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铝超声分散强化75瓷性能的实验

纳米氧化铝超声分散强化75瓷性能的实验

一、超声波分散纳米氧化铝强化75瓷性能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廖祥瑞[1](2021)在《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温室效应带来的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减排备受关注。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是诸多碳减排方案中的一种,然而其常规捕集技术面临能耗大、效率低等问题。水合物法二氧化碳捕集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温室气体捕集技术。据报道,将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加入溶液中能有效促进水合物的形成,降低过程能耗,然而经过表面润湿性改性的纳米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添加纳米Al2O3颗粒的CO2-纯水体系中水合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纳米Al2O3颗粒亲疏水性、添加量、颗粒粒径、搅拌速率等主要控制因素对水合物形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等的影响。界面接触角测试实验发现亲疏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的表面润湿特性具有明显差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纳米Al2O3颗粒的亲水性主要由其表面所带羟基官能团产生。通过CO2水合物形成实验发现不同表面润湿特性的纳米Al2O3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热力学特性(相平衡温度、压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影响较显着。相对于未改性纳米Al2O3颗粒来说,亲疏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均能有效地提高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但疏水纳米Al2O3颗粒却轻微地增长了CO2水合物形成的成核诱导期。粒径和转速相同的情况下,与0.01 wt%未改性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相比,0.01wt%亲水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使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增加了99%,水合物成核所需诱导时间缩短了10.3%。可以认为,将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亲疏水改性后作为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添加剂,是研究水合物形成促进方法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发现,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搅拌速率可以有效地增大耗气量,缩短诱导时间。其他条件相同时,与静止状态相比,转速为800 rpm可使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增加116.2%,水合物成核所需诱导时间缩短了78.5%。最终确定,当颗粒的粒径为30 nm、添加亲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浓度为0.01 wt%、反应釜内转子的搅拌速度为800 rpm时,对CO2水合物形成的促进效果最佳。本文研究表明将纳米Al2O3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提高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缩短水合物成核所需的诱导时间,效率高且操作简单。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提高水合物法二氧化碳捕集效率的辅助选项之一,同时也可以为水合物在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董雅馨[2](2020)在《抗凝冰相变储能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冬季路面结霜结冰以及降雪会造成路面的摩擦系数降低,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将相变温度为0~5℃的低温相变材料掺入到混凝土中制备出相变储能混凝土,应用到路面桥面上能够起到一定的融雪化冰作用,延缓路面桥面结霜结冰的时间。本课题选用癸酸、辛酸(质量比为0.3:0.7)制备相变温度为0~5℃且相变潜热比较大的复合相变材料,借助时间-温度曲线和DSC曲线分析,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89℃,相变潜热为121.9J/g,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由于癸酸-辛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比较小,传热性能比较差,需要改善其热物性。选择纳米铜粉、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铁和石墨粉作为添加剂来改善相变材料的热工性能。当石墨粉的质量分数为15%时,效果最佳,此时的相变温度为1.59℃,与癸酸-辛酸复合相变材料相比,添加了石墨粉的相变材料其相变时间为85min增加了13.33%,相变潜热为130.4J/g增加了6.97%,导热系数为0.529 W/(m·K)增加了91.67%。选用膨胀珍珠岩和陶粒作为载体材料,在真空吸附条件下膨胀珍珠岩和陶粒的吸附率分别为202.2%和27.5%。采用环氧树脂和水泥对膨胀珍珠岩进行封装造壳,经300次相变循环后,相变骨料的泄漏率仅为2.37%。采用直接混合技术,按照质量比用相变骨料替代混凝土中的细骨料。将相变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久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随着相变骨料替砂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都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当相变骨料的替砂率为30%时,仍能满足C30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此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相变性能,相变温度为2.5℃;通过试验验证,此时1m3混凝土能够释放出13087.96k J左右的热量,能够达到延缓结霜结冰的效果。相变材料的加入对相变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和强度损失的影响不大;多次相变循环后,混凝土的相变温度几乎不变,释放的热量降低了10.53%,相变储能混凝土有良好的耐久性能,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

史卫东[3](2020)在《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流体由于在强化传热和改善燃烧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改变未来全球能源格局的二次能源载体。为了从雾化角度揭示纳米流体发挥优异性能的内在机制,本文综合实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初级破碎机制以及宏微观喷雾特性,重点讨论了添加纳米颗粒的附加效应。课题在纳米流体制备方法优化与物性表征的基础上,以横向射流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为支撑,结合图像灰度标准差统计处理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建立了射流特征分析程序。首先,通过纳米流体圆柱射流在没有横向气流作用下的流动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揭示了添加纳米颗粒对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绘制了附加效应分区模式图,并将其归因于粘性增强和空化促进两种机制。实验表明,纳米颗粒促进了喷嘴内外的流动空化现象,并且依据空化状态对射流不稳定性具有三种不同的附加效应:1)未发生内部空化时,纳米颗粒通过粘性增强表现为不稳定性降频效应;2)局部空化时,通过促进喷嘴内部空化表现为增频效应;3)达到超空化以后,纳米颗粒通过促进外部射流空化以及增加气动力等耦合作用,表现为不稳定增强效应。然后,基于高速阴影图像统计处理,对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基本形态、破碎模式、表面波长、不稳定性等初级破碎特征进行了总体论述,提出了低气体韦伯数(Weg)情况下纳米流体横向射流初级破碎原理图。综合考虑纳米颗粒溶剂化层效应以及浓度、粒度等基本属性,提出了一个新的颗粒相功率指数PV,并建立了表面波长经验模型。实验表明,添加低浓度纳米颗粒对横向射流破碎模式几乎没有影响;随着纳米氧化铝浓度增加,射流振荡幅度明显增大,表面波长相对减小,迎风侧表面波长与Weg和PV呈负指数关系。与基础流体相比,颗粒体积分数为0.5 1%时,Al2O3-H2O纳米流体的上表面波长最多缩短了 18%。最后,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激光粒度仪等对射流纵向穿透、横向扩散、柱断裂以及雾化粒度/速度分布等宏微观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建立了液柱断裂距离、雾滴索特平均直径等经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纳米级颗粒对于低粘度流体横向射流轨迹几乎没有影响;当颗粒尺寸接近或达到亚微米以上时,初级破碎产生了较大液滴,射流在下游表现出更强的穿透能力。由于纳米颗粒促进了射流空化,纳米流体液柱炸裂频率明显升高;添加纳米级氧化铝使得射流下游区域的平均湍流强度整体降低,但射流轨迹附近剪切涡区域的平均湍流强度明显增大。液柱断裂横向距离Xb、近场雾滴平均直径均随着纳米氧化铝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大。在射流远场,纳米流体雾滴的粒径分布相对基础流体更加均匀集中,索特平均直径(SMD)与Weg、PV以及液气动量比q均呈负指数关系。

