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E-RV双联减毒疫苗效果明显

TGE-RV双联减毒疫苗效果明显

一、TGE—RV二联弱毒疫苗效果明显(论文文献综述)

吴中彬[1](2021)在《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猪养殖业从分散、个体经营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封闭式的养殖模式发展。然而,疫病的发生并没有随着猪场集约化程度的上升而减少,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引起不同日龄猪只腹泻的重要病原,是规模化猪场最为常见的高发病毒病之一。各种日龄的猪只都会发生,哺乳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都很高。断奶猪、架子猪和母猪呈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和大约一周的持续性腹泻,然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哺乳仔猪尤其是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或水样腹泻伴有呕吐,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尤其是因其仔猪发病日龄小,机体很难产生抗体,所以猪场对母源抗体的实时监测和合理的免疫程序显得非常重要。1、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诊断与母猪初乳中IgA抗体水平的监测2015年3月,江苏某公司下属部分规模化猪场发生腹泻病例,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临床胶体金检测、RT-PCR检测以及基因测序,证实此次疫情是由变异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腹泻。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了解公司下属江苏地区所辖20个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不同胎次母猪初乳中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分析母猪初乳中IgA效价、离散度与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间采集公司下属江苏地区发病的20个规模化猪场不同胎次初乳共计760份,使用猪流行性腹泻IgA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采集的母猪初乳进行检测。根据猪场初乳IgA抗体测定以及抗体离散度分析得出:母猪初乳效价高的申河、安丰、黄海、晚庄、海提、庆丰、下明、海北的八个猪场,也存在发病和死亡的情况,其中检测到安丰、黄海、晚庄、海提、庆丰、下明、海北七个猪场不同胎次抗体离散度较高,是造成仔猪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丰海、时丰、海北1、川东一、川东二、川东三、川东四、川东五、川东六、龙河、万星、峥嵘等十二个猪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检测到相应猪场母乳抗体效价低和抗体离散度高。结果表明,IgA效价低且离散度高的猪场仔猪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2、示范场猪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制措施的研究20个规模化猪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场采取的是公司统一制定的免疫程序和保健程序,但是由于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管理因素导致各猪场发病和死亡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的3个猪场为示范场,通过免疫程序优化、完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联合用药等展开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形成了优化后的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综合性防制措施,该措施可降低疫病发生带来的危害,在示范猪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是通过免疫程序的优化可以显着提高母猪群初乳中IgA抗体水平;二是对发病仔猪采用高IgA抗体水平的初乳灌服以及优化饲养环境,能够显着改善发病仔猪的成活率;三是通过升级牧场内外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以及优化免疫程序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对示范场的PED防控起到了良好效果,从而为本地区PED的防制提供了参考模式。

