由13个维度组成,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案编写、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互帮互学、组织措施、学习评价、课后指导、教学反思;65个主要观测点。通过两轮的德尔菲法分析显示:专家权威系数整体大于0.70,重要性均值全部大于3,变异系数介于0.00-0.21之间,肯德尔系数介于0.142-0.475之间,专家协调系数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比德尔菲法的规定要求,上述指标均符合标准,反映出整体指标科学、可靠。

王鑫[8](2020)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下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体育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体育师资的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体育教师群体的质量,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对标新时代新要求,重视学生的培养,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教师专业化为研究视角、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与对策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并结合实际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梳理,分为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和教师专业标准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两个维度,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其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行的培养状况进行研究,分为现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实施情况三个维度;第三,将教师专业化标准与现行培养状况的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培养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培养目标表现为培养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管理、科研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体育基础教育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类型设置;在培养实施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布于中等水平,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结果呈现中仍然存在欠缺。2.当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院校培养目标缺乏院校特色,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欠佳,学生的专业能力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3.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宽口径”与“窄口径”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标准导向与院校特色的定位矛盾,“课”“教”“学”环节失调,体育积淀与教育实践基础薄弱,理论—实践—社会需求脱节。4.培养优化思路与对策:第一,优化思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以打造“体”“教”融合的理念凝练培养机制,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野营造培养氛围,以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思路优化培养路径。第二,优化对策。明确培养目标,稳步推进院校特色培养;完善课程结构,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优化教学实施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控生源,提高学生的基础体育素养;重视教师资格证培训,加强体育教师配置;构建多元实践平台,打造良性发展体系。

秦亚楠[9](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形势,体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它既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大省,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氛围下,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在河南省高校中相继开展起来。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落实课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不但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掌握乒乓球技能,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如何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使之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乒乓球人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对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中,乒乓球普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专选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理想,设置并开设有辅修课程的高校很少;乒乓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数量逐年下降,急需加强乒乓球专选课程建设。2.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专选课程和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缺少乒乓球自编教材的建设。考核范围缺少对学生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裁判技能、比赛战术应用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考核。3.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任课教师缺乏对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与应用,有待提高教练之眼等新型软件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乒乓球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应用。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任课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乒乓球教师硕士学历较多,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大,缺少教授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尤其缺少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等级及以上的高水平乒乓球教师。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欠佳,乒乓球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部分高校乒乓球台的数量不能够满足乒乓球普修课程的教学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乒乓球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整体较低。6.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各高校乒乓球教师不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申请并获批乒乓球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缺少省级和国家级别的乒乓球精品课程。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力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开设乒乓球课程,借鉴其他高校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效较好的经验,适当修改课程设置,保证课程顺利实施。2.相关专家和领导可以适当修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项目的招生考试办法,加大专项在总分中的占比;广泛组织不同级别的乒乓球竞赛,提高学生对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主动发掘并积极培养乒乓球专项人才。3.高校在招聘乒乓球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高学历以外,更要考虑高技术水平的专项人才,可以引进具有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及以上级别的高层次人才,为高校乒乓球师资队伍注入优秀的师资力量。

张峰[10](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学校效能理论
        1.4.2 泰勒目标评价理论
        1.4.3 多元智力理论
        1.4.4 核心素养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学校体育工作
        1.5.2 实效性
        1.5.3 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3.1 研究特色
        2.3.2 研究创新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高校体育工作一级指标构建依据
        3.1.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3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问卷结果与分析
        3.1.4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的应用研究
