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辞源》注意事项(修订版)

读《辞源》注意事项(修订版)

一、读《辞源》(修订本)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孙元成[1](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董飞[2](2021)在《秦王朝“新地”治理研究 ——以故楚地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战国末年,七国并雄,其中又以秦国的实力最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秦国频频向六国发动进攻,并将新占领的地域称之为“新地”,派遣“新地吏”前去治理。秦南下攻楚时,总结了先前城邑防卫作战的经验教训,以令的形式予以颁行,便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廷卒乙廿一”。据此我们可以推测秦灭楚之战中的一些细节:项燕于蕲南之战中兵败身死,楚军随即采用了坚壁清野、布置内应,化整为零、伺机袭扰的抵抗策略,延缓秦军的进攻速度;而秦军则在加强戒备的同时在新地原住民中推行连坐与购赏相结合的策略,逐步挤压反秦势力的生存空间;此外,秦在新占领地“书名数”以控制人口,并凭借“名数”资料,对反秦势力进行甄别、通缉与抓捕,起到了巩固新占领地的作用。在“新地”的置吏用人方面,始皇帝对于六国王室、将相还是比较宽容的,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他们的爵位;但对于这些手下败将,始皇帝持轻视态度,始终弃之不用,但秦地方长官出于统治需要,又对一些“六国后”有所仰仗、予以拉拢。县一级的官府而言,除了留任六国吏员、选拔“毋害”者充实吏员队伍,也选拔表现较好的徒隶参与基层事务。连年的战争对“新地”的农事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秦官府将抛荒的无主田地登记造册后称之为“草田”,颁布“垦草田令”鼓励民众垦辟荒田、恢复生产。承诺民众“垦草田”之后,履行一定的手续便可将这些田地登记至自己的名下;承认并保护“垦草”者对于田地的所有权,对强行索田的原田主予以处罚。除推行“垦草令”之外,迁陵县还采取了种植麦、芋;压缩非劳动力的粮食配给;从北方调运粟米等方式来保障粮食供应。秦王朝“新地”迁陵县的医疗机构称“舍”,位置应在县廷附近的都乡一带。“菌”可以入药,秦汉时常与“芝”并提,有使人“身轻”“不老”的作用;“求菌”与始皇帝求长生、采集不老之药有关。里耶秦简中有寻找熟悉“菌药名物”之人的记载,与负责徒隶“求菌”之吏员“求菌假仓”相关。故“求菌假仓”应为有一定医药知识的人。此外,根据“其不从事,勿禀”的法律规定,“舍”对因伤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员只提供仅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且徒隶并未被纳入“舍”的救助对象,上述两点是迁陵县“死亡率”较高的缘故之一。“从人”是“新地”的一种身份特殊的居民。他们并不是随从故六国反秦的贵族,而是主张合纵反秦者,也就是先秦时的纵横家。秦每攻灭一国,便对该国的“从人”群体予以通缉,“从人”的处罚根据罪行轻重可判罚上至死刑、下至迁耐的刑罚,且会株连妻、子、同产等;简文中的“输”当释为“输作”,体现为长距离迁徙后的异地服刑。秦之所以严厉打击“从人”:首先,“从人”及“游说之术”与秦赖以立国的“耕战”策略相忤;其次,秦有“重刑以禁奸”的传统;第三,运用心态史学的方法分析可知,秦始皇的早年经历造就了其多疑、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与强烈的权力欲,对“从人”群体进行打击的做法亦与始皇个人心态有关。关于秦王朝“新地”的吏民关系。在秦王朝的“新地吏”由来自关中的秦吏与从“新黔首”中选拔的吏员两部分构成。尽管秦吏多任长吏,但其数量远远低于后者,而正是由于秦吏的势单力孤,决定了他们不仅难以融入“新地”的政治文化圈子,也必须仰仗于“新地”的“豪吏”才能开展工作。正是如此,出身“新黔首”的“新地吏”们由于同时熟悉秦法与楚俗的缘故,成为直面黔首,处理日常政务的主体,欺压百姓的主要也是这一群体。相较于习俗的力量,秦法与秦吏的力量无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故面对种种犯令之举,秦吏只能默许甚至参与其中,这便使得秦吏与出身“新黔首”的吏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出身“新黔首”的吏员决定起事反秦时,秦吏往往采取随顺的态度。

