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进展

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进展

一、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袁平丽[1](2021)在《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夏季水果。西瓜果实产生并积累大量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代谢物来维持自身生长,响应外界环境,并满足人类的食用需求。但是不同类型西瓜的自然群体中其果实的代谢组学研究却未见报道,对西瓜代谢通路调控机制的分析也很少。本研究通过对西瓜种质资源的重测序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得到了目前为止最全面的西瓜属作物果实代谢谱数据库。通过对代谢物的积累模式分析鉴定了西瓜驯化过程中代谢物的分步选择过程;通过基于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 GWAS)定位到了苦味、糖、颜色、有机酸和黄酮等代谢物的重要信号位点;通过分析驯化改良区间和区间内的SNPs多样性阐明了西瓜属不同种之间的演化关系;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对苦味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验证,阐明了葫芦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为驯化改良对西瓜果实代谢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西瓜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改良育种有重大意义。该研究结果还为解析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和利用代谢组学揭示作物驯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大规模西瓜群体重测序分析揭示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对全世界范围的代表不同栽培类型和不同驯化程度的336份西瓜种质资源(包含野生种及栽培种)材料进行重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9.44 X,平均基因组覆盖率86.9%,鉴定了4,591,014个SNPs,获得了西瓜属作物全面的基因组变异图谱。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不同的类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生西瓜核苷酸多态性较高,栽培种西瓜遗传背景狭窄。2.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阐明了不同栽培类群西瓜的代谢组学差异和驯化过程中代谢物的分步选择。对204份西瓜成熟期果实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得到了3730个代谢物特征峰,其中87.1%的代谢物CV值大于50%。广义遗传力大于0.5的代谢物占总代谢物数量的50.3%。基于代谢物的PCA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可以将204份西瓜品种分成6个类群,籽用西瓜作为一种特殊的栽培类型被单独聚为一类。代谢组学整体分析发现葫芦素和黄酮类代谢物的含量在西瓜分化阶段和驯化的前期阶段降低甚至消失,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西瓜驯化过程中逐渐积累,在西瓜改良的后期阶段柠檬酸含量升高,苹果酸含量降低。各类代谢物分步受到选择,最终形成了美味可口的现代鲜食甜西瓜。3.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大量代谢物相关的遗传位点。mGWAS对3730个代谢物特征峰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931个显着的lead SNPs,23.8%的代谢物关联到至少一个信号位点。葫芦素定位到8个主要信号位点,糖类物质定位到11个主要信号位点,柠檬酸定位到5个主要信号位点。糖和柠檬酸相关的信号位点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有共选择现象。果肉颜色与番茄红素、β-类胡萝卜素和β-阿朴胡萝卜素醛含量存在共定位现象。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内部的两个非同义突变位点SNP1和SNP2(SNP1:4:8886348 and SNP2:4:8886977)的组合类型可以区分红色系,黄色系和白色系的西瓜品种。4.葫芦素代谢途径的级联调控网络和结构基因功能验证。与葫芦素含量相关的选择区间cuc1-3中,基因簇内的转录因子和结构基因存在着级联调控的现象,ERFs可以调控bHLHs基因的转录表达,bHLHs可以调控Cla011514,Cla011515,Cla011464和Cla019330基因的表达量,进而共同调控葫芦素的积累。通过瞬时过表达,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和酵母异源表达实验验证了2,3-氧化角鲨烯环化酶基因(Cla019330)的功能,该基因可以催化2,3-氧化角鲨烯转化为葫芦素二烯醇。原核蛋白表达和体外酶活等实验验证了糖基转移酶基因(Cla011464)的功能,该基因可以催化葫芦素I和葫芦素D的糖基化反应。瞬时过表达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实验验证了P450基因(Cla011514和Cla011515)的功能,这两个P450基因的表达量会影响葫芦素I,葫芦素E和葫芦素B的积累量。5.中国籽用西瓜的特殊性驯化地位。籽用西瓜是一种独特的种质类型,籽用西瓜的代谢组轮廓介于黏籽西瓜和地方品种之间。籽用西瓜的果肉颜色、糖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基因型频率也处于黏籽西瓜和地方品种的中间过渡状态。与果实品质相关的驯化区间内的SNPs多样性分析证明籽瓜可能是从黏籽西瓜到现代鲜食甜西瓜驯化改良过程中的过渡类型。籽用西瓜代表了现代鲜食甜西瓜的原始祖先类型。

钱晓慧,陈龙清,李双琴,施蕊[2](2021)在《两种可食用玫瑰生物碱代谢物差异分析》文中提出以云南滇红玫瑰(ZY)与墨红玫瑰(DH)两种云南主要的食用花卉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比较两种玫瑰花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花瓣中共检测到82种代谢产物,包括5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7.07%)、16种生物碱(19.51%)、7种酚胺(8.54%)、4种吲哚类生物碱(4.88%),其中滇红玫瑰中谷胱甘肽含量是墨红玫瑰的26.35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而L-天冬酰胺和S-(5′-腺苷)-L-高半胱氨酸却是墨红玫瑰中特有的物质,具有显着的降血压作用。与墨红玫瑰相比,滇红玫瑰15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表明墨红玫瑰较滇红玫瑰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功能,而滇红玫瑰高表达成分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张鹤馨[4](2019)在《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壳寡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的碱性氨基低聚糖,其对调节植物生长、提高抗氧化性有明显作用。