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张力的计算与准备》教学技巧

《溶液张力的计算与准备》教学技巧

一、“溶液张力计算与配制”授课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娜[1](2021)在《技术伦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高立峰[2](2021)在《聚合物/生色团电纺丝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有D-π-A结构的生色团分子通过电场极化技术被广泛用于非线性光学领域,是一类重要的光电信息材料。静电纺丝技术是通过高压电场的作用,制备具有纤维形貌薄膜的一种常用方法。本论文选用典型的生色团分子分散红1号(DR1)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貌学、光谱学和接触角等测试系统地探究静电纺丝过程中DR1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取向的规律。同时通过电性能的相关测试证明将DR1掺杂到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体材料制备的纤维膜中作为锂电池的隔膜可使室温离子电导率(σ)数值明显增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就在于将静电纺丝技术与偶极分子取向机理相结合,利用电纺丝过程中的高压电场作用,溶剂逐渐挥发,偶氮苯生色团发生一致取向并在膜中取向固定,主要工作包括如下方面: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MMA/DR1复合纤维膜,通过SEM测试对薄膜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对纺丝工艺条件进行详细的探究,得到最优的纺丝工艺。然后对制备的PMMA/DR1复合纤维膜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表征,包括TGA、水接触角、Roman、FTIR和Uv-vis光谱。通过水接触角、Roman、Uv-vis等测试方法证明DR1分子在活化的状态下,巧妙地被施加静电纺丝的高压电场后发生取向。与此同时,将不同电压下制备的PMMA/DR1复合纤维膜应用于锂电池隔膜时,σ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也并无规律变化。这是由于PMMA聚合物制备成纤维膜对电解液的亲润性较差,不利于锂离子的传输,因此不适合作为隔膜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VDF/DR1复合纤维膜,通过SEM测试对薄膜形貌进行表征,对纺丝工艺进行详细的探究,找到最佳的纺丝工艺条件。对制备的PVDF/DR1复合纤维膜进行TGA、水接触角、Roman光谱、FTIR光谱和σ等测试。通过水接触角和Roman等表征证明DR1分子在活化的状态下,被施加静电纺丝的高压电场后发生了取向。同时,将不同电压下制备的PVDF/DR1复合纤维膜应用于锂电池隔膜,室温σ远高于纯PVDF。然后将不同电压下制备的PVDF/DO25复合纤维膜应用于锂电池隔膜,室温σ的数值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以上结果均表明将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PVDF/DR1复合纤维膜应用于锂电池时,在锂离子传输过程中室温σ的提高,不仅由于电压的不断增大引起分子重新定向排列发生取向,而且由于生色团分子DR1两端的-OH和-NO2对锂离子的吸引和排斥的协同作用。

张旭[3](2021)在《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手性药物的活性同它的构型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生产和使用手性药物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构型光学纯单体的生理作用进行充分的研究,因此建立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制备光学纯单体,还对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众多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性药物的分离,HPCE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非水毛细管电泳(Non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NACE),其兼具分析对象范围广和分离选择性好等诸多优势,使用NACE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分析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多羟基化合物中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的络合反应为基础,通过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和L(+)-酒石酸–硼酸两种络合酸,并以其分别作为手性选择剂建立手性NACE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猪饲料中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残留量分析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测定。此外,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的络合反应原理,本文还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红霉素–硼酸和盐酸克林霉素–硼酸两种新型络合酸手性选择剂,18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通过NACE法成功分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述了手性药物分离的意义及手性药物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并对非水毛细管电泳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浓度、硼酸浓度和三乙胺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4个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可以实现基线分离,将此手性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猪饲料中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4个异构体在6.2~20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2;检测限(Limit of determination,LOD)为0.6μg/m L;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2.0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7.5%~102.5%;提取回收率为66.4%~72.5%;精密度RSD小于4.8%(n=9)。第三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L(+)-酒石酸–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L(+)-酒石酸浓度、硼酸浓度和表观p H值(p H*)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沙美特罗的2个对映体在18 min内获得了2.0以上的分离度,并将此手性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2个对映体在27.5~80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2;检测限(LOD)为7.5μg/m L,定量限(LOQ)为25.0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8.1%~101.9%;精密度RSD小于4.9%(n=9);对映体1的标示量百分含量为97.1%~103.6%,对映体2的标示量百分含量为97.1%~103.7%。第四章: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红霉素–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18种氨基醇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红霉素浓度、硼酸浓度、柠檬酸浓度、三乙胺浓度和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5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获得了基线分离,其中卡替洛尔分离度达到4.50,3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部分分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没有实现分离。讨论了手性药物分子结构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第五章: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盐酸克林霉素–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18种氨基醇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盐酸克林霉素浓度、硼酸浓度、柠檬酸浓度、三乙胺浓度和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8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获得了不同的分离效果,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没有实现分离。