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

抓好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抓好畜牧业生产 增加农牧民收入(论文文献综述)

吴言松[1](2016)在《西藏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到西藏本身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在新的历史时期,西藏面临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双重任务,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生计问题。农牧民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特别是对于西藏而言,贫困地区与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合性。而农牧民是西藏地区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者也是生态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从农牧民视角研究西藏地区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协调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梳理西藏地区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进而从微观农牧民层面,分析研究区域农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从而为本研究设计二者协调机制提供支撑。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研究区域农牧民农旧资源并不丰富,且存在农地细碎化现象,因此很难进行规模化经营。农牧民的森林资源也并不丰富,特别是公益林占到了农牧民林地的68.07%。而农牧民可利用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第二,研究区域生产方式落后,种植业结构仍以粮食作物为主,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不大。由于实施了退牧换草政策,导致很多农牧民饲料不够用。牧民资本约束的存在使得其短期内很难转变畜牧方式。第三,农牧民的自然资源利用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55%,有7%的农牧民其生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超过90%,表明农牧民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是较高的。从自然资源的绝对收入看,最富裕组的人均自然资源收入是最贫穷组的4.1倍,表明尽管自然资源收入对较为贫穷的农牧民更为重要,较为富裕的农牧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然资源。第四,大多数农牧民对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近十年生态环境整体变好了。从农牧民对生态保护的态度来看,农牧民多数对自然资源持有较为积极的保护态度。在藏族人民的思想中生态意识很强烈,他们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第五,退耕地选种经济林的农牧民其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从而满意度更高。和休牧轮牧的农牧民相比,禁牧的农牧民其对退牧还草工程的满意度下降68.3%。农牧民在生态保护中获得的收益及承受的损失同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态度相关。第六,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牧户从事畜牧业生产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饲草料不足。退牧组的非农收入要高于非退牧组的非农收入,表明了退牧还草工程一定程度上将农牧民从草原中释放出来,有利于农户的非农就业。第七,退耕还林对农牧民家庭收入影响为正,其余三个工程(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工程)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均为负。第八,在考虑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PSM估计后,生态工程对农牧民收入的作用明显减少(不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通过传统线性回归的方法评估生态工程的效果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本论文有以下几点可能的创新:(1)立足西藏现实生态现状与农牧民经济收入现状,结合国家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地设计既使西藏农牧民得增收又使西藏生态得保护的对策建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特色,对于研究和解决西藏当前“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与新颖性;(2)采取调查问卷与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数据实证模型推导和分析西藏生态保护与农牧民持续增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西藏地区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备选方法。

刘海兵[2](2016)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不同于一般地区乡镇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加丰富的职能,它是民族政治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治理能力强弱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对现有民族政治体系的满意度大小,进而他们将这种满意度通过一定方式向民族政治秩序反馈,形成或认同维护、或抵触对抗的民族心理情绪,最终凝结为特定的民族关系。这一逻辑充分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是和谐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最直接公共资源供给者,也是各个民族调适民族政治关系的理想舞台。而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对维护当地民族关系、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J县、L县的6个乡镇为研究个案,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在从治理场域、治理特征、治理演进和治理面向分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田野,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民族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过程中的职能、权力、人员的运作逻辑,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治理的范式探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人员的调适策略,并整合性地提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路径。治理生态决定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治理职能实现的基础,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的分析框架。沿着这样的逻辑,论文共安排七个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说明。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治理型政府”等本文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管理”以及“治理型政府”的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资料。第一章强调治理生态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建设的依据,即是治理职能选择、治理权力调适、治理人员发展的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L县、J县乡镇政府治理场域,并分析了治理基质,进而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空间和新中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治理演进为基础,深入剖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治理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规律,从而揭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治理面向。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职能是政府运行的目标,也是权力配置和人员优化的基础。本章对职能、乡镇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运用民族学方法梳理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进而从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宗教组织管理、族际关系、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给予了回应。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权力相关理论,进而在一个包括县、乡、村、宗教组织的空间格局中,以相互之间权力博弈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第四章首先阐释了人员厘定依据,进而深入考察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的规模、能力和职业发展,以及族群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族际关系、基层群众的辐射。第五章以职能、权力、人员三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治理的语境中如何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和人员更加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推动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再探讨,在与服务型政府相区别的基础上,阐释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和运作逻辑。

