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时频分析

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时频分析

一、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时频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0)在《多干旱类型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给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社会经济发展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干旱的发生比较复杂,涉及到气象、农业、水文、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众多的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流域内气象、农业、水文干旱灾害频繁,不同类型干旱发生的时间和机理也不同并且又相互影响。研究多干旱类型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有助于全面地揭示干旱的特点并深刻地认识干旱现象,也可为指导流域制定防旱抗旱措施与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借鉴。此外,黄河流域干旱呈现出的频发态势导致流域内农作物减产、居民生活与工业用水困难、生态环境退化等,因此开展变化环境下的黄河流域干旱演变规律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黄河流域干旱日趋严重的问题,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从多干旱类型的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黄河流域的气象、农业、水文、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识别了网格化的干旱趋势特征,构建了干旱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阐明了气象干旱到其它类型干旱的传递规律,探讨了干旱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揭示了遥相关因素对干旱产生的影响,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研究黄河流域的气象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呈增加趋势,SPEI的线性倾向率为-0.148/10a。基于改进的曼-肯德尔趋势检验法MMK的网格化气象干旱趋势特征表明在季尺度上,春季、夏季、秋季气象干旱呈增加趋势。气象干旱历时和强度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大多为广义帕累托分布GP,并且选取的最优Copula模型为Frank-copula。气象干旱的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表明全流域上发生气象干旱最严重的时段为1997年5月至1998年8月,干旱历时为16个月,干旱强度为12.44,干旱重现期为115.18年。(2)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研究黄河流域的农业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黄河流域农业干旱呈减缓趋势,植被状态指数VCI、温度状态指数TCI、植被健康指数VHI、改进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TVDI、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NVSWI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10a、0.059/10a、0.133/10a、0.005/10a、0.137/10a,其中VCI反映的旱情减缓趋势最为明显。农业干旱的减缓是近些年来在黄河流域实行生态保护与建设、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结果。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不同农业干旱指数均监测到黄河流域主要发生的农业干旱类型为中旱。基于MMK的网格化农业干旱趋势特征表明各个季度农业旱情均呈减缓趋势。基于无量纲技巧评分SS可得到黄河流域在春季、夏季、秋季与冬季的最优农业干旱指数分别为VHI、TCI、MTVDI、VCI。(3)以地表径流数据为基础研究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黄河流域水文干旱呈增加趋势,标准化径流指数SSI的线性倾向率为-0.021/10a,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水文干旱增加趋势尤为明显。MMK趋势检验法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季与年尺度水文干旱均呈增加趋势,而不同分区的水文干旱趋势特征存在差异性。水文干旱历时和强度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大多为对数逻辑分布Log-L和广义极值分布GEV,并且选取的最优Copula模型为Frank-copula。水文干旱的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表明全流域上发生水文干旱最严重的时段为1996年11月至1999年6月,干旱历时为32个月,干旱强度为43.29,干旱重现期为23.26年。(4)以GRACE重力卫星数据为基础研究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5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干旱呈增加趋势,地下水干旱指数GDI的线性倾向率为-0.013/10a。MMK趋势检验法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月与季尺度地下水干旱均呈增加趋势,而不同分区的地下水干旱趋势特征存在差异性。地下水干旱历时和强度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大多为广义极值分布GEV,并且选取的最优Copula模型为Frank-copula。地下水干旱的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表明全流域上发生地下水干旱最严重的时段为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干旱历时为7个月,干旱强度为7.36,干旱重现期为13.58年。(5)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为0-3个月。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的传播时间在夏季较短,为3-4个月;而在冬季相对较长,为10-12个月。气象干旱到地下水干旱的传播时间在夏季较短,为6-7个月;而在冬季相对较长,为13-16个月。造成黄河流域干旱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遥相关因素对黄河流域干旱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干旱也有着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相互关系,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ENSO对干旱的影响最大,太阳黑子对干旱的影响最小。

