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考与对策

军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考与对策

一、兵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穆少波[1](2020)在《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足够的人口集聚,兵团的特殊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增强其综合实力是关键,而兵团的综合实力之一,就是来自人口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兵团成立以来人口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期,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王盼[2](2020)在《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肩负特殊使命和承担特殊功能,兵团城镇化与其它地方的城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效仿已有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更为缓慢。城镇化既是兵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又是集聚人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与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堡垒。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兵团现阶段城镇布局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态势,很难适应新时期维稳戍边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而加强兵团南疆城镇化建设,对于实现兵团社会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南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从研究对象等方面指出了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第二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镇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特色城镇化、城镇规划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兵团南疆城镇化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兵团南疆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角度阐述了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四章运用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方面对兵团南疆四个“师市合一”城市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单项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提供了依据。第五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制约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统筹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第六章根据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分别对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市与团场城镇发展进行了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第七章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由于兵团南疆城镇肩负特殊使命与特殊功能,因而必须走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2)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差异以及综合测评结果,将兵团南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分别定位为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生态宜居型+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边境贸易型城镇+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维稳戍边型城镇+兵地融合型城镇。(3)构建“师市城镇—重点城镇”的城镇体系,优先发展师部所在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模式,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中心,以兵团南疆三个其他师市为支点,以八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的城镇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与地方城镇协作和共同发展,为兵团南疆的特色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4)结合国内外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兵团南疆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融合、特色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以及健全城镇管理体制、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内对外宣传等具体发展措施。

蔡雅丽[3](2020)在《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博物馆是人类历史的传承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在历史继承和文化传播方面影响重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其特殊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推动了屯垦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但当前关于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研究不多,尤其对屯垦类博物馆的文化戍边功能的研究更为稀缺。有鉴于此,本研究在长期的博物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对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广泛深刻的田野调研数据和资料。对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并分别就南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屯垦类博物馆与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屯垦类博物馆的展陈现状、传播对象、发展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以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在传承传播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与文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为切入点,对南疆兵团屯垦博物馆在文化戍边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以及在传承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方面的广泛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这一承担着特殊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的兵团文化事业的深刻思考,探寻一条基于塑造新疆乃至全国民众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等社会功能的南疆兵团乃至整个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特定模式和途径,从而进一步规范并提升兵团屯垦类博物馆以新疆历史若干问题白皮书为导向传播正确的新疆历史与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功能,为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问题上的价值与地位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照。

蒙芳园[4](2020)在《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十三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着进展。2017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兵团各级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塑。2020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时期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新时期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对十三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兵地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兵团第十三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简要归纳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城镇化进程研究理论,对城镇化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随后本文从兵团第十三师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多个角度,对十三师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三大优势、四大劣势、面临五大机遇以及四项威胁,并SWOT分析模型组合了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四种不同的策略思路,从而补足短板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选择最佳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本文从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推进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十三师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满足十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希望为十三师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思路供兵团其他师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借鉴。

马蓓[5](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张玉凤[6](2020)在《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文中认为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南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5地州国土面积约108万hm2,总人口116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8%,其中85%是少数民族,同时该区域除巴州外,其余四地州为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新疆90%的贫困人口均居住于该区域,该区域教育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和经济发展慢,开展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一直以来都是新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由于新疆农业由地方农业和兵团农业两块组成,兵地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大新疆大兵团利益格局,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实现融合发展有利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并组织经济活动,突破地理、行政、文化、民族等界线,打破常规,建立起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要求的“大新疆大兵团”发展共同体。兵团和地方的交往交流也不断加强,农业作为南疆的基础产业,兵地农业生产领域的融合发展对于南疆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兵团三师以及喀什地区的兵地农业生产领域融合发展现状,采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五个一级指标,不同指标下设计二级指标,依据最大隶属原则,判定新疆南疆兵地融合效果总体为“好”,其中“不好”“较好”“好”“很好”“非常好”分别占比7.36%,27.37%,31.47%,24.99%,8.8%。从一级指标数据得出,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等级为“好”,其中“较好”“好”“很好”“非常好”占总比65.26%。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中的13项单项指标,从纵向看专家工作人员评价结果,发现政策效果程度非常强的指标中排序依次为政策宣传力度、兵地双边共建程度、政策发展趋势和兵地相互连通程度。效果“不强”的指标中农业基础设施共享占比最高,其次为区域发展规划程度,人才交流程度和农户职工参与积极性。其中政策扶持力度,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交流程度,政策发展趋势三项评价为“最低”。本文旨在完善南疆兵地农业生产领域融合,推进兵地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及新疆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兵地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新疆大局稳定、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从而达到促进兵地农业融合,增强兵地交往交流,推进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和新疆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旨在完善兵地融合体制机制、推进兵地融合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及新疆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示范性意义。

