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一、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1](2021)在《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文中提出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助力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息息相关,若体内酶功能发生受损或缺陷等异常情况,将导致疾病的产生,在现代医学中,酶不仅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也是药物发现的主要靶点。人体小肠上的α-葡萄糖苷酶能将食物中的二糖水解产生葡萄糖,造成吸收入血的葡萄糖持续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难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峰值在一个安全的范围。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被认为能够有效抑制酶活性,延缓餐后糖分吸收入血的速度,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主要来源,植物物种丰富且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蕴含着潜在有效的酶抑制剂。传统的筛选方法工作量大、周期长、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固定化酶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本论文选择α-葡萄糖苷酶为靶酶,基于多巴胺表面涂层策略制备固定化酶,结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对传统中药提取物的酶抑制活性进行准确的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聚多巴胺包覆的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以廉价有效的纤维素滤纸为固定化载体,利用多巴胺的自聚粘附行为,在滤纸表面产生聚多巴胺功能涂层,然后通过席夫碱反应和迈克尔加成反应将α-葡萄糖苷酶共价结合到改性的滤纸上。与游离α-葡萄糖苷酶相比,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而且它和酶反应液可即时分离的特点能够极大的简化后续操作步骤。以阿卡波糖为模型抑制剂,通过对固定化酶抑制动力学的验证说明了滤纸固定化酶在酶抑制剂筛选应用中的可靠性。最后,将聚多巴胺改性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应用于11种中药水提取物的酶抑制剂筛选。(2)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在上一个工作基础上,采用聚乙烯亚胺辅助多巴胺共沉积法对滤纸表面进行改性,滤纸表面变得更加均匀光滑,而且聚乙烯亚胺赋予了滤纸表面高密度的正电荷,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α-葡萄糖苷酶固定在涂层滤纸上,固定化过程快速且条件温和不会明显改变酶的性质。结果显示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具有极佳的重复使用性能和良好的重现性。此外,以阿卡波糖为模型抑制剂,通过对固定化酶抑制动力学的验证说明了此滤纸固定化酶在酶抑制剂筛选中应用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毛细管电泳,采用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对10种中药进行酶抑制剂筛选。(3)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毛细管柱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在线酶抑制剂筛选。上一个工作证明了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策略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面修饰方法,且赋予载体表面酶固定化的能力。本工作利用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法对毛细管柱入口端内壁进行改性,然后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把α-葡萄糖苷酶与毛细管柱内壁结合。通过注入含有(或不含有)待筛样品的底物溶液,在线测定酶催化活性及样品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毛细管柱酶微反应器具有极好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重现性。阿卡波糖模型抑制剂的验证说明所建立的在线筛选方法可靠有效。最后,将毛细管柱酶微反应器应用于20种传统藏药中α-葡萄糖苷酶酶抑制剂的筛选。

杨小倩[2](2021)在《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玉蜀黍降血糖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和系统溶剂法提取玉蜀黍不同部位(须、秸秆皮、秸秆芯)有效成分,并测定各有效成分含量,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模型,确定玉蜀黍降血糖有效部位;选用DPPH法、ABTS+、羟基自由基法和FRAP法4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对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性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指认玉蜀黍活性部位中的降血糖的潜在活性成分;基于超滤亲和技术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建立胰岛素抵抗(IR)人肝癌细胞(Hep G2)和高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活性筛选模型对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进行活性测定;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细胞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有效成分对IR-Hep G2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5.80%~18.23%)、总皂苷(7.87%~10.99%)、总多糖(24.48%~35.36%)、总蛋白质(9.41%~13.02%)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体外酶活性抑制试验显示,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反应最优条件:反应p H值6.8、温度37℃、时间20min;抑制α-淀粉酶反应最优条件:p H值6.8、温度37℃、时间10min。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显着,玉蜀黍须、秸秆芯、秸秆皮中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3、0.348、0.131 mg/m L;均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为0.739mg/m L;须、秸秆皮、秸秆芯中总黄酮提取物质量浓度在0.125~2mg/m L对α-淀粉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6.41%、21.46%、14.63%,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具有较强的DPPH、ABTS+、·OH清除能力和Fe3+总还原能力,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通过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中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共指认出8种玉蜀黍不同部位有效化合物,玉米须中有效化合物分别为香叶木素-葡萄糖苷、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3-C-阿拉伯糖-6-C-鼠李糖、5,7,4,-三羟基黄酮-2-C-阿拉伯糖-6-C-葡萄糖、6-C-β-吡喃鼠李糖基-4’甲氧基黄酮-7-O-β-吡喃葡萄糖苷,玉蜀黍秸秆皮和芯均指认有效化合物分别为:trans-4’-methoxy-4-nitrochalcone,4’-Methyl-epigallocatechin-3’-glucuronide,4’,8-Dimethoxy-epigallocatechin-3’-glucuronide,以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为指标测定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葡萄糖消耗能力,结果显示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在62.5~500μg/m L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葡萄糖消耗能力。显着提高肝葡萄糖激酶(GK)活力(P<0.05)、并降低葡萄糖-6-磷酸酶(G-6-P)活力(P<0.05);通过考察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在62.5~500μg/m L对高糖损伤HUVEC细胞的保护作用,发现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均可不同程度提高NO、t-PA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ET-1、PAI-1含量(P<0.05)。细胞代谢组学结果揭示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主要通过影响糖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对IR-Hep G2细胞产生降糖作用。结论:本文经过体外酶活性测定实验,初步确定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粗提物为玉蜀黍不同部位中降血糖的有效部位,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推测出玉蜀黍不同部位中可能存在的化合物,通过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推断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中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探讨了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药效成分;构建了IR-Hep G2胰岛素抵抗模型,确定了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可增强葡萄糖消耗能力;以及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高糖模型下对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通过影响糖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发生降糖作用,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有效选择,实验研究结果为玉蜀黍不同部位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张梦晴[3](2020)在《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栖菜,马尾藻科,别名海菜芽、鹿角尖等,在中国有较长的食用和药用历史。针对羊栖菜的降血糖研究已有报导,但大多数是通过采用动物实验验证提取成分的功效,鲜有从糖酶抑制的角度,特别是以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为目标从羊栖菜中筛选活性成分。本研究从羊栖菜中分离纯化可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组分,探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对活性组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为食源性降糖组分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羊栖菜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羊栖菜多糖,由单因素实验结果可知,羊栖菜多糖的提取优化参数为:提取温度50℃、加酶量0.9%、pH 10、底物浓度4%、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羊栖菜粗多糖的提取率为11.51%。