张黄元[3](2014)在《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1 2013年农牧业经济稳中向好,高点突出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涉农部门全力配合,农牧部门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遭受冬春两季连旱和夏季局部地区强降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省粮食总产预计达到102.4万吨,增产0.9万吨,实现了"八连

乌日拉嘎[4](2013)在《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文中指出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任务。真正做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才是强国之道、稳国之路。农牧民增收问题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衡量指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民族地区农牧业,使农牧民富裕始终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调查认真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不同阶段农牧民收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如何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增收、努力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共享思想着手,阐述了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依据,突出了农牧民增收在发展成果共享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将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的阶段性变化与全区、全国的城镇居民收入进行对比,对影响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锡林郭勒盟共享发展成果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建议;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结合农牧民增收在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大现实意义。

张黄元[5](2013)在《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月14日)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2年和过去五年农牧业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农牧业发展形势,安排

布仁[6](2012)在《总结经验 突出重点 确保建设型畜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成绩突出、形势喜人,为夺取全年畜牧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农牧业部门紧紧围绕全年畜牧业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惠牧政策,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态势。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顺利实现了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在今年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

聂海明[7](2012)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峰市巴林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中典型的牧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巴林右旗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当地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牧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条件和年景,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生产发展缓慢,农牧民从农牧业获得的收入并不稳定,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不快。这不仅影响生产积极性,也会影响农牧民对生产的投入能力,并最终影响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迅速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当前农牧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全旗经济发展和改善农牧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巴林右旗农牧区的总体情况,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指出了农牧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还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草原生态保护、少数民族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牧民增收缓慢的危害。第二部分分析了全旗农牧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如不合理的草原经营制度,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草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第三部分是提出了促进巴林右旗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包括:强化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创新草原产权及使用制度;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认真实施科教兴牧战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工程等。

朱远来[8](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张黄元[9](2012)在《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2月9日同志们:这次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农牧业工作,部署今年重点任务,进一步研究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昨天大家出席或

孔学民,唐国策,缪冬梅,院萍[10](2011)在《新疆大地上的现代畜牧业之歌》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业在国家、自治区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为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畜牧业"六大体系"建设,加快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努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区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支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兵团奶牛、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养羊业平稳增长,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蓬勃兴起,对拉动兵团畜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畜牧业生产方式及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畜牧系统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促进自治区和兵团畜牧业发展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本刊特设了《新疆大地上的现代畜牧业之歌》专题,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舆论环境,并开辟一个全国各地相互交流的平台。