马俊[2](2019)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产养殖水足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鱼类生态系统影响巨大而备受关注,然而对陆地的淡水养殖涉及不多。我国是全球淡水养殖最大的国家,研究气候因素对我国水产养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1974-2015年的统计数据,849样点企业的投入、产出和损失数据,以及全国1974-2015年800多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中国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气候因素。量化温度和降水对我国25种淡水养殖鱼类的产量、损失量、投入费用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淡水鱼类养殖业饲料消耗的水资源消耗。基于鱼类成本收益分析,建立我国淡水鱼养殖业的经济收益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1974-2015年鱼类总产量的小波分析表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淡水养殖产量在5-10年、10-20年、和25-32年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协同的周期震荡规律,表明温度波动与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波动周期一致;2003-2015年,25种鱼1-8年不同尺度下产量小波方差和气象参数(最高温、最低温、降水、暖日数、冷日数)波动方差具有较好的的线性回归关系,Adj-R2范围为0.51-0.99,其中有23种鱼类对气温的变化敏感,是鱼类产量波动的主导因素。(2)25种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与气温的回归分析表明,年最高气温每升高1℃,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升高15381 kg ha-1 yr-1;其中13种鱼类回归系数为正值,3种鱼类回归系数为负值,回归系数范围-3992-6011 kg ha-1 yr-1℃-1;鳗鲡产量受温度影响最大,鲟鱼的回归系数最小,年最低气温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与最高气温产生影响的回归系数符号一致。(3)相对历史30年平均气候,最低气温偏差值每升高1℃,淡水养殖鱼类饲料消耗的水足迹降低10236[2363,(-14433,-6685)]m3 ha-1 yr-1;每公顷淡水养殖鱼类的月投入费用升高763元,其中苗种费用占比为93%。淡水养殖鱼类的总收入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升高,而最高气温偏差会使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总收入亏损,最高气温偏差值每升高1℃,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总收入亏损5.30×1010[1.0×1010,(-7.0×1010,-3.7×1010)]元。研究结果,为养殖产业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并为中国淡水养殖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引导方向,对减少水资源损耗具有重要作用。

任秀真,徐光来,刘永婷,杨先成[3](2018)在《安徽省近56年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安徽省17个气象站及周边9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交叉小波等方法分析了1960—2015年安徽省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春季变化幅度最大为0.3℃/10a,上升幅度最大月份分别为2月、4月、5月、10月份;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冬季和8月份降水增加达到显着性水平,其他季节、月份和年降水变化未达到显着性水平。(2)中部江南丘陵区气温高于淮北平原区和江南地区;江南地区为降水高值区,降水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冬季和夏季各地区变化趋势明显。(3)1994年年平均气温突变,突变后显着升高0.8℃;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均发生突变,春季平均气温变化最明显,突变后显着升高1.1℃;降水量在春秋两季发生突变,夏冬两季均无突变。(4)气温、降水量与ENSO有35a的显着周期,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80,90年代,年降水量周期比年均温周期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彭甜[4](2018)在《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及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研究》文中认为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与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是水文学领域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成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流域水循环过程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加剧了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异和不均匀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使得流域水文气象过程的形成与演变规律更趋复杂,对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与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围绕变化环境下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演变规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以长江上游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规律,研究流域水文建模与非线性综合预报的先进理论与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推动水文分析和水文预报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的深化与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研究流域水循环系统各类自然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研究工作以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金沙江流域水循环要素包括气温、降雨量和径流量近37年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规律,首次引入新一代变化水平下的滑动平均方法——MASH滑动平均,并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分析了流域气象水文过程的年内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了流域气象水文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ASH滑动平均能够消除周期变动和随机波动对水文气象时间序列的影响,结合多种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揭示水文气象过程的长期内在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2)概念水文模型结构复杂且参数众多难以确定,如何确定适应于不同流域下垫面异质性的水文模型参数一直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针对传统水文模型单目标参数率定方法不能反映流域不同量级径流的内在特性,建立了水文模型多目标参数优化率定与非劣解优选理论与方法,首先引入正交实验设计、混沌遗传算子与第二代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可有效求解非线性多重约束优化问题的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进一步在对HYMOD模型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率定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投影的改进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和香农信息熵理论对Pareto最优解进行评价和排序,以期找到一种能权衡不同径流过程水文特性的综合最优参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获得分布性更好的Pareto最优前沿和精度更高的径流预报结果,可以为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率定提供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为水库实时防洪调度提供数据支撑。(3)针对长江上游流域主要站点中长期径流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和非平稳特征,首先以流域径流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特征参数辨识为切入点,研究并发现了流域内在特性作用下月径流时间序列动力响应的混沌现象,然后推求了月径流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的最佳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在此基础上以重构相空间作为输入变量,引入基于自适应动态阈值的改进Adaboost.RT算法对若干个极限学习机弱学习器进行集成学习并对月径流时间序列进行预报;进一步引入经验小波变换对年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然后去除分解模态中的高频分量以消除原始径流时间序列的冗余信息,并引入全局收敛性较强的多元宇宙优化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了高精度的年径流时间序列预报模型。实例对比对分析表明本文构建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可以得到同等条件下预报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的预报结果,可以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库兴利调度提供高精度的中长期径流预报信息。(4)针对现有确定性水文预报方法无法描述径流预报结果的内在不确定性特征并给出其可能波动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核极限学习机的径流区间预报模型,采用双输出核极限学习机直接预报径流可能取值的上、下边界,并采用正交混沌NSGA-II算法对核极限学习机模型的隐层输出权值进行优化,以获得高质量的径流预报区间,进而准确把握预报信息的不确定性特征。实例研究表明多目标径流区间预报模型能够克服单目标区间预报模型惩罚系数难以确定的缺点,同时得到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径流预报区间,与多目标神经网络径流区间预报模型相比,基于多目标核极限学习机的区间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泛化性,正交初始化技术和混沌遗传策略能够改进NSGA-II算法的分布性和收敛性能,得到全局收敛能力更强的径流区间预报模型,从而获得可靠性和有效性更高的径流预报区间。