为了研究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影响,本文采用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壳寡糖处理长春花后,检测长春花中生理特性的变化、叶片中生物碱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酶的活性以及壳寡糖处理后长春花生物碱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并以此评价壳寡糖在长春花生物碱积累中的促进效果。本实验前期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长春花中生物碱合成的影响,分别将种子泡在壳寡糖溶液中并每天喷糖、喷水或直接将长春花种泡在水中喷糖处理进行实验,并以最终叶片成熟时其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对照相比,去离子水浸泡的长春花种再经过每隔五天喷壳寡糖处理的长春花生物碱均有显着性增高,增幅最高可达88%。分别选取了1000Da、2000Da、3000Da分子量的壳寡糖,并对每种分子量设计0.01μg/mL、0.1μg/mL、1μg/mL和10μg/mL 4种浓度对长春花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壳寡糖能显着提高长春花的各项生长指标,并以3000Da壳寡糖0.01μg/mL浓度处理时最显着,与对照组相比,根长提高66.57%,株高提高75.18%,根重、茎重、叶重分别提高167.32%、259.41%、137.17%。随着壳寡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生物碱的含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3000Da壳寡糖0.1μg/mL浓度时含量提高最显着。其中文多灵含量提高含量60.52%;长春质碱提高147.72%。为了研究壳寡糖对长春花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对壳寡糖处理后长春花叶片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含量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壳寡糖可使长春花叶片中各类抗氧化酶含量增加,其中长春花叶片中过氧化氢酶与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在3000Da浓度为0.1μg/mL的壳寡糖处理下分别提高109.62%、141.37%;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力经过壳寡糖处理后也有显着性提高。本论文为研究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合成的影响。根据长春花生物碱代谢途径,选取途径中9个关键酶基因(SLS、STR、SGD、T16H、PRXL、ORCA3、G10H、DAT、D4H)。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处理后的长春花其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现在0.1μg/mL浓度下3000Da分子量的壳寡糖可以使基因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结果表明,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的积累具有调节作用,0.1μg/mL的分子量3000Da的壳寡糖可明显提高长春花的各项生长指标,提高长春花叶片中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同时壳寡糖也可显着提高长春花叶片中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经检测长春花生物碱代谢途径上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长春花通过调节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达到促进生物碱积累的效果。

冯帆[5](2019)在《盐胁迫下白刺叶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耐盐代谢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白刺耐盐性及其耐盐机理,本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4种盐分胁迫条件下唐古特白刺实生苗幼苗期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同时使用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西伯利亚白刺和唐古特白刺盐胁迫前后叶片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及聚类分析,综合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方法找到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揭示了白刺参与盐胁迫应答的耐盐代谢生物学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盐胁迫前,唐古特白刺叶片细胞壁光滑,细胞质膜无内陷、向内折叠或突起;叶绿体呈香蕉状,外膜光滑,基粒层结构较为清晰,垛叠层增加,叶绿体中的嗜锇颗粒普遍存在但数量较少且体积较小;线粒体呈正常球状,外膜清晰。盐碱处理下,随着胁迫浓度逐渐增加,细胞壁不再光滑,且局部有黑色沉淀或有溶解迹象;细胞质膜向内折叠甚至发生局部内陷,或呈明显泡状突起;叶绿体由正常香蕉状膨大变形为肾形、龟背形或花生形不等,短/长轴比例失衡并离开质膜;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松散,部分类囊体排列扭曲、撕裂或出现囊泡化,叶绿体外膜出现褶皱或局部破裂,基质外渗;线粒体嵴数减少,管状嵴出现扩张或排列混乱,甚至有断裂迹象,部分线粒体与叶绿体分隔较远且剥离细胞壁,或有黑色沉淀颗粒出现;叶绿体中嗜锇颗粒较对照增多增大,并集聚成堆出现,中性盐和碱性盐处理下叶绿体中出现淀粉粒。(2)唐古特白刺叶片以中性盐、碱性盐和混合盐碱高浓度(≥300 mmol·L-1)条件下胁迫受损明显,尤其以碱处理下最为严重。单盐胁迫处理对唐古特白刺超微结构的影响比较小,表明唐古特白刺对单盐胁迫有较好的耐受性和适应性。(3)盐胁迫后西伯利亚白刺叶片中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共108种,包括51种氨基酸、22种糖、11种脂肪酸、8种有机酸、7种醇、6种生物碱、2种维生素及1种碱基衍生物,除己内酰胺和黄烷腺嘌呤衍生物2种代谢物含量显着下调外,其余差异代谢物含量均上调,而唐古特白刺叶片中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共11种,包括1种氨基酸、1种脂肪酸、1种糖、5种有机酸、1种醇、1种生物碱、1种碱基衍生物,其中巯基乙胺、乳糖、胸腺嘧啶含量显着下调,其余差异代谢物含量均上调。层次聚类分析分别将两种白刺中的差异代谢物分成了A和B两大类,盐胁迫后西伯利亚白刺中的差异代谢物共参与46条代谢途径,而唐古特白刺中的差异代谢物共参与6条代谢途径。(4)西伯利亚白刺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依靠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糖代谢和TCA循环产生的能量以保障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增强其对盐胁迫环境的抵抗能力,唐古特白刺主要依靠TCA循环及二羧酸循环产生的能量来抵抗盐胁迫环境,西伯利亚白刺耐盐性高于唐古特白刺。

