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家长学校教学模式初探

青岛家长学校教学模式初探

一、青岛市家长学校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乔[1](2020)在《小学STEM课程校本推进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STEM教育自引进以来,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中学阶段,各小学在STEM课程改革方面表现出更高积极性。但由于STEM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小学在推进STEM课程方面存在着STEM课程时空建设、资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小学STEM课程的校本推进进行研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为小学推进STEM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总结实践经验。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青岛市D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与文本分析等方法,从STEM课程时空的拓展、STEM课程内容的选择、STEM课程实施的探索、STEM阅读书单的辅助、STEM课程资源的补充、STEM课程评价的尝试、STEM师资队伍建设和STEM课程理念的实践解读八个方面对D小学STEM课程的校本推进进行描述与解读。在案例描述的基础上,以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课程改革影响因素理论、课程领导力理论为依据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探讨。基于对个案的深度剖析,针对D小学STEM课程校本推进有待完善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STEM课程内容、进一步丰富STEM课程资源、进一步培养STEM种子教师的建议。对于其他小学借鉴D小学的经验推进STEM课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二是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三是探索STEM课程的最佳落实方式;四是统筹运用STEM课程资源;五是完善STEM课程的空间建设;六是构建STEM课程的评价体系。

贺丽华[2](2020)在《高中化学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4月,河北省颁布了《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考科目采取“3+1+2”的模式,录取采取“专业+院校”的组成方式。方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与大学所学专业、未来的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并结合高校专业要求选择高考科目。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与职业繁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健全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高考科目以及未来大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本市高中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和职业种类,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2017版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策略。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对张家口市三所普通高中的289名学生和66名教师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师生一致肯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自我认知薄弱、专业与职业信息获取不足、缺少社会生活实践是致使学生不能准确的规划未来专业与职业的主要因素。教师需要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在教学中多普及相关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2)总结了以化学为主干课程的大学本科共计13大类40个专业,并根据化学相关专业和职业绘制了以化学学科为中心的四层职业靶心图。依据所获得化学专业或相关职业信息,结合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给出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内容和策略,为高中化学教学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3)以“电化学基础”为例,用“知识线”、“职业线”“认知发展”三条主线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梳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电化学的社会热点、电化学涉及的专业与职业等信息,设计了融合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案例,并进行了“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教学获得了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及初步认识与电化学相关的专业和职业。

支林[3](2020)在《天津市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多次指示要把家长学校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开发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活动,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如今,家长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家长学校的质量、避免家长学校流于形式,家长学校的课程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体现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开发家长学校的课程,就是为小学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思想和活动内容及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观念,使其能更有效地了解并执行自己的职责,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是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借助广泛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家长学校的教育及课程开发现状、家长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建议,研究发现:家长学校的教育不能满足家长的学习需求;家长学校的课程缺乏实用性,难以运用到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家长对接受家长学校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绝大多数家长具有良好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型为主;家长普遍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普遍认为自己最需要学习有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的构想,即确定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根据目标确定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赋予课程内容灵活性,从而适应不同学校的要求,使其更适于推广,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

陈爱利[4](2020)在《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向纵深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论断,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常用的教学媒体工具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教学平板电脑作为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重要在线学习工具也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很多地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被称为“平板教学”。本文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通过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学校和班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平板电脑在青岛市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明确了应用教学平板电脑开展课堂教学的相关条件、日常管理方式及使用方法,并结合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分析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基本功能、特定功能,并与其他的教学媒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梳理出在应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需求脱节;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主体进行改进,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教师层面,加强信息化教学教研团队建设,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专题培训、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意识发展;提升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具备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资源的开发重组级力等。学生层面,通过多种途径、多样性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以支撑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学习活动的完成,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开展信息化教学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对教学平板电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做好学生的视力保护及安全上网等方面的工作。在对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流程和各阶段师生任务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以《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为例,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应用案例,并对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更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形态。开展以教学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更好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确立的“将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主要任务。

段炼[5](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张燕[6](2019)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德育学分制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本研究以胶州市Z中职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为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深入剖析德育学分制下德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德育学分制万能的思想;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性等问题。立足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体系、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校园软环境育人氛围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就提升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强化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建设;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德育学分制,形成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支撑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力;服务社会,打造“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

