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审美思想

论庄子的审美思想

一、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庄子》中的方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庄子》一书深奥玄妙,作为先秦说理散文的瑰宝,庄子学派常常通过谈论方术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本文主要以《庄子》中的方术为研究对象,全面爬梳今本《庄子》以及《庄子》佚文中的方术内容,探究庄子学派所用方术内容的特点,并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力图再现庄子学派当时所能注意到的诸种数术和方技之学,以求更加深入地探寻庄学主旨。第一章为《庄子》及其佚文的数术内容研究。第一节对其中的天文历谱部分进行梳理,研究古人对特殊天象的共通认识。第二节为蓍龟内容,主要介绍当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龟卜筮占之术。第三节为杂占内容,具体研究在先秦普遍流传的解除祠禳术。第四节为形法内容,整理分析以相人与相六畜为主体的相术。第二章主要研究《庄子》及其佚文中的方技。第一节为医经养生部分,《庄子》中所出现的医经养生内容并不侧重于具体经方,而多是以吐纳呼吸、伸展肢体、服食导引此类方法达到延年养生目的。第二节写其中的神仙方技内容,这主要描述了得道之人,忘却自我与外物的一种表现。第三章为《庄子》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数术研究。第一节写《庄子》与《左传》中的占卜,探寻其间具有相同特征的占术。第二节为从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看《庄子》的择日与五行说,试图通过出土的相关材料对《庄子》“择日”问题做进一步补充说明。第三节则从云梦秦简《日书》看《庄子》的解除术,将其分为献祭解除和厌劾禳解两类进行分析讨论。第四章为《庄子》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方技研究。第一节写《庄子》与《穆天子传》中的神仙,通过列举两书中共有的西王母与河伯形象,谈论两者在改造中存在的相通与差异之处。第二节写《庄子》与《淮南子》中的养生术,以后者补充《庄子》中所缺失的养生内容。第三节写《庄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医经养生术,具体研究“六气”以及导引服食术问题。从总体来讲,《庄子》一书中的方术问题,学界对其分类谈论的内容还不够具体深入。虽有一些涉及到对方术具体的研究,但只是对其渊源和影响泛泛而谈,论证材料不够充分。《庄子》中所涉及的方术种类繁多,恰当合理的分类方式对理解庄学主旨也很有帮助。《庄子》佚文中也有些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了方术问题,这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在谈论佚文中方术问题时,只是简单罗列一些例子,不去做深入地阐释。因此对今本《庄子》和《庄子》佚文中的方术内容作深入地爬梳整理,是具有独特价值与必要的。

辜天平[2](2020)在《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古时期造制出大量道经,这些道经有个显着特徵,便是与《庄子》在主题与结构上有着密切关联。尽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明先生就提出“究竟《庄子》书里有哪些言论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这一论题,随後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但大多侧重於道教义理对《庄子》哲学的融摄,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也是属於“站桩定点式”研究、单向比较研究,缺乏对《庄子》文本与道教经典之透视研究,尤其是忽视了道派内部各经典对《庄子》的接受差异,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研究。所以,本文立足於传统文献的考证,以《庄子》与“中古道经”的文本构造关系作爲主要研究内容,并尝试从生死观、鬼神观、宇宙观、语言观、体道养生论及经典的诠释传统等方面,对二者作一较爲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庄子》经典化、宗教化、神圣化历程,促进庄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还可以扩展对中古时期道派经典的形成、道教经义的发展的认识。大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并从历时视角考察了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及现状,从而抽绎出道教对《庄子》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即不同道教史观下的早期研究、对比印证与单向影响研究、双重互动与内部差异研究。正文部分,分爲五章。第一章爲“庄子又名‘南华’考”,旨在阐明庄子称“南华”,实自东晋以後,爲道教神权与皇权相互作用下,各士族智识分子及爱庄人士推波助澜的结果。考其源流,盖与庄子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及其嬗变有关,而《庄子》一书称《南华》,亦可依人之号而徵之。第二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生死观的接受”,本章筑基於道家道教谱系结构之流衍,尝试説明中古道教不仅只“重生贵生”,它在义理上还主张“生死自然”“齐生死”“出离生死”“生死本空”;且非只专注於“守形全身”,而又别有“遗形灭形、变化无形”一路。在此主题上,也可看出《庄子》对道教“一以贯之”的作用,这属於生死观范畴。第三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寓言人物的接受”,着力论证《庄子》对道教神仙体系的建构之功,并结合具体案例,透过文本深层结构,揭示出《庄子》与中古道经对道德秩序的选择,与第一章同属於名物、鬼神观范畴。第四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道术的接受”,从道术的潜修与文本误读、流传等视角,论説了《庄子》“兼忘”“坐忘”“心斋”“心灰”与中古道经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并认爲《庄子》“心如死灰”论,古本作“坐若聚死灰”,今本或爲郭象删改的结果。此章属於体道养生论范畴。前四章集中论证了中古道经与《庄子》文本的互涉及其接受程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兼及道派内部各经典的接受异同。而第五章“历史与想象:文本的敞开与接受的可能”,则立足於宇宙观、语言观、民族心理发展等范畴,从经典的诠释传统出发,继续追问这种接受何以成爲可能。结语部分,总括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对本文未论及的接受范畴提出设想,爲後续研究提供方向。此外,文末还附有两篇附録。附録一爲“《南华论》考辨”;附録二爲参閲之“中古道经”。总之,本文首次将《庄子》置於整个中古道教经义的形成、发展历程中来研究,认爲在历史与想象的交织中,这种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辞风格、道术理论、思维模式等上的关联性、相似性、共通性,决定了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程度;二者的分歧与冲突,即矛盾性、差异性、互斥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消化、吸收与改造、超越。而此接受的过程,既是中古道教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庄子》经典化、宗教化、神圣化的过程。