将本章实验结果与红霉素–硼酸络合酸为手性选择剂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了手性分离机理。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王秋慧[4](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导学案的应用为课程的改革添砖加瓦。初中化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门学科,责任重大,学生要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理解化学中的物质变化、质量守恒等化学思想,为以后生产生活打下基础。又随着中考化学试卷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逐年提升,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适应化学这门学科,学生的挫败感越来越强烈,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去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导学案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最终达成我国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化学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不仅为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化学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化学核心素养和导学案的相关研究,发现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导学案的研究很少,在初中化学课中引入化学核心素养导学案的实践研究更少,而高中化学作为初中化学的延续,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初中化学中也会有所体现。笔者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等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河南省某校当前初中化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案与一般导学案的异同。然后结合初中化学教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主体性、情境性、“教学评”一体化等原则,并按照“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质疑点拨、归纳总结、达标检测”的实践流程设计出两个具体的导学案和教学案例,在导学案和教学设计中处处渗透化学核心素养。最后将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师生访谈记录、学生成绩和课堂效度评测表,以期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学案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打造高效课堂。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此外,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导学案的设计能力也有所增进。

徐忠岳,梁旭,宿刚[5](2020)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实验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是中学物理的经典实验,也是疑难实验之一。数十年来,实验的改进大多集中在操作技巧、油酸浓度和粉源的选择等方面。近几年由于自来水水质的改善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了显着影响,添加洗涤剂可降低自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有利于提高实验的稳定性、精度和教学效率。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龚杨惠[7](2020)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为实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目标,学校变革也应运而生,而课堂教学是学校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实现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也亟需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课程改革新趋势。传统教育观念和行为沉淀最深的领域当属课堂教学,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就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成为一名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并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教学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目标成为现实。本研究主要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基础上,试图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探索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向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阐述本研究课题的选题缘由,简述了研究意义和目的,并在各个国家、书籍或学者对核心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等相关概念阐释与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界定。论文第二部分,对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论文第三部分,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PCK(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为基础理论,分析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而展开研究。论文第四部分,首先,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并向一线化学教师请教和交流,更深入地了解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现状,为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途径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其次,完成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结合对老师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七个维度初步拟定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并具体应用于“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在贵州省都匀市某高级中学进行实践教学研究,通过前测与后测,结合学生访谈等方式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论文第五部分,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可知:拟定的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能促进学生和教师成长,能对一线中学化学教学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对初步拟定的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以下五个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1)落实“生本教学”观念;(2)组织单元教学全局性的课时教学内容;(3)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景;(4)利用思维对话和思维工具,促进知识建构;(5)基于化学学科特征,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精神。