王平[7](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班博洋[8](201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住建部公布的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的成果建设及取得的较好的发展成果,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也随着全国的这股热潮不断推向前进。当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响应中央对兵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发展有兵团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大规模提升。首先,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走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背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进行解读并从兵团的历史发展历程、区位分布的不完整性、体制的特殊性、人口及文化的多元性、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空间布局特征等角度总结了兵团的基本特征,这些共性与差异性特征的分析不仅明晰了研究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对于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普适性意义;同时,针对于兵团特殊性分布特征,也可依据兵团小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各个团场的具体特色资源,具有设计各团场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接着,笔者分析总结了特色小城镇构成要素及基本要求并结合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构成要素及特殊要求,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以产业及空间两大体系进行构建。产业规划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及特色产业建设两方面构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层面: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兵团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对现状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特色产业设计,笔者构建了特色产业选择的AHP分析模型,同时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以战略SWOT分析模型构建出了四种可能的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空间规划结合产业、生态、文化三大影响因素提出了响应的设计要点及设计策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及构建是为指导具体兵团各师及团场建设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框架,针对兵团小城镇体系具有普适性意义。最后,承接上述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以第六师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为例,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为规划框架结合新湖农场自身特殊的资源及文化,分别从产业、空间、机制体制三个方面实证探索了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实践将本论文理论研究运用实际项目的最终成果,实现了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图38幅,表27个,参考文献81篇。

荆姣姣[9](2019)在《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与延伸”中聚合意指在国家力量作用下具有集散性特质的社会集体在向固定的地理空间内投入情感、需求、欲望、群体认同等后,由物质实体向维系和凝聚群体归属感的文化空间转变的过程。延伸则是此类社会集体受现代性和全球化影响,为突破固定的国家地理空间对边境社会及人群在社会物质和文化现象上产生的规制,所采取的一系列客观和主观性的行为,并不断向外界延伸的过程。本文研究对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塔山牧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边境,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北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相连,东南与奇台县五马场乡相邻,牧场境内有乌拉斯台口岸和北塔山煤矿,且多条公路通往青河和奇台县,是一个地理环境相对开放的以畜牧业为主的边境团场。以访谈、问卷调查及个人口述等方法对北塔山牧场基本社会面相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此类边境社会的聚合与延伸体现在建立与发展、人口特质、生计方式、学校教育、社会关系、族群认同等方面,其社会面相在不同时期受国家边界的规制不断聚合,而其内部族性的规制也在聚合的过程中日益彰显,族群自身需求以及全球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因素又推动其向外界世界延伸。得出结论:聚合与延伸,正是处于边境社会这一地理空间下,诸如北塔山牧场此类介于传统性村落和体制内单位之间双重社会集体的边境社会现状与特质。

陈星如[10](2019)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兵团经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培养有素质、懂技术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成为兵团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企业技能人才缺失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难题。虽然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在面对本科向应用性技术大学转型的巨大压力下,石职院应该如何利用自身具备的职业技能培养优势,更好的开展校企双赢合作,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对比不同模式的优势,总结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对国内优秀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合作成功的突出优势。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结合,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面探索符合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道路。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出台地方政策,构建合作平台,加强监督考核。行业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合作信息共享和监督评价规范校企合作。企业提升培养人才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参与度。学校则需要明确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及制度保障,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学校资源提升合作驱动力,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从初级探索向深度合作发展。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道路。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兵团人才市场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得到长远发展。