        3.2.1 确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性指标集、评价集、权重集
        3.2.2 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观测点
        3.2.3 构建评价隶属度矩阵
        3.2.4 权重集与评价隶属度矩阵的合成
        3.2.5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3.2.6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整体情况分析
        3.2.7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C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权重表
附录D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评价调查问卷(体育教师、体育领导、体育教练员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体育法规研究现状
        1.1.1 体育法规体系研究
        1.1.2 体育法学教育研究
        1.1.3 体育法规认知现状
    1.2 国外体育法规的相关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内容的确立
    3.1 体育法规认知
    3.2 体育法规认知内容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学习的现状研究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认识的结果与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结果与分析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体育法规知识途径的结果与分析
        4.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结果与分析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掌握的现状研究
        4.2.1 对宪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2 对体育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3 对体育行政法规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4 对体育部门规章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现状研究
        4.3.1 对学校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2 对竞技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3 对社会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4 对不同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遵守和维护体育法规的法律意识
    4.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践行和运用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环境因素
        5.1.1 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
        5.1.2 体育法规不健全
        5.1.3 体育法规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
    5.2 学校因素
        5.2.1 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程度较低
        5.2.2 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忽视
    5.3 自身因素
        5.3.1 对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
        5.3.2 个人法律意识淡薄
        5.3.3 缺乏体育法律实践能力
6 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的对策
    6.1 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
    6.2 加强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
    6.3 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
    6.4 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
    6.5 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6.6 重视培养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树立体育法律信仰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引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1.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1.1.3 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概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分析
        3.1.1 培养的过程——育身价值
        3.1.2 培养的结果——育能价值
        3.1.3 习惯的养成——育心价值
    3.2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的设置层面
        3.2.2 教材教法的应用层面
        3.2.3 教学技能的培养层面
        3.2.4 学习成果的评价层面
    3.3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3.3.2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3.4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教学形式单一
        3.4.2 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
        3.4.3 缺乏教学实践机会
        3.4.4 评价体系不全面
    3.5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的设计
        3.5.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3.5.2 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考核
        3.5.3 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3.5.4 平时成绩的追踪与评定
        3.5.5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3.6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实证分析
        3.6.1 实验方案
        3.6.2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4.3.1 不足之处
        4.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致谢

(4)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校级竞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是高校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1.1.2 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是践行体育强国的主要任务
        1.1.3 体育竞赛是体育院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2.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
    2.2 关于体育竞赛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学校体育竞赛的研究
        2.2.2 校级竞赛的概念界定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校级竞赛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4.1.1 校级竞赛的基本要求
        4.1.2 校级竞赛的基本模式
    4.2 校级竞赛对学生核心能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4.2.1 竞赛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促进作用
        4.2.2 竞赛对学生运动训练能力的促进作用
        4.2.3 竞赛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4.2.4 竞赛对学生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的促进作用
    4.3 校级竞赛在落实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4.3.1 竞赛开展的次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3.2 学生参与组织与裁判工作的机会较少
        4.3.3 缺乏竞赛指导教练
        4.3.4 学生对竞赛的理解程度不高
        4.3.5 比赛未进行分级设置
        4.3.6 教学技能比赛参与人数的比例较低
    4.4 开展校级竞赛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策略
        4.4.1 建立竞赛教练负责制
        4.4.2 教学中强化竞赛能力
        4.4.3 着重安排学生负责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
        4.4.4 教学技能比赛学分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5.5 德尔菲法
        1.5.6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
        2.1.2 教学质量
        2.1.3 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
        2.2.2 关于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质量研究
