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与创新教育

论创新与创新教育

一、谈创新和创新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春[1](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赵晓霞[2](2020)在《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文中提出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更显得有深刻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该科目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前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观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佳以及教师教学容易流于形式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进行教学的创新。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石华[3](2020)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引领新时代的发展;应对激励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是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符号,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调查分析法,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保定市五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调查数据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并找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基本形成,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创新热情明显提高、创新实践不断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创新动机不纯、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偏差、创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融合度偏低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为此,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就需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从创新培养模式、健全长效机制、创设培养环境以及注重学生自我培养几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黄怡婧,李晓东[4](2019)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一、教学背景1.课标要求。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内涵和实质及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2.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二框,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落脚点,主要讲创新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下设三目。第一目"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阐

俞振勋[5](2019)在《从初中数学中考入手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中考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教学开展的依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考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便要求教学工作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以往的中考只是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在当下则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考查,所以文章就从从初中数学中考入手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以此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满足中考要求,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刘志军,毕齐林,徐虎,谭文才,童军杰,白明,王淑香[6](2019)在《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为例》文中指出讨论创新、创业和本科教学三者之间关系,认为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延续和有效载体,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展开。专业能力培养是本科创新教育的基础,本科创新教育离不开专业能力的支撑,离开了专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只能是空想。因此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专业能力培养,进而加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最后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为例,阐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匹配,专业教学过程如何立足专业能力培养又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张晚林,刘静斯[7](2016)在《大学的使命:传承还是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要理解"大学最本质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传承人类良知"一言之深刻内涵,须了解"职业技艺之学"与"神圣天职之教"的区分,前者是一个社会制造物质财富的凭借,一个人获得生活报酬的手段,只有工具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后者是让人完成人之为人的天职,彰显人的尊严与价值,固有绝对的价值。因此,任何人都必须接受"神圣天职之教"的熏染。"职业技艺之学"因与经验世界相关,故需要变化与创新;"神圣天职之教"则是开发人固有的善端,只有存养工夫的精进,无有义理的创新,故只需传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可说明,一个学者当为"神圣天职之教"尽责,更不能以学术自由之名义来反对"神圣天职之教"。

宋伟文,葛惠民[8](2014)在《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许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其途径,通过创新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实现以规模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多途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黄超[9](2012)在《博物馆和纪念馆宣教工作创新探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博物馆、纪念馆宣教形式的创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说明重视宣教队伍的建设了。笔者在讲解员的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对宣教形式的创新有着深切的体会。要谈创新,首要的问题是宣教队伍的建设,讲解员素质的培养和地位的提高,如果离开这些来谈创新形式,犹如纸上谈兵。多年以来,我们采取的大多是"我讲你听"的传统的、单一的讲解模式,我们要改变这种模式,把提问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灵活的方式融入讲解中。还可以提高纪念馆的教育功能,把中小学课本上与纪念馆有关的课程搬到纪念馆来上,也可以将相应的临时展览送到学校去展览。

廖红[10](2011)在《从展品研发角度谈科普展品创新》文中认为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创新展品都没有统一或公认的定义,亦没有可操作的评定标准。本文把"创新"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从展品研发角度探讨对科普展品创新的认识。创新是一个过程,在中国环境下,创新成功才可称之为创新。文章从对美国探索馆展品研发入手,探讨了"展品创新是一项尚未完成的永久性工作";继而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馆行业的科普展品创新情况,即缺乏对展品研发周期的认识,谈论展品创新的时间节点不合适;最后,提出了促进展品创新的方法——重视革新、加强对展品研发周期全过程管理、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展品负责人的能力等。

二、谈创新和创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创新和创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一、会议新闻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一、词类的运用
        二、缩略语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
二、加强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重视实践,加强情感认同

