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皇帝的生肖钱

介绍皇帝的生肖钱

一、介绍一枚帝王贺寿生肖钱(论文文献综述)

周韧[1](2020)在《晚清、民国邮票:一种类“钞票”的审美风格——兼论平面设计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邮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邮票作为典型的平面设计类型,已经成为了当今承载国家文化、艺术的方寸"百科全书",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也更趋丰富多元。但从邮票历史发展来看,虽然与中国平面设计史几乎完全同步,其审美风格发展却并非完全与中国平面设计思想完全一致,近代(晚清、民国)邮票几乎未受同时期报刊广告、"月份牌"广告、书籍装帧、海报等近代设计风格影响,而呈现出高度类"钞票"的审美特征,政治观念影响下的狭窄题材思路、拘谨的设计风格、对称版式与复杂的装饰纹样,雕刻版印刷工艺与单一的色彩成为了这个时期邮票的主要表征。

乔树健[2](2020)在《南梁地区仪式用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仪式用乐研究为目的出发,了解地理人文历史空间,综合称述宗教、民间风俗、地方方言的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婚礼、丧葬、祭祀、贺庆礼仪式及仪式用乐的特性及重要性,重在在现存仪式及仪式音乐的基础上,展开对历史的探索,向未来的延展。对现存唢呐曲、阴阳经文、“神书”、民歌小调的搜集和整理,同时进行类别分析、曲调分析、背景分析。对现存唢呐乐班、阴阳班、说书班等的历史脉络进行探索考证,在现在发展的优越条件的基础上,考察班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班体发展的展望。结合仪式与仪式音乐音乐的关系,进一步对仪式流程增减变化的分析,谈传统曲牌与现有唢呐曲发展之间的关系;谈阴阳诵经的历史传承与现在发展情况;谈说“神书”的一脉相传的特性;谈民歌小调的兼容性与特性表现。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展开对仪式音乐的思考与可实施办法的建议性表达。进行对仪式音乐在历史发展中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和论证,论证仪式及仪式音乐与当地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关系,展开对仪式音乐与社会关系论证。

王宇[3](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提出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齐洪洲[4](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刘晶晶[5](2017)在《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文中提出本文以明万历时期徽州制墨家方于鲁《方氏墨谱》为研究对象,从墨谱图像入手,进行图像学分析,梳理墨谱图像与博古和考古图谱、书画、碑帖等其他媒材图像之间的关联。在讨论《方氏墨谱》出版背景及参与制谱的相关人员个人经历的前提下,着重于墨图图像来源的追溯及墨图铭文与墨印的辨明,并进一步讨论晚明艺术风格的“复古”与“拟古”倾向。首章从贡布里希所说的“普通知识”角度,讨论《方氏墨谱》实际上是一部包含天、地、人三才图像的“普通知识”集成,也是一部图像化类书,并综述墨谱图像的各类源头。第二章讨论中国人的分类思维以及《方氏墨谱》的分类特点和“三教合一”倾向,并从墨谱文章与墨品实例分析《方氏墨谱》并非以往学者所认定的墨产品目录,墨谱出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打击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盗仿方于鲁墨。第三章接续前章,进一步揭示《方氏墨谱》可以看作是明万历时期精英文人与名流的一个风雅游戏成果;从《方氏墨谱》的最大支持者汪道昆的个人经历与趣味,探讨他对于墨谱图铭等具体细节的影响,同时揭示墨图所显示的汪道昆交游圈文士与官员的定制墨,并厘清墨谱的参与者自制墨问题以及文士制墨传统。第四章分别从博古图谱、法帖与印谱、铜镜与书画四个方面辨析《方氏墨谱》的图像来源。第五章将《方氏墨谱》与《古玉图谱》进行图像比对,证明《古玉图谱》借鉴了《方氏墨谱》约四分一的图像,是为明清托名于宋代的伪古玉图书。

