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吕翔宇[1](2021)在《多年冻土区机场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的多年冻土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国内多年冻土区机场开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与技术。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多年冻土区环境的退化逐渐加剧。为了应对机场跑道因冻土退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害,保持冻土层及跑道的稳定性,提高机场的使用寿命,基于多年冻土区机场对跑道保温性能及强度性能的要求,本文尝试研制一种具有较高保温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加筋泡沫混凝土道面基层材料。具体研究如下:(1)根据机场跑道基层的基本性能要求,通过分析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导热系数等参数,对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得出当水灰比为0.5,干密度为1200kg·m-3时,掺加30%粉煤灰和0.15%的6mm玻璃纤维的泡沫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佳,在满足普通民用机场跑道基层强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其隔热性能远强于普通基层材料。(2)对道基用泡沫混凝土加筋工艺和养护方案进行优化研究,得出当钢筋直径为8mm,钢筋网格间距为20cm,筋网距离试件底部1.5cm时,加筋工艺对泡沫混凝土试件强度改善的程度最佳,其28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增长19.27%和34.3%。同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得出低湿度大温差养护环境会对泡沫混凝土强度性能和隔热性能造成永久性劣化,施工养护时须保持较为稳定的相对湿度和温度。(3)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检验道基用泡沫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同时使用Wiener过程模拟预测试件使用寿命,得出在冻融循环150次后,试件质量损失率较小,仍能保持较高使用性能。

牛玉川[2](2021)在《多年冻土区路桥碎石过渡段路基结构优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路桥过渡段差异性沉降是铁路建设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多年冻土区,病害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多变。路桥过渡段作为道路与桥梁结合的一个关键结构,路基与桥台的沉降差严重影响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以及行车的舒适性,在外部行车荷载的影响下,差异性沉降更加严重突出,目前针对沉降病害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在桥台后沉降凹陷处填埋道渣并重新找平,但该方法只能短时间解决病害问题,未能从沉降机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沉降差异,而且长期堆积的道渣不利于冻土地基的稳定性,可能产生新的病害。因此,本文参考多年冻土区路基沉降的治理措施,从单一粒径碎石材料的“主动冷却”地基和短桩基提升路基整体刚度两方面入手,提出一种新的路桥碎石过渡段优化结构方案,为了探究优化结构模型中的单一粒径碎石材料和短桩基结构的治理效果,本文共设置三种试验模型:一般路桥碎石过渡段;单一粒径碎石路桥过渡段;路桥碎石过渡段优化结构。根据实际工程地段的气候条件和外部荷载,通过室内试验对模型的温度场、水分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多年冻土区冻土特性,在进行周期温度循环之前,首先通过高低温环境试验箱模拟出冻土活动层,发现活动层形成良好,各层土体成正弦周期性变化,随着土体的加深,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减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对三种模型的温度场进行监测发现,单一粒径碎石结构各层土体温度均低于同等深度的一般碎石结构,且碎石层底部的温度波动幅度更大,表明单一粒径碎石材料能较好地实现对流换热,进而达到主动降温,保护冻土地基稳定性的目的;短桩基对周围土体温度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有限,整体温度与单一粒径碎石结构相差较小。(3)对试验模型加载前后的水分场进行监测发现,由于温度场的影响,单一粒径碎石结构和优化结构地基含水率均低于一般碎石结构,短桩基的影响使得含水率略有升高;在荷载和冻融循环的影响下,地基含水率均呈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优化结构含水率变化最小。(4)在施加外部荷载前,对路基和桥台的冻胀融沉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土体厚度大大减小,单一粒径碎石材料能较好地保护冻土地基的稳定性,且短桩基对地基温度场的影响较小,使得单一粒径碎石结构和优化结构由冻胀引起的变形量均低于一般路桥碎石过渡段。(5)在施加外部荷载后,对模型结构的沉降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一粒径碎石结构与优化结构的路桥沉降差均小于一般碎石过渡段,且优化结构模型的沉降差最小,说明单一粒径碎石材料和短桩基结构大大提升了过渡段的整体刚度,对差异性沉降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短桩基效果更加显着。

张传峰[3](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杨柳君[4](2020)在《地下水对冻土区桩基热力特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的大背景下,随着降水的增加,冰川冰及地下冰的融化,极大的增加地下水出现的可能性。且地下水的对流热使得相邻范围内的冻土升温甚至融化,将严重威胁冻土区桩基工程的服役性能。因此,在桩基运营期间内因地下水热效应而引起的桩基病害问题是冻土工程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本文通过制备冻土-结构接触面试样,探究升温诱发冻土-结构接触面力学特征变化过程,并构建多因素耦合下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数学表达式;同时基于桩基工程勘测资料,结合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数学表征,构建桩-土体系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模型,探析地下水热效应对桩-土体系温度场的热扰动规律及桩基承载性能的劣化规律。可为认知冻土-结构接触面强度劣化机制及摩擦特性分析提供试验及理论依据,且是对寒区桩基结构设计及灾害认知的有益补充。