吴龙成[2](2020)在《福建省某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检测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猪所导致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此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急,死亡率高,其中以哺乳仔猪感染最为严重,主要临床症状有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等。近年在全国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对一发生严重仔猪腹泻的规模化猪场,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别诊断,主要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代尔塔冠状病毒进行检测,分析了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粪便中的PEDV病毒载量,探讨该场PEDV的传播路径,并对目的病原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与此同时,对猪场水质进行检测与分析。最后选择同源性最高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对母猪群紧急免疫(活加灭)并加强生物安全处理措施后,检测产床仔猪粪便中的PEDV情况。结果如下:1.福建某猪场产床小猪发生严重腹泻和呕吐,1周内同栋产房的仔猪几乎全部发病,怀疑病毒感染因素,采用RT-PCR法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代尔塔冠状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代尔塔冠状病毒均为阴性,只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阳性;为了分析是否存在猪瘟病毒、蓝耳病毒、伪狂犬轮状病毒、猪圆环病毒的混合感染,采用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对以上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猪群猪瘟病毒、蓝耳病毒、伪狂犬轮状病毒、猪圆环病毒均为阴性,没有存在与这些病毒混合感染。3个阶段猪PEDV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为,病毒载量最高的是哺乳母猪(≥1.13×103占60%),其次是哺乳仔猪(≥1.13×103占30%),最后是保育猪(≥1.13×103占10%)。可见,该场PEDV疫情是哺乳母猪先发病然后传染给哺乳仔猪。2.采集猪场引用水送检,结果表明,该场猪饮用水中未检出致病菌,重金属含量低于限制量,色度、嗅和味等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提示该场饮用水无异常。3.为了更合理的选择疫苗,本试验对PDEV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猪场的PEDV毒株与Gen Bank中9株PEDV毒株的同源性在56.2%-93.7%之间,其中与AJ1102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3.7%。选择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WH-1R株+AJ1102-R株)对该场母猪群采取后海穴紧急免疫接种并结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结果表明,经紧急免疫的母猪所产仔猪健康度显着上升,仔猪粪便中PEDV的阳性率显着下降,表明该猪场已经将PED有效控制。综上,引起该猪场腹泻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场传播路径为从哺乳母猪传染给哺乳仔猪,选择同源性高的疫苗紧急免疫,强化生物安全,对于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亚花[3](2020)在《嵌合犬冠状病毒N、S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一旦感染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为100%。犬冠状病毒病是由犬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犬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血便为主要特征,致死率较低,但与其他传染病如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等混合感染时死亡率明显提高。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犬冠状病毒N蛋白,免疫兔子后制备多克隆抗体,经过ELISA、Western blotting等试验鉴定,表明所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本论文主要基于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研制狂犬病和犬冠状病毒病二联基因工程疫苗。以狂犬病病毒弱毒SAD毒株为骨架,分别在狂犬病毒的N、P基因之间插入犬冠状病毒N和S基因,构建狂犬病毒全长cDNA,然后与辅助质粒按一定的比例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重组病毒,通过免疫荧光和qPCR试验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BNSP-CCV-N和BNSP-CCV-S,然后对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Western blotting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病毒BNSP-CCV-N可同时表达RV-G蛋白和CCV-N蛋白,重组病毒BNSP-CCV-S可同时表达RV-G蛋白和CCV-S蛋白。病毒生长曲线表明BNSP-CCV-N在72 h,BNSP-CCV-S在96 h后病毒滴度不再提高,由此可以确定重组病毒的最佳收毒时间。电镜观察表明插入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可组装成有一定形态的完整病毒粒子。同时将重组病毒在BHK-21细胞中连续传10代,通过RT-PCR检测表明重组病毒携带外源基因具有遗传稳定性。进一步选用BALB/c小鼠模型对该重组病毒的致病性和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小鼠脑内注射两种重组病毒后观察14天,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表明重组病毒对小鼠无致病性。将重组病毒进行浓缩、纯化,灭活后与GEL佐剂按一定的比例制备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分组免疫小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安全性良好,通过不同组别免疫小鼠抗体水平的比对,制备的重组病毒的弱毒疫苗产生较高的抗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制备的灭活疫苗BNSP-CCV-N+S有较高的抗犬冠状病毒N蛋白和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具有制备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的潜力,在本动物的免疫保护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成功拯救出含有犬冠状病毒N和S基因的重组狂犬病毒,用其分别制备的灭活苗和弱毒苗免疫小鼠后诱导产生较高的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和犬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该研究为狂犬病和犬冠状病毒二联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朋霞[4](2020)在《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PEDV灭活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冠状病毒亚科(Coronavirinae)的α冠状病毒属(Alpha Coronavirus)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这种病毒可致各阶段的猪均能发病,但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对10日龄以内的仔猪,临床上常引起仔猪脱水、呕吐和水样腹泻等症状。1971年在英国首先报道该病,随后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由于经典疫苗毒株CV777灭活苗或弱毒苗的使用,PEDV取得了较好的防控。但是好景不长,2010年冬季有人发现就算免疫过经典疫苗株的养猪场照样能发生该病,原因是PEDV发生了变异,变异毒株引发的严重腹泻病迅速席卷全球,近年来,临床上缺乏针对现行PEDV变异株的有效疫苗,一时间养猪业损失惨重,而该病也成为了危害养猪业的最为严重的疫病。因此,PED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检测是防控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临床上缺少针对当前流行的PEDV变异毒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在GenBank中参照已登录的PEDV N(AF353511)基因序列,经过对比近年来流行株,设计出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将扩增后的目的片段(N基因)克隆到pQE-30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表达、纯化,以纯化的重组N蛋白(rN)作为包被抗原,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对500份来源于不同猪场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通过矩阵法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 PEDV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特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扩增了长度1221bpN基因,表达的rN约为50.4 ku,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试验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反应原性良好。rN最佳包被浓度为2 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作用时间1 h;羊抗猪HRP-IgG最适稀释度为1:5000,作用时间为30 min;TMB最佳显色时间为10 min。本方法可特异性检测PEDV抗体,而与PRV、PRRSV、CSFV、PCV、TG EV等病原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本方法检测出相同血清的最高稀释倍数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具有良好敏感性;批内、批间重复性检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对500份临床猪血清的检测,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符合率为99.6%。本研究为PEDV血清学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下一步单克隆抗体(单抗)的筛选奠定基础。本研究按照常规技术免疫小鼠,将小鼠血清倍比稀释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抗体效价,将检测效价大于1:80000的小鼠脾脏充分研磨后过铜网,在PEG1500的作用下与事先培养好的SP2/0细胞进行融合,后将融合细胞铺到96孔板中,逐日观察细胞情况,取每孔上清液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鉴定,同时进行单抗亚型鉴定,对阳性孔进行5次亚克隆后,筛选出2株亚型为IgG且能稳定分泌抗PEDV N蛋白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2D4、6C6)。将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并注射入小鼠腹腔,收集腹水后对其进行纯化,同时进行SDS-PAGE、稳定性、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制备腹水纯化后,2株中仅有1株(6C6),纯度高达95%以上,且其可以特异性地与 PEDV抗原反应,而与PRV、PRRSV、CSFV、PCV、TGEV、大肠杆菌等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经过连续几次传代后,其效价依然可达到1:102400,稳定性好。为进一步建立基于PEDV N蛋白抗体阻断ELISA及应用于临床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方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得到的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效力试验的研究。选取PEDV血清中和效价<1:4,且FQ-PCR检测为阴性的母猪所产的5日龄仔猪10头,分为2组,每组5头,免疫组口服病毒液(攻毒剂量1000TCID50/mL),对照组口服相同剂量的DMEM,在攻毒后3d内观察仔猪发病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均符合腹泻发病要求,对照组均未发病。用制备的灭活疫苗在临床上分别于母猪分娩前45d、分娩前21d和再次配种前7d免疫灭活疫苗,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里注射相同剂量的DMEM。选取免疫组和对照组分娩的仔猪进行攻毒免疫保护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母猪所产仔猪获得的保护率能达到90%,对照组仔猪100%发病,且致死率为30%。且在精神状态、增重率、病原学检测和剖检症状等各方面试验组均比对照组要好。说明本实验室的毒株制备成灭活疫苗免疫接种给母猪,它能给仔猪提供有效保护,可用于当前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疫苗的研发。