        2.2.3 关于体育专业篮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3.2 关于英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课堂教学设计
        3.2.1 设计理念
        3.2.2 教材分析
        3.2.3 学情分析
        3.2.4 教学目标
        3.2.5 教学方法
    3.3 课堂教学实施
        3.3.1 教师指导
        3.3.2 组织措施
        3.3.3 学习评价
    3.4 课堂教学延伸
        3.4.1 课后指导
        3.4.2 教学反思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案例比对
    4.1 案例分析
        4.1.1 案例述要
        4.1.2 一级指标对比分析
        4.1.3 二级指标比对分析
    4.2 假设模型构建
第五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5.1 指导思想
    5.2 构建原则
    5.3 价值定位
    5.4 基本原则
        5.4.1 科学性原则
        5.4.2 系统性原则
        5.4.3 导向性原则
        5.4.4 可操作性原则
    5.5 构建程序
        5.5.1 咨询专家的选定
        5.5.2 调查问卷的制作
        5.5.3 问卷发放与回收
        5.5.4 问卷整理与分类
        5.5.5 问卷统计与分析
        5.5.6 第一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7 第二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8 指标体系内容维度的确立
        5.5.9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8)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
        1.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契合
        1.1.3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专业化
        1.3.2 教师专业化
        1.3.3 体育教育专业
    1.4 文献综述
        1.4.1 教师专业化相关研究
        1.4.2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比较研究法
        2.3.4 数理统计法
        2.3.5 逻辑分析法
    2.4 研究思路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专业化标准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
        3.1.1 教师专业化标准对教师的能力的要求
        3.1.2 教师专业化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能力的要求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3.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分析
        3.2.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3.2.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与教师专业化标准要求的比较
        3.3.1 培养目标与教师专业化标准要求的比较
        3.3.2 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标准要求的比较
        3.3.3 培养实施情况与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比较
    3.4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1 培养目标缺乏院校特色
        3.4.2 课程设置不完善
        3.4.3 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5.1 定位矛盾:标准导向与院校特色
        3.5.2 环节失调:“课”“教”“学”环节
        3.5.3 基础薄弱:体育积淀与教育实践
        3.5.4 供需脱节:理论—实践—社会需求脱节
    3.6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优化对策研究
        3.6.1 优化思路
        3.6.1.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3.6.1.2 以打造“体”“教”融合的理念凝练培养机制
        3.6.1.3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野营造培养氛围
        3.6.1.4 以衔接社会需求的思路优化培养路径
        3.6.2 优化对策
        3.6.2.1 明确培养目标,稳步推进特色培养
        3.6.2.2 完善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开展课程
        3.6.2.3 优化教学实施环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6.2.4 科学把控生源,提高基础体育素养
        3.6.2.5 重视教师资格证培训,加强体育教师配置
        3.6.2.6 构建多元实践平台,打造良性发展体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与体育课程
        2.1.2 课程建设
        2.1.3 体育教育专业
        2.1.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
    2.2 有关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2.2.1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2.2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2.3 有关课程建设的研究
        2.3.1 有关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2.3.2 有关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2.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研究
        2.4.1 有关乒乓球课程设置的研究
        2.4.2 有关乒乓球教学现状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4.1.1 乒乓球课程的开设情况
        4.1.2 乒乓球教学大纲的修订情况
        4.1.3 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4.1.4 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4.1.5 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的分析
        4.1.6 乒乓球课程教材的选用情况
        4.1.7 乒乓球精品课程的申获情况
        4.1.8 乒乓球课程的师资队伍情况
        4.1.9 乒乓球课程的场地设施情况
        4.1.10 乒乓球课程的学情分析
    4.2 制约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问题
        4.2.1 乒乓球专选课程开设不理想,辅修课程设置较少
        4.2.2 高校缺乏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乒乓球课程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4.2.3 乒乓球课程缺乏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体育教学模式较单一
        4.2.4 高校缺少高层次乒乓球人才,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2.5 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有限,高校缺乏乒乓球专业场馆建设和投入
        4.2.6 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获批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4.3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对策
        4.3.1 积极开设乒乓球专选课程,增加设置辅修课程
        4.3.2 加强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完善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4.3.3 丰富乒乓球课程现代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模式
        4.3.4 引进高层次乒乓球人才,加强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
        4.3.5 加大乒乓球场馆的建设投入和开放力度,完善乒乓球场地设施
        4.3.6 重视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绪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康第一”
        1.3.2 公共体育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4.2.2 体育教学模式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葛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D]. 林红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周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校级竞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D]. 康思思.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7]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范想.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对策研究[D]. 王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D]. 秦亚楠.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