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

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

一、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论文文献综述)

张威强[1](2020)在《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患病人数超过2.9亿,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与众多医学实践表明:以预防保养、实时监控和个性化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通行的健康解决方案,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类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也为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这些海量且免费的健康知识来源众多、数量庞大、准确性参差不齐,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个体所需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及应用,但这些系统平台发布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是定性化和通用化的,定量化和个体针对性不足,也缺乏清晰的实施操作步骤和流程,导致用户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心血管病领域的知识库模型来规范和表示领域内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然后,基于设计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本文结合个体健康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其它相关特征,进一步研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算法。最后,根据智能生成的定性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研究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的定量化模型。本文还邀请了领域专家对基于患者案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和方案量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关键概念,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基于领域本体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模型,弥补了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助于实现对多源异构的健康管理知识的过滤、抽取、逻辑化和结构化。此外,考虑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以往仅局限于疾病与用药的领域本体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健康管理方案本体和健康管理方案实施本体,同时补充了领域内的其他关键本体,如食材、菜谱、运动等基础本体,还包含了大量与个体健康特征相关的本体和属性。本文构建的领域本体库是一套基于心血管病领域,完全以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知识库模型,同时它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未来可以在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本文将模糊Petri网络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采用矩阵运算的并行推理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解决了大规模知识推理的效率问题。提出的方案推荐算法充分考虑了个体健康特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能挖掘用户忽视或遗漏的某些健康特征信息或其他特征信息,同时能识别和处理知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规则,保证了方案推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饮食方案,推荐算法在考虑了个体收入水平、饮食偏好、饮食禁忌等信息的基础上,对饮食集做了进一步筛选与排序。而且,本文还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推荐的九种饮食类别对饮食做了分类推荐,不仅强调了饮食的个性化,而且兼顾了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三,没有明确运动时间的定性运动方案既不足以支撑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也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运动方案基础上,遵循每日能量总消耗与每日膳食能量总摄入的差值最接近每日推荐能量净消耗的原则,构建出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即得到定量化的运动时间。该运动时间也是后续饮食方案定量化的重要输入参数,从而保证了运动量化与饮食量化的紧密联系。第四,没有明确的膳食摄入量的定性饮食方案无疑将降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个体的依从性,也不能确保每日膳食能量摄入的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饮食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运动方案量化的结果,遵循饮食能量摄入与按目标BMI计算的每日能量总消耗相平衡原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九种饮食类别的推荐摄入量作为模型约束条件,构建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的目标规划模型。运动量化和饮食量化相互依存,模型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本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优化理论,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知识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知识推理方法和算法,可以智能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针对运动和饮食这二种最普遍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定性到定量化模型的转换,大大提升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牟韵竹[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文中研究表明

卓辉立[4](2019)在《晚清传教士群体的鸦片观演变(1807-1911)》文中研究说明鸦片输入与传教士来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进程,影响深远。由鸦片贸易引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我国饱含屈辱近代史的序幕。从此“欧洲诸国与天朝立约,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此同时,大量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居住,开启了宣教的黄金时代。“通商加传教”这一组合成为西方对华的普遍诉求,引发不小争议,令人诟病至今。在革命史研究范式的影响下,早期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往往得出传教士是“鸦片帮凶”、“鸦片贩子”的结论。改革开放后,学界逐渐转向用文化交流与现代化的角度看待传教史,其中大多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传教士为“反鸦片斗士”。