二、抓好畜牧业生产 增加农牧民收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好畜牧业生产 增加农牧民收入(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西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2 西藏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3 提高西藏农牧民收入的迫切性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环境
        2.1.2 农牧民收入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生态保护政策
        2.3.2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2.3.3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实践
3 西藏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一般关系
    3.1 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协调关系
        3.1.1 生态保护对农牧民增收的促进
        3.1.2 农牧民增收对生态保护的促进
    3.2 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制约关系
        3.2.1 生态保护对农牧民收入的制约
        3.2.2 农牧民增收对生态保护的制约
    3.3 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动态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西藏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现状
    4.1 西藏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4.1.1 地质基础的不稳定性
        4.1.2 地貌基础的不稳定性
        4.1.3 土壤物质不稳定性
        4.1.4 气候与生态环境不稳定性
    4.2 西藏生态资源保护现状
        4.2.1 自然资源
        4.2.2 生态退化状况
        4.2.3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4.3 西藏社会经济
        4.3.1 农业经济发展
        4.3.2 农牧民收入现状
        4.3.3 农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依赖度与农牧民生计的关系
    5.1 人口及自然资源禀赋现状
        5.1.1 人口和家庭特征
        5.1.2 自然资源禀赋
        5.1.3 家庭收入支出特征
    5.2 农牧民的自然资源利用特征
        5.2.1 种植业
        5.2.2 林业经营
        5.2.3 放牧
        5.2.4 自用材采集
        5.2.5 薪柴采集
        5.2.6 野生植物采集
    5.3 农牧民的自然资源依赖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3.1 变量选择
        5.3.2 模型设定
        5.3.3 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保护政策与农牧民收入的关系
    6.1 农牧民参与生态工程的差异性
        6.1.1 不同收入农牧民参与生态工程差异性分析
        6.1.2 不同生态工程下农牧民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6.2 生态工程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线性回归的分析
        6.2.1 模型和方法
        6.2.2 参与生态工程对贫困农牧民收入影响:分位数回归结果
        6.2.3 参与生态工程对农牧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
    6.3 基于异质性的生态工程对农牧民收入的处理效应估计
        6.3.1 方法
        6.3.2 模型估计结果
        6.3.3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农牧民保护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牧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及态度
        7.1.1 农牧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7.1.2 农牧民对生态保护工程的态度
        7.1.3 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态度及保护意愿
    7.2 农牧民对生态工程保护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2.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7.2.2 农牧民生态工程保护态度影响因素估计结果分析
    7.3 农牧民生态保护态度及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7.3.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7.3.2 农牧民保护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序选择模型
    7.4 本章小结
8 西藏生态保护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政策启示
    8.1 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牧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8.2 帮助农牧民转变自然资源依赖导向的传统发展模式
    8.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农牧民收入的渠道
    8.4 将农牧民纳入生态保护机制闭环,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
9 研究结论与创新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与不足
        9.2.1 创新之处
        9.2.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七、研究资料
    八、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场域
        一、S县J县L县乡镇概况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基质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环境
        一、少数民族群体收入水平很低
        二、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三、民族关系多样复杂
        四、宗教组织多而交错
        五、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演进
        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的代理型基层政权(1949-1982)
        二、以“分开”和放权为核心的汲取型基层政权(1982-2000)
        三、以意识和机制转换为核心的服务型基层政权(2000-至今)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面向
        一、民族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
        二、少数民族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演展
第二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政府职能”
        二、关于“乡镇政府职能”
        三、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然”结构
        一、提供民族基层社会公共设施
        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收入
        三、调节族际关系
        四、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实然”回应
        一、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比较短缺
        二、少数民族经济欠发展
        三、宗教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族际关系调节尚有挑战
        五、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仍需改善
        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第三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路径与配置
        一、权力相关理论
        二、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获得路径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配置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权力博弈
        一、“天大的责任”
        二、“巴掌大的权力”
        三、权力配置失序下的“混沌”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内部博弈
        一、权力边界模糊
        二、机构设置模式化
        三、党政权力关系有一元化倾向
        四、决策过程不精细
        五、基层公权力威信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村权力博弈
        一、不得不干预村政
        二、不得不依赖村政
    第五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与宗教组织的权力博弈
        一、宗教组织治理的实践不断丰富
        二、宗教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尚不顺畅
        三、在不同领域整合社会资本
第四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的厘定依据
        一、决定因素:“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职能
        二、直接依据:“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规模
        一、“职责同构”下的“专干”
        二、存在临时性借调
        三、人权事权相对独立的“条条”人员较多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能力
        一、年龄以“80 后”“90 后”为主
        二、第一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的比例较低
        三、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四、服务意识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五、政策水平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职业发展
        一、职位晋升比较困难
        二、人员流动性较高
        三、身份“天花板”
        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激励机制缺失
    第五节 族群的能量
        一、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的辐射
        二、对乡镇政府人员族际关系的辐射
        三、对民族社会基层群众的辐射
第五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路径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厘定
        一、推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建设
        二、提升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能力
        三、增加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投入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调适
        一、平衡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结构
        二、完善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过程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优化
        一、适度扩大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规模
        二、着力优化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结构
        三、构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治理考评系统
结语 理论反思
    一、对四个理论基础的再探讨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运作逻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2013年农牧业经济稳中向好, 高点突出
    1.1 农牧业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1.2“菜篮子”建设为稳市场、抑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生态畜牧业规范化建设有了新进展
    1.4 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新成效
    1.5 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迈出实质性步伐
    1.6 狠抓草原生态保护与文明建设
    1.7 强化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
    1.8 农牧区经营体制改革向深度推进
2 准确认识和把握农牧业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
    2.1 农牧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拉大, 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明显
    2.2 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争地现象日益突出
    2.3 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逐渐趋重
    2.4 稳产量、保供给与提质量、保安全的矛盾更加凸显
3 真抓实干, 切实做好今年农牧业工作
    3.1 调结构, 稳粮油,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 建基地, 保供给, 推进“菜篮子”建设取得突破
    3.3 固机制, 强基础, 提升生态畜牧业建设能力和水平
    3.4 抓建设, 促监管,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3.5 抓科技, 强服务, 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3.6 重防控, 严标准, 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3.7 树典型, 立样板, 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3.8 拓渠道、强措施, 挖掘农牧民增收潜力

