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走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的新阶段及其与中国的利益联系

印度走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的新阶段及其与中国的利益联系

一、印度迈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新阶段及与中国的利益关联(论文文献综述)

彭东辉[1](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刘淼[2](2019)在《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冷战后,国际秩序格局与力量对比重划分组,中国、印度、东盟作为新兴经济体应运崛起。东南亚地处海洋瓶颈口,历来是大国关注与互动的焦点,东盟在冷战后逐步发展为具有协调步伐的共同体,确立了竞争性、独立统一的对外政策,中印以庞大的经济体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印度纷纷将区域战略重点落足东南亚,这三支重要力量于东南亚相遇,开始于双边互动之外初现复杂的三方博弈互动。21世纪初,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吴作栋都曾将中国和印度形象地比喻为东盟经济腾飞的“左右两翼”,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印东盟日益成为影响东南亚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重要三方力量,更深刻影响着东亚一体化前景、亚洲区域秩序与格局。三角关系作为一组重要的国家间关系概念,其最为经典的表现为冷战时期的中美苏战略三角,上个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彰显了美国为抗衡苏联而联系中国的意图。与冷战时期颇具零和博弈性质的战略三角关系不同,新时期的三角关系呈现更为健康互动的态势,且分化出区域层次的三角关系,如中巴印等,与全球层次的三角关系,如中美日、中美俄等。通过对一组三角关系的分析,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三方行为体间的力量组合与竞合行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三角关系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相关理论,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是否已形成区域层次意义上的三角关系、在经济领域是否已形成如李光耀等人所言的结构,剖析不同领域互动关系的模式,分析影响互动关系的因素,进而判断互动关系可能的演进方向。同时,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与能源的地位日益上升、美国重返亚太,东南亚的区域环境与力量对比更为复杂的今天,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对于分析中印东盟三方竞合关系、东南亚乃至亚洲区域秩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可以从三方互动角度分析当下中国在东南亚面临的困境,管窥中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互动关系,以促进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

韩浠瑾[3](2019)在《印太视阈下的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探析》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印度受冷战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危机影响,印度拉奥政府出台“东向政策”,印度在周边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状况发生了不可否认的变化。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继承了印度寻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的梦想,于是作为亚太地域之外国家的印度,借口要实现南海航道通行自由,结合当下国内外形势变化,主动参与到亚太地缘政治竞争中并推出相应的“东向行动”政策,标志着印度进入全新国家战略转型期。“东向行动”政策是在印度政府为了响应美国特朗普政府2017年推出的“印太战略构想”和自身国家长远利益的结合下,推出的重大外交方针,印度通过“东向行动”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其在印度—太平洋区域的第一个地缘战略链,它成为印度政府的关键外交政策。不同于以往的“东向政策”,该政策更加强调“行动”,在地理范围、合作领域方面与先前政策相比呈现诸多不同,而且此政策更加注重印度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互动,例如在国内、国际以及莫迪个人因素的影响下,为使印度的发展模式与亚太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莫迪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改革,积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还频繁出访各国以及广邀各国领导人到新德里访问。印度推行政策,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与东盟、美国等国的政治交流得到加强,多边政治合作机制化;与越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防务合作得到深化等。但面对“东向行动”政策带给中国的影响,中国应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同时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印度合作交流,实现矛盾淡化、互利共赢、地区稳定的目标。另外,“东向行动”政策也有一些不足导致其发展受限,如印度的国内社会体制落后、政策自身的“八面玲珑”特征、南亚地区形势限制等,只有印度努力克服这些阻碍,“东向行动”政策才能长久推行,从而提高印度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地缘政治构建。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莫迪就任后印度政治领导层和外交部推出的“东向行动”政策是如何在“印太”的基本框架下更加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和加强国家实力的。就政策本身而言,在“印太”概念被大国频频提及的热度之下,莫迪政府对前一阶段的政策进行了纵深比,扩大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国家的外交合作,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以及与美国关系的改善,为印度与域外伙伴合作进一步创造了机会。在开展以国家为中心的内部发展与对外事务时,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被很多因素所限制,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一个因素都将深刻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建议。在印太视阈下印度至少要创造有利的机会来塑造该地区的外交政策,并管理潜在的威胁国家利益的无数问题。

陶志强[4](2019)在《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向行动政策”是印度莫迪政府基于对当今世界复杂变化形势及国内对外政策布局方向的综合判断,提出来的一项具有大国野心的国家战略,这是自冷战结束以后,印度亚太战略的第二次调整,是“东向政策”的加强版。“东向行动政策”更加重视经济外交、多边政治合作与海上大国建设,导致其上升为印度国家核心战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印度国内自身角度来看,印度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莫迪强硬领导风格与振兴经济的执政理念催化了该项战略的出台;从美国和中国角度来看,美国对印度“平衡”外交的鼓励、印度受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刺激”引发了该项战略的落实。其落实与推进势必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东向行动政策”在“东向政策”的基础上附加“行动”一词,更加强调战略的主动性与精准性,中国是印度的重要邻国,再加上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印度一直警惕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策略来应对印度当局的“东向行动政策”,从而达到维护我国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本文从“东向行动政策”的特征、驱动因素、目标来阐明“东向行动政策”的产生缘由,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维度来研究“东向行动政策”的具体举措,重点分析“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陈邦瑜[5](2018)在《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构成了一幅追求权力政治的图谱。