张馨月[3](2021)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校注》文中指出《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是有关秦代律令文献的汇集,共收337枚简,是研究秦代法律和历史的最新材料。整理者对这批简进行了注释,我们在此基础上整理校注,发现释文存在体例不一、释字有误、文字可释而未释、简序编联有误、符号标点有误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注一方面以原简图版入手,实事求是地反映简文情况,有利於恢复简文原貌;一方面对简文相关字词加以注释,有助於考察秦代的用字习惯及用字特点,了解秦代的语言面貌及社会生活。本文按照整理者的分组进行校注,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一手材料图版入手,以整理者释文为基础,对照《岳麓书院藏秦简(陆)》的相同内容,对原释文进行补充修订。如对照《岳麓书院藏秦简(陆)》的释文,认为简236/1086“以告□”中的未释字“□”应为“子”。其次,根据简文文意并参照相关编联成果,对简序进行调整,如结合文意,我们将简168/1728至简184/1602-1+1602-2间的顺序调整为简170/1792-简172/1855,简173/1849-简175/1684,简180/1908,简176/1596-简178/1166,简179/1156,简181/1615-简184/1602-1+1602-2,简168/1728-简169/1730并重新做了释文。最後,在整理者释文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择善而从,如简文“姨夫”一词各家说法不一,经过仔细研究,我们认为“指秦汉时期一类男子,为自由民,但经济贫困,身份低下,可通过雇佣劳动谋求生计之人。”观点可信。另外,对观点正确、但讨论不充分的释文,加以补充论证,如简077/0901“可以□三族从人者”中的未释字,我们综合同批竹简“论”字的写法与文献用例,认为整理者的猜测是正确的。

宋爽[4](2021)在《三晋官玺集释》文中指出古玺文字是战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古文字的发展演变、古代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古代艺术及文化习俗、思想史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清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精美的印谱刊布发行,有关古玺研究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也层出不穷,本文拟对三晋官玺进行系统的整理,搜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三晋官玺,在此基础上汇集各家考释意见,并予以适当说明,以期展现古玺研究的现状,助益於其他学者。本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三晋官玺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三晋官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三晋官玺集释,搜罗方家对各枚官玺的考释意见,尽可能搜罗全面并辅以适当按语。第三部分,三晋官玺所见职官表。结尾部分,包括附录和参考文献。

禹雅洁[5](2021)在《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北大汉简《妄稽》简爲对象,对《妄稽》简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集释,对《妄稽》简的用字现象和用字习惯加以分析总结。“绪论”部分对《妄稽》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妄稽》简图版着录情况进行说明。“集释”部分从文字释读、竹简编联、用字现象等角度对《妄稽》简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汇集整理,以“按语”的形式对各家观点进行判断,整理出一份较爲可靠的释文和释读观点。“研究”部分从用字现象研究和用字习惯研究两个方面展开。“用字现象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妄稽》简中的异体现象、假借现象和讹误现象。异体现象可以从《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字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两个方面分析,异体现象主要是构件位置不同、构件有所省减或增繁、构件中篆隶(隶草)写法并存、改变形旁、改变声旁、写法略有出入或因隶变和讹变而造成的异体。假借现象分爲本有本字的假借和本字後造的假借,分别从声韵皆同、声异韵同、声同韵异、声韵皆异的角度展开分析,统计了《妄稽》简中248个假借字与本字韵部相同的字组,分析了其所反映的语音现象。讹误现象从笔画的误增、部件的省略、部件的增添、部件的变形、形近误书等角度展开分析。“用字习惯研究”梳理了《妄稽》简一字对多词、一词对多字的现象以及其他错综的对应情况,展现出《妄稽》简的用字特点,即用字具有不规范性、多种书体并存、部分文字受到楚系文字影响。