王汉峋[3](2019)在《《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庄子思想建立在当时的学术思潮之上,其思辨气质和反省精神颇为显明,对一些重要论题有深刻见解。学者大都认为内七篇出乎庄子之手,由此解读庄子思想稳妥、可信。对于他谈说个体、彰扬自由的方面,前人已做出不少研究,并达成诸多共识。个人与社会从来都不是截然两立的,庄子在推崇个性的同时,也潜藏了对“人间世”的许多关切。《庄子》内七篇的主旨多与“社会”有牵连,如《逍遥游》旨在议论大小、有用与无用等社会价值问题。《齐物论》对概念与判断进行省思,涉及社会中的学术。《养生主》则在探究知识、学术之外,亦说明如何在社会中较好地存活。《人间世》评点材用与矫治,牵涉社会中的价值、政治等问题。《德充符》谈到忘形取德,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不该太在意周围人的表面,当重视其“德”。《大宗师》推许真知与坐忘,关联到对“礼”这种社会规矩的批评。《应帝王》讲述无心之用,是在着重谈论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道德。庄子虽然关注现实和社会,但这种关注始终停驻在“理念”层面。可以把这些内篇中的理念划分为学术、政治、道德与艺术四个方面。政治、道德是构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术牵连到对自然、对社会之认识,关系人类的共同进步;艺术则涉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自由存在。庄子在以上四个方面,俱倡扬“无我”“无心”,“无我”“无心”即属通贯于庄子社会构想中的主要精神。庄子并非要把学术、政治、道德和艺术拼凑在一起、组建某个社会,而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是由多要素共同构筑的有机体。庄子有关社会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影响不大,也未得到过推行。但庄子具备历史感和社会进步意识,在先秦思想家中正有其特色。当前依然可挑出庄子思想中的个别成分,为时代所用。庄子推重“大知”而对社会有深切体察,如若庄子的部分精神得到实践,也许有助于让社会转向灵活,并提升人类福祉。发扬其思辨与反省精神,学习他关注“人间世”的态度,也许会纠正进步、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失,推动个人与社会平稳前行。