郭永信[4](2020)在《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耐磨耐腐蚀性能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黏陶瓷涂层由于固化温度低、施工简易、成本低等优点在大型生产设备材料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胶黏陶瓷涂层服役寿命仍受到氧化石墨烯等增强材料与涂层界面结合强度弱,腐蚀和磨损严重及涂层基体界面结合强度低等主要问题影响。本论文采用金属氧化物杂化处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研究上述杂化碳纳米材料对陶瓷涂层耐腐蚀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增强陶瓷涂层服役寿命提供重要的试验和理论依据。(1)合成纳米氧化铝杂化氧化石墨烯(GO-Al2O3),采用XRD、FT-IR、SEM和TEM等分析手段对GO-Al2O3进行物相成分及微观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杂化处理后,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离增大,但是其层状结构并未破坏,氧化铝均匀分布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没有出现团簇现象;采用溶胶法合成氧化锌杂化碳纳米管(MWCNTs-ZnO)。TEM结果可以清晰看到ZnO和MWCNTs的结合界面,而且ZnO分布在MWCNTs的表面,未出现严重的团簇现象。(2)GO-Al2O3和MWCNTs-ZnO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加入到陶瓷涂层中。XRD、DSC和SEM等分析结果表明,涂层结构没有出现新的特征峰,说明杂化后的碳材料并未参与涂层的固化反应。此外,通过表面金属氧化物和胶黏剂的反应,杂化碳材料和陶瓷基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较为致密的涂层结构,导致涂层显示出较高的硬度值和较低的粗糙度。(3)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添加GO-Al2O3可以有效地提高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随着GO-Al2O3含量的增加,涂层的耐腐蚀效率也不断提高。添加GO-Al2O3可以使陶瓷涂层变得更加致密,减少裂纹和孔洞等缺陷。通过观察腐蚀后涂层断面结构发现,GO-Al2O3呈现片状结构,在裂纹扩展路径上,可以起到很好的物理屏障作用,裂纹无法击穿GO-Al2O3,从而被迫中止或者改变方向,消耗一定的断裂能;而且,当裂纹遇到GO-Al2O3和陶瓷基质结合较弱的地方,裂纹将从GO-Al2O3和涂层基质结合界面发生断裂现象,从而消耗更多的断裂能,裂纹扩展受到进一步的阻断或被迫改变方向。(4)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MWCNTs-ZnO含量的不断增加,胶黏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不断提高。通过对腐蚀过后涂层内部结构分析,腐蚀介质(H2O,O2和Cl-等)在陶瓷涂层内部扩散时,裂纹无法击穿MWCNTs-ZnO,扩展方向被迫改变。当裂纹沿着MWCNTs-ZnO和涂层基质结合面扩展时,MWCNTs-ZnO和涂层基质结合强度较低的地方,容易发生裂纹的扩展,但是会消耗更多的断裂能,使得其扩散途径变的更加曲折,腐蚀介质与基体的接触变得更加困难。而且,MWCNTs-ZnO在裂纹处起到桥接作用,进一步抑制裂纹的扩展。(5)摩擦学试验表明,添加GO-Al2O3可以有效地降低陶瓷涂层的摩擦系数及磨损率。EDS结果表明,磨痕表面的碳含量相对于非磨痕表面显着增加,磨痕表面形成碳材料润滑膜;通过对对磨小球形貌分析发现,添加GO-Al2O3的陶瓷涂层对磨小球的磨痕表面光滑,没有出现明显的犁沟现象。同时,建立GO-Al2O3增强陶瓷涂层的摩擦学影响机制:摩擦磨损过程中,GO-Al2O3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碳润滑膜,涂层的摩擦系数有所降低,减小了涂层和对磨小球之间的切向阻力,光滑的对磨表面降低了磨损表面上的粗糙峰压力,从而降低涂层的磨损率;而且,GO-Al2O3增加了涂层基质间的结合强度,减少了颗粒被拉出的现象,使得涂层基质很难被剥落,从而降低涂层的磨损率。(6)添加MWCNTs-Zn O可以有效地降低陶瓷涂层的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对磨小球白光分析发现,当涂层中添加MWCNTs-ZnO,对磨小球磨损面积减小,磨损量降低。并且阐明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的摩擦学影响机制:MWCNTs-ZnO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MWCNTs-ZnO在摩擦磨损过程中被挤压出来,吸附在对磨表面形成光滑的磨痕,减小涂层与对磨小球的剪切强度,从而降低涂层的磨损率;而且通过桥接等作用,增加涂层基质间的结合强度,降低涂层因摩擦磨损而剥落的可能,进一步降低涂层的磨损率。(7)涂层系统引入过渡层,可以明显地减小涂层系统的最大Mises应力。随着过渡层弹性模量的增加,涂层/过渡层界面的应力突变减小,而过渡层/基体界面的应力突变增大。在相同的载荷下,涂层体系的有效弹性模量和硬度随着过渡层屈服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涂层系统的有效弹性模量和硬度随着载荷的增加而降低。针对过渡层可优化涂层应力分布的结果,引入梯度结构涂层。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涂层内部应力分布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而且涂层与基体界面的应力突变较小。增大弹性模量的梯度值可以有效减少涂层塑性应变,而且可以降低涂层-基体界面间的应力突变,但是过大的梯度值将导致基体出现较大的塑性变形。载荷较小时,屈服强度梯度值对涂层应力没有影响。载荷较大时,随着屈服强度梯度值增加,涂层系统的塑性变形增加。

王金邦[5](2020)在《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硬化快、施工时间短及收缩大、易泛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从组成设计、性能优化、水化特性及水化动力学、优化及调控流变性能、降低收缩、抑制泛碱等方面展开研究。目的是制备高力学性能、良好工作性能、低收缩与泛碱的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为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应用于实际工程,延长结构工程的服役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组成设计及性能优化探索多种硅铝质原料及激发剂用作修补/防护材料的可行性,研选出钢渣、矿渣复合体系,确定制备修补/防护用碱激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钢渣掺量不超过30%,硅酸钠溶液模数为1.0-1.5,Na2O当量6.0%,水灰比为0.40-0.45,养护温度不高于40oC。制备的修补砂浆1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54.6MPa和75.6MPa,1d、28d粘结强度分别为8.1MPa和9.4MPa。研究多种纳米材料对碱激发渣水化性能、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等的影响规律,阐释了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强碱溶液中易消耗,提供硅质原材料,无微集料效应,但提供成核位点,加速早期水化,改善微观结构和优化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纳米氧化铝与碱溶液反应缓慢,未反应的纳米氧化铝颗粒充当微集料,填充孔隙,密实硬化浆体;纳米氧化铝加速水化进程,诱导生成更多凝胶状水化产物,优化孔结构,提高硬化浆体的力学性能。纳米碳酸钙与纳米氧化钛具有晶核效应、微集料效应,促进水化,改善微观结构并优化孔结构。纳米氧化石墨烯加速早期水化,但引入多害孔,降低3d和28d抗压强度,28d抗折强度增长15.94%,增韧作用明显。(2)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特性及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研究氢氧根离子浓度对矿渣、钢渣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解析水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分析矿渣、钢渣的水化机理,基于Krstulovic-Dabic模型模拟其水化进程。结果表明矿渣难被pH值低于12的碱溶液激发,而钢渣部分水化。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激发时,矿渣和钢渣水化速率快,水化放热总量最高。矿渣和钢渣的水化机理为NG-I-D,矿渣水化过程NG占主导地位,而钢渣水化受氢氧根离子浓度影响。氢氧根离子浓度较高,不利于矿渣、钢渣NG结晶成核及晶体生长过程和I相边界反应。研究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铝对碱激发渣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纳米二氧化硅掺量,碱激发渣水化机理由NG-I-D转变为NG-D,而纳米氧化铝改性碱激发渣水化机理为NG-I-D,I相边界反应被抑制。随纳米材料掺量增加,NG结晶成核及生长过程被延长,证实纳米材料具有明显的晶核效应。(3)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流变性能研究探索水灰比、氢氧化钠掺量、硅酸钠模数、钢渣掺量及纳米材料对碱激发渣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Binghanm模型和Herschel-Bulkley模型拟合并求解浆体屈服应力。结果表明增加水灰比,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塑性粘度及触变性下降。氢氧化钠掺量影响碱激发渣水化,增加氢氧化钠掺量,碱激发渣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及塑性粘度增加,并且浆体的触变性能优化。随硅酸钠溶液模数的升高,浆体表观粘度增加,触变性增强。硅酸钠溶液为激发剂时及掺入钢渣的碱激发渣浆体属于胀塑性流体,具有剪切增稠的特征,且Herschel-Bulkley模型比Binghanm模型更适合以硅酸钠溶液激发的碱激发渣浆体。增加钢渣掺量,提高碱激发渣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及触变性,降低浆体的流动性。