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设置的一些想法

关于列设置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栏目设置的一些想法(论文文献综述)

井艺蓉[1](2021)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思之窗”栏目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每课正文旁边的辅助栏目。此栏目通过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对每课重难点内容进行有机补充,对于加强学生历史学习主动性大有裨益,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根据课标要求,统编版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都设置了各式各样的辅助栏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学思之窗”栏目更是由旧版教材中继承下来的优质辅助栏目,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对“学思之窗”栏目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在调研“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该栏目设置的目的及其特点,明确“学思之窗”栏目的地位和功能,提出运用原则和运用策略。其中,运用策略分为两个维度六个方面。两个维度是教学环节和栏目类型;从教学的备课、上课、课外等环节提出了三个有针对性的运用策略;针对原因分析、观点认识、影响评价等三种习题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策略的实施中,专门设置实验班进行实践验证,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实效分析。研究表明,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学思之窗”栏目的效果明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一方面,不仅将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还提高了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可以提高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利于培育研究型教师,对更新历史教师教学理念也有极高的价值。期望本研究能对今后“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所启示。

刘钊伶[2](2021)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而,“综合与实践”板块强调要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与探究的平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意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开设的意义重大,该栏目的开设不仅能够促进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落实,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对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少,故对于如何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也没有比较权威的文章。本研究尝试以南宁市一所初中学校为例,探索“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内容与认识,研究“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为“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为调查教师与学生使用“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在实习学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把教师问卷划分为“理解研究”、“整合情况”、“运用情况”、“评价情况”四个维度,把学生问卷分为“认识”、“兴趣”、“体验”、“动机”、“价值观”五个维度,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七、八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对这两节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并对听课教师与上课学生进行访谈,进而更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看法,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结论。最后,针对开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综合上述两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持认可态度,但“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却存在“总体状况一般,有待提高”的问题。2.七、八、九年级学生对于“实验与探究”栏目中认识、兴趣、体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都是显着的,而动机维度的差异性不显着。3.通过对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设置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实施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2)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作用的认识、对教科书中设置“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3)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兴趣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4)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4.“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是有效果的,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探究性思维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方面,教师自身对该栏目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在思想上认为栏目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考试也不考。(2)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探究性意识和探究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并且学生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学习惰性,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等。6.“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日常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式来开展,极少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2)由于中考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重,故对中考有关的内容才注重,其他知识和能力则忽略了;(3)学校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等。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在栏目设置方面,内容要广泛有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栏目的数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等;在栏目教学方面,合理利用“实验与探究”栏目,满足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等;在栏目学习方面,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探究思路和探究方式方法,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总结,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联系等。

张明华[3](2021)在《“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栏目,这对于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本研究选取概念建构的视角,深入探讨当前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状况。本研究选取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以山东省某地区三所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生物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五位教师和十三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三位教师的九节课进行课堂观察,以深入了解教师对科学探究栏目和概念建构的认识程度、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教师对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改进意见。研究发现影响栏目实施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设施的匮乏以及生物课总课时等。研究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以概念建构为基础,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教师对栏目以“概念建构”为过程的分类较为陌生;(3)侧重“引入概念”和“形成概念”栏目的使用;(4)“拓展应用概念”和“巩固概念”栏目的实施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薄弱;(5)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单一化,概念形成过程被忽视。针对“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和影响栏目实施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材编写者要均衡栏目数量,注重栏目内容的选择;第二、学校需为概念建构和栏目的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概念建构的积极性;第四、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避免“灌输式”教育。