张永程[4](2019)在《孟、庄士人精神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转型极为剧烈的时期。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下移,士人阶层兴起。战国时期的士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识,他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民众,揭露并批判现实的黑暗与残酷,坚守自己的本位与人格的尊严,展现出独特的士人精神。士人精神体现了士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凝聚在士人的言论、行为、思想中,突出表现为品格、气节与精神风貌。士人精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研究儒道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重要问题。孟子与庄子作为儒道两家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两者的士人精神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又不乏相通之处,具有儒道交融的特点,对后世历代士人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的士人精神表现为居仁由义的志道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重民保民的民本思想、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庄子的士人精神突出表现为游于天地的自由精神、敏锐孤傲的批判精神、终生不仕的抗议精神、德重于形的重德精神。两者士人精神的相通之处在于精神的超越性和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两者士人精神的差异之处在于孟子的士人精神具有道德性和群体性,而庄子的士人精神更多体现的是自然性和个体性;孟子的士人精神体现了对政治的批判和其担当的态度,而庄子的士人精神更多体现的是对文明的批判和其抗议的态度。孟、庄的士人精神共同影响了后世历代士人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蒲华睿[5](2019)在《论庄子的人生困境及其审美突围》文中提出个体的审美生存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对人生困境的关注与超越是审美性的。庄子美学主张人的自然性,他立足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自身经历,以体验式方式实现层层超越,最终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庄子美学中的超越思想,从现实语境出发,通过“体道”来达到理想中的纯粹的精神自由与个体本真的自我。从庄子的“体道”逻辑理路出发,截取人生困境中几个重要侧面加以论述,最终指出庄子对人生困境审美超越的性质及其影响。文章分为五章三个部分,从庄子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生存状况出发,指出他对生死、名利、是非等困境的认识及超越可能性,探索庄子人生困境审美超越的内涵与本质以及现代价值。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以战国中期的历史语境与庄子本人的生存状况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生困境的社会来源的描述,指出人生困境突围的外在必要性。通过庄子本人丰富的生存处境和经历,指出庄子对传统道家的继承和独特的楚文化基因,从而使庄子表现出审美突围的内在必然性。第二、三、四章是第二部分,全面考察庄子几种构成人生困境要素。第二章通过考察“生与死”作为最人最本能的欲望,“悦生恶死”是最基本的人生困境。与儒家生死观作对比,指出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性。第三章考察名利观对人生的困扰,通过揭示庄子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批判,探讨名利在传统权力统治技术下对个体生命的危害。第四章考察个体内心存在的成心、是非,从语言与意义、能指与所指角度拆解是非辩论的意义。提出“心斋”、“坐忘”和“见独”等具体方式的美学意义,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路径,实现对人生困境的超越。第五章是第三部分,通过第二部分对具体人生困境超越的梳理,指出庄子审美超越的内涵与特质,具体指出“心斋”、“坐忘”中内涵中的“虚”与“气”特质及其在个体生命中的动态平衡意义。同时,突出庄子审美超越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宋明理学张载为例,指出庄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中的地位与意义。余论是突出在后现代媒介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庄子的审美超越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李秀华[6](2018)在《庄子学派对老子无爲思想的拓展》文中研究说明以庄子爲核心的庄子学派,其思想仍然是以老子思想爲基石。这一点在他们阐述无爲思想时,体现得十分明显。尽管庄子学派内部对於无爲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无疑都是从精神世界这个层面对老子无爲思想大力拓展。以庄子本人爲代表的一部分学者,他们沿着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这一理路下来,否定世俗一切行爲,甚至人的情感,提出了逍遥恬淡即无爲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学者,他们立足於性命这个概念,沿着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这一理路下来,激烈反对仁义智巧,提出了安性顺命即无爲的观点。另有一部分学者,他们则立足於天道这个概念,沿着老子"道常无爲而无不爲,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一理路下来,将无爲视爲帝王不能缺失的德性,演变成帝王自我修养和统治民衆的一种精神境界。庄子学派对老子无爲思想在精神层面的拓展,虽然一方面消泯了无爲之於世俗社会的能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发现了无爲之於艺术创造的积极作用。

黄锋[7](2017)在《《庄子》匠人之喻及其美学内涵探析》文中认为启三代以至于战国,匠人凭借其“制器作物”的特性,在当时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点在《考工记》、《左传》、《国语》等典籍中都得到了证明。鉴于其庞大的基数以及特性,先秦诸子们常借其“制器之事”,以喻治国之政,匠人们也随之潜润至文学作品之中。相较于《韩非子》、《墨子》、《荀子》、《管子》等诸子作品而言,其在《庄子》中形象更为鲜明,意蕴也更为深厚,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庄子》中涉及的匠人工种主要有漆工、木工、金工、屠夫、泥瓦工、画工、船工等。庄子学派利用匠人之事,对其思想、旨意作了形象的阐发。他们从工匠们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了“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在“专注”的劳作态度中,寄寓了“虚静”的理念;在其劳动成果中,又表露了崇尚自然的倾向;最后,从匠人之技艺传承,宣扬了“得意忘言”的宗旨。另外,匠人之“技”与“道”具有同构性,“因技通神”、“以技言道”是匠人群体的特殊之处。正是凭借此点,匠人在《庄子》中的特殊地位才得以彰显。通过刻画神奇的技艺,匠人们“逍遥”的美学境界才得以形象地展现。