(4)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发展成果共享概述
    2.1 发展成果共享的内涵
        2.1.1 发展成果共享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2.1.2 发展成果共享的内容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
        2.1.3 发展成果共享必须与共建相互统一
    2.2 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观点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享思想
    2.3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体现
        2.3.1 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3.2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三牧”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根本
        2.3.3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衡量指标
        2.3.4 农牧民增收是民族地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3 锡林郭勒盟发展成果共享中的农牧民增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3.2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状况分析
        3.2.1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3.2.2 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收入阶段性变化分析
    3.3 影响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3.3.1 农牧民收入结构较单一
        3.3.2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
        3.3.3 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还不够合理
        3.3.4 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
        3.3.5 农牧民自身素质的制约
        3.3.6 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3.7 农牧民负担过重
4 共享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促进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4.1 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
        4.1.1 加强建设农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4.1.2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4.1.3 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4.1.4 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和马驼产业
        4.1.5 加强草产业建设增加草业收入
        4.1.6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和优化畜牧业
        4.1.7 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
        4.1.8 提高农牧民素质
    4.2 努力拓宽农牧业外部增收渠道
        4.2.1 加大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
        4.2.2 大力发展旅游业增收
        4.2.3 提升科技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撑能力
        4.2.4 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4.3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增收政策
        4.3.1 贯彻落实惠农惠牧政策
        4.3.2 落实农牧业政策性保险
        4.3.3 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励补贴政策
        4.3.4 切实抓好扶贫开发
        4.3.5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 扎实推进百里万亩万头工程
    1.2 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 同步推进农区畜牧业
    1.3 加强草地生态保护, 加快发展饲草料产业
    1.4 加强示范区建设, 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5 强化良种良法融合, 着力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1.6 培育壮大农牧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1.7 加强农牧业科技转化应用, 推进三大服务体系建设
    1.8 加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
    1.9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严防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1.10 强化土地草场流转, 深化农牧区经营体制改革
2 锐意进取, 攻坚克难, 五年来农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3 把握机遇, 正视困难, 进一步转变方式, 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3.1 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3.2 加快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3.3 大力发展循环农牧业经济
    3.4 建立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4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扎实做好2013年农牧工作
    4.1 继续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4.2 巩固发展生态畜牧业
    4.3 抓好草原保护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4 推进农区畜牧业规模化发展
    4.5 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
    4.6 着力抓好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4.7 加快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8 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9 全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 转变作风, 强化服务, 深入开展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
    5.1 把抓好执行力放在首要位置
    5.2 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3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5.4 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和反腐倡廉建设
    5.5 建立健全活动保障机制

