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一、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论文文献综述)

龙威,陈志龙[1](2022)在《醋酸解离常数测定的实验改进与教学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是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内容.作者结合多年来醋酸解离常数测定的实验教学,指出直接pH测定法和半中和测定法都存在的欠缺,就实验测定中各方面误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实验改进措施.分析实验改进的成效,发现改进实验后误差明显减少,实验成绩得到提高.提出实验教学应不拘于教材,而要注重科学知识体系,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成绩评价应侧重学生能力的体现,教学应突出重难点等,使实验教学更加充实,学生的实验操作和专业素养均得到了提升.

阴军英[2](2020)在《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电导法测定弱酸电离平衡常数实验是典型的物理化学实验,其中弱电解质经常选用弱酸,本实验选用新的一个一元弱酸-甲酸,在恒温条件下,分别测定甲酸和甲酸钠溶液的电导率的值,计算出甲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对于广泛性的一元弱酸其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本实验的改进中,更加透彻地掌握电导率相关原理,并启发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开发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

芮晓庆[3](2020)在《pH法与电导率法测定HAc中电离常数的对比分析探究》文中指出对p H法和电导率法测试HAc溶液中的电离常数,经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系统误差进行评价,实验室用电导率法来测HAc电离常数可靠性、准确性的原因。

刘玉[4](2020)在《微课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针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章节,从学生基本学情、教师教学实际和当前教学困境的角度,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提升教师整合知识的专业能力,充实学校校本课程之微课资源库,并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三一轮复习之际,整合本章节内容,并适当引入微课辅助教学中核心考点和重难点的突破。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准备环节: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基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环保、爱国意识的培养,交代了从教学困境、教学现状和学生学情三纬度角度提出该问题的背景。通过对高三(35)、(37)两个班级139名学生的《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前测》的统计分析及20名学生的深度访谈总结学生问题成因;介绍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从学生-教师-学校各方面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学生问题成因,对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教师实践环节:基于高考考纲、教材内容、高考考试分析,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合理的学习清单并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讨论定稿;再针对章节中的核心考点和重难点设计微课并录制,并制作相应内容的学生学案。第三部分是教学实施环节:通过对所带2个班级的对比教学,通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后测》结合学生反馈评价微课辅助《水溶液中离子平衡》教学效果。并针对评测结果对学生难掌握的核心考点进行再设计,并在两个班同时进行微课辅助,通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进阶训练》再次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并对微课辅助真实课堂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也为高中课堂生成提供可供参考的案例,为生成更多优秀课程继续努力。第四部分是本课题的研究不足、研究创新及展望。本课题对一线教学的意义重重大,但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改善。

张静[5](2019)在《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主题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线化学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为了落实课改精神,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并提出主题教学是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通道,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撬动课堂转型,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研究以“主题”统领“单元”,开展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旨在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基于主题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提供实践参考。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主题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主题教学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作为教学层面的整合方式,主题单元在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优势,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其次,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主题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型,确定了基于主题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通过访谈法、试卷分析围绕“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教与学,对乌鲁木齐某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参考相关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文件,综合确定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点,即关于“水溶液问题”的基本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在此基础上,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为主题,从主题教学单元的构建、主题单元教学目标的规划、学习任务的确定等方面具体呈现了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并结合具体评价方案对此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给出了评价建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为一线化学教师探讨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教学参考建议:一是以“主题”统领教学单元,促进学生认识思路结构化;二是以真实问题为情境,聚焦生活化学;三是以“学习任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四是在教学中渗透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本研究丰富了高中化学主题教学的理论研究,建构了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模型,为一线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理念,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路径。

陆晨刚[6](2018)在《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DIS电导率探头,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温度醋酸的电导率,通过数据处理得到醋酸在不同温度下的电离平衡常数Ka。发现醋酸的Ka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在25℃附近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则Ka减小,并非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大,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解释。