赵荣荣[8](2020)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习题是评价学生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则需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因此习题的分层设计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知识,且属于学生较难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对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进行层次性习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总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首先,阐述了当下习题的研究现状,然后,界定了层次性习题、学优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的概念;紧接着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基于文献综述,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研究设计部分。(1)首先对10名高一化学教师进行访谈,对当下的习题教学现状进行了解;(2)然后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步骤(3)设计习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习题进行层次性设计,并且对学生进行层次性习题作业布置;(4)测试卷的编制与测试,每课时的第三次作业作为一次测试,最后再进行一次氧化还原反应的总测试,共三次测试进行成绩统计,检验实施效果。第四部分,设计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两大课时的层次性习题,向学生发放,然后测试学生的成绩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1)得出如下结论:实验班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作业布置,班级中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三次成绩都在逐渐进步,尤其是学困生的成绩进步比较明显,证明这种层次性习题的设计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高中化学层次性习题的教学策略。(3)最后,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分析之后,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

孙帅杰[9](2020)在《高中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全面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不同维度表征的建构、转换和融合能力,除了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水平要得以提高之外,也很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三重表征思维外显出来(如“解释”“说明”“描述”“预测”“评估”等),这些具有话语指向性的行为动词也是新课标中“学业要求”的最新体现。然而,大多数相关研究往往仅侧重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析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三重表征认知,鲜有涉及到化学课堂中三重表征的外显表现形式(即话语层面)这一社会性层面。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讨真实情境下师生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的意义建构模式。本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建构理论基础,剖析了三重表征与课堂话语的关系。其次,聚焦研究范畴,界定了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主题课程。再次,展开课堂观察,探析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表达现状;并制定分析框架,辨识了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类别。最后,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师生三重表征话语表达现状及其意义建构模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师生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相关话语的表述中以宏观表征相关话语和表征转换话语为主,在不同互动模式和不同知识类型下存在着差异,且在语法学意义、语义学意义、语用学意义层面上或外在地、或内隐地存在着对应的非三重表征话语在三重表征话语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一定促进作用的相关表述。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讨论了研究的缘起、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的规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综述了“三重表征”、“课堂话语”等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研究方向以及界定了相关话语概念。第三章为“研究的设计”,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活动的设计、研究的实施以及分析框架的建构。第四章为“研究的结果”,基于话语分析探讨高中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的意义建构模式。第五章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对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并提出研究的展望。

解宏滨[10](2020)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纸基复合过滤吸附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相关防护手段与治理措施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具有优异的吸附、催化等功能,在空气过滤、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自身粉末状的特点,MOFs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与适当的基体相结合。对于MOFs与基体结合方式以及所得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纸基材料是具有良好可加工性的柔性二维材料,在空气过滤、水处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以纤维素纸为代表的天然生物质纸基功能材料具有绿色、可再生等优点;而以芳纶纸为代表的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等优良特性。MOFs与纸基材料的复合将有利于综合发挥两者优势。本论文主要工作为探索MOFs与纸基材料的高效结合方式,以及研究所得复合材料相关性能。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壳聚糖(Chitosan,CS)凝胶中原位合成MOFs纳米晶体而制备复合填料,将复合填料加入纸浆并进一步制备复合纸基材料。使用类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为模型,探索了原位生长、包覆情况、纸张抄造过程以及空气过滤相关性能。结果表明ZIF-8纳米晶体在壳聚糖凝胶中原位合成,所得ZIF-8纳米颗粒粒径小于直接水热法而产率相当;复合纸基材料中MOFs留着率达到75.73%,显着高于直接加填、表面沉积等方法,有利于高效利用MOFs;针对纸张性质的研究表明,ZIF-8纳米颗粒和基体结合稳定,所得纸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匀度与强度;复合纸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与过滤性能,定量为60 g/m2的复合纸基材料对PM2.5具有99.9%的过滤效率,且通过调整定量可以有效调节过滤阻力;抗菌实验表明,复合纸中ZIF-8能够良好发挥光催化抗菌能力。(2)以壳聚糖块状凝胶为模型,研究制备过程中凝胶化与MOFs形成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配体并未对凝胶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金属离子对凝胶内部孔洞结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对所得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循环使用性能和光催化降解进行研究。所得块状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在五次循环使用后,对亚甲基蓝的移除率仍可以达到97.4%,并且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光催化降解效果。(3)通过在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s,ANFs)凝胶中原位合成MOFs纳米晶体,进而制备MOFs-芳纶复合纸基材料。使用ZIF-8为模型,研究了复合纳米纸的形貌、气体吸附能力、热稳定性以及染料吸附性能和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ZIF-8纳米晶体在ANFs凝胶中原位合成,进而制备成为ZIF-8-芳纶复合纳米纸;复合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出色的染料吸附能力,在高温溶液中对亚甲基蓝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uir模型,在60℃下吸附速率高于30℃,且最大吸附量也不受高温影响。ZIF-8-芳纶纳米复合纸是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吸附剂,在五次循环使用后,对MB溶液的移除率仍可以达到88%。本论文所提出方法有利于实现MOFs与纸基材料高效结合,并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以便发挥MOFs在相关领域的重大潜力。促进MOFs材料走向应用、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最终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二、“溶液张力计算与配制”授课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张力计算与配制”授课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2)聚合物/生色团电纺丝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