碱激发渣浆体中加入纳米材料均提高表观粘度及屈服应力,降低流动性。浆体均为非牛顿流体,其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钛的碱激发渣浆体为假塑性流体,而掺加纳米氧化石墨烯的浆体为胀塑性流体。掺加纳米氧化铝降低浆体触变性,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钛提高碱激发渣浆体触变性。(4)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及泛碱研究研究钢渣、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钛对碱激发渣浆体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钢渣、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钛能有效改善浆体的化学收缩和砂浆干燥收缩。纳米碳酸钙和氧化钛具有微集料效应及骨架支撑作用,是化学收缩及干燥收缩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了5A沸石和纳米二氧化硅对碱激发渣泛碱的影响,探讨了泛碱抑制机理,结果表明5A沸石具有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离子交换性质,可优化硬化浆体孔结构,有效抑制碱激发材料的泛碱:掺入15%的5A沸石砂浆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44.18%。纳米二氧化硅抑制泛碱效果受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和含量的影响。纳米二氧化诱导生成了更多水化产物,改善硬化浆体的孔径尺寸分布,中和过多氢氧根离子,有效抑制泛碱。

久磊[6](2020)在《面向大功率LED的铝合金微弧氧化基板制备及其散热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公众绿色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各国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LED新兴制造产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LED产品朝着高强度、高亮度、高功率的发展趋势下,LED器件内部会产生更多的废热,导致LED芯片结温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 LED器件的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因此散热问题便成为约束大功率LED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目前,处理大功率LED散热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开发高导热、高绝缘、低成本的散热基板。基于此,本课题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制备大功率LED散热基板,并研究其散热特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大功率LED进行散热分析,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制备铝基LED散热基板,并通过COMSOL软件对微弧氧化膜层的散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发现微弧氧化基板的散热特性受微弧氧化膜层厚度的影响显着,且随着膜层厚度减小而增加;此外,在相同仿真条件下,微弧氧化基板对应的LED结温较普通铝基板降低了 10℃,体现了微弧氧化基板的散热优势。然后,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制备了微弧氧化散热基板,并通过实验与环氧树脂覆铜板(FR4)、铝基覆铜板(MCPCB)进行散热特性对比分析,实验发现微弧氧化基板较之环氧树脂覆铜板(FR4)和铝基覆铜板(MCPCB)具有更好的导热能力,且这种导热性能随着热源功率的增加优势更加明显;此外,研究影响微弧氧化基板散热和绝缘的关键因素时,发现膜层厚度20μm的微弧氧化基板热阻为3.29℃/W,相对于膜层厚度40μm的微弧氧化基板热阻低了 2.08℃/W,击穿电压低约了 110V,实验表明微弧氧化基板热阻和绝缘均会随着膜层厚度减小而减小,且基板散热和绝缘之间会存在一种矛盾关系。接着,针对降低膜层厚度影响基板绝缘问题,研究了环氧树脂溶液、纳米陶瓷粉、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封孔增强绝缘的工艺方案,并分析了封孔对膜层绝缘和散热特性的影响,发现采用陶瓷粉分散液封孔方式得到的膜层击穿电压相比封孔前475.4V提高了 62.2%;对绝缘强化后膜层进行散热性能分析,发现采用陶瓷粉分散液封孔得到的基板热阻降低了 28%。实验表明,采用纳米陶瓷分散液封孔方案对膜层的绝缘性能和散热性能均有明显的改善。最后,为验证微弧氧化基板在大功率LED中的散热表现,将1W、3W、5W LED灯珠分别封装在未封孔的微弧氧化基板、经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封孔的微弧氧化基板和市面广泛使用的普通铝基板上,并通过正向电压法研究其对LED结温和热阻的影响,实验发现当功率为1W、3W和5W时,经陶瓷粉分散液封孔的微弧氧化基板相比市购铝基板和未封孔微弧氧化基板对应的LED结温分别降低了 8.5℃和3.3℃;15.9℃和6.7℃;29.0℃和12.0℃,LED和基板综合热阻分别降低了 3.1℃/W和1.1℃/W;4.9℃/W和2.1℃/W;6.4℃/W和2.6℃/W,实验表明经纳米陶瓷粉封孔后的微弧氧化基板在大功率LED封装中更具有散热优势,且这种优势会随着LED功率的升高,更加明显。

魏天月[7](2020)在《纳米氧化铝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结晶芳香族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简称PEEK)发展迅速,因为其弹性模量与人类骨骼弹性模量匹配度极高,拥有X光可透射性,且生物相容性优异,目前成为骨外科手术中最常使用的植入性替代材料之一。但聚醚醚酮物理力学性能与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限制了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更广泛的发展应用。将粒径小于100 nm的无机纳米粒子填充到聚醚醚酮基体中,可提高其强度、韧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然而无机纳米粒子易于团聚,且基体聚醚醚酮熔点高,两相在熔融过程中温度需保持在400以上,会使无机纳米粒子的尺度和分散均质性难以在基体聚醚醚酮中保持,从而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若经过特殊的制备方式进行处理及混合,即可保持无机纳米粒子增强聚醚醚酮后优异的分散及均质性,从而达到增强复合材料各项物理力学强度的目的。本文选用无机陶瓷纳米粒子氧化铝(Al2O3)作为复合材料改性的增强相,无毒、安全可靠,制备了十八种不同配方的Al2O3/PEEK复合材料,探究出制备新型复合材料的最佳方法和配方比例。后对不同粒径、不同质量分数Al2O3粒子增强的Al2O3/PEEK复合材料进行各项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结合了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球磨分散等实验方法制备的Al2O3/PEEK复合材料界面分散性得到明显改善。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出了不同粒径(30 nm、0.2μm、5μm)、不同质量分数(2.5%、5.0%、7.5%、10.0%、12.5%、15.0%)的Al2O3粉体增强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及弹性模量、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30 nm粒径的氧化铝增强体较0.2μm及5μm粒径的氧化铝增强体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维氏硬度、韧性提高更多,力学性能更适合作为脊椎植入性产品的原料。5μm粒径氧化铝增强体较其它两种粒径增强体而言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高更多,刚度较大,韧性较差。具体来说,12.5%质量分数的30 nm粒径Al2O3/PEEK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最优异,较纯PEEK而言,提高了10%;15%质量分数的30 nm粒径氧化铝增强复合材料抗冲强度和维氏硬度最好,与纯PEEK相比分别提高了60%和26%;质量分数为12.5%的5μm氧化铝增强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最高,较纯PEEK提高了12.6%。对复合材料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选择成熟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系分别与纯聚醚醚酮,不同粒径尺寸及质量分数Al2O3粒子增强的Al2O3/PEEK复合材料浸提液相互作用,随后进行CCK-8体外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经30 nm纳米级氧化铝粒径增强复合材料浸提液处理过的细胞相对增殖率(RGR%)一直处于75%以上,细胞相容性良好,对细胞无毒性。0.2μm和5μm微米级氧化铝粒径增强复合材料浸提液处理一周后细胞相对增殖率(RGR%)处于50-75%之间,属于级毒性。随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合CCK-8体外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30 nm粒径氧化铝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最好,相比其它两种复合材料而言,此种复合材料对细胞的影响最小,达到国家医疗器械标准中对植入性医用材料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利用这种材料进行产品研发和临床研究。