曹梦[6](2019)在《紫外辐射对白鲜生长和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鲜(学名: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是芸香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该种根皮制干后称为白鲜皮,是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等功效。多年采挖造成野生资源枯竭,且缺乏人工栽培环境,导致药材质量差、药用成分含量低,所以亟需开展环境因子对白鲜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研究,指导人工栽培过程中环境因子调控实现白鲜药用成分量、质提升。本研究以二年生白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紫外辐射强度下(UV-A辐射强度:200 μW/cm2和 400 μW/cm2;UV-B 辐射强度:25 μW/cm2和 50 μW/cm2)对白鲜进行7 d的处理,通过研究白鲜的生长光合、生物碱、柠檬苦素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探讨植株从接收环境信号到做出适应反应的过程,对比不同组织部位响应的差异,揭示紫外辐射对白鲜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为白鲜的高效栽培与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起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10和236 nm下同时检测白鲜中5种活性成分γ-崖椒碱、柠檬苦素、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的HPLC方法,线性回归系数达到0.999,5种活性成分加样回收率位于94.98-96.88%区间,结果准确,重复性好。(2)环境UV-B辐射对白鲜光合生长和叶绿素荧光指标如光合作用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mmol、实际光合效率Y(Ⅱ)和生物量无显着影响,气孔导度Cond上升,最大光合效率Fv/Fm下降(P<0.05),增加环境UV-A辐射对白鲜光合指标有增强的效应(P<0.05),对叶绿素荧光指数和生物量无影响。(3)在白鲜的不同组织部位中分析出18种差异代谢物(P<0.05),黄酮类化合物所占比重最大。通过主成分Q值分析,UV-B处理下酚类化合物在茎中综合得分上升,叶中下降;UV-A处理下叶中上升,茎下降;紫外辐射处理下根中Q值均下降。酚类化合物合成前体在UV-B处理下积累量升高,紫外辐射处理下酚酸类化合物普遍积累,黄酮类化合物均有上升和下降(P<0.05)。(4)紫外辐射均显着增加白鲜根茎叶中柠檬苦素与根中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的含量,UV-B处理降低了白鲜叶茎中黄柏酮含量,UV-A辐射降低了叶中白鲜碱的含量(P<0.05)。综合分析5种药用成分的含量普遍积累,且在植物体中单个药用成分最高积累量达到8.6倍,通过主成分Q值分析,不同梯度的UV-A和UV-B处理下均可以提高药用成分的综合得分,而高梯度UV-B辐射处理下白鲜各组织部位的药用成分综合得分均升高且是最高值,说明此处理为积累药用成分的最佳处理。综上所述,紫外辐射对白鲜植株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利于白鲜药用成分的积累,这对于今后药用植物白鲜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效利用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意义。

薛梦莹,李璐,张华峰,刘紫祺[7](2018)在《3种小檗科植物类黄酮、生物碱含量与抑菌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文中认为分离制备了不同季节绿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红叶小檗(B.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类黄酮和生物碱,分析了3种小檗科植物不同季节类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探讨了类黄酮、生物碱含量季节变化的原因,研究了类黄酮、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3种小檗科植物的类黄酮、生物碱含量和抑菌活性均随着季节的变化存在差异。其中,绿叶小檗的类黄酮含量在夏季最高(6.277%),红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冬季最高。红叶小檗的生物碱含量在秋季最高(5.517%),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夏季最高。3种小檗科植物的类黄酮、生物碱对模式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红叶小檗类黄酮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在春季和冬季较小,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春季较小。红叶小檗生物碱的MIC值在春季最小,绿叶小檗和南天竹在冬季最小。3种小檗科植物中,红叶小檗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春季时红叶小檗生物碱的MIC值为5mg·mL-1。本研究为小檗科植物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孙铭隆[8](2017)在《东北黄檗群落多样性解析及其生物碱含量的氮磷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东北地区黄檗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了土壤养分和不同生长型植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土壤和气候因子对天然黄檗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及人工调控氮素和磷素浓度对黄檗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较全面的探寻环境因子对黄檗群落植物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为保护黄檗资源和东北林区林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1)通过对9块样地天然野生黄檗资源的调查发现,春榆(Uln7us japonica)、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cchrenkii)、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eantha)、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mata)和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等植物在各黄檗群落样地中出现较多,且重要值相对较大;9块样地中不同生长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规律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E)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苇河、安图、凤城和新宾样地内植物群落结构较相似。影响总植被群落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为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2)调查区内黄檗根皮中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安图、苇河和大兴沟;茎皮中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鹤岗、大兴沟和虎林;黄檗根皮中所含小檗碱和药根碱均显着高于茎皮,而根皮中掌叶防己碱含量均显着低于茎皮,根皮与茎皮中药根碱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在分析土壤养分因子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时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茎皮中的小檗碱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与根皮中的掌叶防己碱含量成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根皮中小檗碱含量成显着正相关。