事实上,传教士群体对鸦片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渐变的过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以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为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由于合法居住权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往往依附于鸦片商行或外交官,以换取他们对传教工作的支持,对鸦片贸易往往采取暧昧默许之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传教士特别是医疗传教士的剧增,以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为代表的中期传教士,开始从生理、道德、社会危机和传教前景等方面抨击鸦片贸易,揭露鸦片危害,对鸦片的负面评价达成一致观点。这种共识成为在华传教士群体合作的基础,在19世纪后半叶,以杜步西(Hampden Coit DuBose,1845—1910)、柏乐文(William Hector Park,1858—1927)为代表的后期传教士,不再停留于谴责鸦片贸易,而是积极参与禁烟运动:在各地建立戒烟所;出版反鸦片的着作;在三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上提出反鸦片决议;成立跨宗派、跨国籍、跨身份的全国性反鸦片联盟——中国禁烟会;并推动官方禁烟与国际禁毒合作。1907年,清英政府签订《禁烟条约》;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场运动走向高潮。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入华,到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召开,正好跨越整整一个世纪。来华传教士群体对鸦片的态度,大体经历了暧昧默许、口头谴责和行动制止、禁烟官方化四个阶段,传教士也实现了从负面的鸦片贩形象到正面的反鸦片人士的转变。本文试图分析在晚清百年的历史里,作为一个群体的新教传教士鸦片观的演变,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影响。

邹绮[5](2020)在《南京市政府控烟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控烟一直是世界的热门议题,控烟事业对人民健康意义重大。自《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以来,全国已有二十余座城市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控烟法规,城市控烟的步伐明显加快。为了推动无烟环境的建设,南京市政府正在不断加大控烟工作的力度,严控烟草制品零售网点、政府机关实行禁烟令、医院提供电话戒烟服务、规范电子烟销售市场等一系列举措让公众看到了政府控烟的决心和魄力。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控烟政策不完善、控烟执行力度不足、控烟监管力量薄弱等。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现行控烟立法活动严重滞后、控烟的社会氛围未形成、烟草行业政企不分的特殊体制、烟草利益集团的抵制、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由此导致城市烟火未能完全熄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的推进南京市政府控烟工作,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的先进经验,如上海市“与时俱进完善控烟政策”、香港“依托非政府组织推动控烟运动”、欧盟“严格管控烟草制品成分和外包装”、法国“营造舆论引导大众远离烟草制品”。这些措施方法为南京市政府控烟明晰了路径和方向,结合当前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公共政策价值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本文提出新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快烟草体制改革以提供制度保障:推进烟草体制政企分开以夯实政府控烟管理根基、改善现行烟草财税政策以调节烟草生产销售;二是提高控烟政策科学性以稳固法律基础:界定公共场所控烟范围以实现室内全面禁烟、多措并举以增强控烟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三是强化行政执法及监管以确保控烟工作落实到位:合理设置控烟执法主体以促进履职尽职、建立有效行政处罚机制以肃清违规吸烟、严格烟草制品的监管以规范运营市场;四是深化大众控烟意识以营造和谐公共环境:树立控烟观念以转变不良社会风气、开展多元宣传教育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五是动员社会力量以构建全民参与的控烟格局:社会组织加入控烟以凝聚群防群治新力量、医疗卫生机构先行示范以增进戒烟成效、学校创新教育实践以预防未成年人吸烟。

夏普[6](2018)在《会吃饭的人更长寿,专家教你正确吃饭》文中认为在大部分人的概念里,"吃什么"和"吃多少"是决定一个人胖瘦的主要原因。日本人的一项研究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研究表明,吃饭速度才是影响胖瘦的主要原因。15分钟搞定一顿饭?难怪你吃得少,身材还走样。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站一站,能瘦成闪电……关于"饭后该干什么"的说法也众口不一。有撂下筷子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李鹏[8](2018)在《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烟草产业的负效应和负外部性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健康,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被社会广泛批判的重要源头。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禁烟控烟趋势始终同烟草产业的经济利益进行着矛盾斗争,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于中观层面的烟草产业之中,反映着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及产业过程中的博弈,成为技术哲学反思社会问题的目标对象。首先,本文在系统界定烟草技术、烟草产业技术等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负效应和社会危害,在哲学理性批判的视野下,以技术社会学为视域,对中观层面的烟草产业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剖析界定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关系、技术系统,及其与生俱来的技术负外部性、顽固不化的技术功利主义、禁控刺激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地方性知识带来的技术垄断特征,揭示烟草产业技术的多元文化形态。其次,基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揭示烟草产业技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共生和互动,对烟草产业技术进行全面批判。一方面,基于文化形态,以共时的烟草产业技术文化嵌入为线索,从烟草产业技术的欲望嵌入、认知嵌入、心理嵌入、符号文化嵌入、制度和伦理嵌入、政治嵌入层面进行全面批判,解释烟草产业技术存在发展的社会文化根由。另一方面,基于技术过程,以历时的烟草产业技术演化的内在文化逻辑为线索,对烟草产业技术系统的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烟草生产加工技术、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进行文化批判。最后,针对技术进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提出以优化烟草知识流动的内外环境;增强社会责任及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针对特定人群的限制销售和使用;挖掘烟标收藏和鉴赏功能的文化转型的文化负效应消解路径。以及以“降焦减害”为特征的烟草原料种植技术转型路径;以“烟草技术无害化”为目标的烟草生产技术转型路径;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转型路径。最终为烟草产业转型,实现全面禁烟找到社会文化出口和产业出口。

白雅敏,赵雪,123RF[9](2017)在《不戒烟,会怎样?》文中认为修长的手指缓缓夹着香烟,优雅地吐出完美的烟圈,这让你看上去成熟、性感又魅惑,而且那样与众不同。但香烟可不仅仅是一个扮酷的道具,它谋杀你的容貌和健康的时候,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但是久已成瘾的你,离开它半步就会觉得浑身无力、没精打采。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个问题。但是知易行难。那么,不戒烟,会怎样?