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从羊栖菜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得到酸性多糖SFP-1。2、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SFP-1的半抑制浓度为0.681 mg/mL,效果优于阿卡波糖(1.308 mg/mL)。初步动力学研究其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同时,SFP-1具有较好的温度和酸碱稳定性,能在30~100℃和pH 3~10时保持较高的抑制活性。并且能够在模拟胃肠液中保持较好的抑制活性。通过荧光光谱、CD色谱和紫外光谱分析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固有荧光表现出静态猝灭作用,并在结合过程诱导了α-葡萄糖苷酶的构象变化。这些结果表明,SFP-1有可能成为用于功能性食品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化学结构分析表明,SFP-1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0.63×103,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组成,其相对摩尔比为15.17:7.72:4.92:1.99:4.04:23.07。SFP-1的硫酸基含量为3.0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分析结果显示,SFP-1的糖链中同时具有α-型以及β-型糖苷键。由高碘酸氧化结果可知SFP-1糖链中可能含有1→或1→6糖苷键、1→2或1→4糖苷键;由Smith降解产物可知SFP-1糖链中一定含有1→4糖苷键。4、热重分析表明SFP-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在溶液中的SFP-1以不规则颗粒结构存在,多糖单链的高度约为0.5-1.5 nm高于单个多糖链(0.1-1 nm)。这些结果表明SFP-1可能具有分支、发生缠绕,多糖分子中存在聚集现象,X射线衍射与刚果红试验分别表明SFP-1为无定型结构,并且无三螺旋的空间构象。

刘涛[4](2020)在《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也面临着诸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作用靶点难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不合理等问题。由于中药基质复杂、化学成分种类多、含量差异大等特点,如何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中药中活性物质是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针对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靶点,开展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研究,可为合理地确定中药质量控制指标提供科学依据。传统中药系统化学分离结合药理活性研究模型、活性指导下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模式具有周期长、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缺点。目前,基于高效现代分离与在线活性筛选相结合的技术,能有效克服传统研究方式的不足,引起了研究者关注。样品提取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效快速简单的样品提取方法可实现有效成分从复杂样品向提取溶剂中转移、浓缩或者富集,便于后续检测分析。因此,探索适合中药指标性(活性)成分提取新技术,也是中药质量评价研究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环保节能意识也随之增强,发展中药绿色质量评价方法也将成为中药学科的前沿性任务。本论文拟利用有机溶剂使用少的毛细管电泳现代分离仪器,以槐花、黄连为研究对象,以亚铁离子螯合能力、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为指标,建立在“毛细管”微反应器的基础上的中药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降糖活性的活性物质筛选方法及体系,确定与活性相关的中药质量标志物;优化快速简单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中药多成分同时提取及测定新方法,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整合活性在线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实现利用活性标志物进行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针对名贵中药,采用固相基质微萃取技术,建立一种适合名贵中药的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样品前处理技术,可极大减少了名贵样品的使用量,为名贵中药质量控制样品处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策略,以丰富和完善中药绿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中药质量评价技术快速发展。1.建立了一种在毛细管中菲洛嗪-亚铁离子螯合与与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的在线中药复杂体系中螯合亚铁离子的活性物质筛选新方法(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并以槐米(槐花)为模式药物,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优化磷酸氢二钠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环糊精(β-CD)的浓度以及p H,分离电压,卡盒温度,实现了槐米(槐花)中的多种成分包括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水仙苷的电泳分离及其活性筛选与样品总活性测定,发现槐花(槐米)样品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芦丁和槲皮素。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中药复杂体系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成分分离、在线筛选、定量的一体化研究新技术。2.以槐米(花)提取液的总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了甲醇浓度、微波功率、萃取时间和固液比对槐米(槐花)的微波辅助提取的影响,确定了槐米(槐花)的最佳微波提取条件为:萃取溶剂为50%(v/v)甲醇,药材质量与溶剂体积的比例为1:10,萃取时间7.5分钟,功率为750 W。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微波提取提高了螯合亚铁离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同时有机试剂消耗少,提取时间更短。3.利用所优化的微波提取方法及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分析方法,测定了来自不同产地的槐米(槐花)的各化合物含量以及总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发现芦丁和槲皮素的总含量和样品总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IC50)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芦丁和槲皮素作为评价槐米(槐花)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标志物,证明了整合活性的在线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所建立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方法具有高效,稳定,灵敏等特点,为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总活性测定提供了新技术。4.将α-糖苷酶微反应器与毛细管电泳结合,首次将毛细管电泳α-糖苷酶微反应器用于中药中的抑制酶活性成分的筛选。利用多巴胺的多官能团聚合作用将α-葡萄糖苷酶固定于毛细管内壁前端,优化了酶底物反应时间300 s为最佳,α-葡萄糖苷酶的米氏常数为1.85 mm,显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度较高且阳性药阿卡波糖,显示着较强的抑制活性;通过酶微反应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考察,表明该酶微反应器可以用于样品的活性测定。从黄连中筛选出主要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物质为黄连碱和小檗碱,且利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活性测定,黄连碱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要强于小檗碱而远弱于阳性药阿卡波糖,通过样品测定及分子对接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所建立的基于α-葡萄糖苷酶微反应的活性测定和活性物质筛选方法高效稳定,准确可靠,为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思路。5.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元洗脱剂联合涡流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的绿色、灵敏、有效的研究策略,并应用于麝香中的多成分(麝香酮,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4-羟基苯甲酸乙酯)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来优化基质固相萃取的相关实验参数包括吸附剂类型、样品与吸附剂的比例、研磨时间、洗脱剂的类型、混合洗脱液比例、混合洗脱液的体积和涡旋时间。最终确定将C18作为吸附剂,样品与吸附剂的质量比为1:2,研磨2 min,双元洗脱剂(甲醇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3:7。在GC/MS分析下,12 min即可完成四个目标成分的定量。方法学显示该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准确度良好,回收率均在92.0%以上,检测限低至4.4 ng/m L,基质效应良好。利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八批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及三批麝香药材的四个目标化合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成本较低,耗时较短,消耗试剂较少,符合分析方法绿色环保的原则。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在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特别是珍贵中药的质量控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本论文建立了基于毛细管电泳色谱分离的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方法,实现了基于活性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评价;建立了基于双元洗脱剂联合涡流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可为名贵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样品前处理及质量评价方法。本文所建立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中药的质量评价研究以及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后续将建立基于功效的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以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活性(毒性)成分为指标,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更能精准地放映中药临床药理作用、疗效以及药效物质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姜婷[5](2020)在《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中药因其毒性小安全性高、作用温和持久,在防治糖尿病过程中体现出较大优势。三叶片来源于名老中医经验方,由桑叶、荷叶、山楂叶、丹参、赤芍五种中药组成,经现代工艺提取制成片剂,具有升清降浊、消痞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痰浊内蕴所致的脾瘅,即糖尿病前期状态,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每次3片,每日三次。