高扬[6](2016)在《清代花钱装饰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花钱”是我国古代钱币中的一个特殊分支,是古代人民利用具有特殊吉祥和厌胜意义的文字与图像,用来厌服邪魅、避祸求吉的特殊钱币。因不做流通,禳邪纳吉的性质,使花钱的艺术价值远超古代行用钱,故称“古代铜版画”。清代花钱是中国花钱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发酵,装饰形制寓意深刻,装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当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装饰艺术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造物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古钱币和有关花钱文献的记载中,重新梳理古钱币和花钱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归纳清代花钱基本功用,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法综合历史学、图像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对清代花钱形式语言、装饰题材、装饰艺术结构布局和装饰艺术设计处理方式的研究,分析出清代花钱偏向大众娱乐品的特点。从传统吉祥文化和古代哲学两个方面,剖析了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审美观念的导向影响,挖掘出装饰背后所存在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造物思想。最后结合前文研究,从内涵需求和文化传承需要两个角度分析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元素的运用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有益性。并以实例为对象,从“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运用表现。通过以上论述,清代花钱作为中国特色历史文物,其本身所包含的设计观点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清代花钱装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现这一历史文物的魅力,体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寻我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其装饰里丰富的文化元素与形式,也可以帮助设计创作者在当下视觉设计中开拓思路并为之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从艺术设计角度去研究清代花钱装饰,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清代花钱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亦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程波涛[7](2016)在《民俗艺术学视角下的祝寿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祝寿图像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沃壤之中,并长期应用于人生礼俗生活的一种民俗艺术样式。该图像的生成有生命信仰的观念基础和丰厚的传统文化蕴涵,不仅体现出国人对长寿的企盼、祝愿和追求,也是展现国人生命信仰风俗的鲜活“断切面”。可以说,祝寿图像兼具了风俗性、应用性、典型性和象征性等特征,其物化形态是视觉艺术的,本质属性却是民俗艺术的。尽管祝寿图像的主题意旨集中于祝颂长寿,但实质上,又融入了生命伦理和民间信仰等文化元素。因此,它以视觉形式传递福寿祝愿和渲染寿诞礼俗气氛的同时,也为包括人生礼俗在内的社会风俗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文化理趣。作为传承有序的民俗艺术样式,祝寿图像的生成逻辑和文化功能,实乃缘自于人们对生命长度的苦苦追求,以及对现世生活的执着与眷恋。祝寿图像的最初生成源自星辰信仰,而在其发展和衍化过程中,又逐渐融入寿国、寿人意涵和儒家孝道伦理的文化因子,尤其是世俗观念中的福寿观、多子观和富贵观等吉祥内涵的渗透,皆成为考索和解读该图像生成机制的重要线索与基点之所在。从祝寿图像符号构成系统来看,其意象构成谱系颇为丰富,涉及人物、动物、植物、无机界中的诸多物象。这些意象元素的采用,是历史认知、古代天文、民间风俗、神话故事等的汇聚,亦是祝寿图像亦幻亦真、虚实结合的结果。从祝寿图像中意象构成主题与创作动机来说,主要是沿袭了古代文化中形象思维和观物取象的传统,体现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思维模式。图像的主题皆围绕着长寿寓意而展开,因此,无论是寿意鲜明而强烈的构成元素(如寿星、仙桃),还是作为辅材(如猫、蝶、牡丹、桂花),或带有象征意义(如山、石、日、月)的符号,皆可视为探究中华民族福寿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宋元以来文人士大夫阶层涉足祝寿图像创用以来,诸如梅、竹、菊和松、柏之类的带有士人阶层清贞品格和文化情趣的意象元素便融入到图像之中,加之那些格调不俗的题画诗文附着一起集中传达福寿之意,更为祝寿图像注入了雅文化的精神品位,也从一个侧面丰富和提升了这种民俗艺术样式的文化内蕴。而就民俗艺术的应用来看,祝寿图像亦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化倾向,而且它关涉到图像的民俗功能和文化应用的诸多问题,对其分析应立足本原文化背景和兼顾到等级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情境,诸如: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层次、职业、性别,以及寿主的审美趣味等,在祝寿图像的应用类型中皆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对祝寿图像应用和创作特色进行必要的归类,不仅有助于其功能研究细化和深入,也是剖析和抽绎该图像创用特征及其存在意义的极佳视角。总之,对于祝寿图像的研究,不妨可视作体认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而综合运用交叉学科视野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祝寿图像的生成机制、意象构成、应用类型和功能演化,更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深度把握该图像作为民俗艺术“类”的规律和其所具备“种”的特点,从而厘清该图像民俗艺术价值、综合文化价值及其存在意义。而就学科意义来说,祝寿图像的研究不仅对于美术史和民俗学的个案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推动民俗艺术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梁海燕[8](2014)在《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文中认为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造物活动之一。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与广袤地域空间维度中,世代智者贤人、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法计数的印刷品,为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印刷品内容主要分为“印刷图形”和“印刷文字”两类。图形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因此印刷图形的产生远远早于印刷文字。印刷图形的应用领域也远远大于印刷文字。在上层文化范畴中,印刷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儒家经史子集和佛经、道藏、古兰经等书籍,其中文字内容多于图形内容。在中层文化、下层文化范畴中,普通民众普遍低下的识字率,决定了民间文化信息传播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民间印刷品的内容中,印刷图形数量、种类、题材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印刷文字。在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生产制作与使用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中国民间印刷图形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类别,其各种印刷形式表现的语言内涵极其丰富。民间印刷图形的技术生产方式灵活多变,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捺印、拓印、漏印等,也有两种以上技法的结合、印刷和手绘的结合从制版到印刷的过程,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造物美学。从制版到印刷的过程,也是实形与虚形、正形与负形的阴阳转换过程,民间印刷图形实现了虚实、正负的对比与协调,达到阴阳和合的审美境界。研究民间印刷图形,特别是重新认识、阐明民间印刷图形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笔者从2005年起,即在导师的引导下,对中国传统印刷术产生浓厚兴趣,并配合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国印刷图形探源》作了一些辅助性调研工作。2009年,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了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因为对民间印刷图形研究可直接参考的论文、着作极少,所以本文文献调研的范围除传统学术论着以外,还参考了笔记小说、方志、家谱、新闻通讯、民间艺人口述史资料、文献实物资料等。笔者在论文写作的前期阶段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印刷图形第一手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五年来,实地调研了国内二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台湾地区,采访了数十位民间艺人和相关研究学者,拍摄生产、使用民间印刷图形的民俗活动照片、视频近万份,搜集印版和印刷品以及生产工具实物资料一千余件。本文在长期、广泛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大量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实例为依据,结合民俗学、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形式语言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透析其所蕴含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自然唯物主义、形式唯物主义及其宗教甚至隐含的玄学等元素,分析其设计艺术的作用肌理与基本原则,解读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所蕴含的深层哲学理念内涵,进而试图构建解读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方法论体系。本文拓宽了民间美术的形式语言研究的视野,也为当代数字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设计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