李如龙[8](2017)在《《庄子》外杂篇中庄子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庄子》作为文哲俱胜的一部道家经典,其中包含了庄周本人及其后学的思想。具体到篇目上,我们采取的观点是:内七篇主要表达了庄子本人的思想,外杂篇(不包括《说剑》)主要表达了庄子后学的思想。从外杂篇看,庄子后学对庄周本人的思想有继承也有改变。本文的写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庄周、《庄子》文本及其学派进行考索,以期做到知人论世;第二部分是在比较庄周本人思想和其后学思想的基础上,揭示出二者的差异,展现出庄子学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第二部分的写作不再采取以往的分派别叙述的方法,而是采用对基本概念或命题阐释的形式进行考察。因为“道”“化”“生死”“社会观”等这些概念或命题贯穿整部《庄子》,并且内篇和外杂篇对这些概念或命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体现二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展现出庄子学派后学的思想。本文的章节设置是:第一章,庄周、《庄子》及其学派思想述略;包括:第一节庄周及其后学的生存境遇;第二节《庄子》的内外杂分篇与其本子在唐前的流传;第三节《天下》篇和《徐无鬼》篇中所表现出的庄子学派思想及其基本特征;本章旨在对庄周及《庄子》做一个考索,并揭示出庄子学派的思想基本特征。第二章,庄子后学关于“道”的观念;包括:第一节从最高存在到寓于万物;第二节技与道和技与神;本章目的是展现出“道”这一观念在外杂篇中的变化,揭示出庄子后学的道观念与庄周本人思想中道观念的不同。同时,讨论《庄子》中与“道”相关的“道与技”问题,并揭示出由“道与技”到“道与神”的转变过程。第三章庄子后学关于“化”的观念;包括:第一节对待“化”的心理状态;第二节化于物到化于道;此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学派思想中另一重要概念——“化”在庄子后学思想的体现,“化”不仅具有自然哲学的意义,也具有人生思想的意义。第四章,庄子后学的生死观念;包括:第一节从“外生死”到“生死亦大矣”;第二节天人性命概念下对生死的再思考;这一章讨论庄周本人和庄子后学对死生问题态度的不同和转变。第五章,庄子后学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包括:第一节由旁观到介入的心态转变;第二节从过去中寻找未来;该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后学思想中对社会治理方面的构想,指出庄子后学仍是在寻求救世良方,并没有达到超越世事的境界。以上章节的设置是基于:对于庄子后学思想的论述,是在庄子后学思想与庄周本人思想的比较下进行的,以此来突出二者的不同和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和改变的情况。本文之所以用概念或命题结构全篇,是想在以往对外杂篇中庄子后学分派研究的方法之外,另辟一途。以往的分类之多之细也是对庄子后学思想的一个过分支离,虽然看到了后学学派之间的不同,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本文以概念的方式研究,力图做到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徐瑞卿[9](2017)在《庄子“天人”说的美学解读》文中指出“天人”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初期,“天”是主宰之天,带有“人格神”的神权意味。春秋末期,诸子百家兴起,主宰之“天”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和动摇。如老子,他把“天”与“道”联系起来,动摇“天”的神权地位。之后,庄子(1)承续老子的观点,赋予“天”以全新意义,把“天”做为一个重要的哲学与美学命题或者概念,加以使用。《庄子》中出现大量“天”的指谓与带有“天”的组合词。庄子的“天人”说,包含了其对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其“天人”思想既讨论了“天人”的存有方式,也讨论了“天”与“人”间的审美生态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天人”观念的历史流变。要解读庄子的“天人”思想,需要对所谓“天”的历史含义进行梳理,阐明“天”在古代思想文化,尤其在庄子之前的思想文化意义,并对“天”与“道”和“天”与“人”的关系作清理,进而引出庄子的“天人”说。第二章以对“法天贵真”命题的讨论展开来,论述庄子的“天人”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的审美性。庄子以“天人”来表达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推崇自然审美,把自然放在独立的审美对象中去考察。庄子认为,“天”“人”一体、相通并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天人”一体,是“人”顺应自然、走出生存困境的途径。就现今的美学思想看,这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由社会生命走向个体生命的以获得审美自由,达成本真存有、诗意栖居的重要途径。第三章以对“道通为一”命题的讨论展开来,从“道技一体”的审美活动和“形神浑然”的审美境域等两个方面切入,解读庄子“天人一矣”美学命题,及其所规定的审美活动应该达成的审美境域。庄子讲“天人”,实质上是以“天地一气”、“道通为一”的思想把天与人、天与道,通过“气”与“气化”而在“一”中达到“人”与“天”的一体相通、相依相成,在审美上则体现为一种“游”(1),获得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