二、兵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路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兵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兵团成立的历史、地理背景
二、兵团人口发展的五个时期
    (一)高速增长时期(1954—1974年)
    (二)震荡波动时期(1975—1981年)
    (三)改革徘徊时期(1982—1994年)
    (四)稳步发展时期(1995—2017年)
    (五)快速增加时期(2018—今)
三、兵团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人口总量以机械增长为主
    (二)人口分布呈现“南少北多”
    (三)低出生、老龄化趋势加剧
    (四)较高素质的群体优势减弱
四、兵团人口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兵团人口发展与新疆经济社会活动
    (二)兵团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人口吸纳
    (三)兵团各师(市)布局与人口结构
    (四)优化兵团人口与国家边疆治理
    (五)增加兵团人口与新疆人口安全
    (六)集聚兵团人口与发挥特殊作用
五、兵团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总量不足,与使命要求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二)人口素质提高缓慢,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人口产业分布不尽合理,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人口分布较分散,影响城镇化、工业化推进步伐
    (五)城市集聚人口能力有限,沿边团场人口流失严重
    (六)人口就业结构不尽合理,新职工队伍不稳定
六、兵团人口集聚的路径选择
    (一)出台具有高竞争力的人口集聚新政策
    (二)不折不扣兑现师(市)聚人各项承诺
    (三)调整计生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增加
    (五)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六)让兵团文化的阳光照进各族群众心田