何金桂[7](2017)在《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氟碳铈矿是目前己知的最重要的稀土矿物之一,是轻稀土的最主要原料来源,因此,研究氟碳铈矿的分解冶炼工艺对于稀土工业尤为重要。氟碳铈矿是氟与稀土的共伴生矿,由于氟极强的电负性与配位性,严重影响稀土的分离提纯过程,相应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是氟碳铈矿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的工艺,但是由于氟的存在,会产生一系列如第三相、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该工艺的发展。本文在“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的基础上,以氟和稀土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开展了含氟硫酸稀土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氟与稀土的分离回收的理论与实践等基础研究,以期为氟与稀土的高效、低耗、环保的分离提纯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氟碳铈矿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研究了 HDEHP/HEHEHP 萃取(Ce4+-H2SO4)和 Ce4+-F--H2SO4)体系的界面性质,采用Szyzkowski等温式和Polynomial等温式拟合界面张力数据,计算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最大吸附超量Γmax、界面饱和时体相中萃取剂的最小浓度Cmin、饱和吸附时分子界面积Ai等界面吸附参数,从而为Ce4+和F-的萃取过程以及第三相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HDEHP的界面活性高于HEHEHP,F-离子的引入可增大界面活性,提高萃取容量。研究了 Ce(SO4)2-H2SO4-H2O 和 Ce(SO4)2-HF-H2SO4-H2O 溶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了溶液的密度、折光率、电导率等物化参数,拟合得到其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式,计算了溶液的表观摩尔体积;采用电动势法,利用pH玻璃电极和Hg/Hg2SO4电极组成可逆电池测定了溶液中H2SO4的活度系数,采用Pitzer相互作用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 Pizter离子相互作用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Ce(SO4)2+和CeF22+离子的活度系数以及溶液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Ce(SO4)2-H2SO4-H2O和Ce(SO4)2-HF-H2SO4-H2O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均与电解质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Ce(SO4)2-H2SO4-H2O体系的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呈多元非线性关系,F-与Ce4+发生络合使溶液电导率减小;硫酸溶液中CeF22+的活度系数要高于Ce(SO4)2+,表明F-的引入有利于Ce4+的萃取。以Al3+、B3+、Zr4+等与氟具有强配位性的离子为氟络合剂,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研究其在硫酸溶液中与氟的配位化学,确定各级累积稳定常数;探讨其在F-Ce-B、F-Ce-Al和F-Ce-Zr硫酸溶液中与氟的络合机理,确定在氟络合离子存在下,稀土以自由离子状态存在的条件,为采用氟络合剂分离氟与稀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e-F和B-F体系可形成四配位的络合物,而Al-F和Zr-F体系可形成六配位数的络合物,B-F体系的稳定常数要高于Ce-F体系,且Al-F和Zr-F体系高配位数的络合常数远高于Ce-F体系;采用电位滴定法研究了硫酸介质中[CeFx]4-x和[BFy]3-y的络合机理,确定F-与Ce4+以[CeF2]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B3+能够夺取[CeF2]2+中的F-生成BF4-;采用电导滴定法研究了 F-Ce-Al体系的络合情况,在n(F-)/n(Al3+)低于2时,低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较不稳定,硫酸介质中可形成多种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氟铝的配位数与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和n(F-)/n(Al3+)有关;开展了水合氧化锆在含氟硫酸稀土溶液中吸附除氟的探索性研究,经Raman、FT-IR及XPS研究表明氧化锆吸附氟的机理是与表面的—OH发生离子交换,氟和铈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大,最佳pH为0.3~0.6;n(F-)/n(Ce4+)较低时铈的损失率大;氟的初始浓度过高不利于吸附;伴生的三价稀土离子对吸附没有影响。以含铝化合物为抑氟剂,对氟碳铈矿进行络合焙烧,采用热分析法研究氟碳铈矿热分解动力学机理;通过硫酸浸出提取氟和稀土,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l3+)/n(F-)、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氟与稀土浸出率的影响;采用溶剂萃取分离氟与稀土,通过合成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以Al(OH)3为焙烧助剂可有效促进氟碳铈矿的分解,热分解反应级数为0.82,分解活化能为265.463kJ/mol;络合焙烧-硫酸浸出优化工艺条件为:n(A13+)/n(F-)1/2,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h,硫酸浓度3mol/L,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h,氟、铈和总稀土浸出率达到了 92.71%,98.92%和98.57%;通过制备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氟、铝的回收率为96.33%和97.38%。采用层流恒界面池法研究了 HEHEHP对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考察了反萃酸种类、搅拌速度、温度、比界面积、有机相中Ce4+负载量、有机相中自由萃取剂浓度、HCl浓度、H202浓度等对反萃速率的影响;判断了反萃过程的控制模式以及控制步骤;推导出反萃动力学方程;并探讨了反萃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反萃过程为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Ea为22.40kJ/mol;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方程为:R=10-3.66[Ce](o)1.09[HEH/EHP](o)-1.04[H+](a)0.99[H22](a)0.53,表观速率常数k为10-3.66(mol-0.57·L0.57)/min。采用乳状液膜法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Ce4+,考察了 HDEHP、Span80、液体石蜡的体积分数,内水相中HCl和H2O2浓度,油内比,水乳比,外水相酸度,萃取时间和萃取转速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以筛选出理想的萃取体系和条件因素;同时研究了外水相中Ce4+与RE3+的分离情况以及氟的存在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优化条件为:HDEHP浓度12%(v/v)、Span80浓度2~3%(v/v)、液体石蜡浓度 2~4%(v/v)、HCl 浓度 4~5mol/L、H202 浓度 0.02mol/L、外水相酸度 0.4~0.5mol/L、油内比1.5、水乳比2、萃取时间15min以及萃取转速250rpm,Ce4+萃取率可达98%;乳状液膜体系在Ce4+-RE3+混合溶液中,对Ce4+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内水相中引入Al3+,会提高Ce4+和F-的萃取率,外水相中引入Al3+,F-几乎不被萃取,可实现Ce4+和F-的分离;采用超声破乳,回收率在97%以上。