顾祖钊[10](2016)在《中华哲学美学四大有世界意义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中华古代哲学美学作为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的"他者",有许多堪称是世界性的贡献,对未来的理论建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至今未被多数西方和中国现代学者关注。现从四方面论述其贡献:老子的宏伟阐释模式、庄子的审美双向生成论、孟子的哲理美论,以及南朝齐梁时萧子显与谢赫的生命形式和气韵生动论。如果这些元素参与了现代美学建构,将会给现代美学带来惊人的变化并拓展出无限的理论空间。

二、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庄子》中的方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庄子》中的方术研究综述
    二、对“方术”的理解
第一章 《庄子》的数术类型
    第一节 《庄子》的天文历谱
    第二节 《庄子》的蓍龟
    第三节 《庄子》的杂占
    第四节 《庄子》的形法
第二章 《庄子》的方技类型
    第一节 《庄子》的医经养生
    第二节 《庄子》的神仙方技
第三章 《庄子》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数术
    第一节 从《左传》看《庄子》的占卜术
    第二节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看《庄子》的择日与五行说
    第三节 从云梦秦简《日书》看《庄子》的解除术
第四章 《庄子》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方技
    第一节 《庄子》与《穆天子传》的神仙家
    第二节 《庄子》与《淮南子》的养生术
    第三节 《庄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医经养生术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拟解决的问题
        (一)中古道经的界定
        (二)拟解决的问题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道家与道教:不同道教史观下的早期研究
        (二)主题的诠释:对比印证与单向影响研究
        (三)定式的突破:双重互动与内部差异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庄子又名“南华”考
    第一节 庄子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考
    第二节 庄子称“南华”真仙考论
        一、庄子於东晋後始称“南华”
        二、庄子爲道教仙宫“南华”门下真仙
        三、庄子与“南华”之号的关联
    第三节 庄子称“南华”的定型
    第四节 “南华”余论
第二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生死观的接受
    第一节 由老庄及道教:生死观的双綫发展
        一、贵生派、齐生死派述略
        二、道教生死观的发展
    第二节 道气生万物与身形有无
第三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寓言人物的接受
    第一节 求道与步纲:人物镜像的移用
    第二节 《庄子》与道经构造中的黄帝
    第三节 道教仙阶的形成与身神的産生
第四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道术的接受
    第一节 相忘乎道术——兼忘与坐忘
    第二节 无以心损道——心斋心灰论
    第三节 道术的交接——存思与降神
第五章 历史与想象:文本的敞开与接受的可能
    第一节 经典的诠释:《庄子》入道教依托於老子
    第二节 道与言:叙事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一、中古道经对“道不可言”的转化
        二、中古道经对“何以得道”的改造
        三、余论
    第三节 有无之际:“无限”的想象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一 《南华论》考辨
附録二 中古道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之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之处
第一章 庄子思想之背景
    第一节 庄子时期的政治、文化状况
    第二节 庄子时期的学术状况
第二章 《庄子》内篇主旨
    第一节 《逍遥游》议论大小、有用无用
    第二节 《齐物论》省思概念与判断
    第三节 《养生主》探究知识和生存
    第四节 《人间世》评点材用与矫治
    第五节 《德充符》谈说忘形取德
    第六节 《大宗师》推许真知与坐忘
    第七节 《应帝王》讲述无心之用
第三章 内七篇中潜存的社会架构
    第一节 对社会架构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学术方面: 剔除执念以参与共同事业
    第三节 政治方面: 调适平等与自由
    第四节 道德方面: 公私向度上各作考量
    第五节 艺术方面: 人间世中的超脱路径
    第六节 前四者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关系与地位
    第七节 外杂篇中的相关补证
第四章 庄子社会理念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庄子社会理念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庄子社会理念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孟、庄士人精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孟子的士人精神
    (一)居仁由义的志道精神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三)重民保民的民本思想
    (四)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
二、庄子的士人精神
    (一)游于天地的自由精神
    (二)孤傲敏锐的批判精神
    (三)终身不仕的抗议精神
    (四)德重于形的重德精神
三、孟、庄士人精神的融通
    (一)超越性
    (二)重视个体生命
四、孟、庄士人精神的差异
    (一)特性差异
    (二)内涵差异
五、孟、庄士人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孟、庄士人精神的历史影响
    (二)孟、庄士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论庄子的人生困境及其审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庄子生活的历史语境与自身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战争与发展并存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庄子的生命体验
第二章 生死困境的构成要素与突破策略
    第一节 无可奈何的人世间
    第二节 安之若命游心于世
第三章 名利困境的危害与本质
    第一节 在名利困境中沉沦
    第二节 忘功、忘名、忘己
第四章 是非困境的认知界限与具体超越
    第一节 师其成心
    第二节 丧我物化
第五章 庄子审美超越的内涵特质
    第一节 无为:无用之用
    第二节 心斋:虚室生白
余论 庄子审美超越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6)庄子学派对老子无爲思想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 摒弃世俗一切作爲, 逍遥恬淡即无爲
二、 激烈反对仁义智巧, 安性顺命即无爲
三、 转成帝王独有之德, 主张君无爲臣有爲
结 语