出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考虑,有些国家的权力政治角逐带有明显的防御性思维,而有些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国家宏大战略,彰显着明显利益最大化的进攻性思维,也有些国家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进攻性权力政治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形成了有限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思维。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权力(即实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由国家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界定的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的基础,国际环境也是该国制定对外权力政治目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力政治目标是其开展多样化对外行为的动力源,而对外行为是实现国家权力政治目标的手段。在国家的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冲突和武装威慑是其展现对外权力政治目标意志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印度而言,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承袭了“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大国梦成为了历届政府的无形指挥棒。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和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经济实力强弱的不同,印度领导人根据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制定了不同权力政治目标,也采取了目标相适应的对外安全行为。尼赫鲁时期(1947-1966),冷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印度确立强国目标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较为稳定的印度凭借相对强盛的国家经济实力基础确立了“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不结盟安全外交,积极实施对朝鲜战争的调停外交,同时也因为领土争端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发生军事冲突。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权力政治目标为导向,对外安全外交合作为主,军事斗争为辅。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时期(1966-1990)时期,美苏两国的争霸态势复杂多变,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苏攻美守局面。国际上,多个地区性权力力量的增强挤压了印度的国际力争拓展空间。同期,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相比尼赫鲁时期更为尖锐和突出。在维持总体发展的趋势下,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低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整体局面下,印度确立了做实南亚地区霸权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锡金,出兵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建立和巩固了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在全球层面上打着不结盟运动的旗号,实施与苏联准结盟政策: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裁军禁核、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而在实际行动上却不断加强军事建设,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行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和反种族歧视斗争。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安全行为以强化军事实力、实施军事打击为主要的实际选择,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的选择和作用明显存在虚化现象。冷战后(1991-2014),全球多极化为多国争当世界性强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印度国内局势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也顺利进入了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印度确立了世界性大国的权力政治目标。为此,印度在全球层面突出了与美俄等大国的军事外交与合作,积极寻求对印度海军论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和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等地区性国际机制的主导权,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寻求印巴和解与和平,并且实现了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夙愿。印度这一时期的对外安全行为总体上以推进和平与合作为主,军事斗争行为的选择也明显减少。莫迪上台后,印度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七位,在其第一个五年执政期内(2014-2019),将跃居第六。由于周边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倾向的不断增强,印度洋战略地位凸显催生也加速了“印—太”战略概念的流行,印度将面临着以“印—太”地区为主战场的全球博弈新环境。基于印度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莫迪的强国目标可分为南亚地区霸权、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以及扩大全球影响力三个层面。对外安全行为选择上,莫迪政府为了重塑南亚霸权,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同时使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强调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而开展对外安全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突出更广阔范围的安全外交与合作。这一时期,印度相比冷战后时期(1991-2014)在地区霸权权力的护持上更突出了军事手段,在“印—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的对外安全外交和合作上更加突出军事合作和军事实力的构建。总体而言,印度历届政府在对外战略中体现了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印度的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受到了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为实现其权力政治目标的便利性的限制。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印度相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弱是不同时期权力政治目标形成的基础,两者间形成了一种正相关关系:从阶段对比而言,当相对经济实力越强时,其制定的对外权力政治目标越大。在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当印度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其依靠军事武装手段来实现该目标的选择越少,权力政治目标的大小与军事武装手段的选择成反相关关系;相反,当权力政治目标越大时,印度对外安全外交与合作成选择越多,两者间又成正相关关系。

张静[6](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张倩[7](2017)在《新世纪美印深化军事合作的战略动因及其走势》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显着的权势优势,而印度在不断拓展南亚地区影响力的同时,逐渐成长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支。21世纪以来,美印两国逐渐摆脱了冷战时期的摩擦与印度核试验造成的不正常双边关系,在多个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其中军事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出于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需求,美印正致力于发展一种接近于“准军事同盟”的新型双边关系。然而在美印深化军事合作的同时,各种制约双边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其中饱含双方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由此我方有必要全面分析美印深化双边军事合作的意图、趋势与影响,使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区域的安全稳定得以维护加强。本文通过审视美印军事合作的历史演变与当下进程,以历史与地缘战略视角解析双方合作表象下的深层意图,并对相关影响及合作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尝试为我方确立应对威胁与消极影响的策略基调,发掘保持战略定力的核心因素,寻找化解美印合力遏我局面的有效途径。

