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然气制油(GTL)中试装置成功投产

美国天然气制油(GTL)中试装置成功投产

一、美国气制油(GTL)中间试验装置成功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刚[1](2020)在《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回顾·反思·展望》文中提出发展现代煤化工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煤炭能源相对资源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是缓解石油和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现实手段。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始于20世纪末,贯穿"九五"至"十三五"共5个"五年计划"近25年。现代煤化工区别于传统煤化工,包括煤直接液化、煤气化、费托合成、大型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回顾了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开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工作的时代特征;介绍了中国现代煤化工从实验室研究、工程化开发、工业化示范到产业化发展再到进一步升级完善的历史脉络。概述了中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现状,梳理了近25年现代煤化工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包括煤化工核心技术、专用催化剂、关键设备等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煤直接液化、煤气化、合成气费托合成、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工艺路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均已实现重大突破,技术水平总体上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直接液化、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阐述了5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现代煤化工工业化示范项目,汇总了中国现代煤化工各主要技术方向已建成投运的工业化示范项目及产业规模。最后对近25年的快速发展历程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值得关注的工作要点。面对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分析了中国现代煤化工仍然存在总体技术水平需进一步升级,主要产品档次需进一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改善等主要问题与面临的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的严峻挑战,据此指出了中国现代煤化工未来科技创新的技术方向及工作重点。现代煤化工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应是煤化工高端差异化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高性能、高附加值类新产品的开发,这也是煤化工行业的本质特征。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2](2016)在《技术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抚顺石化院重质油加氢转化技术获专利金奖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发明的"一种重质油及渣油加氢转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重、渣油加氢处理技术是将重质、劣质原料加工为轻质清洁燃料的关键技术,与其他重、渣油加工技术相比,具有产品质量好,原油资源利用充分等特点。针对渣油加氢处理中的技术难题,该院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重质油及渣油加氢转化催化剂及其制

张丽平[3](2015)在《C1化工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C1化工是替代石油合成路线制备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燃料和其他重要化学品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途径。讨论了目前C1化工国内外的技术进展及研发动向,详细评述了合成气化工、甲醇化工以及甲烷直接转化等分支领域中的研究重点,并指出大型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C1化工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发节能减排、CO2捕获和污水回用技术是C1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

洪定一[4](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郭文元[5](2012)在《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转化炉大型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天然气制合成油(GTL)核心技术之一的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备合成气转化炉技术的大型化为目标,以天然气非催化转化技术的工业应用实践为基础,研究了转化炉大型化工艺操作条件的优化选择、转化烧嘴与炉体合理匹配等关键技术的理论依据和放大方法,提出了适于百万吨/年GTL合成油装置用大型化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转化炉系统集成的可实施技术方案。概要如下:1.通过对已有的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及其关键技术的分析和热力学平衡计算,探讨了转化炉工艺操作条件对转化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大型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转化炉工艺操作条件。2.采用大型冷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化炉冷态流场。在(?)1000mm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重点研究了转化炉内的轴向速度和炉内气体停留时间分布,通过冷态流场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符合性。3.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模型(PDF)模型,研究了现有工业运行装置和未来大型转化炉内流动和反应的状况,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大型转化炉内流动与反应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大型转化炉与已工业运行转化炉两者的炉内流动与混合基本相似;降低氧气入口温度对降低转化炉拱顶附近的温度作用不明显;提高氧气入口温度可以降低拱顶温度;增加水蒸汽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拱顶的气体温度,但火焰位置并没有显着的下移。4.采用稳态传热理论和灵敏度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印证了影响转化炉拱顶外壁温度的关键因素为耐火隔热衬里层各物性参数中的莫来石隔热砖导热系数;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多孔隔热材料的微观结构模型、微观传热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微观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莫来石隔热砖材料表观(实际)导热系数与转化炉内操作温度、含氢气氛及微观结构尺度(粒径大小及开口气孔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和量化关系,提出了转化炉内环境45-70%含氢量气氛下多孔隔热材料的表观(实际)导热系数的预测方法,工业运行转化炉的应用验证表明与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偏离度(小于6%),可以指导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层设置的工程设计;建立了转化炉拱顶耐火隔热衬里衬里层传热过程的整体物理模型,进行了全尺寸、变物性多物理场的整体传热模拟。结果表明:大型天然气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的温度分布特点与工业运行装置转化炉拱顶基本相似,验证了该拱顶隔热衬里层设计的正确性。5.在总结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的工业化成功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适于百万吨/年规模GTL合成油装置的大型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工艺集成系统,提出了可实施的大型天然气非催化转化关键设备设计和单系列工艺流程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表明:大型转化炉生产有效合成气(CO+H2)147,100Nm3/h,大然气转化系列数和转化炉数量为5个系列5台,单台转化炉对应的合成油产量为20万吨/年;烧嘴采用与工业成功运行烧嘴相同的物料流道设置技术,为氧气(少量)-氧气(大量)天然气—保护蒸汽四通道;工艺流程可划分为天然气转化工序、合成气热量回收工序和合成气洗涤工序;工艺系统的物料热量模拟计算结果与工业运行装置的实际操作数据基本相同,冷煤气效率为84%,总能量利用效率为99%。