胡兴义[5](2018)在《益生菌对猪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猪病毒性腹泻是当前养猪业常见的肠道性疫病,其主要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of swine,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rvirus,Po RV),其中,PEDV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最高。当前,猪病毒性腹泻防控技术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已有商品化疫苗但无统一标准,免疫原性差,仔猪发病率高。据相关文献报道,益生菌可作为绿色环保型添加剂,与核酸疫苗联合应用可增强其免疫效果,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水平,促进免疫器官和小肠绒毛的发育。本试验筛选与贵州省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候选疫苗株,取妊娠母猪跟胎免疫方法,探讨复合益生菌对猪病毒性腹泻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贵州省PEDV部分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采集贵州某规模化猪场新生仔猪肠道内容物和粪便120份,通过RT-PCR扩增、序列测定获得PEDV S和M全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4 161bp,编码1 386个氨基酸,将该毒株命名为GZFQ11-2016;M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681 bp,编码226个氨基酸,将该毒株命名为GZFQ06-2017。S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CV777和KH的同源性86.6%为最高,并处在系统发育树同一分支,M基因与Attenuated DR13、SC1402和SQ2014的同源性71.4%为最高,并处在系统发育树同一分支,与参考毒株CV777的同源性70.6%次之。GZFQ11-2016和GZFQ06-2017株与多个参考毒株相比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变异,但与参考毒株CV777的同源性相对较高,说明参考毒株CV777可作为贵州省PEDV疫苗候选毒株。2.猪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筛选PEDV、TGEV和Po RV抗体和抗原为双阴性妊娠母猪100头,平均分为试验A、B、C、D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A组产前40 d首免和产前20 d二免均接种“PTR”三联弱毒疫苗(以下均简称“PTR”),试验B组产前40 d首免和产前20 d二免均接种“PT”二联灭活疫苗(以下均简称“PT”),试验C组产前40 d首免“PTR”和产前20 d二免“PT”,试验D组产前40 d首免“PT”和产前20 d二免“PTR”,对照组产前40 d和产前20 d均注射生理盐水。试验A、B、C和D组所产的仔猪随机选取20头,分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仔猪均28日龄首免和65日龄二免,免疫程序与母猪相同。对照组母猪所产仔猪随机选取60头分为3组,其中,第五组3日龄肌肉接种PTR和35日龄肌肉接种PTR、第六组13日龄滴鼻接种PTR和28日龄免疫PTR和对照组。母猪分娩后0 d14 d采集乳汁利用ELISA方法检测PEDV SIg A抗体滴度;仔猪7日龄80日龄采血并离心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PEDV、TGEV和Po RV Ig G抗体滴度。结果显示:产前40 d和产前20 d只注射PT或PTR的猪群分娩后710 d乳汁中PEDV SIg A抗体滴度低于产前40 d和产前20 d注射PTR和PT分娩第14 d乳汁中PEDV SIg A抗体滴度。表明分别接种PTR和PT的效果优于免疫单一PTR或PT,所产仔猪3日龄滴鼻接种PTR,28日龄二次免疫PTR和65日龄三次免疫PT,15 d后抗体滴度处于上升动态。本实验中,试验C组临床效果最佳。3.益生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细胞免疫及黏膜免疫水平的影响研究:将试验C组母猪所产仔猪在哺乳阶段随机选取120头,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21日龄断奶,哺乳阶段仔猪试验组猪群60头平均分为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0.20%、0.30%复合益生菌,哺乳阶段对照组猪群随机选取20头作为对照组(不含复合益生菌)。对不同阶段仔猪其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血清细胞因子、肠道黏膜SIg A、免疫器官MC分泌及小肠绒毛发育等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能显着提高哺乳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P<0.01);增加仔猪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蛋白(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清尿素氮(BUN)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增加IL-6、IL-1β和TNF-a分泌量(P<0.05);提高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黏膜SIg A水平(P<0.05)和空肠黏膜SIg A水平分泌(P<0.01);免疫器官中MC分泌数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结构较对照组完整,排列整齐,但隐窝均值试验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绒毛均值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空场绒毛均值与隐窝均值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空肠和回肠绒毛隐窝比均值试验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断奶阶段中,试验Ⅱ、Ⅲ组末重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试验Ⅰ、Ⅱ组及对照组(P<0.01),试验Ⅲ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试验Ⅰ、Ⅱ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Ⅱ组腹泻率均极显着高于试验Ⅰ、Ⅲ组(P<0.01);试验组中的LDH、ALT和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组中BUN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AST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20 d,试验Ⅱ、Ⅲ组中IL-6水平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及对照组(P<0.01),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40 d,试验组IL-1β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L-6和TNF-a水平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空肠黏膜SIg A水平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SIg 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盲肠黏膜SIg 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腹股沟淋巴结MC分泌数量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P<0.01);胸腺MC分泌数量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P<0.01);脾脏MC分泌数量试验Ⅲ组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1);十二指肠、空场和回肠绒毛均值试验Ⅱ、Ⅲ组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对隐窝均值来说,十二指肠和空肠试验Ⅱ组极显着高于试验Ⅰ、Ⅲ组和对照组(P<0.01),回肠试验Ⅰ组极显着高于试验Ⅱ、Ⅲ组和对照组(P<0.01)。说明复合益生菌可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细胞和黏膜免疫水平,促进免疫器官和小肠发育。综上所述:成功克隆贵州省2株PEDV S和M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说明贵州省近几年新流行毒株与参考毒株CV777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参考毒株CV777可作为当前贵州省疫苗选择候选毒株。妊娠母猪产前40 d和产前20 d分别注射PTR和PT免疫效果优于PTR或PT,所产仔猪3日龄滴鼻接种PTR,28日龄二次免疫PTR和65日龄三次免疫PT,此免疫程序中乳汁中PEDV SIg A抗体以及PEDV、TGEV和Po RV Ig G抗体滴度维持时间较长,得出试验C组免疫效果最佳。筛选试验C组所产仔猪结合复合益生菌应用于哺乳阶段和断奶阶段仔猪,得出最佳复合益生菌添加比例为0.30%,可提高哺乳仔猪和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增强仔猪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水平,有助于哺乳仔猪和早期断奶仔猪免疫器官MC分化和小肠绒毛的发育。

文兆海[6](2018)在《狂犬病疫苗株与减毒疫苗株的免疫及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犬瘟热、犬细小亦是造成犬科动物发病死亡的重要传染病。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犬瘟热、犬细小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团队利用反方向遗传学技术将狂犬病病毒的G基因提前,敲除其毒力基因,并将犬瘟热病毒和犬细小病毒的主要抗原基因CDV-N、CPV-VP2插入到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构建重组狂犬病病毒,有望获得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疫苗株、犬瘟热病毒N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的二联弱毒苗株、犬瘟热病毒N基因-犬细小病毒VP2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的三联弱毒苗株。以期为将来制备狂犬病减毒口服活疫苗、犬瘟热-狂犬病二联口服弱毒活疫苗、犬瘟热-犬细小-狂犬病三联弱毒活疫苗奠定基础。首先,为了探究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犬瘟热病毒N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CDV-N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鉴定。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纯化后的全长重组质粒与4个辅助性表达质粒共转染BSR细胞;通过RT-PCR技术、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RT-PCR检测出现与预期相符的目的片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出现了大量的荧光灶点,空白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表明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CDV-N重组狂犬病病毒拯救成功。其次,探究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CDV-N重组狂犬病病毒、CDV-N-CPV-VP2重组狂犬病病毒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评估。利用ELISA试剂盒对狂犬病毒、犬瘟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三种重组狂犬病病毒株口服免疫产生的狂犬病毒抗体水平均显着高于亲本毒株Srv9口服免疫组。CDV-N重组狂犬病病毒、CDV-N-CPV-VP2重组狂犬病病毒均可刺激小鼠机体产生狂犬病毒抗体和犬瘟热病毒抗体;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口服免疫组的安全性优于注射免疫组。最后,探究了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CDV-N重组狂犬病病毒、CDV-N-CPV-VP2重组狂犬病病毒对犬的口服免疫效果。利用ELISA试剂盒对狂犬病毒、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均能诱发机体产生其特异性抗体,且到第35天时各免疫组血清狂犬病毒抗体水平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低保护水平0.5 IU。