郎振婳[8](2017)在《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文中认为曾有人预测“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亚太地区在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的焦点和各个大国“必争之地”。冷战的意外结束同样使印度猝不及防,加之囿于国内经济危机,1991年拉奥政府正式出台“东向政策”(the Look East Policy),意欲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法来谋求国际体系的变革。以“东向政策”为研究起点,印度“东向”之初,其主要目标基本锁定为东南亚地区,但随着政策的演进,印度逐步重视与中日韩等国的关系,并以“东向”太平洋为战略目标。到21世纪初期,印度的“东向政策”已经从“东向”阶段进入到了“东进”阶段,距离印度实现“大国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本篇论文以印度“东向政策”为研究基点,简要论述该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特点、进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此中以对中国的影响为分析焦点,重点阐述中国对这一政策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东向政策”进行论述,详细介绍如下:第一部分,文章首先从“东向政策”的历史渊源、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考虑及东北部经济发展需要三个方面介绍了印度“东向政策”提出的背景,接着对“东向政策”的内容、特点和战略目标做了详细论述,最后将分析了“东向政策”“东向”和“东进”两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第二部分,文章先以缅甸、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为例叙述印度“东向政策”对东南亚安全态势的影响,之后分析了该政策对“印-日”、“印-澳”及“印-美(域外大国)”这几组双边关系的影响。第三部分,文章主要以印度“东向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中印关系的地缘因素,接着列举出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四个影响:直接威胁我国的战略通道的安全、挤压我国海洋战略安全空间、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安全环境中的变数、南海争端复杂化、影响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第四部分,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应如何应对印度的“东向政策”。中国政府应对“东向政策”主要从深化中国在南亚的政策渗入、确保战略通道安全,以东南亚国家为依托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印两国应在新形势下管控分歧、深化合作,及加强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软实力建设确保周边安全和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在文章结语部分,作者重申,在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下,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出台的任何外交政策都是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为重心。本文强调要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印度“东向政策”的出台、发展演变以及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中,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睦邻富邻,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

马方[9](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东向行动政策”是印度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和亚太国际地位的凸显以及国际社会发展逻辑而提出的方针政策,是指导莫迪政府外交的重大方针政策,注重发展同亚太国家的政治安全合作。与以往的“东向政策”相比,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行动”,拓宽合作领域,以及干预南海事务。这一政策尤其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行动”作为外交政策的标签,不仅继续发展同东盟和亚太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而且扩展已有战略涵盖面,深化同亚太国家在政治与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反映出行动政策的突破性和实用性特点。在国际、国内以及莫迪个人因素的推动下,通过调整本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使之与亚太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寻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美国、东盟、日本等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积极发挥在地区多边政治框架中的作用;发展并深化同亚太国家如美国、越南、东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虽然政策实施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面临国内经济、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阻力,政策“左右逢源”特征的限制以及南亚地区形势的牵制。“东向行动政策”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克服重重阻力。作为域外国家,莫迪政府以南海航道通行自由为借口,参与到亚太地缘政治角逐当中,无疑增大了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面对政策推行带给中国的影响,我们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尤其对于印度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和两国争端问题,应管控好两国分歧,强化共同利益,实现中印关系的持续友好发展。

冯传禄[10](2016)在《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当代中国为何以及如何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的战略性议题。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厘清当代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和崛起进程中的世界大国,其“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背景、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聚焦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运作以及印度洋安全架构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尝试在地缘战略研究框架下给出相关学术回应。中国地处亚太,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而东接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是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就其地缘战略或海洋战略而言,过去印度洋方向并不构成中国重要战略方向。鉴于周边安全态势、地理限制以及自身力量局限,中国地缘战略向来以亚太为重心,而以往中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关注相对集中于邻近自身的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在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客观现实以及相应的战略资源分配状况,本身有其内在必然性,更也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近年来,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战略新姿态,在继续重视西太平洋的同时,中国也将印度洋地区纳入视野,并初步勾画出一个海陆相撑共进的战略大轮廓。以巴基斯坦为例,2015年中巴正式确立了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两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然而,锐意打造“中巴经济走廊”,以及西印度洋上经(?)