针对正融过程中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的演化规律问题,开展正融过程中冻土-结构接触面直剪试验得出:在正融过程中接触面抗剪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水率为30%及40%时,抗剪强度与温度近似呈现线性关系。当含水率升高至50%及60%时,抗剪强度在-1℃~-0.5℃阶段急剧下降;随着冻土-结构接触面温度的升高,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失。不同含水率的内摩擦角与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接触面抗剪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基于冻土-结构接触面内摩擦角的变化关系,构建温度及含水率耦合下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系数数学表达式。针对未来年份地下水作用及地下水区域性差异对桩-土体系温度场的热扰动情况问题,开展无地下水及温度为0.6℃、0.8℃和1.0℃地下水作用下桩-土体系温度场热分析得出:地下水的存在使得周围冻土升温甚至融化,且0.6℃、0.8℃及1.0℃的地下水在30年后的融化范围分别为9.18m、11.17m及13.22m。因此,地下水的存在更易导致桩基承载状态失稳。针对未来年份地下水热效应影响下桩基承载性能的劣化规律问题,开展不同年份时地下水对桩基承载性能的数值计算分析得出:在极限荷载的作用下,轴力沿桩长呈现自上而下减小的趋势,且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在距离桩端越近轴力曲线的收敛的越快。随着地下水对冻土热扰动的效果不断增强,下部桩基的桩侧摩阻力衰减趋势越发明显。依据桩基的Q-S曲线变化规律可将其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及塑性阶段。当地下水作用时,桩基的Q-S曲线明显向左偏移且桩基沉降不断增加。当在桩基极限荷载作用时,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桩基下部的桩周土体的位移量明显增加,且桩-土体系位移沿径向方向向远处扩散的距离增加。

李发达[5](2020)在《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及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为统筹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发展中西部经济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及运营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为克服冻土场地给建造和运营铁路干线带来的次生问题,工程师常常采用桩基础的形式规避不良地质。然而,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强度大,其中青藏高原地震区地震活动位居全国之首,因此冻土场地桩基桥梁抗震问题日渐突出。基于此,本文选取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作为研究点,将典型冻土场地桩基桥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室内低-常温动三轴试验数据对p-y曲线进行修正;其次,建立冻土场地桩基桥梁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以此模拟冻土条件下桩基桥梁的地震响应特性。最后,利用高斯过程替代模型,计算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的统计变量,进而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思路如下:(1)冻土场地砂砾石动力特性试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低-常温动三轴试验,分别讨论了粗颗粒砂砾石在不同温度、不同围压和不同砾砂比条件下的骨干曲线、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依据砂砾石试样进行CT扫描试验,在所得CT数均值和标准差的基础上结合动剪应力和动剪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试样内部微结构图像分析了砂砾石试样的损伤演化过程和特征。(2)在低-常温动三轴试验数据基础上对常规p-y曲线进行修正,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冻土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模拟。利用界面友好MSBridge程序建立冻土场地桩基桥梁有限元数值模型,详细介绍了数值模型中各部分的模拟细节。最后利用开源有限元数值计算平台Open Sees执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对冻土场地桩基桥梁的地震响应特性进行分析。(3)采用高斯过程替代模型,计算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的统计变量,进而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基于影响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响应的主要参数,确定这些参数的服从分布特点,获取输入样本;其次,基于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不同样本输入下模型的响应,得到输入-输出的训练样本;最后,结合高斯过程替代模型,量化桩基桥梁的地震响应不确定性。本文基于低-常温动三轴试验和三维有限元非线性模型分析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冻土场地砂砾石材料的动力特性和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斯替代模型,计算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的统计变量,进而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以上这些工作将为土的动力特性相关试验和桥梁桩基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地震响应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梦菲[6](2020)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在多年冻土区生产活动的增加,对于电力输送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多年冻土区输电杆塔建成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导致桩基础产生冻胀融沉病害。桩基础在冬季发生冻胀时,桩体的上升位移与其附近土体的冻胀值近乎相同,而在土体发生融沉时因桩体深埋于冻土的永冻层中受冻结力的影响使得桩体的融沉值小于土体,由此产生桩土的相对变形差,如此往复作用即会导致“冻拔”病害,将严重影响输电杆塔的安全性和使用性。为了得出热桩基础对该病害治理的长期作用效果,本文在青藏高原未来50年升温2.6℃的背景条件下,以青藏铁路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与普通桩基础(无热棒桩基础)的现场试验为基础,运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热力耦合的方法对有无热棒桩基础进行长期稳定性研究,得出:(1)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逐年升高,冻土层深8m范围内的土体温度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年限时间的增加,无热棒桩基础的活动层厚度有所增加,严重影响桩基础稳定性。