唐宏青[6](2010)在《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文中指出澄清替代燃料的概念,简述我国为什么要搞煤制柴油,详细说明煤制油发展历史,特别说明中国科学院在山西、内蒙2省区和伊泰潞安集团的支持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取得的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成果推向产业化,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叙述间接液化的技术关键和发展趋向,目前,国内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自行建设成套大型化的煤制柴油装置。

汪寿建[7](2010)在《国内外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动向及我国煤气化技术运用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国内外煤化工发展概述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从煤的加工过程分,主要包括:干馏(含炼焦和低温干馏),气化,液化和合成化学品等。在煤化工发展历程中,炼焦是应用最早的工艺,并且至今仍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的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各种气体燃料,是洁净的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是合成液体燃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煤直接液化,即煤高压加氢液化,可以生产人造石油和化学产品。在石油短缺时,煤的液化产品将替代目前的天然石油。

袁晴棠[8](2009)在《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概况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世界与我国石油资源状况,阐述了世界及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了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加快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瑞滋[9](2009)在《内蒙古煤制油项目的引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液化技术是生产石油替代产品的一项新型煤化工工艺技术,它主要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不同的工艺路线。该技术于20世纪初最早起源于德国,而后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经历了几十年不同程度的发展后,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间接液化技术已经在南非商业化,直接液化技术也已经具备了工业化开发条件。我国煤制油项目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开展起来的,如今有一批示范项目已列入了我国“十一五”发展重点项目和国家“863”重大项目规划当中。文章着重阐述了具有典型代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煤制油项目在内蒙古地区的引入和发展情况,包括其引入背景、引入原因、引进技术及当前发展状况。并简要阐述了人们因对此项目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争议的原因、双方争议内容、二者在战略上达到高度统一以及国家对于此项目的态度等内容。本文除了要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煤制油项目在国际上、在我国、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状况之外,更多的想要说明的是该项目的发展在我国所起到的重要战略作用,即它为有效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缓解我国石油短缺、降低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新途径,是一次重大的科技探索,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周溪华[10](2008)在《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路线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的能源状况分析了我国必须发展现代煤化工的理由: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分别占73.3%和68.7%,煤炭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能源的主力;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生产洁净和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化工产品的现代煤化工已成为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介绍了我国有关的发展煤化工的政策和规划。分析了煤基甲醇路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指出煤制油项目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谨慎发展。

二、美国气制油(GTL)中间试验装置成功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气制油(GTL)中间试验装置成功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回顾·反思·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化工发展历程
    1.1“九五”期间,梳理实验室成果,开始试验验证
    1.2“十五”期间,转入工程化开发,开始中间试验
    1.3“十一五”期间,转入产业化开发,开始工业示范
    1.4“十二五”期间,转入商业化开发,开始升级示范
    1.5“十三五”期间,转入企业化运营,继续升级示范
2 煤化工核心技术
    2.1 煤气化技术
    2.2 煤直接液化技术
    2.3 煤间接液化
    2.4 煤制烯烃技术
    2.5 煤制乙二醇技术
    2.6 煤制芳烃技术
3 煤化工专用催化剂
    3.1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
    3.2 费托合成催化剂
    3.3 甲醇制烯烃(MTO)催化剂
    3.4 煤制乙二醇系列催化剂
4 煤化工关键设备
    4.1 大型煤气化炉设备
    4.2 煤直接液化反应器
    4.3 煤间接液化反应器
    4.4 大型空分设备及压缩机组
    4.5 特种泵设备
5 煤化工工业化示范和升级示范典型项目
    5.1 世界上首个煤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项目
    5.2 世界上首个煤制烯烃(DMTO)工业化示范项目
    5.3 世界上单厂生产规模最大的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化升级示范项目
    5.4 世界上单厂生产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SMTO)工业化升级示范项目
6 煤化工产业规模
    6.1 煤制油(包括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油共炼)
    6.2 煤制烯烃(包括煤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的MTO与MTP)
    6.3 煤制乙二醇(包括其他气源制CO和H2)
    6.4 煤制天然气
7 现代煤化工发展回顾与思考
    7.1 技术研发与经费投入
    7.2 中间试验与工程示范
    7.3 项目准备与工程建设
    7.4 企业运营与精细管理
    7.5 行业规范与专业管理
    7.6 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
    7.7 发展质量与科技创新
8 现代煤化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8.1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8.2 研究重点及方向