瓜德尔港,这都不过只是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积极进取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的战略新姿态已体现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不过这却也已经将自身置于全球瞩目的焦点和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别有用心者,对所谓中国“珍珠链”战略、所谓“中国威胁论”、所谓中国正在进行力量投射、资源掠夺、经济殖民等进行大肆炒作。这一类言论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恶化了中国在印度洋的生存环境。在美、印一些战略家看来,所谓“国强必霸”便是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所谓“珍珠链”战略就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对相关国家的港口援建以及民事应用就是中国向西扩展以及围堵印度的战略构件。更殊为严峻的是,近年里“印太”概念勃兴之下,印度洋地区同亚太地区已渐被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空间,纳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战略视野和前沿部署。尤其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已向印度洋方向扩展,而美印关系出现明显的战略接近,使印度洋方向的美中印战略三角已形成一种并不利于中国的扁平化趋势。此外,印度洋相关海域以及环印度洋的诸多地区本身交织着复杂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素来被世人普遍视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相当危险”的区域。可见,对中国而言,印度洋地区绝非可以轻松自如存在的等闲之地,更不是世外桃源。事实上,中国并非印度洋国家,而从中国沿海出发西进印度洋的最近航线也有数千公里,中国想要在印度洋地区有效存在,显然无法像维持自身在亚太地区存在那般便利(无论如何还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陆权)。与此同时,考察当代印度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玩家,中国显然是后到者——作为后来者和外来者,中国拓展自身在印度洋的存在,不可避免对区域既有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会产生相关影响,无论在现实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势必都会造成一定冲击。故而,至少从表面看来,中国“西进”印度洋,面对着复杂的战略环境、立场各异的行为主体,而自身又处于相对地理劣势,势必会为自己再增加一个比较棘手的“印度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会使自身在应对西太平洋方向相关挑战时面临双线受压的风险。鉴于以上这些“不利”因素,按理中国应继续对印度洋敬而远之。然而,如今中国在印度洋却是日益积极进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中国会出于怎样的战略谋划和政策考量,要把以往并不构成自身重要战略方向的印度洋,纳入国家大战略的视野,甚至作为中国海洋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一个生长点呢?这实际上就是本文聚焦的第一个问题。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已体现出中国决策层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而“西进”堪称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精髓。于中国“西进”视野之下,南亚和印度洋无疑正是“一带一路”沿陆、海西向进发首当其冲的重要战略地区和主要海洋公域。厘清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根本动因和战略逻辑,不仅是中国谋划自身印度洋战略的前提,更也是破除“珍珠链”之说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在综合分析了印度洋战略环境(第一章),以及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第二章)后,本文认为,在21世纪里,鉴于印度洋的地理联通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潜力以及的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复杂局势等因素,今日印度洋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能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乃至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和平崛起都有了密切而特殊的战略关联。无论就外部压力或内在动力,当代中国已经不可忽视印度洋战略方向而单从东亚或太平洋视角来探讨现在的发展及未来的命运。中国“西进”印度洋有其必要性、可能性、正当性、机遇性和战略性。本文第三章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所面对的风险和所迎来的机遇之后,指出了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新姿态或者说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主要并不是因为印度洋之危险又或者因为所谓的印度洋的全球竞争的“中心舞台”地位,事实上反倒是中国当前“西进”印度洋具有了相关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并迎来历史性机遇,因此在战略成本和战略收益视角下,“西进”印度洋可望以较小的战略成本带来巨大战略利益——这构成了当代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的根本性动因,又或者说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知与行的核心逻辑。因此,“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主要并不是为了应对印度洋风险,更不是为了争夺印度洋霸权,而是一种顺势而为、把握历史机遇的地缘战略布局。本文的第三章同时还指出,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进”印度洋构成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中国海洋战略的“生长点”以及中国探索和平崛起路径、体现自身大国作为的“试验田”。现今,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存在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拥有了一些有利主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可盲目乐观。机遇性与战略意义,都并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理由。事实上,要把握历史机遇和实现“西进”潜在的战略意义,需要尽可能地减小战略阻力和尽可能地化解潜在风险因素,换言之,需要通过巧妙的地缘政治运作来实现恰当的战略目标。客观而言,现在,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或者说怎样“经略”印度洋的相关问题,已构成了中国周边外交及区域战略的重要关切,构成了中国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的新注目点,进而也构成了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而新兴的战略性议题,并不断促进中国政府外交工作的奋发有为和学界研究的学术自觉。然而,今日印度洋,在许多国外战略学者和相关国家战略决策者眼中,已然被视为21世纪大国战略角逐的新兴舞台,而中国因素已然被视为一个对印度洋地区政治格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变量。不容否认,鉴于中国强劲的崛起势头,现在中国和外界之间,除了有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一面之外,一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势已悄然形成。对体系霸权国和地区大国而言,防止中国影响力在印度洋方向扩散,也是与中国博弈和竞争的重要环节。此外,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在中国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崛起以及崛起后的中国对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心的重大问题。于是,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无疑成为大家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无正式成文的印度洋战略;迄今为止,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在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尤其在军事力量前沿存在方面,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依然还殊为有限。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形成“西进”印度洋稳健而恰当的战略谋划,以维持和拓展自身的有效存在。这已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当务之急。固然,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和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不可否认,经济手段始终有相关局限性。