丁斯甘[4](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指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章璇[5](2020)在《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校本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资源来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工具。它在一线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新需求,也伴随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出现了同市不同区使用不同教材的现象,这给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而如何将现有的教材最便捷高效的使用,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就尤其重要。本文所对比的教材是人教版初三英语教材《Go for it!(人教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牛津初三教材。论文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是一个关于上海牛津版教材的校本调查和研究。本研究结合了西安市高陵区姬家一中(现西安市经开区第八中学)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对上海牛津版初三教材和人教版初三英语教材的态度和看法。结合我校的一线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的建议,也总结出了两套教材各自的不足和优势。本文也是对两种教材的静态对比分析。具体的对比分析是从教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着手的。表层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了对两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内容的选择、栏目的设计和插图的分析和研究。深层结构分析是从教材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些方面去进行的。通过对比分析两套教材后,本文对初中这两套教材的编写方面和使用方面,也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在表层结构方面,人教版教材编写更加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人教版教材话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度更高。两套教材在表层结构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人教版初三英语教材听说读技能方面栏目设计充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栏目的设计不够;上海牛津版教材需增加听力、口语表达小对话板块和听力材料、语法及教材文本文笔记这些附录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的深层结构来看,总体上人教版初三教材词汇、文化意识、语言技能方面编写更加系统和合理。但是两套教材也存在不足和优势:人教版教材对读的策略渗透较为欠缺在写作能力训练上指导和培养上存在不足;上海牛津英语教材语法设计很明确并且很有条理。两套教材在教材语音知识编写设计方面都应更系统更多量。

张冀[6](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姜科林[7](2020)在《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 ——以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为例》文中指出作业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正文知识的巩固、补充和延续,亦是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此外,它作为学业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教科书编撰评价的方式和理念。可见,作业系统在促进教育教学、学生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在教科书的编撰上有很多值得国内借鉴之处。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由McGraw-Hill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加利福利亚州社会科必修教科书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世界历史:现代世界),以此为例来分析美国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作业设计,力求探索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作业系统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实际为我国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加州历史课程标准对加州十年级历史作业的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梳理美国高中历史作业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及加州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作业主体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内容,对该书作业主体系统的题目内容、组成结构等进行具体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这本教科书作业设计的呈现模式和大体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该书作业辅助系统的三大手册设置情况:阅读手册、地理技能手册和技能建设者手册,阐明其结构、内容以及对主体作业系统的配合作用。第四部分通过对加州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作业系统设计整体分析,从五个方面具体对其进行评价,探寻美国高中历史作业题目设计的思路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理念。第五部分汲取加州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作业设计的优点,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教育实际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现状,提出有效改进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业设计编撰的启示:基于标准设计作业,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目标序列化;加强作业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从学习心理角度设计作业;工具和核心,正确处理作业与课文的关系;加强学法指导,从“教材”走向“学材”。

张瑾[8](2020)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为更好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新版地理教材于2019年9月修订完成,并投入使用。地理教材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活动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为研究对象,以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层次为依据,对两册教材活动栏目的设计情况展开研究。通过运用专家咨询法、文献分析法对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层次进行解读,确保分析依据的科学性;然后运用要素分析法,分别以四个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层次为依据,对两册教材中的活动栏目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归纳法对分析数据进行相应统计,总结两册教材活动栏目的设计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出两册教材活动栏目的设计特点如下:(1)教材之间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比重有差别;(2)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比重差别较大;(3)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组合类别多样;(4)活动问题设置在水平层次上层层递进;(5)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水平层次偏重水平1、2。针对活动栏目设计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增加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活动栏目的比重,适当增加要素水平3、4的活动栏目的比重,两册教材活动栏目着重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的培养的优化策略。

马婧[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于2016年将初中课程“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思路、设计理念和活动类型较之前的《思想品德》老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增的六类栏目是教材的一大特色,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数量最多、分布密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宽泛,成为一大亮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它完善了教材功能,采用“活动+问题”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有利于构建情境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涉及知识面广泛、内容丰富,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与课外教学开辟新道路,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趣味性。本论文以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一部分论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重要性,主要有五个方面: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途径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是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材功能的需要;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第二部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阐明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及分布特点;其次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中问题的设问形式和不同要求,将栏目大致划分为五类:分析类、辨析类、说明类、实践类和综合探究类,并结合教材内容,对每种类型的栏目进行举例说明与分析;再次分析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要特性,即思想性、过程性、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多样性;从次从促进内容衔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便于启发诱导、注重合作探究,实现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四个方面阐述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功能;最后提出“探究与分享”栏目存在的问题,如栏目繁多教师选择困难、部分栏目难度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冲突、部分栏目内容过于夸张或探究性不足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部分栏目主题不明确影响教学价值,并结合教材内容对问题加以分析。在第二部分系统、全面分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础上,第三部分论述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分析研究对教学的几点启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栏目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栏目的运用步骤;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栏目的运用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