罗华林[7](2018)在《TGEV CN12株自然传代与化学诱变传代的遗传变异及生物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引起各个年龄段的猪发病,其中一周龄仔猪的临床症状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而断奶后仔猪感染TGEV的死亡率要比未断奶仔猪感染TGEV的死亡率明显更低,但是断奶后仔猪感染TGEV可造成饲料报酬降低、僵猪等情况,从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最早于1946年在美国被发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该病流行。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该病的流行,近年来TGEV也一直在我国流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TGEV毒株被发现,同时发现各毒株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为了预防该病毒对猪场的侵袭,研究该病毒的变异规律并将分离到的野毒株进行疫苗研究并显得尤为重要。将本实验室一株命名为CN12株的TGEV毒株在连续传代条件下从120代传代至200代,成功构建了一株TGEV疫苗株。通过TCID50测定,该毒株滴度为107.0/mL。将该连续传代的TGEV CN12株进行外源病毒检测,并进行间接荧光实验和中和抗体实验,在外源病毒检测中未发现相关检测病毒的存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中实验组荧光明显,对照组无荧光。中和抗体实验中发现在相同时间条件下实验组细胞无细胞病变,而对照组则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以上实验进一步确定了CN 12株为TGEV毒株,且在该毒株中未发现有外源病毒存在。将该毒株分别在第135代、200代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两个代次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第5代、80代的碱基序列与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GEV CN12株在长期连续传代的过程中,主要是ORF1基因与S基因的变异为主,并且可以明显看到ORF1基因以碱基替换为主,而S基因则主要以缺失或插入为主。其中ORF1基因的变异比较稳健,变异幅度较小,相应的氨基酸变异也少。TGEV CN12株的S基因变异幅度较大,且其氨基酸变异大。为了扩大疫苗备选株的选择范围,将TGEV CN12株从135代开始使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化学诱变,在诱变传代65代后成功得到一株新的疫苗株TGEV M株。该毒株滴度可达到106.8/mL。在TGEV M株的外源病毒检测中未发现相关检测病毒的存在。将TGEV M株200代与正常传代的135代进行序列对比发现ORF1中以碱基替换为主,S基因以碱基的缺失或插入为主而ORF3基因的变异则是缺失、插入、替换都存在。在分析中可以发现TGEV M株碱基序列随着病毒代次的增加而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增加了ORF3基因的碱基突变,而正常传代的TGEV CN12株则没有发生ORF3基因的变异。

毛汐语[8](2018)在《表达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与猪伪狂犬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三种重要传染病,分别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轮状病毒(Rotavirus,PoRV)和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PEDV和PoRV主要导致仔猪腹泻,PRV则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急性死亡,并伴有呕吐、腹泻、震颤和运动失调等症状。三种病毒常常混合感染导致更大的危害,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三种疾病,研究一种可同时预防这三种疾病的安全、高效的疫苗显得迫切而必须。本项目拟用PoRV VP7和PEDV S基因的免疫优势抗原区域为目标基因,以PRV XJ株作为活载体,同源重组构建表达PEDV S、PoRV VP7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CM)株,并开展培养特性、遗传稳定性、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1 PRV真核转移质粒pEGFP-VP7.S的构建根据已有文献对PEDV S基因和PoRV VP7基因优势抗原表位的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参照NCBI上PEDV和PoRV序列分别设计引物S-a/S-b和VP7-a/VP7-b,在引物上下游5’引入合适的酶切位点、保护碱基和柔性肽序列。RT-PCR扩增出部分VP7和S基因作为本研究的候选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MD19-T(Simple),构建pMD-VP7、pMD-S克隆质粒。对pMD-VP7、pMD-S克隆质粒进行Kpn I、BamH I双酶切反应,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转化,构建了重组质粒pMD-VP7.S,对该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表明目的基因片段无碱基的突变和缺失,相应酶切位点和柔性肽序列准确引入。对pEGFP-gI28k真核表达载体和pMD-VP7.S重组质粒用Xho I、Sal I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转化,构建含有VP7.S融合基因的PRV真核转移质粒pEGFP-VP7.S,对该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2表达PEDV S和PoRV VP7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PRV(CM)株的构建将PRV真核转移质粒pEGFP-VP7.S和伪狂犬野毒株PRV XJ株共转染至293T细胞,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共表达VP7和S基因并且gI、gE毒力基因缺失的重组伪狂犬病毒PRV(CM)株,经过PCR、Western-Blotting等鉴定,结果表明VP7和S基因成功表达,重组病毒构建成功。3 PRV(CM)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将PRV(CM)接种到BHK-21细胞上,增值特性观察发现VP7.S融合基因片段的插入不影响重组病毒株的增值,测定PRV(CM)的TCID50和亲本株相比较,重组病毒株的增值滴度略有降低;一步生长曲线显示重组病毒株和亲本株具有相似的生长动力学;将PRV(CM)在BHK-21细胞传至20代,各代次病毒增殖规律相似;PCR测定显示外源基因稳定存在,毒力基因稳定缺失;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以不同病毒滴度的PRV(CM)接种哺乳仔猪和怀孕母猪,无临床异常是安全的。