杨芳[9](2013)在《《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的栖居地、理想的乌托邦。两部作品在花园意象的描写上均体现出求真、求善、求美。另一方面,日本古园林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的分支,中国人文因素自古以来对园林影响大,讲究园林艺术中的立意,饱含伦理教义。日本园林的趣旨在于通过事物外部,冥思事物内在,重视心与心的人天对话,讲究的是悟性。两书不同地志空间特征,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基于中日两国彼邻而居,文化渊源流传,两国文化有若干相似与迥异。反映在文本当中,就是各自既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情,又能相互得以共识处。四、文本空间结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该部分研究,一是对两书的文本叙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二是对两书的文类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争议繁多,切入视角及赏析角度的差异造成各式审美取值及其价值认同。《红楼梦》分为“家运”、“神瑛与绛珠草恋情”、“宝玉运程”三条主轴,第三条叙事主轴(“宝玉运程”)有力地将前两条叙事主轴扭合。《源氏物语》以“冷泉帝构想系统”、“明石姬构想系统”、“女三宫构想系统”、“紫上构想系统”为叙事主轴,前三条主轴为先后承接关系,第四条主轴(“紫上构想系统”)一直与前三条主轴相互缠绕,齐头并进。通过两部小说叙事主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书特质结构惊人相似,一是,两书主体构架简单明了,基本都为平铺直叙型,事态的发展循序渐进。文本叙事主梁由几股主轴构成,其中一条主轴又贯穿于其他几条主轴当中,将其他几条主轴紧密扭合,叙事主梁呈麻绳状。二是,在这些连绵不间断的主体构架当中,又有若干条叙事暗线埋伏其间。两书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叙事系统互为参照、明暗相间、紧密结合、同步共进,在交错展开的过程中搭建有机的叙事空间。两书都是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中定型,最后都达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叙事效果。该部分还将对古典小说叙事的各种文类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例如:预叙式总纲、情史与恋爱模式、神谕与预言、皇权、神话与传奇、梦境。

侯海荣[10](2013)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三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三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三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三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二、介绍一枚帝王贺寿生肖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枚帝王贺寿生肖钱(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民国邮票:一种类“钞票”的审美风格——兼论平面设计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邮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步相同却风格相悖:平面设计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邮票设计
二、政治观念主导下的狭窄题材范围
    (一)以皇权为中心的清代邮票题材特征
    (二)以政治为主导的民国邮票题材
三、高度近似纸钞的审美表征
    (一)拘谨的设计风格与复杂的装饰纹样
    (二)雕刻版印刷工艺的防伪功能与单一色彩的面值功能
结语