谢亚楠[7](2019)在《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与人才的激烈竞争带来了就业和劳动市场的一次新的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投资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就业环境带来的危机感,使得家长和学生追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常态。作为独立于正规教育之外的教育活动,影子教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这种寻求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的现象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影子教育之所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必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为了解城市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状况,笔者以青岛市L区四所学生和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64名学生和208名家长进行了调研,通过SPSS22.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规模、强度、原因、形式、效果等现状的了解,探析选择参加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庭因素对学生是否参加影子教育有显着影响。鉴于目前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现状,影子教育发展火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目的性复杂,盲目参加影子教育导致学习任务加重,过度依赖辅导班,加重教育的不公平;其次是学生家长选择影子教育的原因不恰当和盲目跟风的问题;再者就是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教学效果,缺乏对授课教师的准入和考核制度等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对影子教育市场的监管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试提出解决对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影子教育机构;家长要避免盲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为学生选择适合发展的影子教育;影子教育机构要加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建立、健全教师选拔和考核制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主流教育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转变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政府加需加大教育的财政收入,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引导影子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并对市场进行监督管。

王鸿泰[8](2018)在《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模式建构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认为在世界教育改革热潮的推动下,“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各国及学者的普遍重视。现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观念也发生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变。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强调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本文针对新的发展理念,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相呼应,满足当前对各学段核心素养体系的急切需要,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以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力求丰富体育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体系。其次,根据我国教育部修订的“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一览表”,确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研究维度,完成问卷的设计。最后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的资料,以青岛市高中生为例,进行问卷现状调查,并分析其成因,并对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制定出培养方案。为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一线体育教师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得出运动能力素养整体较差。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体能较差、技能的掌握不理想,体育知识和规则的掌握情况整体不足,组织参与体育活动能力较差,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一般,了解及欣赏体育赛事的能力不足,健身计划的制定与效果评价情况较差。2.通过对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得出健康行为素养整体一般,具体表现为体育健康知识认知不全面;大多数同学都会出现亚健康现象;体育健康行为运用的能力较好;正确控制比赛情绪的能力较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较差。3.通过对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得出体育品德素养整体上一般。具体表现为基本的体育品德素养观念比较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一般;发扬体育精神的能力很高;客观因素影响下,学生负责任的能力很好,主观因素影响下,学生负责任的能力较差。4.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系统、实践积累、不断革新的工程,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按年级阶段划分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原则,将培养内容分类整合,寻求多元化培养路径,建立综合化评价模式,对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进行了尝试性构建。(1)在培养目标中,按照年级进行划分,高中一年级为环境适应阶段,高中二年级为实践应用阶段,高中三年级为交往减压阶段。(2)在培养原则中,分为有利于提高和发展运动技能,有利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培养体育品德,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终身体育五个原则。(3)在培养内容中,将体育课程分为必修基础类、选修实践类、能力培养类三类。(4)在实施路径中,设计为灵活分组,合作教学;信息构建,网络教学;自由组建,比赛教学;内外结合,衔接教学;家校对接,联合教学。(5)在评价模式中,建立分数比例,分清评价主体;过程采用量化评价,结果采用定性评价建;立终结性评价体系,全面评价目标达成情况三种形式。