曾宪煜[9](2018)在《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调查及其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3种主要病原,被感染的仔猪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困扰养猪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2017年福建省规模化猪场PED、TGE和PoR的流行情况和检测不同猪病毒性腹泻疫苗组合的免疫抗体水平,为防控猪病毒性腹泻提供技术参考。福建省PED、TGE和PoR流行情况调查:采用RT-PCR的检测方法对2017年福建省疑似发生猪病毒性腹泻病的110个规模化猪场收集到的178份病料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1)所有检测样品中,PEDV阳性率最高,为59.6%(106/178),而TGEV与PoRV阳性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3%(13/178)和5.6%(10/178);(2)不同地区阳性率有所差异,其中PEDV阳性率高低依次为:宁德(75.0%)、龙岩(70.4%)、漳州(65.2%)、南平(60.0%)、三明(58.3%)、福州(58.0%)、泉州(46.2%)、和莆田(45.0%);TGEV阳性率高低依次为:三明(16.7%)、龙岩(11.1%)、莆田(10.0%)、福州(8.0%)、泉州(7.7%)、南平(4.0%)、宁德(0.0%)和漳州(0.0%);PoRV阳性率高低依次为:莆田(10.0%)、南平(8.0%)、龙岩(7.4%)、福州(6.0%)、三明(0.0%)、泉州(0.0%)、宁德(0.0%)和漳州(0.0%);(3)病毒性腹泻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PEDV阳性率分别为63.9%和57.1%,TGEV阳性率分别为9.7%和8.9%,PoRV阳性率分别为5.6%和8.9%;(4)病毒性腹泻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出生7日龄内和7~25日龄的仔猪,PEDV阳性率分别为73.13%和57.78%,TGEV阳性率分别为8.96%和8.89%,PoRV阳性率分别为8.96%和6.67%。猪病毒性腹泻疫苗组合免疫抗体检测:选择妊娠期相近的30头后备母猪,随机分成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利用现有商品化PEDV、TGEV、PoRV经典毒株三联弱毒疫苗(弱毒CV777+弱毒华毒株+NX株),PEDV、TGEV经典毒株二联弱毒疫苗(ZJ08株+HB株)和PEDV、TGEV变异毒株二联灭活疫苗(AJ1102株+WH-1株),进行两两疫苗组合,试验组在母猪产前40d首免和产前20d二免,对照组免疫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测定首免后第1d、21d、35d和49d的母猪血清中PED-IgG、TGE-IgG和PoR-IgG抗体水平,结果表明:(1)“二联弱毒苗十二联灭活苗”疫苗组合免疫母猪后,血清中PED-IgG整体抗体水平高于其它疫苗组合且均衡度好,免疫后1d~21d、21d~35d和35d~49d抗体消长规律呈现“上升、上升、下降”趋势;(2)“二联弱毒苗+二联灭活苗”疫苗组合和“三联弱毒苗+二联灭活苗”疫苗组合免疫母猪后,血清中TGE-IgG整体抗体水平均高于其它疫苗组合,但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通过比较两者抗体水平均衡度,“二联弱毒苗+二联灭活苗”疫苗组合优于“三联弱毒苗+二联灭活苗”疫苗组合。(3)“三联弱毒苗+三联弱毒苗”疫苗组合免疫母猪后,血清中PoR-IgG整体抗体水平高于其它疫苗组合,免疫后1d~21d、21d~35d和35d~49d抗体消长规律呈现“上升、上升、下降”趋势。结论:(1)福建省猪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调查表明,福建省规模化猪场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猪流行性病毒(PEDV)。(2)采用“二联弱毒苗+二联灭活苗”和“三联弱毒苗+三联弱毒苗”疫苗组合免疫母猪,其血清中抗体水平较高、均衡度好。