何文龙[8](2019)在《注凝成型制备非对称氧化铝陶瓷超滤膜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Al2O3生产大国,使得Al2O3原料廉价易得而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中。Al2O3本身的耐温、耐腐蚀、高强度、高硬度的特点也使其应用于制备陶瓷过滤膜材料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纯的Al2O3需要在1700℃以上才能烧结制得性能优良的陶瓷过滤膜材料,这使得制备成本太高而不利于工业化利用。目前,对Al2O3的低温烧结成为研究热点,但低温烧结导致强度降低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需要研究低温烧结制备陶瓷膜的工艺来降低制备成本的同时,得到高性能的陶瓷膜材料。限制陶瓷膜规模化使用的另一重大因素是对陶瓷膜过滤精度的控制问题,陶瓷膜通常以大孔径的支撑体为载体,以颗粒粒径逐级减小的粉体分别作为过渡层和分离层骨料来提高陶瓷膜的过滤性能。因此对陶瓷膜过渡层和分离层工艺的研究对提高陶瓷膜的分离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Al2O3粉体为骨料,加入溶剂、粘结剂、造孔剂、烧结助剂混合均匀后,脱除浆料中的水分,造粒后采用干压成型工艺制备出陶瓷膜支撑体生坯,再进行烧结制得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及通量,较高的机械强度,表面平整光滑,适合作为过渡层和分离层膜制备的陶瓷膜载体。研究发现本研究中最佳的多元烧结助剂组合为MgO+TiO2+MnO2+CuO,其用量分别为0.5%、2%、1.5%、1.5%。使得烧结温度降低为1450℃、保温时间缩短为1h,所制得的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直径3.6cm,厚度为4mm,平均孔径为0.5μm,孔隙率为47.11%;最大操作压力0.6MPa,抗压强度45.9MPa,纯水通量在8521L·m-2·h-1·bar-1。以中位径为3.321μm的Al2O3粉体(固相体积分数为45%)为原料,以超声预聚合工艺制备的粘度为3000mPa·S的PMMA预聚液为预混液,0.3%的PEG2000为分散剂,0.5%的TiO2和6%的MgO为烧结助剂,制备出均匀的过渡层浆料,通过注凝成型工艺,在孔径为0.5μm的自制的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表面涂覆,固化烧结后,制备出了平均孔径为280nm的过渡层。研究中还发现,超声波对MMA进行预聚合反应起到了加速作用,且制备的PMMA预聚液不易发生爆聚现象。同时还发现,微波对MMA进行预聚合反应剧烈,这是由微波的“致热效应”引起的。随后以沉淀法制备的抗硬团聚的中位径为3.76nm的氧化铝为原料,粘度为3000mPa·S的PMMA预聚液为预混液,在过渡层表面涂覆了分离层浆料,再通过烧结,制备出了平均孔径为70nm的非对称结构的陶瓷超滤膜。其对东华大学镜月湖湖水浊度的去除率大于99%,TOC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7.30%、64.75%。

贯帅[9](2017)在《组合养护和纳米材料对低水胶比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文中指出再生骨料由于自身存在缺陷,所以由其制备的再生骨料混凝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都相对较差。根据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成果,低水胶比(0.18)条件下,组合养护可以有效提高浆体粘结强度,弥补粗骨料强度不足所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本论文采用此低水胶比(0.18)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改性研究,具体包括:组合养护制度:拆模后90℃热水养护2天,再250℃干热养护3天;掺加纳米氧化硅(取代水泥质量的1%、2%、3%)并采取组合养护;掺加纳米氧化铝(取代水泥质量的1%、2%、3%)并采取组合养护。通过测定各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对比三种方法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效果。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的性能指标研究主要包括:骨料的级配性能、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坚固性指标和吸水性能。天然混凝土和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采用标准养护、组合养护、掺加纳米氧化硅并采用组合养护、掺加纳米氧化铝并采用组合养护的方式,制备九种类型混凝土,测试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断裂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各种改性方法的改性效果。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养护可以显着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标准养护相比,组合养护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 26.8%、21.5%。掺加纳米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铝并采用组合养护后,可使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且该提高效果会随纳米材料掺量的增加逐渐增大。与仅采用组合养护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相比,组合养护并掺加3%纳米氧化铝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 31.4%、18.2%;同时,相同掺量条件下,纳米氧化铝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纳米氧化硅。此外,低水胶比条件下,基体与骨料间界面粘结较强,导致无论天然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还是采用三种改性方法制备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在断裂过程中均发生了骨料穿越破坏现象。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表明:采用组合养护或组合养护的同时掺加纳米材料的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通过对比各种改性方法可以得出,组合养护的同时掺加适量的纳米材料后,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已基本与天然混凝土持平,天然骨料混凝土的电通量为283.1 C,采用3%掺量的纳米氧化铝的电通量为315.7 C,二者的渗透等级均处于“非常低”水平。骨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也反映出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性能之间的差距。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表观密度和坚固性指标较低,且颗粒级配较差、吸水率较高。

崔炜[10](2015)在《超声辅助蓝宝石/铝反应外延机制及中低温钎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宝石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蓝宝石制造大尺寸、复杂结构构件,其连接技术是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用于连接蓝宝石的主要方法一般都需要高温环境,导致热应力问题。如果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实现蓝宝石的界面结合,无疑将大大简化蓝宝石焊接的工艺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有利于缓解焊接接头的应力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蓝宝石与Al的界面反应外延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牢固界面结合。但是使用常用的扩散焊或真空钎焊等方法通常只能实现部分界面的反应。超声波能够在液/固界面形成局部的特殊物理环境,促进反应进行。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揭示了超声波对液态合金中的蓝宝石反应外延的促进作用,液态金属/蓝宝石界面的超声辅助蓝宝石液相反应外延规律,以及使用Al合金、Zn-Al合金和Sn-Al合金钎料在中温到低温范围内超声波钎焊蓝宝石的新工艺。研究了在声场作用下700℃左右的环境中蓝宝石在液态纯Al和Al-4.5Cu-1.5Mg合金中的反应外延特征。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在液态纯Al中蓝宝石表面的反应外延层既经历了厚度的增加,也经历了内部结构的相变。超声作用起始阶段,蓝宝石表面生成较薄的以非晶为主的异质外延层;超声时间延长到300s,表面生成厚度数百纳米的多晶γ-Al2O3异质外延层。超声时间延长到1000s,蓝宝石晶体向外生长吞噬γ-Al2O3异质外延层形成α-Al2O3反应外延层。在液态Al-Cu-Mg合金中,蓝宝石表面形成了 MgAl2O4的异质尖晶石外延层。这一尖晶石外延层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局部形核-长大过程实现的。在250℃左右的液态Sn-Zn-Al合金中,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蓝宝石表面生成物从非晶演变成纳米晶与非晶的混合物,并且这一生成物层始终保持着与蓝宝石基体的准共格关系。因此将在低温下生成的蓝宝石表面纳米氧化铝层成为外延层。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以上反应外延均能实现整个蓝宝石表面的完全覆盖。基于上述现象,设计和试验了使用中温Al基合金、中低温Zn基合金和低温Sn基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的试验。其设计原则为:首先要在合金中包含一定量的Al元素,以使得在超声的作用下蓝宝石与合金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其次针对Al、Zn合金的焊接温度提出相应的应力控制措施。使用纯铝钎焊蓝宝石,得到的接头强度约为50MPa,焊缝的薄弱环节是剪切强度较低的Al金属。使用强度更高的Al-12Si合金作为填充金属,蓝宝石接头剪切强度仅可达约60MPa。焊缝的薄弱环节在于蓝宝石与Si晶粒之间的结合强度较弱。蓝宝石与纯铝合金的超声辅助氧化沉积反应界面的剪切强度超过纯铝本身的强度。Al-4.5Cu-1.5Mg合金具有很高的强度,且内部不含Si。但是使用这种合金制作的蓝宝石接头存在很大的热应力问题,接头界面存在裂纹。因此引入了随焊热处理工艺,消除了接头中的裂纹,得到的名义剪切强度高达约130MPa。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初步估计出这一界面的实际剪切强度与抗拉强度分别不低于230MPa和190MPa。使用Zn-4Al合金钎焊了蓝宝石接头。在420℃下,Zn-4Al钎料中的Al元素可以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与蓝宝石发生界面反应,形成氧化铝的沉积。但是单独使用Zn-4Al钎焊蓝宝石得到的接头界面附近存在裂纹,接头的强度只能达到60MPa左右。为了缓解接头热应力问题,利用在超声的作用下Zn-Al合金对Al基复合材料的超常溶解,提出了使用55%SiCp/A356复合材料作为“前驱体”的钎焊方法,得到了由SiC颗粒和Zn-Al合金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焊缝。其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可达约40%,估计的焊缝CTE仅为7.4×10-6/K,与蓝宝石基体十分接近。接头强度最大可达到~155MPa。使用 Sn-3Ag-0.5Cu-1Al、Sn-9Zn-2Al 和 Sn-53Bi-0.5Al 合金制作 了蓝宝石接头,剪切强度分别达到57MPa、48MPa和27MPa。在合金中不含Al的情况下三种合金都可以在蓝宝石表面铺展,但是它们与蓝宝石的结合属于吸附结合,界面强度很低。在合金中添加Al元素后,一方面在超声涂覆过程中蓝宝石表面形成纳米氧化铝准反应外延层,另一方面在靠近蓝宝石表面的合金中会形成数微米厚的富Al层,两者共同的作用使得界面强度大大提高。当Sn合金中的Al含量超过1wt%时,接头剪切强度可达57MPa;Al含量低于1 wt%时仅可达27MPa。