(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概述
    2.1 创新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精神
        2.1.2 大学生创新精神
        2.1.3 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新时代的相关概述
        2.2.1 新时代的内涵
        2.2.2 新时代的特征
        2.2.3 新时代的创新理念
    2.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思想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2.3.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4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2.4.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4.2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2.4.3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问卷设计情况
        3.1.2 问卷调查情况
        3.1.3 样本分析情况
    3.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基本形成
        3.2.1 创新意识普遍提高
        3.2.2 创新情感逐渐增强
        3.2.3 创新实践明显增多
    3.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
        3.3.1 创新动机存在偏差
        3.3.2 创新意志不够坚定
        3.3.3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4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3.4.2 创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融合度低
        3.4.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径
    4.1 创新培养模式
        4.1.1 树立科学理念
        4.1.2 完善课程体系
        4.1.3 优化培育方法
    4.2 健全长效机制
        4.2.1 完善保障机制
        4.2.2 建立考评机制
        4.2.3 健全激励机制
        4.2.4 构建成果转化机制
    4.3 创设培养环境
        4.3.1 宣传创新思想
        4.3.2 营造创新氛围
        4.3.3 树立典型模范
    4.4 注重学生自我培养
        4.4.1 培养创新意识
        4.4.2 训练创新思维
        4.4.3 强化创新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背景
    1.课标要求。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 分享激思
    (二) 争辩明理
    (三) 头脑风暴
    (四) 梳理成思
        1.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五) 拓展深思
【专家点评】 (李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副教授)

(5)从初中数学中考入手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初中数学中考趋势
2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2.1 从备课中谈创新思维培养
    2.2 从教学中谈创新思维培养
    2.3 从作业中谈创新思维培养
3 结语

(6)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
    1.1 创新、创业、本科专业教学的关系
    1.2 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1.3 创新创业师资建设
2 以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师资建设为例
    2.1 专业课程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
    2.2 建设能源与动力专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及授课团队
3 结束语

(7)大学的使命:传承还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技艺之学与神圣天职之教的区分
二、学术:在何种意义上可言创新,在何种意义上只能言传承
三、学者的责任与学术自由的限度

(8)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再认识
    1. 高职创新教育应根植于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离开基础谈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
    2. 高职创新能力培养侧重于创新意识培养和如何有效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内容上主要是系统集成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等
    3. 创新性实践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4. 创新性实践的目标是规模化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必须依托专业、课程、基地建设平台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系统设计问题
    1. 以规模化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2. 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和创新实践基地,是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模式的支撑条件
三、成效

(9)博物馆和纪念馆宣教工作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讲解员队伍的素质与地位是创新的基础
二、关于宣教工作创新的几点想法
    (一) 根据观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交叉使用“我讲你听”的传统讲解方式和互动式讨论方式, 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二)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在功能上创新
        1.在宣教功能上, 应该使博物馆、纪念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2.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阵地和窗口
        3.出版书籍、音像制品, 使更多的人受教育
        4.进行国内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为和谐世界作贡献
    (三) 走出博物馆, 发挥宣教工作的巨大作用
    (四) 宣教工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把优秀的精神产品送给公众
    (五) 把讲解比赛搞成观摩点评, 充分开拓创新形式的思路

(10)从展品研发角度谈科普展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美国探索馆展品开发为例, 探讨展品研发的周期
    1.1 美国探索馆展品开发与制作过程分析
    1.2 展品研发周期
2 从展品研发角度看目前我国科技馆行业的科普展品创新情况
3 从展品研发角度谈促进展品创新的方法
    3.1 先谈革新再谈创新——从失败或未成功中谈革新
    3.2 加强对展品研发周期全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制度, 保障展品负责人持续改进展品
    3.3 展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心与钻研精神,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4 科技馆要加强对展品制作单位的约束
    3.5 科技馆需具备创新风险意识, 并勇于承担创新风险

四、谈创新和创新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 赵晓霞. 科幻画报, 2020(10)
  • [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驻保高校为例[D]. 石华. 河北大学, 2020(08)
  •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J]. 黄怡婧,李晓东.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9(06)
  • [5]从初中数学中考入手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法[J]. 俞振勋.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5)
  • [6]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为例[J]. 刘志军,毕齐林,徐虎,谭文才,童军杰,白明,王淑香. 装备制造技术, 2019(01)
  • [7]大学的使命:传承还是创新[J]. 张晚林,刘静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4)
  • [8]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 宋伟文,葛惠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17)
  • [9]博物馆和纪念馆宣教工作创新探究[J]. 黄超.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2(02)
  • [10]从展品研发角度谈科普展品创新[J]. 廖红. 科普研究, 2011(02)

标签:;  ;  ;  ;  ;  

论创新与创新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