(6)总结经验 突出重点 确保建设型畜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绩突出、形势喜人, 为夺取全年畜牧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总结经验, 正视问题, 增强推动和发展建设型畜牧业的信心
    1. 注重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 注重个体产出效益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规模化经营
    4. 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5. 创新工作机制, 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三、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扎实做好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
    1. 大力抓好建设型畜牧业推进工作
    2. 切实抓好惠牧补贴政策落实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决不能放松
    4. 认真做好项目延伸绩效管理工作
    5. 做好适应新形势下的职能转变
四、抓好当前畜牧业工作, 确保全年畜牧业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1. 切实做好牲畜越冬度春准备工作
    2. 做好改良配种工作
    3. 组织好秋季牲畜出栏

(7)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巴林右旗农牧民收入现状
    (一) 巴林右旗整体概况
    (二) 全旗农牧民收入基本情况
        1. 农牧民收入有所增长
        2. 农牧民收入呈缓慢甚至停滞状态
        3. 农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窄
        4. 农牧民之间收入差距增加,贫困户增多
        5. 与赤峰市及自治区其他旗县的差距拉大
    (三) 农牧民增收缓慢的危害
        1.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3. 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4.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5. 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二、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 农牧业基础差,受到严重制约
        2.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二) 目前草原经营使用权制度的约束
    (三) 草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
        1. 畜牧业依旧传统粗放型经营
        2.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四)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1. 投入资金少,历史欠账较多
        2.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五) 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力不足
    (六) 劳动者素质偏低影响劳务输出
        1. 牧民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较弱
        2. 劳务经济发展滞后
    (七) 农村牧区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八) 缺少特色的乡镇企业为支撑、民族手工业及旅行业发展滞后
三、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 创新草原产权制度
        1. 巴林右旗草原承包流转情况
        2. 巴林右旗草原“双权一制”落实情况
        3. 坚持恢复草原生态,积极研究制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三) 强力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
        1.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2. 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对牧业的投入
        3. 积极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4. 努力加快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5. 积极推广舍饲养畜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
        6. 建完善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7.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法律法规体系
    (四) 着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1. 增加牧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2.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3. 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畜牧业贷款额度
        4. 强化管理,落实好财政支农支牧资金
    (五)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力
    (六) 提高农牧民素质,以劳务输出促进增收
        1. 做好劳务输出促进农牧民增收
        2. 依法维权,确保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七) 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合作经营增加农牧民收入
        1. 加强农村牧区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2.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八) 积极发展旅游业,想方设法增加农牧民收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2011年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1.1 狠抓现代特色农牧业发展
    1.2 着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1.3 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1.4 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
    1.5 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6 扎实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1.7 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1.8 严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1.9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1 0 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2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扎实做好2012年农牧业工作
    2.1 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确保粮油稳定增产抓好农业生产, 不仅为了保供给, 更为重要的是为全省经济持续发展和保增长、保物价、保稳定做出贡献。
    2.2 加快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 稳步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
    2.3 精心组织,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2.4 着力抓好“三项工程”, 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
    2.5 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 全力打好工程建设攻坚战
    2.6 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7 大力强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带农增收能力
    2.8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 创新思路, 完善政策,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
4 加强调研, 狠抓落实, 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四、抓好畜牧业生产 增加农牧民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关系研究[D]. 吴言松.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2]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D]. 刘海兵. 兰州大学, 2016(06)
  • [3]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黄元. 青海农技推广, 2014(01)
  • [4]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共享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增收为例[D]. 乌日拉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5]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黄元. 青海农技推广, 2013(02)
  • [6]总结经验 突出重点 确保建设型畜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J]. 布仁.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2(11)
  • [7]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D]. 聂海明. 内蒙古大学, 2012(01)
  • [8]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在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黄元. 青海农技推广, 2012(01)
  • [10]新疆大地上的现代畜牧业之歌[J]. 孔学民,唐国策,缪冬梅,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1(15)

标签:;  ;  ;  ;  ;  

抓好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