二、超声波分散纳米氧化铝强化75瓷性能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分散纳米氧化铝强化75瓷性能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体水合物概述
        1.2.1 气体水合物研究历史
        1.2.2 水合物结构与形成机理
        1.2.3 水合物的应用
    1.3 水合物形成的促进方法研究
        1.3.1 搅拌法
        1.3.2 鼓泡法
        1.3.3 喷淋法
        1.3.4 添加促进剂法
    1.4 纳米材料在水合物领域的研究现状
        1.4.1 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
        1.4.2 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纳米氧化铝颗粒的表征
    2.1 纳米氧化铝颗粒的形貌
        2.1.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1.2 形貌特征分析
    2.2 纳米氧化铝颗粒表面润湿性
        2.2.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2.2 表面润湿特性分析
    2.3 纳米氧化铝颗粒表面官能团分析
        2.3.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3.2 表面官能团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
    3.1 水合物相平衡点的研究方法
    3.2 实验装置与步骤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与过程
    4.2 水合物形成动力学评价计算方法
        4.2.1 诱导时间的研究方法
        4.2.2 耗气量的计算方法
    4.3 未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动力学的影响
        4.3.1 对耗气量的影响
        4.3.2 对耗气速率的影响
        4.3.3 对反应釜内压降的影响
        4.3.4 对诱导时间的影响
    4.4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4.1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耗气量的影响
        4.4.2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诱导时间的影响
    4.5 其他因素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5.1 纳米氧化铝的粒径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5.2 搅拌转速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抗凝冰相变储能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材料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相变蓄热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3 相变混凝土的研究方法
        1.3.4 相变材料封装技术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相变材料的选择
    2.1 试验原材料的选择
        2.1.1 筛选相变材料
        2.1.2 载体材料
        2.1.3 封装材料
        2.1.4 胶凝材料及骨料
        2.1.5 其他材料
    2.2 试验所需仪器
    2.3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3.1 配制二元复合相变材料
        2.3.2 步冷曲线测试
        2.3.3 DSC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善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物性
    3.1 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能改善措施研究
    3.2 纳米铜对热物性能的影响
        3.2.1 步冷曲线分析
        3.2.2 导热系数和相变潜热分析
    3.3 纳米氧化铝对热物性能的影响
        3.3.1 步冷曲线分析
        3.3.2 导热系数和相变潜热分析
    3.4 纳米氧化铁对热物性能的影响
        3.4.1 步冷曲线分析
        3.4.2 导热系数和相变潜热分析
    3.5 石墨粉对热物性能的影响
        3.5.1 步冷曲线分析
        3.5.2 导热系数和相变潜热分析
    3.6 不同添加剂对热物性能影响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骨料及相变混凝土的制备
    4.1 相变材料的吸附
        4.1.1 吸附相变材料
        4.1.2 扫描电镜分析
        4.1.3 步冷曲线分析
    4.2 定形相变材料的封装
        4.2.1 确定环氧树脂乳液配比
        4.2.2 封装定形相变材料
        4.2.3 相变性能测试
    4.3 相变混凝土的配制
        4.3.1 混凝土的配合比
        4.3.2 混凝土的制备与养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变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5.1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1.1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5.1.2 抗折强度试验分析
        5.1.3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分析
    5.2 混凝土的热性能
        5.2.1 步冷曲线分析
        5.2.2 相变混凝土的放热能力
        5.2.3 抗凝冰试验
    5.3 混凝土的耐久性
        5.3.1 冻融循环试验分析
        5.3.2 相变循环对混凝土相变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仪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流体热物性及流动特性
        1.2.2 纳米流体雾化特性研究进展
        1.2.3 液体射流雾化机制与不稳定性理论
        1.2.4 横向射流宏微观特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与物性表征
    2.1 材料属性与测试仪器
    2.2 纳米流体制备方法优化
        2.2.1 分散方式的影响
        2.2.2 分散环境的影响
        2.2.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3 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表征
    2.4 纳米流体热物性表征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纳米流体圆柱射流的稳定性研究
    3.1 圆柱射流实验装置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3.1.1 实验装置与测试参数
        3.1.2 圆柱射流不稳定性图像分析方法
    3.2 射流初始发展形态
    3.3 射流空间发展特性
    3.4 纳米颗粒对喷嘴内部空化的影响
    3.5 纳米颗粒对外部射流空化的影响
    3.6 纳米颗粒对圆柱射流表面波特性的影响
        3.6.1 基础流体射流表面波长分析
        3.6.2 纳米流体射流表面波特性分析
        3.6.3 高阶表面波与表面剥离现象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初级破碎机制研究
    4.1 横向射流实验系统设计与构建
        4.1.1 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4.1.2 关键参数设计计算
        4.1.3 横向气流和液体流动的稳定性均匀性表征
    4.2 横向射流不稳定性图像处理方法
    4.3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破碎模式
    4.4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表面波特性
    4.5 添加纳米颗粒对横向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宏观特性研究