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出,三叶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能够抑制KK-Ay小鼠小肠蔗糖酶及麦芽糖酶活性;还能降低病人及健康人的餐后血糖水平,且具有类似阿卡波糖的作用特点。本试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人体膳食中常见碳水化合物蔗糖为研究对象,考察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蔗糖后血糖的影响及对蔗糖酶活性的作用特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三叶片对健康受试者服用蔗糖后的降糖作用,并运用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方法,考察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作用特点及机理,为三叶片降糖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单中心、五周期的自身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设计,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2名健康志愿者,将志愿者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分别为3人、3人、2人、2人、2人。每组志愿者随机接受5种干预方式,即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蔗糖、蔗糖加三叶片3片,观察三叶片对健康人体服用蔗糖后餐后血糖的影响及对蔗糖的升糖指数、血糖负荷的作用。2.以蔗糖为底物,运用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方法,考察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抑制活性、抑制特点及机理,包括:(1)不同浓度的抑制剂(三叶片提取物)、定量蔗糖酶(小肠酶提取液)与过量底物(蔗糖)进行实验,计算不同浓度三叶片对蔗糖酶的抑制率,拟合抑制曲线,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2)将不同浓度的蔗糖酶、定量的抑制剂与过量底物进行反应,绘制酶量-速度图(E-V图),判断抑制作用是否可逆;(3)将不同浓度的底物、一定浓度的抑制剂与蔗糖酶进行实验,以Lineweaver-Burk作图法绘制三叶片提取物对蔗糖酶的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双倒数抑制曲线([S]-V双倒数曲线),计算Km值,明确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抑制类型。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作为参比品,三次葡萄糖基线水平测试在各血糖采集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2)葡萄糖、蔗糖、蔗糖+三叶片组的血糖峰值均出现在餐后30min。(3)三叶片能显着降低健康人服用蔗糖后60min及120min时的血糖水平(p<0.05),对其余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亦有降低趋势,但作用不明显(p>0.05)。(4)三叶片可显着降低蔗糖的血糖应答曲线增量面积(IAUC),P=0.04(P<0.05)。(5)服用三叶片后可降低蔗糖GI值(87.97±33.36vs.66.85±34.59,P<0.05)、GL值(44.09±32.70vs.32.73±33.89,P<0.05)。2.机制研究:(1)在最适底物选择中,蔗糖(底物)浓度为0.224mol/L时表现为零级反应,为保证反应体系中底物过量,选择实验浓度为0.448mol/L。(2)当小肠酶的浓度在7mg/ml及以下时,酶促反应在14min之内均表现为线性,为使初始反应速率最大,选择反应体系中小肠酶浓度为7mg/ml反应时间为14min作为酶反应动力学分析的条件。(3)三叶片和阿卡波糖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三叶片浓度为2.2×10-2mg/ml时,抑制率可达86.37%。三叶片提取物的半数抑制活性IC50值为(1.53±0.07)×10-3mg/ml;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IC50为(3.94±0.07)×10-3mg/ml。(4)三叶片提取物两组(2.8×10-3mg/ml、2.2×10-2mg/ml)酶量-速度图显示抑制曲线均近似通过原点,为可逆性抑制。(5)三叶片提取物两组(2.8×10-3mg/ml、2.2×10-2mg/ml)[S]-V双倒数曲线均与正常对照组近似平行,表现为反竞争型抑制;阿卡波糖组则与正常对照组近似相较于Y轴,显示为竞争型抑制。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得出,三叶片可降低健康人服用蔗糖后的餐后血糖水平、升糖指数及血糖负荷。2.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三叶片以可逆的反竞争方式抑制蔗糖酶的活性,IC50为(1.53±0.07)×10-3mg/ml。阿卡波糖以可逆的竞争方式抑制蔗糖酶活性,IC50为(3.94±0.07)×10-3mg/ml。3.三叶片为一种潜在的中药复方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与阿卡波糖相近。

史文静[6](2020)在《甘草黄酮提高蝉拟青霉胞内皂苷机理及功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蝉花是一种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的食药两用真菌。其主要活性产物皂苷有抗肿瘤,抗癌,降血糖以及免疫调节等功效。但是,天然蝉花子实体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栽培困难,生长周期长,产量不稳定。蝉拟青霉液态发酵菌丝体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同时具有类似天然蝉花的功效,可以成为天然蝉花的替代品。本文初步探究了甘草黄酮提高蝉拟青霉胞内皂苷(IPS)含量的工艺条件与机制,研究了甘草黄酮对蝉拟青霉皂苷体外抗氧化以及抑制两种淀粉水解酶作用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果:(1)比较多种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后,推断出甘草促进蝉拟青霉IPS合成最显着,进一步确证甘草黄酮(FG)极其显着的增加IPS的合成;FG促进IPS合成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木糖2%,果糖6%,甘油4.47%,玉米蛋白0.9%,麸皮5%,大黄米5%,CuSO4 0.06%,甘草黄酮0.18%,最适条件为摇床转速180rpm,培养温度24℃,培养时间120 h,接种量17%,装液量120 mL;利用最适培养基成分,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蝉拟青霉液态发酵,IPS产量达到4.589±0.323g/100mL。(2)薄层色谱显示未添加甘草黄酮的蝉拟青霉胞内皂苷(PS)只有3个组分,而添加甘草黄酮的胞内皂苷(LPS)有七个组分。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LPS相较于PS的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羟基自由基、铁还原抗氧化活性得到了提高,分别提高了9.6%,10.08%和25.98%。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LPS通过同时增加与底物的亲和力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和铁还原抗氧化性的最大反应速率来实现抗氧化性的提高;IPS抑制羟基自由基生成反应是混合型抑制,且以竞争型抑制为主。体外抑制淀粉水解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LPS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增强了;动力学模型研究显示,LPS通过增加对α-葡萄糖甘酶和α-淀粉酶的亲和力,以及对两种酶与底物复合物的亲和力来实现抑制两种酶活性的提高。同时IPS抑制α-葡萄糖甘酶和α-淀粉酶反应是混合型抑制,且以竞争型抑制为主。(3)采用转录组学方法研究添加和未添加甘草黄酮的蝉拟青霉菌丝体基因的表达差异。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添加甘草黄酮主要影响:与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和细胞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催化活性,结合有关的基因;影响与细胞,细胞部分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global and overview maps,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相关的代谢途径;参与翻译相关的代谢途径。发现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丙酮酸脱氢酶、L-乳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8-amino-7-oxononanoate aminotransferase、dethiobiotin synthetase、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化酶、甲基固醇单加氧酶和Δ7-甾醇5-去饱和酶等基因上调。

余娜[7](2020)在《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目前使用的治疗糖尿病的临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具有胃肠胀气等副作用,为了获得活性高、安全性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本论文研究了黄酮和1-脱氧野尻霉素(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分离纯化了基因重组的麦芽糖酶葡糖淀粉酶(MGAM-C/N),评价12种黄酮单体化合物对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及纯化的MGAM-C/N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发现野黄芩素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80.1±3.8μM,其次为黄芩素、六羟黄酮、槲皮素和2,3,4-三羟基苯乙酮。黄酮的3’,4’-羟基和5,6,7-羟基基团对发挥抑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了黄芩素、野黄芩素以及六羟黄酮与1-DNJ联用对鼠源α-葡萄糖苷酶及纯化的重组MGAM-C/N抑制活性,发现这三个黄酮和1-DNJ对MGAM-N均显示协同抑制活性,协同指数(CI)分别为0.65-0.85,0.36-0.76和0.54-0.82。对MGAM-C,仅黄芩素显示协同抑制活性,CI值为0.26和0.89之间。发现苯乙酮发挥协同作用的最小活性单元。体内麦芽糖负荷实验中,黄芩素与1-DNJ联用可协同降低正常小鼠的餐后血糖及AUC水平,降低效果与阿卡波糖相当。其次使用抑制动力学、分子对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等手段探索了黄芩素和1-DNJ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黄芩素和1-DNJ分别是MGAM-C/N的非竞争性和竞争性抑制剂,两种抑制剂的非竞争性结合是抑制剂间发挥协同抑制的基础。黄芩素和1-DNJ结合在MGAM-C/N不同的位点,改变了酶的构象,增加了彼此与MGAM-C/N结合能力,是导致酶和抑制剂结合能力增强和抑制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后,筛选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药食同源中药,发现70%乙醇热回流提取黄酮效果最优。七种药食同源中药中,槐米黄酮含量最高,桂圆多糖含量最高,桑枝提取物具有最强的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抑制活性。HPLC-ESI-MS分析表明,桑枝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并且桑枝黄酮与1-DNJ联用可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活性。本论文发现了黄芩素和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机制,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天然组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相欢[8](2020)在《黄姜花药理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黄姜花(Hedychium flavum Roxb.)