韩艳,赵国永,江蕾蕾,向梅[5](2016)在《1951—2013年安阳城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文中认为本文选取1951—2013年安阳城区756个月份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安阳城区气候特征为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年和四季均温具有显着升高趋势,冬季和春季暖化现象最显着;年和夏季降水量具有显着减少趋势,春、冬季降水量具有不显着增加趋势。(3)1951—1964年,气候特征以冷湿为主;1986—2013年,气候特征以暖干为主。(4)四季发生变暖突变时间依次为:春季(1963年)、冬季(1972年)、秋季(1982年)、夏季(1993年);年和夏季降水量在1960年中期发生减少突变,春季降水量在1982年发生增加突变,秋季和冬季降水量不存在明显突变。(5)年和四季均温、降水量具有短尺度(10a内)变化周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

瞿颖[6](2016)在《清代华北地区旱涝与冷暖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文献资料中所包含的大量气象信息,是用来研究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重要的代用资料。为了研究历史时期旱涝及冷暖的状况,深入探究在时间和空间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本文主要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清代华北地区旱涝及冷暖变化进行分析,旨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多方法、多尺度、多种数据源地研究华北地区气候数据中隐含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并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子作用的物理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1644-1911年华北地区旱涝等级序列的小波分析显示其具有10-11a,20-22a,45-50a,90-100a尺度的周期。对该序列进行突变检验,发现在10a时间尺度上有7个跃变点,在30a时间尺度上有4个跃变点。分析1644-1911年华北地区旱涝等级的空间分布,发现降水量从东向西呈现减小的趋势,山东地区的明显比其他地区高,这与山东地处沿海地区,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利于降水有关。(2)对1870-1911年华北地区年旱涝等级分别与Nino3区SST指数序列、太阳黑子数序列分别进行交叉小波功率谱和小波相干谱分析,发现华北地区年旱涝等级序列和Nino3区SST指数序列在2-4a和8-12a的时间尺度上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且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位差是不同的;年旱涝等级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序列的交叉小波功率谱显示两者在8-14a时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关系。(3)制定了华北地区冬季冷暖等级标准,重建了 1644-1911年华北地区冬季冷暖等级指数序列,结果表明该时段内华北的冷暖变化大致可以分为2个冷期和1个暖期,冷期集中在1644-1690年和1810-1911年,暖期集中在1691-1809年。对该序列进行突变检验,发现全区共有8个突变点,其中10a上有5个,30a上有3个。(4)对重建的清代华北地区冬季冷暖等级指数序列进行小波变换,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11-15a、22-30a、38-45a、80-90a的周期性,功率谱分析表明其显着周期为2a、4a、8a以及14a。对1700-1911年华北地区冬季冷暖等级指数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序列进行交叉小波功率谱分析,发现两者在4-12a时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关系,交叉小波相干谱分析显示两者在60-70a时间尺度上也有着强凝聚性共振周期。(5)对1644-1911年华北地区霜雪灾害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共计发生灾害1982次,轻度、中度、重度灾害各1132、708次、142次,其中秋季发生频次最多,春季次之,然后是冬季,夏季最少。依据霜雪灾害的年发生频次,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44-1703年,第二阶段为1704-1803年,第三阶段为1804-1903年,第四阶段为1904-1911年,第2、4阶段为灾害低发时期,第1、3阶段为灾害高发阶段。(6)1644-1911年华北地区霜雪灾害年频次序列的CEEMD分解结果表明:该序列在年际尺度上的周期为:2.8a、5.3a;年代际尺度上的周期为:11.3a、22.6a、45.2a、52.0a;世纪尺度上的周期为:119.4a。华北地区霜雪灾害频次空间分布图表明:频次分布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河北河南发生的频次较山东山西少,其中山西省发生的频次略多。霜雪灾害等级空间分布图表明:等级与频次的分布有一定的空间一致性,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地区主要以轻度、中度灾害为主,山西地区则主要以重度灾害为主,呈现出连片状的集中分布。