陈玉焕,张姝明,王桂香,张颖[8](2016)在《电导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文中认为对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平衡常数实验做出以下改进:使用恒温水浴、改变溶液配制方法和电极使用方法。以上改进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避免了实验中大量容量瓶的使用、清洗及润洗过程,使实验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减少了醋酸的用量,降低实验成本;延长了电极的使用寿命;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周莉敏[9](2016)在《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电解质相关概念教学》文中研究说明迷思概念,即是人们对知识或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出现了与科学概念不一致或偏差的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由于迷思概念的大量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理解与学习。基于此,本文以电解质相关概念中的迷思概念为研究内容,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实践教学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实践教学,探索有效解决电解质相关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叙述了有关于电解质相关概念中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总体设计等部分;二、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与特点,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论、认知同化论的阐释,从迷思概念本身下手,对相关理论做基本阐释;三、介绍电解质相关概念,因为电解质相关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也经常在此出现迷思概念;四、通过编制二段式探查试题,了解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电解质相关概念迷思概念的基本状况,并分析电解质概念体系中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五、转变学生电解质相关概念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对比教学策略、引发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策略、利用“微课”辅助教学策略等;六、在高中化学学科内,不仅电解质相关概念存在着大量的迷思概念,很多其它化学概念中也存在大量的迷思概念。由于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有不同的类型、且由不同的因素所导致,所以选择了高二年级的两个不同班级进行试验教学与研究来检验上述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发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显着地转变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迷思概念,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关注,为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提供启示。

李瑜,朱金华,文庆珍,李红霞,肖玲[10](2016)在《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p H值法、缓冲溶液法和醋酸钠水解法对醋酸的质子转移平衡常数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前两种测定方法准确度均较高,最后一种方法准确度很低。p H值法依照质子转移平衡常数定义设计,需预先精确标定醋酸溶液浓度,适合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缓冲溶液法不仅原理设计巧妙,且无需标定醋酸溶液的准确浓度,因此实验步骤也很简单,可以作为非化学专业开设普通化学实验内容;醋酸钠水解法原理简单,步骤简便,但实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需进一步研究优化。

二、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论文提纲范文)

(1)醋酸解离常数测定的实验改进与教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原理
    1.1 直接pH测定法
    1.2 半中和测定法
2 数据处理分析
3 误差分析
4 实验改进措施
    (1)理论知识的完善.
    (2)实验准备的完善.
    (3)操作环节的完善.
    (4)课堂组织的完善.
5 实验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效果分析.
    (2)实验教学应不拘于教材而注重科学知识体系.
    (3)实验教学应重点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成绩评价应侧重学生能力的体现.
    (5)实验教学应突出重点难点.
6 结 论