在经济上分享由中国因素带来的红利,并不妨碍一些国家在政治、安全上对华保持适当距离,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诋毁中国、“要挟”中国。鉴于此前中国在印度洋存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存在,为把握机会和化解风险,当代中国当需要慎重而深入地考虑在印度洋如何应对大国博弈和参与地区事务这一类地缘政治运作的问题,更也需要密切关注印度洋安全动态,主动参与和塑造以合作安全为核心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架构。为此,本文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以较大精力分析了“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和相关战略挑战(第四章),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第五章),巴基斯坦战略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面对的机遇和风险因素(第六章),并在第七章提出了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的相关主张。本文所主张的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构成了本文关于中国“西进”印度洋在地缘政治和海洋安全层面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战略支柱,更也是本文对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问题,或者说中国如何“经略”印度洋问题,所给出的一个框架性的研究回应。

二、印度迈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新阶段及与中国的利益关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迈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新阶段及与中国的利益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2)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对中印东盟三方互动的研究
        (二) 对中印在东南亚竞合关系的研究
        (三) 对中国东盟双边互动关系的研究
        (四) 对印度东盟双边互动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 三角关系
        (二) 三边关系
    二、三方互动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 三角关系理论
        (二) 结构现实主义
    三、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
        (一) 三角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 三角关系模式与特征
        (三) 影响三角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经济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三方经济政策独立性
        (二) 双边经济关系与第三方的互动连锁性
    二、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安全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三方安全政策独立性
        (二) 双边安全关系与第三方的互动连锁性
    三、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政治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三方外交政策独立性
        (二) 双边政治关系与第三方的互动连锁性
第四章 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模式
    一、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经济三角关系呈浪漫三角型
        (一) 东盟为经济三角关系中的枢纽方
        (二) 中印为经济三角关系中的侧翼方
    二、中印东盟东南亚的安全三角关系呈稳定婚姻型
        (一) 中国为安全三角关系中的孤雏方
        (二) 印度东盟为安全三角关系中的伙伴方
    三、中印东盟东南亚的政治三角关系竞合并存
        (一) 中印在东南亚以东盟为中心展开政治互动
        (二) 结构互动连锁的迟钝性
第五章 影响中印东盟在东南亚互动关系的因素
    一、力量对比是决定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根本因素
        (一) 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经济力量对比
        (二) 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安全力量对比
        (三) 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政治力量对比
    二、利益诉求是影响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关键因素
        (一) 经济利益诉求
        (二) 安全利益诉求
        (三) 政治利益诉求
    三、三方相互认知是影响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 东盟与中国的相互认知
        (二) 东盟与印度的相互认知
        (三) 中国与印度的相互认知
    四、域外大国是影响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 域外大国的负面影响
        (二) 域外大国的正面影响
第六章 中印东盟互动关系的未来走向与中国应对
    一、中印东盟三角关系模式的演进方向
        (一) 经济三角关系模式稳固发展
        (二) 安全三角关系模式或有变动
        (三) 政治三角关系模式或将成型
    二、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 激发三边经济合作潜力
        (二) 推进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 降低域外大国消极影响
结语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印太视阈下的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创新点探讨及难点
第一章 “印太”概念的内涵
    第一节 “印太”概念的兴起和原因
        一、“印太”概念的兴起
        二、“印太”概念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印度视角下的“印太”
        一、印度的“印太”观
        二、印度“印太”的外交网络
        三、印度在“印太”网中的定位
第二章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前期“东向政策”的发展
        一、“东向政策”发展初期
        二、“东向政策”发展后期
    第二节 从“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政策的发展
        一、新政府面临的处境
        二、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第三章 印太视阈下印度推行“东向行动”政策的动因
    第一节 “东向行动”政策推进的国内因素
        一、印度的历史机遇
        二、印度的战略自信
        三、领导人的个性
    第二节 “东向行动”政策推进的国际因素
        一、地区力量的推动
        二、外交关系的联动
第四章 印太视阈下印度实施“东向行动”政策的目标与路径
    第一节 印太视阈下印度实施“东向行动”政策的目标
        一、促进经济发展
        二、加强对外关系
        三、拓展战略空间
    第二节 印太视阈下印度实施“东向行动”政策的路径
        一、经贸合作领域
        二、政治外交领域
        三、防务安全领域
第五章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影响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影响
        一、“东向行动”政策对印度与中国的影响
        二、“东向行动”政策对印太国家的影响
    第二节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国内制约因素
        二、政策的摇摆性
        三、南亚安全局势的牵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的产生缘由
    2.1 “东向行动政策”的特征
        2.1.1 “东向行动政策”是“东向政策”的加强版
        2.1.2 “东向行动政策”重视经济外交
        2.1.3 “东向行动政策”重视多边政治合作
        2.1.4 “东向行动政策”重视海上大国建设
    2.2 “东向行动政策”的驱动因素
        2.2.1 冷战后印度综合实力的提升
        2.2.2 美国对印度“平衡”外交的鼓励
        2.2.3 印度受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刺激”
        2.2.4 莫迪强硬领导风格与振兴经济的执政理念