热棒桩基础对土层深度为3m至8m的桩周土体的温度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在5m深时降温幅度最大为2.6℃,且热棒可提高冻土上限值可较好的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年限的增加,热棒的有效工作效率在逐渐衰减从而导致对土层的降温效果减弱。(2)在相同的外界温度荷载下,热棒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冻土的降温速率,过快的降温速率将使得土体内部的水分还未来得及迁移土体就已完成了冻结过程,从而会对土体的冻胀产生抑制作用。(3)桩基础在冬季发生冻胀时,桩体与其附近土体的冻胀值近乎相同(不考虑桩体被拔断),热桩基础由于热棒的降温作用较普通桩基础在冬季时的冻胀值减小,且由于热棒在冬季整体上降低了土层的温度,使之在夏季时土体的温度依然低于普通桩基础从而对土体的融沉亦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通过对热桩基础与普通桩基础20年中年冻拔值分析得:普通桩基础的年冻拔平均值约为19mm,热桩基础的年冻拔平均值约为10mm,可得热棒桩基础对于多年冻土区输电杆塔桩基础的冻拔病害有良好的治理效果。

罗涛[7](2020)在《多年冻土区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路桥过渡段作为连接道路与桥梁的关键结构,是保证列车平顺、安全通行的关键。然而该结构由于桥台与路基的刚度骤然变化导致其易发生差异性沉降病害,尤其是在通车后动力荷载作用下该病害表现得更为明显。由调查数据分析可知,青藏铁路沿线路桥过渡段差异性沉降病害非常严重,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为往沉降差空洞中填埋道渣,重新找平的方法,此方法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填埋道渣不利于路基稳定严重时将导致新的病害。目前对于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病害的研究都是从其温度场及水分场的角度出发,且多数都为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本文结合多年冻土区冻土的活动层特性,从刚度差异角度出发提出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来开展本次室内模拟试验。本次试验主要是观测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在外界循环温度荷载及持续外力荷载作用下其温度场与位移场的变化规律。得出:(1)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中心处土体温度由于试验的桩基导热系数比冻土高且受双排桩基对其的影响,导致其温度略高于一般路桥过渡段结构,但是桩基对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土体温度有影响且不会影响冻土的冻结线。(2)本次室内模拟试验较真实的模拟出冻土的活动层,且试验模拟的冻土具有良好的冻胀融沉特性。在外界环境温度随年限逐年升高的情况下,路桥过渡段结构的活动层深度略有增加,且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的增加幅值略大。(3)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在持续外荷载与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其差异性沉降量较一般过渡段结构大幅度降低,同时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的轨面弯折角较一般过渡段结构也大幅度降低,说明桩基的存在很大程度增加了土体刚度使其对减缓路桥过渡段的差异性沉降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很好的保证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和平顺性。(4)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两种路桥过渡段结构进行长期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对比两种结构的温度场与位移场得出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对于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差异性沉降有很好的治理效果。

韩杨春[8](2020)在《冻土区多场耦合效应下锥柱基础承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冻土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地基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等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电网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工程需要经过冻土区。虽然目前围绕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承载性能的研究十分丰富,但大多针对非冻土地基,专门研究冻土地基杆塔基础承载性能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冻土地基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提出了一种适应冻土环境的输电线路装配式锥柱基础,采用室内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统计学分析、理论推导等方法,对锥柱基础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如下:(1)为了研究温度场、渗流场、冻土应力场与外力场等多场耦合效应对锥柱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三种冻结温度(-5℃、-10℃与-15℃)及三种加载模式(上拔、水平及上拔+水平)下,共计九组室内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多场耦合效应下装配式锥柱基础承载性能良好,结构稳定性较高,但当外力场为上拔+水平加载时,基础的上拔承载性能因水平荷载的影响平均下降了13%,而此时水平承载力平均仅发挥了单独水平加载时极限承载力的28%,说明基础的上拔承载力是影响基础整体承载性能的关键因素。(2)针对锥柱基础的上拔承载性能,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数值模拟的计算参数进行了反演和验证,随后采用反演参数基于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设计了三种尺寸因素(基础深宽比、锥柱顶部直径与锥柱底部直径)在三种水平下共计九种尺寸的锥柱基础,并在三种冻结温度下进行了模拟上拔加载。