鄢骏[6](2020)在《从因循到新变 ——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巫观念》文中研究说明巫观念是沟通代际的桥梁。巫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俗例、语汇多与之相关。巫观念的裂变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推进相关。由“巫”到“人”的转变中,其实弥散着两种趣向。一种是巫的观念驻扎在君王心中;另一种则是巫的观念始终萦绕在士大夫、平民的意识当中。逮至汉代,一方面,帝王在施政活动里融入了巫的传统力量;另一方面,这种力量悄然无声地转化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支柱力量。本文选定巫观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钩沉不同时空的史料,以其中的语料为基点,厘清出先秦至两汉时期巫观念的发展脉络,兼论史家的书写问题,得出他们的笔下嵌入了自身的思想观念。随着近代考古发掘的进展,一大批出土文献纷纷现世,这些新出土的简牍、帛书无疑给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长时段巫观念的变迁,笔者将全文析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这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人相关的着述情况、相关概念的界定、史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内容,从而得出这一议题的可行性与争论点,巫观念这一概念的限定范围,理论切己的重要性,并在本部分进行了必要的讨论。第二部分着重于分析巫观念的出现与确立的过程。这一部分重点叙述了人类自扎根于地球后,巫是如何裂变的,进而说明古代农业、历法、宗教出现也是人类观察自然,反观己身的结果,巫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巫具有特异功能、神圣梦境和法器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历史文本中的古圣王黄帝具备巫的印迹,比如,“黄帝梦境”,梦境类似于异象,多指梦中传道。从史籍中看,颛顼时期对宗教进化的影响力大,但黄帝的身上的巫观念更为后世帝王所承继,可以说,黄帝的影响力并不亚于颛顼。第三部分是分析了三代历史中的巫观念。针对古史的繁芜、分散的特点,这一部分主要引入文法结构来分析古史,笔者通过大量爬梳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诸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和《竹书纪年》,组合不同文献中的相同信息,经过分析后,得出观念性的东西不会因为时空而被割裂,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中笼罩着巫观念的浓郁气息,换句话说,“三王”的背后亦有思想的延续,并对妹喜、妲己的形象进行了再分析,从而得出她们或许是政治权力的牺牲品。第四部分讨论的是巫观念的盛行与时人观念。这一部分遵循的视角是眼光自上及下,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巫观念,这时,巫观念早已褪去单一的祭祀外衣,且转化为人们意识中的一部分。从日渐丰富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君王、大臣、知识分子等相继借助巫观念的情势跃然于纸上,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语汇多与巫观念相关,楚国这个国家就颇具这一特色。即便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无法与传统完全割裂,比如,孔子,正因为此,他的形象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另外,笔者使用《国语》和《左传》组合分析了史家司马迁笔下的“吴、越之战”,得出了吴、越两君王的意识中亦有巫观念的成份,从而得出史家司马迁的记载具有选择性,甚至存有抵牾之处。第五部分论述的是秦汉帝国的巫观念。这一部分笔者从秦的先祖入手,剖析了秦汉帝国的巫观念,揭示出秦帝国的统治者不仅与先祖有着极深的羁绊,而且追随黄帝的步伐,向往上天,汉帝国的统治者汉武帝更是如此,平民也接受了这一观念,还整合为之己用,并再次得出司马迁记载存有疏漏,其记载带有明显的选择性的特点。如果说齐桓公试图封禅是个别案例,此时,已蔚然成风。另外,语汇的使用限定变得更为明确,比如,“灵”这一语素已成为皇帝的御用语汇,不仅广泛见于正式诏书中,而且大将军卫青一度把它作为上书给武帝的专用语汇。这一部分亦采用出土文献进行佐证,从不偏信于任何一种文献。结语部分对论文的相关论点进行了凝练。