(2)南梁地区仪式用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理人文空间概述
    一、人文历史地理概要
        (一)地理位置
        (二)人文历史
    二、乡土的脉延
        (一)宗教
        (二)民风民俗
        (三)方言
第二章 仪式用乐的类型
    一、婚礼与婚礼音乐
    二、丧礼与丧礼音乐
    三、祭礼与祭礼音乐
    四、贺庆礼与贺庆礼音乐
        (一)贺寿
        (二)贺合龙口
第三章 仪式用乐的本体与外围分析
    一、仪式用乐本体分析
        (一)婚礼仪式和葬礼仪式中唢呐音乐分析
        (二)葬礼仪式中阴阳经文分析
        (三)祭礼仪式中“神段”分析
        (四)贺庆礼音乐分析
    二、仪式用乐外围分析
        (一)乐器的特性
        (二)“声”与“乐”的特性
        (三)场域特点及风格特征
第四章 仪式用乐社会功能
    一、凝聚群众功能
    二、情感传递功能
    三、亲和和教化功能
第五章 仪式用乐的传承与归属
    一、仪式音乐
        (一)历史探索
        (二)现存思考
        (三)未来延展
    二、仪式乐班
        (一)历史上音乐表演者的分类与流变
        (二)当前音乐表演者的组成与现状
        (三)乐班的展望与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舶来与肇始
        二、通信机构多样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单一
        二、印制借法西方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九宫图式
        二、象征设计手法
        三、直、曲装饰风格
        四、清邮“图像无人”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小结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扬弃与推进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人员多样
        二、印制工艺精良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文字加盖
        二、构图形式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四、西藏特色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分隔与交融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队伍广大
        二、印制工艺朴质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构图形式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继与开创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稳定
        二、印制工艺精致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铭记与志号
        二、幅面种类增多
        三、构图形式多样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五、初探民族风格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低迂与激昂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萎缩
        二、印制精益求精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志号变化频繁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小结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溯源与逐流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扩展
        二、印制工艺精美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题材丰富
        二、品种增多
        三、新的构图形式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第一节 历史语境
        一、承载与传播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第二节 技艺场景
        一、设计群体多元
        二、印制工艺精湛
    第三节 设计风貌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三、票型种类多样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氏墨谱》——中国古典图像的“普通知识”
    第一节 纳须弥于芥子
    第二节 古典的再生
第二章 《方氏墨谱》的分类与出版目的
    第一节 中国类书的分类特点
    第二节 《方氏墨谱》的分类与三教合一图像传统
    第三节 《方氏墨谱》编撰出版之目的
第三章 《方氏墨谱》——文人的合作与游戏
    第一节 汪道昆的方氏墨谱
    第二节 【嘉禾重颖】与《方氏墨谱》定制墨
    第三节 文士制墨的现状与传统
第四章 《方氏墨谱》图像来源
    第一节 三古图三礼图
    第二节 法帖与印谱
    第三节 铜镜
    第四节 书画
第五章 《方氏墨谱》与《古玉图谱》
    第一节 古玉图摹仿墨图
    第二节 《方氏墨谱》与两种《古玉图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代花钱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花钱发展概述及其在清代繁盛的原因
    2.1 古钱币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2.2 花钱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2.2.1 花钱的历史溯源