是一种具备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的植物,其根茎为贵州苗药,又名夜寒苏,用于治疗寒湿白带、体虚自汗、风湿筋骨疼痛、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目前关于黄姜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报道极少,因此本论文对黄姜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为黄姜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由于黄姜花地下根茎为其主要药用部位,本研究首先以黄姜花地下根茎为研究对象,对其挥发油、水提物、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1)采用GC-MS鉴定根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77种化学成分,主要的化学成分为:α-pipene(5.4%)、β-pinene(16.8%)、1,8-cineole(5.5%)、linalool(8.5%)、α-terpineol(26.55%)、α-terpinyl acetate(2.4%)、α-curcumene(2.0%)、E-nerolidol(11.8%)、coronarin E(20.3%),其中,Coronarin E含量较高,且首次从黄姜花中被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姜花水提物及醇提物的总酚含量分别为50.08±0.71 mg GAE/g,57.42±0.07mg GAE/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45±1.01 mg RE/g,21.83±0.33 mg RE/g;采用UPLC-Q-Orbitriap MS鉴定黄姜花根茎水提物和醇提物的化学成分,分别从水提物和醇提物中鉴定了71和43种化学成分,总计86种化学成分,其中酚类化合物13个,分别为:L-tyrosine(6)、p-coumaric acid(12)、cycloolivil(13)、ferulaldehyde(16)、1,7-bis(4-hydroxyphenyl)-3,5-heptanediol(17)、(-)-5’-desmethylyatein(20),2-methoxyestradiol(25)、3,5-di-tert-butyl-4-hydroxybenzaldehyde(42)、carnosol(44)、5-[(2Z,8Z)-2,8-Pentadecadien-1-yl]-1,3-benzenediol(61)、ginkgolic acid(C13:0)(63)、2,2’-methylenebis(4-methyl-6-tert-butylphenol)(72)、2,7-dihydroxycadalene(77)。且这86种化合物均首次从黄姜花中被鉴定。(2)通过对黄姜花地下根茎的抗氧化、抗菌和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显示出强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优于阳性对照。对ABTS自由的清除能力,水提物为1783.16±137.57 mg AEs/g,醇提物为2424.29±158.31 mg AEs/g;对DPPH自由的基清除能力,水提物为611.13±48.36 mg AEs/g;醇提物为578.62±54.10 mg AEs/g;黄姜花根茎挥发油对普通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4.43?5.04 mm、18.68?0.82 mm,对普通变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为78.13?g/m L,最小杀菌浓度为156.25?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37?1.49 mm、10.34?2.50mm,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抑制效果一般,抑菌圈直径<10.00 mm;黄姜花根茎水提物和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极强的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均比阳性阿卡波糖好,水提物抑制能力为6.02±0.79 mmo L ACEs/g,醇提物抑制能力为2.04±0.20mmo L ACEs/g,对酪氨酸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水提物及醇提物抑制能力分别为19.30±2.72 KAEs/g、20.85±1.12 KAEs/g。(3)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挥发油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性,对四株肿瘤细胞细胞毒性均显着高于正常细胞MRC-5(P<0.05),对K562细胞抑制作用最佳,IC50值为27.1±2.18μg/m L;挥发油干预K562细胞48 h后,细胞形态学变化、AO/EB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结果均表明挥发油诱导K562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挥发油作用细胞后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细胞内Caspase-3表达有变化,但Caspase-3与其裂解前体的比值无显着变化;Caspase-8表达上调(P*<0.05),且Caspase-8与其裂解前体的比值显着上调(P*<0.05);Bax蛋白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显着上调(P*<0.05),Cyt c蛋白表达极显着上调(P**<0.01),p53和MDM2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显着变化。表明挥发油可以通过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激活K562细胞的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诱导细胞凋亡。2.黄姜花不同部位(地下根茎、茎、花、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对比研究。通过对黄姜花各部位水提物及70%乙醇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抗氧化和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叶的醇提物,总酚含量为72.08±1.02 mg GAE/g,总黄酮含量为88.16±0.80 mg RE/g;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的是叶的醇提物,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872.18±39.78 BHT 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11407.74±751.34 BHT mg/g;对所选四种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都是叶的醇提物,其中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能力为17.32±1.18 mmo L ACEs/g。综上,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具有强抑菌活性及肿瘤细胞选择性细胞毒性,黄姜花地下根茎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强抗氧化能力、高效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且低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黄姜花在化妆品、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利用有很大潜力。

任铭诚[9](2020)在《八珍方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八珍方中不同药味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UPLC-HRMS技术对八珍方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阐明其物质基础;采用UPLC-QqQ-MS技术对八珍方不同提取部位中酚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酚类成分的含量;通过建立体外抗氧化和降糖评价模型,对八珍方不同提取部位进行活性评价研究,并将定量分析和活性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八珍方中可能的药效成分;对确定的药效成分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一)八珍方薄层色谱鉴别研究:运用薄层色谱法对八珍方中药流浸膏中九味组成中药进行鉴别。(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Q Exactive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HRMS)的八珍方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研究:采用UPLC-HRMS技术,对八珍方中药流浸膏中复杂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借助数据库自动及手动匹配,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鉴别八珍方中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质谱的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相关文献报道进一步验证所鉴定成分,并对化学成分来源的药材进行归属,阐明该方物质基础。(三)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MS)的八珍方不同部位中34种酚类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采用UPLC-QqQ-MS技术,对八珍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中34种酚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明确其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为八珍方活性及相关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四)八珍方不同部位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及相关分析研究:采用DPPH、ABTS和FRAP三种测定方法,分别以维生素C、维生素E、FeSO4为阳性对照研究八珍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并以阿卡波糖为对照,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八珍方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降糖特性;结合酚类成分定量结果和活性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八珍方中可能的抗氧化和降糖药效成分。(五)八珍方中10种主要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对具有较高含量和较高生物活性的10种酚类成分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一)建立了方中山楂、山药、白术、茯苓、白扁豆、麦芽、薏苡仁、芡实和莲子九种药味的薄层鉴别项,三个批次供试品和对照药材在薄层色谱上显相同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且薄层色谱图特征性明显、分离度较优。(二)采用UPLC-HRMS技术,鉴别出八珍方中167种化学成分,包括13种有机酸和酚酸类、55种黄酮类、13种酚及酚苷、45种生物碱和含氮类、8种萜类、11种糖苷类、8种脂肪酸类、7种内酯类、4种炔类和3种呋喃类成分,其中45个成分经对照品比对而准确鉴定,所鉴别出的化合物能够很好地表征八珍方的化学物质基础。(三)UPLC-QqQ-MS法测定了八珍方四种提取物中34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包括15种酚酸和19种黄酮类化合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和剩余水部位的34种酚类成分的总干重含量分别为759.68、29721.20、3217.73和52.90μg/g,以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总干重含量最高;在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检测出32种酚类化合物,其中2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提取物,并以没食子酸的含量最高;在正丁醇和水提取物中分别检测出26、18种酚类化合物,以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在石油醚提取物中检测到16种酚类化合物,以香草酸的含量最高;在八珍方四种提取物中检测到的三个最丰富的酚酸类化合物分别是没食子酸、绿原酸和洋蓟素,其干重含量范围分别为0.216803.92、15.712278.70和0.423225.25μg/g,三个最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金丝桃苷、牡荆素和槲皮素,其干重含量范围分别为0.133147.02、0.64300.58和1.36214.89μg/g,并且含量最丰富的三种酚酸和黄酮同样在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含量最高。