李宇婷[10](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优秀且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和使命的物质载体。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我国师范教育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入手,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及历史节点之后,挑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作为个案去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最后给出如何改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建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出现以来,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其历史进程中,我们大致把这段历程分为: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可以清晰的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规律。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进行的分析。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脉络,确定典型教材的选择依据,通过参考文献以及专家咨询来确定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对每本教材的具体分析均是按照教材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来进行的,分别是教材的自然信息、编写主线、呈现方式、内容结构、价值取向。自然信息主要包括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简介、取材依据和使用用途。呈现方式主要包括版式设计、图文风格、栏目设置。内容结构包括编写框架和章节特色。而编写主线和价值取向均是深入解读教材后进行的阐释与分析。依据针对典型教材的具体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总体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2)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3)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二、关于栏目设置的一些想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栏目设置的一些想法(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思之窗”栏目概述
    (一)“学思之窗”栏目的设置及其特点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地位
    (三)“学思之窗”栏目的功能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三)“学思之窗”栏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学思之窗”栏目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
    (一)“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原则
    (二)“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策略
        1.在各教学环节优化利用“学思之窗”栏目
        (1)备课环节:深入挖掘“学思之窗”栏目价值,优化教学设计
        (2)上课环节: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3)课外环节:拓展栏目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依据习题性质用活“学思之窗”栏目
        (1)原因分析类:作“先行组织者”,多角度收集有效信息
        (2)观点认识类:采用抛锚式教学,融入情景教学
        (3)影响评价类:坚持唯物史观,活学活用
四、“学思之窗”栏目在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教学案例说明
    (二)栏目运用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情况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数学实验内容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2.2 数学探究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数学探究学习的研究
        2.2.2 关于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
        2.2.3 关于数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2.3 数学教科书栏目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数学活动”栏目的研究
        2.3.2 关于“阅读与思考”栏目的研究
    2.4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研究
        2.4.1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外研究
        2.4.2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内研究
    2.5 文献总结
    2.6 理论基础
        2.6.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6.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6.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2.6.4 维度划分法的借鉴及维度成分的确定
3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文本内容分析
    3.1 概念界定
    3.2 几个版本教材中“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对比
        3.2.1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名称比较分析
        3.2.2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3.3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分析
        3.3.1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数量与分布
        3.3.2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呈现方式
        3.3.3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分类
    3.4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特点
    3.5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作用
4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方法及对象
    4.3 调查的设计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思路
        4.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4 调查问卷的正式实施
    4.5 数据的处理
    4.6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6.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6.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7 调查结论
        4.7.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4.7.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5 人教版七、八年级“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案例教学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及对象
    5.3 研究设计
        5.3.1 测试卷的编制
        5.3.2 访谈提纲的编制
    5.4 研究的实施
    5.5 七年级《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案例分析
        5.5.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5.5.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5.6 八年级《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的案例分析
        5.6.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5.6.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5.7 访谈结果分析
        5.7.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7.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8 结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设置方面的建议
        6.2.2 关于“实验与探究”教学方面的建议
        6.2.3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学习方面的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教学设计
附录4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附录5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检测题
附录6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检测题
附录7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3)“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概念建构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2.21世纪要求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才
        3.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
        4.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界定
        1.科学探究
        2.科学探究栏目
        3.概念建构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四)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课堂观察法
一、“概念建构”视角下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分析
    (一)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类型分析
    (二)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数量分析
二、“概念建构”视角下人教版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实施现状