    2.3 “东向行动政策”的目标
        2.3.1 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
        2.3.2 有效提升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
        2.3.3 有力增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动性
第3章 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的具体举措
    3.1 经济上融入东南亚与亚太经济圈
        3.1.1 调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3.1.2 继续发展同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关系
        3.1.3 寻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2 政治上调适与东盟和亚太国家的外交关系
        3.2.1 加强同东盟的联系
        3.2.2 调整与美国的外交策略
        3.2.3 加深与日本的政治合作
    3.3 军事上探求与亚太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
        3.3.1 深化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合作
        3.3.2 强化与越南的海上安全合作
        3.3.3 优化与东北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
        3.3.4 加强与澳大利亚的军事与海上安全合作
    3.4 文化上追求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认同感
        3.4.1 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联系
        3.4.2 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联系
        3.4.3 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价值观念方面的联系
第4章 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
    4.1 “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4.1.1 为中印在东盟大框架下的合作提供了平台
        4.1.2 有效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力度
    4.2 “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4.2.1 加大了中国西南部陆上边境的压力
        4.2.2 增加了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
        4.2.3 造成了中国海上安全隐患
        4.2.4 影响了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
    4.3 中国应对“东向行动政策”的策略
        4.3.1 推动构建亚太多边合作安全机制
        4.3.2 加强对南海的管控力量
        4.3.3 完善同印度的对话磋商机制
        4.3.4 拓宽同印度的共同利益领域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议题与假设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关于印度对外战略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印度外交关系的研究
        (三) 国内外关于对外(安全)行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五、全文结构内容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一、概念解析
        (一) 权力、政治权力与权力政治
        (二) 国家行为、国家对外行为与国家对外安全行为
    二、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一) 现实主义的四种权力政治观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
    三、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对外行为的关联性
        (一)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国家对外行为
        (二) 有限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关联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独立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的演变
    一、尼赫鲁时期印度争做“第三权力大国”(1947-1966)
        (一) 平衡于美苏之间,谋求与美苏同等的权力地位
        (二) 谋求第三世界领导权
    二、“英-拉·甘地”时期印度要做实地区权力霸主( 1966-1990)
        (一) 谋求对巴基斯坦的绝对权力优势
        (二) 推行“印度版的门罗主义”,谋求南亚霸权
        (三) 觊觎印度洋的海洋霸权
    三、冷战后印度争做世界性权力大国(1991-2014)
        (一) 扩大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二) 获取公开的核威慑权
        (三) 增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力
        (四) 提高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四、莫迪时期“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2014-2017)
        (一) 实施“邻国优先”政策,强化地区霸权
        (二) 扩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权力范围
        (三) 借力大国外交,扩大全球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实力是印度权力政治目标确立的基础
        (一) 尼赫鲁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成就(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印度经济的新发展(2014-2017)
    二、国际环境是印度确立权力政治目标的外部条件
        (一) 尼赫鲁时期的国际环境(1947-1966)
        (二) “英-拉·甘地”时期的国际环境(1966-1990)
        (三)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1991-2014)
        (四) 莫迪时期的国际环境(2014-201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权力政治目标下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
    一、争做“第三权力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47-1966)
        (一) 以全球层面的安全外交与合作为主
        (二) 以地区层面的领土军事斗争为辅
        (三) 尼赫鲁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二、做实地区权力霸主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66-1990)
        (一) 以地区军事斗争与武装威慑为主导
        (二) 以跨地区的准军事结盟为支撑
        (三) 全球层面安全外交与合作的弱化
        (四) “英—拉·甘地”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三、争当世界性大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1991-2014)
        (一) 提升全球层面的军事外交与合作
        (二) 努力主导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三) 在低烈度武装斗争基础上开展地区和平外交
        (四) 建立核武装,提升本国军事实力
        (五) 后冷战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四、“印度的21世纪”强国目标下的对外安全行为(2014-2017)
        (一) 怀柔政策与军事手段并用,重塑南亚霸权
        (二) 突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
        (三) 以安全合作为重点,深化拓展全球外交
        (四) 莫迪时期对外安全行为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本研究的发现
        (一) 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思维主导着独立后印度的对外战略
        (二) 印度对外安全行为的选择路径遵循“实力--目标--对外安全行为”的逻辑
        (三) 印度国家实力的强弱与印度权力政治目标成正相关关系
        (四) 印度对外权力政治目标与对外安全行为中军事武装手段的运用成反相关关系