孙海燕[7](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金瑞[9](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邹武龙[10](2019)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现实需要下(如红军大学教材极其短缺,为红军大学讲演教学而写,为即将到来的抗战作战略准备,批判党内错误军事路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有关会议决议(如遵义会议决议)内容的基础上而写的,写的内容是十年内战经验的总结。红军大学曾印发“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稿给学员学习,1937年5月首次以油印本印行,1941年2月23日毛泽东应八路军军政杂志社请求,同意将油印本在延安铅印出版单行本。自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出版后,其他出版社纷纷传印,出现了大量的单行本,很多集子或全文刊印或摘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若干章节将其收录。建国后收录于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此文的版本非常多,可以划分为1949年10月以前的各种版本和1949年10月及以后的各种版本,两个时期的版本差别较大。本文最广泛的搜集已经出版的版本,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主要版本及其内容变化进行研究。

二、读《辞源》(修订本)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辞源》(修订本)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材料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一、类化与非类化
        二、音化与非音化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第一节 历时演变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语音研究
        二、反映词汇演变
        三、揭示语法现象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结语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凡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2)秦王朝“新地”治理研究 ——以故楚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新地”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出土秦简所见秦灭楚之战考
    第一节 秦令“廷卒乙廿一”的内容与性质
    第二节 蕲南之战后楚军的抵抗策略
        一、坚壁清野
        二、布置间谍
        三、伺机而动
    第三节 秦军巩固新占领地的措施
        一、墨守成规、严守城池
        二、登记人口、甄别嫌犯
    小结
第二章 秦王朝“新地”的用人政策
    第一节 对待故六国王侯将相的态度
        一、宽容以待、编入民籍
        二、登记备案、恩威并施
    第二节 秦“新地”县级官府的用人策略
        一、留任吏员、压缩建制
        二、选拔“毋害”,充实基层
        三、遴选徒隶、增加人手
    第三节:“骊山徒”来源新证
    小结
第三章 秦占领下故楚地的农业生产
    第一节 迁陵县的饥荒
    第二节 “垦草令”在“新地”的推行
        一、“草田”的性质
        二、“垦草令”的内容
        三、“垦草令”颁行的背景以及在“新地”的推行
        四、小结
    第三节 始皇帝对“新地”农业生产情况的掌握程度
    小结
第四章 秦王朝“新地”医疗机构的运转与管理
    第一节 迁陵县“舍”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求菌”简与始皇帝的长生不老药
    第三节 秦迁陵县“舍”运转实际效能的考察
    小结
第五章 从人:“新地”的特殊居民
    第一节 “从人”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对“从人”的通缉与处罚
    第三节 秦始皇打击“从人”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秦王朝“新地”的吏民关系:以沛县为例
    第一节 “新地吏”的构成与分工
    第二节 关中秦吏在“新地”
        一、沛令超期服役,并未婚娶
        二、沛令与沛地“豪吏”的关系
    第三节 “新地吏”中的本地人
        一、亭长刘邦与王媪、武负的债务纠纷
        二、“新地吏”对于逃亡黔首的态度
    第四节 无声的反抗:秦简牍所见故楚地的不合作现象
        一、说谎的人们
        二、离奇消失的“久”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简文释文研究
        2.历史研究方面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材料来源
一、第一组简001—099校注
二、第二组简100—250校注
三、第三组简251—337校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词义训释
致谢

(4)三晋官玺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三晋官玺的着录
        二、三晋官玺的考释
        三、三晋官玺分域及职官研究
第一章 三晋官玺集释
第二章 三晋官玺所见职官表
附录 三晋官玺目录
参考文献