方博,刘乙兴,张桂红[10](2018)在《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猪的两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消化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在猪场中暴发和流行。在临床上引起各种年龄猪的水样腹泻,2周龄以下仔猪的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就这两种猪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二、TGE—RV二联弱毒疫苗效果明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GE—RV二联弱毒疫苗效果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1)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病理变化
    1.5 致病机理
    1.6 诊断
    1.7 预防和控制
    1.8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研究进展
        1.8.1 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1.8.2 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1.8.3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第2章 某公司下属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流行、诊断与母猪初乳中IgA抗体水平的监测
    1.1 材料来源场相关情况介绍
        1.1.1 各牧场不同胎次母猪存栏情况
        1.1.2 各牧场日常护理方案
        1.1.3 各牧场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程序
    1.2 材料
        1.2.1 病料来源
        1.2.2 主要试剂
        1.2.3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3.1 临床症状观察
        1.3.2 病理解剖
        1.3.3 实验室分析检测
        1.3.4 初乳的采集
        1.3.5 乳样抗体的ELISA检测
    1.4 结果
        1.4.1 下属各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情况
        1.4.2 临床症状
        1.4.3 病死猪剖检病变
        1.4.4 胶体金检测
        1.4.5 RT-PCR鉴定
        1.4.6 S1基因测序与比对结果
        1.4.7 初乳中IgA抗体阳性率分析
        1.4.8 初乳中IgA抗体平均值分析
        1.4.9 初乳中IgA抗体离散度分析
        1.4.10 小结
    1.5 讨论
第3章 示范场猪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制措施的研究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优化生物安全措施
        1.2.2 优化免疫程序
        1.2.3 加强日常保健与消毒
        1.2.4 突发疫情处置
    1.3 试验结果
        1.3.1 生物安全措施实行状况
        1.3.2 优化免疫后母猪初乳中IgA抗体OD值
        1.3.3 优化免疫后母猪初乳中IgA抗体离散度
        1.3.4 防控效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2)福建省某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检测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PED研究进展
        1.1 病原特征
        1.2 PED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表现
        1.5 致病机制
        1.6 诊断方法
        1.6.1 病毒分离
        1.6.2 血清学试验
        1.6.3 分子生物学检测
        1.7 防治措施
        1.7.1 预防
        1.7.2 治疗
        1.7.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1.7.4 检测淘汰措施
第二章 发病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背景
        1.2 材料
        1.2.1 样品采集
        1.2.2 试剂耗材
        1.2.3 仪器
        1.3 方法
        1.3.1 核酸提取及反转录
        1.3.2 RT-PCR检测
        1.3.3 不同阶段猪群PEDV病毒载量分析
        1.3.4 水质检测
        1.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观察及剖检病理变化
        2.2 猪流行性腹泻RT-PCR检测结果
        2.3 猪传染性胃肠炎RT-PCR检测结果
        2.4 猪轮状病毒RT-PCR检测
        2.5 猪代尔塔冠状病毒RT-PCR检测
        2.6 猪瘟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2.7 猪蓝耳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2.8 猪伪狂犬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2.9 猪圆环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2.10 不同阶段猪群PEDV病毒载量分析
        2.11 水质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福建某猪场PEDV同源性分析及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病料
        1.1.2 材料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PCR检测
        1.2.2 PCR产物测序分析
        1.2.3 疫情处理
        1.2.4 荧光定量PCR分析处理后哺乳仔猪粪便中的病毒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产物测序结果
        2.2 紧急免疫效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嵌合犬冠状病毒N、S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狂犬病概述
        1.1.1 狂犬病
        1.1.2 狂犬病流行病学
        1.1.3 狂犬病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1.1.4 狂犬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
        1.1.5 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1.2 犬冠状病毒病概述
        1.2.1 冠状病毒概述
        1.2.2 犬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1.2.3 犬冠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
        1.2.4 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和应用
        1.3.1 正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1.3.2 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第二章 犬冠状病毒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N基因密码子优化及其重组表达质粒p ET-B2M-N的构建
        2.1.3 CCVN蛋白的诱导表达
        2.1.4 免疫动物
        2.1.5 血清抗体效价的ELISA测定
        2.1.6 抗体纯化
        2.1.7 Western blotting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
        2.2.2 重组N蛋白的诱导表达
        2.2.3 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
        2.2.4 抗体纯化结果
        2.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重组狂犬病病毒BNSP-CCV-N的拯救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质粒、细胞、病毒
        3.1.2 主要试剂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1.4 PCR扩增犬冠状病毒N基因
        3.1.5 含犬冠状病毒N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3.1.6 重组病毒的拯救
        3.1.7 免疫荧光鉴定重组病毒
        3.1.8 实时荧光定量qPCR试验
        3.1.9 重组病毒的传代和外源基因稳定性检测
        3.1.10 重组病毒毒价测定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3.1.11 重组病毒浓缩、纯化
        3.1.12 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源蛋白表达
        3.1.13 激光共聚焦观察和电镜观察
    3.2 结果
        3.2.1 犬冠状病毒N基因的扩增结果
        3.2.2 全长cDNA构建结果
        3.2.3 qPCR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3.2.4 免疫荧光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3.2.5 重组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2.6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结果
        3.2.7 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源蛋白的表达结果
        3.2.8 外源基因稳定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重组狂犬病病毒BNSP-CCV-S的拯救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细胞、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4 PCR扩增犬冠状病毒S1、S2、S3 基因
        4.1.5 含犬冠状病毒S1、S2、S3 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全长c DNA克隆的构建
        4.1.6 重组病毒的拯救
        4.1.7 免疫荧光鉴定重组病毒
        4.1.8 实时荧光定量qPCR试验
        4.1.9 重组病毒的传代和外源基因稳定性检测
        4.1.10 重组病毒毒价测定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4.1.11 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源蛋白表达
        4.1.12 重组病毒浓缩、纯化
        4.1.13 激光共聚焦观察和电镜观察
    4.2 结果
        4.2.1 犬冠状病毒S1、S2、S3基因的扩增结果
        4.2.2 全长cDNA构建结果
        4.2.3 qPCR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4.2.4 免疫荧光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4.2.5 重组病毒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4.2.6 BNSP-CCV-S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结果
        4.2.7 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源蛋白的表达结果
        4.2.8 外源基因稳定性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免疫效果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病毒
        5.1.2 主要试剂
        5.1.3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5.1.4 疫苗的制备与免疫试验
        5.1.5 RFFIT检测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
        5.1.6 间接ELISA方法检测N、S抗体
    5.2 结果
        5.2.1 重组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结果
        5.2.2 RFFIT检测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结果
        5.2.3 间接ELISA检测犬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PEDV灭活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流行病学
        1.1 临床流行病学
        1.2 分子流行病学
    2 PEDV病原学
        2.1 PEDV分类
        2.2 形态结构
        2.3 理化性质
        2.4 细胞培养特性
        2.5 基因组结构
        2.5.1 ORF3基因与相关蛋白功能
        2.5.2 PEDV ORF1ab基因与相关蛋白功能
        2.5.3 PEDV S基因与编码蛋白功能
        2.5.4 M基因与相关蛋白功能
        2.5.5 PEDV E基因与编码蛋白功能
        2.5.6 PEDV N基因与编码蛋白功能
    3 PEDV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理
    4 变异株的流行特征
    5 PED的诊断技术
        5.1 病毒的分离鉴定
        5.2 血清学检测方法
        5.3 病毒核酸检测
    6 疫苗研究进展
        6.1 灭活疫苗
        6.2 弱毒疫苗
        6.3 联苗
        6.4 基因工程苗
    7 单抗在PEDV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试验1 基于PEDVN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和血清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PEDV N基因的扩增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1.2.3 重组N(rN)蛋白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分析
        1.2.4 间接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1.2.5 阴性样品临界值的确定
        1.2.6 特异性分析
        1.2.7 敏感性分析
        1.2.8 重复性分析
        1.2.9 临床样品检测
    2 结果
        2.1 PEDV N基因的扩增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rN蛋白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分析
        2.3 间接ELISA方法优化结果
        2.4 阴性样品临界值的确定
        2.5 特异性试验结果
        2.6 敏感性试验结果
        2.7 重复性试验结果
        2.8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试验2 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病毒和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免疫抗原的制备
        1.2.2 小鼠的免疫
        1.2.3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的检测
        1.2.4 建立杂交瘤细胞株
        1.2.4.1 先制备饲养细胞
        1.2.4.2 SP2/0细胞的准备
        1.2.4.3 脾细胞的制备
        1.2.4.4 细胞融合
        1.2.4.5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1.2.4.6 亚型的鉴定
        1.2.4.7 亚克隆
        1.2.5 杂交瘤细胞特异性检测
        1.2.6 杂交瘤细胞稳定性检测
        1.2.7 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1.2.8 纯化腹水的效价测定
        1.2.9 纯化腹水的特异性检测
        1.2.10 纯化腹水的稳定性检测
        1.2.11 阻断ELISA方法的初步鉴定
    2 结果
        2.1 小鼠效价检测结果
        2.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3 单抗亚型的鉴定
        2.4 杂交瘤细胞特异性检测
        2.5 杂交瘤细胞稳定性检测
        2.6 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2.7 纯化腹水的效价测定
        2.8 纯化腹水的特异性测定
        2.9 纯化腹水的稳定性测定
        2.10 阻断ELISA方法的鉴定
    3 讨论与分析
试验3 PEDV(变异毒株)灭活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与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仔猪攻毒试验
        1.2.2 妊娠母猪攻毒仔猪获得免疫保护试验
        1.2.3 仔猪腹泻发病指标
    2 结果
        2.1 仔猪攻毒实验
        2.2 妊娠母猪攻毒仔猪获得免疫保护试验
    3 讨论与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个人简历

(5)益生菌对猪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贵州省PEDV部分毒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PEDVS和M全基因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组织样本总RNA提取
        2.3 逆转录及其条件
        2.4 PEDVS和M基因PCR扩增及其条件
        2.5 目的基因克隆与鉴定
        2.6 序列比较分析
    3 结果
        3.1 PEDVS和M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PEDVS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3.3 PEDVM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基于PEDVS基因特点及变异情况分析
        4.2 基于PEDVM基因特点及变异情况分析
第二章 猪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猪群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试验母猪与仔猪群分组
        2.2 试验母猪与仔猪群免疫程序
        2.3 试验母猪生产性能统计
        2.4 乳汁样本采集及IgAELISA抗体检测
        2.5 血清样本采集及IgGELISA抗体检测
    3 结果
        3.1 试验母猪生产性能结果分析
        3.2 乳汁中SIgA ELISA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3.3 仔猪血清中IgGELISA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猪病毒性腹泻疫苗跟胎免疫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母猪分娩后乳汁0d~14dSIgAELISA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
        4.3 仔猪血清中IgGELISA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
第三章 益生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细胞免疫及黏膜免疫水平的影响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益生菌
        1.2 试验猪群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分组
        2.2 基础日粮与饲养管理
        2.3 仔猪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2.4 仔猪生长性能测定
        2.5 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6 仔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2.7 仔猪肠道黏膜SIgA分泌水平测定
        2.8 组织变化观察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的结果
        3.2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免疫器官指数的结果
        3.3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液生理指标的结果
        3.4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结果
        3.5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结果
        3.6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肠道黏膜SIgA分泌水平的结果
        3.7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免疫器官MC分化的结果
        3.8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小肠绒毛形态观察的结果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5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肠道黏膜SIgA分泌水平的影响
        4.6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免疫器官MC分化的影响
        4.7 复合益生菌对仔猪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种培养基、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所获荣誉
图版
致谢