结果证实,在四种溶剂中,乙酸乙酯是从八珍方中药流浸膏中提取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溶剂。(四)八珍方四种提取物均表现出抗氧化活性,但不同极性的提取物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DPPH,1.12 mmol AAE/g;ABTS,2.06 mmol TE/g;FRAP,1.62 mmol FSHE/g),其次是石油醚提取部位(DPPH,0.27 mmol AAE/g;ABTS,0.24 mmol TE/g;FRAP,0.26 mmol FSHE/g),正丁醇提取部位(DPPH,0.20 mmol AAE/g;ABTS,0.31 mmol TE/g;FRAP,0.22 mmol FSHE/g)和剩余水部位(DPPH,0.029 mmol AAE/g;ABTS,0.066 mmol TE/g;FRAP,0.043 mmol FSHE/g)。与抗氧化生物活性相似,所有提取物均显示出显着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3.73 mmol ACAE/g),其次是石油醚(0.50mmol ACAE/g),正丁醇(0.10 mmol ACAE/g)和水(0.015 mmol ACAE/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2种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活性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或P<0.01),其中共有21种酚类化合物与三种抗氧化活性均显示出显着相关性。与抗氧化生物活性相似,共有22种酚类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或P<0.01)。结合八珍方酚类成分含量测定、活性评价结果及文献报道,牡荆素、荭草苷、绿原酸及其异构体具有较高的含量和较高的生物活性,应被视为八珍方抗氧化和降糖活性潜在的质量标志物。(五)运用HPLC法对3个批次八珍方中药流浸膏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素、异牡荆素、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行含量测定,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150、0.242、0.109、0.011、0.017、0.018、0.024、0.127、0.216和0.220 mg/mL,RSD范围为3.99.1%,不同批次含量差异较小,所建立方法可为八珍方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结论:本研究首次提供了八珍方薄层鉴别、化学成分和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数据;建立了八珍方中九味中药的薄层鉴别项;定性鉴别八珍方中167种化学成分,其中45个成分经对照品比对而准确鉴定;定量测定八珍方四种提取物中34种酚类成分的含量,乙酸乙酯提取物中2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乙酸乙酯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次是石油醚、正丁醇和水提取物;相关分析显示共有22种酚类成分与抗氧化、降糖活性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牡荆素、荭草苷、绿原酸及其异构体可作为本方的潜在质量标志物,并同时对这些活性成分建立HPLC测定方法;这些结果可为八珍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杨沁雪[10](2020)在《橡实仁内源多酚化合物对淀粉结构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橡实是壳斗科栎属植物,富含多酚类物质。本文测定了橡实仁游离酚提取物、结合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二肽基肽酶IV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法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析橡实内源多酚化合物对橡实淀粉的颗粒结构(SEM)、晶体性质(XRD)、红外光谱性质(FTIR)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橡实仁游离酚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槲皮素(10.23%)、杜鹃花酸(3.55%)、没食子酸(2.33%),结合酚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鞣花酸(25.31%)、没食子酸(20.44%)和阿魏酸(7.98%)。橡实仁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中的共同单体化合物有没食子酸、杜鹃花酸、柠檬酸、咖啡酸、琥珀酸、表儿茶素和反式-4-香豆酸。(2)橡实仁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分别为反竞争抑制(IC50=0.584μg/m L)和混合型竞争抑制(IC50=16.583μg/m L),两者均能改变α-葡萄糖苷酶的蛋白质构象。四种主要单体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大小为鞣花酸>槲皮素>杜鹃花酸>没食子酸。橡实仁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对α-淀粉酶分别为混合型竞争抑制(IC50=5.245 mg/m L)和非竞争性抑制(IC50=1.366 mg/m L),杜鹃花酸(IC50=7.937 mg/m L)和鞣花酸(IC50=0.192 mg/m L)对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游离酚和结合酚提取物对DPP-IV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性抑制,杜鹃花酸(IC50=0.074 mg/m L)对DPP-IV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3)橡实全粉、脱单宁橡实粉和橡实淀粉的晶型均为A型,结晶度分别为23.12%、27.33%和30.6%,单宁的存在会降低结晶度。FTIR图谱显示,橡实全粉、脱单宁橡实粉和橡实淀粉的1047/1022 cm-1分别为1.04、1.05和1.08,多酚物质的存在会降低淀粉链的短程有序程度。模拟口腔胃肠三段式体外消化结果表明,水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橡实淀粉(38.32%)>脱单宁橡实粉(32.01%)>橡实全粉(31.47%),说明橡实内源多酚会抑制淀粉的消化。对于A、B、C三种晶型的淀粉而言,多酚提取物的添加都使得淀粉的水解速率降低,且游离酚提取物的效果好于结合酚提取物。

二、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酶抑制剂筛选
    1.2 酶的固定化
        1.2.1 酶的固定化方法
        1.2.2 酶的固定化载体
    1.3 多巴胺表面改性策略
        1.3.1 多巴胺聚合机理
        1.3.2 多巴胺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第二章 聚多巴胺包覆的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多巴胺改性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
        2.2.4 酶活力测定实验
        2.2.5 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2.2.6 酶动力学和抑制动力学研究
        2.2.7 11 味中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活性筛选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条件的优化
        2.3.2 固定化酶评价
        2.3.3 反应温度和p 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2.3.4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2.3.5 11 味中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活性筛选
    2.4 结论
第三章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2.3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
        3.2.4 酶活力测定实验
        3.2.5 中药中酶抑制剂的筛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
        3.3.2 固定条件的优化
        3.3.3 反应温度和p H对酶活性的影响
        3.3.4 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重现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3.3.5 α-葡萄糖苷酶的固定量
        3.3.6 酶动力学和抑制动力学研究
        3.3.7 10 味中药水提取液中酶抑制活性筛选
    3.4 实验结论
第四章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毛细管柱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在线酶抑制剂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4.2.3 毛细管柱在线酶微反应器的制备
        4.2.4 酶活性测定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电泳条件优化
        4.3.2 在线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4.3.4 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研究
        4.3.5 20 味藏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剂活性筛选
    4.4 实验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玉米须及玉米皮化学成分
        1.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
        1.2 玉米皮的化学成分
    2 玉米须及玉米皮药理作用
        2.1 玉米须的药理作用
        2.2 玉米皮的药理作用
    3 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及利用现状
        3.1 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
        3.2 利用现状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玉蜀黍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的各成分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和总皂苷成分的制备
        2.2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多糖的制备
        2.3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蛋白质的制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反应体系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玉蜀黍须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条件筛选
        2.2 玉蜀黍须总黄酮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条件筛选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条件筛选结果
        3.2 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条件筛选结果