(2)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抚顺石化院重质油加氢转化技术获专利金奖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自主研发ETPU发泡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
中国石化开发的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通过鉴定
新疆天业两成果通过鉴定
仪征化纤超仿棉纤维成套技术通过鉴定
齐鲁石化新建150万t/a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中交
DSM公司提高Akulon XS软包装薄膜的生产能力
中国石化开发由劣质油浆生产优质针状焦
天津大学研制新型超分子水凝胶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取得突破
南化集团和四川维尼厂研发新型溶剂降低烟气CO2捕集成本
南化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研发微旋流分离器捕集CO2
河南能源开发CO2返炉制CO技术
Ineos技术公司向泰国PTT全球化学公司提供HDPE技术专利
燕山石化第三套三废联合装置投产
中科院兰化所研发常温下催化消除CO
杭州水处理中心开发高盐废水处理技术
沂州煤焦化有限公司煤焦化低温脱硝项目试车成功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新型纳米涂层研究获进展
南化集团攻克含氯有机尾气治理难题
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开发与前景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印度需大规模增加乙烯产能
日本瑞翁公司大规模生产碳纳米管
Du Pont公司与Dow化学公司确认“对等合并”
美国Velocys公司完成GTL中试装置试验
Exxon Mobil化学公司开发出茂金属聚乙烯新牌号
美国总的聚乙烯利润保持强劲增长
Pertamina公司和Saudi Aramco公司就耗资55亿美元的印尼炼油厂石化装置签订协议
日本开发出用沸石分离乙醇和水制备生物乙醇技术
Arkema公司使用新型氟化工艺助剂改善特种聚烯烃加工性能
无卤阻燃尼龙6用于电气开关
植物油改善超强塑料纤维
使用多氧化物催化剂烷烃氧化转变成烯烃
日本开发出以生物基为基材的高功能隔热材料
聚乙烯薄膜树脂再添最新新鲜减薄潜力的新类别
Invista公司与Lanza Tech公司宣布生物基丁二烯生产的突破
日本NEDO确立由木薯低成本生产乙醇的技术
使用石墨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直接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
日本东丽公司开发出新型伸缩性材料
ICL-IP公司开发新的聚合物阻燃剂牌号用于EPS和XPS
Perstorp集团推出世界首例可再生Capa生物塑料
茂名石化丁二烯尾气加氢装置稳定运行
山西煤化所与神华开发合成气制低碳醇项目完成工业侧线试验
众泰煤焦化项目获专项补助
中国石化YS-8810催化剂通过周年考评
南京新戊二醇装置投产
索普集团生物质甘油氯化法制备环氧氯丙烷等两项目获资助
抚顺院FC-52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成功
中国石化研发IHCC工艺
国新和盛碳四深加工项目竣工
湖北枣阳柴油车尾气处理液项目投产
四川蓝邦用废弃油料制生物柴油项目试产
南开大学研究用蓖麻油制备生物航油技术
榆炼成功生产出国Ⅳ97号汽油
长岭炼化航煤管式液相加氢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
长岭炼化渣油加氢液力透平技术通过专家验收
茂名石化成功开发高密度聚乙烯无气味小中空料

(3)C1化工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气化工
    1. 1 合成气制天然气
    1. 2 合成气制燃料油( GTL)
    1. 3 合成气制乙醇
    1. 4 合成气制乙二醇
    1. 5 合成气制多碳醇
2 甲醇化工
    2. 1 甲醇制烯烃
    2. 2 甲醇制丙烯
3 甲烷化工
4 结语