(6)狂犬病疫苗株与减毒疫苗株的免疫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基本特性
    1.2 狂犬病流行病学
    1.3 狂犬病发病机理
    1.4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1.5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
    1.6 犬瘟热病毒概述
    1.7 犬瘟热流行病学
    1.8 犬瘟热发病机理
    1.9 犬瘟热的临床症状
    1.10 犬瘟热疫苗的研究
    1.11 犬细小病毒概述
    1.12 犬细小流行病学
    1.13 犬细小发病机理
    1.14 犬细小的临床症状
    1.15 犬细小疫苗的研究
    1.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犬瘟热病毒N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其毒力的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狂犬病毒减毒苗、二联苗、三联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及病理学评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狂犬病毒减毒苗、二联苗、三联苗对犬口服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
致谢
作者简介

(7)TGEV CN12株自然传代与化学诱变传代的遗传变异及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概况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培养条件研究
    1.3 理化性质
    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4.1 基因组结构特征
        1.4.2 主要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1.5 致病机理
    1.6 流行病学特点
    1.7 临床症状
    1.8 病理变化
    1.9 检测方法
        1.9.1 RT-PCR方法
        1.9.2 病毒分离与鉴定
        1.9.3 血清学方法
        1.9.4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1.9.5 免疫电镜法
    1.10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疫苗研究进展
    1.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TGEV CN12株连续传代,繁殖条件优化与135代、200代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毒、细胞与相关试剂
        2.1.2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与材料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PK-15细胞培养
        2.1.5 病毒传代
        2.1.6 繁殖条件优化实验
        2.1.7 病毒总RNA提取
        2.1.8 全基因组分片段PCR扩增
        2.1.9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2.1.10 回收产物连接Pmd18-T载体
        2.1.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的制备
        2.1.12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1.13 PCR筛选阳性克隆
        2.1.14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病毒培养
        2.2.2 繁殖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2.2.3 病毒TCID_(50)测定结果
        2.2.4 135代、200代测序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3 病毒纯净性检测及病毒繁殖确定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PCR检测相关试剂
        3.1.2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与中和抗体实验相关试剂
        3.1.3 病毒总DNA提取
        3.1.4 病毒总RNA提取
        3.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6 cDNA的合成
        3.1.7 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3.1.8 TGEV CN12株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3.1.9 抗体中和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外源病毒PCR检测结果
        3.2.2 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
        3.2.3 抗体中和实验结果
    3.3 讨论与结论
4 TGEV CN12株诱变剂诱导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诱变剂与诱变毒株
        4.1.2 细胞培养与病毒传代相关试剂
        4.1.3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与材料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病毒培养
    4.3 病毒RNA提取、基因扩增及全基因测序
        4.3.1 病毒总RNA提取
        4.3.2 cDNA的合成
        4.3.3 各基因片段PCR扩增
        4.3.4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4.3.5 回收产物连接Pmd18-T载体
        4.3.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3.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4.3.8 PCR筛选阳性克隆
        4.3.9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4.4 诱变剂诱导毒株(TGEV M株)外源病毒检测
    4.5 实验结果
        4.5.1 诱变剂诱导毒株(TGEV M株)全基因序列分析
        4.5.2 诱变剂诱导毒株(TGEV M株)外源病毒检测结果
    4.6 讨论与结论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表达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危害和流行特点
        1.2 PEDV的分子生物学
        1.2.1 PEDV的分子结构
        1.2.2 PEDV S基因及纤突蛋白功能
        1.3 PEDV疫苗研究进展
        1.3.1 传统疫苗
        1.3.2 基因工程疫苗
    2 轮状病毒
        2.1 轮状病毒的危害和流行特点
        2.2 RV的病原学特征
        2.3 PoRV的分子生物学
        2.3.1 PoRV的分子结构及部分蛋白功能
        2.3.2 RV编码的主要抗原蛋白
        2.4 PoRV疫苗研究进展
        2.4.1 传统疫苗
        2.4.2 基因工程疫苗
    3 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病毒活载体疫苗概述
        3.2 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
        3.2.1 PRV基因组的结构
        3.2.2 国内外伪狂犬病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PRV真核转移质粒pEGFP-VP7.S的构建
    1 材料
        1.1 菌株、质粒、毒株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PEDV S基因和PoRVVP7基因的扩增
        2.1.1 PEDV S基因和PoRVVP7基因片段引物设计和合成
        2.1.2 Vero细胞和MA-104细胞的复苏
        2.1.3 病毒的增值培养
        2.1.4 PoRV和PEDV的总RNA提取
        2.1.5 cDNA的获得
        2.1.6 VP7基因和S基因的RT-PCR扩增
        2.1.7 VP7基因和S基因的纯化回收
        2.2 pMD-VP7、pMD-S克隆质粒的构建
        2.2.1 感受态细胞制备
        2.2.2 目的片段和pMD19-T(simple)载体的连接
        2.2.3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4 阳性重组工程菌的筛选和PCR鉴定
        2.2.5 质粒的提取
        2.2.6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与抗原参数分析
        2.3 pMD-VP7.S重组质粒的构建
        2.3.1 pMD-VP7和pMD-S质粒DNA抽提
        2.3.2 S基因和质粒pMD-VP7的酶切回收
        2.3.3 S基因和pMD-VP7的连接转化
        2.3.4 pMD-VP7.S阳性重组工程菌的筛选和PCR鉴定
        2.3.5 pMD-VP7.S的酶切鉴定
        2.4 pEGFP-VP7.S真核转移载体的构建
        2.4.1 pMD-VP7.S和pEGFP-gI28k质粒DNA抽提
        2.4.2 VP7.S融合基因和质粒pEGFP-gI28k的酶切回收
        2.4.3 VP7.S融合基因和pEGFP-gI28k的连接
        2.4.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4.5 pEGFP-gI28k阳性工程菌的筛选和PCR鉴定
        2.4.6 pEGFP-VP7.S真核转移质粒的酶切鉴定
    3 试验结果
        3.1 PEDV S基因和PoRVVP7基因的扩增结果
        3.2 pMD-VP7、pMD-S克隆质粒的构建结果
        3.2.1 pMD-VP7、pMD-S重组工程菌的PCR鉴定
        3.2.2 pMD-VP7、pMD-S克隆质粒的序列测定
        3.2.3 目的基因片段抗原参数分析
        3.3 pMD-VP7.S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3.3.1 pMD-VP7.S重组工程菌的PCR鉴定
        3.3.2 pMD-VP7.S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3.3 pMD-VP7.S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结果
        3.4 pEGFP-VP7.S真核转移载体的构建结果
        3.4.1 pEGFP-VP7.S重组工程菌的PCR鉴定
        3.4.2 pEGFP-VP7.S真核转移质粒的酶切鉴定
        3.4.3 pEGFP-VP7.S真核转移质粒的序列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PEDV S基因片段和PoRVVP7基因片段的选择
        4.2 Linker序列的设计
        4.3 PRV转移载体的构建
    5 小结
第三章 表达PEDV S和PoRVVP7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株的构建
    1 材料
        1.1 质粒、毒株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PRV转移质粒pEGFP-VP7.S的抽提
        2.2 PRV和pEGFP-VP7.S质粒DNA的共转染
        2.3 重组病毒的筛选
        2.4 重组病毒的空斑纯化
        2.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2.5.1 重组病毒的基因组DNA的抽提
        2.5.2 重组病毒PCR鉴定
        2.6 重组病毒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2.6.1 蛋白样品制备
        2.6.2 SDS-PAGE
        2.6.3 Western-Blotting分析
    3 结果
        3.1 PRV转移质粒pEGFP-VP7.S在293T细胞中表达结果
        3.2 重组病毒的筛选结果
        3.3 重组病毒PRV(CM)的PCR鉴定结果
        3.4 重组病毒PRV(CM)的Western-Blotting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方式
        4.2 重组病毒PRV(CM)株的筛选
        4.3 重组病毒PRV(CM)株的表达
    5 小结
第四章 重组病毒PRV(CM)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毒株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PRV(CM)在BHK-21细胞上的增值特性观察
        2.2 PRV(CM)在不同细胞上的增值特性观察
        2.3 重组病毒PRV(CM)株和PRVXJ株的TCID50测定
        2.4 PRVgB基因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
        2.4.1 引物设计
        2.4.2 pMD-gB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2.4.3 反应条件优化
        2.4.4 重复性和特异性评价
        2.4.5 PRVgB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重组病毒PRV(CM)和PRVXJ株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6 重组病毒PRV(CM)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2.7 不同代次重组病毒株体外培养各时间点的病毒含量测定比较
        2.8 重组病毒PRV(CM)的空斑观察
        2.9 安全性试验
    3 结果
        3.1 PRV(CM)在BHK-21细胞上的增值特性观察结果
        3.2 重组病毒PRV(CM)株在不同细胞上的增值特性观察结果
        3.3 重组病毒和亲本株的TCID50测定结果
        3.4 PRVgB基因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
        3.4.1 PRVgB片段的扩增
        3.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4.3 PRVgB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3.4.4 PRVgB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评价
        3.5 PRV(CM)和PRVXJ株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3.6 重组病毒PRV(CM)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
        3.7 不同代次PRV(CM)在各时间点的病毒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3.8 重组病毒PRV(CM)的空斑形成
        3.9 重组病毒PRV(CM)安全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PEDV、PoRV、PRV三价基因工程疫苗的意义
        4.2 外源基因的插入对伪狂犬病毒增殖的影响
        4.3 重组病毒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历