        第三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2.2 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玉蜀黍不同部位各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3.2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相关性分析
        3.3 玉蜀黍不同部位各成分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第四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4 Fe~(3+)总还原力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2 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3 对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影响
        3.4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对 Fe~(3+)总还原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玉蜀黍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HPLC-ESI-MS~2分析及降血糖活性研究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玉蜀黍须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3.2 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3.3 玉蜀黍秸秆芯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第二节 采用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UF-LC-MS)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中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3 UF-LC-MS方法
        2.4 色谱条件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型HepG2 和高糖损伤HUVEC细胞改善作用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模型下HepG2 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epG2 细胞的培养
        2.2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2.3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K、G-6-P和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3.2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
        3.3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K活力的测定
        3.4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6-P活力的测定
        4 小结
        第二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高糖损伤HUVEC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UVEC细胞的培养
        2.2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UVEC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2.3 测定高糖损伤 HUVEC 细胞中 NO、ET-1、PAI-1 和 t-PA 含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UVEC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3.2 建立高糖模型(CCK8 比色法)
        3.3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NO含量
        3.4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ET-1 含量
        3.5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t-PA含量
        3.6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PAI-1 含量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技术的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IR)的HepG2细胞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代谢组学样本制备
        2.2 细胞代谢组学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2.4 代谢通路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HepG2 细胞破碎液的~1H NMR谱分析
        3.2 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对IR-HepG2 细胞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概述
        1.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来源
        1.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
    1.2 海藻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海藻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1.2.2 海藻多糖的结构研究及构效分析
        1.2.3 海藻多糖的活性研究
    1.3 羊栖菜研究概况
        1.3.1 羊栖菜多糖分离纯化研究
        1.3.2 羊栖菜多糖的活性研究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羊栖菜活性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
        2.3.4 Sephadex G-200 柱层析纯化
        2.3.5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6 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岩藻糖标准曲线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4.3 羊栖菜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2.4.4 羊栖菜多糖的Sephadex G-200 柱层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栖菜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
        3.3.2 影响SFP-1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素的分析
        3.3.3 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研究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分析
        3.4.2 影响SFP-1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素的分析
        3.4.3 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羊栖菜活性多糖组分的结构初探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SFP-1分子量的测定
        4.3.2 SFP-1单糖组成分析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4.3.4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4.3.5 核磁共振(NMR)分析
        4.3.6 SFP-1的热重分析(TG)
        4.3.7 刚果红实验
        4.3.8 X射线衍射(XRD)测定
        4.3.9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多糖分子量测定
        4.4.2 单糖组成测定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4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4.4.5 核磁共振分析
        4.4.6 SFP-1的热重分析(TG)
        4.4.7 刚果红实验
        4.4.8 X射线衍射测定
        4.4.9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汇
前言
第一章 微波辅助提取联合毛细管电泳测定槐米(槐花)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第一节 中药中螯合亚铁离子活性成分在线筛选(In-Capillary[Fe(ferrozine)_3]~(2+)-CE-DAD)的方法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二节 中药槐米(槐花)中螯合亚铁离子活性成分微波提取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三节 基于活性质量标志物的中药槐米(槐花)毛细管电泳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酶微反应器的黄连中抑制α-糖苷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三章 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体作为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麝香中多组分的样品前处理策略
    1 方法与材料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1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2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
    3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中的酶抑制剂的筛选
    4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
    5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中对映体的分离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试验一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设计
    3 试验内容
        3.1 试验对象
        3.2 观察指标
        3.3 试验方法
        3.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
        4.1 参比品(葡萄糖)测试结果
        4.2 蔗糖及蔗糖+三叶片组测试结果
        4.3 参比品、试验品各时间点血糖与空腹血糖(餐前15min)的差值
        4.4 试验品GI、GL的拟合
        4.5 安全监测
试验二 机制研究
    1 试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小肠酶浓度测定
        3.2 小肠酶活力测定
        3.3 三叶片提取物脱色正交试验
        3.4 最适底物浓度的选择
        3.5 最适酶浓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3.6 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3.7 抑制作用的鉴别
        3.8 抑制类型的鉴别
讨论
    1 三叶片组方的药理研究
    2 升糖指数与血糖负荷
    3 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机理
    4 三叶片降糖作用分析
    5 抑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6 抑制作用鉴别讨论