吴芳,翟石艳,赵丹丹[7](2015)在《气候变化对中国重要产粮区农民生计影响——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将会引起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必然会对农民的生计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重要产粮区农民的生计影响更大。以河南省为例,首先运用小波分析对河南省1955—2012年的降水和气温两个气候因子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呈现出不断波动的状态;进入21世纪后,平均降水量在波动中不断减少,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升高。之后,基于生计框架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农民生计资本的5个方面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农民和政府应该积极面对这一现象,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有效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

赵国永,韩艳,郭雪莲,闫军辉,向梅,江蕾蕾[8](2015)在《1961-2013年河南省气温要素时空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需要加强对河南气象要素研究,认识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本研究以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观测站月均温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法和空间插值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分析气温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年、春季、秋季、冬季和1月均温具有显着升高趋势,夏季和7月均温具有不显着降低趋势;(2)年、春季和秋季均温增温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均温增温突变发生在1984年;21世纪初期以来,年、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温具有显着升高趋势;(3)通过R/S分析,未来河南省暖化的趋势将持续;(4)年和四季均温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学上2个重要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海拔较低的区域(东部、北部和南部)升温速率较高,海拔较高的区域(西部山区)升温速率较低;郑州、开封、新乡等地年和四季均温增温速率均是最大值,说明气温升高与人类活动有关;(5)近53年,不同时期的1月0℃等温线均位于淮河北侧,且具有较大的变幅,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今后运用1月0℃等温线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时需谨慎。