(5)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北大汉简《妄稽》研究综述
        一、竹简编联
        二、字词考释及文意释读
        三、文字现象研究
        四、据《妄稽》校读其他文字材料
        五、其它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图版着录情况
第一章 北大汉简《妄稽》集释
    第一节 《妄稽》释文校订
        一、释文A
        二、释文B
    第二节 《妄稽》集释
第二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现象研究
    第一节 《妄稽》异体字现象分析
        一、《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
        二、《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体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
    第二节 《妄稽》假借字现象分析
        一、本有本字的假借
        二、本字後造的假借
        三、《妄稽》简假借字所反映的语音现象
    第三节 《妄稽》讹误字现象分析
第三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习惯研究
    第一节 《妄稽》简字词对应关系
        一、一字对多词现象考辨
        二、一词对多字现象考辨
        三、错综复杂的字词对应现象
    第二节 《妄稽》简用字特点
        一、用字具有不规范性
        二、多种书体并存
        三、部分用字受楚系文字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从因循到新变 ——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巫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
        (一) “巫观念”的来源与界定
        1、释巫
        2、巫观念
    四、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现锋芒:巫观念的出现与确立
    一、巫的裂变与上古活动有关
    二、古圣王的活动与巫的印迹
第二章 亦步亦趋:三代历史中的巫观念
    一、夏代的巫观念
    二、商代的巫观念
    三、周代的巫观念
第三章 巫风化俗:巫观念的盛行与时人观念
    一、五方各国的巫观念
    二、民风歌谣中的巫观念
        (一) 白茅
        (二) 笾豆
        (三) 卜法
        (四) 呼天
        (五) 诅
        (六) 禁忌
        (七) 吉日
        (八) 祭祀
        (九) 梦境
    三、民间文本中的巫观念
        (一) 庄子学派的故事
        (二) 孔子的形象
第四章 仰望云门:秦汉帝国的巫观念
    一、秦楚汉之际的巫观念
        (一) 秦的先祖与秦始皇时期
        (二) 秦楚汉之际的巫观念
    二、汉帝国的巫观念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10)《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1949年10月以前的研究
        (二)1949年10月及以后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第1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作背景、成文和出版过程
    1.1 写作背景
    1.2 成文、出版过程
第2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主旨、历史作用
    2.1 主旨
    2.2 历史作用
第3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文版本概况
    3.1 1949年10月以前的版本
    3.2 1949年10月及之后的版本
第4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校勘与分析
    4.1 1949年10月以前版本校勘与分析
        4.1.1 1945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4.1.2 1946年《党的政策选集》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4.2 1949年10月及以后版本校勘与分析
        4.2.1 1952年《毛选》第2版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4.2.2 1967年《毛选》版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4.2.3 1975年单行本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4.3 1951年《毛选》第1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4.3.1 标点符号的修改
        4.3.2 文字的修改
        4.3.3 使表述更通俗、明白的文字修改
        4.3.4 使表述更准确、合理和全面的文字修改
        4.3.5 政治性、思想性修改:
        4.3.6 删除文字
        4.3.7 增加了题解、注释
    4.4 1991年《毛选》第2版与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4.4.1 正文校勘与分析
        4.4.2 注释校勘与分析
第5章 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一些思考
    5.1 《问题》版本及其修改的特点
        5.1.1 《问题》的版本具有广泛性
        5.1.2 修改后更具有科学性
        5.1.3 修改后更注重中国的特殊性
    5.2 《问题》的现实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读《辞源》(修订本)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2]秦王朝“新地”治理研究 ——以故楚地为中心[D]. 董飞. 西北大学, 2021(12)
  • [3]《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校注[D]. 张馨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三晋官玺集释[D]. 宋爽. 吉林大学, 2021(01)
  • [5]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D]. 禹雅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6]从因循到新变 ——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巫观念[D]. 鄢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10]《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D]. 邹武龙. 湘潭大学, 2019(02)

标签:;  ;  ;  ;  

读《辞源》注意事项(修订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