黄明,周桂霞,张敏[9](2017)在《华楼现象:一所农村学校的现代化逆袭——访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文中研究指明清晨的华楼山静谧安详,淡蓝的天空下,奇峰耸立,巨石叠起;山谷层林间,始建于明代的华阳书院,静静诉说着这里绵长深厚的文化积淀。山脚下,石墙红瓦的村舍正笼在袅袅炊烟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正是陶诗的乡村意境。村口,一辆姜黄色大鼻子校车缓缓驶向它的目的地——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任正霞,陈明泰[10](2014)在《家长学校科学发展问题研究——以遵义市文化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教育成为显着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如何让家长学校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文章以遵义市文化小学为例从管理机制、教学安排、师资培养、网络优化等方面加以阐述,对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二、青岛市家长学校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家长学校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STEM课程校本推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质性研究的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案例描述及解读
        五、案例分析及建议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材料分析法
第三章 案例描述
    第一节 基本情况介绍
        一、学校基本理念
        二、学校课程结构
        三、课程改革的尝试
    第二节 STEM课程校本推进
        一、STEM课程时空的扩展
        二、STEM课程主题的选择
        三、STEM课程实施的探索
        四、STEM阅读书单的辅助
        五、STEM课程资源的补充
        六、STEM课程评价的尝试
        七、STEM师资队伍的培养
        八、STEM课程理念的实践解读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基于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分析
        二、基于课程领导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课程改革影响因素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建议
        一、D小学校本推进STEM课程的建议
        二、其他小学推进STEM课程的建议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高中化学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2.1 国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2.2 国内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4 创新点、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2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职业生涯规划
        2.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2.2 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3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研究的内容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过程
    3.2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
        3.2.1 学生调查分析
        3.2.2 教师调查分析
    3.3 调查结论
4 高中化学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与实践
    4.1 重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教师素质
    4.2 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准备
        4.2.1 了解更多化学专业以及职业信息
        4.2.2 分析课标及教材,发掘可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内容
    4.3 教学准备
        4.3.1 预设教学目标
        4.3.2 融合方式
        4.3.3 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预设
        4.3.4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4.3.5 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研究
    4.4 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4.4.1 原电池教学案例
        4.4.2 化学电源教学案例
        4.4.3 电解应用教学案例
        4.4.4 金属的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案例
    4.5 教学实践过程
        4.5.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5.2 教学实施
        4.5.3 前测与后测
        4.5.4 教学效果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天津市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二、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
    2.1 小学家长学校课程的价值
    2.2 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3.1 家长基本信息
    3.2 家长家庭教育状况
    3.3 家长学校的教育状况
    3.4 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现状及家长建议
四、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4.1 课程本身的因素
    4.2 学校的因素
    4.3 家长的因素
    4.4 政府的因素
    4.5 社会支持的因素
五、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建设改革的构想
    5.1 小学家长学校课程目标的设置
    5.2 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5.3 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实施的策略
    5.4 小学家长学校的课程评价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在智能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1.1.2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课堂观察法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信息化教学
        2.1.2 平板电脑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首要教学原理
        2.2.2 深度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3 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平板电脑教学使用情况调查
    3.2 平板电脑在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的使用
        3.2.1 平板电脑课堂教学条件
        3.2.2 平板电脑日常管理
        3.2.3 平板电脑使用方法
    3.3 平板电脑教学功能分析
        3.3.1 自主学习模块
        3.3.2 互动交流模块
        3.3.3 巩固测评模块
    3.4 平板电脑与其他教学媒体比较
    3.5 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5.1 教师层面问题
        3.5.2 学生层面问题
        3.5.3 学校层面问题
4 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改进策略
    4.1 教师层面
        4.1.1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1.2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设计的能力
        4.1.3 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
        4.1.4 提升教师资源开发与重组能力
    4.2 学生层面
        4.2.1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2 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4.3 学校层面
        4.3.1 进一步加强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4.3.2 加强对教学平板电脑使用的监管
5 以教学平板电脑为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流程
    5.1 课前阶段
    5.2 课中阶段
    5.3 课后阶段
6 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6.1 高中生物学信息化教学应用案例——《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6.1.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6.1.2 案例分析
    6.2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6.2.1 问卷分析
        6.2.2 调查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德育学分制
        (二)学生管理
        (三)德育管理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中职德育管理研究概况
        (二)关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Z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二、数据来源
    三、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德育管理的效果现状
    四、德育学分制实施下学生德育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方面因素
        (二)家庭方面因素
        (三)社会方面因素
第三章 Z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思考建议及提升策略
    一、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
        (一)健全德育学分制管理组织机构
        (二)完善德育学分制评定程序
        (三)修订德育学分制相关量化管理细则
        (四)完善德育学分制网络管理评价系统
    二、强化德育学分制下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一)营造全员育人模式氛围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能力
        (三)强化班主任德育管理核心力量
        (四)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
        (五)打造高素质学生会管理队伍
    三、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
        (一)“三级监督管理机制”筑监察体系
        (二)“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发展
    四、营造德育学分制下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以活动为引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五、加强德育学分制下的家校合作工作
        (一)组建家长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站
        (二)加强班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六、打造德育学分制下社会志愿服务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影子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小学生
        (二)影子教育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青岛市L区小学生影子教育调查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影子教育基本情况描述
        (一)影子教育的规模
        (二)参加影子教育的强度
        (三)参加影子教育的原因
        (四)参加影子教育的形式
        (五)参加影子教育的效果
    三、差异性分析
        (一)父亲职业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二)母亲职业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父亲年龄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母亲年龄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五)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六)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七)家庭收入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相关因素与课外辅导班的卡方检验
        (三)回归分析
    五、讨论
        (一)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基本现状
        (二)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影响因素
第三章 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家长选择影子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三、影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政府政策制定与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解决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立足学生自身需求,避免盲从
    二、转变家长观念,理性选择影子教育
    三、促进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规范化,树立品牌意识
    四、努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模式
    五、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规范影子教育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小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小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致谢