(5)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转化炉大型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CO+H2)工艺进展
        2.1.1 天然气水蒸汽转化
        2.1.2 天然气二氧化碳转化
        2.1.3 天然气催化部分氧化
        2.1.4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
    2.2 天然气转化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2.2.1 甲烷燃烧反应动力学机理模拟
        2.2.2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动力学机理模拟
        2.2.3 一维模型
        2.2.4 多维模型与CFD
    2.3 GTL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研究与工业化应用
        2.3.1 GTL天然气制合成油技术与应用
        2.3.2 GTL天然气制合成气工艺技术与应用
    2.4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技术应用与实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化炉内非催化氧化过程分析与热力学平衡计算
    3.1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分析
        3.1.1 反应过程
        3.1.2 非催化转化炉区域模型
        3.1.2.1 区域模型
        3.1.2.2 宏观混合与微观混合时间的估算
        3.1.2.3 区域模型区中各反应区的特征
        3.1.3 停留时间分布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3.2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转化关键技术分析
        3.2.1 转化烧嘴
        3.2.2 转化烧嘴与转化炉炉体的匹配
    3.3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3.3.1 温度和压力对天然气转化过程的影响
        3.3.2 氧气/天然气比和蒸汽/天然气比对转化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炉内冷态流场实验研究与模拟
    4.1 冷态流场实验研究
        4.1.1 实验流程
        4.1.2 测试原理
        4.1.3 实验结果
        4.1.3.1 轴向速度分布
        4.1.3.2 中心最大速度衰减
    4.2 冷态流场模拟计算
        4.2.1 计算模型与网格
        4.2.2 计算条件
        4.2.3 计算结果
    4.3 气体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气体停留时间的模拟
        4.3.3 炉内停留时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炉反应过程模拟计算
    5.1 模拟计算目的
    5.2 模拟计算采用的数学模型
        5.2.1 输运方程
        5.2.2 气相湍流模型
        5.2.3 湍流反应相互作用模型
        5.2.4 天然气氧化反应机理模型
        5.2.5 辐射传热模型
    5.3 数值计算方法和收敛条件
    5.4 转化炉几何形状、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5.5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PDF与EDC模拟结果的比较
        5.5.2 B炉设计工况模拟结果
        5.5.3 水蒸汽投入量对炉内温度的影响
        5.5.4 氧气入口温度对拱顶温度的影响
        5.5.5 氧气入口温度对炉内流动和反应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化炉拱顶耐火隔热衬里层传热研究
    6.1 工程问题
    6.2 拱顶耐火隔热衬里层传热关键因素分析
        6.2.1 计算模型
        6.2.2 拱顶外壁综合表面换热系数灵敏度分析
        6.2.3 炉壁钢壳导热系数灵敏度分析
        6.2.4 见火面刚玉砖导热系数灵敏度分析
        6.2.5 莫来石隔热砖导热系数灵敏度分析
    6.3 莫来石轻质砖微观传热过程模拟研究
        6.3.1 莫来石隔热砖微观传热模拟计算模型
        6.3.1.1 微观结构模型
        6.3.1.2 微观传热物理模型
        6.3.1.3 微观传热数学模型
        6.3.2 莫来石轻质砖微观模型传热模拟
        6.3.2.1 CFD计算方法
        6.3.2.2 计算工况
        6.3.2.3 结果讨论
    6.4 莫来石隔热砖导热系数预测方法研究
        6.4.1 图表法预测方法
        6.4.2 函数表达式法预测方法
        6.4.3 导热系数预测值的工程应用验证
    6.5 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层整体传热模拟研究
        6.5.1 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层物理模型
        6.5.2 工业运行装置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整体传热模拟
        6.5.2.1 采用不同的莫来石隔热砖导热系数
        6.5.2.2 采用平均温度对应的莫来石隔热砖导热系数
        6.5.2.3 转化炉内壁热面温度对外壁温度的影响分析
        6.5.3 大型天然气转化炉拱顶隔热衬里整体传热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型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工艺系统模拟优化
    7.1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关键技术的工程应用
        7.1.1 烧嘴结构
        7.1.2 转化炉拱顶耐火隔热衬里设置结构
        7.1.3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转化系统工业运行结果
    7.2 大型天然气非催化转化关键设备设计及工艺系统集成
        7.2.1 关键设备设计
        7.2.2 大型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工艺过程集成及系统模拟计算
        7.2.2.1 工艺流程
        7.2.2.2 数学模型和物性方法
        7.2.2.3 工艺系统模拟计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成果