        (五) 地区霸权是印度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目标的“底线”
        (六) 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实现全球权力政治目标的关键
    二、本研究未尽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一) 对外安全行为对促进印度实力增长和权力政治目标实现的有限作用论述尚浅
        (二) 国内政治因素对权力政治目标制定与对外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论述不足
参考文献
    着作类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研究或咨询报告)
        二、外文着作(含研究或咨询报告)
    论文类
        一、中文论文(含学位论文)
        二、外文论文(含网络和报刊文章)
    网站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新世纪美印深化军事合作的战略动因及其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研究目的与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基本研究方法
    五、选题的研究重点与创新可能
第一章 新世纪美印军事合作的演进态势与主要进展
    1.1 美印双边关系的发展演进
        1.1.1、冷战初期美印关系的冷漠状态
        1.1.2、冷战中期美印关系的升温变化
        1.1.3、冷战末期美印关系的靠拢迹象
        1.1.4、冷战后美印关系的常态化发展
    1.2 新世纪美印军事合作关系
        1.2.1、小布什时期的美印军事合作关系
        1.2.2、奥巴马时期的美印军事合作关系
        1.2.3、特朗普上任后的美印战略互动与军事合作关系
    1.3 新世纪美印军事合作的主要进展
        1.3.1、美印军事合作的内生动力
        1.3.2、美印军事合作的主要进展
第二章 美印军事合作的主要动因
    2.1 美印相互借重的利益诉求
        2.1.1、共同的民主价值观是基础
        2.1.2、相互契合的地区战略是关键
        2.1.3、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下利益要求
    2.2 美印制衡中国的战略考量
        2.2.1、美视印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
        2.2.2、印借美增强对华竞争底气
    2.3 美印军工合作的现实需求
        2.3.1、经济实利促动美抢占印军火市场
        2.3.2、提升装备质量驱使印加强与美合作
        2.3.3、交流装备使用经验成为两军直接任务
第三章 美印深化军事合作的深层影响
    3.1 造成南亚地区安全局势更为复杂
        3.1.1、南亚地区传统安全态势
        3.1.2、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困扰
    3.2 升级中印间战略与安全竞争态势
        3.2.1、中印间的战略竞争态势
        3.2.2、中印安全战略竞争向海洋延伸趋势
        3.2.3、中印战略竞争中美国因素的两面性
第四章 美印军事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思考
    4.1 美印军事合作的发展趋势
        4.1.1、政府牵引军事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深化
        4.1.2、军方开展频繁互动实现合作机制稳固成型
        4.1.3、聚焦地区热点问题助推军事合作实质进展
        4.1.4、关注中方发展举动成为军事合作主要议题
        4.1.5、相互倚重且分歧长存成为合作关系新常态
    4.2 应对美印军事合作的对策建议
        4.2.1、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抓手推进中印防务合作交流
        4.2.2、妥善处理中印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4.2.3、注重“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推进中印关系纵深发展
        4.2.4、理性审视并应对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 研究视角、具体研究方法
一、印度“东向政策”总体描述
    (一) 印度“东向政策”的缘起背景
    (二) 印度“东向政策”的战略目标
    (三) 印度“东向政策”的内容
    (四) 印度“东向政策”的特点
    (五) 印度“东向政策”的进展
    小结
二、印度“东向政策”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概述
    (一)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东盟关系的影响——以四国为例
    (二)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日关系的影响
    (三)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澳关系的影响
    (四) 印度“东向政策”对印-美关系的影响
    小结
三、印度“东向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评析
    (一) 影响中印关系的地缘因素分析
    (二) 印度“东向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的影响
    小结
四、中国应对印度“东向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 深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确保战略通道安全
    (二) 以东南亚国家为依托开展全方位外交、扩大周边影响力
    (三) 新形势下中印两国应管控分歧,加强合作、走向共赢
    (四) 从中印比较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中国自身建设,确保周边安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印度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历史分析法
        0.3.2 层次分析法
        0.3.3 比较研究法
    0.4 难点和创新点
        0.4.1 难点
        0.4.2 创新点
1 印度 “东向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1 前莫迪政府时期 “东向政策”的提出与发展
        1.1.1 初期阶段:重建与东南亚国家密切交往
        1.1.2 第二阶段:战略重心向东亚地区转移
    1.2 从 “东向政策”到 “东向行动政策”
        1.2.1 莫迪上台与印度面临的困境
        1.2.2 “东向行动政策”的提出
    1.3 “东向行动政策”与 “东向政策”之比较
        1.3.1 更加注重 “行动”
        1.3.2 深化合作领域
        1.3.3 干预南海事务
2 莫迪政府实施 “东向行动政策”的举措
    2.1 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
        2.1.1 调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2.1.2 寻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3 继续发展同东盟和东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2.2 积极发挥在地区多边政治框架中的作用
        2.2.1 调试与美国的关系
        2.2.2 加强与东盟的联系
        2.2.3 发展与日本在政治领域的合作
    2.3 发展并深化同亚太国家的安全合作
        2.3.1 重视同美国的战略安全合作
        2.3.2 重视与越南的海上安全合作
        2.3.3 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防务安全合作
        2.3.4 加强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和海上安全合作
3 莫迪政府积极推行 “东向行动政策”的动因
    3.1 国际及地区环境中的推动力
        3.1.1 拓展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空间
        3.1.2 亚太地区环境中受欢迎的平衡者
        3.1.3 应对中国崛起的制衡思维
    3.2 印度内在发展逻辑的惯性
        3.2.1 尼赫鲁的早期规划
        3.2.2 “东向政策”成果带来的战略自信
    3.3 领导人个人因素
        3.3.1 莫迪的 “多面”个性分析
        3.3.2 莫迪的务实、强硬的领导风格
        3.3.3 大力振兴经济的执政理念
4 莫迪政府 “东向行动政策”的制约因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4.1 “东向行动政策”实施的限制性因素
        4.1.1 国内经济、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阻力
        4.1.2 印度在亚太大国间的微妙平衡
        4.1.3 南亚地区形势的牵制
    4.2 “东向行动政策”的影响
        4.2.1 对亚太地区经济和安全格局的影响
        4.2.2 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4.3 中国的应对策略