焦建鹏[10](2014)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生活方式影响个人的健康已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WHO指出:“个人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硕士生能够自主选择生活方式,但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硕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影响因素,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结构方程模型是一个结合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新兴统计学方法,不仅能够测量量表的信效度,还能够发现影响因素并明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已应用在心理、行为、流行病学等研究领域。为明确影响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本研究采取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调查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目的:了解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在硕士生中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及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硕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选取6所、5所和5所高校的2400名在读硕士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有:1、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心理认知因素和家庭情况三个方面;2、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包括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规律生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8个维度,共计33个条目;3、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四个领域,共26个条目。最终,共回收问卷2176份,回收率90.67%,其中有效问卷2081份,有效率为95.73%。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检错后,用SPS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应用AMOS20.0软件进行量表的信效度和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核(1)信度检验:主要通过条目的因素负荷量和信度系数、维度的组合信度来反映。结果发现,各条目因素负荷量介于0.40至0.83之间(除条目14的因素负荷量为0.24);各条目的信度系数介于0.16至0.69之间(除条目14的信度系数为0.06);8个维度的组合信度的值介于0.61至0.85之间。(2)效度检验:用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值)来检验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各维度的聚敛效度,结果发现,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各维度的AVE值介于0.26至0.55之间,均大于0.20;用竞争模型比较法来检验研究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维度间的区别效度,结果发现,各维度竞争模型的检验结果均符合下述判断标准:效果模型(两个因素之间相关自由估计)与完全相关模型(两个因素间的相关系数限制为1)两个测量模型有显着不同,且与完全相关模型相比,效果模型的X2值显着较小,同时嵌套模型的概率值P达到0.05的显着水平;同时,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来作为效标来对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进一步效度检验,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52(P=0.000)。2、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情况2081名硕士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总得分的标准分为66.24。健康危害行为所得的标准分最高为84.38,其次依序为人际关系行为69.88、生命欣赏行为69.50、健康责任行为67.75、压力管理行为66.45、饮食营养行为66.23、规律生活行为65.83,而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最低,仅为38.83。3、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人口学特性、心理认知因素和家庭情况三个方面对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均有影响,其影响标准化总效果值分别为0.214、0.399、-0.098,人口学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具体因素来讲,自测健康、是否经常生病、性别、是否患有慢性病、气质、BMI值、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和大学前家庭所在地对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影响较大,其标准化效果值的绝对值为0.062-0.288;而其余因素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小,其标准化效果值的绝对值则为0.001-0.050。就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而言,人口学特性仅对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和人际关系行为有影响;心理认知因素和家庭情况则对所有维度均有影响。结构模型中路径人口学特性→心理认知因素、家庭情况→人口学特性均成立(P<0.05),说明人口学特征会影响心理认知因素,家庭情况会影响人口学特征,相关系数分别为-0.104、-0.093。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性别与是否患慢性病、性别与大学前家庭所在地、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专业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2、-0.087、0.199、-0.084。同一方面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年龄与婚姻状况、年龄与工作经历、婚姻状况与工作经历、婚姻状况与居住状况、是否患慢性病与是否经常生病、大学前家庭所在地与家庭月收入、大学前家庭所在地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9、-0.291、-0.304、0.217、0.216、-0.119、0.201。