对27组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极差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基础尺寸对上拔承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基础深宽比λ→锥柱底部直径D→锥柱顶部直径d,但根据F检验的结果,这些尺寸因素均不是显着性影响因素;(2)上拔加载时,冻土地基的破坏模式总体可分为“T”型、“V”型与“U”型三种。当冻结温度为-5℃时,破坏模式还会受到基础尺寸的影响。但当冻结温度达到-10℃或-15℃,不同尺寸基础的破坏模式趋于一致,均呈“U”型破坏;(3)室内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均表明,多场耦合效应对基础上拔承载性能的影响显着。其中,温度场通过水—冰相变改变土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从冻结力、冻胀力及土体物理力学强度三个方面影响基础的承载性能,地基土承载因素的承载顺序为冻结力→侧摩阻力→土体物理力学强度。当冻结温度为-5℃时,冻结力与侧摩阻力的承载作用显着,围绕基础侧面出现圆柱状剪切破坏区;但当冻结温度达到-10℃或-15℃,冻结力与侧摩阻力虽然随之增强,但承载比例显着下降,土体物理力学强度逐渐承担大部分荷载。(3)为了研究锥柱基础上拔荷载—位移曲线特征,采用双曲线模型对数值模拟得到的27条上拔荷载—位移曲线进行归一化拟合分析,从而得到了三种冻结温度在两种保证概率(50%与95%)条件下共计六条锥柱基础上拔荷载—位移预测曲线。进一步分析了预测曲线的拟合参数a和b与冻结温度的关系,并进行了线性拟合,最终建立了考虑冻土温度的冻土区锥柱基础上拔荷载—位移曲线预测公式。(4)为了研究冻土区锥柱基础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首先对比了土重法、土压力法以及剪切法的异同,确定借鉴剪切法的思想,对数值模拟得到的“U”型滑动面进行剪切力积分,最终基于Kotter半无限水平面散粒体塑性平衡方程和MohrCoulomb准则,提出了冻土区锥柱基础极限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5)为了评价装配式锥柱基础的实用性,从基础的结构可靠度与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了计算分析。首先基于JC法计算了装配式锥柱基础的结构可靠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型基础在风荷载与冻胀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可靠度(3.36与3.40)均满足了电压等级500kV及以下的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要求(大于3.2),但并未达到特高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安全标准(大于3.7)。经济效益上,装配式锥柱基础比现浇混凝土基础造价降低了约12%,时间成本降低了约96%,且在220kV单双回路以及500kV单回路线路中更具成本优势。(6)基于现场试验的结果,对本文提出的上拔荷载—位移曲线预测公式与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准确性较高,不仅适用于输电线路锥柱基础,更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冻土区输电线路扩底基础的应用中。

刘凤云[9](2020)在《通风管对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温度场和承载力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高原冻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原冻土区冻土的退化严重,这给高压输电线塔基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高原冻土区,为了提高输电线塔基的承载力,建议将塔基底部土体置换为冻胀不敏感性材料粗颗粒土,将塔基设计为带有主动降温措施的通风管塔基。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的承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够为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的设计和施工等关键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工作如下:(1)试验研究了粉质黏土在高温冻土区间(-2℃~2℃)的力学性能,发现粉质黏土在此区间力学性能有明显的退化,并对其退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粗颗粒土的冻胀特性受击实功和细粒含量影响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最不利于粗颗粒土冻胀的颗粒级配和击实条件,并解释了其冻胀机理;同时研究了温度对粗颗粒土剪切特性的影响,发现粗颗粒土在负温下剪切强度显着增加,会出现脆性破坏。(2)为降低塔基周围土体的温度,将外置(内置)通风管这种主动降温措施引入到塔基中,确定了通风管塔基的降温效果,对比了不同季节有通风管和无通风管时塔基周围土体的降温情况;对比发现,在冷季节(温度低于0℃),通风管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探讨了通风管直径、管间距、埋置深度等因素对通风管塔基周围土体降温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有利于降低塔基周围土体温度的参数组合。(3)为解决暖季(温度高于0℃)高温对通风管周围土体温度场的干扰,提出了外置通风管和调节开关相结合的高原冻土区塔基综合处置技术,即在冷季节保持开关打开,冷空气进入通风管;暖季节开关关闭,阻止外界高温空气进入通风管;研究发现此组合措施能够保证暖季塔基底部土体处于负温状态,有助于塔基的稳定性。(4)结合粉质黏土和粗颗粒土剪切性能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通风管塔基对塔基周围土体的降温效果,计算和模拟分析了塔基的极限承载力;发现将粉质黏土置换为粗颗粒土可以显着提高塔基抗压极限承载力;通风管塔基在冷季可以有效提高塔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抗压极限承载力,外置通风管和调节开关组合措施在暖季可以有效提高塔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抗压极限承载力。最后依据试验和模拟情况总结了高原冻土区通风管塔基的施工流程。

侯鑫,杨斌,陈继,赵静毅,芮鹏飞[10](2020)在《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带来的热扰动削弱了桩基础的早期热稳定性,降低了桩基承载力。通过早期热稳定性影响因素、热稳定性对承载力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三个方面对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表明:首先,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基础具有热扰动范围大、回冻时间长的特点,其中水化热及胶凝材料、入模温度、成孔方式作为主动影响因素是热扰动的主要来源,桩基特征及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作为间接因素也对早期热稳定性产生次要影响;其次,钻孔灌注桩热扰动显着降低了桩基早期的承载力,延缓了上部结构施工时间;在削弱桩基早期热扰动方面,人工制冷、热管等措施具有良好的加速回冻效果。基于桩基承载力与冻土地温的密切关系,未来还需进一步定量评估冲击钻成孔施工方式、灌注桩施工季节、群桩设计参数对桩基早期热扰动的影响,深入认识早期热扰动作用下桩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设计荷载与冻土蠕变的关系及其对工期的影响,并研发施工更加便利、效果更加显着、适用范围更广的低水化热胶凝材料和钻孔灌注桩控温措施,有效提高钻孔灌注桩早期的承载力。