        1.1.1 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1.1.2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1.1.3 静电纺丝的应用
        1.1.4 电场诱导
    1.2 生色团分子简介
    1.3 锂离子电池
        1.3.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2 锂离子电池中隔膜的性能特点
        1.3.3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
    1.4 聚偏氟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简介
        1.4.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4.2 聚偏氟乙烯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PMMA/DR_1电纺丝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PMMA纤维膜的制备
        2.3.2 不同固含量DR_1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2.3.3 不同电压下PMMA/DR_1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4.2 能谱(EDS)测试
        2.4.3 热失重分析(TGA)测试
        2.4.4 接触角测试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2.4.6 拉曼光谱(Roman)测试
        2.4.7 紫外光谱(Uv-vis)测试
        2.4.8 室温离子电导率(σ)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纤维膜的SEM的影响因素
        2.5.2 PMMA/DR_1复合纤维膜的SEM图像
        2.5.3 添加DR_1纤维膜的EDS图
        2.5.4 热失重分析(TGA)
        2.5.5 接触角测试
        2.5.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7 拉曼光谱(Roman)分析
        2.5.8 紫外光谱(Uv-vis)分析
        2.5.9 室温离子电导率(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VDF/DR_1电纺丝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PVD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3.2 DR_1含量不同的PVDF/DR_1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3.3.3 不同电压下掺杂DR_1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3.3.4 不同电压下掺杂DO_(25)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3.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4.2 能谱(EDS)测试
        3.4.3 热收缩性能测试
        3.4.4 热失重分析(TGA)测试
        3.4.5 接触角测试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3.4.7 拉曼光谱(Roman)测试
        3.4.8 孔隙率测试
        3.4.9 吸液率测试
        3.4.10 室温离子电导率(σ)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纤维膜的SEM的影响因素
        3.5.2 复合纤维膜的SEM表征
        3.5.3 添加DR_1纤维膜的EDS图
        3.5.4 热收缩性能测试
        3.5.5 热失重分析(TGA)
        3.5.6 接触角测试
        3.5.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8 拉曼光谱(Roman)分析
        3.5.9 纤维膜的孔隙率和吸液率测试
        3.5.10 室温离子电导率(σ)分析
        3.5.11 电场诱导调控聚合物薄膜应用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药物分离的意义
    1.2 常用的手性分离方法
    1.3 非水毛细管电泳溶剂的选择
    1.4 非水毛细管电泳背景电解质的选择
    1.5 非水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手性选择剂
        1.5.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5.2 冠醚
        1.5.3 大环抗生素
        1.5.4 其他类手性选择剂
        1.5.5 离子对手性选择剂
        1.5.6 手性多羟基化合物–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
    1.6 本论文选题思路
第二章 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络合酸NACE法分离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电泳条件
        2.2.3 溶液配制
        2.2.4 参数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选择剂的筛选
        2.3.2 双丙酮-D-甘露糖醇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3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4 三乙胺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5 优化的手性分离条件
        2.3.6 系统适用性试验
        2.3.7 方法学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酒石酸–硼酸络合酸NACE法测定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电泳条件
        3.2.3 溶液配制
        3.2.4 参数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酒石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3.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3.3.3 pH*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3.3.4 优化的手性分离条件
        3.3.5 系统适用性试验
        3.3.6 方法学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霉素–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电泳条件
        4.2.3 溶液配制
        4.2.4 参数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霉素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3 柠檬酸和三乙胺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 缓冲溶液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5 最佳NACE条件下的分离参数
        4.3.6 手性分离机理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酸克林霉素–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药
        5.2.2 实验条件
        5.2.3 溶液配制
        5.2.4 参数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盐酸克林霉素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 柠檬酸和三乙胺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4 缓冲溶液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5 最佳NACE条件下的分离参数
        5.3.6 手性分离效果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导学案
        2.1.2 核心素养
        2.1.3 化学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动机理论
        2.2.4 人本主义理论
3 初中化学导学案运用现状
    3.1 当前初中化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3.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3.1.2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3.1.3 习题化倾向严重
    3.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案与一般导学案的异同