结论: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应用于评价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2、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居于中等水平,其中健康危害行为得分最高,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最低;3、结构方程模型不仅能够作为检验信效度的方法,也能够明确各因素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间的关系;4、影响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人口学、心理认知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心理认知因素影响作用最大,同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5、相关部门应创建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宣传、推行差异化的健康促进介入计划等来促使硕士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二、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康管理知识库
    2.2 知识推理
    2.3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本体库构建
    3.1 本体建模方法
        3.1.1 本体内涵
        3.1.2 建模方法
    3.2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构建
        3.2.1 明确本体应用目标
        3.2.2 确定核心知识源
        3.2.3 归纳顶层概念
        3.2.4 本体详细设计
        3.2.5 本体建立与检验
        3.2.6 知识库模型评估
    3.3 健康管理方案的本体实例
    3.4 健康管理方案实例相似度
        3.4.1 属性分类
        3.4.2 相似度计算
        3.4.3 相似度计算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
    4.1 设计方法
    4.2 核心需求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基本功能设计
        4.3.3 业务流程设计
        4.3.4 数据库设计
    4.4 知识库系统实现
    4.5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验证与更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5.1 健康管理方案Petri网络
    5.2 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
        5.2.1 Step1:构建推理网络
        5.2.2 Step2:设置初始状态向量
        5.2.3 Step3:知识推理
        5.2.4 Step4:饮食方案筛选与排序
        5.2.5 Step5:健康管理方案输出
    5.3 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定量化
    6.1 方案量化概述
    6.2 运动方案量化模型
    6.3 饮食方案量化模型
    6.4 方案迭代
    6.5 应用实例
        6.5.1 运动方案定量化实例
        6.5.2 饮食方案定量化实例
    6.6 方案评价
    6.7 菜谱智能推荐
        6.7.1 菜谱推荐概述
        6.7.2 智能推荐模型
        6.7.3 应用实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常见活动代谢当量表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附录三.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数据表结构
    附录四.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典型界面
    附录五. 心血管疾病患者案例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附录六.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介绍
    (二)维译汉
        1.《健康咨询300例》介绍
        2.《光辉人生》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译文
    (二)维译汉
        1.《健康咨询300例》译文
        2.《光辉人生》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原文
    (二)维译汉
        1.《健康咨询300例》原文
        2.《光辉人生》原文
结语

(4)晚清传教士群体的鸦片观演变(1807-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暧昧不清:早期来华传教士与鸦片的相遇(1807-1842)
    第一节 传教士的传教热情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晚清政府的鸦片政策
    第三节 传教士与在华鸦片商人
    第四节 传教士与在华外交官
第二章 群而攻之:中期传教士对鸦片的认知与谴责(1842-1862)
    第一节 “甚于砒霜十倍”:鸦片之生理危害
    第二节 “罪恶之沼”:鸦片与道德问题
    第三节 “帝国的深渊”:鸦片与社会危机
    第四节 “福音的绊脚石”:鸦片与传教障碍
    第五节 “撒旦的咒诅”:传教士对鸦片问题的宗教化构建
第三章 身体力行:后期传教士反鸦片活动的开展(1862-1907)
    第一节 传教士对鸦片状况的调查
    第二节 各地基督教戒烟机构的出现
    第三节 传教士的反鸦片出版与宣传
    第四节 全国传教士大会的反鸦片议题及请愿活动
    第五节 跨身份、跨国籍、跨宗派反鸦片联盟的形成
    第六节 传教士反鸦片运动的国际合作
第四章 修成正果:传教士反鸦片运动的落幕(1907-1911)
    第一节 传教士与官方禁烟运动
    第二节 清末反鸦片运动的成果
    第三节 反鸦运动的延伸:传教士的反吗啡活动
    第四节 各界对传教士反鸦片的回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与鸦片相关的在华传教士名录
附录二 :中国禁烟会面向所有在华传教士的调查表
附录三 :晚清计量单位换算表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南京市政府控烟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烟草控制及相关理论
    一、烟草控制概述
        (一)烟草控制概念
        (二)烟草控制价值
        (三)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四)MPOWER烟草控制战略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理论
        (二)政策工具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政府在控烟中的责任担当
    一、政府在控烟中的角色
        (一)政府是控烟政策的制定者
        (二)政府是控烟行动的监督者
        (三)政府是开展控烟的组织者