    5.1 横向射流宏观特性图像分析方法
        5.1.1 射流轨迹图像分析方法与验证
        5.1.2 柱断裂位置图像分析方法与验证
        5.1.3 图像处理方法的收敛性和误差分析
    5.2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穿透特性
        5.2.1 流动参数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2.2 纳米颗粒浓度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2.3 纳米颗粒类型对射流轨迹的影响
    5.3 添加纳米颗粒对喷雾横向扩散的影响
    5.4 添加纳米颗粒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4.1 纳米颗粒浓度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4.2 纳米颗粒类型对液柱断裂位置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纳米流体横向射流的微观特性研究
    6.1 微观特性测试与分析方法
        6.1.1 微观特性测试装置与方法
        6.1.2 基于喷雾阴影图像的粒度粒形统计分析方法
        6.1.3 基于PIV的雾滴速度场统计分析方法
    6.2 近场雾滴粒度粒形分布特性
        6.2.1 基础流体雾滴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6.2.2 添加纳米颗粒对雾滴空间分布的影响
    6.3 远场雾滴粒度分布特性
    6.4 雾滴二维速度分布特性
        6.4.1 基础流体雾滴速度分布的基本特征
        6.4.2 添加纳米颗粒对雾滴速度分布的影响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耐磨耐腐蚀性能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涂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陶瓷涂层的耐磨性能研究
        1.2.2 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1.3 胶黏陶瓷涂层研究
        1.3.1 胶黏陶瓷涂层组成成分
        1.3.2 胶黏陶瓷涂层结合机理
        1.3.3 胶黏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因素
    1.4 碳纳米材料修饰研究进展
        1.4.1 石墨烯表面修饰研究概述
        1.4.2 碳纳米管表面修饰研究概述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杂化处理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杂化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2.3.1 GO-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MWCNTs-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复合材料的表征
        2.4.1 形貌分析
        2.4.2 拉曼光谱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热重分析
        2.4.5 FT-IR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GO-Al_2O_3分析
        2.5.2 MWCNTs-ZnO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的制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的制备
        3.2.3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的制备
    3.3 涂层材料的表征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涂层硬度分析
        3.3.3 Raman分析
        3.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
        3.3.5 涂层形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分析
        3.4.2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耐腐蚀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电化学试验与涂层结构表征
        4.2.1 电化学试验
        4.2.2 涂层结构表征
    4.3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研究
        4.3.1 结果与讨论
        4.3.2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耐腐蚀机理
    4.4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研究
        4.4.1 结果与讨论
        4.4.2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耐腐蚀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耐磨性能研究
        5.3.1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分析
        5.3.2 GO-Al_2O_3增强陶瓷涂层的耐磨减摩机理研究
    5.4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耐磨性能研究
        5.4.1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分析
        5.4.2 MWCNTs-ZnO增强陶瓷涂层的耐磨减摩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有限元涂层力学性能理论研究及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压痕法分析
    6.3 过渡层涂层系统研究
        6.3.1 有限元接触模型
        6.3.2 过渡层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
        6.3.3 过渡层屈服强度的影响研究
    6.4 功能梯度涂层系统研究
        6.4.1 弹性模量梯度的影响研究
        6.4.2 屈服强度梯度的影响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修补/防护材料
        1.3.2 碱激发材料
        1.3.3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硅铝质原材料
        2.1.2 碱激发剂
        2.1.3 纳米材料
    2.2 实验使用设备
    2.3 试样制备过程
        2.3.1 硅酸钠溶液的配制
        2.3.2 纳米材料的分散
        2.3.3 碱激发材料净浆的制备
    2.4 测试方法
        2.4.1 标准稠度需水量及凝结时间
        2.4.2 净浆强度
        2.4.3 砂浆强度
        2.4.4 粘结强度
        2.4.5 净浆流动度
        2.4.6 流变性能
    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5.1 扫描电镜分析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2.5.3 X射线荧光分析
        2.5.4 水化热分析
        2.5.5 红外光谱分析
        2.5.6 孔径尺寸分布
        2.5.7 TG-DTG分析
第三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优化
    3.1 硅铝质原材料及碱激发剂研选
        3.1.1 粉煤灰
        3.1.2 偏高岭土
        3.1.3 钢渣微粉
        3.1.4 矿渣微粉
        3.1.5 复合体系
    3.2 修补砂浆性能优化
        3.2.1 配合比设计优化
        3.2.1.1 钢渣掺量
        3.2.1.2 硅酸钠模数
        3.2.1.3 Na_2O当量
        3.2.1.4 水灰比
        3.2.2 养护制度优化
        3.2.2.1 养护湿度
        3.2.2.2 养护温度
    3.3 纳米材料改性
        3.3.1 纳米二氧化硅
        3.3.2 纳米氧化铝
        3.3.3 纳米碳酸钙
        3.3.4 纳米氧化钛
        3.3.5 纳米氧化石墨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特性及水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碱激发材料水化动力学模型
    4.2 氢氧根离子浓度对矿渣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3 氢氧根离子浓度对钢渣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4 纳米二氧化硅
    4.5 纳米氧化铝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流变性能研究
    5.1 水灰比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2 碱含量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3 硅酸钠模数
    5.4 钢渣掺量
    5.5 纳米材料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5.1 纳米二氧化硅
        5.5.2 纳米氧化铝
        5.5.3 纳米碳酸钙
        5.5.4 纳米氧化钛
        5.5.5 纳米氧化石墨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及泛碱研究
    6.1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性能