4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4.1 导学案的设计指导思想
    4.2 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原则
    4.3 导学案的实践研究对象
    4.4 导学案的实践研究目的
    4.5 导学案的教学实践流程
    4.6 教学案例
        4.6.1 案例一分子和原子
        4.6.2 案例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学案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效果分析
    5.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访谈结果分析
        5.2.1 教师访谈记录
        5.2.2 学生访谈记录
        5.2.3 访谈结果分析
    5.3 学生成绩分析
    5.4 课堂效度评测表分析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5)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现问题
2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过大引起的实验误差
3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
4 实验器材、步骤及数据分析
    4.1 主要实验器材
    4.2 实验步骤
        4.2.1 测量每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4.2.2 撒粉
        4.2.3 滴油酸酒精溶液
        4.2.4 描绘油膜轮廓
        4.2.5 计算油膜的面积
        4.2.6 整理实验器材
    4.3 数据记录与处理
        4.3.1 本组实验数据
        4.3.2 与其他小组交流并记录实验结果
    4.4 实验结论
    4.5 误差分析
5 常见实验现象分析
    5.1 支离破碎的粉膜
    5.2 爆炸形或锯齿状油膜
    5.3 油膜的收缩现象
    5.4 撒粉操作规范,但粉膜总是不均匀
    5.5 为什么观察不到薄膜干涉现象
6 结束语

(7)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选题缘由
        1.1.1 新教育时代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呼唤
        1.1.2 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国内外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3 理论及分析
    3.1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分析
    3.2 建构主义理论及分析
        3.2.1 建构主义知识观
        3.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3.2.3 建构主义学生观
        3.2.4 师生角色定位
    3.3 PCK(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及分析
4 资料与数据分析
    4.1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问卷调查
        4.1.2 随堂听课调查情况概述
        4.1.3 调查结论分析
    4.2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4.2.1 落实“生本教学”观念
        4.2.2 以单元教学设计全局性视角进行课时教学
        4.2.3 创设还原现实的学习情景
        4.2.4 创建思维对话,形成学习共同体
        4.2.5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高度参与
        4.2.6 利用思维工具,促进知识建构
        4.2.7 基于学科特征,认识科学本质
    4.3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4.4 教学实践研究
        4.4.1 研究目的
        4.4.2 研究内容
        4.4.3 研究对象
        4.4.4 变量控制
        4.4.5 研究过程
        4.4.6 实验研究设计
    4.5 教学实践测评
        4.5.1 测试试题编制设计及实施检测
        4.5.2 学生访谈
    4.6 结果分析
        4.6.1 答题情况分析
        4.6.2 数据分析
        4.6.3 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读硕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层次性习题设计符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1.1.2 层次性习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1.1.3 层次性习题设计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测量法
2 文献综述
    2.1 习题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习题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习题的研究现状
    2.2 氧化还原反应习题相关研究
    2.3 概念的界定
        2.3.1 层次性习题
        2.3.2 学优生
        2.3.3 中等生
        2.3.4 学困生
    2.4 理论基础
        2.4.1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2.4.2 建构主义理论
        2.4.3 成功智力理论
        2.4.4 掌握学习理论
    2.5 研究内容
3 研究设计
    3.1 教师访谈
    3.2 访谈结果分析
    3.3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设计的必要性
        3.3.1 知识本身的抽象性
        3.3.2 学生的个体差异
        3.3.3 学生知识结构断层
    3.4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作用
        3.4.1 巩固与强化知识的作用
        3.4.2 诊断学生学习水平的作用
    3.5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类型
        3.5.1 知识技能型习题
        3.5.2 知识应用型习题
        3.5.3 综合计算型习题
4 设计方法与结果分析
    4.1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方法
        4.1.1 将学生和习题科学合理地分层
        4.1.2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4.2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
        4.2.1 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布置
        4.2.2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层次性习题设计
        4.2.3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层次性习题设计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第一次习题测试结果分析
        4.3.2 第二次习题测试结果分析
        4.3.3 第三次习题测试结果分析
    4.4 结果分析与总结
5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教师的角度
        5.2.1 层次性习题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5.2.2 层次性习题教学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5.2.3 层次性习题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5.3 教学建议—学生角度
        5.3.1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5.3.2 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安排
        5.3.3 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5.4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一课时测试卷
附录B 第二课时测试卷
附录C 氧化还原反应总测试卷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高中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概述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三重表征
        2.1.1 三重表征的界定
        2.1.2 三重表征的关系
        2.1.3 三重表征的应用
    2.2 课堂话语
        2.2.1 课堂话语的相关概念
        2.2.2 课堂话语的分析工具
        2.2.3 课堂话语的话语结构
3 研究的设计
    3.1 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的过程
    3.3 数据的分析