(6)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澄清替代燃料的概念
2 为什么要搞煤制柴油
3 合成油发展历史
    3.1 基本原理
    3.2 国外发展历史
    3.3 中国煤制油 (费托合成) 的发展历程
        (1) 建国前后的发展
        (2) 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煤制油 (费托合成) 的开发过程
        (3) 兖矿集团煤制油 (费托合成) 开发过程
        (4) 中国科学院煤制油 (费托合成) 的产业化过程
        (5) 我国煤制油产业化过程的意义
4 间接液化的技术关键和发展趋向
    4.1 等温反应器
    4.2 催化剂[4]
        4.2.1 催化剂的成分
        4.2.2 活性组分
        4.2.3 载体
        4.2.4 助剂
        (1) 碱性金属助剂
        (2) 稀土金属助剂
        (3) 贵金属助剂
        (4) 其他助剂
5 直接液化问题
6 需要引进国外的煤制柴油技术吗?
7 结论

(9)内蒙古煤制油项目的引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煤制油简介
    1.1 煤制油的相关概念
        1.1.1 煤制油的定义
        1.1.2 煤制油的反应机理
        1.1.3 煤制油的产物
    1.2 煤液化技术的开发历程
    1.3 国内、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
        1.3.1 国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
        1.3.1.1 直接液化技术发展
        1.3.1.2 间接液化技术发展
        1.3.2 国内煤制油的技术发展
        1.3.2.1 直接液化技术发展
        1.3.2.2 间接液化技术发展
    1.4 国内拥有煤制油项目、技术及其应用规模
        1.4.1 国内煤直接液化项目、技术及其规模
        1.4.2 国内煤间接液化项目、技术及其规模
    1.5 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煤制油项目的引进调查
    2.1 内蒙古煤制油项目引入背景
        2.1.1 我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2.1.2 近年来国际石油形势
        2.1.3 内蒙古煤炭资源优势
        2.1.4 内蒙古工业经济基础
    2.2 内蒙古引入的煤制油项目
        2.2.1 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集团煤液化”的引入
        2.2.2 煤间接液化项目——“伊泰集团煤液化”的引入
    2.3 神华与伊泰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2.3.1 神华与伊泰项目的联系
        2.3.2 神华与伊泰项目的区别
    2.4 小结
第三章 煤制油项目所引发的争议
    3.1 项目引发争议的原因
        3.1.1 发达国家煤制油的缓慢前行
        3.1.2 国内示范项目迟迟未能成功
        3.1.3 国内一些项目的搁置、失败
        3.1.4 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
        3.1.5 国家发改委的三次下令整顿
    3.2 争议双方及其内容
        3.2.1 项目支持方的观点
        3.2.2 项目反对方的观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路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我国的能源状况决定了必须发展现代煤化工
    2.1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2.2 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已成当务之急
    2.3 煤炭的传统利用不仅效率低, 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4 煤炭现代化利用的技术路线
3 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政策措施和目标方向
4 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探讨
    4.1 有争议的煤制油工艺
        4.1.1 投资风险
        4.1.2 技术风险
        4.1.3 能源利用率较低和环保成本风险
    4.2 煤制甲醇更适合我国国情
        4.2.1 煤制甲醇技术生产成本低廉, 而且在我国已相当成熟
        4.2.2 煤制甲醇与煤制油工艺比较
        4.2.3 甲醇已具备替代车用汽油清洁燃料的竞争力
        4.2.4 甲醇还可替代石油原料制二甲醚、烯烃等
        4.2.5 我国甲醇市场前景广阔, “十一五”期间将迅速发展
        4.2.6 不断探索创新的煤制甲醇工艺
5 结论

四、美国气制油(GTL)中间试验装置成功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煤化工近25年发展回顾·反思·展望[J]. 徐振刚.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8)
  • [2]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6(03)
  • [3]C1化工现状及研究进展[J]. 张丽平.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5(01)
  • [4]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5]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转化炉大型化关键技术研究[D]. 郭文元.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6]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 唐宏青. 化学工程, 2010(10)
  • [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动向及我国煤气化技术运用案例分析[A]. 汪寿建. ‘十二五’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论坛文集, 2010
  • [8]世界炼油工业发展概况与趋势[J]. 袁晴棠. 当代石油石化, 2009(12)
  • [9]内蒙古煤制油项目的引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张瑞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10]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路线探讨[J]. 周溪华. 中外能源, 2008(03)

标签:;  ;  ;  ;  

美国天然气制油(GTL)中试装置成功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