    7 抑制机制的探讨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提取物的a-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甘草黄酮提高蝉拟青霉胞内皂苷机理及功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蝉花简介
        1.2.1 蝉花的生活史
        1.2.2 蝉花的功效
    1.3 蝉花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1.3.1 多球壳菌素
        1.3.2 核苷类物质
        1.3.3 多糖类
        1.3.4 麦角甾醇极其过氧化物
        1.3.5 虫草酸
        1.3.6 皂苷
    1.4 蝉花的药理作用
        1.4.1 改善肾功能
        1.4.2 免疫调节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降血糖
        1.4.5 其他作用
    1.5 皂苷的生药学功能
        1.5.1 抗氧化
        1.5.2 抗癌
        1.5.3 抗炎
        1.5.4 抗菌
        1.5.5 对糖尿病的作用
    1.6 蝉花活性成分的制备
        1.6.1 人工栽培
        1.6.2 发酵菌丝体
    1.7 代谢调控研究
        1.7.1 代谢调控
        1.7.1.1 pH代谢调控
        1.7.1.2 无机物代谢调控
        1.7.1.3 有机物代谢调控
        1.7.1.4 天然植物对食药用真菌的代谢调控
    1.8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提高蝉拟青霉皂苷合成的天然化合物的筛选以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及设备
        2.1.3 培养方法
        2.1.3.1 培养基
        2.1.3.2 菌种制备
        2.1.4 实验设计
        2.1.5 发酵液IPS含量测定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标准曲线
        2.2.2 培养基成分对蝉拟青霉发酵产IPS的影响
        2.2.3 不同中药对蝉拟青霉发酵产IPS的影响
        2.2.4 培养基成分协同甘草黄酮提高蝉拟青霉IPS合成
        2.2.5 培养条件与甘草黄酮协同调节蝉拟青霉IPS合成的作用
        2.2.5.1 培养温度和甘草黄酮的交互作用对IPS的影响
        2.2.5.2 装液量和甘草黄酮的交互作用对IPS的影响
        2.2.5.3 摇床转速和甘草黄酮的交互作用对IPS的影响
        2.2.5.4 培养时间和甘草黄酮的交互作用对IPS的影响
        2.2.5.5 接种量和甘草黄酮的交互作用对IPS的影响
        2.2.6 验证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草黄酮对蝉拟青霉发酵产皂苷的抗氧化及抑制淀粉水解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蝉拟青霉菌菌种制备
        3.1.4 粗皂苷的制备
        3.1.5 硅胶板层析对皂苷的鉴定
        3.1.6 皂苷抗氧化活性测定
        3.1.6.1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3.1.6.2 清除DPPH反应动力学试验
        3.1.6.3 抑制羟基自由基生成能力的测定
        3.1.6.4 抑制羟基自由基反应动力学
        3.1.6.5 铁还原抗氧化性(FRAP)的测定
        3.1.6.6 铁还原抗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
        3.1.7 皂苷体外抑制淀粉水解酶活性测定
        3.1.7.1 两种蝉拟青霉皂苷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3.1.7.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反应动力学实验
        3.1.7.3 两种蝉拟青霉皂苷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
        3.1.7.4 α-淀粉酶抑制反应动力学实验
        3.1.8 皂苷含量测定
        3.1.9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皂苷分离纯化、含量分析及鉴定
        3.2.2 抗氧化性实验结果对比
        3.2.2.1 清除DPPH·活性比较
        3.2.2.2 皂苷抑制羟基自由基生成活性
        3.2.2.3 铁还原抗氧化活性
        3.2.3 皂苷体外抑制淀粉水解酶活性测定
        3.2.3.1 皂苷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3.2.3.2 皂苷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草黄酮对蝉拟青霉发酵产皂苷调节机制的探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3 蝉拟青霉菌菌种制备
        4.1.4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1.5 转录组序列分析过程
        4.1.5.1 数据过滤
        4.1.5.2 基因组装
        4.1.6 Unigene基本注释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数据过滤结果
        4.2.1.1 每个样品数据过滤的统计分析
        4.2.1.2 过滤前后的碱基分布情况
        4.2.2 组装数据结果统计分析
        4.2.2.1 组装的Unigene
        4.2.2.2 各分组表达基因数目统计分析结果
        4.2.2.3 Unigene的长度分布
        4.2.3 覆盖统计
        4.2.3.1 reads覆盖统计
        4.2.4 Unigene基本注释
        4.2.4.1 差异分析
        4.2.4.2 分组间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论文

(7)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
        1.1.1 糖尿病分类
        1.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1.1.3 糖尿病治疗药物
    1.2 具有降糖活性的天然产物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3 多糖
    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1 麦芽糖酶葡糖淀粉酶(MGAM)和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
        1.3.2 临床中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3 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天然产物
        1.3.4 药物联用抑制α-糖苷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2 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动物
        2.2.2 材料及试剂
        2.2.3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2.2.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重组MGAM-C/N的获得、表达、纯化
        2.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
        2.3.3 协同抑制的评价方法
        2.3.4 黄芩素与1-DNJ联用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讨论
        2.4.1 MGAM-C/N的纯化与鉴定
        2.4.2 黄酮抑制α-葡萄糖糖苷酶的构效关系
        2.4.3 5,6,7-三羟基黄酮与1-DNJ的协同作用
        2.4.4 黄芩素与1-DNJ联用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黄芩素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3.2.3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抑制类型的动力学分析
        3.3.2 分子对接
        3.3.3 荧光光谱分析
        3.3.4 圆二色光谱分析
    3.4 结果讨论
        3.4.1 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3.4.2 分子对接研究
        3.4.3 荧光光谱分析
        3.4.4 圆二色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4.2.3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和α-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4.3.2 植物提取物的黄酮成分分析
        4.3.3 桑枝的液质正负模式检测
        4.3.4桑枝黄酮与1-DNJ协同实验
    4.4 结果讨论
        4.4.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4.4.2 植物提取物的黄酮成分分析
        4.4.3 桑枝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黄姜花药理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黄姜花概述
    1.2 黄姜花根茎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
    1.3 姜科植物的药理作用
        1.3.1 姜花属根茎挥发油抗氧化作用
        1.3.2 姜花属植物的抗微生物作用
        1.3.3 姜科植物的酶活性
        1.3.4 姜花属植物的抗肿瘤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黄姜花地下根茎化学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和提取物样品的制备
        2.2.2 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GC-MS分析
        2.2.3 黄姜花地下根茎提取物总酚酸含量测定
        2.2.4 黄姜花地下根茎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定
        2.2.5 黄姜花地下根茎提取物UPLC-Q-Orbitriap MS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2.4.2 黄姜花地下根茎提取物总酚及总黄酮含量
        2.4.3 黄姜花地下根茎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黄姜花地下根茎部分药理活性研究
    3.1 黄姜花地下根茎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主要溶液的制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1.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1.4 统计学分析
        3.1.5 实验结果
        3.1.5.1 BHT抗氧化活性的标准曲线
        3.1.5.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1.5.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1.6 结果与讨论
    3.2 黄姜花地下根茎的抑菌作用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菌悬液的制备
        3.2.2.2 供试液的制备
        3.2.2.3 琼脂扩散法测定黄姜花地下根茎抑菌活性
        3.2.2.4 黄姜花地下根茎最小抑菌(MIC)和最小杀菌(MBC)浓度的测定
        3.2.3 统计学分析
        3.2.4 实验结果
        3.2.4.1 琼脂扩散法测定黄姜花地下根茎抑菌活性
        3.2.4.2 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MBC和 MIC的测定
        3.2.5 结果与讨论
    3.3 黄姜花地下根茎的酶抑制活性
        3.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2.1 PBS缓冲液的配制(1L)