(2)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色城镇化研究
        1.2.2 城镇规划研究
        1.2.3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1.2.4 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研究
        1.2.5 兵团城镇化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城镇化评价模型
        1.3.2 多元线性回归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5.1 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城市规划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城镇化
        2.2.2 特色城镇化
        2.2.3 城镇规划
第3章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3.1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程
        3.1.1 初始阶段(1954 年—1965 年)
        3.1.2 缓慢发展阶段(1966 年—1981 年)
        3.1.3 加速发展阶段(1982 年—2003 年)
        3.1.4 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4 年—至今)
    3.2 兵团南疆城镇化概况
        3.2.1 兵团南疆城镇区位分布
        3.2.2 兵团人口城镇化概况
        3.2.3 兵团南疆城镇经济发展概况
        3.2.4 兵团南疆城镇的特殊地位
    3.3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约因素
        3.3.1 干旱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3.3.2 人口数量有限与经济规模偏低限制了城镇化发展
        3.3.3 产业发展滞后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3.3.4 兵团特殊体制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3.4 总结
第4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评价
    4.1 特色城镇化评价的相关理论
    4.2 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4.2.1 评价方法
        4.2.2 综合评价模型
        4.2.3 指标选取
    4.3 单项评价
        4.3.1 人口城镇化评价
        4.3.2 经济城镇化评价
        4.3.3 社会城镇化评价
        4.3.4 生态城镇化评价
    4.4 综合评价
    4.5 总结
第5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理论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
        5.2.3 变量选取
        5.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结果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的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
    6.1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功能体系
        6.1.1 示范引领的体制功能
        6.1.2 维稳戍边的政治功能
        6.1.3 促进发展的经济功能
        6.1.4 实现民族交融的文化功能
        6.1.5 改善民生的社会功能
    6.2 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镇发展定位
        6.2.1 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
        6.2.2 生态宜居+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
        6.2.3 边境贸易+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
        6.2.4 维稳戍边+兵地融合型城镇
    6.3 兵团南疆重点团场城镇发展定位
        6.3.1 区域带动发展型和先进生产力示范型城镇
        6.3.2 现代特色农业型和电子商务示范型城镇
        6.3.3 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旅游型和轻工业聚集型城镇
        6.3.4 以维稳戍边为使命的智慧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
    6.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发展统筹规划
        6.4.1 “师市合一”城镇的统筹规划
        6.4.2 重点团场城镇的统筹规划
    6.5 总结
第7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7.1 国外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7.1.1 美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7.1.2 德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7.1.3 以色列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7.1.4 经验总结与借鉴
    7.2 国内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7.2.1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7.2.2 温州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7.2.3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7.2.4 成都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7.2.5 经验总结与借鉴
    7.3 兵团南疆城镇的发展思路
        7.3.1 民族融合,特色发展
        7.3.2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7.3.3 发展经济,共同进步
    7.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7.4.1 健全城镇管理体制
        7.4.2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7.4.3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7.4.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7.4.5 加强对内对外宣传
    7.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博物馆的相关理论研究
        1.2.2 关于屯垦类博物馆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
        1.5.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5.2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
第2章 南疆兵团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调研
    2.1 阿拉尔市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2.1.1 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2.1.2 塔里木大学校史馆
        2.1.3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博物馆
        2.1.4 塔里木大学丝绸之路屯垦博物馆
    2.2 第二师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2.3 第三师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2.4 第十四师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2.5 南疆兵团各师师市级屯垦类博物馆发展要素分析
第3章 南疆兵团各团场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调研
    3.1 第一师辖区内各团场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3.1.1 二团屯垦故事馆
        3.1.2 三团团史陈列馆
        3.1.3 六团团史馆
        3.1.4 十一团团史规划馆
        3.1.5 十四团团史馆
        3.1.6 十六团老一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2 第二师辖区内各团场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3.2.1 二十一团荣誉室
        3.2.2 二十二团荣誉室
        3.2.3 二十四团荣誉室
        3.2.4 二十九团荣誉室
    3.3 南疆兵团各团场屯垦类博物馆发展要素分析
第4章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社会价值解析