(9)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调查及其疫苗免疫抗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及其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1 PEDV及其致病机理
        1.2 TGEV及其致病机理
        1.3 PoRV及其致病机理
    2 猪PED、TGE和PoR流行现状
        2.1 PED国内外流行现状
        2.2 TGE国内外流行现状
        2.3 PoR国内外流行现状
    3 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3.1 临床诊断
        3.2 抗原检测技术
        3.3 免疫血清学检测技术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4 猪病毒性腹泻疫苗的研究进展
        4.1 灭活苗
        4.2 弱毒疫苗
        4.3 联苗
        4.3.1 PEDV、TGEV二联苗
        4.3.2 TGEV、PEDV、PoRV三联苗
        4.4 亚单位疫苗
        4.5 合成肽疫苗
        4.6 重组活载体疫苗
        4.7 核酸疫苗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福建省规模猪场PED、TGE和PoR的流行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病料来源
        1.1.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验试剂
        1.1.4 引物设计
        1.2 实验方法
        1.2.1 RNA提取
        1.2.3 RT-PCR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猪病毒性腹泻疫苗的免疫抗体检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及试验场地
        1.1.2 主要试验试剂及批号
        1.2 试验方法
        1.2.1 疫苗组合、免疫时间及血样收集
        1.2.2 猪PEDV、TGEV和PoRV的ELISA抗体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猪PED-IgG抗体检测结果和分析
        2.1.1 不同疫苗组合PED-IgG抗体检测结果和分析
        2.1.2 PED-IgG抗体水平消长情况
        2.2 母猪TGE-IgG抗体检测结果和分析
        2.2.1 不同疫苗组合TGE-IgG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2.2.2 TGE-IgG抗体水平消长情况
        2.3 母猪PoR-IgG抗体检测结果和分析
        2.3.1 不同疫苗组合PoR-IgG抗体检测结果和分析
        2.3.2 PoR-IgG抗体水平消长情况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特性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1.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2 流行病学
    2.1 TGE的流行特点
    2.2 PED的流行特点
3 致病机制
4 毒株变异特性
5 TGE和P ED的疫苗研究进展
    5.1 TGE疫苗研究进展
    5.2 PED疫苗研究进展
6 结语

四、TGE—RV二联弱毒疫苗效果明显(论文参考文献)

  • [1]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D]. 吴中彬. 扬州大学, 2021(02)
  • [2]福建省某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检测与防治[D]. 吴龙成.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嵌合犬冠状病毒N、S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与鉴定[D]. 周亚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PEDV灭活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效果的研究[D]. 杨朋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5]益生菌对猪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 胡兴义. 贵州大学, 2018(05)
  • [6]狂犬病疫苗株与减毒疫苗株的免疫及病理学研究[D]. 文兆海.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7]TGEV CN12株自然传代与化学诱变传代的遗传变异及生物特性研究[D]. 罗华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表达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毛汐语.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调查及其疫苗免疫抗体检测[D]. 曾宪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10]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研究进展[J]. 方博,刘乙兴,张桂红. 广东饲料, 2018(02)

标签:;  ;  ;  ;  ;  

TGE-RV双联减毒疫苗效果明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