气候因子对黄檗生物碱含量也有较大影响,年均温度和降水量与根皮中的小檗碱含量成显着正相关;年均温度与根皮中的掌叶防己碱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日照时数与根皮中的掌叶防己碱含量呈显着正相关。(3)土壤中氮素和磷素水平是影响植株生长的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模拟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氮素和磷素水平对黄檗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其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AQY和LSP均表现为N8>N2>N16>N0,s和T1均表现为N8>N2>N0>N16。不同供氮水平会明显影响黄檗幼苗叶片的PSII光化学效率,黄檗幼苗叶片的Fm、Fv/Fm和Fv’/Fm’均以营养液氮浓度为8mmoIb·L-1时最高,即此时PSII光化学效率最高。无氮素供应时,黄檗幼苗叶片PSII电子传递链电子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受阻,其主要原因是QB接受电子能力的降低,而受PQ库的影响相对较小。无氮素供应时,黄檗幼苗叶片K点和L点的相对可变荧光明显增加,即此时黄檗幼苗叶片的放氧复合体OEC活性受到抑制并且类囊体膜结构的稳定性也有所降低。不同氮水平下黄檗幼苗植株的生物量积累明显不同,其中,在无氮素供应时,黄檗幼苗的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最低,并且其植株的直径和根系长度也明显低于供氮处理。在氮素浓度为8 mmoI·L-1时黄檗幼苗植株地上部、地下部以及整株中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均表现为最低,即氮肥虽然有利于黄檗幼苗的生长却不利于3种生物碱的合成。(4)根据直角双曲线模型求得不同磷浓度下Pn-PFD响应曲线的各光合参数可以看出,AQY和LSP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P1>P2>P0.5>P0.1,Gs和Tr表现为P1>P2>P0.5>P0.1。磷浓度为0.1 mmoI-L-1时黄檗幼苗叶片的Fm和Fv/Fm最低,说明低磷浓度下PS II反应中心活性明显降低。在磷浓度为0.1 mmoIb·L-1时黄檗幼苗叶片的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明显低于其它浓度处理,其主要原因可能为磷浓度为0.5、1.0和2.0 mmoIb·L-1时黄檗幼苗叶片NPQ较高所致,在磷浓度为0.1mmol·L-1时黄檗幼苗叶片通过启动NPQ的耗散过剩光能保护机制受到了破坏,FNPQ的变化结果也说明了同样的原因。但是在低磷浓度(0.1 mmoI.L-1)下,黄檗幼苗的过剩光能耗散机制在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非辐射能量耗散机制受到破坏条件下,主要通过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和热能的形式进行的过剩光能的耗散。黄檗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3种生物碱含量均在磷浓度1.0 mmol·E-1时达到最高值;磷胁迫对于黄檗幼苗3种生物碱的合成无促进作用。但受黄檗幼苗生物量的的影响,单株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的含量,随磷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曾美娟,刁勇[9](2016)在《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蓝是一种常用的道地药材,地下根茎与根常作为生产板蓝根及制剂的原料,具有多种药效功能。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大多数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但当前就马蓝次生代谢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植物的次生代谢为出发点,结合马蓝目前已经报道的药效成分研究现状,着重从酚类、萜类、含氮化合物3种次生代谢产物对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概况进行阐述,旨在为马蓝药效成分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马蓝种质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向前胜[10](2015)在《青海小檗属3种植物小檗碱含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檗属(Berberis L.)植物是用途广泛的野生植物药,其体内含有丰富的小檗碱,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药材来源。本研究以青海省广泛分布且资源量巨大的3种小檗属植物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西北小檗(Berberis vernae)、直穗小檗(Berberis dasystachya)为原材料,采用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三颗针”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植株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进行空间动态变化研究,探寻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如下:1、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小檗属植物根、茎秆、枝梢、叶和果实部分均含有小檗碱;2、通过比较小檗碱的两种常规提取法,得到乙醇提取法优于石灰水提取法,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3、通过比较青海省大通县3种小檗属植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小檗碱含量:各部位中根部含量最高;各时期中10月份最高,其次为7月份和5月份;各种间为直穗小檗的含量最高;4、在青海省6个地区的3种小檗属植物中,玉树藏族自治州所产的西北小檗根部小檗碱含量较高;湟水河流域所产鲜黄小檗根部小檗碱含量较高;黄南藏族自治州所产直穗小檗根部小檗碱含量较高;5、在小檗碱空间变化的研究得出:(1)西北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鲜黄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直穗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2)西北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鲜黄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增加;直穗小檗各部位小檗碱的含量随海拔的降低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

二、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1 代谢组学