    4.1 博物馆及其社会价值
    4.2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使命担当
        4.2.1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历史使命
        4.2.2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责任担当
        4.2.3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第5章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的发展与提升
    5.1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发展优势分析
        5.1.1 定位与内涵的独特性
        5.1.2 社会价值的独特性
        5.1.3 社会影响的深远性
    5.2 制约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的因素分析
        5.2.1 价值定位与宣传路径亟待提升
        5.2.2 客观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5.2.3 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强
        5.2.4 信息化程度低、展陈方式落后
    5.3 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提升路径
        5.3.1 进一步提升其价值与地位
        5.3.2 纵深行业联融,补足发展弱势
        5.3.3 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5.3.4 利用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1 城镇与城镇化
        2.1.2 兵团城镇化
        2.1.3 城镇化发展战略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2.2.4 特色小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3.1 兵团十三师城镇化现状
        3.1.1 城镇体系
        3.1.2 空间分布
        3.1.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3.1.4 人口城镇化水平
        3.1.5 公共服务设施
    3.2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会分析
        3.2.4 威胁分析
    3.4 十三师新型城镇化SWOT组合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4.1 发展定位
        4.1.1 拟建新星市的发展定位
        4.1.2 各团场的发展定位
        4.1.3 城镇职能布局
    4.2 拟建新星市城镇空间布局战略
        4.2.1 中心城区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4.2.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评价及策略
        4.2.3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
    4.3 本章小结
5 十三师产业发展研究
    5.1 产业发展思路
    5.2 城镇产业布局
    5.3 产业发展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
    6.1 道路交通体系
        6.1.1 道路交通体系发展思路
        6.1.2 交通体系发展路径
    6.2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6.2.1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6.2.2 引导空间布局,鼓励集中建设
        6.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制度,由政府“主体”变政府“主导”
    6.3 市政配套设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参与观察法
        1.3.5 个案研究法
        1.3.6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国内外研究述
    1.6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兵团、地方
        2.1.2 农业生产
        2.1.3 兵地融合
        2.1.4 方法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协同理论
        2.2.2 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理论
        2.2.3 趋同理论
第3章 样本区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兵团第三师以及周边县乡简介
        3.1.2 喀什地区兵地融合情况
    3.2 样本区兵地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3.2.1 研究区团场农业生产情况
        3.2.2 地方周边县乡农业生产情况
    3.3 第三师开展农业兵地融合发展情况
        3.3.1 政策方面
        3.3.2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3.3.3 气象、人影、畜牧业信息共享
        3.3.4 林业有害生物融合检疫
        3.3.5 森林、湿地资源协查
        3.3.6 农产品市场开放
    3.4 农业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3.4.1 农业生产技术融合
        3.4.2 农业生产管理融合
        3.4.3 农业生产制度融合
        3.4.4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3.4.5 农产品市场融合
    3.5 融合现状小结
第4章 样本区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满意度研究
    4.1 问卷设计及调研实施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说明
        4.1.2 调研对象的选定
        4.1.3 问卷数据来源
    4.2 样本研究区兵地农业生产融合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研究区基本情况分析
        4.2.2 研究区农业生产融合情况分析
        4.2.3 研究区调查者认为存在的问题
    4.3 样本区兵地农业生产融合满意度及效果
        4.3.1 指标变量选择及说明
    4.4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评价结果及分析
        4.4.1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的重要性得分情况
        4.4.2 农业经营者各指标的评价情况
        4.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5 专家、工作人员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4.5.1 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4.5.2 各指标的评价情况
        4.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6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效果评价
        4.6.1 评价结果
        4.6.2 两类型评价的问题存在因素
第5章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问题及原因
    5.1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的问题
        5.1.1 生产技术方面
        5.1.2 生产管理方面
        5.1.3 生产制度方面
        5.1.4 生产经营方式方面
    5.2 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顶层设计
        5.2.2 社会层面
        5.2.3 主观层面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从农业经营者方面评价结果
        6.1.2 专家工作人员评价结果
    6.2 政策建议
        6.2.1 以聚焦总目标为抓手,共同加强维稳戍边工作
        6.2.2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长远的兵地融合目标
        6.2.3 推进资源技术全方位的优势整合
        6.2.4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加强农工教育培训
        6.2.5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6.2.6 打破行政区域的封闭性,促进农产品市场化
        6.2.7 加快全疆统一市场建设推进力度,做好农产品补贴对接工作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之处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调查问卷