    (一)教师对栏目和以概念建构为过程教学的认识程度
        1.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认可度
        2.教师对以概念建构为过程教学的认可度
    (二)各栏目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三)“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方法使用
    (四)“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策略使用
    (五)小结
三、“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对概念建构缺乏整体理解
    (二)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备课的关注点
    (三)教学场地和材料限制栏目实施的范围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栏目实施的速度
    (五)生物课总课时影响栏目实施的深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以概念建构为基础,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栏目以“概念建构”为过程的分类较为陌生
        3.侧重“引入概念”和“形成概念”栏目的使用
        4. “应用拓展概念”和“巩固概念”栏目实施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薄弱
        5.栏目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单一化,概念形成过程被忽视
    (二)建议
        1.教材编写者要均衡栏目数量,注重栏目内容的选择
        2.学校需为概念建构和栏目的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
        3.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概念建构的积极性
        4.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避免“灌输式”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校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校本研究的相关研究
    2.2 英语教材对比评价的相关研究
    2.3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相关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教材的定义
    3.2 教材评价相关理论
    3.3 教材结构相关理论
    3.4 教材评价的分析项目
第4章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文本对比分析
    4.1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简介
    4.2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表层结构分析
        4.2.1 编写体系的比较
        4.2.2 内容选择的比较
        4.2.3 栏目设计的比较
        4.2.4 插图的比较
    4.3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深层结构分析
        4.3.1 情感态度的比较
        4.3.2 文化意识的比较
        4.3.3 语言知识的比较
        4.3.4 语言技能要素的对比
    4.4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文本比较研究的结论
第5章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5.1 调查和访谈的对象
    5.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编制
    5.3 调查和访谈结果
        5.3.1 教材表层结构的调查结果
        5.3.2 教材深层结构的调查结果
        5.3.3 教师访谈结果
        5.3.4 学生访谈结果
    5.4 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5.4.1 调查结果分析
        5.4.2 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完善以及改进建议
    6.1 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6.1.1 对教材表层结构的编写建议
        6.1.2 对教材深层结构的编写建议
    6.2 对教材使用者的建议
        6.2.1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6.2.2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
        6.2.3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和活动进行必要的替换
        6.2.4 教师应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初中英语教材评估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Ⅱ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Ⅲ 初中英语教材评估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 Ⅳ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 ——以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 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内涵
        2. 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地位和功能
一、加州历史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 《加利福利亚州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简介
        1.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框架
        2. 内容标准
    (二) 标准中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1. 《加州历史课程框架》课程目标体系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2. 《加州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3.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内容标准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二、加州World History: Modern Times作业主体系统设计分析
    (一) 教科书内容概览
    (二) 主体作业系统组成结构
    (三)主体作业系统栏目设置及内容分析
        1. 单元前问题
        2. 章前问题
        3. 节(section)前问题
        4. 节(section)内思考题
        5. 节(section)后思考题
        6. 章后习题
        7. 单元后题目
三、加州World History: Modern Times作业辅助系统设计分析
    (一) 阅读技能手册
    (二) 地理技能手册
    (三) 技能建设者手册
四、加州World History: Modern Times作业系统设计的特点
    (一) 命题技术上的特点
        1. 题目的数量和类型
        2. 题目表述的特点
        3. 对题目答案的要求
    (二) 重视三大技能的培养
        1. 阅读技能
        2. 写作技能
        3. 地理技能
    (三) 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 体现教育学理论的运用
    (五) 注重学法指导
五、加州World History: Modern Times作业系统设计的启示
    (一) 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目标序列化
    (二) 加强作业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三) 从学习心理角度设计作业
    (四) 工具与核心——正确处理作业与课文的关系
    (五) 加强学法指导,从“教材”走向“学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2.1.2 高中地理教材
        2.1.3 教材活动栏目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3 地理核心素养内容构成与水平层次解读
    3.1 地理核心素养内容构成
        3.1.1 人地协调观
        3.1.2 综合思维
        3.1.3 区域认知
        3.1.4 地理实践力
    3.2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解读
        3.2.1 人地协调观的水平层次
        3.2.2 综合思维的水平层次
        3.2.3 区域认知的水平层次
        3.2.4 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层次
4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分析
    4.1 活动栏目数量分析
        4.1.1 活动栏目数量情况统计
        4.1.2 活动栏目数量统计结果分析
    4.2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内容要素的活动栏目分析
        4.2.1 活动栏目内容要素分析情况统计
        4.2.2 活动栏目内容要素统计结果分析
    4.3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水平层次的活动栏目分析
        4.3.1 活动栏目要素水平层次分析情况统计
        4.3.2 活动栏目要素水平层次统计结果分析
    4.4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活动栏目设计特点
        4.4.1 教材之间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比重有差别
        4.4.2 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比重差别较大
        4.4.3 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组合类别多样
        4.4.4 活动问题设置在水平层次上层层递进
        4.4.5 活动栏目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水平层次偏重水平1、2
5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优化策略
    5.1 增加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活动栏目的比重
    5.2 适当增加要素水平3、4 的活动栏目的比重
    5.3 两册教材活动栏目着重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的培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一册活动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水平层次分布
    附录 Ⅱ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二册活动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水平层次分布
致谢