王晓中,黄琳[9](2012)在《气候变化与蜱等媒介传染病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媒介传播传染病(vector-borne infection,VBI)由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蜱和蚊)叮咬后携带的寄生虫、细菌或病毒传播。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全球气温升高了大约0.4℃,温度升高使原来能够限制VBI扩散的"天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10](2012)在《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水稻相对气象产量波动的原因,采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平均气温、降水量、气温日较差以及≥10℃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以及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时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升高、活动积温增大,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明显,气温日较差呈显着下降趋势。水稻产量和区域气候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周期,且两者之间的时频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交叉小波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存在2-4a、6a、8a、12a和14a尺度的共振频率,且多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但在局部时域中也存在不同频率尺度的负相关,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随振荡频率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分析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波动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二、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时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时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干旱类型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干旱研究进展
        1.2.2 农业干旱研究进展
        1.2.3 水文干旱研究进展
        1.2.4 地下水干旱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资料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数据及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水文数据
        2.2.3 多源遥感数据
        2.2.4 遥相关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干旱指数
        2.3.2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
        2.3.3 B-G分割算法
        2.3.4 网格化趋势检验法
        2.3.5 技巧评分SS
        2.3.6 交叉小波分析
        2.3.7 干旱特征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气象干旱研究
    3.1 多时间尺度特征
    3.2 基于ESMD的气象干旱周期特征与趋势分解
    3.3 气象干旱的空间分布
    3.4 网格化气象干旱趋势特征
    3.5 基于Copula的气象干旱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3.5.1 边缘分布函数与Copula模型
        3.5.2 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3.6 气象干旱阶段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遥感的农业干旱研究
    4.1 NDVI与 LST时间序列的重构
    4.2 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4.2.1 时间演变特征
        4.2.2 空间分布特征
    4.3 网格化农业干旱趋势特征
    4.4 农业干旱指数的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表径流的水文干旱研究
    5.1 时间演变特征
    5.2 基于Copula的水文干旱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5.2.1 边缘分布函数与Copula模型
        5.2.2 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5.3 水文与气象干旱的关系
    5.4 水文干旱的传递特征
    5.5 水文干旱阶段特征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GRACE的地下水干旱研究
    6.1 GRACE与 GDI的可靠性评估
        6.1.1 GRACE验证
        6.1.2 GDI验证
    6.2 地下水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6.2.1 时间演变特征
        6.2.2 空间分布特征
    6.3 网格化地下水干旱趋势特征
    6.4 基于Copula的地下水干旱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6.4.1 边缘分布函数与Copula模型
        6.4.2 历时-强度-重现期曲线
    6.5 地下水干旱阶段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多干旱类型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7.1 气象干旱到不同类型干旱的传递
        7.1.1 气象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递
        7.1.2 气象干旱到水文干旱的传递
        7.1.3 气象干旱到地下水干旱的传递
    7.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分析
        7.2.1 气候变化对干旱的影响
        7.2.2 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
    7.3 遥相关因素对干旱的影响分析
        7.3.1 遥相关因素对气象干旱的影响
        7.3.2 遥相关因素对农业干旱的影响
        7.3.3 遥相关因素对水文干旱的影响
        7.3.4 遥相关因素对地下水干旱的影响
    7.4 优势与不确定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2)气候变化对中国水产养殖水足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水产养殖现状
        1.1.2 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1.3 研究意义
    1.2 小波分析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小波分析概况
        1.2.2 小波分析研究现状
    1.3 水足迹概况及研究现状
        1.3.1 水足迹概况
        1.3.2 水足迹研究现状
    1.4 关键科学问题
    1.5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小波分析
        2.1.2 最小二乘法
        2.1.3 蒙特卡罗模拟
    2.2 数据描述
        2.2.1 气象数据
        2.2.2 统计数据
        2.2.3 调查数据
        2.2.4 水足迹
3 气候变化对淡水养殖产量的影响
    3.1 小波函数及小波方差模拟
        3.1.1 研究范围界定和数据来源
        3.1.2 小波分析及模拟计算
    3.2 小波分析结果
        3.2.1 不同时间尺度上参数的变化趋势
        3.2.2 小波方差分析
        3.2.3 各个尺度上的对比分析
    3.3 回归模拟与水足迹分析
        3.3.1 产量回归模拟
        3.3.2 水足迹影响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对淡水养殖鱼类损失量和投入的影响
    4.1 研究范围界定和数据来源
    4.2 气候变化对淡水养殖鱼类损失量和投入费用的影响
        4.2.1 气候变化对各种淡水养殖鱼类损失的影响
        4.2.2 鱼类养殖损失量水足迹分析
        4.2.3 鱼类养殖过程投入费用分析
    4.3 养殖过程经济核算
        4.3.1 经济核算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0-2016 年各省份气温加权计算结果
附录 B 25种淡水养殖鱼类小波方差模拟
附录 C 鱼类产量与损失量水足迹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附录 D 渔民收入计算公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安徽省近56年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及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气候倾向率
        2.2.2 MK检验
        2.2.3 交叉小波变换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
    3.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
    3.3 气候要素突变特征
    3.4 气候要素与ENSO的关系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4)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及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1.3 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及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研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流域水文气象年内年际变化特性及趋势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实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水文模型多目标参数率定与非劣解优选
    3.1 引言
    3.2 水文模型多目标参数优化率定建模
    3.3 多目标正交混沌NSGA-II算法
    3.4 基于改进TOPSIS的非劣解优选
    3.5 HYMOD模型多目标参数率定与非劣解优选建模框架
    3.6 实例研究与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据驱动的中长期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建模
    4.1 引言
    4.2 数据驱动模型简介
    4.3 长江上游径流混沌动力特性及其集成预报研究
    4.4 经验小波变换和多元宇宙优化算法在年径流预报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目标核极限学习机的径流区间预报
    5.1 引言
    5.2 核极限学习机基本原理
    5.3 区间预报模型构建和评价指标选取
    5.4 实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5)1951—2013年安阳城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统计分析
    4.2 线性趋势和相关性分析
    4.3 距平和累积距平分析
    4.4 突变检验分析
    4.5 周期分析
5 结论