        1.2.1.2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3 代谢组学主要的分析方法
        1.2.2 代谢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
        1.2.2.1 代谢物积累模式的研究
        1.2.2.2 作物品质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
        1.2.2.3 逆境胁迫下的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1.2.3 代谢组学与其它组学的联合
        1.2.3.1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联合分析
        1.2.3.2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
        1.2.4 西瓜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
        2.1.2 代谢组样品的采集
        2.1.3 RNA样品的采集
        2.1.4 表型数据的采集
        2.1.5 遗传转化实验的植物材料
    2.2 基因组重测序的实验方法
        2.2.1 重测序所需DNA的提取
        2.2.2 重测序文库的构建
        2.2.3 重测序SNPs的产生
        2.2.4 重测序SNPs的注释
        2.2.5 系统发育树和种群结构分析
    2.3 代谢组学样品提取和检测方法
        2.3.1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3.1.1 化学试剂
        2.3.1.2 代谢组学的样品提取
        2.3.1.3 色谱检测条件
        2.3.2 类胡萝卜素的靶向检测
        2.3.2.1 化学试剂
        2.3.2.2 类胡萝卜素提取和检测
    2.4 基于代谢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GWAS)
        2.4.1 mGWAS分析方法
        2.4.2 选择清除区间的确定
        2.4.3 代谢组学数据的统计分析
    2.5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5.1 DNA和 RNA提取
        2.5.1.1 DNA提取
        2.5.1.2 RNA提取和反转录
        2.5.2 实验所需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5.3 PCR扩增和荧光定量分析
        2.5.3.1 基因CDS和启动子的扩增
        2.5.3.2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
        2.5.4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胶回收
        2.5.5 载体构建与转化
        2.5.5.1 连接反应
        2.5.5.2 转化
        2.5.6 质粒提取
    2.6 遗传转化实验方法
        2.6.1 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方法
        2.6.2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方法
        2.6.3 荧光素酶实验方法
    2.7 基因功能的体外验证实验方法
        2.7.1 酵母单杂交实验方法
        2.7.2 原核蛋白表达和酶活测定
        2.7.3 酵母异源表达目的基因和产物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研究
        3.1.1 西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图谱
        3.1.2 西瓜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
        3.1.3 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
    3.2 西瓜种质资源的代谢组学研究
        3.2.1 西瓜MS2T代谢组数据库的建立
        3.2.2 西瓜种质资源代谢组学的自然变异
        3.2.3 西瓜果实代谢物与表型的相关性
        3.2.4 西瓜不同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4.1 不同驯化程度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4.2 不同果肉颜色种质类群间的代谢组比较
        3.2.5 西瓜种质资源类胡萝卜素的自然变异
    3.3 西瓜代谢组与基因组的关联分析
        3.3.1 mGWAS分析的整体概括
        3.3.2 葫芦素类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3 糖酸类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4 类胡萝卜素的mGWAS分析
        3.3.5 其它代谢物的mGWAS分析
        3.3.6 农艺性状的GWAS分析
    3.4 葫芦素代谢途径候选基因的验证
        3.4.1 基因簇内基因的级联调控
        3.4.2 OSC基因功能验证
        3.4.3 P450 基因功能验证
        3.4.4 GT基因功能验证
        3.4.5 葫芦素候选基因的序列多态性
    3.5 西瓜品质相关的选择区间分析
        3.5.1 分化阶段的选择区间分析
        3.5.2 驯化阶段的选择区间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代谢物在驯化过程中的选择
        4.1.1 植物驯化对代谢物影响
        4.1.2 代谢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分步选择
        4.1.3 植物驯化过程中基因效应的隐藏和释放
        4.1.4 驯化过程中的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4.2 mGWAS分析代谢物的遗传基础
    4.3 葫芦素代谢途径的级联调控
    4.4 西瓜品质性状演化历史
        4.4.1 西瓜的物种分化历史
        4.4.2 籽用西瓜的特殊驯化地位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试验材料列表
附录 Ⅱ 详细实验步骤
附录 Ⅲ 实验所用引物
附录 Ⅳ 代谢物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简介
致谢

(2)两种可食用玫瑰生物碱代谢物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剂
        1.2.2 仪器
        1.2.3 样品提取
        1.2.4 样品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2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分析
    2.3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壳寡糖概述
        1.1.1 壳寡糖的来源
        1.1.2 壳寡糖的概述与性质
        1.1.3 壳寡糖的制备
        1.1.4 壳寡糖的功能及应用
    1.2 长春花的概述
        1.2.1 长春花生物碱的概述及应用