(2)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3 结 论

(3)pH法与电导率法测定HAc中电离常数的对比分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pH法
    1.2 电导率法[1]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分析
    3.2 讨论
4 结语

(4)微课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教学困境
        1.1.2 教学现状
        1.1.3 学情分析
        1.1.4 成因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查阅法
        1.2.2 集体备课法
        1.2.3 类比分析法
        1.2.4 知识评测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重燃学习激情
        1.3.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1.3.3 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3.4 有助于充实校本资源库
        1.3.5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微课
        1.4.2 认知冲突
        1.4.3 迷思概念
        1.4.4 先行组织者
2 教师实践过程
    2.1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内容分析
    2.2 设计思路
        2.2.1 设计思路
        2.2.2 学习清单内容和设计意图
        2.2.3 微课学案
        2.2.4 微课课件制作与录制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教学实施
    3.2 学生反馈
    3.3 微课再设计
        3.3.1 困难点微课学案
        3.3.2 困难点微课课件和录制
        3.3.3 进阶训练总结
    3.4 教学反思
4 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4.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4.3.1 研究的不足
        4.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主题教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主题教学研究现状
        1.2.3 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访谈法
        1.4.3 文本分析法
        1.4.4 个案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6.1 概念界定
        1.6.2 理论基础
2 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2.1 确定主题
    2.2 明确主题单元教学目标
        2.2.1 单元内容分析
        2.2.2 学生情况分析
    2.3 梳理主题教学单元
    2.4 优化课时教学设计
    2.5 制定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3 关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与学的调查分析
    3.1 访谈与调查对象
        3.1.1 访谈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教师教的调查分析
    3.3 学生学的调查分析
    3.4“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 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4.1 确定主题
    4.2 明确主题单元教学目标
        4.2.1“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内容分析
        4.2.2 学生情况分析
    4.3 梳理“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主题教学单元
    4.4“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主题教学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4.4.1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反应
        4.4.2 溶质的行为——弱电解质的电离
        4.4.3 溶剂的行为——水的电离
        4.4.4 可溶性盐的行为——盐的水解
        4.4.5 难溶电解质的行为——沉淀的溶解
    4.5 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4.5.1 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案
        4.5.2 针对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案
    4.6 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说明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平衡常数Ka的原理
2 实验过程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步骤
3 数据记录与处理
    3.1 不同浓度和温度下醋酸电导率κ (m S/cm)
    3.2 数据处理
        3.2.1 根据式 (c) 求电离度α并作图
        3.2.2 根据式 (a) 、式 (c) 或式 (d) 求Ka
        3.2.3 用温度T (K) 对电离平衡常数Ka作图
4 结果与讨论
    4.1 电离度α及其影响因素
    4.2 电离平衡常数Ka及其影响因素
    4.3 分析与讨论
5 结语