二、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多年冻土区机场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区机场道基保温隔热措施研究现状
        1.2.2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泡沫混凝土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及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发泡剂
        2.1.3 粉煤灰掺合料
        2.1.4 纤维
    2.2 试验仪器
    2.3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制备方法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发泡方法
        2.3.3 制备方法
        2.3.4 养护工艺
    2.4 泡沫混凝土性能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2.4.1 物理性能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2.4.2 力学性能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2.4.3 耐久性能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2.4.4 微观形貌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2.5 泡沫混凝土室内实验参数确定
        2.5.1 发泡剂种类
        2.5.2 水灰比
        2.5.3 干密度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理力学性能的泡沫混凝土材料组成优化
    3.1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影响
        3.1.1 物理性能
        3.1.2 力学性能
        3.1.3 微观性能
    3.2 纤维对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影响
        3.2.1 物理性能
        3.2.2 力学性能
    3.3 粉煤灰-纤维复合作用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配合比设计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施工参数对冻土区机场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4.1 加筋参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4.1.1 正交试验设计
        4.1.2 方差分析基本思路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1.4 工艺优化设计及优化效果
    4.2 养护方案对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2.1 国内多年冻土区气候环境特点分析
        4.2.2 冻土环境温度对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4.2.3 寒冷环境下道基用泡沫混凝土道路施工养护工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土区机场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5.1 泡沫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
        5.1.1 试验方案及评价参数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Wiener过程预测加筋泡沫混凝土使用寿命
        5.2.1 Wiener过程相关函数
        5.2.2 过程参数估计
    5.3 主要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多年冻土区路桥碎石过渡段路基结构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冻土分布概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冻土研究现状
        1.3.2 一般地区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1.3.3 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1.4 过渡段路基结构优化试验理论依据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路桥碎石过渡段室内试验设计
    2.1 模型试验装置
    2.2 室内模型试验原型结构及相似模化
        2.2.1 原型结构
        2.2.2 相似模化
    2.3 路桥过渡段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
        2.3.1 混凝土桥台和桩基设计与制作
        2.3.2 过渡段模型和路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2.4 试验加载方案
        2.4.1 理论依据
        2.4.2 加载量的确定
3 温度场分析
    3.1 活动层的形成
    3.2 温度场初步分析
        3.2.1 模型一温度场初步分析
        3.2.2 模型二温度场初步分析
        3.2.3 模型三温度场初步分析
    3.3 温度场对比分析
        3.3.1 模型一与模型二温度场对比分析
        3.3.2 模型二与模型三温度场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分场分析
    4.1 模型一水分场分析
    4.2 模型二水分场分析
    4.3 模型三水分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位移场分析
    5.1 冻融循环位移场分析
    5.2 位移场初步分析
    5.3 位移场对比分析
    5.4 路桥碎石过渡段优化结构防治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2.3.1 气候
        2.3.2 太阳辐射
        2.3.3 地形地貌
        2.3.4 地层岩性
        2.3.5 水文地质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3.2.1 水热环境因素
        3.2.2 工程建设因素
    3.3 路基变形特征
        3.3.1 路基变形过程