(8)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模式建构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选择
        1.1.2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
        1.1.3 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1.4 满足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1.4.3 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课堂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体育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
    3.1 “体质中心论”增强体质阶段
    3.2 “三基教学模式”相互联系阶段
    3.3 “三维健康观”发展健康阶段
    3.4 “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阶段
4 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
    4.1 青岛市高中生体育喜欢程度的现状调查
        4.1.1 体育课内外活动喜欢程度的现状分析
        4.1.2 体育课内外活动喜欢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4.1.3 体育课喜欢程度的男女差异分析
    4.2 青岛市高中生运动能力的现状调查
        4.2.1 基本体能技能的情况
        4.2.2 基本体育知识和规则的情况
        4.2.3 参与及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4.2.4 分析及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
        4.2.5 了解及欣赏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
        4.2.6 合理制定运动计划及坚持实施的能力
    4.3 青岛市高中生健康行为的现状调查
        4.3.1 基本健康知识掌握的情况
        4.3.2 基本身体健康水平的情况
        4.3.3 体育健康行为运用的能力
        4.3.4 正确控制比赛情绪的能力
        4.3.5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4.4 青岛市高中生体育品德的现状调查
        4.4.1 基本体育道德的观念
        4.4.2 克服困难的能力
        4.4.3 发扬体育精神的能力
        4.4.4 负责任的能力
        4.4.5 比赛胜负的态度
    4.5 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的问题原因分析
        4.5.1 教学思想方面
        4.5.2 教学目标方面
        4.5.3 教学内容方面
        4.5.4 教学实施方面
        4.5.5 教学评价方面
5 青岛市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建构
    5.1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5.2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5.3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5.4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
        5.4.1 必修基础类(校本课程)
        5.4.2 选修实践类
        5.4.3 能力培养类
    5.5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5.5.1 灵活分组,合作教学
        5.5.2 信息构建,网络教学
        5.5.3 自由组建,比赛教学
        5.5.4 内外结合,衔接教学
        5.5.5 家校对接,联合教学
    5.6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模式
        5.6.1 建立分数比例,分清评价主体
        5.6.2 过程采用量化评价,结果采用定性评价
        5.6.3 建立终结性评价体系,全面评价目标达成情况
6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家长学校科学发展问题研究——以遵义市文化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遵义市文化小学家长学校情况
2 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3 制定科学合理化的教学计划
    3.1 系统性
    3.2 针对性
    3.3 分层化
    3.4 多样化
        3.4.1 精神引领.
        3.4.2 文化育人.
        3.4.3 我与孩子同实践.
4 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5 创建开放化的网上家长学校

四、青岛市家长学校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STEM课程校本推进的个案研究[D]. 张乔. 青岛大学, 2020(02)
  • [2]高中化学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以“电化学基础”为例[D]. 贺丽华.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天津市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研究[D]. 支林.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以平板电脑为终端的高中生物学信化教学实践 ——以青岛市区部分高中为例[D]. 陈爱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7]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D]. 谢亚楠. 青岛大学, 2019(02)
  • [8]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模式建构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王鸿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9]华楼现象:一所农村学校的现代化逆袭——访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J]. 黄明,周桂霞,张敏. 山东教育, 2017(10)
  • [10]家长学校科学发展问题研究——以遵义市文化小学为个案[J]. 任正霞,陈明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9)

标签:;  ;  ;  ;  ;  

青岛家长学校教学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