    二、政府在控烟中具体义务
        (一)尊重公民对烟草制品的选择
        (二)保护公民免受烟雾危害
第三章 南京市政府控烟现状分析
    一、南京市政府控烟举措
        (一)严控烟草制品零售网点
        (二)政府机关实行禁烟令
        (三)鼓励医院提供电话戒烟服务
        (四)规范电子烟销售市场
    二、南京市政府控烟存在的问题
        (一)控烟政策有待完善
        (二)控烟执行力度不足
        (三)控烟监管力量薄弱
    三、南京市政府控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控烟立法活动严重滞后
        (二)控烟的社会氛围未形成
        (三)烟草行业政企不分的特殊体制
        (四)烟草利益集团的抵制
        (五)非政府组织力量羸弱
第四章 国内外烟草控制措施和经验借鉴
    一、国内外烟草控制措施
        (一)上海:与时俱进完善控烟政策
        (二)香港:依托非政府组织推动控烟运动
        (三)欧盟:限制烟草制品成分和外包装
        (四)法国:营造舆论引导大众远离烟草制品
    二、国内外烟草控制措施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控烟的法律体系
        (二)政府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控烟合力
        (三)严格管控烟草制品包装和烟草广告
第五章 南京市政府有效控烟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烟草体制改革以提供控烟制度保障
        (一)推进烟草体制政企分开以夯实政府控烟管理根基
        (二)改善现行烟草财税政策以调节烟草生产销售
    二、提高控烟政策科学性以强化控烟有效实施
        (一)界定公共场所控烟范围以实现室内全面禁烟
        (二)多措并举以增强控烟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
    三、强化行政执法及监管以确保控烟工作落实到位
        (一)合理设置控烟执法主体以促进履职尽职
        (二)建立有效行政处罚机制以肃清违规吸烟
        (三)严格烟草制品的监管以规范运营市场
    四、深化大众控烟意识以营造和谐公共环境
        (一)树立控烟观念以转变不良社会风气
        (二)开展多元宣传教育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五、动员社会力量以构建全民参与的控烟格局
        (一)社会组织加入控烟以凝聚群防群治新力量
        (二)医疗卫生机构先行示范以增进戒烟成效
        (三)学校创新教育实践以预防未成年人吸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8)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技术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技术的文化研究
        1.2.3 关于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研究
        1.2.4 关于中国烟草产业技术的研究
        1.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烟草产业技术和文化批判工具
    2.1 烟草产业技术的基本概念
        2.1.1 产业技术的界定
        2.1.2 烟草产业技术的界定
    2.2 烟草产业技术的内涵
        2.2.1 烟草产业的技术关系
        2.2.2 烟草产业技术系统
        2.2.3 烟草产业技术的特征
    2.3 烟草产业技术文化
        2.3.1 文化的内涵
        2.3.2 烟草产业技术过程中的文化
        2.3.3 烟草产业技术文化的界定
        2.3.4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形态
    2.4 技术社会学视域下的烟草产业技术
        2.4.1 从技术批判到文化批判的技术社会学演进
        2.4.2 以技术解释学分析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嵌入
第3章 基于文化形态的烟草产业技术文化批判
    3.1 烟草产业技术的欲望嵌入批判
        3.1.1 人的欲望分层和纵容
        3.1.2 植物进化欲望的主客颠倒
    3.2 烟草产业技术的认知嵌入批判
        3.2.1 烟草认知的文化解释功能
        3.2.2 地方性知识的空间垄断
        3.2.3 认知代理人身份的技术专家局限
    3.3 烟草产业技术的心理嵌入批判
        3.3.1 烟草起源中的宗教文化心理
        3.3.2 烟草礼仪中获得的身份感和异化
        3.3.3 烟草品牌消费获得的虚幻满足感和优越感
        3.3.4 不同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取向审视
    3.4 烟草产业技术的符号文化嵌入批判
        3.4.1 烟草文化的过度繁荣
        3.4.2 烟标设计中的警示作用不强
        3.4.3 烟具技术从使用到观赏的功能转变
    3.5 烟草产业技术的制度和伦理嵌入批判
        3.5.1 禁烟运动规制下的烟草管制模式
        3.5.2 烟草专卖制度下的道德伦理迷失
        3.5.3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全球规约
    3.6 烟草产业技术的政治嵌入批判
        3.6.1 国家对产业技术的政治庇护
        3.6.2 产业技术中的政治渗透
第4章 基于烟草产业技术过程的文化批判
    4.1 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的文化批判
        4.1.1 烟叶种植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危害
        4.1.2 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的区域隔离
        4.1.3 烟叶质量控制中的降焦减害悖论
    4.2 烟草生产加工技术的文化批判
        4.2.1 卷烟生产加工和行业标准的先天缺陷
        4.2.2 等级观念助长的加工技术分级
        4.2.3 烟草产业技术危害研究的滞后和避重就轻
        4.2.4 技术主体的多层次性导致的设计断裂
    4.3 烟草销售服务技术的文化批判
        4.3.1 烟草销售引发的健康威胁和国家税收依赖
        4.3.2 烟草服务对人欲望的纵容和对公众利益的忽视
        4.3.3 广告法修订前的隐形销售广告和误导宣传
    4.4 以英美烟草与南洋兄弟烟草的对峙为例
        4.4.1 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对峙
        4.4.2 重税打压导致的种植技术破产
        4.4.3 烟草加工技术的拿来主义
        4.4.4 “迎合传统”与“振兴国货”的销售竞争
第5章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负效应消解和技术转型路径
    5.1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负效应消解路径
        5.1.1 优化烟草科普知识流动的内外环境
        5.1.2 增强社会责任及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