        3.3.2 路基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路基变形监测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4.2.2 监测断面概况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4.3 路基变形机理
        4.3.1 水分迁移
        4.3.2 温度场效应
        4.3.3 冻融循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5.2.1 单一防治措施
        5.2.2 复合防治措施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5.3.3 数值计算模型
        5.3.4 边界条件设定
        5.3.5 模型计算参数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地下水对冻土区桩基热力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研究现状
        1.2.2 冻土区桩基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2.4 问题的提出
    1.3 本课题拟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主要技术路线
2 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2.1 冻土-结构接触面直剪试验研究
        2.1.1 试验测试设备及试样制备
        2.1.2 试验测试分组及测试过程
    2.2 冻土-结构接触面直剪试验结果
        2.2.1 冻土-结构接触面抗剪强度规律分析
        2.2.2 冻土-结构接触面强度指标规律分析
        2.2.3 冻土-结构接触面摩擦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对冻土区桩-土体系温度场影响分析
    3.1 控制方程
    3.2 数值模型建立过程
        3.2.1 数学模型
        3.2.2 几何模型及参数选取
        3.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4 工况划分及数值计算模型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地下水对桩-土体系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3.2 桩-土接触面温度分布
        3.3.3 地下水对冻土层的影响范围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对冻土区桩基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4.1 控制方程
    4.2 数值模型建立过程
        4.2.1 几何模型及参数选取
        4.2.2 边界条件及荷载加载方案
        4.2.3 工况划分及数值计算模型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地下水对桩基轴力的影响分析
        4.3.2 地下水对桩基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4.3.3 地下水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4.3.4 地下水对桩-土体系位移场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及不确定性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场地桩基试验研究
        1.2.2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数值模拟
        1.2.3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特性分析
        1.2.4 桩基桥梁地震不确定性分析
    1.3 目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冻土场地砂砾石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砂砾石动力特性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样的制备
        2.2.3 试验过程
        2.2.4 本构关系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对砂砾石动力特性的影响
        2.3.2 围压对砂砾石动力特性的影响
        2.3.3 砾砂比对砂砾石动力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数值模拟与地震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有限元数值模型建立
        3.2.1 青藏高原冻土区查拉坪大桥工程概况
        3.2.2 MSBridge界面中桥梁构件编号
        3.2.3 OpenSees桩基桥梁有限元模型
        3.2.4 桥面板的模拟
        3.2.5 柱墩和基桩的模拟
        3.2.6 桩-土界面的模拟
        3.2.7 桥梁支座和桥台的模拟
        3.2.8 数值模拟中p-y曲线的修正
    3.3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特性分析
        3.3.1 基底激励
        3.3.2 排架2桥面板的时程反应分析
        3.3.3 排架2和4中1号柱墩的时程反应分析
        3.3.4 1号柱墩剖面响应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不确定性量化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高斯替代模型的地震响应不确定性量化分析
        4.2.1 Sobol序列采样
        4.2.2 基于高斯过程模型地震响应模拟
        4.2.3 地震响应的不确定性量化
        4.2.4 地震响应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总结
    4.3 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的评估
        4.3.1 抗震性能参数和指标特性
        4.3.2 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对体系地震响应的概率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棒降温技术
        1.2.2 冻土区桩基冻拔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冻土区温度场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1 冻土的热物理特性参数
        2.1.1 相变潜热
        2.1.2 比热
        2.1.3 导热系数
    2.2 温度场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2.2.1 附面层理论
        2.2.2 温度场边界条件分类