        1.2.2 目前针对长春花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1.2.3 长春花生物碱的代谢调控
    1.3 抗氧化酶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壳寡糖及长春花
        2.2.2 试剂
        2.2.3 Real Time PCR引物
        2.2.4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分子量的壳寡糖处理长春花
        2.3.2 长春花生理性质的测定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长春花生物碱含量
        2.3.4 酶活测定
        2.3.5 RNA的提取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长春花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化
    3.2 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理性质的影响
        3.2.1 壳寡糖对长春花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3.2.2 壳寡糖对长春花各部位重量的影响
    3.3 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生成量的影响
        3.3.1 壳寡糖对长春花叶片中文多灵含量的影响
        3.3.2 壳寡糖对长春花叶片中长春质碱含量的影响
    3.4 壳寡糖对长春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1 过氧化氢酶
        3.4.2 超氧化物歧化酶
        3.4.3 过氧化物酶
        3.4.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3.4.5 谷胱甘肽还原酶
    3.5 长春花叶内生物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测定
        3.5.1 壳寡糖对基因SLS表达量的影响
        3.5.2 壳寡糖对基因SGD表达量的影响
        3.5.3 壳寡糖对基因G10H表达量的影响
        3.5.4 壳寡糖对基因STR表达量的影响
        3.5.5 壳寡糖对基因PRXL表达量的影响
        3.5.6 壳寡糖对基因T16H表达量的影响
        3.5.7 壳寡糖对基因D4H表达量的影响
        3.5.8 壳寡糖对基因DAT表达量的影响
        3.5.9 壳寡糖对基因ORCA3 表达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盐胁迫下白刺叶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耐盐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盐害机理
        1.1.1 盐分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1.1.2 植物的胁迫机理
    1.2 植物的耐盐机理
        1.2.1 植物的耐盐类型
        1.2.2 植物耐盐的形态适应
        1.2.3 植物耐盐的生理学机制
    1.3 白刺属植物概述
    1.4 白刺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1.5 盐胁迫下植物叶片的超微结构变化
        1.5.1 盐胁迫下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1.5.2 盐胁迫下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1.5.3 盐胁迫下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质膜的超微结构变化
        1.5.4 盐胁迫下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变化
    1.6 代谢组学概述
        1.6.1 代谢组学的概念
        1.6.2 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和数据处理
        1.6.3 植物逆境胁迫下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材料来源
        2.2.2 实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盐分胁迫下唐古特白刺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3.1.1 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肉细胞中细胞壁与细胞质膜的变化
        3.1.2 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肉细胞叶绿体形态及其分布的变化
        3.1.3 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肉细胞叶绿体膜结构、基质及片层结构的变化
        3.1.4 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肉细胞叶绿体淀粉粒和嗜锇颗粒的变化
        3.1.5 不同盐分处理下唐古特白刺叶肉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和唐古特白刺耐盐机理研究
        3.2.1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过程质控
        3.2.2 主成分分析(PCA)
        3.2.3 盐胁迫下白刺叶片代谢物改变的应答及层次聚类分析
        3.2.4 差异代谢物的KEGG注释及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盐分胁迫对唐古特白刺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4.1.2 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和唐古特白刺耐盐机理研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紫外辐射对白鲜生长和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鲜生物学特性与分布
    1.2 白鲜药用价值
    1.3 白鲜的主要活性成分
    1.4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1.4.1 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与来源
        1.4.2 影响次级代谢产物的因子
    1.5 白鲜的次级代谢产物与代谢途径
        1.5.1 白鲜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
        1.5.2 生物碱类代谢途径
        1.5.3 柠檬苦素类代谢途径
    1.6 紫外辐射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1.6.1 影响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非生物环境影响因子
        1.6.2 紫外线对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6.3 紫外线对生物碱的影响
        1.6.4 紫外线对萜类化合物的影响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图