        2.2.2 起源初期两汉魏晋
        2.2.3 发展时期隋唐花钱
        2.2.4 璀璨时期宋辽花钱
        2.2.5 过渡时期元明花钱
        2.2.6 鼎盛时期清代花钱
    2.3 花钱在清代繁荣鼎盛的原因
        2.3.1 政治经济因素
        2.3.2 思想文化因素
第三章 清代花钱的艺术分类与形式语言
    3.1 清代花钱功用种类
        3.1.1 宫廷用钱类
        3.1.2 吉语类
        3.1.3 神怪宗教类
        3.1.4 游戏类
        3.1.5 特殊类花钱
    3.2 清代花钱形式语言艺术分析
        3.2.1 视觉完美的几何形
        3.2.2 吉祥福瑞的自然形
第四章 清代花钱装饰中的艺术与设计
    4.1 丰富多彩的清代花钱装饰艺术题材
        4.1.1 人物题材
        4.1.2 动物题材
        4.1.3 山水植物题材
    4.2 布局合理的清代花钱装饰艺术结构
        4.2.1 对称均齐结构
        4.2.2 平均适合结构
        4.2.3 自由组合结构
    4.3 匠心独运的清代花钱装饰纹饰设计
        4.3.1 纹饰的艺术处理
        4.3.2 图案的依形变形
        4.3.3 图案的气韵表达
        4.3.4 图案的依意共生
        4.3.5 书法文字的变形
第五章 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审美观念与启示
    5.1 吉祥文化下的审美意蕴
    5.2 大众娱乐品相的审美情趣
    5.3 哲学观念影响下的审美表现
        5.3.1 道家美学之圆道宇宙观
        5.3.2 道家美学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5.3.3 儒家美学之“尽善尽美”与“入世”
第六章 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在现代视传设计中的运用
    6.1“艺术形式”的提取
    6.2“艺术内容”的表达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民俗艺术学视角下的祝寿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祝寿图像的界定与分类
        (一) 祝寿图像的界定
        (二) 祝寿图像的分类
    二、研究现状
        (一) 既往成果的梳理
        (二)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挖掘祝寿图像原型意义
        (二) 以多元视角阐释祝寿图像
    四、研究方法
        (一) 图像法
        (二) 图文互证法
        (三) 田野调查法
        (四)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五) 分类比较的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长寿观念与祝寿图像的生成
    第一节 星辰崇拜与寿星祭祀
        一、星辰崇拜的产生与表现
        二、古代的寿星崇拜与长寿观念
    第二节 孝道、尚老传统与祝寿图像
        一、孝道传统与祝寿之俗
        二、尊老孝亲与祝寿图像
    第三节 长寿心理与传统幸福观
        一、长寿心理与儒道合一的生命观
        二、寿文化下的"多子"诉求及其在祝寿图像中表现
        三、寿文化下的"富贵"理想及其在祝寿图像中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祝寿图像的意象构成系统
    第一节 祝寿图像中的人物谱系
        一、祝寿图像中的南极仙翁与西王母
        二、祝寿图像中的仙话人物
        三、祝寿图像中亦仙、亦化的人物
    第二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动物意象
        一、瑞兽类意象
        二、祥禽类意象
        三、水族类意象
        四、其他祝寿意象
    第三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植物意象
        一、树木类意象
        二、花草类意象
        三、果物类意象
        四、菌类意象
        五、其他意象
    第四节 祝寿图像符号系统中的无机类意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祝寿图像的民俗文化应用
    第一节 等级制度下祝寿图像的民俗应用
        一、应用于帝王与元首
        二、应用于官宦阶层
    第二节 雅文化视野下的祝寿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一、文人祝寿图像的类型
        二、“比德”、“言志”传统与“化俗为雅”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性别视角下祝寿图像的文化意蕴与民俗应用
        一、男寿祝游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二、女寿祝寿图像及其文化应用
        三、双寿的祝寿图像及其文化意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祝寿图像的价值阐释
    第一节 祝寿图像的民俗艺术价值
        一、拓宽了美术的表现题材
        二、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方法
        三、保存了丰富的美术史料
        四、衍生出多元的美术工艺
    第二节 祝寿图像的综合文化价值
        一、承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祝寿理念
        二、长寿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视觉反映
        三、展现民俗与艺术交融共生的文化现象
        四、折射个体生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和后记