    2.3 热棒降温简化计算模型
        2.3.1 热棒的工作原理
        2.3.2 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2.3.3 热棒简化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冻土区应力变形场基本理论
    3.1 冻土的力学性质
        3.1.1 冻土的强度
        3.1.2 土体的DP屈服准则
    3.2 土体冻胀原理
    3.3 桩土界面理论
        3.3.1 桩土界面的冻结力及冻结强度
        3.3.2 桩—土冻胀力
    3.4 应力变形场理论
    3.5 本章小结
4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降温效果数值模拟
    4.1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4.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4.3 热棒降温效果评价
        4.3.1 模型计算的对比验证分析
        4.3.2 热桩基础降温速率分析
        4.3.3 热桩基础降温程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望不段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作用应力场数值模拟
    5.1 热力耦合概述
    5.2 建立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1 桩-土界面接触设置
        5.2.2 土体力学参数及边界条件
    5.3 热棒对桩冻拔的效应分析
        5.3.1 模型计算的对比验证分析
        5.3.2 桩土体系的冻拔分析
        5.3.3 热棒桩基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多年冻土区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冻土的冻胀融沉研究现状
        1.3.2 一般地区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1.3.3 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研究现状
    1.4 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的提出
    1.5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路桥过渡段室内模拟实验
    2.1 模型试验装置
    2.2 模拟试验理论依据
    2.3 模型制作过程
        2.3.1 活动层的模拟
        2.3.2 桥台及桩制作过程
        2.3.3 过渡段模型与路基模型制作过程
    2.4 试验加载
        2.4.1 加载依据
        2.4.2 模拟试验加载
3 模型温度场及位移场影响规律分析
    3.1 温度场影响规律分析
        3.1.1 模型一温度场规律分析
        3.1.2 模型二温度场规律分析
        3.1.3 两模型温度场规律对比分析
    3.2 过渡段与桥台位移场规律分析
    3.3 板桩路桥过渡段治理病害能力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理论基础及控制方程
        4.3.1 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4.3.2 冻土变形场控制方程
    4.4 边界条件及初始值的确定
    4.5 模型试验的对比验证分析
        4.5.1 温度场对比验证
        4.5.2 变形场对比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长期效果分析
    5.1 路桥过渡段温度场分析
    5.2 路桥过渡段变形场分析
    5.3 板桩路桥过渡段长期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冻土区多场耦合效应下锥柱基础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冻土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
        1.2.2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承载性能与应用
    1.3 存在的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冻土区装配式锥柱基础承载性能室内模型试验
    2.1 土样物理力学与热力学性质试验
        2.1.1 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1.2 热力学性质试验
    2.2 试验方案
        2.2.1 基础设计
        2.2.2 土样制备
        2.2.3 土样冻结
        2.2.4 试验监测
        2.2.5 试验加载
    2.3 试验流程
        2.3.1 土样制备
        2.3.2 冻结试验
        2.3.3 加载试验
    2.4 冻结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冻土温度场
        2.4.2 冻土应力场与冻胀位移
    2.5 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2.5.2 上拔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2.5.3 水平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2.5.4 复合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冻土区装配式锥柱基础承载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拟方案
    3.2 模拟流程、网格的划分及材料参数的选取
        3.2.1 模拟流程
        3.2.2 计算网格的划分与边界条件
        3.2.3 本构关系、热力学模型及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参数反演的结果及分析
        3.3.2 冻土地基装配式基础上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3 冻土地基破坏模式
    3.4 多场耦合效应下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冻土温度的归一化上拔荷载—位移曲线预测
    4.1 荷载—位移曲线的拟合分析
        4.1.1 描述基础荷载—位移曲线的双曲线模型
        4.1.2 正交试验荷载—位移曲线的归一化处理与分析
        4.1.3 两种保证概率下基础归一化上拔荷载—位移预测曲线
    4.2 冻土区锥柱基础归一化上拔荷载—位移曲线预测公式
        4.2.1 两种保证概率下的预测公式
        4.2.2 预测公式的验证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冻土区装配式锥柱基础上拔承载力计算与实用性评价
    5.1 冻土区锥柱基础上拔承载性能的计算方法与验证