        5.1.3 针对特定人群的限制销售和使用
        5.1.4 挖掘烟标的收藏和鉴赏功能向文化产业转型
    5.2 烟草产业技术的转型之路不可逆转
        5.2.1 正视产业技术的生命周期
        5.2.2 递归创造是技术的一种本能
        5.2.3 转型是对技术价值判断的必然回应
        5.2.4 有效利用“利基现象”实现优化转型
    5.3 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转型路径探析
        5.3.1 以“降焦减害”为特征烟草原料种植技术转型
        5.3.2 以“烟草技术无害化”为目标的烟草生产技术转型
        5.3.3 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转型
第6章 结论
    6.1 烟草产业技术应在社会背景中进行文化解释
    6.2 烟草产业技术的负效应需要从文化路径和技术路径进行消解
    6.3 烟草产业技术转型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
    2.2 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工具
    2.3 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2.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3.2 认知-知觉因素
    2.4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2.5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设想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确定
    3.4 调查工具
        3.4.1 基本情况调查表
        3.4.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
        3.4.3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3.5 质量控制
    3.6 描述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6.1 描述性分析
        3.6.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4.2.1 信度
        4.2.2 结构效度
        4.2.3 效标效度
    4.3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4.3.1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情况
        4.3.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各条目得分及分布情况
    4.4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4.4.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测量模型
        4.4.3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
        4.4.4 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健康生活方式量表评估
        5.1.1 量表的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适配度
        5.1.2 因素负荷量
        5.1.3 组合信度
        5.1.4 效度
    5.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现状
        5.2.1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总得分
        5.2.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
    5.3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5.3.1 人口学特性
        5.3.2 心理认知因素
        5.3.3 家庭情况
    5.4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间相关性
        5.4.1 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间相关性
        5.4.2 同一方面的影响因素间相关性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1.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修订版的适用性
        6.1.2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
        6.1.3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6.1.4 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间相关性
    6.2 对策建议
        6.2.1 创建良好的运动锻炼环境
        6.2.2 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6.2.3 推行差异化的健康促进介入计划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创新之处
    7.2 研究限制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健康生活方式量表
    附录3.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四、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 张威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D]. 牟韵竹. 新疆大学, 2020(07)
  • [4]晚清传教士群体的鸦片观演变(1807-1911)[D]. 卓辉立.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南京市政府控烟现状和对策研究[D]. 邹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会吃饭的人更长寿,专家教你正确吃饭[J]. 夏普.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18(09)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8]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D]. 李鹏. 东北大学, 2018(12)
  • [9]不戒烟,会怎样?[J]. 白雅敏,赵雪,123RF. 健康之家, 2017(05)
  • [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硕士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 焦建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饭后立即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