(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研究
        2. 关于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意义的研究
        3.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划分的研究
        4.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5.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存在问题的研究
        6.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策略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重要性
    (一) 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二) 是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途径的需要
    (三) 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
    (四) 是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材功能的需要
    (五) 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分析
    (一) 数量及分布分析
    (二) 基本类型分析
        1. 分析类
        2. 辨析类
        3. 说明类
        4. 实践类
        5. 综合探究类
    (三) 主要特性分析
        1. 思想性
        2. 过程性
        3. 主体性
        4. 实践性
        5. 探究性
        6. 多样性
    (四) 基本功能分析
        1. 促进内容衔接,优化教学过程
        2. 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3. 便于启发诱导,注重合作探究
        4. 实现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五) 存在问题分析
        1. 栏目繁多,教师选择困难
        2. 部分栏目内容偏、杂、难,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冲突
        3. 部分栏目内容过于夸张或探究性不足,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4. 部分栏目主题不明确,影响教学价值
三、“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研究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价值
        1. 树立新的教学观
        2. 树立新的学生观
        3. 树立新的教材观
    (二) 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步骤
        1. 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栏目教学设计
        2. 营造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关注栏目
        3. 激发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 归纳评价总结,升华栏目教学效果
    (三) 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空间
        1. 教材资源
        2. 生活资源
        3. 时政资源
        4. 生成性资源
    (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1.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过程和方法指导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栏目的理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增进同学间交流与合作
    (五) 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
        1. 合理取舍栏目
        2. 系统整合栏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 教育需要:卓越教师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2. 学科现状:学者及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关注不够
        3. 个人兴趣:着眼于反思与重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1. 专家咨询法
        2. 文本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概念界定
        1. 教材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二)文献综述
        1. 学科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体系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溯源
    (一)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1. 清末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
        2. 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3. 国民政府时期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
        4. 新中国建设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5. 改革开放初期师范教育的振兴
        6.2001 年以来师范教育的新发展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1. 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
        2.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3.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4.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5. 语文教育学时期
        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1. 第一阶段(1950-1978 年)
        2. 第二阶段(1978-2000 年)
        3. 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轨迹
        1. 学科内容日趋丰满
        2. 学科定位渐趋清晰
        3. 研究视角日益多元
        4. 研究范式趋向深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总体态势分析
    (一)出版情况概述
        1. 基本信息检索
        2. 出版信息提取
    (二)使用情况分析
        1.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2.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教材
        3.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指定教材及全国高等教育考试自学辅导丛书
        4.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
    (三)搜集成果汇总
        1. 搜集过程
        2. 搜集成果
    (四)小结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一)典型教材选择依据
        1. 历史时期的阶段划分
        2. 编写人员的学术信息
        3. 选择教材的框架结构
    (二)分析工具编制过程
        1. 教材分析框架的初构
        2. 教材分析框架的再构
        3. 教材分析框架的构成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1. 自然信息总览
        2. 编写主线分析
        3. 呈现方式分析
        4. 内容结构概说
        5. 价值取向探析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发展的总体特征
        1. 编写标准由混乱走向统一
        2. 编写主线以语文学科教学和教育学为主
        3. 呈现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4. 编写内容围绕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进行拓展
        5. 价值取向隐性化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
        3.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二)研究讨论
        1. 研究反思
        2.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栏目设置的一些想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运用研究[D]. 井艺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D]. 刘钊伶.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D]. 张明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5]上海牛津版与人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的校本比较研究[D]. 章璇. 西南大学, 2020(05)
  •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 ——以World History:Modern Times为例[D]. 姜科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设计研究[D]. 张瑾.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 马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 李宇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关于列设置的一些想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