        6.1.1 钢渣对碱激发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2 纳米二氧化硅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3 纳米碳酸钙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4 纳米氧化钛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2 抑制碱激发材料泛碱
        6.2.1 5A沸石对碱激发材料泛碱的影响
        6.2.2 纳米二氧化硅对碱激发材料泛碱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面向大功率LED的铝合金微弧氧化基板制备及其散热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功率LED发展现状
        1.2.2 大功率LED散热方式研究现状
        1.2.3 面向大功率LED散热基板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功率LED散热模型建立与分析
    2.1 引言
    2.2 大功率LED热源分析
    2.3 大功率LED的散热分析
    2.4 大功率LED的热阻分析
    2.5 大功率LED的散热路径
    2.6 微弧氧化基板的散热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微弧氧化基板的散热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微弧氧化基板制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微弧氧化膜层制备流程
    3.3 微弧氧化膜层检测
        3.3.1 膜层厚度检测
        3.3.2 膜层微观形貌观察
        3.3.3 膜层表面孔隙率检测
    3.4 微弧氧化基板性能检测
        3.4.1 散热性能检测
        3.4.2 绝缘性能检测
    3.5 微弧氧化基板散热性能分析
        3.5.1 微弧氧化基板散热特性实验测试
        3.5.2 微弧氧化基板散热影响因素分析
    3.6 微弧氧化基板绝缘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膜层绝缘性能强化及其对散热的影响
    4.1 引言
    4.2 封孔工艺路线
    4.3 封孔工艺实验材料
    4.4 膜层封孔工艺研究
        4.4.1 环氧树脂溶液封孔工艺
        4.4.2 纳米陶瓷粉封孔工艺
        4.4.3 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封孔工艺
    4.5 封孔后膜层微观形貌分析
        4.5.1 环氧树脂溶液封孔后微弧氧化膜层形貌及孔隙率检测
        4.5.2 纳米陶瓷粉封孔后微弧氧化膜层形貌及孔隙率检测
        4.5.3 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封孔后微弧氧化膜层形貌及孔隙率检测
    4.6 封孔工艺对微弧氧化基板绝缘性能的影响
    4.7 封孔工艺对微弧氧化基板散热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弧氧化基板的大功率LED散热验证
    5.1 引言
    5.2 微弧氧化基板加工步骤
        5.2.1 微弧氧化基板准备
        5.2.2 微弧氧化基板导电层制备
    5.3 LED结温测试方法
    5.4 大功率LED结温测试
        5.4.1 大功率LED结温测试平台搭建
        5.4.2 LED的电压温度系数(K值)测试
        5.4.3 不同基板对LED结温和热阻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纳米氧化铝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功能高分子材料
    1.3 聚醚醚酮高分子材料
        1.3.1 聚醚醚酮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1.3.2 聚醚醚酮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3.3 聚醚醚酮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
    1.4 聚醚醚酮基高分子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原材料处理
        2.3.2 复合材料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4.2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结构与热学性能
        3.2.1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结晶性能
        3.2.2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3.3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3.1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3.3.2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弯曲性能
        3.3.3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抗冲性能
        3.3.4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维氏硬度
    3.4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3.4.1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分散性
        3.4.2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主要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L929 细胞复苏、冻存与传代培养
        4.3.2 聚醚醚酮/氧化铝复合材料浸提液制备
        4.3.3 小鼠成纤维L929 细胞接种
        4.3.4 CCK-8 体外细胞活性实验
        4.3.5 细胞形态观察实验
        4.3.6 统计学分析
    4.4 生物相容性评价
        4.4.1 体外细胞活性实验评价
        4.4.2 细胞形态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8)注凝成型制备非对称氧化铝陶瓷超滤膜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陶瓷膜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 陶瓷膜结构及特点
        1.2.1 陶瓷膜结构
        1.2.2 陶瓷膜特点
    1.3 陶瓷膜支撑体制备工艺
        1.3.1 流延法
        1.3.2 注浆成型法
        1.3.3 干压成型法
        1.3.4 挤出成型法
        1.3.5 冷冻注模法
    1.4 陶瓷膜过渡层及分离层制备工艺
        1.4.1 注凝成型法
        1.4.2 浸渍-提拉法
        1.4.3 阳极氧化法
        1.4.4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5 溶胶-凝胶法
    1.5 陶瓷膜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5.1 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1.5.2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3 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6.3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低温制备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制备支撑体工艺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支撑体浆料配方的确定
        2.3.2 烧结制度的研究
        2.3.3 注浆成型法中溶剂、模具和干燥方式对固化周期的影响
        2.3.4 注浆成型法中脱泡工艺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2.3.5 烧结助剂种类及组合方式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2.3.6 烧结保温时间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2.3.7 干压成型与注浆成型制备支撑体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凝成型制备过渡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球磨法制备过渡层Al_2O_3粉体颗粒
        3.2.3 MMA预聚合研究
        3.2.4 陶瓷膜过渡层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球磨方式对制备过渡层Al_2O_3粉体的影响
        3.3.2 不同聚合方式对MMA预聚合的影响
        3.3.3 微波预聚合双效应分析
        3.3.4 超声预聚合反应条件的研究
        3.3.5 过渡层分散剂(PEG2000)的用量对粘度的影响
        3.3.6 过渡层浆料的固相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3.3.7 过渡层烧结助剂对氧化铝陶瓷膜致密化过程的影响
        3.3.8 浆料的分散及脱泡的研究
        3.3.9 涂膜及干燥固化的研究
        3.3.10 过渡层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凝成型制备分离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纳米氧化铝粉体的制备
        4.2.3 陶瓷膜分离层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研究