2 白鲜中γ-崖椒碱、柠檬苦素、白鲜碱、黄柏酮和梣酮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结果
        2.3.1 流动相的确定
        2.3.2 波长的确定
        2.3.3 色谱条件
        2.3.4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5 线性关系考察
        2.3.6 精密度实验
        2.3.7 稳定性实验
        2.3.8 重复性实验
        2.3.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紫外辐射对白鲜光合生理和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设计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紫外辐射对白鲜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2 紫外辐射对白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紫外辐射对白鲜生物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紫外辐射对白鲜植株酚类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设计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差异
        4.3.2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茎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差异
        4.3.3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差异
        4.3.4 紫外辐射处理下酚类化合物聚类分析情况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紫外辐射对白鲜植株药用成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设计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叶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5.3.2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茎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5.3.3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根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5.3.4 紫外辐射处理下白鲜植株中代谢物的变化趋势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3种小檗科植物类黄酮、生物碱含量与抑菌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类黄酮的制备、鉴定与定量分析
    1.3 生物碱的制备、鉴定与定量分析
    1.4 抑菌活性分析
        1.4.1 菌株活化与菌悬液制备
        1.4.2 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类黄酮、生物碱的制备
    2.2 不同季节类黄酮、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动态
        2.2.1 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2.2.2 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2.3 类黄酮、生物碱抑菌活性的季节变化
        2.3.1 类黄酮抑菌活性的变化动态
        2.3.2 生物碱抑菌活性的变化动态
3 讨论
    3.1 类黄酮、生物碱含量变异的原因
    3.2 类黄酮、生物碱抑菌活性的机理分析
4结语

(8)东北黄檗群落多样性解析及其生物碱含量的氮磷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植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1.4 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5 环境因子与植物次生代谢的关系,
        1.5.1 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产物
        1.5.2 植物次生代谢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6 氮素和磷素营养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6.1 氮素营养与植物生长
        1.6.2 磷素营养与植物生长
    1.7 黄檗的利用及保护
        1.7.1 黄檗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7.2 黄檗的主要药用成分
        1.7.3 黄檗药用成分的研究状况
    1.8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东北地区天然黄檗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区划
    2.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植物多样性计算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调查区内植物区系组成
        2.4.2 调查区内不同生长型重要值分析
        2.4.3 调查区内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2.4.4 调查区内不同生长型与土壤因子的CCA梯度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土壤养分和气候因子对天然黄檗生物碱含量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黄檗样品采集
        3.1.2 黄檗样品生物碱的测定
        3.1.3 土壤样品采集
        3.1.4 土壤养分的测定
        3.1.5.调查区内气候资料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区内天然黄檗生物碱含量
        3.3.2 调查区内土壤养分
        3.3.3 土壤养分特性与黄檗生物碱含量相关性分析
        3.3.4 气候因子与黄檗生物碱含量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氮素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4.1.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4.1.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的测定
        4.1.5 黄檗幼苗样品生物碱的测定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植株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3.4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能量分配参数的影响
        4.3.5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OJIP曲线的影响