(8)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
        1.2.2 课题的理论创新意义
        1.2.3 课题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民间工艺思想相关研究概况
        1.3.2 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
        1.3.3 国内外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相关研究概况
        1.3.4 国内外美术理论中形式语言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传统印刷术与民间印刷图形
    2.1 中国传统印刷术源流
        2.1.1 中国传统印刷术起源
        2.1.2 中国传统印刷术发展脉络
    2.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概念的厘清
        2.2.1 民间文化的概念
        2.2.2 印刷图形的解析
    2.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主要类别
        2.3.1 年俗中的“年画”
        2.3.2 纸马与风马
        2.3.3 画谱、墨谱、笺谱
        2.3.4 游戏用品
    2.4 民间印刷图形象征意义分类
        2.4.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民间信仰象征
        2.4.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道德教化象征
        2.4.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生活礼俗象征
第三章 “形式与内容”的东西方解读
    3.1 西方“形式与内容”相关理论
        3.1.1 西方哲学本体论
        3.1.2 形式与内容
        3.1.3 形式美理论
    3.2 中国“形式与内容”相关理论
        3.2.1 中国哲学本体论
        3.2.2 中国古代文论、画论的形式观
    3.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象”认识论
        3.3.1 “仰观俯察”的认识论
        3.3.2 “以身度天”认识论
        3.3.3 “格物致知”认识论
        3.3.4 “象”认知循环链
    3.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象”造物论
        3.4.1 “制器尚象”造物论
        3.4.2 “象”造物循环链
第四章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审美价值
    4.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材质美”
        4.1.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纸张材料
        4.1.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颜料
    4.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工艺美”
    4.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的“技术美”
第五章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意象
    5.1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言外之意”
    5.2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言外之意”
    5.3 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的意象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线性时间叙事
    第一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的同源性
        一、 中日古代叙事
        二、 史记、唐传奇
    第二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三种线性时间的叙写
        一、 朝代纪年的叙写
        二、 世代时间的叙写
        三、 纪传时间的叙写
第二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比较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季节循环叙事
        一、 《红楼梦》中的四季循环
        二、 四季的意象化虚拟
    第二节 《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
        一、 《源氏物语》中的四季循环
        二、 《源氏物语》中的时间情态化
    第三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对比研究
        一、 时间情态化中的“四季”
        二、 时间情态化中的“悲”
第三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地志空间叙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大观园与六条院的源起
    第二节 大观园与六条院的园林布局比较
    第三节 《源氏物语》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第四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地志空间叙事比较
第四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文本空间叙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叙事结构比较
        一、 《红楼梦》叙事结构
        二、 《源氏物语》叙事结构
        三、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叙事结构比较
    第二节 叙事空间比较
        一、 拟实空间比较
        二、 虚拟空间比较
结语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近三十年姜夔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 “生态隐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意义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上编 时空生态
    第一章 生存生态: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
        第一节 文本存在与生命流程的同形同构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悲剧底色
        第三节 时间溯源与姜夔诗词历史价值重估
    第二章 系统生态:想见红尘乌帽底,几多怀玉不知名
        第一节 环太湖文化生态圈
        第二节 从“关系论”看姜夔诗词成长的有机环境
        第三节 谱牒文化视域下的姜夔文学基因考论
    第三章 江湖生态: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第一节 江南“子地域”的城市文学质性
        第二节 山程水驿中的江南民俗
        第三节 合肥:边城里的情感“围城”
        第四节 从宋代科举探究姜夔之“漂”
        第五节 “清客”形态辨正
    第四章 政治生态:万树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第一节 从京畿文学说起
        第二节 临安的“行都——帝都气象”
        第三节 姜夔与遗民词人的杭州诗词比较
    第五章 文学生态: 格律精严故不磨,姜张门户自嵯峨
        第一节 南宋诗史嬗递轨迹及文化特性分析
        第二节 雅词昆仑——兼论白石词的“精品现象”
        第三节 姜夔不同时期诗风、词风的演进
        第四节 姜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接受起伏
下编 心灵生态
    第六章 淑世心态: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第一节 不忘君国的诗意旅人
        第二节 “臣妾心理”探蠡
        第三节 《大乐议》的干政倾向与待沽意识
        第四节 “拒赠梁溪”考辨
    第七章 隐逸心态:而今渐欲抛尘世,未了菟裘一怅然
        第一节 姜夔的“跨时代印象”
        第二节 “白石道人”:奢华的“内丹式”逍遥游
        第三节 “陆龟蒙情结”及成因探赜
        第四节 羽扇风·绿阴中·人间事·数点红——《自题画像》考释
    第八章 流寓心态: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第一节 物理场向心理场的同步转化
        第二节 不同地域的“氛围移情”
        第三节 游记诗词山水灵境的情感指归
    第九章 向光心态: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第一节 姜夔的向光心理
        第二节 姜夔的寒冷词心
        第三节 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
    第十章 创作心态: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
        第一节 从宫廷到市野:词人群体的身份嬗变
        第二节 鬻字卖文是姜夔创作的可持续内驱力
        第三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姜夔诗词的应社属性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后记

四、介绍一枚帝王贺寿生肖钱(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民国邮票:一种类“钞票”的审美风格——兼论平面设计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邮票设计[A]. 周韧. 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四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 2020
  • [2]南梁地区仪式用乐研究[D]. 乔树健.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D]. 刘晶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6]清代花钱装饰艺术研究[D]. 高扬.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5)
  • [7]民俗艺术学视角下的祝寿图像研究[D]. 程波涛. 东南大学, 2016(02)
  • [8]中国民间印刷图形形式语言研究[D]. 梁海燕. 上海大学, 2014(07)
  • [9]《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 杨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介绍皇帝的生肖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