        4.3.1 加强南海海空军建设和对南海管控力量
        4.3.2 在对话中消解双边关系中的挑战
        4.3.3 拓展和强化中印共同利益
        4.3.4 推动构建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以及研究难点
第一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战略环境
    第一节 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特性
        一、印度洋独特的地理构造
        二、突兀的南亚次大陆
        三、规律性的印度洋季风和洋流
        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第二节 环印度洋的全球地缘政治“破碎地带”
        一、印度洋地区的范围和国家组成
        二、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生态
    第三节 印度洋地区国际战略地位步入快速上升通道
        一、“印太”概念勃兴
        二、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快速上升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
    第一节 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及当前战略新姿态
        一、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
        二、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新姿态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顶层设计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外交重心的调整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战略新布局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西进”印度洋的“错误知觉”
        一、“错误知觉”相关表征
        二、“错误知觉”的现实背景
        三、“错误知觉”之批判
        四、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
    第一节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
        一、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二、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环境
        三、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机遇
        四、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能力和理念
    第二节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意义
        一、“西进”印度洋: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
        二、“西进”印度洋:中国海洋战略(海权战略)的生长点
        三、“西进”印度洋: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经济转型的新布局
        四、“西进”印度洋: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及大国作为的“试验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及相关挑战
    第一节 南亚地缘政治经济特征
        一、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
        二、“一家独大”的地区政治经济格局
        三、一种复杂的地区安全局面
        四、相对低效的地区合作机制及一条明显的区域裂痕
    第二节 南亚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一、南亚是“一带一路”战略图景中的海陆交汇地带
        二、南亚是中国构建和谐周边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
        三、南亚是中国大西部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地缘依托
    第三节 当前中国在南亚周边面临的相关挑战
        一、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印度相关博弈动态令中国承压
        三、美国对华“再平衡”在“印太”空间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战略对接:有效政策选项抑或伪命题
        一、相关动态与学者策论
        二、研究评析和相关问题
        三、“季风计划”及其内在局限性
        四、印度的“门罗主义”和地缘政治焦虑
        五、印度的“对冲策略”和“战略模糊”手段
        六、印度的“制衡者”和“监管者”角色
    第二节 现阶段中印新型强邻关系的定位
        一、中印关系中的复杂问题
        二、在中印关系多重属性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互为强邻的地缘政治属性
        三、对印政策应有的整体性战略思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进”视野下的巴基斯坦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问题
    第一节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巴基斯坦
        一、巴基斯坦国家概况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中巴经济走廊”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第三节 对瓜达尔港的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瓜达尔港的历史渊源
        二、对中国而言,瓜达尔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的战略价值
        三、对瓜达尔港的几点看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进”视野下中国“陆海相撑共进”战略路径探讨
    第一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合小稳大”的南亚融合战略
        一、促进地缘意义上中国与南亚的多个维度融合
        二、中国的南亚战略诉求应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
        三、中国的南亚战略取向不应“合小攻大”却要“合小稳大”
    第二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
        一、对印度洋战略环境两种认知误区
        二、当前中国在印度洋安全合作局面及其成因
        三、印度洋安全架构新构想:协治安全
        四、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讨论
        五、中国促成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初步思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印度迈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新阶段及与中国的利益关联(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研究[D]. 刘淼. 山东大学, 2019(09)
  • [3]印太视阈下的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探析[D]. 韩浠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 陶志强. 南昌大学, 2019(02)
  • [5]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D]. 陈邦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6]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新世纪美印深化军事合作的战略动因及其走势[D]. 张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冷战后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的应对[D]. 郎振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7)
  • [9]印度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探析[D]. 马方. 辽宁大学, 2017(03)
  • [10]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D]. 冯传禄.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印度走出南亚:印度“东向政策”的新阶段及其与中国的利益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