        4.3.6 不同氮浓度对黄檗幼苗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磷素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光合特性测定
        5.1.3 黄檗幼苗样品生物碱的测定
    5.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磷浓度对黄檗幼苗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磷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3.3 不同磷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5.3.4 不同磷浓度对黄檗幼苗叶片能量分配参数的影响
        5.3.5 不同磷浓度对黄檗幼苗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酚类次生代谢产物
    1.1酚类
    1.2酚类的功能
2萜类次生代谢产物
    2.1萜类
    2.2萜类的功能
3含氮化合物次生代谢产物
    3.1含氮化合物
        3.1.1吲哚类生物碱
        3.1.2喹唑酮类生物碱
        3.1.3其他类型生物碱
    3.2含氮化合物的功能
4马蓝的次生代谢研究
5展望

(10)青海小檗属3种植物小檗碱含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檗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小檗属植物的药用成分小檗碱及其作用
        1.1.2 青海省的小檗属植物分布及应用现状
        1.1.3 3种小檗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
    1.2 次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产物
        1.2.1 次生代谢物与环境的关系
        1.2.2 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项目支撑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水文
    2.6 森林资源
第三章3种小檗属植物各部位成分预试研究
    3.1 植物材料
    3.2 仪器和试剂
    3.3 样品制备
    3.4 测定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鲜黄小檗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
        3.5.2 西北小檗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
        3.5.3 直穗小檗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结果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酸小檗碱常规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4.1 石灰水提取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仪器设备及药品
        4.1.3 石灰水提取法
        4.1.4 样品的制备
        4.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乙醇提取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仪器设备及药品
        4.2.3 乙醇提取法
        4.2.4 样品的制备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大通3种小檗小檗碱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样品的制备
        5.1.3 仪器和试剂
        5.1.4 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精密度试验
        5.2.2 重复性试验
        5.2.3 稳定性试验
        5.2.4 加样回收率试验
        5.2.5 样品含量测定
    5.3 分析
        5.3.1 不同时期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5.3.2 不同部位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5.3.3 不同种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海省3种小檗小檗碱含量空间变化的研究
    6.1 不同地区3种小檗属植物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6.1.1 实验材料
        6.1.2 方法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4 讨论
    6.2 不同纬度3种小檗属植物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6.2.1 实验材料
        6.2.2 方法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4 讨论
    6.3 不同海拔3种小檗属植物小檗碱含量差异的分析
        6.3.1 实验材料
        6.3.2 方法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4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四、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瓜果实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D]. 袁平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两种可食用玫瑰生物碱代谢物差异分析[J]. 钱晓慧,陈龙清,李双琴,施蕊. 浙江农业学报, 2021(03)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壳寡糖对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影响[D]. 张鹤馨.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5]盐胁迫下白刺叶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耐盐代谢机制研究[D]. 冯帆.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紫外辐射对白鲜生长和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3种小檗科植物类黄酮、生物碱含量与抑菌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J]. 薛梦莹,李璐,张华峰,刘紫祺. 草业科学, 2018(11)
  • [8]东北黄檗群落多样性解析及其生物碱含量的氮磷调控[D]. 孙铭隆.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马蓝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 曾美娟,刁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0)
  • [10]青海小檗属3种植物小檗碱含量的比较研究[D]. 向前胜. 青海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植物生物碱代谢生物学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