(7)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1.1 国家政策支持
        2.1.2 地方发展目标导向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究
        2.2.2 特色小城镇理论研究
        2.2.3 城镇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2.2.4 城镇空间发展理论研究
    2.3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2.3.1 研究意义
        2.3.2 研究目的
        2.3.3 研究方法
        2.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3.4.1 研究思路
        2.3.4.2 技术路线
    2.4 创新点
3 相关术语、概念及理论解析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特性
        3.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1.2 兵团的特征性分析
        3.1.2.1 兵团的基本特征性分析
        3.1.2.2 兵团的空间特征分析
    3.2 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3.2.1 特色小城镇概念
        3.2.2 特色小城镇发展历程
        3.2.3 特色小城镇特点
    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3.3.1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
        3.3.2 已建兵团特色小城镇分析
        3.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特性
    3.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4.1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
        3.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3.4.2.1 田园城市理论
        3.4.2.2 产业集群理论
        3.4.2.3 特色小城镇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
    3.5 本章总结
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研究
    4.1 特色小城镇规划基本要求
        4.1.1 特色小城镇规划构成特征
        4.1.2 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特殊要求
        4.2.1 兵团特色小城镇构成特征
        4.2.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特殊要求
    4.3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技术路线
    4.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内容
        4.4.1 兵团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设计研究
        4.4.1.1 兵团现状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4.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
        4.4.1.3 特色产业规划设计
        4.4.2 兵团特色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4.4.2.1 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4.4.2.2 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实践分析论证—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
    5.1 规划背景
    5.2 规划定位与目标
        5.2.1 总体定位
        5.2.2 发展目标
    5.3 规划内容
        5.3.1 产业规划
        5.3.1.1 新湖农场产业发展现状
        5.3.1.2 新湖农场产业上位发展目标
        5.3.1.3 新湖农场农业现代化发展
        5.3.1.4 新湖特色产业规划
        5.3.2 空间规划
        5.3.2.1 生态渗透格局
        5.3.2.2 “点、线、面”空间要素设计
        5.3.2.3 节点文化传承——节点风貌设计
        5.3.3 体制机制创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概况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一)已有的边界研究
        (二)边境地区研究
        (三)社会变迁相关研究
        (四)哈萨克牧区已有研究
        (五)移民相关研究
        (六)边境团场已有研究
        (七)对北塔山牧场和北塔山地区的已有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调查及研究过程
第一章 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概况
    二、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气候特征
        (二)土地状况
        (三)水资源概况
        (四)草原和草场利用情况
        (五)自然与人文资源
        (六)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章 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与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北塔山地区边境的形成
        (一)清朝中期至1946年
        (二)1947年“北塔山事件”
        (三)1949-1964年
    二、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一)从交通要塞上重要的中转站到边境军事防线
        (二)北塔山牧场成立背景
        (三)从合作社到国营牧场再到边境团场: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
    三、北塔山地区的边境管理与北塔山牧场的机构设置
        (一)国家与地方共同助力下的边境管理
        (二)眺望远方:从碉堡山到六层白塔
第三章 流动与固化:北塔山牧场的人口特质
    一、人口基本情况
    二、建场初期的人口来源及基本情况:1950—1959年
    三、人口结构急剧变化:1960—1979年
    四、人口趋于稳定:1980年至今
第四章 边境的规制与反规制:北塔山牧场的生计方式
    一、农业
    二、畜牧业
    三、其他生计方式
        (一)边境催生:护边员
        (二)交通助力:商铺
        (三)易地搬迁:大区域下的新生计
    四、人口结构与生计方式的交叉分析
        (一)家庭牲畜情况
        (二)人口结构与生计状况分析
第五章 外引与内唤:北塔山牧场中的学校教育
    一、“马背小学”到牧场小学
    二、支边青年到特岗教师
    三、生源结构变化分析
第六章 重塑与延续:北塔山牧场的社会关系及变化
    一、族群交往
        (一)族际交往
        (二)族群内部交往
    二、“冬宰”里的社会关系
        (一)“冬宰”: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传统习俗
        (二)北塔山牧场三连“冬宰”现状
        (三)“冬宰”里的社会关系分析
第七章 记忆与身份:北塔山牧场哈萨克人的认同
    一、兵地认同
    二、第二代、第三代人的认同与选择
    三、他者的眼光
    四、从个人经历和故事看北塔山人认同
结语 聚合与延伸:双重社会集体的未来之路
附录一 2017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冬宰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2018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问卷调查表
访谈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2.3 论文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产学研合作理论
        2.2.2 协同创新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三章 石职院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职院校企合作现状
        3.1.1 共同建立创新基地
        3.1.2 共建二级专业学院
        3.1.3 共建国家重点专业
        3.1.4 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培养
    3.2 石职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3.2.2 合作目标及权责划分不明确
        3.2.3 校企合作规章制度不完善
        3.2.4 组织结构不完善
        3.2.5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3.2.6 经费来源受限
第四章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验及对石职院的借鉴
    4.1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经验
        4.1.1 德国双元制模式
        4.1.2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4.1.3 英国工学交替模式
        4.1.4 澳大利亚“TAFE”模式
    4.2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经验
        4.2.1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培养模式
        4.2.2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工学交替模式
        4.2.3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2+1”培养模式
        4.2.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习基地模式
        4.2.5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4.2.6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建设模式
    4.3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对石职院的借鉴
        4.3.1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4.3.2 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4.3.3 开发经费来源渠道
        4.3.4 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4.3.5 企业参与度较高
        4.3.6 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吻合
第五章 石职院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5.1 从政府方面
        5.1.1 强化地方政府导向,出台地方政策
        5.1.2 构建合作平台,加强监督考核
    5.2 从行业方面
        5.2.1 制定行业标准,提升职业资格认证与评定能力
        5.2.2 促进信息共享,降低合作成本
        5.2.3 强化行业的监督评价功能
    5.3 从企业方面
        5.3.1 增强企业参与度
        5.3.2 加大企业投入
    5.4 从学校方面
        5.4.1 明确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5.4.2 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5.4.3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5.4.4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4.5 挖掘学校资源提升合作驱动力
        5.4.6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兵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路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人口发展的时空变迁与集聚路径选择[J]. 穆少波. 兵团党校学报, 2020(04)
  • [2]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盼.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3]南疆兵团屯垦类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蔡雅丽.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4]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蒙芳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6]南疆农业生产领域兵地融合研究 ——以第三师及其周边县乡为例[D]. 张玉凤.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7]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D]. 班博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边境团场的聚合与延伸 ——北塔山牧场变迁研究[D]. 荆姣姣.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10]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星如.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军团与地方资源共享的思考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