(7)《庄子》匠人之喻及其美学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庄子》中的匠人群体
    第一节 庄周之身份与其匠人渊源
    第二节 《庄子》中的匠人群体
    第三节 匠人之历史探析
第二章 匠人之喻
    第一节“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
    第二节 虚静的理念
    第三节 崇尚自然的倾向
    第四节 言意之辩
第三章 匠人之技及其审美境界
    第一节“技”与“道”的同构性
    第二节 匠人“逍遥游”的审美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庄子》外杂篇中庄子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传统的观点
        (二)新近的观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重点
第一章 庄周、《庄子》及其学派思想述略
    第一节 庄周及其后学的生存境遇
        一、庄周其人考略
        二、庄周及其后学的生存际遇与人生选择
    第二节 《庄子》内外杂分篇与其本子在唐前的流传
        一、《庄子》内外杂的分篇
        二、《庄子》本子在唐前的流传
    第三节 《天下》篇和《徐无鬼》篇中所表现出的庄子学派思想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章 庄子后学关于“道”的观念
    第一节 从最高存在到寓于万物
        一、庄周的道观念
        二、庄子后学的道观念
    第二节 技与道和技与神
第三章 庄子后学关于“化”的观念
    第一节 对待“化”的心理状态
        一、顺之成其物化
        二、无为任其自化
        三、忘以安化
    第二节 化于物和化于道
第四章 庄子后学的生死观念
    第一节 从外生死到“死生亦大矣”
        一、无限时空概念下的生死观照
        二、命观念下的生死思考
    第二节 天人性命观念下对生死的思考
第五章 庄子后学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第一节 由旁观到介入的心态转变
    第二节 从过去中寻找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9)庄子“天人”说的美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与 “天人”说
    第一节 “天人”的流变
    第二节 天与道
    第三节 “天人一也”
第二章 “法天贵真”: “天人”的审美性
    第一节 “法天”:自然审美意识的兴成
    第二节 “贵真”:审美人格的发现
        一、困境之人
        二、回归本真
        三、本真存有
        四、实现途径
第三章 “道通为一”: “天人”一体的审美诉求
    第一节 “道技一体”的审美活动
        一、 “技进乎道”
        二、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第二节 “形神浑然”的审美境域
        一、 “道”与 “一”
        二、 “有”与 “无”
        三、 “气化”与 “形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华哲学美学四大有世界意义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子建构的宏伟的阐释模式
二、庄子及道家揭示的美学秘密
三、孟子和儒家提出的哲理美命题
四、六朝的“气韵生动”与“性情风标”论

四、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庄子》中的方术研究[D]. 刘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D]. 辜天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4)
  • [3]《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D]. 王汉峋. 山东大学, 2019(03)
  • [4]孟、庄士人精神比较研究[D]. 张永程.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论庄子的人生困境及其审美突围[D]. 蒲华睿.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6]庄子学派对老子无爲思想的拓展[J]. 李秀华. 诸子学刊, 2018(02)
  • [7]《庄子》匠人之喻及其美学内涵探析[D]. 黄锋.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5)
  • [8]《庄子》外杂篇中庄子后学思想研究[D]. 李如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9]庄子“天人”说的美学解读[D]. 徐瑞卿.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华哲学美学四大有世界意义的贡献[J]. 顾祖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标签:;  ;  ;  ;  ;  

论庄子的审美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