        3.3.2.2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3.3.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3.3.2.4 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方法
        3.3.2.5 丁酰胆碱酯酶(BchE)抑制活性方法
        3.3.3 统计学分析
        3.3.4 实验结果
        3.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黄姜花地下根茎体外细胞毒性及抗肿瘤机制
    4.1 黄姜花地下根茎体外细胞毒性测定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4.1.3 实验方法
        4.1.3.1 样品相应浓度的制备
        4.1.3.2 细胞复苏及培养
        4.1.3.3 MTT法检测黄姜花地下根茎的细胞毒性
        4.1.4 统计学分析
        4.1.5 实验结果
    4.2 黄姜花地下根茎挥发油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增值作用机制研究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2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4.2.3 统计学分析
        4.2.4 实验结果
        4.2.4.1 黄姜花挥发油作用K562细胞后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4.2.4.2 黄姜花挥发油作用K562细胞后AO/EB荧光染色结果
        4.2.4.3 黄姜花挥发油作用K562 细胞后Hoechst33258 荧光染色结果
        4.2.4.4 Western Blotting检测黄姜花挥发油作用细胞后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2.5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黄姜花不同部位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及药理活性研究
    5.1 黄姜花不同部位提取物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5.1.1 统计学分析
        5.1.2 实验结果
    5.2 黄姜花不同部位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5.2.1 实验结果
        5.2.1.1 BHT抗氧化活性的标准曲线
        5.2.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5.2.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5.3 黄姜花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酶抑制活性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八珍方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八珍方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山楂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2 山药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3 白术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4 茯苓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5 白扁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6 麦芽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7 薏苡仁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8 芡实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9 莲子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UPLC-HRMS的八珍方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八珍方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2.4 八珍方化学成分的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UPLC-QqQ-MS的八珍方不同部位中34 种酚类成分的定量分析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质谱方法的优化
        3.3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八珍方不同部位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及相关分析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DPPH法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 ABTS法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3 FRAP法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2.5 八珍方酚类成分与抗氧化、降糖活性相关分析研究
    3 讨论
        3.1 八珍方样品抗氧化活性分析
        3.2 八珍方样品降糖活性分析
        3.3 八珍方酚类成分与抗氧化、降糖活性相关分析
    4 小结
第五部分 八珍方中10种主要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柱的选择
        3.2 流动相系统的优化
        3.3 测定波长的选择
        3.4 样品测定结果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橡实仁内源多酚化合物对淀粉结构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实的研究概况
        1.1.1 橡实的资源分布
        1.1.2 橡实的营养成分
        1.1.3 橡实的加工及开发利用
    1.2 淀粉的研究概述
        1.2.1 淀粉的简介
        1.2.2 淀粉的消化性
        1.2.3 橡实淀粉的研究现状
    1.3 植物多酚概述
        1.3.1 植物多酚的理化性质
        1.3.2 植物多酚的分离纯化
        1.3.3 植物多酚的结构特性
        1.3.4 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
    1.4 植物多酚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1.4.1 植物多酚对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性的影响
        1.4.2 植物多酚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橡实仁内源多酚物质的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橡实的主要营养成分
        2.2.2 橡实仁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总黄酮
        2.2.3 橡实仁多酚提取物中酚类化合物的LC-MS-TOF鉴别
    2.3 本章小结
3 橡实仁内源多酚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游离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3.2.2 结合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3.2.3 单体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3.2.4 橡实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紫外光谱的影响
        3.2.5 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3.2.6 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圆二色谱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橡实仁内源多酚物质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游离酚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4.2.2 结合酚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4.2.3 酚类单体化合物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4.2.4 橡实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淀粉酶紫外光谱的影响
        4.2.5 橡实仁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淀粉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4.2.6 橡实内源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α-淀粉酶圆二色谱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橡实仁内源多酚物质对DPP-IV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设备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游离酚提取物对DPP-IV的抑制作用机理
        5.2.2 结合酚提取物对DPP-IV的抑制作用
        5.2.3 酚类单体化合物对DPP-IV的抑制作用
        5.2.4 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DPP-IV紫外光谱的影响
        5.2.5 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DPP-IV荧光光谱的影响
        5.2.6 多酚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DPP-IV圆二色谱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内源多酚对橡实淀粉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设备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扫描电子显微观察
        6.2.2 晶体结构分析
        6.2.3 红外光谱分析
        6.2.4 模拟口腔胃肠三段式体外消化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各图中数据

四、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D]. 李鹏. 兰州大学, 2021(09)
  • [2]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D]. 杨小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D]. 张梦晴. 江南大学, 2020(01)
  • [4]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D]. 刘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甘草黄酮提高蝉拟青霉胞内皂苷机理及功效的研究[D]. 史文静. 江苏大学, 2020(02)
  • [7]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D]. 余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黄姜花药理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吴相欢. 贵州大学, 2020(02)
  • [9]八珍方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 任铭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橡实仁内源多酚化合物对淀粉结构和体外消化性的影响[D]. 杨沁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34种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