(6)清代华北地区旱涝与冷暖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历史文献中冷暖数据的处理
        2.3.1 历史文献中的冷暖描述分类
        2.3.2 历史文献冷暖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3.1 研究原理
    3.2 研究方法
        3.2.1 历史文献法
        3.2.2 滑动t检验
        3.2.3 Morlet小波分析
        3.2.4 集合经验模态函数
        3.2.5 功率谱分析
        3.2.6 交叉小波变换
第四章 清代华北地区旱涝等级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4.1 旱涝等级时间序列特征
        4.1.1 年旱涝等级序列周期特征
        4.1.2 年旱涝等级序列突变检验
    4.2 旱涝等级空间分布特征
    4.3 太平洋海表温和太阳黑子对华北地区旱涝情况的影响分析
        4.3.1 太平洋海表温对华北地区旱涝情况的影响
        4.3.2 太阳黑子对华北地区旱涝情况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华北地区冬季冷暖序列的重建及分析
    5.1 冬季温度等级序列的重建
        5.1.1 冷暖等级的确定
        5.1.2 冷暖等级序列的重建
        5.1.3 序列的可靠性检验
    5.2 冬季冷暖变化特征分析
        5.2.1 冬季冷暖变化趋势分析
        5.2.2 冬季冷暖变化的突变检验
        5.2.3 冬季冷暖变化的周期性分析
    5.3 冬季冷暖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代华北地区霜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6.1 霜雪灾害等级划分
    6.2 霜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6.2.1 霜雪灾害频次变化
        6.2.2 霜雪灾害季节及等级变化
        6.2.3 霜雪灾害周期变化
    6.3 霜雪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6.4 冬季寒冷气候事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气候变化对中国重要产粮区农民生计影响——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研究区概况
2研究方法及数据
    2.1数据来源
    2.2研究方法
3结果和分析
    3.1平均降水量的周期性分析
    3.2平均气温的周期性分析
    3.3水热组合的分析
    3.4气候变化对生计的影响
4结论及措施

(8)1961-2013年河南省气温要素时空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研究区概况
2数据来源与处理
3研究方法
    3.1Mann-Kendall检验法
    3.2R/S分析法
4结果与讨论
    4.1河南省气温要素时间变化特征
    4.2河南省气温要素空间变化特征
5结论

四、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时频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干旱类型视角下的黄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 王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2]气候变化对中国水产养殖水足迹的影响研究[D]. 马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安徽省近56年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J]. 任秀真,徐光来,刘永婷,杨先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 [4]流域水文气象特性分析及径流非线性综合预报研究[D]. 彭甜.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5]1951—2013年安阳城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 韩艳,赵国永,江蕾蕾,向梅.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6]清代华北地区旱涝与冷暖时空特征研究[D]. 瞿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5)
  • [7]气候变化对中国重要产粮区农民生计影响——以河南省为例[J]. 吴芳,翟石艳,赵丹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5)
  • [8]1961-2013年河南省气温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 赵国永,韩艳,郭雪莲,闫军辉,向梅,江蕾蕾.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3)
  • [9]气候变化与蜱等媒介传染病关系研究进展[J]. 王晓中,黄琳. 口岸卫生控制, 2012(06)
  • [10]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A].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 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 2012

标签:;  ;  ;  ;  ;  

河南省月平均气温变化时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