        4.3.2 不同烧结温度对分离层的影响
        4.3.3 分离层浆料的固相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4.3.4 陶瓷膜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目录

(9)组合养护和纳米材料对低水胶比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背景
        1.1.1 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
        1.1.2 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意义
        1.1.3 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的发展
    1.2 再生骨料性能的研究
        1.2.1 再生骨料的来源
        1.2.2 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
    1.3 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
        1.3.1 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
        1.3.2 耐久性能的研究
    1.4 再生粗骨料的缺陷及其研究
        1.4.1 原始粗骨料的缺陷
        1.4.2 附着砂浆的缺陷
        1.4.3 ITZ的缺陷
    1.5 再生混凝土缺陷的改善方法
        1.5.1 超声波及机械研磨处理
        1.5.2 酸液处理
        1.5.3 有机聚合物和有机硅防水剂处理
        1.5.4 生物化学方法处理
        1.5.5 两阶段搅拌处理
        1.5.6 二氧化碳处理
        1.5.7 掺入纤维处理
        1.5.8 改变养护方式处理
        1.5.9 掺入纳米材料处理
        1.5.10 采用低水胶比
    1.6 本课题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试验内容
2 试验方法
    2.1 本课题的工作步骤
    2.2 原材料性能
    2.3 混凝土制备工艺
        2.3.1 试验配合比
        2.3.2 纳米材料分散液配制
        2.3.3 混凝土配制方法
        2.3.4 试件尺寸
    2.4 再生粗骨料性能试验
        2.4.1 粗骨料筛分试验
        2.4.2 粗骨料表观密度试验
        2.4.3 粗骨料含水率
        2.4.4 粗骨料吸水速率试验
        2.4.5 粗骨料压碎指标试验
        2.4.6 粗骨料坚固性试验
    2.5 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5.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5.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5.3 断裂能试验方法
        2.5.4 氯离子渗透试验
    2.6 本研究中所用主要试验设备
3 再生骨料性能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再生骨料性能试验内容
    3.2 骨料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再生骨料的制备
        3.2.2 骨料的筛分试验
        3.2.3 骨料的压碎指标试验
        3.2.4 骨料的表观密度试验
        3.2.5 骨料的坚固性试验
        3.2.6 骨料的吸水性能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4.1 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试验内容
    4.2 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4.2.1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2.2 再生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
        4.2.3 再生混凝土的断裂能
        4.2.4 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电通量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试验数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超声辅助蓝宝石/铝反应外延机制及中低温钎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蓝宝石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1.3 蓝宝石(氧化铝陶瓷)的连接技术研究现状
        1.3.1 烧结连接
        1.3.2 扩散连接
        1.3.3 钎焊
    1.4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钎焊中的应用
        1.4.1 超声波在液体中的效应
        1.4.2 超声波在金属材料钎焊中的应用
        1.4.3 超声波在陶瓷钎焊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母材
        2.1.2 钎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超声热浸试验
        2.3.2 超声钎焊试验
    2.4 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
        2.4.1 差热分析
        2.4.2 微观组织观察
        2.4.3 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测量
        2.4.4 X射线衍射
        2.4.5 力学性能测试
第3章 蓝宝石表面超声辅助反应外延层形成过程
    3.1 引言
    3.2 液态纯铝中的蓝宝石表面超声辅助反应外延
        3.2.1 无超声作用下蓝宝石在液态纯铝中的热浸
        3.2.2 超声作用时间对界面反应外延产物的影响
        3.2.3 蓝宝石反应外延层生长厚度的确定
        3.2.4 蓝宝石表面反应外延的环境条件
        3.2.5 蓝宝石反应外延层形成的过程和模型讨论
    3.3 Al-4.5Cu-1.5Mg合金中的蓝宝石表面超声辅助异质反应外延
    3.4 Sn-9Zn-2Al合金中的蓝宝石表面超声辅助准反应外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温超声辅助钎焊工艺
    4.1 引言
    4.2 纯Al超声钎焊蓝宝石
    4.3 Al-12Si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
    4.4 Al-4.5Cu-1.5Mg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低温超声辅助钎焊工艺
    5.1 引言
    5.2 液态Zn-4 Al合金中超声热浸对蓝宝石表面反应的影响
    5.3 Zn-4Al合金为填充金属钎焊蓝宝石
    5.4 超声波加载方式对蓝宝石/铝基复合材料焊缝的影响
    5.5 以铝基复合材料为“前驱体”的蓝宝石超声钎焊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温超声辅助钎焊工艺
    6.1 引言
    6.2 Sn-3Ag-0.5Cu-1Al合金超声波钎焊蓝宝石工艺研究
        6.2.1 超声作用下蓝宝石与Sn-Ag-Cu-Al合金的界面反应
        6.2.2 Sn-Ag-Cu-Al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
        6.2.3 Al 元素和蓝宝石表面反应外延层对界面结合的影响
    6.3 Sn-9Zn-2Al合金超声波钎焊蓝宝石工艺研究
    6.4 Sn-53Bi-0.5Al合金超声波钎焊蓝宝石工艺研究
        6.4.1 Sn-Bi-Al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接头结构
        6.4.2 Sn-Bi-Al合金超声钎焊蓝宝石接头的力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超声波分散纳米氧化铝强化75瓷性能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D]. 廖祥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抗凝冰相变储能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董雅馨.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纳米流体在亚音速横向气流中的喷雾特性研究[D]. 史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杂化碳材料增强陶瓷涂层耐磨耐腐蚀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 郭永信. 江南大学, 2020
  • [5]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金邦. 济南大学, 2020(01)
  • [6]面向大功率LED的铝合金微弧氧化基板制备及其散热性能的试验研究[D]. 久磊. 苏州大学, 2020(02)
  • [7]纳米氧化铝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 魏天月.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注凝成型制备非对称氧化铝陶瓷超滤膜及其应用研究[D]. 何文龙. 东华大学, 2019(03)
  • [9]组合养护和纳米材料对低水胶比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影响[D]. 贯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10]超声辅助蓝宝石/铝反应外延机制及中低温钎焊工艺研究[D]. 崔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纳米氧化铝超声分散强化75瓷性能的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