        3.3.1 文本的转录
        3.3.2 资料的编码
        3.3.3 资料的分析
4 研究的结果
    4.1 教师Y课堂:三重表征相关话语表达总体情况
        4.1.1 互动模式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存在形式
        4.1.2 知识类型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存在形式
        4.1.3 小结
    4.2 教师Y课堂:不同互动模式下的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2.1 “互相作用——对话型”模式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2.2 “互相作用——权威型”模式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2.3 “无作用——权威型”模式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3 教师Y课堂:不同知识类型下的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3.1 事实性知识层面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3.2 理论性知识层面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3.3 技能性知识层面下三重表征相关话语
    4.4 教师Y课堂:师生基于三重表征话语的意义建构模式
        4.4.1 化学知识三重表征话语的语法学意义建构模式
        4.4.2 化学知识三重表征话语的语义学意义建构模式
        4.4.3 化学知识三重表征话语的语用学意义建构模式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1.1 高中课堂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现状探析
        5.1.2 不同知识类型、不同互动模式下三重表征话语的差异性分析
        5.1.3 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相关话语意义的建构模式
    5.2 研究启示
    5.3 研究反思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纸基复合过滤吸附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1.2.1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简介
        1.2.2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分类
        1.2.3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合成方法
        1.2.4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应用
    1.3 MOFs修饰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
        1.3.1 MOFs复合材料基体
        1.3.2 MOFs与基体结合方法
        1.3.3 MOFs-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1.3.4 MOFs-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研究
        1.3.5 MOFs-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案
2 ZIF-8/CS复合纸基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空气过滤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1.2 仪器及设备
        2.1.3 CS水凝胶的制备
        2.1.4 ZIF-8纳米晶体的制备
        2.1.5 ZIF-8/CS复合凝胶颗粒的制备
        2.1.6 纯纤维纸的制备
        2.1.7 纯纤维/壳聚糖复合纸的制备
        2.1.8 ZIF-8复合纸张的制备
        2.1.9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ZIF-8和ZIF-8/CS复合凝胶的结构表征
        2.2.2 ZIF-8在复合凝胶中的得率
        2.2.3 ZIF-8在复合纸中的留着率
        2.2.4 纸张性能
        2.2.5 复合纸吸附性能
        2.2.6 复合纸空气过滤性能
        2.2.7 复合纸的光催化抗菌性能
        2.2.8 复合纸其他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3.1.2 仪器及设备
        3.1.3 ZIF-8纳米晶体的制备
        3.1.4 CS水凝胶的制备
        3.1.5 不同比例金属离子Zn~(2+)/CS块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3.1.6 不同比例配体2-甲基咪唑/CS块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3.1.7 不同金属离子-配体比例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3.1.8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复合凝胶的结构分析
        3.2.2 结构表征
        3.2.3 ZIF-8和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2.4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ZIF-8的含量分析
        3.2.5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吸附时间对MB吸附性能的影响
        3.2.6 不同pH下ZIF-8/CS块状复合材料对MB吸附性能的影响
        3.2.7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3.2.8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3.2.9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3.2.10 ZIF-8/CS块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ZIF-8/ANFs纳米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废水处理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4.1.2 仪器及设备
        4.1.3 ZIF-8的制备
        4.1.4 ANFs纳米纸的制备
        4.1.5 ZIF-8/ANFs纳米复合纸的制备
        4.1.6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结构表征
        4.2.2 形貌分析
        4.2.3 TGA分析
        4.2.4 BET分秒析
        4.2.5 ZIF-8/ANFs纳米复合纸吸附时间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
        4.2.6 ZIF-8/ANFs纳米复合纸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4.2.7 ZIF-8/ANFs纳米复合纸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4.2.8 ZIF-8/ANFs块状复合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溶液张力计算与配制”授课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伦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与评价研究[D]. 李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聚合物/生色团电纺丝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高立峰.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D]. 张旭. 河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秋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实验的改进[J]. 徐忠岳,梁旭,宿刚. 中学物理, 2020(2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D]. 龚杨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0(04)
  • [8]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层次性习题的设计研究[D]. 赵荣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化学知识三重表征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D]. 孙帅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纸基复合过滤吸附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解宏滨.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溶液张力的计算与准备》教学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