        5.1.1 上拔承载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5.1.2 冻土区锥柱基础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5.1.3 四种方法计算结果
        5.1.4 误差分析
    5.2 冻土区装配式锥柱基础结构可靠度分析
        5.2.1 基础极限状态与可靠度的定义
        5.2.2 基础上拔极限状态分析方程
        5.2.3 基于JC法的结构可靠度计算
        5.2.4 装配式锥柱基础可靠度评价
    5.3 装配式锥柱基础经济效益分析
        5.3.1 单个基础成本
        5.3.2 施工运输成本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试验
    6.1 工程地质背景
        6.1.1 试验场地
        6.1.2 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
    6.2 现场试验方案
        6.2.1 基础设计与场地布置方案
        6.2.2 试验流程、基础制备及加载方案
    6.3 现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研究成果验证与分析
        6.4.1 归一化荷载—位移曲线预测公式的验证与分析
        6.4.2 上拔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验证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通风管对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温度场和承载力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冻土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1.1.2 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质黏土和粗颗粒土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通风管研究现状
        1.2.3 塔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2 粉质黏土和粗颗粒土温度敏感性研究
    2.1 温度对粉质黏土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
        2.1.1 粉质黏土试样的制备
        2.1.2 粉质黏土剪切试验结果和分析
        2.1.3 粉质黏土的临塑荷载
    2.2 击实功对粗颗粒土的冻胀特性的影响
        2.2.1 粗颗粒土试样的制备
        2.2.2 粗颗粒土试样击实试验设计
        2.2.3 粗颗粒土冻胀试验结果和分析
    2.3 细粒含量对粗颗粒土的冻胀特性的影响
        2.3.1 粗颗粒土试样的制备
        2.3.2 细粒含量影响的试验设计
        2.3.3 细粒含量影响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2.4 温度对粗颗粒土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
        2.4.1 剪切试样的制备和试验方法
        2.4.2 .粗颗粒土剪切试验结果和分析
    2.5 小结
3 通风管对输电线塔基降温效果的影响研究
    3.1 外置通风管塔基处置技术研究
        3.1.1 空气-通风管-土体传热模型
        3.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1.3 外置通风管降温效果模拟分析
        3.1.4 外置通风管参数优化
        3.1.5 外置通风管与调节开关
    3.2 内置通风管塔基处置技术研究
        3.2.1 内置通风管的承载性能设计
        3.2.2 通风管换热性能的确定
        3.2.3 内置通风管降温效果模拟分析
    3.3 内置和外置通风管降温效果比较
    3.4 小结
4 塔基承载力的分析研究
    4.1 通风管塔基承载力计算分析
        4.1.1 无通风管塔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4.1.2 外置通风管塔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4.1.3 内置通风管对塔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4.2 通风管塔基承载力数值模拟分析
        4.2.1 塔基数值模型和参数
        4.2.2 承载力模拟结果和分析
    4.3 施工工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影响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的因素
    1.1 水化热及胶凝材料
    1.2 入模温度
    1.3 成孔方式
    1.4 桩基特征
    1.5 桩周冻土特征
2 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对其承载力的影响
3 桩基早期热稳定性的改善措施
4 展望

四、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年冻土区机场道基用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D]. 吕翔宇.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年冻土区路桥碎石过渡段路基结构优化试验研究[D]. 牛玉川.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地下水对冻土区桩基热力特性影响研究[D]. 杨柳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冻土场地桩基桥梁地震响应及不确定性量化分析[D]. 李发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6]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热桩基础冻拔效应数值分析[D]. 吕梦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多年冻土区板桩路桥过渡段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 罗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冻土区多场耦合效应下锥柱基础承载性能研究[D]. 韩杨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通风管对高原冻土区输电线塔基温度场和承载力影响规律研究[D]. 刘凤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10]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基础早期热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侯鑫,杨斌,陈继,赵静毅,芮鹏飞. 冰川冻土, 2020(04)

标签:;  ;  

高原多年冻土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