(7)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概述
        1.1.1 稀土的化学性质
        1.1.2 稀土的应用
        1.1.3 稀土资源分布现状
    1.2 氟碳铈矿资源概况
        1.2.1 氟碳铈矿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2.2 氟碳铈矿湿法冶炼工艺研究现状
        1.2.3 稀土萃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3 氟的性质及其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的影响
        1.3.1 氟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2 氟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1.3.3 氟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影响的研究
        1.3.4 围绕“除氟”开展的氟碳铈矿冶炼工艺研究进展
    1.4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1.4.1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
        1.4.2 电解质溶液理论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3 电解质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DEHP/HEHEHP萃取Ce~(4+)和F~-的界面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剂/(Ce~(4+)-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2 萃取剂/(Ce~(4+)-F~--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3 关于第三相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SO_4)_2-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3.3.2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3.3.3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3.3.4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SO_4)_2-HF-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4.3.2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4.3.3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4.3.4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稀土分离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分析测试方法
    5.3 氟络合物稳定常数测定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3.3 结果与讨论
    5.4 F-Ce-B体系
        5.4.1 实验步骤
        5.4.2 结果与讨论
    5.5 F-Ce-Al体系
        5.5.1 实验步骤
        5.5.2 结果与讨论
    5.6 F-Ce-Zr体系
        5.6.1 实验步骤
        5.6.2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及氟资源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分析测试方法
    6.3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过程研究
        6.3.1 实验步骤
        6.3.2 数据处理
        6.3.3 结果与讨论
    6.4 硫酸浸出液中氟/稀土的分离
        6.4.1 实验步骤
        6.4.2 结果与讨论
    6.5 氟的资源化研究
        6.5.1 合成原理
        6.5.2 实验步骤
        6.5.3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铈的还原反萃动力学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设备
        7.2.3 实验步骤
        7.2.4 分析方法
        7.2.5 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萃取和反萃反应机理
        7.3.2 反萃酸种类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3 搅拌速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4 温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5 比界面积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6 有机相铈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7 有机相自由HEHEHP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8 反萃剂中H~+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9 反萃剂中H_2O_2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4 反萃速率方程的推导
    7.5 探讨反萃机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乳状液膜法萃取硫酸溶液中Ce~(4+)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条件选择
        8.2.2 实验试剂
        8.2.3 实验设备
        8.2.4 实验步骤
        8.2.5 分析方法
        8.2.6 数据处理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乳状液膜萃取机理
        8.3.2 乳状液表征
        8.3.3 制膜实验
        8.3.4 内水相实验
        8.3.5 萃取实验
        8.3.6 外水相实验
        8.3.7 破乳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电导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装置的改进
    2.2 溶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2.3 实验测定过程的改进
    2.4 实验数据处理
3 结论

(9)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电解质相关概念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总体设计
2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迷思概念
    2.3 概念转变
3 高中化学中电解质相关概念概述
    3.1 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分类
    3.2 电解质相关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3.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学习要求
4 高中化学电解质相关概念体系中迷思概念的探查与分析
    4.1 利用二段式编制试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过程及内容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4.1 探查试卷的分析
        4.4.2 电解质相关概念体系中迷思概念的汇总
        4.4.3 更深层次的分析影响此类迷思概念学习的原因
5 转变电解质概念体系中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及实践
    5.1 教学策略分析
        5.1.1 选择性注意策略
        5.1.2 对比教学策略
        5.1.3 引发认知冲突策略
        5.1.4 概念图教学策略
        5.1.5 引导学生使用“微课”
    5.2 教学实验研究分析
        5.2.1 教材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3 实验研究的内容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设计
        5.3.3 实验步骤
    5.4 结果分析
        5.4.1 学习成效分析
        5.4.2 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和分析
6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 H值法
    1. 1 实验原理
    1. 2 实验
        1. 2. 1 仪器和试剂
        1. 2. 2 配制及标定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1. 2. 3 测定p H值
        (1)仪器校正
        ( 2) 测定醋酸溶液的p H
    1. 3 结果与讨论
2 缓冲溶液法
    2. 1 实验原理
    2. 2 实验
        2. 2. 1 仪器和试剂
        2. 2. 2 配制HAc-Na Ac缓冲溶液
    2. 3 结果与讨论
3 醋酸钠水解法
    3. 1 实验原理
    3. 2 实验
        3. 2. 1 仪器和试剂
        3. 2. 2 测定步骤
        (1)仪器校正
        ( 2) 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 H
    3. 3 结果与讨论
4 实验结论
5 结语

四、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论文参考文献)

  • [1]醋酸解离常数测定的实验改进与教学反思[J]. 龙威,陈志龙.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1)
  • [2]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J]. 阴军英. 广州化工, 2020(23)
  • [3]pH法与电导率法测定HAc中电离常数的对比分析探究[J]. 芮晓庆. 云南化工, 2020(04)
  • [4]微课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的影响研究[D]. 刘玉. 西南大学, 2020(07)
  • [5]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水溶液中微粒的行为”主题为例[D]. 张静.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电导法测定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实验探究[J]. 陆晨刚. 化学教学, 2018(07)
  • [7]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何金桂. 东北大学, 2017(01)
  • [8]电导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实验的改进[J]. 陈玉焕,张姝明,王桂香,张颖. 大学化学, 2016(06)
  • [9]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电解质相关概念教学[D]. 周莉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J]. 李瑜,朱金华,文庆珍,李红霞,肖玲. 实验室科学, 2016(01)

标签:;  ;  ;  ;  ;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